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24 10:18:35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中班科学教案模板汇编七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品】中班科学教案模板汇编七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设计

  影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太阳光下有影子,灯光下有影子,皮影戏里也有影子……影子的动态变化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关注点,千变万化的影子现象一直吸引着孩子们的好奇心,他们总是在有光的地方寻找影子的各种姿态的变化,有的孩子还表演起了手影戏。为了满足幼儿的这种探索欲望,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先让幼儿在玩小兔的影子游戏时发现影子会变大变小的秘密,然后探索如何为小兔的影子来找“眼睛”,了解光的直射现象。活动过程中,幼儿不断地探索与验证,能够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学科学的态度。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直射现象,探索为小兔的影子找“眼睛”。

  2、培养幼儿对光和影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小兔头饰若干、眼睛、记号笔、橡皮泥、剪刀。

  教师准备:小兔头饰、记录表两份、√×标记、投影仪、背景板、手影视频。

  活动过程

  1、玩影子游戏,发现影子变大变小的'秘密。

  (1)师:今天老师要跟小朋友一起来玩影子游戏。

  看!这是谁的影子?(小兔)在什么地方能看到影子呢?(太阳光、月光、灯光……)

  教师:只要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

  (2)师:今天我们也要来玩影子游戏,找找光源在哪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小兔,请你到旁边的桌子上每人拿一只兔子,到灯光下来走一走、玩一玩,看看影子会怎么样?

  幼儿探索。

  (3)师:你发现了什么?(我动它也动,我跳它也跳……)

  那你们刚才有没有向前向后走走?想不想上来试一试?

  影子怎么啦?谁来告诉大家,你们发现了什么?(影子会变大变小)师:啊!影子还会变大变小?再试试看。哇~影子真的会变大变小。(教师记录)

  (4)师:那离光源怎么样,影子会变大变小,请你和小朋友说一说,试一试(往前走离光源远影子变小,往后走离光源近影子变大)

  (5)教师记录。

  师:哦,原来小兔离光源近,影子就大,离光源远,影子就小。

  (评析:导入部分开门见山,直接用小兔的影子引出活动,知道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那么要玩影子游戏,就必须有光源,引导幼儿找到光源,为接下来幼儿探索发现影子的大小与距光源的远近的关系作铺垫。玩影子游戏时,给了幼儿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在玩中自主发现影子会变大变小,然后再一步步引导他们得出离光源近影子变大,离光源远影子变小的原理,教师帮助幼儿并记录,将得出的结论更清晰的展现在幼儿面前。)

  2、猜测如何让小兔的影子上有眼睛。

  (1)师:接下来我们要为小兔的影子找眼睛,怎样让小兔的影子上有眼睛呢?

  (2)幼儿讲述方法(如画、贴、剪等),教师用相应标记记录。

  (3)师:咦,那这些方法能成功使小兔影子上有眼睛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材料,我们去试试吧。

  (评析:此猜测环节充分尊重了幼儿的意愿,按照幼儿自己的想法来为小兔找“眼睛”,让他们在操作验证中发现自己方法的正确与否,这样更利于幼儿对知识的掌握。教师设计了记录表,将幼儿的想法一一记录下来,并进行验证,有利于培养幼儿合理的科学记录方法的养成。)

  3、幼儿操作并验证。

  (1)有剪。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画)有谁也用了这种方法吗?赶快上来试一试吧!成功了吗?那说明用画的方法不成功(记录)。

  师:谁用了xx方法?师幼共同验证。

  师:看了这几种方法都不成功,那剪的方法会成功吗?用了这种方法的小朋友赶快来试试吧。成功了吗?哦,剪的方法能使小兔的影子上有眼睛。

  师:那刚才没成功的小朋友去试试这种剪的方法吧!已经成功的小朋友想一想,为什么用剪的方法影子上就有眼睛了呢?

  (2)无剪。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画)有谁也用了这种方法吗?赶快上来试一试吧!成功了吗?那说明用画的方法不成功(记录)。

  师:谁用了xx方法?师幼共同验证。

  师:看了这几种方法都不成功,还能有别的方法吗?幼:剪。哦,你觉得剪的方法能成功吗?你觉得呢?只有试过才知道了,那就让我们去试试吧。

  可以先画两只眼睛,然后再每只眼睛的中间折一折,剪一剪。先完成的小朋友可以先去试一试哦!

  师:我们把小兔举高喽,看看你的小兔影子上有眼睛没?耶~我们都成功了!

  师:那为什么用剪的方法影子上就有眼睛了?(多问)

  师:因为剪了洞,光就能从洞中穿过去,射过去,所以影子上就有了眼睛。

  (评析:此环节是本活动的重难点所在,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验证过程中发现只有剪的方法才能帮小兔找到“眼睛”,从而引发不成功的幼儿也想去尝试这种剪的方法。那么,如何来剪呢?又将一个问题抛出,和幼儿一起来讨论剪“眼睛”的方法,尽量帮助幼儿克服在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操作完成以后,请幼儿到灯光下来试一试,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又引起了幼儿的再一次思考,为什么用了剪的方法,影子上就有眼睛了呢?师幼一起折射的现象。)

  4、欣赏手影表演。

  (1)师: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今天啊老师带来了一段有趣的手影表演,一看吧!

  (2)师幼共同欣赏。

  (3)师:哇,手影表演真美,真有趣。我们也来灯光下玩一玩吧。

  (评析:最后的结束环节,通过欣赏手影表演来拓宽幼儿的视野,了解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激发他们玩手影游戏的兴趣,感受科学活动快乐有趣的氛围。)

  活动反思

  本节科学活动设计合理,环节清晰,符合中班幼儿思考的过程。整个活动幼儿自主探索的空间很大,教师抛出问题(即影子的大小与距光源远近的距离、怎样让小兔的影子上有“眼睛”、如何来剪“眼睛”、为什么用了剪的方法小兔的影子上就有“眼睛”了),幼儿在不断地探索发现中寻求答案,幼儿的参与性、积极性都很高。但是,在操作环节中,教师没有提醒幼儿将剪下的废纸扔到筐里,在科学活动中同样也要培养幼儿环保意识的养成。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马铃薯

  活动目标

  1、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到马铃薯的食用方法,喜欢吃马铃薯。

  活动准备

  1、图片:食用马铃薯的图片 , 生长的马铃薯,发芽的马铃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薯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这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讨论

  教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土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马铃薯”。今天我们来认识马铃薯。

  二、认识马铃薯及其生长过程

  1、出示图片:马铃薯

  教师:这是什么?它还有一个名字呢,知道叫什么吗?

  2、出示发芽的马铃薯图片。

  请小朋友看看这个马铃薯有什么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看看马铃薯哪里最容易长出小芽?

  猜猜把长芽的埋到土里会不会长出叶子,会结出新的马铃薯吗?

  3、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

  (1)让幼儿讨论:发了芽的马铃薯切成几块,切口朝下埋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2)教师:马铃薯的根和芽一天天长出来。

  马铃薯的根是从有芽的地方长出来的,你知道芽朝哪里长吗?

  往地里长还是往有阳光的地方长?

  幼儿讨论后知道,芽朝着有阳关的地方长。

  (3)教师:什么时候长出叶子了,看到露出地面长出嫩嫩的叶子,

  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棵马铃薯了。

  (4)教师:叶子越长越多,地底下发生什么事呢?

  (幼儿自由讨论。)

  (5)教师:马铃薯宝宝要长出来了,知道宝宝长在哪里吗?

  原来是长在根的最前端。宝宝在地下长,地上面开出漂亮的花了!

  (6)提问: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把马铃薯从土里挖出来?

  (7)出示图片,观察地里成熟后的马铃薯。

  教师:花谢了,叶子也枯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挖出长大的马铃薯了。

  4、教师小结马铃薯生长的过程:

  把发芽的马铃薯切成块,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在土里发芽长根,

  露出地面时长出嫩嫩的叶子,长了许多叶子以后开出漂亮的花,马铃薯宝宝在土里慢慢长大,

  等到花和叶子枯萎了,马铃薯就长大了,我们就可以吃了。

  三、马铃薯的食用

  1、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马铃薯都可以吃?长芽的,已经变绿了的可以吃吗?

  教师:长芽的,已经变绿的马铃薯有毒素是不可以可以吃的。

  2、提问:马铃薯可以怎么吃呢?

  幼儿讨论

  3、出示马铃薯制成的食物图片

  教师和幼儿一起归纳做法:可以炸,炒,煮,烤。切成块,丝,整个,土豆泥等。

  教师:想不想吃马铃薯啊?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美味的马铃薯食品吧!

  瓶中吹气球

  活动目标:

  1.通过猜测探索得知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能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大胆的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索用其他方法在瓶中吹气球的欲望。

  活动准备:

  1.大小不一的瓶子若干,气球若干。

  2.幼儿记录纸6份,哭脸娃娃和笑脸娃娃若干,记号笔。

  重点难点:1.通过猜测.探索知道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发现问题,能大胆探索记录。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示气球,激发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

  二. 基本活动

  1.教师请两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吹气球并将吹大的气球固定住,然后进行提问。 教师小结:吹气球时要嘴巴贴住气球口用力吹才能吹得大大的。

  一.教师以探索闯关的形式出示小瓶子,将气球塞进瓶子中并让幼儿记录猜测。

  师:气球装进瓶子里还能吹得大大的吗?幼:幼儿回答 教师出示记录纸并介绍(?代表猜想,“小手”代表实验操。)

  教师让幼儿在猜栏做好自己的猜测记录。 2.拿出材料让幼儿操作实验并在“小手”栏,记录实验结果。

  3.师幼讨论。

  4.教师小结:原来,光靠猜测不一定正确,还要动手操作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二. 探索用大小不一的种瓶子吹气球。

  1.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猜一猜试一试。 师:原先能吹大的气球能吹大,为什么现在不行了呢?

  幼:幼儿自主回答

  2.幼儿先记录猜测然后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表格,教师指导。

  3.师幼讨论,教师请几个幼儿说一说他的出来的结论。 教师小结:原来能不能吹瓶中的气球与瓶子的大小也没有?关系。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三. 幼儿再次探索,寻求成功的秘密。

  1.激发幼儿成功的欲望 师:我们两次的实验结果怎么样?都没有成功是不是,现在你们是不是很失望,别急老师这里有个好办法。

  2.出示幼儿表情贴纸,交代要求。 实验要求:

  1每个瓶子都要试一试。

  2认真做好记录3如果成功了别忘了找一找瓶子宝宝身上的秘密,并贴上相应的表情。

  3.幼儿实验操作,教师指导。

  4.师幼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幼:幼儿自主回答。

  教师小结:原来瓶子的身上有洞就可以把气球吹大。

  三.结束部分

  1. 总结实验结果,提升经验。 引导幼儿自由说说其中的原因,教师总结科学经验。

  师:为什么气球放在有洞的瓶子里能吹起来呢?请你们来说一说。

  幼:自主回答。

  2.教师总结: 师:原来,这里藏着一个科学道理呢!因为瓶子里装满了空气,吹气球的时候慢慢变大的气球就把瓶子里的空气从小洞里挤了出去,没有洞的瓶子里的空气排不出去,所以气球就吹不大。

  四 .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用开小洞的方法成功地在瓶子里吹大了气球。

  仔细观察一下记录表我们还有那一栏没填?

  老师这里有一根吸管把它竖在瓶子里再吹气球,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我们一起回教室去实验吧!

  和客人老师再见,带幼儿走出教室。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科学意图: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主要包括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

  材料准备:

  洗衣粉、餐洗净、肥皂片、小勺子、杯子(见自制泡泡水1)制作方法与步骤:成品

  实验操作:

  请幼儿任意选择一种材料放入杯子里搅拌做成泡泡水,吹泡泡玩。

  指导建议:

  ● 提示幼儿用各种材料做泡泡水,看看哪一种材料溶解的速度快,哪一种材料容易吹出泡泡来,以及材料和水以多大的比例结合吹出的泡泡才又大又多。● 带幼儿到户外吹泡泡,引导幼儿观察泡泡表面的色彩变化。● 提醒幼儿不要把泡泡水吸到嘴里。

  拓展与替代:

  ◆ 在幼儿自制泡泡水时,可以提供盐、糖等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引导幼儿对比实验。

  ◆ 让幼儿在洗手、洗脸、刷牙时注意观察是否有泡泡生成。

  小知识

  泡泡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而形成的。通常水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比水分子与空气之间的吸引力强,这些水分子就像被黏在一起一样,但如果水分子之间过度黏合在一起,泡泡就不易形成了。洗衣粉“打破”了水的这种表面张力,它把表面张力降低到只有通常状况下的1/3,而这正是吹泡泡所需的最佳张力。泡泡水的调配会影响吹泡泡的效果。一般,以2份餐洗净加6份水调出的泡泡水即可使用。甘油是一种吸湿液体,它与水结合会形成一种较弱的化学黏合,减缓水的蒸发速度。因此,为了使泡泡不那么快消失,可以在泡泡水里放入一些

  甘油。通常情况下,吹泡泡溶液最佳配方为:2份餐洗净、6份水和1~4份甘油。

  透过泡泡我们能够看到七彩光,这是因为光线穿过肥皂泡的薄膜时发生折射的缘故。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蚂蚁小实验活动。

  2.学习观察记录的方法。

  活动准备:

  1."科学":《蚂蚁找食物》。

  2.果糖、糖果、饼干、果奶喝他幼儿喜欢吃的东西,纸。

  3.参考【附】自制观察记录表人手一份,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每人发一份观察记录表,笔一支,请幼儿做小实验,并在实验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实验一:蚂蚁爱吃什么?

  --先请幼儿猜想:蚂蚁喜欢吃什么?把答案画在观察记录表上--和幼儿一起准备自己认为蚂蚁喜欢吃的食物,如树叶、草、糖、吃剩的饭菜等。

  --实验方法:带领幼儿到蚂蚁常常出现的地方,把自己准本的食物放在附近。过一段时间就去观察蚂蚁喜欢吃什么,碧碧哪一种东西引来的蚂蚁最多,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实验二:蚂蚁走的路线。

  --实验方法:在户外的地上放一些蚂蚁爱吃的东西。等蚂蚁找到同伴搬运食物时,它们会慢慢排成一条线。试着用手指擦一下那条路线,看看蚂蚁会不会找到原来的路;再试着将擦的范围扩大,看看蚂蚁过多久才能找到原来的路,或者是否会找另外的路走。

  --幼儿在记录表上记下自己的`假设。

  --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观察、记录。

  实验三:蚂蚁来排队。

  --实验方法:在纸上画出简单的图形,在图形轮廓上摆果糖。到户外把这张纸放在蚂蚁常常走过的地方,过一会儿看看蚂蚁会做什么,它们是否会绕着果糖排出图形。

  --请幼儿在记录表上画出果糖摆出的图形并记下自己的假设。

  --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观察、记录。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设计】

  《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爱跳舞的葡萄干》活动中所需的材料简单:是生活中常见、小朋友爱吃的一些零食;步骤简单,适合幼儿操作;现象易于观察,神奇,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本活动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感受科学的奇妙。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葡萄在汽水中浮沉的原理。

  2、激发对科学游戏的兴趣,并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3、引导幼儿学习科学活动的记录方法。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重点及难点】

  让幼儿认真观察活动操作及产生的现象,主动地参与活动;让幼儿对最后产生的结果及现象有初步理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的初步经验。

  环境准备:椅子、实验操作台、黑板

  教具准备:轻音乐、课件、4个小杯子、各种零食、大雪碧4瓶

  学具准备:透明小水杯12个、4种不同的零食(QQ糖、花生米、黄豆、葡萄)、幼儿记录表12张、笔12支、托盘12个

  【活动过程】

  一、回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的初步经验进行导入:

  1、试一试: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和重量。

  幼儿思考问题:

  (1)比较大小和相应的`重量?

  (2)属于记录表中的哪种食物?

  2、尝一尝:请幼儿尝试一下几种不同食物,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3、看一看:老师示范将葡萄放在汽水中,让幼儿仔细观察现象。

  幼儿思考问题:

  (1)幼儿猜测哪些会和葡萄一样“跳舞”(一会沉一会浮)呢?

  (2)引导幼儿与同伴讲述、交流想法。

  二、探究不同食物在汽水里的浮沉。

  1、做一做:幼儿实验不同食物在汽水里的浮沉

  (1)教师讲解实验要求。

  (2)教师介绍科学实验记录方法。

  (3)幼儿实验操作,探索各种食物在汽水中的浮沉,并记录。

  2、说一说:实验结果交流与验证。

  (1)结合实验记录表,与同伴进行实验结果交流。

  (2)结合大记录表的统计结果,教师与幼儿进行实验结果验证,帮助幼儿发现汽水里气泡的作用。

  三、教师小结:浮沉现象原理在现实科技中的运用。

  活动延伸:

  科学区:请幼儿回家和家长一起探索其他食物(小番茄、李子、蒜头等)会不会也在汽水里跳舞。

  教学反思:

  活动材料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活动注重自然过渡,即探索交流——思考讨论——体验感受——经验提升,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获得知识与经验,在情感上获得愉悦与满足。为每个幼儿都能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从幼儿最感兴趣的操作活动入手,让幼儿通过实验、记录去积极主动地获得相关知识,通过记录、分享、交流的形式,让幼儿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并且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知识,从而发现汽水中气泡与沉浮之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能不受大小、颜色和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辨认和命名图形。

  2、产生对图形学习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材料

  各种颜色、大小、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形卡片1套(幼儿活动资源包),记录表。

  活动过程

  1、游戏——找朋友,能不受大小、颜色和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辨认和命名同类图形。

  出示各种图形图片,请幼儿分别找出三角形、长方形、圆形、半圆、椭圆形,并鼓励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

  2、游戏——拼图形。

  (1)幼儿自由用各种图形拼摆成不同图案,引导幼儿不受大小、颜色、空间摆放位置的影响,说出图形名称和数量并做好记录。

  (2)说一说同类图形之间什么相同,什么不同,为什么这些图形都成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

  小结:虽然大小、颜色、摆放位置不一样,但是只要有三条边三个角的都是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以此类推)

  3、引导幼儿做幼儿学习资源P34—35相关活动,进一步巩固幼儿不受大小、颜色和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辨认和命名图形的能力。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在品尝、观察、交流、倾听中,发现各种水果有不一样的果核。

  2、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六种水果:葡萄、桂圆、苹果、石榴、金橘、柚子。一次性纸盘,纸巾,餐巾纸,各种果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逐一出示6种水果:猜猜今天老师带来了哪些水果。

  (用猜谜语、闻味道、手触摸、观局部、看干果等方法猜出6种水果)价值分析:用不同的形式,感知各种水果的特征。

  过渡:苹果里面有什么?

  2、还有哪些水果也有果核?

  二、观察果核:

  1、出示装有果核的盘子:这里有好多的果核,他们长的一样吗?有哪些不一样?

  价值分析:引导幼儿在看看、比比中,发现果核的颜色、大小、样子、数量等都是不一样的。

  :果核都长得不一样,有的`圆圆的,有的长长的,有黑色,也有白色……

  2、送果核回家:

  水果妈妈说:小朋友,你们能帮我把我的果核宝宝送回来吗?要求:每人拿一个盆子,取一些果核,将它们送到相应水果的前面。

  三、交流、验证

  1、看一看,所有的果核宝宝都找到妈妈了吗?

  2、幼儿混淆的,当场吃水果,找出里面的果核。

  价值分析:通过幼儿动手剥剥,吃吃,找找,亲自发现水果的果核。

  四、欣赏故事《蜗牛和苹果》

  1、我们知道了果核的秘密。想不想听一个有关果核的故事?

  2、播放课件

  3、故事告诉我们,果核有什么用呢?

  :这是一个苹果核变成苹果树的故事,果核能在泥土里生根发芽,长成一棵小树。

  附录: 故事:蜗牛和苹果

  “叭!”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正好落在蜗牛家的菜园里,蜗牛好高兴,立刻和苹果成了好朋友。

  一天早晨,蜗牛一起床,立刻爬到菜园里,“嘿,苹果,我刚才梦见你做了我的新娘子!”蜗牛大声对苹果说。但是蜗牛发现,苹果身上有一大块皮肤变成了难看的茶色,原来苹果病了,“你别害怕,我马上去叫乌龟医生来救你!”蜗牛说着,立刻朝乌龟医生家爬去。

  蜗牛爬呀爬呀,终于来到乌龟医生家,蜗牛说:“乌龟医生,救命呀,我的新娘子生病了!”正在吃午饭的乌龟一听,立刻背起药箱,和蜗牛一道出发。傍晚的时候,他们来到蜗牛的菜园。这时,苹果全身都变成了茶色,软软的,像一团烂泥。“我的新娘子病得好厉害呀!”蜗牛大哭起来。

  乌龟医生用手戳了戳苹果,笑着说:“苹果没有生病,她是苹果妈妈,正在腐烂,好让她的宝宝钻进泥土里,生根发芽。”蜗牛惊呆了,原来苹果是一位妈妈,我还梦想她做我的新娘子呢,他害羞地连忙把头缩进自己的屋子里。

  后来,蜗牛的菜园里,果真长出了一棵小苹果树,蜗牛就在苹果树下和蜗牛小姐举行了婚礼,小苹果树还为他俩唱起了婚礼进行曲。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放屁_中班科学教案07-05

中班科学教案:捉泥鳅_中班科学教案07-05

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力_中班科学教案07-05

中班科学教案:磨豆浆_中班科学教案07-05

中班科学教案:玩沙_中班科学教案07-05

中班科学教案:美丽的春天_中班科学教案07-05

中班科学教案:秋叶飘飘_中班科学教案07-05

中班科学教案:果汁的颜色 中班科学教案09-19

中班科学教案:花猫钓鱼_中班科学教案07-01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米宝宝_中班科学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