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09-01 19:19:58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科学教案范文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科学教案范文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红黄绿,体会色彩美。

  2、可以在教学中找着与其相应的色彩,加强对色彩的认知。

  教学要点:认知红黄绿,体会色彩美

  教学难点:能找着相应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出教学幼儿教师展示3张大圆,提问是啥色彩?要点认知红黄绿三种色彩。

  二、找寻对应的色彩,加强对色彩的的认知

  1、游戏“小圆孩子找母亲”。

  先请孩子说一说身上小圆的色彩,接着依照幼儿教师展示的大圆色彩依照幼儿教师口令如:“红色小圆孩子学小兔子跳到母亲周围”,“蓝色孩子学小鸟飞到母亲周围”等,加强对色彩的认知。

  2、游戏“大灰狼来了”

  (1)、(先在地面上铺好与孩子人数相等的杂志,杂志上各自画着三种色彩的大圈圈),小圆孩子听Music在场所四周漫步,Music一停大灰狼就来啦,小圆孩子得立刻找着一個家躲起来,不然就要被大灰狼捉住啦。(孩子游戏两边)

  (2)、提出新的游戏要求,启发小圆孩子找对应色彩的大圆母亲。

  小圆孩子等Music一停得找着与自个儿色彩一样的家躲起来,不然還是要被大灰狼捉住。(孩子游戏两边)

  三、大灰狼被撵走啦,孩子听Music跳舞庆贺完结。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1、《工具和机械》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形状和结构》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3、《能量》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让学生知道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教学班有40人,其中女19人。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有的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到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教学关键

  1、把握这部分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科学教案 篇3

  科学概念: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测量心跳和脉搏,认识人体血液循环的功能。并知道心脏和血管是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2、使学生初步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懂得保护心脏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1、猪的心脏、人的心脏模型图、干净抹布。

  2、钟表、多媒体血液循环器官课件或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谈话:当我们在运动场上奔跑、做剧烈运动时,除了感到呼吸急促外,还会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除了感到呼吸急促外,还会感到心跳明显加快。(板书:心跳)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测量心跳次数。

  (1)测量静坐时,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

  ①讲述:每时每刻我们的心都在跳动,请各位同学用右手掌平伸进胸部左侧,紧贴心脏的部位,有什么感觉?

  ②学生实践,分别感觉。

  ③汇报感觉结果。

  ④讲述:请同学们测一下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

  ⑤学生测量。(由教师统一计时,学生默数)

  ⑥学生汇报结果:每分心跳大约65次、70次、75次……

  ⑦小结:测得每分心跳60~100次,都属正常的。

  (2)测量一般性运动及剧烈运动后,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

  ①谈话:当我们做一般性运动和做剧烈运动后,每分心跳的次数是不是和刚才测得一样呢?

  ②学生活动:

  学生运动。(学生蹦跳半分、1分,由教师统一计时)测量心跳次数。(学生随即测量每分心跳的次数,由教师统一计时)

  汇报测量结果。

  ③小结:剧烈运动后,测得每分心跳的次数比静坐时每分心跳的次数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比较3次心跳数。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的实质和人的血液循环器官。

  (1)了解心跳的实质是什么?

  ①阅读课本。

  ②学生汇报。

  ③师生小结:心跳实质上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2)认识心脏。

  ①谈话:为了使同学们对心脏有个清楚的了解,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猪的心脏,猪的心脏和人的心脏基本构造和形状差不多。

  ②分组观察猪心脏。(提出观察要求:i)外形像什么?ii)有多大?iii)捏一捏心脏的肌肉,有什么感觉?)

  ③师生小结:心脏外形像桃子,有自己的拳头大小,心脏具有强有力的肌肉。

  (3)了解心脏跳动的原因。

  ①谈话:下面看心脏跳动的多媒体课件,看看心脏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与心跳有什么关系。

  ②学生仔细观察。

  ③师生小结:心脏总是在有规律地收缩舒张。收缩时,把血液压到全身各处的血管中,舒张时又让全身血管中的血液流回心脏。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就是我们感到的心跳一次。

  (4)认识血管。

  ①谈话:人的血液是通过血管在体内循环流动的。我们手臂上的一根根“青筋”就是血管。人的全身布满了血管。你能找到自己身上的血管吗?

  ②学生活动:在自己身上寻找血管。

  ③观察人体血管多媒体课件。(借助形象的描述,使学生对人体血管有初步了解,同时渗透血液循环的知识)

  ④提问:人的血管有几种呢?

  ⑤师生小结:人的血管有三种。从心脏通到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叫动脉血管。动脉血管逐渐分支,越分越细,细到肉眼看不见的叫毛细血管。从全身各处通到心脏的血管叫静脉血管。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3、指导学生认识血液在人体中的循环过程及其作用。

  (1)认识血液循环的过程。

  ①谈话: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流动的?我们把人的血液循环示意图用多媒体放出来,看看血液的流动情况,以及血液在人体中的循环的过程。

  ②学生观察。

  ③学生参照课文图中人的血液循环示意图相互描述血液在人体中循环的过程。

  (2)认识血液循环的作用。

  ①谈话:人的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流动的。心脏不停地收缩、舒张,血液便沿着这个过程不停地循环流动。血液循环有什么作用呢?血液流到小肠绒毛时会怎样?血液流到肺泡时会怎样?如果心脏停止跳动了,血液循环就停止了,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这是为什么?

  ②阅读课本第72页第三节。

  ③师生小结: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经过小肠时携带上养料,经过肺时携带上氧气,把它们运送到全身各处去,又把全身各处收集的二氧化碳和各种废物运送到肺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如果血液循环停止了,人体各器官就得不到氧气和养料,它们产生的废物也就不会被运走,人的生命就结束了。

  在做剧烈运动时,身体需要的养料和氧气增多,为了保证更多的养料和氧气的供给,所以就要加快血液循环,因而心脏的跳动也就加快了。

  ④师生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为什么在剧烈运动后,测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比静坐时测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多。

  4、指导学生认识心跳和脉搏之间的关系。

  (1)认识脉搏的位置。

  ①提问: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第71页图。这个学生在做什么?你在哪里见过类似的情景?

  ②学生观察汇报。

  ③师生小结:这个学生在手腕上寻找跳动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在找“脉搏”,在中医院的门诊室里时常看见中医在给病人“搭脉”。

  (2)什么叫脉搏?

  ①谈话:你也可以模仿照片上的同学找到自己手腕上的脉搏,并学会数自己和别人的脉搏。教师示范“搭脉”。提问:是什么在动?为什么动?什么叫脉搏?

  ②学生实践,汇报结果。

  ③师生小结:脉搏是血液通过血管时使血管产生的搏动。

  (3)认识心跳和脉搏之间的关系。

  ①谈话:同一个人的心跳和脉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桌的同学相互测试。即同时测试一个同学的心跳和脉搏,具体方法是:用右手按着同学手腕上的脉搏,并把耳朵贴在那个同学的胸前听一听。也可以一个同学测量脉博,另一个同学测量心跳,同时计时。最后汇总测量到的数字。

  ②学生实践,汇报结果。(由教师统一计时)

  ③师生小结:在一定的时间里,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是一致的。

  5、指导学生认识脉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怎样保护自己的心脏。

  ①提问:有人说脉搏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为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心脏?

  ②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③师生小结:通过听和摸脉搏了解心脏跳动的情况,可以进一步了解人体健康情况,这是医生诊断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正常情况下,少年儿童每分脉搏跳动60~100次,如果低于60次或高于100次,就可能有病了,例如在发烧时脉搏常会加快。我们学会了摸脉搏的方法,平时就可以用这种方法监视自己身体健康情况。人在运动时,心跳和脉搏跳动都会加快,那是正常的。

  要保护好心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但是体育锻炼要适量,否则会增加心脏的负担。烟、酒对心脏、血管伤害很大。同学们的心脏还在发育中,特别怕烟酒的伤害,千万不能吸烟饮酒。

科学教案 篇5

  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鄂教版)

  18、锣鼓声声

  教学目标

  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知识:能对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作出分析归纳,得出最后结论。

  情感: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群体协作精神,增强团体意见。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对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作出分析归纳,得出最后结论。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鼓、锣、小提琴等乐器。

  2、小组准备:各种不同的乐器,自已认为可以发声的各种物体。

  (本课的材料应围绕“能发声的物体”进行准备。课前,教师应该布置学生把自己认为能够发出声音的东西都带来。而实质上,所有的东西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发出声音来。所以,学生带什么材料来都不影响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六一儿童节,我们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你们都听到了哪些美妙的声音?

  2、学生汇报:(歌声、乐器声……)

  3、提问: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4、学生进行简单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会联想到:与物件的振动有关。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有各种丰富的想象,有时会出现不正确的假设。针对这些不正确的假设,教师也不用急着否定,或者置之不理。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做。最后学生证明自己开始的想法是错误的,就正好体现了科学需要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设计实验,使一些乐器发声,并观察它们发声时的现象。

  1、提问:鼓、锣、小提琴等乐器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怎样验证呢?

  2、学生讨论、汇报、设计实验。

  3、小组实验、观察。

  三、使更多的物体发声,并观察它们发声时的现象。

  1、讨论分析:还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声音,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又怎样使它们停止发声?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讨论、汇报。

  3、小组实验、观察,并填写教材上的表格,按教材上的提示进行自我评价。

  如何来做发声实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只要让物体发出声音,怎样做都行。学生要注意观察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现象产生,实验做完以后,把发现的现象进行交流、汇总。此时,教师不能先人为主,只记录下与振动有关的现象,排除其他无关现象,而应该将所有的发现都记录下来。找共同点也就是对所有的现象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教师可以提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然而让学生去逐一进行分析。

  三、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1、讨论:根据我们这节课做的实验,请你说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汇报、记录。

  19、声音的旅行

  教学目标

  探究: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探究,使学生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知识: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玻璃钟罩、电铃、两用气筒、“土电话”。

  2.小组准备:水槽、石块。

  3.学生准备:制作“土电话”的材料。

  教学建议

  本课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文艺汇报演时,舞台上的歌声、乐器声,为什么我们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见?声音是怎样“飞”过来的呢?

  2、学生进行推测,并做简单记录。

  二、实验验证,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1、讲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吧。

  2、教师演示玻璃钟罩的实验。

  3、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4、学生讨论、汇报。

  三、想办法,验证声音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1、谈话:声音还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呢?用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呢?

  2、学生讨论、实验。

  要注意两点:一是实验方法要灵活多样,教材中提供的形式是有限的,教学中不必给学生讲固定的方法,只需要将液体、固体等材料交给他们,还可以干脆带他们到室外去,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试一试,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教师也可以多设计一些实验,在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时去帮助他们。二是实验材料的准备要丰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通常是以木板、水代替固体和液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全的。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多想办法提供尽可能多的各类材料供学生在实验中使用,以便使学认识到声音能在某类物体中传播而不只是在某种物体中传播。

  四、总结。

  1、谈话:根据我们刚才做的实验,请你说说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2、学生整理记录,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出“声音能在固定、液体、气体中传播”这一结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通过制作“土电话”,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材料。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制作一个“土电话”。

  二、制作“土电话”.

  1、讲述:(出示已经做好的“土电话”)大家看,这是老师自己做的“土电话,同学们可以照样子自己做一个,我们比一比,看看谁的”土电话“效果最好!

  2、学生制作,教师及时指导。

  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都不是最根本的目的,根本的目的是通过制作和玩“土电话”的过程使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创新有力得到培养。

  放手让学生准备材料。课前的准备应看作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好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效益的一个前提。

  制作过程要展开,不能以既定的方法来约束学生。让学生先按自己的想法去制“土电话”在制作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观摩和启发,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基本上也能做成一个“土电话”。尽管学生制作的“土电话”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但这些不足恰好正是一个教育契机,正是使学生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培养创造思维的良好时机。

  三、玩“土电话”.

  1、 讲述:大家的“土电话”都做好了,你准备怎么来打电话呢?

  2、学生演示。

  3、提问:刚才大家的这些方法,你觉得哪些好?哪些不好?为什么?

  4、学生讨论。

  4、带学生到操场做打电话的活动。

  玩“土电话”是一项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这项活动,这项活动加强组织,但不能限制玩的方法,只需要在玩之前提出要思考问题:如怎样玩“土电话“的效果好?什么样的”土电话“传声效果好?等等。让学生总结玩法时,只要能够得到上些基本的认识就可以了,如玩有时候线要拉直,中间不能有障碍物等。对于学生所讲到的一些有创造的想法要适时加以肯定,使于他们对”土电话“保持一个长期的研究兴趣。

  20、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标

  探究:通过丰富的实验,搜集实验事实,认识声音的不同来自于声音的高低、强弱,以及音色不同。

  知识:1、通过了解,鹦鹉对不同声音的反应“这个探究活动,补充认识探究活动的过程,并尝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2、了解噪音的危害,以及减弱噪音的方法。

  3、学习调查、搜集周围环境的资料。

  情感: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创造我们美丽的家园。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的不同来自于声音的高低、强弱,以及音色不同。

  教学难点:

  认识声音的不同来自于声音的高低、强弱,以及音色不同。

  教学方法:

  实验与研究。

  教学准备:

  各种发声的物体、有关噪音危害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声音是怎么样产生的?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呢?

  2、学生提出简单的假设。

  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1、想办法让同一种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并注意观察,物体发出不同声音时,有什么不同的现象。

  2、学生使用各种不同的材料,使之发出不同的声音,搜集现象。

  教学时,不能把着眼点只放在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简单地选取两种对比材料,教师进行演示再加说明就算解决问题,如分别敲大鼓,大鼓声音强、小鼓的声音弱,就算学生知道了声音的强弱。这样对声音的认识过程是达不到本课在能力上对学生的要求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多种材料,让学生充分摆弄研究,并对发现的事实加以充分完整地描述。

  3、记录实验的情况。

  4、分析实验现象,作出结论。

  在实际教学中,要讲清楚音调和响度不是一回事,音调高的声音不一定响度大,响度大的声音也不一定音调高。对于学生描述中所讲的“声音尖、粗”,可直接告诉学生较为科学的说法是“声音高、低”。

  三、了解哪些声音属于噪音,认识噪音的危害.

  1、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声音会让我们感觉到不舒服?引导学生充分描述生活中经历。

  2、介绍鹦鹉对不同声音的反应。进一步认识噪音的危害。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教材上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通过了解别人做科学研究的事例,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

  3、小结:噪音的危害。

  四、认识减少噪音的方法.

  1、生活中有很多减少噪音的方法,说说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2、调查活动:调配我们的学校有没有受到噪音的污染?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影响?我们有什么办法减弱这些噪音?

  21、舞台灯光

  教学目标:

  探究: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能够制造不同颜色的光,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知识:1、通过观察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进行交流,归纳出科学规律。

  2、知道光也有不同的颜色,初步了解色光的混合。

  3、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发挥创造力,体验团结合作带来成功的愉悦,并初步认识科学对人们生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能够制造不同颜色的光,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进行交流,归纳出科学规律。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图片)。

  小组准备:手电筒、蜡烛、带小孔的硬柢板、火柴、各种不同颜色的纸等。

  本课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光的传播方法。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大家还记得文艺汇演的时候,舞台上的灯光是什么样的吗?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和变化?说说生活中的光是什么样的?

  2、学生讨论、汇报。

  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把课前已经认识到的各种事实都描绘出来,挖掘学生对光传播的已有感知,对这些感知进行简单的归纳事理。

  二、观察手电筒的光柱,搜集有关事实。

  1、我们来看看手电筒的光柱有什么特点。

  将教室里的灯光关掉,拉上窗帘,学生将手电筒的光射向各个方向。

  2、汇报。学生的描述是多方面的,比如:光柱越来越大、光线越来越暗等等。正确的答案,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然后重点提出光的传播这个问题,让学生重点观察手电筒的光是怎样传播的。

  三、画出手电筒的光的照射路线.

  1、手电筒的光是怎样传播的?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证明吗?

  2、学生讨论画手电筒光的照射路线的方法,并实际操作。除了教材上展示的主法和实验,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教师还可以启发、鼓励学生用其他方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不一定非要用书上的方法和实验。

  四、实验验证.

  1、简单介绍实验方法,请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怎么能看到蜡烛的火焰。

  2、学生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在组内多次进行实验,可以让前两块硬纸的孔对正,第三块与前两块的孔不对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经过多次调试,学生会发现三块纸板的孔只有一条线上时,才能看到蜡烛的火焰。

  5.总结:说说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

  6.进行自我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进步认识光。

  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说说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灯光是什么颜色的?舞台上的光又是什么颜色的呢?舞台上的灯光是怎么变换出那么多颜色的?

  二、.学生实验.

  1、用彩色的纸和手电筒制造彩色的光。

  2、将两种或几种不同颜色的光叠加在一起,仔细观察,又会出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3、记录现象。

  这部分教学活动,教师完全可以只提供学生材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这里没有特别需要强调的科学知识,只是需要学生对对色光和它的混合进行初步的了解,而学生是有能力完成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实验更加完善,甚至可能引起学生更多的发现。

  三、活动:设计一美丽的舞台.

  1、请你做一名灯光设计师,将我们的舞台,布置得五彩缤纷,想一想还可以使用哪些方法?

  2、学生活动,展示、记录。

  四、实际运用.

  (放映图片)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警车上的警灯;楼房周围、街道树上缠绕的彩灯;灯火通明的商场、工厂。说说这些灯光有什么作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彩色的光?

  五、学生讨论、汇报。

  22、反射光

  教学目标:

  探究:通过一系列观察光发生反射的现象,初步了解光反射的特点。

  知识:制作潜望镜,了解光的反射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过对光的反射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一系列观察光发生反射的现象,初步了解光反射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制作潜望镜。

  教学方法:

  实验与操作。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镜子。

  2.学生准备:镜子、长方体纸盒、两块镜片、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说光是怎样传播的?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光的知识?巩固旧的知识,引发新的学习内容。

  二、将太阳光反射到指定的位置.

  1、老师在一面外墙上设置了一些“靶子”,请你想办法,使用手里的镜子,将太阳打“靶子”上。

  2、学生活动。

  3、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

  用镜子反射阳光是学生很熟悉的游戏了。通过打“靶子“将太阳光反射到固定的位置上,使学生知道平面镜子可以反射太阳光,随着平面镜的移动,反射的太阳的光线也可以改变。

  三、使反射的太阳光的光斑更亮.

  1、要想使反射到墙上的太阳光的斑更亮,你有什么办法?应该怎么做?

  2、学生设计方案、实验。

  先由学生提出应该具体怎样操作,他会意识到这个任务一个人是不容易完成的,在具体实验过程中会更加珍惜合作的机会,体会合作的愉快,享受合作的成果。

  四、将阳光“请”进教室.

  1、想办法将阳光照射在教室里的墙上,看看哪个组的方法好。

  2、学生活动。

  3、说说你是怎么做的?通过玩镜子,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活动,学生已经对光的反射现象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体会。这个时候没有必要让他他说出具体的科学通理,只要能将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就可以了。

  五、制作潜望镜.

  1、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光的反射?谁知道潜望镜是做什么用的?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它的构造可能是什么样的?

  2、学生讨论。

  3、简单介绍潜望镜和制作方法。

  4、学生动手制作。

  23、美丽的彩虹

  教学目标

  探究:体验探究彩虹秘密的乐趣,并意识到科学探究的无限魅力。

  知识:1、学生能利用提供的材料进行观察实验,能正确操作,能根据事实进行分析、推测、探索,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同学合作进行关于颜色的探究活动。

  2、使学生了解太阳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并能初步认识彩虹的成因。

  情感:利用三棱镜分解阳光,了解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验探究彩虹秘密的乐趣,并意识到科学探究的无限魅力。

  教学难点:

  了解太阳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并用初步认识彩虹的成因。

  教学方法:

  实验与操作。

  教学准备:

  1.小组准备:喷雾器、CD碟片、水彩笔、三棱镜。

  2.挂图或电脑CAI:彩虹、七色光带的图和名称。

  教学过程:

  本课之前学生已认识了光的传播方向、光的反射的折射现象。本课通过揭示彩虹的秘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色散现象,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推理能力“和实验能力”的系列。教学思路可以设计为:分析事实,提出假设,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推理得出结论。

  一、导入新课,分析事实,提出假设.

  1、讲述:同学们,大家见过自然界里美丽的彩虹吗?生活中还有类似的现象吗?彩虹的形成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学生讨论,提出假设。

  学生形成对彩虹及其相类拟现象的总体表象,并放手让他们去分析这些现象,使他们作出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可以是与太阳光有关的假设。但这个假设的产生不可能是一蹴而学,学生可能会提出多种假设,比如:与油有关,与天气有关,与水有关等等,这正是我们所期待达到的效果,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去积极想办法,动脑筋来证明自己假设的正确性,这个过程正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好时机。

  二、制造彩虹,实际观察.

  1、我们来制造一个“彩虹”。简单讲述制造的方法。

  2、学生实验、观察。

  学生提出的各种假设中,有一种假设是正确的,就是彩虹现象的形成与太阳光和空气中的小水珠有关。但是不是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在学生提出假设之手,就要引导学生给予验证,而制造一个“彩虹”这个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很好的将彩虹的形成与阳光和水联系起来。

  三、使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

  1、介绍三棱镜。

  2、学生自己操作,分解阳光。

  3、分析:彩虹的形成与什么有关?它是怎么形成的?

  4、记录。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培养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教学前,布置学生准备三棱镜、手电筒、蜡烛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不少关于太阳的秘密。现在有一个问题请大家帮助老师想办法解决。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那么,电灯光、手电筒光、蜡烛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呢?

  二、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

  1、作出猜测:电灯光、手电筒光、蜡烛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2、根据实验材料进行研究实验。

  3、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并且要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寻找与他人不一样的办法。

  三、观察记录,总结交流。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进行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

  2、实验完成后可将实验情况记录通报全班。

  3、联系实验中观察到现象,讨论: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证明电灯光、手电筒光、蜡烛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4、启发思考,课后用大碗、平面镜、纸屏、水等材料进行研究。

  四、拓展于应用。

  1、说一说电灯光、手电筒光、蜡烛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2、学生讨论、汇报,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没有科学道理。

  五、总结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研究的结果和自己的收获。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要求:

  1、初步了解帽子的不同种类及其主要用途。

  2、引导幼儿通过看看、摸摸等感官活动正确区别冬天、夏天的帽子在制作材料及外形上的不同,并进行分类。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析比较能力,扩展幼儿的见识。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类型的帽子布置在活动室(帽子数量是幼儿人数的两倍)

  2、各种职业帽(医生、护士、警察、建筑工人等)

  3、录音机、磁带、分类的标志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种类的帽子,知道帽子的用途。

  1、以“参观帽子展览会”引入课题。

  2、师启发性谈话:“你喜欢帽子展览会上的哪一顶帽子?为什么喜欢它?应该在什么时候戴?它有什么作用?”

  3、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各式各样的帽子,并把自己喜欢的一顶帽子带到座位,启发幼儿互相介绍自己所喜欢的帽子,然后各组由一名幼儿上来向大家介绍他的帽子(样子做得怎么样?在什么季节戴?它有什么作用?)

  4、小结:展览会上的帽子有夏天的、有冬天的,这些帽子有的会保暖,有的可以遮挡阳光,还有的戴上去美观又可爱。

  二、启发幼儿找出冬帽和夏帽在制作材料及外形上的不同。

  1、请每个幼儿从“展览会”上挑两顶不同季节的帽子,启发幼儿从材料及外形上的不同进行比较,各组由一名幼儿上来向大家介绍他的两顶不同季节的帽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点?摸起来的感觉有没有一样?)

  2、 师小结:

  ①冬天的帽子大部分是用毛线、绒布做成的,摸起来感觉较柔软、较厚;夏天的帽子(布帽)摸起来叫薄、柔软;塑料帽、草帽是用塑料和草编成的,摸起来比较粗糙,不柔软。

  ②冬帽的颜色比较深,夏帽的颜色比较浅。

  ③冬帽戴起来很暖和,帽沿较小,而夏帽的帽沿较大,而且有许多小孔,这些小孔有通风、透风的作用。

  3、师出事分类标志,引导幼儿根据冬夏季帽子的不同特点(季节、材料、外形特征)进行分类。

  三、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与职业有关的帽子(医生、护士、警察、建筑工人等),并了解这些帽子的用处。

  1、师出示医生的帽子,提问:“这是谁工作时戴的帽子?他为什么要戴帽子?还有谁工作时也要戴帽子?”让幼儿讨论,然后回答。

  2、师逐一出示相应的职业帽子,引出帽子与人的职业关系及职业帽子的用处。

  四、幼儿集体表演帽子舞,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1、让幼儿自制跨世纪的新型帽子,提高幼儿美工制作的技能技巧。

  2、幼儿自己设计的帽子开展“帽子商店”。(龙海市华侨幼儿园 郑丽茹)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幼儿自主探索,了解玩具发声的各种方法。

  2、初步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各种玩具教学过程:

  (一)启发提问,引起兴趣:通过游戏,引出声音的主题。

  (二)第一次探索:1、激发幼儿让玩具发出声音的愿望。2、幼儿探索电动玩具的发声方法。

  (三)交流讨论:1、幼儿介绍自己用了什么方法让玩具发出声音的。2、引导幼儿说出“开关”,了解开关的作用。

  (四)第二次探索:1、启发提问,激发幼儿帮助其他的玩具发出声音。2、幼儿第二次探索,尝试用其他方法来让玩具发出声音。3、引导幼儿用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进行尝试。

  (五)讲评:1、幼儿介绍自己用了什么方法。2、引导幼儿说出各种方法的名称,如:捏、拉、摇、敲……大家一起做动作。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准备:教师要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并做好记录。也可以让学生注意观察取暖锅炉或工厂的烟囱、车间或煤矿鼓风机、早点摊用的风葫芦等等,从而获得第一手生活实例,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也为探究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准备尽可能多的原型。在模拟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模拟实验用的主体材料——可乐瓶,也可以用易拉罐、牙膏盒、纸筒等,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自然界风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生活中哪里有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说一说生活中的与风有关的现象及自己对风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学生意识到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提出问题“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设。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科学基础上,不能是空想。要让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我们的猜想与假设

  2、猜想与假设:我的证据(根据)

  3、制定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4、实施探究:

  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师提出问题:“以上是我们对风的成因进行的猜想与假设,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让学生思考、设计验证实验方案。在这之前,教师要启发学生再现生活原型,可以展示几张有关火炉、锅炉等的图片,也可以语言提示学生回忆火炉等的生活体验或经验,给学生以原型启发。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方案,相互补充和完善,进而形成1—2个模拟实验方案,并将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以实现相互启发、方案共享的目的。在充分交流和完善验证方案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按照既定方案展开验证活动,教师要提示学生使用剪刀或小刀时注意安全,并要求学生将实验现象做好记录。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测自然界中风的成因。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描述风的形成过程。

  5、展示交流

  让学生用绘图的方式绘制风的成因图,并在全班进行展示和交流。活动结束,教师要组织学生总结评价活动的开展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6、拓展创新:

  本课的拓展活动主要是对课堂研究风的活动的一个延伸,主要是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并以此为基点,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与大气层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本拓展活动只是一个指向,教师完全可以自己设计适合学生课后探究的题目或活动,如“月球上有没有风”、“太阳风是怎么回事”、“风与我们的生活”、“风的利弊”等等,以此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

  先由小组交流资料,再在全班发布新闻。

  小组合作,探索研究,对于合作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奖励“合作小伙伴”

  学生按照不同的问题进行回答,同时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进行及时的表扬与肯定。

  有疑问的问题,通过交流进行解答。对于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放到课下或以后解决。

  作业设计:

  思考题:浴室里的凉风是怎么来的?

  小实验:跳来跳去的小球。

  将两个玻璃杯口对口的平房在桌上,两个杯口的距离不要太远。在一个玻璃被里放一个乒乓球,双手扶稳杯子,往两个杯子口中间吹气。

  板书设计:

  风从哪里来

  生活中哪里有风?

  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验证猜想

  风的种类:

  1、海陆风2、季风

  3、信风4、台风

  5、山谷风6、龙卷风

  7、飓风8、火风

  课后反思:

  风的形成是非常抽象不好理解的,本课通过做实验使学识进一步了解了风的形成原因和过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假设进行思考,如:有一个学生问:把一台电冰箱放到一个很热的屋子里,打开电冰箱门的时候,会感到有风吹吗?达到了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从而真正理解了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科学教案 篇9

  一、复习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和大家共同度过这难忘的40分钟。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好不好?游戏规则是:根据我不断地提示,看谁最先猜出谜底。(课件出示提示)(师板书:地球)

  地球有一个大家庭,是什么呢?(板书:太阳系)地球只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如果让我们乘坐宇宙飞船来到太阳系,就会看到太阳系的其他成员。(让学生说说太阳系的其他成员: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如果让我们继续乘坐宇宙飞船飞出太阳系,就会来到------?(板书:银河系)太阳系只是银河系的一部分,我们的地球也只是银河系普通的一员。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银河系。

  二、深入探知

  那么关于银河系大家想知道一些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形状、组成、大小)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查阅课前搜集的资料(课件出示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

  1、认识银河系的形状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银河系的形状,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你认为银河系是什么形状的?(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现银河系不同形状的图片)

  师:关于银河系的形状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银河系的形状为什么有时候像是铁饼?有时候像是织布的梭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你介绍的真详细,银河系不管是像一个不断旋转地大铁饼,还是像一个织布的梭子,这都是科学家们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做出的模拟或猜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只有我们有一天真正的走出银河系,才能一窥银河系的全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当我们站的位置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时,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真所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么以后在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一定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认识。

  2、认识银河系的组成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银河系的形状,那么银河系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教师出示课件500多亿颗恒星,20xx多亿颗行星)

  500亿,我们来想象一下500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现在全世界大约有65亿人口,如果把一颗恒星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银河系恒星的数量将是全世界人口数量的近8倍,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啊。

  3、认识银河系的大小:

  那么拥有这么多恒星的银河系有多大呢?根据你的资料谁能说一说?(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课件直径10万光年,中心厚度20xx光年)

  (教师强调:由于银河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所以数据会出现一些差异)提问:光年是什么单位?(学生汇报,课件出示什么是光年,计算出1光

  年大约等于10万亿千米)

  以神7的速度作比较:神7的速度大约8千米每秒,大约需要4万年!我们所处的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厚约20xx光年。(出示图片)也就是说光沿银河系直径要走10万年,光穿过银河系中心的厚度也要走20xx年。如果我们从地球上以光速飞行的话,到银河系的中心还需要约2.8万年呢。多么遥远的距离啊

  看到这些,你感到银河系怎么样?(学生汇报)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银河系。

  教师描述(同时课件出示背景音乐),在晴朗的夏夜,当我们仰望星空,你会看见一条淡淡的光带横贯苍穹,那就是银河。现在我们坐上光速飞船飞离地球,穿过太阳系,置身于茫茫宇宙中。我们从银河系的“上”方看下去,银河系就像一个不断旋转的大铁饼,我们又来到它的“侧”面,看过去它又像是一只织布的梭子。银河系是由500多亿颗恒星、20xx多亿颗行星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集团,这么庞大的集团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而我们所能观测到的所有的星系也只是宇宙中极小的一部分。

  4、认识宇宙

  教师:银河系之庞大已经令我们震撼,但相对于宇宙来讲,这么庞大的银河系还只是宇宙中极普通的一个成员,那么宇宙是什么?宇宙中除了银河系还有哪些成员呢?(板书:宇宙)(课件出示问题,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1)宇宙是什么

  2)认识宇宙的组成

  3)认识宇宙的大小

  4)宇宙既然是无限空间,那么宇宙是什么形状的呢?

  刚才我们在讲银河系的时候,有同学用“庞大”来形容,你能不能也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宇宙呢?(板书:浩瀚的)

  5)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了解一下现在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5、认识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教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银河系和宇宙的知识,那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呢?

  或者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教师:关于宇宙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提宇宙的起源?宇宙中还有没有生命?宇宙是怎么诞生的?宇宙中的黑洞是怎么回事?宇宙将来会怎么样等问题,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如宇宙中还有没有生命进行争论)

  四、结束语

  看来同学们都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希望大家课下继续查找资料,让我们共同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我们敬爱的温总理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做一个关心民族和国家命运的人。

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2、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科学是什么。

  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

  教学难点: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教学准备:

  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

  三、全课总结: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板书)

  1.2做一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2、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知识与技能:

  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重点: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研究活动的相似之处。

  教学难点:找出降低重心使物体平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蜗牛09-11

科学教案《赛车》04-07

科学教案范文04-06

春天科学教案03-09

走进科学教案12-08

有关科学教案06-12

身边的科学教案07-13

关于科学教案07-27

关于科学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