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课件资料

时间:2021-06-10 20:16:00 课件 我要投稿

赤壁之战课件资料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节选改写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它通过周瑜、黄盖等在赤壁大胜曹军的记叙,分享了赤壁之战课件资料,也许会有帮助!

赤壁之战课件资料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1、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2、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个教案

  一、导入新课: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而成的。哪位同学知道“三国”是哪三国?他们的首领各是谁?

  (“三国”是魏、蜀、吴。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魏是曹操;蜀是刘备;吴是孙权。)

  “三国”是怎样形成的呢?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没有地盘的刘备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这一战局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后来魏、蜀、吴三国成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赤壁”这个地方在哪里?交战双方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打仗?结果怎么样?)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找一找课文中是谁和谁在打仗。

  带着问题听录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和周瑜的3万兵士作战。)

  周瑜是孙权的部下,东吴军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在赤壁这个地方被周瑜率领的东吴军打败。“赤壁之战”写的就是这件事。作战双方力量悬殊那么大,曹军为什么会败呢?我们认真学习课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作家、作品简介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取材于“正史”、“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先由“当代通儒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

  作者及年代体裁地位特点

  《左传》左丘明(春秋)编年体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春秋)国别史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西汉)国别史我国战国时代史料汇编

  《史记》司马迁(西汉)纪传体

  《汉书》班固(东汉)纪传体

  《后汉书》范晔(南北朝)纪传体

  《资治通鉴》司马光(宋)编年体

  三、课前提问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的。

  1.你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吗?(东汉末年,也就是公元200年前后)

  2.你知道东汉末年的“三国”是哪三国吗?各国以谁为首?主要重臣(魏:曹操,蜀:刘备诸葛亮,吴:孙权周瑜鲁肃)

  3.《赤壁之战》之所以出名,它的特点是什么?(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4.故事写了交战双方哪些人?他们都是干什么的?(曹操;魏国的丞相,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政治家。周瑜:是东吴孙权的一员大将,任水陆军都督。黄盖:周瑜手下的一员老将。)

  5.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6.结果如何?(周瑜胜利,曹操失败。)

  7.周瑜用什么方法取得胜利的?(火攻)

  四、联系上下文、结合文下注释,疏通课文

  1、比较加点词的词性和词义。

  当谁以当曹操者(动词,抵挡)

  当横行天下(动词,应该)

  孤当与孟德决之(副词,当即)将命猛将统兵数万(名词,将领)

  求救于孙将军(名词,

  彼所将中国人(动词,率领)

  将顺江东下(副词,将要)

  治共治曹操(动词,对付)

  刘表治水军(动词,管理)

  卒疲病之卒(名词,士兵)

  鲁肃闻刘表卒(动词,死亡)

  五万兵难卒合(形容词,同“猝”,匆猝)

  次引次并北(动词,临时驻扎)

  余船以次俱进(名词,次序)

  方助画方略(名词,次序)

  地方千里(名词,方圆)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副词,正在、将要)

  方连船舰(副词,正,或并)

  乃此乃天也(判断动词,是)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副词,竟,居然)

  乃罢会(副词,于是,就)

  骑乃得过(副词,才)

  2、辨析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词性、作用或意义)

  为为孙权长史 (wéi动词,是)

  为操后患 (wéi动词,成为)

  动以朝廷为辞 (wéi动词,做)

  保为将军破之 (wèi介词,替)

  安能复为之下乎 (wéi介词,在)

  恐为操所先 (wéi介词,与“所”连用,表被动)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wèi动词,通“谓”)

  于求救于孙将军 (介词,向)

  见权于柴桑 (介词,在)

  肃追于宇下 (介词,到)

  受制于人 (表被动,被)

  五、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找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思考课后题。

  教学后记:

  《赤壁之战》内容是根据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改编的,故事情节大家基本熟悉。教学本课,我采用以学生动手查资料,亲口补充资料,师生配合表演,学生主动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在学生读通原文,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片断,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艺术享受,接着,就趁热打铁,进行拓展环节:用自己的笔描写一下片中的场景。

  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查资料预习环节,学生做得相当成功。这可能跟学生对三国故事感兴趣有关,学生在补充介绍资料时,有条理。我认为这与平时我们在交流资料时的要求有极大的关系。不会选择资料是学生在交流资料时常常出现的问题。课堂上,有的学生只顾自己念自己查的资料,全然不顾资料跟课文的关系大小,也不加以取舍,重点不突出,语言也罗索。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注意引导、严格把关。

  此节课成功的地方还有师生配合表演课文情节,采用问答式,对话时师生感情丰富,语言富有人物个性,极有感染力。其次,最后的拓展也挺成功。学生通过影视作品的观看,对火烧赤壁的宏大场面有了具体形象的感知,火光通天,浓烟滚滚,喊杀声连成一片,曹操的人马被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其惨烈、壮观的场面震撼人心,加上音乐的渲染,使学生如临其境。所以,学生写起来就比较容易。老师在适当提供一些词语,让学生化难为易,写得顺畅,赋予文采。

  当然,教学这一课也有遗憾之处。学生对历史年代不是很熟,不如:有学生就说本课讲述的事情发生在三国时期,有的学生就受到《三国演义》〉思想的影响,认为曹操是一个奸臣,学生讨论时莫衷一是,老师就得花时间澄清。我觉得还是自己在备课时对学生估计不足造成的,看起来学生的历史知识贫乏,概念混淆,今后有机会就得让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或者开展这方面的比赛活动。

【赤壁之战课件资料】相关文章:

小学赤壁之战课件03-24

小学赤壁之战的课件03-24

赤壁之战教学课件教案(精选7篇)09-15

台阶课件资料04-20

小学课件资料04-20

爱莲说课件资料04-20

dtnl课件资料04-20

匆匆的课件资料04-20

《长江》课件资料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