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30 08:41:16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科学教案集锦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科学教案集锦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5个生字,写11个生字。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具体描述事件,表现人物特点的。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体会阿基米德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句话吗:“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 知道是谁说的.吗? (生:阿基米德)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六课《科学家阿基米德》。 (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读文要求:

  1.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边读边把课文中的生词画出来读。

  3.通读全文后,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阿基米德的几件事。

  (两件:1、阿基米德爱动脑筋的特点。2、阿基米德热爱科学的特点)

  师:具体表现在那?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读一读。

  四、深入精读: (以学生自己朗读为主)。

  1. 了解阿基米德爱动脑筋的特点。(3----14自然段)

  师:阿基米德怎么爱动脑筋的?(让学生简单叙述阿基米德利用镜子的放射原理,把敌人的船烧着了的故事。)

  理解重点句子:

  a、“不要慌,不要慌!”忽然有个人大声喊叫起来。 (体现阿基米德的沉着、冷静、果断。让学生读出沉着、冷静、果断的感觉) b、“快回家去,把家里的镜子全拿来!” (体现阿基米德的沉着、冷静、果断,聪明。反复读读中感悟)

  c、这时候,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阿基米德指挥大家拿着镜子,把反射的阳光对准第一艘军舰上的帆蓬。也真奇怪,不一会儿,那艘军舰的帆蓬就着火了。海风呼啦啦一吹。火越烧越旺,把军舰也烧着了。(理解“越烧越旺”一词,并让学生举例说。)

  师:为什么镜子的光反射到帆蓬上,帆蓬就着火了呢?(引出下一段阿基米德说的话。)

  d、“我有什么本事呀?是太阳帮了咱们的忙。”(体现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并利于用科学原理战胜敌人)

  (通过这件事,师讲解有关的小知识,关于阿基米德的凹透镜反射的原理,让学生多了解课外知识,对知识进行扩展。同时,进一步体现阿基米德的爱动脑筋的特点)

  师:通过这个小故事,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扦插、压条等方法繁殖植物;

  ●学会用地下茎、根、茎繁殖植物;

  ●能够利用营养繁殖的方法种活一株植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些可以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延续后代的植物;

  ●知道几种营养繁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植物繁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能够坚持栽培好一株植物;

  l体验到创造生命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到植物繁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难点:联系实际参与关于植物繁殖的中长期研究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植物营养繁殖的资料(最好利用照片等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常见的可供营养繁殖的植物;月季、葡萄的枝条;土豆、大蒜头;落地生根的叶;大丽菊、蒲公英的根;夹竹苹果或苹果树等其他适合压条法繁殖的植物(有条件的最好在学校的苗圃进行);枝剪、刀、草木灰等必要的工具材料。

  学生准备:花盆或合适的替代品、土、剪刀、塑料袋、水、杯子;自带的植物(可以不带,选用教师提供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提问揭示课题:我们都知道把种子撒到地里可以长出新的植物,可是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板书课题)

  二、认识植物的营养繁殖。

  1、提问:实际上有很多的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繁殖。你见过这样的植物吗?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有关植物繁殖方式的资料,我们大家交流一下吧

  3、学生分组交流,并把交流结果记录在交流记录表上。(小组内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教师指导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

  交流记录表:

  植物名称

  繁殖后代的方法

  各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4、教师整理,在黑板上记录。

  5、引导学生归纳、认识植物营养繁殖的方式:

  根、茎、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它的繁殖器官。可是像我们刚才讨论的这些植物都可以利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营养繁殖。(板书:根繁殖、茎繁殖、叶繁殖)

  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可以利用根、茎、叶

  7、师生共同探讨。

  三、认识人工营养繁殖的常用方法——扦插、压条、用地下茎繁殖。

  1、谈话:既然很多的植物都可以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来繁殖,你有信心利用这样的方法来培育一株植物吗?

  2、讨论:你打算选择培育什么植物?它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繁殖?

  3、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4、谈话:刚才大家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又适合用营养繁殖的方法来培育的植物,也谈了谈具体打算怎么做的设想,可是大家的想法是不是对呢?老师课前查了一些资料,做了一个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

  5、播放电脑课件。

  讲解:

  有些植物,例如夹竹桃、葡萄等,把它们的枝条向下弯到地面,在挨着地面的部位用土压埋;过些天,这根枝条被土压埋的部位会长出根来;待根长比较多、扎得比较牢的时候,把已生了根的枝条剪下来,它就会长成一棵新的夹竹桃或葡萄。由于这种繁殖植物的方法必须用土把枝条压埋,所以人们把它叫做压条

  有些植物,例如月季、天竺葵等,把它们的.枝条剪下来,插进土里;过些天,这段枝条埋在土里的部位就会生出根来,逐渐长成一株新的朋季或天竺葵。这种繁殖植物的方法叫做扦插法(板书),“扦”也是插的意思。

  有些植物的根比较粗壮,贮藏营养比较多,用它可以繁殖出新的植物,例如甘薯。春季,把冬季贮存的甘薯贮藏根放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过几天,在贮藏根上就会长出许多幼芽;再过些天,幼芽逐渐长大,长出茎和叶,把它们剪下来,便成为甘薯幼苗;把甘薯幼苗扦插在潮湿的土地里,便长成新的甘薯。

  四、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培植物。

  1、谈话:现在我们都已经掌握了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来培育一株植物的方法。下面我们就可以真正来试验一下了。

  2、学生栽种植物,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4、教师小结

  五、总结全课并布置作业:

  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回家种植一棵课堂上没来得及做而自己有特别喜欢的植物,成活后带来展示给我们大家看并进行介绍

  板书设计:

  14、植物的“分身术”

  花

  繁殖器官果实

  种子——种子繁殖-—常见的繁殖方法

  根

  营养器官茎营养繁殖——特殊的繁殖方法

科学教案 篇3

  温度的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温度计、天气预报等等,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既有 趣味性又有挑战性,分享了小学四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案模板给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 揭示学习课题。

  二、 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 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 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 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 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 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5、教师小结。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我会填。

  (1)、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气温最低。

  (2)、一年之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

  2、我会选。

  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是( 3 )。

  (1)上午10时 (2)中午12时 (3)下午2时

  六、课后反思。

科学教案 篇4

  第一单元《测量》概述:

  学生在二年级时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主要有“厘米”和“米”、“克”和“千克”。在本单元中,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质量单位“吨”。

  上述单位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广泛,对学生来说,长度单位“毫米”、“分米”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千米”和“吨”对他们而言是比较大的、相对抽象的单位,所以在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的建立上成了难点。此外,估测是解决实际问题时常用的方法,对学生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是这一单元的一个重难点。

  针对这些学习特点,拟以下教学措施:教学设计中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中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加强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给学生留有创新的空间。

  [1]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在经历测量的过程中感受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在操作中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 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连接网络、一盒自动铅笔的笔芯;学生每人直尺一把、一角硬币一个(或一张卡)

  教学过程:

  一、感受毫米产生的过程

  1.用手比划:1米 1厘米 10厘米

  2.小组比赛,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记录估计值→反馈估计值→“怎样验证?”)

  3.分组测量,验证估计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测量值→全班交流)

  4.评议学生记录方法,引出“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表示。”<课题:毫米>

  二、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毫米”是个多大的长度单位,你能把它介绍给大家吗?(学生介绍)

  2.1厘米=10毫米:在直尺上数给同桌瞧瞧→课件演示(可选0到刻度1,也可选其它相邻的两个刻度)板书刻度关系式。

  3.还可以这样介绍:2厘米=()毫米 5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手比划出1毫米,与直尺上的`1毫米对照;再与同桌比比,看谁比划得准。

  2.找找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长或宽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分硬币、电话卡的厚度等)

  3.从课本中数出几张,捏紧后的厚度约为1毫米?(先估计,再验证)

  4.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降雨量、自动铅笔的笔芯等)

  5.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100毫米的长度。

  四、小结

  1.你学到了什么?

  2.再次测量,准确读出我们数学书的厚度,以及长度和宽度。(不同的记录方法)

  3.课外延伸:毫米的英文写法——mm

  在河南郑州被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书,长约25毫米,宽约19毫米,厚9毫米。(请用手比划,可以借数学书的一角进行比较)

  五、练习巩固:

  书P3:“做一做”。

  书P5:1、2。

  六、作业:《课堂作业本》P1~2。

  板书设计:

  长 宽 厚

  估计值:

  测量值:1厘米=10毫米

  回家作业:找找生活中更多的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记录下来。

  调查今年七月份杭州地区的降水量是()毫米。

  教学后记:

  [2]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计量的过程中感受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1分米=10厘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操作中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直尺一把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

  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

  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 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 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 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 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 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

  c) 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4)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员查询自己想要的资料,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信息传递的发展历程,制作资料卡片。

  2.能够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带给人们的方便与快捷;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了解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历程,认识科学技术在人类的信息传递中所起到的作用,知道现代的信息传递工具及方式。

  教学重难点:

  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等技术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上一节课,我们信息了第一节《生活中处处有信息》,并且一开始就指出了“信息就在我们身边”,那有一个问题:我们是如何感知“信息就在我们身边”的呢?

  学生回答

  归纳:我们感知信息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信息获取的过程。我们“如何”感知,就是信息“如何”被获取。

  二.猜想假设:

  小组内进行

  三、制定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四、实施探究:

  1、信息的获取

  人们通常用眼、耳、手、鼻、舌等感觉器官来捕获信息。但我们天生的'感觉器官获取我们想知道的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或是有障碍的。例如,我们仅凭肉眼想去看到细菌,这样往往就是力所不能及了。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信息采集技术代替或延伸了任的感觉器官。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细菌,可以使用显微镜。再例如,人老了,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开始退化,出现了耳聋、眼花等感知障碍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助听器、老花镜等科技产品帮助感知、获取信息。

  2、信息的传递

  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发挥效益。例如,一种知识技能怎样才能从一个掌握者的手里传播出去呢?就是通过语言、肢体示范等等交流活动。例如:一个人搬砖头盖房子快还是多各人一起盖房子快?(学生回答:多人快)如果只有一个人掌握了盖房子的技术怎么办?(学生回答:传授技艺)那技术的传授过程就是信息的传递过程了!信息的交流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3、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

  肢体动作——>语言、行为——>文字书信——>烽火狼烟、击鼓飞鸿、飞马传书——>电报、电话、电视、广播——>移动通信:卫星、网络

  信息传递的速度:慢——>快

  4、过渡:

  选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随着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得到的信息量大、速度快,那么,是不是我们所接受到的信息对我们来说都是必须的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我们所接触到的,往往都是原始信息,而原始信息往往需要经过加工处理,才能成为对我们有用的信息。

  五、展示交流

  信息的处理

  举例:气象站每天都要记录一天的风向、风力、云层、雨情等等,那记录下来的这些数据都是“已发生”的,那么,这些历史数据的意义在哪里呢?人们经过分析和整理这些数据,就对天气的变化规律有了一定的掌握,通过一定的分析,就能推测出未来的天气变化,就有了我们对我们生活有帮助的“天气预报”。要做出一次准确的预报,所需要的已往的数据量是非常大的。那么人么对那些原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就是对信息的一种处理。对于像例子里这样大量的数据,也就是信息的处理,如果是采用人力,那么付出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这时候,人们就可以借助计算机这种有着高速度、高精确度、大容量存贮和逻辑判断能力的信息处理工具了。

  六、拓展创新:

  畅想未来的信息传递方式。

  七、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历程,认识科学技术在人类的信息传递中所起到的作用,知道现代的信息传递工具及方式。

科学教案 篇7

  用实物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活动前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带来了柿子、苹果、弥猴桃、西瓜、橘子、哈密瓜、山楂、火龙果、橙子、冬枣、等等。活动一开始这么多的水果拓展了幼儿的视野,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在这么多的水果中有2种形态:圆圆的、弯弯的。每一个幼儿都对自己的水果感兴趣,争先恐后的介绍自己水果的形状,“老师,我的苹果是圆的”“老师,我的也是圆的”在孩子的回答中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在活动中要求孩子用“圆圆的xx”“弯弯的xx”回答,这样孩子就会说“老师,我这是圆圆的苹果”“老师,这个是弯弯的香蕉”。在了解的水果的形状之后,让孩子说一说还有什么是圆圆的(弯弯的)?孩子就会说“月亮是弯弯的”“太阳是圆圆的”……幼儿语言完整规范,并激发了孩子说话的欲望,调动幼儿思维的活跃性。

  用图片帮助幼儿回忆:在问到幼儿:“你还知道哪些水果”的问题时,小班幼儿由于经验少,好多孩子说“我还知道苹果(香蕉)(橘子)”虽然一再引导说“说别的小朋友没说过的,看看谁知道的多”,但是孩子们举手回答的依旧是眼前的一些常见的水果,只有极个别孩子会说“我还知道草莓、我还知道荔枝”,幼儿吃过的水果虽多但是回忆起来有些难度,眼前的水果实实在在摆在面前而且确实是经常见到、吃到的水果,难怪孩子只会回答这些答案。于是,我在网上找了许多的水果图片,并和幼儿一起看一看、说一说,你认识哪一些,这样既丰富了幼儿的经验又能调动所有的孩子的思维,引导他们去想“我吃过这种水果,它叫xx”。

  让幼儿大胆用语言描述:小朋友喜欢吃的水果是多种多样的`,在活动过程中有“最喜欢的水果”这一环节“你喜欢吃哪种水果?”“为什么?”回答是多样的,”“我喜欢吃香蕉,因为他吃起来甜甜的”“我喜欢吃苹果,因为妈妈说苹果营养好”“我喜欢吃葡萄,因为葡萄酸酸的、甜甜的”“我喜欢吃西瓜,因为西瓜有好多的水”……孩子喜欢的原因是多样的,我的应答也是不同的“弯弯的香蕉,甜甜的”“红红的苹果最好吃”“大大的西瓜有许多的水份”老师给的回应有多样性,用肯定的话表扬了孩子的努力,通过描述性回应将幼儿零散的语言进行链接。知道回答问题得到老师不一样的回应,让孩子的心理得到满足更加喜欢动脑思考,引起幼儿共鸣,激发其他幼儿思维的活跃。

  不足: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好多小朋友在一开始看到有这么多的水果,都伸手去摸,还有几个手也没洗就悄悄的自己吃了起来。如果在开始的时候就告诉小朋友活动结束我们会一起品尝水果,这样幼儿可能会注意力集中点。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后可以变成磁针。

  过程与方法

  1、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做磁针。

  2、判断自制磁针的南北极。

  3、合作设计制作指南针。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做磁针,发现能让磁针水平旋转的方法。

  【教学难点】判断自制磁针的南北极。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强力磁铁、钢针、吹塑纸、线,剪子、小水槽、盒式指南针。

  学生自己也可以准备一些材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指南针,知道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

  2、好多小朋友也想亲自制作一个指南针,要制作一个指南针,一般需要哪些材料? (学生回答,教师选择性板书。)

  二、做磁针:

  1、要制作一个指南针,首先需要什么材料?(磁铁),如何得到一个磁铁呢?讲解磁化现象。

  2、学生磁化钢针。

  3、怎样知道这根磁针的南极和北极呢?

  4、学生分析并做相关实验,确认两极(可作记号,也可默记)

  三、安装磁针:

  1、寻找能让磁针水平旋转的方法。(让学生设想,小组讨论后陈述理由。)

  2、验证自己的方法。

  3、我们的.指南针能否准确地指示方向?试一次能表明制作成功吗?我们需要反复的实验,才能提高准确性。

  4、用自制的指南针辨认方向。

  四、交流展示自制指南针:

  1、展示小组制作的指南针。

  2、评比后小组讨论并改进指南针。

  五、拓展延伸:

  1、小朋友们的指南针已经制作成功,那么除了这种方法外,大家想一想还有别的方法可以制作指南针吗?

  2、大家想不想也试一试当发明家的感觉,请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将你们设计的指南针样式画下来。

  六、课后活动:

  1、今天我们亲自动手制作了指南针,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了新型的指南针,回去之后,你们可以用自己制作的指南针去测定一下周围物体的方位,使自己能够更加熟练的使用。老师更希望大家能把设计的新型指南针做出来。

  2、资料阅读,了解GPS全球定位系统。

  板书设计: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评价: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猜测、动手和亲身经历来研究身边的科学,然后把学习到的科学知识拿到日常生活实际中寻找例子。整个过程顺畅、自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第十三课:乐声与噪声

  标准内容

  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教学目标

  1.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乐音和噪声对人们的影响

  2.通过观察,知道防治噪声的常用方法

  3.会用不同的材料做隔音效果的对比实验

  4.懂得减少噪声,应从我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设计意图

  第13课“乐音与噪声”是“振动与声音”这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课是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声音传播”基础上,认识乐音与噪声,认识乐音与噪声,本课先从你喜欢什么声音入手,以学生对声音的不同感受来引入乐音与噪声的区别,引导学生用比较学习方式,不同探究乐音与噪声的特点影响和防治。

  本课是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乐音和噪声对人们的影响。主要包括观察,比较乐音和噪声特点,知道不同声音对人们的影响,并采取一些方法防治噪声。

  在“乐音与噪声”一课中,教材并没有直接给出乐音与噪声的定义,而是从你喜欢什么声音来引入,让学生在说说自己喜欢和不喜欢声音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讨论区分乐音与噪声的标准。

  教材一开始就打破了传统的教法,没有以下定义形式来得出乐音与噪声的区别,而是以你喜欢什么声音来让学生说说自已喜欢的声音和不喜欢的声音及理由,从学生讨论中区分乐音和噪声的标准,教材以讨论形式,引导学生交流有什么声音使自己印象很深,让学生在交流时,培养其对事物的表达能力,并知道不同声音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影响。

  活动2和活动3是在认识噪声大防治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来了解噪声的'防治和自己如何减少噪声。而活动4制作隔音器,以制作形式探究不同材料的隔音效果,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学会科学研究方法。

  在教材的驱动页中,借卡通人物提出一个平常而又包含科学道理的问题小鸟的叫声真悦耳”“工地上的声音听起来那么难受”同样是声音:为什么小鸟的叫声喝工地上嘈杂的声音不同的感受呢?由此,引导学生探究乐音和噪声问题。

  教学流程

  讨论——提问——实验记录——交流——运用。

  重点难点

  经历讨论、调查和记录等的研究,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乐音和噪声对人们的影响和知道防治噪声的常用方法。

  教学准备

  有关乐音和噪声的音频,相关的图片和作隔音器用的各种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课本驱动页的图片。在森林里,大家觉得小鸟清脆的叫声非常悦耳。这时,波波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工地上嘈杂的声音听起来却那么难受呢?

  问题 你能帮波波来解决这个问题?

  目的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乐音和噪声的问题。

  二、活动一:你喜欢什么声音?

  导入 出示课本图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说说自己喜欢哪种声音,不喜欢哪种声音?并说出原因。

  引导 从学生回答中引出噪声和乐音的概念。

  媒体 播放“动物的鸣叫声” 音频。

  讨论 各小组讨论怎样区分乐音和噪声,举出实例。

  小结 乐音和噪声以悦耳和不悦耳作为区分。

  延伸 有没有一些乐音在某些时候可以变成噪声?

  三、活动二:噪声的防治

  导入 我们知道,噪声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危害。为了防治噪声,人们想出了许多办法。大家了解哪些办法可以防治噪声?

  引导 出示课本图,说说图中是怎样防治噪声?

  讨论 课前布置学生调查防治噪声的常用方法,让学生在小组中根据各自的调查记录进行交流和讨论。

  汇报 小组汇报调查得来的各种防治噪声的方法。

  延伸 让学生调查家庭或学校附近的防治噪声的设施。

  目的 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

  四、活动三:减少噪声,从我做起

  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减少噪声?

  讨论 平时的噪声来自哪里?我们应该怎样减少这些噪声?小组对课本图进行讨论。

  目的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要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德,培养学生讨论与交流能力。

  五、活动四:制作“隔音器”

  导入 减少噪声的办法有很多,而用不同材料隔离声音就是一种常用的办法。

  问题 不同材料隔音效果一样吗?

  猜测 猜测什么样的材料隔音的效果最好?

  讨论 小组讨论。哪些材料的隔音效果比较好?这与材料的什么特点有关?

  实验 提供闹钟,让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制作隔音器。

  做实验时,应当控制材料的大小、厚度等条件一致。

  目的 通过制作隔音器,让学生进行比较实验,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的能力。

  六、小结

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联系生活,了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对人类生活的促进作用。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各种物品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艺术性。能画出简单的设计图稿。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设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对艺术的热爱;认识到将艺术和科学进行有机结合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教学重点: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分析艺术与科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在生活用品设计中体现的。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手机”视频(多媒体课件展示)

  2、回顾“手机”的发展史。(提问:看了上述图片,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呢?)引出本课的课题《艺术与科学》

  观看课件

  2、新课

  一、艺术与科学概念

  1、艺术:艺术强调主观感受,重美感,主要依靠激情和想象,以形象思维为主揭示人类的情感。(美观、愉悦、舒适)

  2、科学:科学强调客观规律,主要依靠理智和实验,以抽象思维为主,探索自然发展的规律。(实用、合理、便利)

  二、分析实例:

  欣赏图片进一步感受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1、长信宫灯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一说长信宫灯美在什么地方?(神态、动作、色彩、缓解学生紧张心理,调动学生积极性。艺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启发法演示法观察法情景创设法教学课件

  造型)

  2、安济桥(赵州桥)

  教师实验,使学生更直观感受到拱形桥设计的科学性。

  3、蒙娜丽莎

  利用光学原理和油性原料进行绘画,逼真生动。(体现在绘画中也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

  三、小组讨论总结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与科学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互相促进,不断融合,协调发展。

  学生加深理解

  学生欣赏图片,同桌讨论后说出安济桥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如:桥的简练、美观、古朴、对称美等。科学合理的设计如:拱形减轻桥的重量、利于排水等)。

  3、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认真思考。把刚才提到的设计不合理的例子重新设计。(例如:班级的桌子、椅子等)

  2、利用手绘线条的方法进行绘画。

  3、将设计的作品在全班交流,并让设计者说出设计意图。教师加以点评。

  4、小结

  艺术与科学是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自古代人们就能认识到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的结合。到了我们现在那就更应该注意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所以我希望各位同学,不要只注意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艺术的学习。

  教学反思:

  略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 讲科学用科学教案09-26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托班科学教案认识红色绿色11-03

中班科学教案:放屁_中班科学教案07-05

科学教案模板03-25

关于科学教案03-28

走进科学教案12-08

科学教案范文04-06

科学教案《赛车》04-07

科学教案:蜗牛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