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案

时间:2022-11-11 10:05:05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科学教案集锦15篇

小学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使学生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

  3、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制作的各种乐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展示交流。

  1、教师公布规则。

  2、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要求加以简单的介绍。

  (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的乐器进行评价,并试着提出改进建议)

  3、师生共同评出“创意奖”、“制作奖”。

  三、拓展。

  教师适时的引出噪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究控制噪声的方法。(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

  第二课时

  一、举办演奏会、组间互评

  ◆模拟课堂

  师:本节课我们通过演奏会的形式,独奏、合奏一些简单的乐曲。一方面让大家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提升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其他小组乐器的独到之处,以便于今后制作出更好的乐器。

  活动要求:

  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乐器,介绍乐器的发声原理和特点。

  2.观众要安静地倾听,尊重每一个同学的劳动成果,不能持讥讽的态度。

  3.客观地评价乐器制作水平及演奏效果,最后将评选出优秀制作奖和优秀表演奖。

  (学生参与演奏会的学习、欣赏活动,同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根据其他小组的表现在不同数量的星星中填上颜色。)

  评价内容

  我们搜集了所需的全部资料 ☆☆☆☆☆

  我们能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了验证 ☆☆☆☆☆

  我们的乐器演奏效果还不错 ☆☆☆☆☆

  我们小组能密切合作 ☆☆☆☆☆

  二、小组自评

  ◆模拟课堂

  师:本小组在以下这几个方面表现得怎么样?讨论一下,客观地给自己打分。

  评价内容

  乐器的外形美观 ☆☆☆☆☆

  乐器的设计有创意 ☆☆☆☆☆

  乐器演奏的声音准确、优美 ☆☆☆☆☆

  小组成员在演奏时能做到团结、合作 ☆☆☆☆☆

  三、改进乐器

  ◆模拟课堂

  师:经过近三周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如果要对自制的这个乐器进行改进,它将会有什么新变化?请在“科学记录本”上画出结构图。

小学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

  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教师演示实验1: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教师演示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教师演示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

  三、课后总结。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教师演示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教师演示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小学科学教案3

  一、教材解读:

  本节课是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推测和验证光的传播特点——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懂得光是直线传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三、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激光笔。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及夹子,一张黑色卡纸做屏、塑料管。

  小孔成像的材料(火柴、蜡烛、黑色光屏、带洞的卡纸)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小学科学教案4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有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有

  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听课的老师问一个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呀?学生摇摇头……

  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小学科学教案5

  一、 设计思路: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堂教学要“重学生发展”,轻“知识传授”;重学生“研”,轻教师“教”;重“探究过程”,轻“探究结果”。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作为探究的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新课程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重视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结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把知识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中,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二、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认识纸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古代造纸技术和现代造纸工艺一般流程。知道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 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制浆——灌浆——滤水——压干成纸”的简单手工造纸过程。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

  3、 情感目标:

  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勤俭节约的思想。

  三、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过程,进一步理解纸是由各种纤维经过加工而成的。

  四、教学难点: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经历造一张纸的完整过程,并探究解决有关纸的相关研究问题。

  五、教学准备:

  1、 纸巾、玻璃杯、清水、搅拌棒、棉布、毛巾等每小组一份。

  2、 古代和现代造纸工艺的影像、图片或文字资料。

  3、 民丰造纸工厂的造纸工艺流程的录像。

  六、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二)实验探究

  (三)交流成果

  (四)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设计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许多纸的性质。你们还记得吗?

  师:那么谁能告诉大家,造纸术是哪个国家最早发明的,又是怎样造出来的?

  师:(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观看古代造纸的过程。

  师:(课件演示)

  师:看了这些图片与资料,老师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你们猜猜看是什么?你们又有什么想法?

  师:对,造纸,今天我们也来造一张纸。

  师:看到桌上的材料,小组成员讨论一下,我们小组打算采用怎样的方法,选用哪些材料,按照怎样的方法来造纸?

  师:请各小组发表自己的设计方案。

  师:请大家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师:一边巡视指导,一边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实验中。

  师:刚才大家的探究很投入,研究的'成果也出来了。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纸是怎样一步一步造出来的?

  师: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共同归纳造纸工艺的一般过程。

  师:(板书)造纸的过程:

  (1) 调制纸浆。

  (2) 滤水压平成“纸”。

  (3) 从棉布上把“纸”揭下来。

  师:召开造纸工艺成果发布会。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师:谁还愿意说出自己的发现?

  师:比较一下,我们造的纸的厚薄一样吗?纸面平整吗?怎样才能造一张厚薄均匀的纸?

  师:我们现代的造纸工厂,是不是也像我们这样造纸的吗?

  师:(出示录像片)观看嘉兴民丰造纸厂的造纸工艺流程,教师略加解释、补充、说明。

  师:本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疑问?还有什么想法?

  师:(总结)。

  小小一张纸,涉及到那么多的科学知识,请大家在课外搜集一些纸品材料,准备下一节课继续探究有关纸的相关问题。

  学生活动设计

  生:纸由各种纤维组成的。不同的纸在颜色、光洁度、厚薄程度等方面都不相同。

  生: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发现。讲述古代造纸的工艺流程。

  生:观看课件。

  生:造纸,自己亲手造一张纸。

  生:各小组成员,纷纷商量自己的活动方案。

  生:各小组发表自己的实验研究方案。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方案。

  生:学生实验操作开始。

  生: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情况。

  生:各小组纷纷推出自己的作品。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小组给予补充、完善。

  生:学生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生:观看有关录像。

  生: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

  生:整理器材,离开教室。

小学科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会收集资料,能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认识了解太阳系。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

   第一课时

  一、认识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情况。

  1.提问:哪位同学知道,太阳周围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还有什么天体?

  2.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3.谈话:看来同学们对太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太阳周围除了地球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天体围着它转动,这些天体都像地球一样,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我们才能看到它们。这些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太阳系行星成员的特点,下面就让我们阅读教材第40页列举的有关太阳系八行星的数据资料。

  4.学生阅读资料并讨论各自的发现。

  二、整理太阳系行星数据资料。

  1.谈话:结合刚才阅读的数据资料和你讨论过程中自己的发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顺序是怎样的?计算其他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水星与太阳距离的多少倍,把你们思考、计算、整理的结果记录在课本第41页的表格中。

  2.学生整理数据资料,填写相应表格内容。

  3.汇报整理数据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提问:

  (1)你能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说一说围绕太阳转动的八大行星的名称吗?

  (2)你有什么好办法将它们记住?(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然后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最棒。

  (3)填写教材第40页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九大行星的知识,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吗?

  4.提问:八颗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哪一颗?体积最小的是哪一颗?

  5.学生汇报,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或鼓励。

  6.谈话:按体积从大到小给八颗行星排个顺序,并把这个顺序记录在教材第41页的表格中。

  7.学生填写八颗行星大小排列顺序后组织同学举行简要汇报,教师小结排序结果,统一大家认识。

  8.提问: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除了课堂上学到的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9.学生自由提问。

  10.谈话: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现在我们把这些问题归归类,看看有哪些是同一类型的问题。

  11.教师指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从

  “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类,并积极肯定学生科学的问题分类方法。

  12.谈话:希望同学们在课后从“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这些方面收集资料,为我们下节课编辑太阳系小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了解太阳系小天体和矮行星的相关信息。

  1.谈话:经过上节课课后同学们的资料收集,现在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除了行星以外的有关太阳系其他天体的信息吗?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简要板书进行梳理,同时给予发言同学以正面的积极肯定。如果学生的发言中已经涉及到有关“太阳系小天体”——彗星的介绍,教师可以强调教材中也有类似的讲述;如果学生没有提到,教师还有必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彗星的内容。

  3.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太阳系的组成,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议,以完善并巩固同学对太阳系组成的认识。

  5.组织同学自行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冥王星的小资料。

  6.谈话:通过冥王星由大行星到排除行星行列之外过程的了解,你如何看待科学认识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错误认识改正的态度?

  7.学生在班级内展开汇报交流,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相互间就各自观点展开讨论。如果学生有思考或表达的障碍,教师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引导或总结。无论是学生自行探讨还是教师引导,在这里活动目的只有一个: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同时认识到科学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

  二、整理太阳系的资料,设计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

  1.提出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

  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视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指导同学可以以“太阳系天体新信息”为专题,也可以以“人们探索太阳系天体历程”为专题,还可以以“人类探索太阳系求真求是的精神”为专题。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5.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小学科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教学重点】

  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

  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准备】

  小组:4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4支水温计(刻度范围在—20℃——110℃),水温测量记录表(参考书p46)

  全班: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若干(气温计、体温计、高温计等)

  【教学过程】

  一、测量水温的方法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温度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板书:测量水的温度

  2、师:书p45展示了一些温度计(气温计、数字温度计、体温计等),你还知道哪些温度计呢?

  3、师: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计,该选择怎么样的呢?

  4、学生讨论交流后师小结: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范围的温度计。

  5、师:有了合适的温度计之后,我们可以直接测了吗?我们要如何来测量水温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p45的插图和方法。(学生阅读)

  6、师生共同明确方法。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介绍完了之后,请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

  (归纳:

  (1)——上端比较好操作,拿中间会挡住刻度,拿玻璃泡会造成所测的不是水的温度。

  (2)(5)——如果碰到容器或读数时离开液面,测量的就不是水的温度了。

  (3)——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读数偏大或偏小。

  (4)——没有稳定时测出的温度不准。)

  二、测量水的温度

  1、师:清楚了测量的方法之后,我们就要来实际操作一下,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最快。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自来水,2号杯内装的是温水、3号杯内装的是烫手的热水,4号杯内装的是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我们来比一下哪个小组测量的温度既快又方法准确,及时记录在p46的表格中,同时要小心热水烫手。开始吧。

  水温的测量记录

  自来水的温度

  温水的温度

  烫手的热水的温度

  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

  2、学生测量后汇报。

  (预设:通过交流能发现个小组测量同一种水的温度有差异。)

  讨论:这些差异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是由于测量方法错误引起的,教师再做适当讲解。)

小学科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会搜集和整理资料,能预测结果并进行验证。

  2、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3、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录像(交响乐合奏、自制乐器演奏)、橡皮筋、吸管、树叶、尼龙线、金属管、金属片、玻璃杯、易拉罐、剪刀、胶水、细线、直尺、队鼓、锣、钗、三角铃、口琴、塑料泡沫颗粒。

  教学重点:

  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主题。

  1、(播放视频课件)利用多媒体再现优美的合奏场景和旋律,帮助学生感知乐器的类型及其不同的音效,激发学习兴趣,揭示“大家动手做乐器”的单元教学主题。

  2、羡慕这些演奏者吗?我们也用自制的乐器来办个音乐会,好不好?

  教师板书课题。

  二、确定目标。

  1、师生交流。

  你都知道哪些乐器呢?

  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给这些乐器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2、拓展视野。

  教师此时向他们提供一些自制乐器的品种,供他们参考、选用,从而确定制作目标。同学们可以模仿已有的乐器,也可以自己发明一种乐器。

  教师展示自制乐器的图片。(图片展示:吸管风琴、铁管编钟、土琵琶、柳笛等。)

  3、确定目标。

  同学们中间有会演奏乐器的吗?

  本单元,我们将自制一种简单的乐器,并用它来演奏一首乐曲。请大家讨论,准备做哪一种乐器呢?

  小组讨论,将确定的乐器名称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请各组汇报自己的乐器名称。

  三、可行性分析

  1、制作乐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否则,是不会成功的。想一想,我们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小组讨论后认为,制作“可乐音乐罐”这件乐器,需要这些条件(教师帮助归类、板书):

  ①样版:别人做过这种乐器没有?我们可以参考的品种有哪些?

  ②工具和材料:铝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胶布

  ③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调整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④技术:会在易拉罐上挖孔

  ⑤经济:买七个易拉罐饮料

  还有一个方面,也决定了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小组怎样合作才能成功?

  想一想,制作自己的乐器,我们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需要解决的困难有哪些?

  如果有些困难是无法解决的,那恐怕得重新确定制作目标了。预测一下,制作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解决的困难吗?

  下一节课我们首先解决同学们普遍存在的知识上的疑惑,希望大家课后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制订计划

  1、设计说明

  指导学生以“路线图”的形式描述小组行动步骤,绘制乐器结构图、确定制作工具与材料,明确组员的责任分工。教师在各组计划的基础上拟定班级行动步骤。

  二、模拟课堂

  1.画小组路线图

  师:在动手制作之前,我们要做哪些事?请用“路线图”的形式把小组的工作步骤画出来。(如果同学们没有接触过“路线图”,则教师要呈现下图,供学生参考借鉴)

  “可乐音乐罐”制作小组行动路线图

  (为便于相互观摩、评价,要求学生将路线图用彩笔画在两开左右的大白纸上。)

  生:(讨论、绘图,然后集中展示各组的路线图。)

  2.画班级路线图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各组有哪些相同的步骤?

  生:都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还有怎样调整乐器的音调。

  生:都需要进行小组成员分工。

  师:有些步骤是共性的,如解决这几个知识点的疑惑;有的步骤是具有个性的,各组之间不一样,如组员的分工、准备的工具与材料等。对于共性的步骤,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全班一起来解决;个性的步骤,由各组分头行动。(教师一边讲述,一边板书下图)

  全班行动路线图

  3.绘制乐器结构图

  师:请同学们将准备制作的乐器画出结构图,要在图上标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数量。(教师在银幕上呈现一幅乐器结构的样版图)

  (学生合作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小学科学教案9

  【设计意图】

  影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本活动旨在和幼儿一起探索光影变化的奥秘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幼儿在观察、发现、操作、探索等活动中了解科学现象;感受科学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到科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乐;从而形成积极探索、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科学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让幼儿了解影子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引导幼儿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活动,积极有兴趣地探索发现“物体挡住光,就会出现影子”。

  3.探索发现影子的变化与光和物体的位置变化有关。

  【活动准备】

  多媒体、台灯、小熊、各种形状纸、水彩笔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积极有兴趣地探索影子的产生,通过演示发现影子与光和物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只小动物,看看是谁?(小熊)

  演示1.(开灯)看墙上有什么?(小熊的影子)。关上灯,还有影子吗?为什么没有?(没有光,就不能有影子)。

  演示2.开灯有光了,我把小熊放在台灯后面,看墙上有小熊的影子吗?为什么没有?怎样让它有?为什么?(只有小熊在前面挡住光,才会有影子)。

  小结:没有光就不会有影子;只有光,没有东西挡住光,也不会有影子。影子是怎么来的呢?只有物体挡住光,才会有影子。小熊挡住光就有小熊的影子,小朋友挡住光就有小朋友的影子,老师的手挡住光就有手的影子。

  请小朋友站起来,找一找自己的影子,伸伸手,跳一跳。请小朋友说一说,还有什么光能照出影子。(太阳光、月光、烛光、火光等都能照出影子)。

  二、改变光的位置,或者改变物体的位置与姿势,观察影子的变化。

  (出示小熊)先在背后照,看到影子了吗?我再举得高一点照,影子变了吗?为什么?在离他近一点地方照,看到影子了吗?我在离他远一点的地方照?影子变了吗?为什么?

小学科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3、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4、小学科学《地球的内部》教案: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并准确地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难点: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煮熟的鸡蛋一个;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胶卷盒三个。

  学生准备: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科学课。(师指地球仪)问:这是什么?

  生:地球仪。

  师: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告诉大家你们了解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识吗?

  生1:我了解到地球是球形的。

  生2:我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态的。

  生3:我了解到地球上有高山,有峡谷,有平原。

  生4:……

  师: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关于地球,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回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重点了解地球的内部。(板书课题)

  二、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你们知道吗?

  生猜测。

  师:关于地球内部的结构,教材告诉了我们一些信息,老师也为大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21页和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读后用一段最简洁的话概括出你了解到的地球内部的信息,把它写到资料纸上。

  学生阅读,概括信息。

  师生交流信息。

  根据交流的情况,教师大屏幕出示地球内部结构图,观察。

  在交流过程中板书:地壳地幔地核

  师: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你觉得像什么?

  生:鸡蛋。

  师:我们切开鸡蛋观察一下,对照你所观察到的,说说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教师剖开鸡蛋,指导学生弄懂二者的相似之处。

  三、指导学生探究

  师:这些信息是科学家得出的。那么,科学家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请看大屏幕。

  教师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让学生进行观看。

  师:从这几幅图中你了解了地球内部的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地球的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生2:我知道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生3:我知道了地球的内部是活动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科学家们从这些表象中推测出地球内部的许多信息,其实,他们还运用了实验的方法来探索地球内部的秘密。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讲桌上有三个密封的胶卷盒,里面装有不同的物品。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准备如何做,得出方法:摇,钻等。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汇报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提示学生完整的表达)

  师:刚才的游戏我们进行得很成功。我们都当了一次小科学家,因为科学家们也是通过这样的办法揭开地球内部的结构秘密的。

  四、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师:同学们现在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有兴趣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吗?

  小组讨论制作的方法和顺序,师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相机课件展示制作步骤:

  (1)先捏成一个直径约1厘米的红色橡皮泥小球做内核。

  (2)再捏一个直径约1.7厘米的黄色橡皮泥小球,压成一个薄饼做外核。

  (3)然后捏一个直径约2.2厘米的白色橡皮泥小球,压成一个薄饼做地幔。

  (4)用一层薄薄的灰色橡皮泥做地壳。

  (5)最后小组合作进行组装。

  小组活动。合作动手做地球模型。教师巡回指导。(播放音乐,制作完成后,提醒学生把桌面整理干净)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师生共同评价。

  五、拓展引伸。

  师: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现在仍然还有许多迷团,许多信息科学家也是一种预测。老师希望你们课后能多搜集一些有关地球内部的资料进行整理,并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好吗?下课!

小学科学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人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2、理解夏洛蒂成功所具有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齐读课题

  学生交流对大树和小草的认识。

  课文所写的夏洛蒂.勃朗特成材的故事为什么要以“小草和大树”为题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交流理解。

  二、自读课文:

  1、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嗷嗷待哺 要强好胜 节衣缩食 脱颖而出

  寥寥无几 惴惴不安 孜孜不倦 大名鼎鼎

  2、读后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四、理清课文层次,分段。

  1、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部分(1节):概述了《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是以为在逆境中成材的典范。

  第二部分(2-4):讲述了生活在极度贫困家庭的夏洛蒂.勃朗特坚持学习、写作,不断遭受着打击与失败。

  第三部分(5-7):讲述了夏洛蒂.勃朗特姐妹经过慎重思考,从写诗改为写小说,争分夺秒、孜孜不倦终获成功。

  五、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第一大段

  1、默读,文中把夏洛蒂.勃朗特比作什么?

  2、认识仙人掌花吗?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感受到主人翁不屈的精神和在恶劣环境中茁壮成长的顽强生命力。)

  三、学习第二大段

  1、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主人公遭遇到了怎样的家庭不幸?

  2、面对这些不幸,主人翁是怎样艰难谋生的?用笔把表现主人翁艰难谋生的词语画下来,多读几遍,交流感受,体会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1)抓“洗衣,烧饭、缝缝补补、拾柴、捡破烂”等一连串生活细节体会主人翁为生活而奔波而忙碌的形象,感受主人翁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

  (2)抓“再艰苦再劳累,都不肯放弃学习,上不起学,在家里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翁热爱学习、要强毫升的性格。

  (3)抓“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希望用笔敲开幸运之门”等细节,体会主人翁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3、读第三、四自然段,

  交流:在写作的道路上,夏洛蒂遇到的挫折:

  (1)遭遇诗人嘲讽训诫。

  (2)自费出版诗集,只卖出两本。

  4、体会夏洛蒂向诗人请教前后不同的心情。

  抓“惴惴不安”等,开展对话交流,想象主人翁害怕而又充满期盼的心情。

  5、夏洛蒂热切盼望的结果怎样?

  抓“原样退回”等词语理解诗人所说话的意思。

  6、面对这样傲慢的训诫,夏洛蒂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抓重点词开展想象,体会倔强、不屈服的性格。

  7、沉重的打击,夏洛蒂屈服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四、学习第三大段

  1、夏洛蒂有没有通过写小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敲开幸运之门呢?

  2、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主人翁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喜悦。

  五、回顾全文

  1、交流对课题的理解。

  (通过题目鲜明对比抓住读者、发人深思的艺术,进一步体会主人翁与命运和世俗的偏见,抗争的勇气和坚持不懈追求理想的性格。)

  2、回顾全文,整体把握“小草”成长为“大树”的艰辛历程,交流夏洛蒂成功的人生启示。

小学科学教案12

  教学设计:

  水变成水蒸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加快蒸发的条件。

  2、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描述水在蒸发时所发生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酒精灯、火柴、小烧杯、水、一块湿抹布,毛巾等一个大烧杯,有水,一小袋盐,小药匙一把,一根玻璃棒。两个中烧杯,事先贴上标号(1号和2号),半杯水,每组一块手绢,培养皿,吹风机,小电池,热水袋,电熨斗,小电风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蒸发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水单元(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请你猜测一下,这个“水”会有什么变化?

  2.学会汇报,(变干了,变成水蒸气,蒸发掉了等等)

  3.这是怎么回事呢?(或你知道为什么吗?)

  4.你看到水蒸气了吗?由此,你觉得水蒸气它是什么样的?(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5.小结:像这样由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我们就叫做蒸发。(板书)

  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蒸发现象吗?

  7.学生举例。

  二、知道加快蒸发的三个条件。

  1.从刚才的回答中,唐老师发现大家在平时生活中都是一个有心者,这一点唐老师非常喜欢。

  不知道大家的生活经验怎么样。比如说,唐老师这儿有一块湿毛巾,你能想到几种方法让上面的水蒸发掉呢?

  2.学生思考后回答。

  3.不错,其实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我们什么也不做,就让他这样放在这,过了一段时间后,它会不会干?对,但这样做时间就比较长了。

  4.那怎样做能让这块毛巾快点干呢?看哪组想到的方法比较好。

  5.小组讨论。

  汇报时注意说出所需的器材和实验过程

  6.汇报(按方法汇总)

  7.唐老师事先准备了几样实物,但还有几组的同学只能对不起你们了,加入到其它组去吧,好吗?

  8.分组实验

  9.刚才的实验大家都做得很认真,谁能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10.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怎样就可以加快蒸发呢?

  三、巩固,小结

  1、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水的蒸发,关于这水和水蒸气,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2.唐老师倒准备了几个问题,看你们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盐是从哪来的吗?(出示盐)现在,唐老师把它放入烧杯中,搅拌一下(边说边演示),现在,我又想把放进去的盐取回来了,你有办法吗?

  (2)有1号和2号这样两杯水,我想让1号中的水以最快的方法蒸发掉,你有什么办法?你能让2号中的水尽量不减少吗?

小学科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2.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

  3、愿意与同学交流使用斜面的好处和不足。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研究斜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简单机械实验盒、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2课时

  一、导入

  谈话:要把一大桶油从地面运到汽车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种既简单又省力的方法,是从地面到车厢斜着搭一块木板,把油桶沿着倾斜的木板推上去。一块木板,当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倾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板书课题:斜坡的科学)

  二、研究斜面的作用

  1、讨论:一大桶油很重,一个人搬不动;可是沿着斜面,一个人就能把它推上汽车。这说明斜面有什么作用?

  2、感受:把一个物体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体验利用斜面和不利用斜面由什么不同。

  3、分析斜面的工作图,提出自己的猜想:

  (1)重物被抬高的高度是否相同?

  (2)重物被抬高时所走的距离是否相同?

  (3)重物被抬高时是否有其他物体帮助托住了该物体?

  我们小组的猜想是 。

  4、设计实验方案,分小组开展实验。

  ①把木块立在桌上,将木板(光滑面朝上)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

  ②每组滚轮用测力计把它提起,观察用多少力?

  ③把滚动的圆木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滚动,速度要慢、匀,观察用多少力?

  ④及时记录好有关数据。

  5、分析整理。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第二课时

  三、把斜面“卷”起来

  1、照图做一做,看看斜面卷起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2、讨论交流:

  (1)分析两图中蚂蚁爬行的路线由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卷起来的斜面由什么优点?

  3、画出几个不同坡度的斜面,将它们剪下来,卷在铅笔上,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4、交流本组的发现。

  四、斜面的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学生分析。

  2、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实例?

  板书设计:

  4、斜坡的科学

  斜面能省力

  斜面不省距离

  斜面越长越省力

小学科学教案14

  一、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活动,引领学生体会丰收的喜悦,

  一是从收获种子的数目,

  二是发现植物生长变化的现象。在这两个活动中,教师需要渗透科学讲究实证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用证据陈述观的意思,学生学习到使用观察记录的结果,并培养学生整理、分析信息资料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的大丰收”有两个方面的寓意:

  一是我们播种了一粒,却收获了许多种子,

  二是指经历了这样一段时间的种植研究活动,我们收集了相关植物生长变化的许多证据。

  二、教学背景: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已经发现几个月前播下的一粒种子现在已经变成了许多粒种子,从播下一粒种子到形成多粒种子,凤仙花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的收获不仅仅是一些种子,更为难得的我们学生也亲身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种植观察活动。学生对植物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认识。本课就是引领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感受一种丰收的喜悦,用事实来陈述“丰收”、“展示丰收”。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

  2、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

  3、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中会经历种子发芽期、幼苗期、营养生长旺盛期和开花结果期。4、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不断发生变化,会发育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5。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科学词汇:种子繁衍后代。生命周期。植物变化。器官。生长发育需要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

  2、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

  3、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

  4、科学方法:用数学研究科学问题。整理发现。陈述观点n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研究生命现象得兴趣。

  2、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

  3、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

  4、核心价值观:生命的神奇。资源共享。用证据表达。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难点:整理观察获得的信息,发现凤仙花生长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说明与提醒几个重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照片。

  一株硕果累累的凤仙花。带有格子的统计图白纸。

  个人观察日记或记录教学流程谈话引入→正确估算收获种子数→整理。获得植物生长变化→总结

  一、谈话引入:

  经过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今天,整理我们观察获得的信息,开个成果展示会吧。

  二、我们种子的收获:

  1、当初的一粒种子,现在的硕果累累,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一株凤仙花大约能收获多少种子呢?

  2、你有什么方法来进行统计?统计过程中可能有什么困难?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预设:

  (1)将所有的果实剥开,将种子的数量一粒一粒地数。

  (2)可以随机取几颗果实,然后计算出每颗果实里的种子数量,然后计算出大约多少粒种子。

  (3)如果有些种子不是很饱满,可能不能种植,能计算数量吗?

  (4)有些个别的果实还未完全成熟能不能计算果实颗数?

  (5)……

  4、通过刚才的交流,请各小组分别估算出一株凤仙花大约有多少种子吧。并完成表格,并交流。n我们收获的种子果实数平均每颗果实里种子数我们一共收获的种子我现在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植物生长变化记录的整理:

  发现:我们经过种植。观察。记录,不仅仅是收获了许多凤仙花的种子,更为可贵的是获得了一份凤仙花生长的日记,这些记录都可以成为证明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整理,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大家根据我们第5课的统计图,将各个阶段观察到的植株的高度用圆点标出,并用直线连接起来。完成以后自己观察讨论,通过这个统计图,你又有什么发现?(这里教师可以出示一个折线统计图的空表,边讲解,边演示,如何完成统计图)分小组制作,讨论。反馈交流:其中一段时间植株的增高比较快,生长旺盛。这个阶段我们称它为:(板书)营养生长旺盛期。

  除此以外还有(板书):种子萌发。幼苗期。开花结果期。请大家根据原有的观察记录,整理出凤仙花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和植株的变化。分小组讨论,完成凤仙花每个阶段出现的新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你能将它填入相应的空格里面吗?播种发芽长出花蕾种子成熟—月—日→—月—日→—月—日→—月—日(天)→(天)→(天)种子萌芽营养生长旺盛期开花结果期各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总结:植物生长过程中都陆续出现了各种新的器官,每种器官在植物的生命周期中都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植物种植过程需要哪些条必要的条件来帮助生长。

  四、总结

  请课后阅读教科书中资料库里《凤仙花》和《多种多样的茎》两篇文章。了解凤仙花的有关知识;了解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n板书设计我们的大丰收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课外活动课后继续查阅有关其他植物生长变化的资料。可以根据自己整个单元的观察记录,分小组对自己进行评价。生成预见学生根据观察记录的结果,使学生能过通过征集、分析信息资料,提升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水平课堂评估能否对凤仙花种子数量进行正确估算。通过对生长过程记录的分析,能否整理植物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点和新的器官及作用。

小学科学教案15

  【理论指导】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最早提出在科学教育中要运用探究方法进行教与学的是杜威。杜威认为,“探究”是主体在与某种不确定的情境相联系时所产生的解决问题的行动。在行动中,知识不是存在于旁观者的被动的理解中,而是表现为主体对不确定情境的积极反应,知识是个体主动探究的结果。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从做中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做实验,并放开束缚,自主、积极、愉快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去亲历探索自然界奥秘。他们运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记录、表达、交流等方式构建知识,提高素养。

  【教学内容】

  《声音的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两个概念,不仅仅是学生,就是成人也很容易搞混。四年级的学生很难用普通的观察方法来分辨出声音的高低,他们更难理解声音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

  本课从学生熟知的、非常感兴趣的音乐喷泉切入,引导学生分析声音是有区别的、有变化的。再借助教具、信息技术手段以及APP软件等手段,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体验活动,理解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两个概念,并知道他们与振动的关系,继而为声音如何传播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初步概念建成时期,也是为以后“大概念”模式的建成打下基础的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有目的地引导孩子们建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有助于他们有形成正确的概念,也有益于锻炼他们形成一个高效的思维模式。

  经过本单元前2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他们还知道了音叉是什么,并学会了怎样利用音叉等物体发出强和弱的声音。但由于年龄小、表达能力弱、缺乏系统的认知等原因,他们对声音的认知还很懵懂。本节课“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强弱”变化的,以及振动幅度、振动频率的含义对现阶段学生来说还是有困难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特别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

  音叉、小锤、乒乓球、自制教具、仿真软件、自制等。

  【课前准备】

  1.见学生时,相互熟悉,相互提问。

  2.教学调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的使用方法。

  3.了解学生对乐器的认识。

  4.教会学生使用平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中秋节老师出去玩,看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就拍下来了,今天特地带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吗?有什么发现呢?

  【生】声音和喷泉都有变化,喷泉随着声音变。

  【师】对,声音在变化。其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很多声音,变化不断地声音构成了奇妙的大自然,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声音的世界,探究“声音的变化”。

  【板书课题】声音的变化

  二、新知探究

  (一)声音的强弱(音量)

  1.提问

  【师】大家听听这2段声音,(PPT)(播两段音量有明显区别的声音)谁来说说这两段声音有什么不同?

  【生】有大、小的变化,强、弱的变化......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声音的大小有变化,指的就是声音的强弱。(板书)声音大即是强,小即是弱。(PPT)在科学中,声音的大小强弱用音量来表述。

  【板书】强 弱

  2.游戏

  【师】怎么区分声音的强弱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跟你的同学说一句悄悄话,有个小要求,只能让你的同桌听到。开始!

  【师】同学们都玩的很开心哦,王老师也很想参与进来,最后一排的那位小帅哥,能大声地告诉王老师你的名字吗?【生答名字】XXX同学,认识你真高兴!你能和老师说声老师好吗?【生答】

  【师】老师们你们听到打招呼声了吗?

  【师】刚刚的游戏中,你们听到的所有声音,哪个最强,哪个最弱?

  【生答】......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区分声音的强弱了。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发声的力度,来控制声音的强弱。

  3.实验探究一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声音的产生与振动有关,那么,声音的强弱是否也与振动有关呢?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探究实验,请看大屏幕:

  【师】我为大家准备了这些实验器材:音叉、小锤、带线的乒乓球。

  【师】(PPT演示)怎么利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呢?下面来看看实验步骤:

  ①手拿带线的乒乓球,保持静止;

  ②击打音叉发出声音;

  【师】要想使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我们怎么敲击?

  【生答】重一点敲击声音强,轻一点敲击发声弱。

  【师】那我们在使用音叉时,应该击打哪个部位呢?

  【生答】

  【师补充】应该击打音叉侧面的顶端。将乒乓球快速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侧面。

  ③比较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乒乓球弹开的距离远近。

  ④为避免误差,反复实验三次,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前,老师要提示两点:

  【师】A.小组内分工合作,遵守实验纪律,本次实验需要分辨声音强弱,实验时请保持安静。

  B. 提示音乐响起停止实验,将器材放回原位,分析实验结果,准备交流。

  【师】现在开始实验!

  【生】分组实验

  4.交流分享

  【师】我们的探究活动已经完成,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来,一边演示,一边分享你们的发现。请你大声的告诉大家你的发现。

  【生1】演示实验过程

  【生2】我们先敲出强的声音,再敲出弱的声音,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音强,小球弹开的距离远,声音弱,距离近。

  【师】其他小组,你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振动的概念。振动是指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往返运动时离中心点距离远振动幅度就大。(慢)往返运动时离中心点距离远振动幅度就,振动幅度小。

  结合我们刚刚的实验,来说说(小结)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大小有关吗?

  【生答】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师补充】是的,发声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

  【板书】 强 大

  音量 振动幅度

  弱 小

  (二)声音的高低(音高 )

  1.声音高低的认识

  【师】声音的变化除了强弱变化之外,还有高低变化。听!

  【教师弹仿真琴不唱】1234567

  【师】有哪位同学听出来了:哪个音高,哪个音低?

  【生答】

  2.体验声音的高低变化

  【师】 跟着老师的演奏我们一起唱一唱

  (唱音阶)。

  【师】由低到高唱,预备唱;

  【生唱】

  【师】由高到低唱,预备唱;

  【生唱】

  【师】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强弱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音量;刚刚我们唱的音阶1234就是声音的高低变化,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板书音高)

  【板书】 高

  音高

  低

  3. 实验探究二

  【师】那么声音高低的变化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来看看这3组器材

  (PPT展示)认真观察同组的各个器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大小、粗细、长短

  【师】各小组讨论下,猜猜击打同一组3个材料时声音高低会有变化吗?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师】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了,别着急老师会让你们实验的,我们先来看看实验要求。

  实验步骤:①检查器材,将预测结果填写在报告单上。

  ②用同样的力敲击器材中部,仔细分辨声音的高低。

  ③同一器材反复实验3次,并填写实验结果。

  ④三组实验都完成后回到座位,整理实验结果。

  【师】声音的高低光用耳朵来分辨有一定的难度,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款APP软件,帮助大家分辨声音的高低。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学习“频率分析仪”使用方法。

  【师】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PPT:温馨提示:

  A.本实验需要辨别声音的高低,实验全程须保持安静;

  B.各实验区域小组间分工合作、有次序交换;本次实验设四个实验区,每大组到相应区域进行实验。

  C.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

  D.实验结束后,将器材归位,回到座位整理实验报告,准备交流。

  【师】有什么问题吗?开始实验

  【生】用自制教具分组实验,研究声音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在各组进行巡回指导。

  铃声提示 坐回原位

  4.分享交流

  【师】同学们都已经完成了你们研究,哪一组上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呈现记录表,汇报发现,并演示。)

  【生】句式:我们小组研究声音的高低是否与物体的大小 有关,我们发现物体 ,声音 ;物体 ,声音 。

  【板书】 高(小、短、细 )

  音高

  低(大、长、粗 )

  5.演示实验

  【师】为什么小、短、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就高呢?为什么大、长、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就低呢?

  为了揭示其中的奥秘,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实验,下面我们来看其中的一个实验:

  【师】(教师演示实验齿轮,慢一点,让学生听清楚)。老师转动齿轮,可以带动金属片振动。齿轮转得慢,金属片振动也慢。接下来老师要从慢到快来转动齿轮,大家听一听发出的音高有什么变化?

  【生答】振动慢,声音低。 振动快,声音高;

  (师板书慢)

  6.小结

  【师】现在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小、短、细的物体振动快,所以声音高;大、长、粗的物体振动慢,所以声音低。

  声音有高低的区别是因为物体振动的快慢,也就是振动频率不同。

  三、总结分享

  【师】今天,我们学了两个概念,音量、音高,通过探究实验,我们发现,振动的幅度决定了声音的强弱(也就是音量),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也就是音高)。

  四、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一起了解到振动的幅度和频率的差别可以带来声音的变化。我们的祖先利用科学知识制作了许多乐器,艺术家们利用这些乐器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老师这里有一些仿真乐器,其实这些仿真乐器不仅可以用平板下载,也可以用电脑、手机下载,老师在这里给你们提出一个小挑战:利用仿真乐器创作属于自己的歌曲。

  【板书设计】

  声音的变化

  【实验记录】

  实验探究一: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关系探究实验

  实验过程

  声音的强弱

  乒乓球弹开距离(远、近)

  用力敲击音叉

  轻轻敲击音叉

  实验探究二 :声音高低的变化探究实验

  1.实验名称: 声音高低的变化是否与物体的 有关

  2.我们的预测:物体 ,声音高;物体 ,声音低。

  3.实验过程:

  物体特征

  第一次实验数据(HZ)

  第二次实验数据(HZ)

  第三次实验数据(HZ)

  4.实验结果:

  我们小组研究声音高低的变化是否与物体的( )有关。我们发现物体( ),声音( );物体( ),声音( )。

【小学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案06-15

小学科学教案11-25

小学科学教案08-27

小学《放大镜》科学教案09-09

小学科学教案15篇06-15

小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科学教案06-22

《小风车》小学科学教案06-12

《保护土壤》小学科学教案02-28

小学科学教案(15篇)11-03

小学科学教案(精选15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