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开题报告

时间:2023-10-20 17:35:19 晓怡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高效课堂开题报告(通用13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效课堂开题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效课堂开题报告(通用13篇)

  高效课堂开题报告 1

  一、本课题研究概况及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爆炸的信息化今天,素质教育应运而生,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进行,语文课堂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在新一轮的课改实验中,语文课堂出现诸多的变化。如师生观念的变化,由原来的重教学轻学发展到重视学生的体验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师生关系和师生地位的转变,老师是主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接受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语文课堂教学多姿多彩,教学资源的改变,由原来单一的文本教学到网络资源的注入再到校本资源的研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体验了自我,课程的标准被语文教师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演绎出头,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教师成为导演。这样,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成了新课改中的一个亮点。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教育的地域差异也受到重视,针对农村学校教育的课堂改革和研究。结合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其他一切实可行值得借鉴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我有选择地借鉴已有的研究经验,这样农村学校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很有可行性的。

  二、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进及新教材的使用,已经全面涉及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的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的改变。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教学中的初步尝试,教师们已经切身感受到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后,学生的兴趣、学习水平都达到了质的变化。学生也逐步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由“我学会”向“我会学”的方向转变。为了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为进一步适应时代的要求,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着眼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生活的综合素养,我提出“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1、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探索一条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形成的有效的教学样式。

  2、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个性,让学生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材料、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的能力,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学科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各学科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在学科教学中,尝试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操作样式:创设情境,有效质疑——明确目标,自主学——合作探究,互动双赢——反思回顾,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创新实践。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应用价值

  “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要点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学生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动性学——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积极自觉地参与学习全过程,手脑并用,生动活泼地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个性品质。合作性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通过交流、交往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创新性学——在教师的启发激励下,学生呈现多向发散思维状态,自主加工信息,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善于自我表现,能够标新立异,形成具有个人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三种学习方式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研究的基础和条件

  选择富有探索精神、年轻有为的教师担任实验教师,通过学习、培训,促使其成为学校课题研究的中坚力量,做到既有“点”的示范引导,又有“面”的铺开实践。学校提供经费供老师外出学习观摩,购买相关的学习资料。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和研讨。

  研究的方法

  ⑴、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理论,运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

  ⑵、调查研究法:发放问卷,了解学生学习现状,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问题,采取相应的形式,针对性研究。

  ⑶、行动研究法:运用这方式调整课题计划,采取相应措施,不断观察,反思,逐步推进研究进程。

  ⑷、案例研究法:抓好教学案例研讨,从教学案例中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⑸、经验总结法: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兄弟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边探讨边进行。从而形成系统的,具有可行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总结或论文。

  六、课题研究的详细计划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宣传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的工作有:

  1、成立机构,健全组织。

  2、申报课题,进行立项。

  3、学习有关理论,学习国内外有关"自主探究"的资料和成功经验。

  4、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学生培养目标体系。

  5、实验教师学理论,学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操作阶段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是:

  1、课题组成员召开课题研究研讨会。

  2、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外出学习观摩。

  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和研究资料(包括案例、图片等)

  5、撰写课题研究动态报告,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6、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第三阶段:交流总结阶段

  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2、展示研究成果。

  3、召开结题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七、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初步探索实践阶段,成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并开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初步进入探索研究。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深入实践,全面实施

  1、课题组全面,深入地开展课改研究,设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班,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纵向跟踪对比研究,对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学生进行横向定期对比的研究。

  2、课题成员在课堂教学中改革实践,上研究课,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不断实践、反思、学习、探讨、改进再实践。

  3、加强学习和交流,积累经验。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三阶段:总结、深化阶段

  1、及时总结推广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以示范课,研讨会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教师学习借鉴。

  2、对课堂教学改革情况进行总结,结合实际总结出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高效课堂开题报告 2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课题的来源:

  我是农村寄宿制小学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十几年,伴随着新课改一路走来。我们都知道,新课程一方面突破了传统的课程与教学的概念框架,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另一方面又对教师的课程实施提出了严峻挑战和诸多期待,教师把对新课程的理解转变为具体的课堂行为,因此要实现课程改革的理想,必须将新的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层面上来,这才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之所在。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师和学生日常生活得以展开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是一切教育理想的承载者,由此教师如何确立新的课堂观并打造高效课堂这一课题便摆在了所有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面前。而打造高效课堂也正是我县教育局20xx年工作要点中的'重要一项工作,校领导对此也高度重视,身为兴隆山镇中心小学校的教导主任,对此项工作的落实自己责无旁贷,更要身先士卒。为此,作为农村小学基层的一线教师,我提出了《打造农村小学高效课堂的实施研究》这一课题。

  2、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使他们开心;我能伤人,也能救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化解,学生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于我。”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形象地说明了教师的作用和力量,也充分说明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教学即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是建立在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基础上的。只有熟练的教学技能,才能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国内外在本课题方面研究的现状与分析

  近年来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与论述颇多,而高效课堂的研究只有20xx年出版的《高效课堂》一书,系统地概括出了如何实现高效课堂及其应具备的课堂要素,如每堂课应该包括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延伸三个步骤;每堂课的课内探究过程要体现“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三个环节;每个学科结合各自学科的具体特点,设计出新授课、复习课、检测课三个基本课型等观点。而目前我国“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课堂实效”这一理念已被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但有些课堂教学仍然是“我声依旧”,存在着严重的“话语霸权”,是一种非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交往。另外很多情况下存在着“虚假交往”的现象,比如,交往徒具形式,有交往之名无交往之实,交往中学生的主体性严重缺失,往往是教师以自己的思维、语言、行为来代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忽略了学生的内心感受。这样的课堂怎能称得上实效、甚至是高效呢?因此,目前关于打造农村小学高效课堂这一研究课题在我国还处在初始阶段,有待进一步实践、研究。

  三、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1、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以新课程下的课堂观及课堂教学

  技能为依托,以打造我们乡村小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目标。主要内容包括高效课堂概念的界定、教师课堂观的转变、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教师对课堂教学技能的适应等。

  2、创新点:

  本课题更加注重制约打造高效课堂的综合因素的实践研究,并非单一的高效课堂模式的研究,而且注重所有一线教师课堂实践,从实践中摸索符合乡镇小学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

  四、研究方案与进度安排

  1、课题准备阶段:(20xx年1月20xx年5月)

  首先做好课题论证、申报工作,等待批复,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其次转变教师观念,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及领导讲座,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做好前期准备;然后深入各班级,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整理,对教师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出初步的评估。

  2、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6月20xx年9月)

  进行课题实践研究,围绕课题主要内容,完成各学科各年级课堂教学高效策略。

  具体内容:

  1)召开高效课堂校本研修研讨会。

  2)不定期深入各教研组,参与“五评十课”及单周备课、双周会课教研活动,对“高效课堂”策略的构建进行专题讨论。

  3)随时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资料,对阶段研究情况进行剖析。

  4)撰写课题中期实验总结报告;

  5)接受上级中期检查。

  3、课题结题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申请课题鉴定,提出成果申请评估验收,组织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推广研究成果。

  五、本课题预期目标

  1、教师的反思、案例、发表的优秀论文、教育叙事、教育随笔等。

  2、校本研修活动及课堂教学影像资料。

  3、研究活动实验报告。

  4、观摩课、结题报告、荣誉证书等。

  5、总结推广具有一定价值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六、完成本课题的保障措施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十二五”期间的科研工作,能够尽可能为科研教师创造良好的课题研究环境,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切实保障,确保研究取得成效。

  2、本课题所研究的是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是全面提高我校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理念的关键,因而,此课题必将得到校领导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3、本课题主要研究人员为学校教导主任、又是课堂教学一线教师,曾在“十一五”期间参与过省级、国家级子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预期成果,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有助于课题按时保质地完成任务。

  七、预计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专业方面的困惑,我会在校领导的帮助下请一些专家进行交流学习,从而改进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瑕疵,保证实验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xx年第8期(龙源期刊网)

  2、《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xx年24期

  3、《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

  4、《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指导与训练》

  5、《新课程下的课堂观》

  6、《中国校园导刊》20xx年第10期

  高效课堂开题报告 3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追求高效教学是教学的本质所在,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不轻松,质量又不高的问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课题之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在我校组织的针对课堂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中,其结果反映出我校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如下几个共性问题:一是教师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教学盲然;二是新课前盲目出示学习目标,淡化了情境创设,整个教学机械呆板,不够生动,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三是教师讲得太多,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太少,学生无法当堂完成作业;四是教师较多是关注自己的教,而较少关注到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自学流于形式;五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注面太窄,差生容易被忽视,造成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等等。存在这些问题的课堂,其教学效率很难保证。这种“教师中心,机械模仿,系统传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缺乏思辩与创新,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学习积极性被压抑,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空谈。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这种缺乏生命活力的、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核心概念界定及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核心概念界定

  (1)对“高效课堂”的界定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率在95%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立足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2)对“教学模式”的界定

  “教学模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计划或模型,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也就是各种教学活动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从而组成的具有动态性的过程,从微观的教学活动的角度看,它具有变化性,但宏观的过程角度,又具有比较稳定的过程形式。一种教学模式由几种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法实施的教学活动组成。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在某个具体领域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2.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播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其理论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倡导的学习原则:

  ①在学与教的关系上,应该臵学生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

  ②在教学目标上,要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做法

  1.英国肯特布雷大学爱伦·史博教授研究的“优秀的教与学”和我们研究的“高效课堂”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都是在追求教学的最高效率,爱伦·史博教授对高效的理解是从高效享用学习资源,单位时间内高效学习,高效完成个性化学习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效互动与滋养四个方面来研究的。与我们新课标中所提到的三维目标也是吻合的。艾伦·史博教授的研究对英国小班化的教学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与优化的作用,而与我们国内的大班额集体授课的现状不太适用。

  2. 全国著名课改专家李炳亭先生近年来专注于“高效课堂模式”的推广实践工作,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论素养,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特别是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受到全国教育同行的高度评价。目前国内影响较大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杜郎口中学的

  “三三六”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高效课堂等。但是这些“高效课堂模式”适用中学生的比重较多,而适用于小学的内容占的比重较少。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主要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行动研究。本课题研究主要有三方面的目的和意义:

  一是探索出适合我校小学数学特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意义:改变我校现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可以解决我校课堂教学中现有的一些问题,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且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土。

  二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三是以研促教,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促进我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预计用两年时间达成如下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适合小学数学特点和我校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和课堂评价体系。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校教学质量。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乐学、会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通过本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教研意识,促使老师们加强学习和交流,打造一支爱学习、会研究的教师队伍。

  5.在研究过程中,举办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促进学习型校园的创建和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氛围的形成。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1)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听评课、教师访谈、学生座谈等途径,调查研究目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通过理论学习,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学生观是什么,对课堂教学有哪些要求,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3)通过对当前国内有影响和实效学校的课堂教学的观摩学习,研究他们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课堂评价、要求和管理等。

  (4)研究教材,教材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载体。研究对教材把握、处理的度和呈现形式。

  (5)研究学情,要分析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

  (6)研究学法和学习方式,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研究自学、帮扶、互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存异质疑、交流展示等学习方式的组织和引导要点。

  (7)研究教法。立足学情和教材不同内容和课型,运用什么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高效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8)研究课堂评价。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是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研究,初步制定出各学科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可持续作用”的、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课堂评价体系。

  2.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理论学习、观摩学习、教材研究、学情研究、学法教法和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探索出适合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七、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行动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比较研究,访谈等。

  八、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xx年3月——20xx年4月,共分为五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调研、动员、组织学习阶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

  1.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学生座谈、课堂观察等途径,了解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组织召开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讨论会,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

  3.教学骨干赴洋思中学现场观摩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

  4.组织赴洋思中学学习的教师开展校内课堂教学改革研讨课。

  5.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教改动态,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话教改,谈困惑。

  第二阶段:初步探索实践阶段(20xx年5月—20xx年7月)

  1.成立《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并开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中改革实践,上研究课。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不断实践、反思、学习、探讨、改进、再实践。

  3.学校为课堂教学改革创设条件:配置电子白板,在校园网上建专题学习空间,增添学习资料、加强教研学习的力度以提供智力支持等。

  4.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以学论教”,初步制定出能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总体方向的“德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5.积极开展新模式研究课活动,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各子课题组研究课等。

  第三阶段:深入实践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0月)

  1.各子课题组全面、深入地开展课改研究。子课题组成员加强相互听课和研究。各子课题组负责人要带头上模式研究课,课题组每周要推出至少两节组内模式研究课,并及时评课、总结、改进、调整。

  2.每个年级设两个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班,实验班的教学都要按新模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实验班老师加强学习和交流,课题组组织实验班老师每周开一次实验研究会,找问题,想措施,及时调整。

  3.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纵向跟踪对比研究,对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学生进行横向定期对比研究。

  4.组织校级公开研讨课、请课题组优秀教师上示范课、课堂教学比赛、经验交流会、专家讲座、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改进实践模式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追求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5.课题组总结形成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评价体系。

  第四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月)

  1.在全校全面开展新模式的课堂教学。要按课题组总结出来课堂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

  2.课题组及时总结改革中的成功经验,每周开展两次交流研讨会,推广经验,改进不足。

  高效课堂开题报告 4

  我校“创建合作学习小组,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于20xx年12月经聊城市教育局、聊城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为规划A类课题。课题研究时间是两年,即从20xx年12月至20xx年12月。今天,我们隆重开题了。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课题组成员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1、本课题选题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善于合作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力。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80年代后,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

  在我国,小组合作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更是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关注并研究小组合作性学习,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师生从合作性学习中受益。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本课题的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理论意义有四个方面:一是研究本课题,对小学生合作意识的萌发、形成、巩固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理论探讨,通过具体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在研究小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和形成的途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二是本课题的研究,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为阵地,探寻在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掌握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价值观,促进学生主动持续地发展。三是小组合作意识则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研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学生的学习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小组合作意识又与分享意识、竞争意识等融为一体。四是当今社会正步入创新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的主旋律。小组合作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从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开始。五是小组合作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学习活动交结在一起,贯穿于活动的经纬,每位学生都会体验到合作的存在,拥有合作力量的伟大,感悟合作的意义。六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智慧,促进人的发展。学生智慧的增长、个性的发展,需要教师的积极开启和学生的能动思索。教学活动中这种开启与思索多为以小组合作为起点,通过小组合作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来实现。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则成为促进人发展的重要前提。

  2、本课题的实践意义。一是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二是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帮扶学困生;三是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改变课堂现状;四是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科研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合作学习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育人目标:

  一是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二是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帮扶学困生;

  工作目标:通过课题研究,凝聚并带动一批教师,逐渐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并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建设一支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2、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完善小学语文小组教学的基本模式,并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细化模式,使之与年级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

  四、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本课题的重点。本课题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课堂情境的研究。二是构建小学语文课“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模式的研究。

  2、本课题的难点。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有两个:一是小学生合作意识萌发、优化、发展的研究。二是构建小学语文课“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模式的研究。

  3、本课题的创新点。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有三个:一是有助于增强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提高其合作精神;二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三是学生主动探究、教师有的放矢,使课堂更高效,实现师生双赢。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树立合作意识,促进小组和谐发展。

  首先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管理体系:一是始终坚持把思想品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情感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二是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发自内心世界的一种内源性教育,它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三是建设优秀的班级文化、课堂文化、学科文化,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拼搏进取。

  为了更好地激励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我采用了以下几种评价办法:一是每节课结束前一分钟,小组成员互相评价本节课的表现;二是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卫生委员分别对小组进行多视角的综合量化,实行日评价、周评价、月评价和学期评价。三是每次大型考试后,学习委员算出各组的平均分,教师给较好的小组发小奖品。通过采用合作评价,激发了每个同学的价值感、荣誉感,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2、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乐于合作。

  现在很多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被动参与,我们经常看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基础好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很好地开展活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与别人交流,胆怯、羞涩,或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特别是初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不久,合作的意识不够强烈。所以,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首先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教材中重要的内容,创造性地把教材变“活”,创设能激发学生合作内在动机的情景或交流的意境,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必要性,自发地萌生合作意识,让学生敢于大胆尝试。

  3、教给学生合作方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当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后,可能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可是往往却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怎样进行合作。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发现效果不错。

  1)、学会分工与协作。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先决条件是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经常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心理辅导工作,使小组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学习小组内形成与学习任务相适应的、个体之间能够有效交流的差异结构。首先,教师要进行科学分组,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并让学生推选成绩较好、乐于助人、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接着,让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给自己的小组起名字,激发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并宣布小组成员需共同遵守的小组合作学习常规:

  (1)合作前要认真独立地思考,不人云亦云。

  (2)勇于承担任务,既要积极完成自己的任务,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3)遵守课堂纪律,不喧哗,不干扰他人,不讲题外话。

  (4)在指导合作时,还要注意观察,尽可能给每一个学生参与合作的机会。特别是对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和胆小内向的同学,应当多加鼓励和支持,使他们有信心参加到合作活动中来,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能用自己的语言规范地、流利地发表见解。

  (5)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不插话,有不同意见,等他人说完再说。

  (6)小组成员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小组长要负总责,小组成员相互检查,相互监督。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加强对小组长的培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小助手。同时,促进他们组织、协调、交往等能力的发展,定期评出“优秀小组长”,并让优秀小组长在全班做经验介绍。实行“小组长”轮换制,每位组员都有当组长的机会,使其都有责任感。

  2)、学会交流和倾听。交流与倾听的能力如何,关系到合作学习是否能顺利地进行。交流要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交流包括表达自己的观点及观点不一致时学生之间进行质疑、讨论。学生交流前,教师应教育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要求陈述有条理,层次清晰,声音适当,充满自信;并要求学生学会文明的交流,告诉学生在小组集体讨论时,要注意减轻说话的音量,尽量不妨碍到其他小组,防止互相干扰,还课堂一个安静的环境。

  3)、学会总结与汇报。当小组合作交流即将结束时,小组长应组织小组成员对记录员的记录进行小组反思,保留大部分组员同意的意见和小组还存在争议的意见,整理好交流成果,并由小组长安排好汇报方式,及时准确地向全班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的汇报与众不同,代表的是小组这个集体,所以上来汇报时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

  4)、学会欣赏与激励。每一个人从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教学生学会欣赏。同学的发言有创见时,要懂得鼓掌,表示赞赏。教师要教学生学会使用语言激励评价,既能充分肯定同学发言好的地方,如“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你们小组的想法真棒!”,又能诚恳地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大胆讲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如:“我觉得你这儿讲得有些不对,相信你下次会讲得更好!”这样,真诚地相信别人,帮助别人,互相欣赏,互相激励,在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成了和谐、宽松、积极向上的氛围,有利于每个人的发展。

  4 、建立合理评价机制,让学生促进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所以,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的良性制约机制,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小组合作的评价应该是将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学习结果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的评价。采用评比积分的鼓励机制,通过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导评的方法,强化评价的监督、激励、导向作用。每节课评价方法如下:第一次由本组计分员对组内成员参加合作的态度、质量、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做评价;第二次在全班交流时,由其他组依据各组汇报员汇报的质量、本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做组间互评;第三次由教师做全班导评,对本次合作中纪律好、参与度高、分工合理、有创新的小组及个人进行表扬、加分;最后,一月一总结,评出“最佳合作小组奖”、“最佳创新小组奖”、“最佳组员奖”,表扬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为合作学习走向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剂。

  六、本课题研究所具备的条件和保证

  1、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较强的研究能力。本课题负责人具有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扎实的功底和较高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具有较强的教学工作能力和教研活动的组织能力。本课题的参与者全部都是具有大专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以上的学历和小学一级教师以上的职称,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甚至是学校的行政领导,组成了一个有雄厚实力的科研队伍。

  2、课题组负责人和参加者具有充足的时间。本课题负责人和本课题的主要参与者都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度过,对研究本课题有充足的时间。

  3、本课题研究有配套资金和较好的科研条件。一是本课题研究经费可以从学校的教研经费中划拨;二是学校长期订阅多种报刊杂志,图书馆藏书1万多册;三是学校添置多台电脑,并装有宽带,可上网查阅各种信息资料,还配备了打印机等,非常方便。全部成员人人都懂得电脑打字,上网搜集资料,部分成员还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本课题的预期研究成果及推广应用

  1、阶段性成果。本课题计划到20xx年4月底前起即撰写出4篇研究论文:

  一是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二是浅谈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三是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四是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

  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要求语文科教师每人每个学期都要至少写一篇有关这个课题的研究论文和教学案例。

  2、最终成果。本课题计划将研究成果以教学案例、论文、研究报告的形式撰写成文。

  3、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本课题结题后,语文学科将继续进行纵深研究。同时,学校将组织有计划地将本课题的优秀成果推广和应用到各个学科,促进各个学科的教学研究,改进课堂教学,优化教法和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高效课堂开题报告 5

  课题提出

  为进一步总结、完善、提升近年来的课改经验,今年洛江区教育局明确提出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工作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效益为中心的理念,积极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力求避免无效教学,减少低效教学,提高有效教学的力度,因此,根据我区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化学学科特点,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好地发挥学科带头人和进修学校的研究、服务、指导作用,特提出《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

  旨在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学、会学的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形成洛江区地方特色的教学框架。

  国内外研究背景

  高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其核心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惟一标准。国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课堂教学高效性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他们已经分析了各种影响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因素。

  (1)20世纪初研究的是教师特征与教学高效性的关系。

  (2)20世纪60、70年代研究的是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高效性的关系。①关注学生的学习。主要研究人员有加涅、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②关注师生关系。③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

  (3)教学媒体与教学的高效性。①微格教学最有用最有用。六十年代初,发端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微格教学是为培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操作能力而设计的。②新技术与教学的高效性。美国学者布兰斯福特(1999)认为,由于许多新技术都具有交互性,因而现在我们可以更容易地创建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学习、获得反馈和不断地改进他们的理解以及建构新知识。

  国内近几年在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李如密认为,高效课堂教学应该是将教学的速度、收效和安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活动。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有很多,但针中学化学学科教学策略研究的成果还不多见。特别是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有效教学的契合点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多样化的教学呈现策略巧妙掌控教学时间的运筹掌握教学艺术技巧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指导等都很重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化学高效课堂是针对化学课堂教学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化学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化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效率高,二是效果佳,三是效益大。教学策略就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评价化学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而化学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化学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化学教师对化学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化学教师对化学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着手,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化学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大纲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教学最优化理论最有用化学课题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

  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观的经验、解释和假设,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是学生主动地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和假设。它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管理者、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探究交流,从而建构课堂教学新模式,实现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开题报告 6

  《中小学各学段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及其衔接的研究》经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NYJGH2012076.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规定,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由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请予以审议。

  一、此类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国内外研究领域现状: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迄今为止,他们已经分析了多种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目前,国内各地也纷纷开展了关于教学有效性和高校课堂教学的研究。大量先进教学理论和教改经验为我们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多数地区和学校还是处于“穿新鞋走老路”状态,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还缺乏拥有高效教学的理念以及相关的策略,正因为此,我们的课堂还会呈现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但收益不大的现象,因此由于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而导致“课内损失课外补”之现象比比皆是。

  2.此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

  通过《各学段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与衔接研究》课题研究。

  (1)为素质教育注入活力,构建一种符合教育规律的更科学、更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2)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平台,培养一批乐于追求课堂教学艺术和勇于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型骨干教师。

  (3)为学生自由发展搭建一个平台,培养一代乐于自主学习,懂得与老师和同学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者。

  (4)把师生从满堂灌输,题海训练的高强度、低效率的传统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让课堂变得轻松、快乐而高效。

  (5)打破学段的界限,唤醒教师对学情的深入分析,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围绕小学、初中、高中学段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为破解学段衔接难题、提高教学实效提供有效策略。

  二、研究的内容

  1.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课堂高效的问题,研究及论述颇多。但有个基本的描述,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

  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

  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2.课题研究内容及重点

  (1)课堂教学高效性因素研究。

  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际与评价要有新的教育理念支撑,要对现行的课堂教学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全面深入的微观分析。对课堂教学环节要观察、听课、评课、个案跟踪研究;对课堂教学结构要进行分析研究;对课堂教学的辅助媒体进行分析研究;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对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对课堂教学的时间和效率进行分析研究;对筛选、提炼各科高效教学策略并加以验证分析;探究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方法,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务实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

  (2)学科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在课题的研究中,将突出探索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际如何有机融合,把理念落实到课堂,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将重点探究课堂教学的策略,并构建传统与革新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将开展课堂中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研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开展后进生的多元评价研究,让我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以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整体提升等等。

  (3)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高效学习的策略研究

  为了将这一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我们细分为若干具体问题:

  ①促进学生高效自主学习的策略

  包括:如何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如何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速度,如何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如何处理学生自学与教师引导的关系等。

  ②促进学生高效合作学习的策略

  包括: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的指导,如何实施合作学习的监控,如何开展合作学习的评价,如何处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等。

  (4)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高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从教学理论上看,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从整体上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更新教育理念,有利于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策略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建立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既具体、简明、可操作,又具有概括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

  适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5)各学段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相互衔接的研究。

  在一个特定的地域中,多种力量、多种模式不利于形成共识,形成合力。“百花齐放有时可能导致一花不放,只有一花先放,才能迎来百花齐放”。基于这样的认识,各学段学校在致力于高效课堂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侧重于各学段教学模式衔接的研究。通过在全旗内最终完成一种对教育模式的“聚焦”,生成一种整体工作思路上科学性与一致性的统一。

  (6)高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课堂教学实践与评价研究包括教师教的实践和学生学的实践,教师教的评价和学生学的评价。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师的教学实践的高效性的评价上。从理论层面考虑,课堂教学实践复杂多样,又是随教学情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教学理念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实践,因此本课题研究范围限定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实践的实效性上。评价主要是关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实现程度。从实践层面考虑,各种教学实践在操作上往往不在一个水平上,大到选择教学方法,小到对某个知识点过程的讲授,因此本课题将课堂教学实践与评价研究范围限定在课堂教学环节和课堂教学过程上,努力建立一套适合高效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主要针对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效率低、效果差、效益小的问题,选取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一边研究一边实践,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措施,探索一套比较科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研究的思路

  1.研究思路:以行动研究法贯穿研究全过程,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将理论与实践,成果与运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2.本课题的重要观点:

  (1)高效课堂的概括: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2)高效课堂的四个核心词:A、教育即解放B、教师即开发C、学生即创造D、教室即成长

  (3)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A、关注学生弱势群体,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人人成功才谓成功,唯有“水涨”才能“船高”;

  B、教材分析的“无边界原则”。不讲“进度”,只要“目标”,人人学会才是目标。

  (4)高效课堂在“命门”:“开放”是前提,“关键”定成败,产品是课堂,模式出效益,流程生能力。A、“开放”是前提:教师要敢于放手,学生学习能力来自“开放”。开放的程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穷人的孩子为什么早当家、能当家?放手就是爱,放手就是“放生”,开放就是解放;B、“关键”定成败:一切取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是否真正觉醒和发挥。回到教育的“原点”,探索“人”的教育,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用“展示”解决学习的“内驱力”,形成学习的“兴趣中心”;C、产品是课堂:要制定课堂标准,淡化教师的“课堂艺术”。再靠教学技艺“包打天下”绝对是一厢情愿,“茶壶里面起波澜”不解决问题,唯有重视课堂标准,才能“生产”出合格的课堂,才能保证让每一个人的每一节课都合格;D、模式出效益:用四个月的时间,解决模式的“硬着陆”,任何人在临帖阶

  段都不准许超越模式。“机动车靠左行驶”,宝马车概不例外,这就是“规”,亦为课堂“之道”;E、流程生能力:掌握了模式,习惯了流程,便能产生良性循环,形成“能力”,即所谓“熟能生巧”。

  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的目标。通过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策略研究具体实现以下研究目的:

  ①形成教师对高效学习指导的具体策略和一般性策略,构建学生高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平台;

  ②形成教师对高效教学实验的通识策略和个性化策略,构建教师高效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模块;

  ③构建理论支撑框架,实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有效课堂案例研究的实验方案; ④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高效学习和教师的高效授课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 ⑤结合各学校实际,进行“教”和“学”实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面积提高学校教学效率。

  2.通过研究,各学段学校要构建相对规范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减少学校、年级变更后,可能产生的对由于教师教学方法与自身学习方法不适应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教学思想与操作思路的统一,保证区域性教学风格的一致性,最终确保学生在各个年级段学习习惯的连续性和适应性。

  3.通过研究,打造具有专业素养的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强化各学校开展科研的组织与研究能力,促使学校科学发展、内涵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辅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为研究提供理论及事实依据,并通过纵向、横向比较,不断完善研究,及时总结出规律性的实践经验。

  本课题将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研究方法主要有:

  1.观察法。

  研究课堂必须观察课堂。本课题将采用两种方式实地观察课堂:一是日常课堂观察,即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学、审视自己的教;二是局外结构观察,即课题组组织参与研究的教师深入某位教师的课堂,带着研究的问题,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明确的观察提纲或观察记录表格,对课堂教学现象进行观察、记录。

  2.案例研究法。

  本课题将经常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最终形成一批体现课题研究特色、具有参考价值的案例。

  3.叙事研究法。

  教育叙事研究,即教师以叙事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诠释。本课题积极倡导教师开展教育叙事,在叙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反思中深化对教学问题或教学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教学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

  4.经验总结法。

  本课题的研究,将注重实际、注重实践、注重实效。在大量的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成功的经验,并适当进行理论上的提升。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xx.1—20xx.8)

  ① 查阅文献,收集国内外最新的课堂教学研究资料,组织研讨,分析论证。

  ② 组织调查部分学科的教学课堂现状,分析课堂教学高效与低效的特征,完成调查报告,确立课题,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③ 组建课题组,组织子课题主持人和骨干成员培训会,提出具体任务和要求。

  2.实施阶段(20xx.8—20xx.9)

  ① 分工落实。

  ② 进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研究典型案例。

  ③ 通过同课异型、异课同型等赛课及分析完成有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阶段实验报告。

  ④ 邀请专家会诊,引领解决实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形成有效性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

  3.中期总结阶段:(20xx.9—20xx.9)

  中期总结,展示初期成果;进行反思,调整方案。

  4.结题阶段:(20xx.9——20xx.1)

  整理各项成果材料,撰写结题报告,展示课题成果,接受终期评估鉴定,经验成果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

  高效课堂开题报告 7

  一、问题提出

  高效课堂不仅仅是教学技术手段的先进,教学技艺的精湛绝伦,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有一个强大的可以和老师进行思维对抗的学生群体,只有两强相遇,才能迸发出耀眼的智慧光华;当懵懂稚嫩学生面对修炼已久的老师时,只能洗耳恭听、强压硬灌,被动接受,毫无对抗;如何让学生思维上快速强大,在课堂上起码有招架之力,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高一高二的数学教学能否为高三的系统复习建立一个梳理知识的工具和模式,使高三的复习更注重方法和能力的获得,为高三的复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也是每位高三老师最现

  实的想法?

  二、关于高效课堂的思考

  (一)高效课堂是一个系统过程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平台,当教师通过讲授传输信息时,还有两个活动着的舞台:一方面是学生对信息的接受、识辨、再生、储存与输出;另方面是教师根据反馈调节信息的速度、强度、顺序、容量等。这两方面组成一个生机勃勃、瞬息万变的世界。高效课堂的创造性就在于能够对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能够对师生活动的全过程实施及时而有效的调控,使系统达到逐步优化的动态平衡。在学生方面关键是学生对信息接收能力的状态,对新知识的辨识能力,新旧知识融合再生条件准备,以及对新知识储存的“内存空间”的储备。所谓创设发现情景、所谓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所谓预设与生成的调控,所谓处理突发事件的教学机智,都只不过是这一动态平衡的小小插曲或微调而已。

  要达到或完成高效课堂教学,功夫还主要在课堂外,笔者认为完成一节高效课堂过程有四个基本环节,开学以后,后三个环节循环往复。

  远期预习

  课前预习

  课堂交流

  课后反馈

  师生的课堂教学交流过程只是一个显性的环节,其他三个隐形环节是实现高效课堂必要条件。学生对课堂与老师交流能否顺利与有效是高效课堂的核心。

  (二).远期预习、沙漠中的一点绿

  远期预习主要包括:学生假期预习,学生课外课程预习,课外学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符合奥苏伯尔,(david ausubel,1918年),“先行组织”把先行组织者定义为:在正式学习之前,以适当的方式介绍的关于主题内容的前导性材料,也可以在学习某一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学习材料;它的概括性、抽象性和包摄性水平可以高于或低于学习材料[2]。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预习,联想到治沙中有一种方法叫“井格治沙”,由于沙漠的'风很大,首先要把沙围固住不要让风吹动成沙流,就在沙地开井字形小沟槽用埋入草秸,连成一片,再在井字方格中种草或树。数学概念的先期植入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生会在整个众多含义中关注第二条:数学名词。或许会依次探索数学家康托(cantor, g.f.p.,1845年—1918年,德国数学家先驱)的数学成就、生活轨迹,打开一个奇妙的数学世界。再如函数概念的演变,从初中的变量定义到高中的集合对应定义的演变,会产生质疑与探索,在没有课时进度的逼赶,没有学校学习的环境压力下,学生可以从容、有趣、自由的涉猎与其有关的知识,为新学期的学习做好外围知识的准备。

  从理论上讲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二是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是作为活动的独立主体。从功能上看,预习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数学教材具有简炼、概括、逻辑性强的特点。预习时学生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分析教材,能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强,学习也更主动、高效。

  (三)课前预习、有的放矢

  课前预习是在学习了上一节课,完成了当天作业后为明天上课做的课前准备,可以活激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越来越清晰与老师讨论的问题对象越来越集中,趋于一致,通过对新知识的接受,与旧知识发生联系形成接受新知识的生长点。

  如数学必修5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等比数列》是在学习了等差数列以后学习的,已经具备了数列的基本概念和一般性质知识,了解了研究数列的一般方法和过程;作为学生老师明天讲这一节课,该预习什么呢?由概念的基本结构应预习:1)类比等差数列的定义、表示认识等比数列;2)搜集回顾比例的性质;3)了解利率、增长率的运算模式;4)试图推导探索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5)试图对等比数列进行分类;

  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展。课堂上,这类学生可根据预习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利于教学深入开展。

  以上5个问题中1)基本明确,但在课堂上关于等比数列的公比 及项 不为的问题会更加关注,这个问题在预习中不一定会很重视;4)的探索不一定成功或完善,如其有归纳法、迭代法、累乘法等,学生产生欲望和渴求,课堂上会集中精力积极配合老师进行探索,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5)是这一节课的一个难点,依据数列的性质进行分类,定义没变,但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高次式,比较大小需要分类讨论如:递增数列

  等。会产生困惑,学生会在课堂是全神贯注,收获知识。

  2)和3)基本没有问题,与此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顺利行进。

  (四)掌握科学有效预习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为学生构建最佳的知识体系,建立宽广的知识平台,形成庞大的知识载体。

  学习是一个终生的行为,为什么有些人一学就会,有些人需要长时间的摸索还学不会,有些人能够无师自通,有些人轻而易举,学习有没有秘诀?有没有通法?特别是对于已成定论的成熟知识,在纷繁爆炸的知识时代我们希望有一劳永逸的妙方,有没有?

  让我们从数学学习开始探索

  依据学生接受水平,为学生编排最佳的知识组织,呈现学习材料的最佳顺序;把知识表现为最适宜于学生接受的形式,什么是学生最易接受的形式?

  那就是学生最熟悉的顺序与结构;学生的这个结构哪里来,老师建构的;如何建构?《数学》(必修一)为例

  具有共性的知识体系

  认识一个概念的基本途径:

  以集合为例认识每一个概念的结构和特性:

  每一个概念的详细结构分析

  结构式是如此惊人的相同。那么,其他知识是不是都是这样的表达结构呢?指导学生依此结构预习函数新课。进而以课堂的教学为预习的实践,结果自然在意料之中。

  创造性的概念理解和体系活用(以函数为实践)

  详细分析结构如下

  依次模式进行预习,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模式可应用推广到其它章节。

  此模式可应用到其它科目的学习。(进行学科迁移)

  此模式能不能应用到社会科学以及社会生活?

  做一个一生都清楚的人

  五.课堂交流----不平等的知识交互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了解新知识的基本结构,和老师的教学过程思路最大可能的趋于一致,预习过的以后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 而且学生们带会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

  课前预习过的学生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为什么呢?如果老师一节课讲10个问题,你通过预习已经掌握了5个,那么在这一节课中你对于已掌握的5个知识可以轻松面对,吸收老师更好的表达方式或精彩解法,也可以用你最好的想法去批判老师;对于剩余的5个知识点,可能有2,3个老师课堂上稍加提示或知识铺垫你就通了,不会的问题也就一两个,专心听讲,没听明白的记下重点课后在研究学习,这个问题明天老师还会讲;那么这样的一节课,你既有快乐的交流和收获,又有对新知识探索的力量和信心,达到真正快乐学习。

  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完全融入老师组织的教学情境中,符合莱夫与温格的情境学习观的核心概念 “合法的周边性参与”“实践共同体”等重要要素[3]。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并且在教学中具有“交互主体性”,师生的关系是互动的(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也是互动的(朋辈互动)。都“交互主体”了,教学活动就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不是教师的“独角戏”或“一言堂”,也不仅只是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更多的时候应该是学习社群成员之间多元多样多边的互动、互助、互惠行为。我们一直提倡“生命化课堂”,提倡“课堂生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三、关于高效课堂的实践

  关于高效课堂是每个老师都会思考的问题,我对于前面的思考由来已久,并且在教学中边思考就边应用,感觉效果不错,但没有系统分析过,XX年9月我任20xx级七班班主任兼代数学科,条件具备开始了系统实验。

  (一)实验对象的选取

  对象:高20xx级七班

  基本情况分析:

  (二)实验步骤与过程

  1.模式建立过程

  2.模式的模仿应用

  3.模式的创造应用

  4.模式的应用体会总结

  (三)实验的结果分析

  1.数据分析

  2.效果分析

  高效课堂开题报告 8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这种理念要求我们的政治教学必须做到: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然而,我们的在现实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有着较大的距差,影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我们平时可以经常看到这种现象:很多学生课外谈起美伊战争、全球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等问题滔滔不绝、劲头十足,而在课堂上却死气沉沉、无精打采。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我们没能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和生活情境有效的结合起来,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

  2.思品学科自身发展的现状

  在现实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又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境地: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中心组织的全国性的调查中,政治课被学生评为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这项针对我国10个省市10岁---18岁的中小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5学生表示最不喜欢的科目是政治。另据调查问卷显示:50.71%的学生认为现代社会里,学习政治没有什么用;31.55%的学生认为政治课太枯燥,即使无事可做,也不愿意学习政治;35.33%学生上政治课常常走神。当然作为政治教师的我们,同样的面临着这样的尴尬。政治课并不是一门学生感兴趣、受欢迎的课程。针对这种现状,面对新课改,如何将这些课内外的资源有效地去利用,更好的为政治课堂服务,提高学生学科学习的兴趣,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3.是促进我校政治教学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核心内容,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基本前提。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地学习态度,有助于培养其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情景创设,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的强化功能。

  通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根据教学要求创设教学情境,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学生在开放、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敢于表现自己,增强自信心,强化学习意志,产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愿望。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情景创设,改变了平铺直叙的刻板式说教,使教学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强烈的印象,从而使传递的信息在脑海中不断获得加强。

  2.通过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情景创设,有助于促进师生双方的和谐统一。

  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情景创设有助于密切师生关系,使教与学更加和谐协调发展。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是一种充满快乐的情境体验,师生之间的隔阂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除,从而形成一种愉快、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最终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情境的创设,使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3.通过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情景创设,有助于提高我校政治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从实践层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遇到许多问题,难以有效的落实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设想。尤其对地处宁南山区的我校来讲,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参加研究的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更深刻的认识,其专业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有所提高,以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该课题如果能够实施推广和应用,将对我校乃至宁南山区的政治课教学具有一定的辐射和指导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1、对于引入高治课堂中的“情境”,指的是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发现政治知识和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学习的“政治情境”。

  2、教学情景创设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教学。是教师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的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新知识,新观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的一种教学环境和氛围。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及预计的研究突破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

  1.综观近几年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情境教学的研究,大多从理论层面切入的为多,而从实践的层面,如何通过实践教学,将情境教学真正落实在课堂中,使之常态化,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和能力提高的一种常用教学模式,研究得还比较少。

  2.我校的实际情况。

  我校教师在有关情境创设的教学方面也有过零星的、点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但没有以理论高度系统地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此,力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把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中分散的、零星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情境创设教育理论体系。

  (二)本课题预计研究工作突破

  1.通过反思新教材实践效果,找出情境教学设计的不足与不成功的地方,并提出优化方案。

  2.贴近课堂教学实际,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能力。

  3.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相统一。情境教学需要坚持人本主义理论,关注人、关注人的思维、关注人的发展。

  五、研究预期总目标

  本课题主要围绕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情境创设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展开。课题将通过调查研究、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学生方面:

  1.通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运用,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通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运用,使学生在开放、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敢于表现自己,增强自信心,强化学习意志,产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愿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3.改进学生的政治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转变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的学习方式,使政治情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能力并提高思想品德素质。使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在情境参与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意识进一步增强,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教师方面:

  1.转变教师的政治教学观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课堂观念的转变,参加研究的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由认识到深化、运用,把新课程理念进行吸收、内化,转变教学观念。

  2.提高教师的政治教学水平。通过研究,提高教师创设情境的能力,教师能正确地、有针对性地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争取使参加研究的教师能够熟练而有效地在课堂上运用比较高质量的情境教学模式。使其专业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能充分地利用课程资源,灵活地创设出合理的教学情境。使课题组成员对影响课堂的诸情境因素有了较为深刻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课题成果。

  六、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思路为:

  1.教学情境创设遵循的原则。

  2.整合教材与课程资源,创设优质学习环境,以典型课例、案例引路为典型突破点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的创设。

  3.针对情景设计有效问题。

  (二)主要研究方法有:

  1.文献资料法。重视理论学习,积极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教学信息,研究中外教育教学理论专著,使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

  2.实证研究法.课题组集体研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典型课例、案例引领法。通过典型课例的公开示范课,及对个案的评析与研讨跟踪认识本课题发展变化进程,尝试一些积极的改进措施,为课题的整体推进提供好依据。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七、研究实施的步骤

  1.筹备立项阶段:(20xx.7-20xx.2)

  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进行全面的论证。开展情境创设和学习方式变革的学习研讨活动。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

  2.开题论证阶段:(20xx.5-20xx.7)

  确立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明确分工职责,各成员根据本课题的主要任务和研究重点,制订课题的研究方案。继续对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进行全面的论证,组织学习现阶段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前期的理论学习和培训,在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及研究内容等方面达成共识,进一步分析和理清相关研究问题的概念,完成开题报告书。

  3.组织实施阶段:(20xx.3-20xx.3)

  (1)理论研究及调查分析(20xx年3月——20xx年5月):

  这一阶段我们主要通过理论研究的方式对政治课堂情境教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组织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学习和研究,组织参加本课题的教师开展相关的情境教学的反思与经验总结;组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以往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实施情况,并进行分析探讨总结,有针对性提出高治课情境教学的基本理念、基本特征及具体实施思路,并重点探讨政治课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展示形式:理论学习心得、体会,读后感、论文等。

  (2)实践研究:

  ①20xx年6月——20xx年6月,前期研究。

  在我校高中各班的政治课教学中,针对高治四个模块进行实验。全面倡导情境教学理念,并开展情境教学的实践,比如观摩实验课、公开课、教学研讨,以及其它研究交流活动等,及时总结、反思、修正课题进程;通过对学生的研究(包括座谈、观察、问卷调查等),及时发现问题适当改进教学策略。

  展示形式:案例集、教学设计、经验总结、论文等。

  ②20xx年4月——20xx年7月,阶段性总结。

  各成员根据实施方案进行广泛深入的教学实践,围绕本课题进行教学研究,积累好过程性资料,形成和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并及时进行交流,做好阶段性小结。

  展示形式:经验总结、案例集、教学设计、论文、课堂实录等。形成阶段性总结材料。

  ③20xx年9月——20xx年6月,中后期研究。

  在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继续实践研究。举行校、县范围内的课堂教学示范观摩,不断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把实践研究的相关资料及时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并做好总结。

  展示形式: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光盘、案例、论文等。

  4.结题鉴定阶段:(20xx.7-20xx.10)

  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并进行归因分析,汇编教学案例集,展示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完成结题报告。为课题的结题鉴定作好充分的准备。并积极推广和应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促进我校政治课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最终研究成果形式:结题报告或论文。

  高效课堂开题报告 9

  一、问题提出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各方面迅速发展,人类的能力也要随着不断提升,因此,学生学习的东西更多,学习任务也变得更加紧迫,以致老师面对教学任务拼命“满堂灌”,学生面对学习任务“拼命塞”。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课堂效率都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甚至大部分学生会产生厌学、惧学的情绪。那如何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呢?下面我就将这个问题进行一次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浓厚的兴趣能够激励人们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也能够促使人们积极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积极地改进学习方法,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学习兴趣在学生学 习中和老师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班级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没了学习兴趣,那课堂效率肯定也就不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提高教学的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一旦对学习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以充沛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自然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三)指导思想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人们通过具体选择来满足自己需要时所产生的能使各种智力因素活动起来的心理力量。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都说过:“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一)课题概念、研究范围的界定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研究”就是要在培养有效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转变课堂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新的学习策略、新的教育方式,形成新的课堂模式,带出新的教学效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二)研究内容:

  1、调查我校全体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用一些调查问卷调查学生的看法。

  2、教师对现代教学设备的熟悉程度,还有备课和课堂环节设计的认真程度

  3、学生与教师之间是怎样的师生关系(平等和谐还是学生惧怕老师等)

  4、上课是否仅限于课本里面狭窄的知识内容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老师们逐渐发现学生学习很被动,课上没有动脑的时间,课下没有思考消化的时间,学生的学习时间几乎是由老师布置的作业牵着鼻子走。这样日积月累,学生感到身心疲惫,也就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后果是很严重的。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方法

  1、可以采用调查法,采取问卷调查在校学生或家长对课堂教学效果及实施措施的效果反馈。

  2、经验总结法,对每一阶段,每一过程实施情况作好记载。

  (二)实施步骤

  1、调查研究阶段

  对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学生的对学习的兴趣程度,以及他们对怎样的课堂容易有兴趣学习和掌握,还有学生的性格方面的特点。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实施并了解学生对课堂兴趣的提高程度和有了学习兴趣后课堂学习效率效果的改变。

  2、安排布置阶段

  第一阶段:

  a、相关科组的老师开会讨论,并写出实施方案及相关方法。

  b、对参加实验的.老师进行课件制作和多媒体使用的培训。

  c、购买相关理论书籍,请有经验的前辈传授经验,为老师们的理论学习提供较为全面的资料参考。

  第二阶段:

  按实施方案开设研究课,并对教学设想、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进行汇报修改,及时调整研究方案,科组成员进行讨论并给出建议和总结。

  主要通过对其他案例的分析,开设公开课、观摩课、活动课,写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形式。在实施过程中做好观察、分析、修改、记录、总结,并写成相关论文。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召开研究课题的总结会,全面检查课题研究过程,分类整理资料,将撰写总结报告,并将研究中的数据、现象及实验效果进行展示。然后将这些可行理论和方法投入到日后的课堂教学中。

  五、研究课题的实施措施

  为了提高效率,就提高兴趣这个方面,将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每个教师都用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热爱学生和教育事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创设有利于激发不同学生潜能的课堂环境;

  (三)加强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教学中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生动活泼的语言;

  (四)教学内容的设计体现层次,让不同学生在学习时都有存在感;

  (五)课堂要保证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时间,如学生提问、讨论、总结的时间;

  (六)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学生感兴趣的课件,设计小游戏、比赛类的活动;

  (七)拓展延伸,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知识,展现他们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八)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客观,以鼓励为主。

  六、研究课题的预期目标

  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让兴趣在课堂教学、学习中发挥实际作用,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对学习有了很大的兴趣,都能在课堂上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剩余百分之二十的同学能不厌倦,并且不断在学习中提高兴趣。

  七、研究课题的成果形式

  (一)典型教学活动视频、照片资料

  (二)优秀课示范、优秀教学论文、教学设计

  (三)学生的调查问卷及比赛成果展

  八、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一)我校有一批勤奋敬业、有教育科研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师;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有学校领导大力支持,更有县教育局科研主管部门的有效指导。同时我校把科研工作作为常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这一切为此项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条件,有利的促进了教师开展科研的积极性,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二)课题负责人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本课题成员都是我校的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并都工作在教学第一线, 热情执着,肯于钻研,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科研成果。本课题参加者来自各个学科,人员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精力充沛,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他们对本课题都有浓厚的兴趣,均能按要求完成研究任务。课题组依靠学校的科研实力,能够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前来指导、听课、评课,进行专题报告,及时解决研究中出现的疑问,纠正不足,使研究规范、严密、科学。

  (三)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为本课题研究确定了具体的目标,使课题研究具备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课题研究计划使用经费具有了保障。

  高效课堂开题报告 10

  一、课题的提出(研究的背景、现状及意义)

  我们深知:要想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的发挥,让每一个生命在课堂中涌动和成长,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是关键。教学中,创设科学有效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积极的投入,积极的思考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主动参与,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景,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景,让他们在情景中实地捕捉各种信息,产生疑问,分析信息并引出各种设想,引导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开发潜能。在情景中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最感兴趣、最乐于接受的。只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定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校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更要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切合实际的系统完善与创新。为此,我们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在课堂教学中情景设计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旨在引导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问题情景或氛围,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促使学生的思维潜力得到很好的挖掘,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

  (一)情景设计的界定

  任何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的。情景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产生交际的动机和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心智活动。所谓教学情景,即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由师生的主观心理因素(情感、兴

  趣、意志等)和客观环境因素(由教学手段创设而形成的自然现象、自然过程等)而构成的一定的教学氛围和场景,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有机融合。情景设计是指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有价值的教学情景设计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基于生活

  强调情景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2、注重形象性

  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3、体现学科特点

  情景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强调学科性,还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景,如利用数学的严密性、抽象性来创设数学教学情景,利用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性创设语文教学情景。

  4、内含问题

  有价值的教学情景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景,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景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颖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 的力量。

  5、溶入情感

  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赞科夫曾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特别是语文教学中,这种特点体现尤为明显。教师入境入情,会带来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的作用。

  (三)情景设计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

  1、教师必须认真、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知识点,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情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实现教学目标。这是实现情景设计教学目标的基础。

  2、情景的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在营造的良好学习环境中进行。这是情景教学成败的关键。

  3、情景的设计必须适应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可能性,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应以“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组织诱导中,通过自主思维探究就能解决问题并获取知识”为标准。

  三、课题理论依据

  (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因此,进行情境创设的研究是课改的需要。

  (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建构”过程,即主体借助自己的认知结构去主动建构知识,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建构中的作用。

  (三)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对问题情境教学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研究。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四)情境主义的学习理论

  情境主义主张按照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探索活动改造学校教育,使学生在真实或逼真的活动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境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促进有意义学习,而且有助于知识向真实生活情景的迁移。

  四、研究内容及具体措施

  (一)研究的内容:

  1、情景在教学中的作用。情景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情景设计的学科本质性,情景创设的目的性、合理性,情景创设如何为学习内容服务。

  2、情景的创设方法。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情景创设方法的研究,即如何在课本中和生活中提炼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

  3、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景。如现行教材中的情景设计的合理性的

  分析及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景设计的研究,使之更有效。

  4、情景创设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与情景设计的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生成性情景的把握能力;提高教师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情景教学,研究学生学习观念、学习态度的转变过程,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与“创新精神”的树立,由“被动接受知识”逐渐转变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研究。

  6、正确评价“教”与“学”。通过对教学情景的创设,改进教师的教学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教学和学习历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关注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等。

  (二)研究的措施:

  1、建立学习研究制度

  学校课题组要建立学习研究制度,制定好每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做好每学期的工作总结;建立研究活动日(每周一次),认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实验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情景创设的各种资料,包括相关理论和优秀案例,并对这些资料进行认真学习、分析,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成立专家组,做好课题实验的指导工作。

  2、认真开展日常研究活动

  ①切实上好每一节课实验研究课

  首先要求实验教师重视实验教学的备课工作。其次要求实验教师努力上好每一节实验课。实验课力求体现课题新思想、新措施和新方法。做别人没有做过的试验,体验前人没有体现过的感受,发现前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总结前人没有总结过的经验,探索前人没有探索过的规律。再次要求实验教师做好实验教学的课后反思,实验教研组要定期对实验课进行评议。

  ②做好教例研究和叙事研究

  高效课堂开题报告 11

  一、对课题的总体概述

  作为一线教师,通过对我校各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我发现我校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越没有兴趣,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经常是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老师不说就不做,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魅力和乐趣。而且很多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很肤浅,经常出现在教师的讲解下,表面上看是学会了,但是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离开教师,学生就没有办法解决其他数学问题、也无法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知识的现象,尤其是综合性的习题,对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这就说明我校学生的数学学习停滞在表面,对数学的本质缺少深层次的理解,更缺乏对新旧知识的联系,无法形成个人的知识网络,从而失去了思维能力。

  而思维导图作为有效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是一种具有革命性的简单且有效的思维工具,它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知识的整体架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恰当的方法呈现思维的过程,加强思维技巧的培养,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以思维导图为技术支持,以数学教学为载体,对思维导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实践探讨。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通过对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行精细的剖析与层层展示,帮助学生打破思维枷锁、拓宽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学数学、用数学、玩数学、做数学”。这是本研究重要的立题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自20xx年4月立项以来,围绕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核心任务,重点就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作了一些有益探索。

  1、调查研究法:

  制定了课题领导小组,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明分工;课题成员组制定了课题实施途径、方法,确定了研究目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思维导图的使用现状。

  2、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课题在“数学教学”方面,是一个比较熟悉的领域,但是将“思维导图”运用于数学教学中,是一个比较新的命题,而且课题组成员对于“思维导图”的了解参差不齐,要开展课题的研究,老师们必须先要了解思维导图,知道思维的内涵是什么,主要的特征有哪些,在实际的运用中有哪些重要的价值,如何运用思维导图等等。所以需要通过深入地学习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于数学教学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早在课题设计申报阶段,我们就购买了思维导图的相关应用书籍,认真关注学习了东尼·博赞(英).《思维导图系列丛书》,而在课题正式立项以来,我们又认真学习了《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学科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思维导图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研究》等一批专家学者相关论文,采用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学科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等时间开展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的开展奠定了扎实基础。20xx年5月组织课题组成员教师开展了学习交流活动,谈一谈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并展示了老师自己画的思维导图作品。

  3、行动研究法:

  思维导图作为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也作为教师新接触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各科教师如何架构乃至灵活的运用是我们要研究的首要内容。实际教学中,课型丰富,有新授课、复习课、实践课等等,如何运用思维导图,使得各种课型的课都能高效的开展教学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所以,我们结合学校的校本教研课等活动开展本课题的课例研究。

  20xx年6月开始,学校开展了市级课题的课堂研讨活动,课题组主持人李怡苇老师首先为班级学生呈现了《初步认识思维导图》一课,老师先介绍了什么是思维导图,接着通过2分钟识记大量词语的游戏,激发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兴趣和认同感,并初步教会学生如何画思维导图,最后,借由《水果》这个较为简单的主题,让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初次尝试,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20xx年7月,利用期末复习的好时机,李怡苇老师又在本班级执教《长方体与正方体》一课,进行了数学课堂与思维导图相结合的初次尝试。本节课作为一节系统的复习课,是把小学阶段所学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课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用思维导图整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等知识。通过用思维导图这个工具,让学生的思维清晰,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记记,更好地运用。

  20xx年9月,作为新学期开始的阶段,课题组李亚男老师执教三年级上册的《课程纲要分享课》,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本册教材和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开学初就对本学期的数学学习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实践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认真观察在思维导图与数学课堂教学结合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发散思维,兴趣浓厚,并在课下及时与学生交流,询问学生的学习感受,了解学生的心理,为下一步研究积累经验,深化研究。

  4、课题校本课程化

  将思维导图教学纳入学校的校本课程,每周校本课程时间对于学员进行思维导图培训,并结合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思维导图绘制,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同时,对学生的绘制作品进行定期的展示和表扬。在展示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讲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过程性管理

  根据学校教科室的安排,课题组注重研究的'过程性管理。学期内定期开展课题组会议,理一理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谈一谈研究过程中碰到问题,安排好下阶段的研究任务。课题组内有专人负责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三、课题前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以及对老师和学生再次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和思维导图的使用情况。我们发现,目前实验班的学生大部分已经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同时本课题的研究还取得了以下成效:

  教师层面:

  1、结合思维导图,突破教学难点

  如今,影响学生专注学习的因素繁多,惟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更好地吸收知识。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法进行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可直观解决教学难点。例如,在教学“认识多边形”时,由于出现的新图形及概念较多,性质和特征存在一定的异同点,因此巧用思维导图进行有效的归纳与总结,使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并且图形也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自主认知和辨析能力。

  2、利用思维导图,整合课程资源

  教学设计的传统编写主要是以课时为单位,这种备课方法对于教师来说,难以直观表达各知识内容间的联系。而利用思维导图,就能轻易地整合课程资源,形成整体理念和全景图像,从宏观上把握所教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方案,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规范、完整、科学、高效。

  3、促进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师通过评阅学生的作品、作业,能够明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层次、知识结构,了解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从而对学生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作出具体而恰当的指导,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方面:

  1、巧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整理和复习

  通过与学生沟通发现,在单元总结和期末复习阶段,大量的知识需要归纳整理记忆,而思维导图的巧妙之处在于可以将许多小的知识点用自己的方法有规律的整理与记忆,使知识成体系的牢记在头脑中。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时,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创作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创新,而任何创新都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它始于灵感形象,成于抽象思维。思维导图通过思维训练,能够启迪学生心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一些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思维导图可以将他们头脑中潜在的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可视的画面,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虽然对这个课题作了一些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我们都清晰地认识到在已经做的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们对思维导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识还不够,教师思维导图教学能力有待提高。虽然许多课题组老师正在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来展开辅助课堂教学,但是并没有掌握好思维导图教学的方法,使得课堂效果缺乏生动性,最终使得思维导图辅助教学的实际效果不佳。

  2、参与实验的部分学生思维导图的绘制多停留在文字水平,对于颜色、符号、图形的应用比较少,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维导图的绘制,在如何应用颜色、符号、图形方面,师生还要进一步学习完善。

  3、学生虽然已经意识到思维导图的作用,但对于利用思维导图帮助自己梳理所学知识,缺乏主动性,更多的是依托老师的要求。如何将思维导图进一步推广,使学生将其积极主动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仍需不断探索和努力。

  4、对于低年级学生思维导图是一种负担: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写字速度较慢,动手能力也较弱,想让他们制作精美的思维导图,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因此本课题研究适用于中、高年级学生。

  五、下一步研究计划

  1、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不仅包括学会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进行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的培训,使教师学会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合理地设计教学,传递教学内容,继续组织相关教学活动,推进研究进程的纵深发展。

  2、从“点”到“面”全面铺开,推进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如课前预习、错题整理等)、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学习方法。

  3、调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让思维导图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方法,经常的去使用。

  高效课堂开题报告 12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和依据

  二十一世纪,各国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为此,世界各国都更重视和加强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样,我国现代化建设也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1.响应“科教兴国”战略

  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富有远见卓识。要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作用。

  2.助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生普遍存在着科学素养较差,技术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弱的弊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措施。通过探究出不同综合实践的活动形式,将科技教育、人文教育、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培养目标,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3.提升教学质量

  我校的办学宗旨是“以师生健康和谐发展为根本,促进现代学校发展”。现代学校就是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学校,然而,当前我校的现状是生源情况不够理想,教学模式又处于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局面,学生主动学习、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薄弱。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各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理当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当前翻转课堂和微课的兴起,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契机。《科学》这一门科目涉猎范围广,趣味性强,动手机会多,如何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和“翻转课堂”,通过改变当前学生学习被动的状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爱思考、爱动手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和综合素质,是我们目前最迫切的改革意愿,也是一个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二、课题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当前,我国翻转课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学等所谓的主科科目,而综合类的学科则很少涉及,该课题研究则在已存基础上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进行调整,可以从实践应用当中提取经验和理论,丰富“翻转课堂”的内涵,扩展其使用范围,提升其使用价值。

  2.对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建构。先引导学生在课外发现自然和社会当中的科学问题和现象,然后在课堂活动中,在老师的帮助下,有充分时间跟同学一起动手探索、实践创新,实现高质量的课堂学习活动,让更多学生有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的发现和成果。

  3.对教师专业提升和能力发展的驱动。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手段不断更新,教师必须革新教育观念,积极学习和接受新技术、新方法,才能紧跟时代,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助力学校的发展。

  4.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翻转课堂”引领课堂结构变革,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自主与合作探究思考、处理问题,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带动其他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过去的一两年受到了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和媒体的大量关注。翻转课堂起源于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在化学课上的尝试。2011年,萨尔曼·罕和他创立的可汗学院将翻转课堂推向了世界。国外比较典型案例有: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内部高中数学课的翻转课堂实践,伟谷州立大学数学实验课的翻转课堂实践和美国马里兰州波托马克市布里斯学校微积分课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在我国,翻转课堂的具体实践方面,还在起步阶段,但我国的很多课改项目也具备“翻转课堂”的某些特征,例如: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山西新绛中学的“自学一展示模式”、江苏木渎高级中学的“问题导向自主学习模式”等,尽管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翻转课堂”研究。

  但把“翻转课堂”运用到实践操作性特别强的《科学》这门科目上,据了解还尚未有前人。我们将在《科学》这门科目上,探讨如何让学生在课外去发现科学现象,带着问题去思考、研究、查找资料(包括观看微课),课堂中的时间则保障学生思考、探究和动手操作的空间,真正保护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不是用微课把现成的知识和结论交给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和课外资源(尤其是数字资源),革新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借此带动我校各科目的教学改革。

  2.营造学校科研氛围,探索学校科研管理策略,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

  和能力,使教师适应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使老师们自觉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支持者和实践者,促进我校教师队伍的发展。

  3.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通过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主动的探索式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使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参与、互助、民主、合群、合作、竞争、交往等道德观念和现代意识。

  4.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基于网络环境发展起来的教学

  策略为亮点,以教育信息化在科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为重点,努力探索出各学科具有本校办学宗旨相符合的“现代学校发展”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以人为本,减负提质,进一步促进我校现代化特色发展。

  五、研究的基本内容

  1.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2.学生自主学习环境的建设。依托中山市微课资源网,结合教师自制微课和丰富的网上视频教学资源,搭建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科学问题,学习科学知识的学习环境。

  3.“翻转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根据小学《科学》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环境,设计课前学习、课上操作、课后学习活动。

  4.小学《科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探究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总结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则与规律,形成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和范例。

  5.探讨小学《科学》学习的评价制度。翻转课堂大大减少了教师的讲

  授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活动时间。因此,教师如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评价?如何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进行评价?

  6.“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检验调查与分析。

  六、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科学意识、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发展,丰富科学知识。

  2.探索小学《科学》翻转课堂的特色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方式和师生角色的转变,保证学生的思考探究空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3.总结小学《科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则与规律,形成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和范例,撰写论文、专著,推广研究成果。

  (二)难点与创新:

  难点:

  1.如何处理“课外科学发现与学习”与“主科学习”的关系,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

  2.课下如何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科学,如何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

  3.如何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既科学又简便易行,提升教学效率,让老师乐于用、善于用,让学生乐于学、善于学。

  创新:

  1.不简单模仿照搬已有翻转课堂模式,根据学情和教学实践经验,设计适合中国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

  2.在课堂上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践操作方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七、课题研究思路

  1.调查研究 ;

  2.论证并申报立项;

  3.前期实践研究;

  4.中期总结并部署后期工作;

  5.后期实践研究;

  6.后期研究调查对比分析;

  7.总结并攒写结题报告。

  其中实践研究中分为以下两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把40分钟课堂分为两部分,5-10分钟的微课观看,10分钟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包”进行自主探究学习,20分钟利用网络答疑,同时学生再次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做作业、剩余时间教师答疑。

  第二阶段:学生可以在家里看观看授课教师的教学视频,网络交流互助、完成作业,第二天再到课堂上交流、探索。从而最终实现知识传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把课堂从校内延伸到校外、课外时间,学生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接受新知识;而学校课堂将成为知识内化、小组讨论交流、做作业、答疑的场所。学生将变成课堂的主体,由学生来引导课堂,从而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八、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教学设计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手段,教师作辅助,由学生来引导课堂。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观察法。通过深入课堂,了解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的真实情况。

  4.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5.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九、阶段性计划

  该项研究分为四个阶段,预计用两年半的时间完成。第一阶段:20xx年2月至20xx年7月为课题论证与初步探索阶段;第二阶段:20xx年8月至20xx年2月为小结与调整研究策略阶段;第三阶段:20xx年3月至20xx年3月为全面实施阶段;第四阶段:20xx年4月至20xx年8月为课题总结与结题推广阶段。

  十、主要措施

  为确保研究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课题研究:

  1.加强管理,明确分工。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做到认识统一、责任明确、目标一致、团结协作。

  2.制定制度,规范课题。制订课题研究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使课题研究规范化、制度化。运用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3.专家引领,指导研究。聘请专家担任本课题顾问,指导课题研究工作。特别是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整体素质,参加各级有关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讨论交流研究情况,部署课题研究工作,巩固发展和推广研究成果。

  高效课堂开题报告 13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当中就强调: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应当呈现出数学的形成,演变以及应用的变化,反应出数学科学的价值、数学家的敬业精神,创造力,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学文化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领悟数学的美学价值。这一标准明确地提出了数学教学要重视文化教育价值,但是课标要求在现实的中职数学教学里却并没有得到重视。很大原因在于我国教育只重结果,不重视过程;只强调怎么做,不关注如何来;只在乎学习的实用性,不进行文化传承教学。数学通常的教学环节都是:复习-新课-讲解-练习-作业。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如此,循环反复,中职的数学教学也是一样,使得中职学生往往无法提起兴趣,老师也打不起精神,造成教与学的迷茫。

  数学是一种文化,这成为新世纪我国教学界的研究热潮,我们一直将数学文化渗透作为主要的课题进行讨论。中职教育主旨是培养国家需要的“工人”,但新世纪的工人已经不再是传统观念中那种“工人”,更要求能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问题的综合性人才。这就提高了对中职教学的要求,创新精神的培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思维的培养,是一种对美或者精益求精精神的培养。在中职数学课堂上融入数学史,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美和数学精神,不仅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的活跃,学生参与课堂更积极,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文化熏陶,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更好服务专业学习。

  基于此,本课题提出对数学文化与中职数学课堂进行深度融合的研究,在对中职数学课堂中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注重数学历史、数学思想、数学文化的熏陶,让中职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领悟数学先辈的探索精神和探索技巧,与所学专业深度融合为今后成为新时代技术型人才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

  德国数学家菲利克斯·克莱因认为,研究数学文化是为了从思想、方法、文化的角度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向人们昭示数学对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音乐可以抚慰人的心灵,绘画给人带来视觉盛宴,诗歌触动人的心弦,哲学丰富人的内涵,科学可以提高人的物质水平,但数学给予以上的一切。美国著名的数学家怀特在其著作《数学文化论》中对于数学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指出我们应该把数学当作一种文化来进行研究。日本著名学者米国山藏明确提到 “我从事数学教育多年了解到,学生虽然在初高中时期学习了大量的数学知识,但进入社会以后,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较少,在工作一两年就全然忘掉。但无论从事哪种业务工作,数学精神,思维模式、推理模式等都深深的刻在脑海中,使其收获颇丰”。

  克莱因在《古今数学思想》一书中的思想拉开了我国数学文化研究的序幕。张宝成在他的论文《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行动研究中》当中明确强调了,数学文化内容有几个组成部分,一是数学知识形成规律、二是应用价值、三是思想方法、四是数学的魅力。李金艳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方式和策略研究》中,分析了如何给教学选取合理的数学文化素材,提出了在选取上渗透数学文化材料要遵循的五个原则。曾雄鸣在《数学文化:中职数学校本教材的开发视角》分析了对中职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根据目标定位和内容选择,组织实施以及课程评价方面渗透数学文化提供了相应的策略。苟海峰、张伟丽在《浅谈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渗透》中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经验缺乏、学生学习兴趣欠缺、教师综合素质差五个方面分析了中职数学文化现状,提出了提高师资力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改善评价方式五个策略。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国外在数学教学中更加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的教导和传授,并且相关研究大多以理论层面为主,而国内在利用数学文化开展教育研究更加侧重于实践层面。然而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针对中职数学中开展数学文化的渗透教育研究整体较少,并且尚未形成系统的教学方法体系。因此本课题研究针对中职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兴趣不浓厚,服务所学专业的情况开展数学文化渗透,具有创新性和必要性。

  三、本课题研究价值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要把数学文化融入平常的教学活动,服务所学专业中去。中职学生的数学教学不光是学生要学习基本的数学知识,了解数学运算方法,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文化的熏陶中,促进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为中职学生的未来专业发展提供多样的可能,并具有创新意识。目标的确定只是一句话,但实际中如何渗透教学,从那些方面教学,怎样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兴趣及服务所学专业等等,都成为现实的困难。本研究基于了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中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有效途径,并在实践中获得了渗透数学文化教学经典事例,并尝试建立中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教学模式和工作流程,为解决实践难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同时,本课题通过对数学文化与职教课堂融合的路径与对策研究,将增补和完善中职学校数学文化与职教课堂融合的研究,为其它中职学校的数学教育提供经验借鉴。本次课题研究,也有助于提高课题组成员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丰富学校的校本课程和办学内涵。

  四、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课题界定及理论基础

  1.核心概念界定

  (1)中职生:特指在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即专业班的学生。包括但不仅限于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的学生。

  (2)数学文化:当前学术界对数学文化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学文化是数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工具和能力,是数学和人文的结合。

  2.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应被看成只是由老师教和学生学的被动的过程,而应是学生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应发生在一定的环境的.作用下,在学习者自主体验、感受和领悟创造中学习,通过学习者主体目标性地观察、动手等活动中,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经验,得到知识。同样,数学学习中的“理解”也应该是指以学习者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主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在脑海中加以重新建构的过程,而并不是指对教师讲授本意的理解。同时,建构主义者强调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引起学生主观上的认知冲突或学习欲望,以到达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传统的教学方式,不重视学习者个体的长远发展和个体需求,从而抹杀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2)人本主义理论

  其主要代表是罗杰斯和马斯洛。人本主义学习观强调要以学习者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要关注学习者的情感需要,尊重学习者的同时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建立良好的学习情境和师生关系。他们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班级体成员的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必须让学生觉得他是一个真诚的、可信赖的、有感情的指导者。人本主义数学学习观重视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方面的协调统一发展。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纠正中职数学教师对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的错误认识,提高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文化进行深度融合的重视程度,全面提高数学教师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相融合开展中职数学教学的水平。

  (2)通过本课题研究,找到使数学文化有机融入中职数学教学实践中去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和途径,为未来有效解决数学教学难题,提高数学教学成效,贯彻落实中职阶段素质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2.研究内容与重点

  研究内容:

  (1)相关文献和专著研读

  通过图书馆著作资源、期刊资源、网络资源等多种方式收集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一般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学习数学文化、数学历史、数学思想等方面的教育方法,为课题的后续展开奠定理论基础。

  (2)职教数学课堂融入数学文化现状方面的研究

  全面了解本市数学教学现状,对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数学文化教学观念和方式落后、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不充分、数学文化融入程度不够、数学文化融入手段生硬等问题进行明确,调研学生数学学科学习负担情况,论证在本市开展“数学文化与数学课堂深度融合”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形成数学文化与职教数学课堂深度融合的途径与策略

  以本市数学师生为例,开展“数学文化与数学课堂深度融合”教学实践研究,重点通过还原数学历史、贴近生活实际、品味数学之美等进行“数学文化”课堂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形成与职教数学课堂深度融合的途径与策略。

  (4)形成数学文化视野下职教数学课堂的评价体系

  在数学文化观下,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课程评价更应关注学生的情感目标,而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目标,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变化。重点将评价方式从单一向多元化进行转变,培养学生商学部学习兴趣;其次将评价内容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帮助学生简历正确数学观;再次将评价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实现学生主体地位;最后将评价的类型由终结性转向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注重数学素养的提高。最终形成数学文化视野下职教数学课堂的评价体系。

  (5)研究总结形成数学文化与职教课堂融合的教学模式

  对数学文化与职教数学课堂深度融合的教学成果进行整理总结,形成一套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数学文化与职教课堂深度融合教学模式。

  研究重点:

  数学作为一门极其容易“量化”的理学科目,在多年以来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以成绩、考试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数学文化”作为数学教学中的“人文元素”,在现有体系中的完美融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增强学习信心和毅力,拓展了数学视野,增强学生在专业问题解决能力、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也是本课题的研究难点。

  (三)研究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主要遵循“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教学实践研究——总结研究”的课题展开顺序,先从国内外文献分析和调研中,明确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以本校数学师生为研究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对当前数学学科教学和数学文化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提供数据支持;最后开展数学文化与数学课堂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遵循以上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绘制如下:

  2.研究过程与步骤

  (1)文献研究及调查研究阶段(20xx.03-20xx.05)

  ①文献资料的查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作为研究资料,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

  ②教师深度访谈的实施。设计访谈提纲,对我校教师进行深度访谈;

  ③调查研究的实施。设计调查问卷,对我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④典型案例分析。从问卷调查结果中选出典型案例,对相关学生进行访谈,并对案例进行深度分析。

  (2)理论研究和课题实施阶段(20xx.06-20xx.12)

  ①中职数学课堂改革方向的探索。召开座谈会,根据前期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研究探讨,探明数学文化教学的改革方向;

  ②以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开发方案的制订。梳理前期研究的成果,制订课程方案;

  ③教学实验的实施。选取实验班和对照班,开展对照实验;

  ④研究成果的验证。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考核和对比,验证课题研究的成果。

  (3)总结和结题阶段(20xx.01-20xx.02)

  ①对课题的实施过程、研究成果以及试行的效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撰写结题报告,完成课题的结题工作;

  ②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推广和共享。

  3.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图书馆著作资源、期刊资源、网络资源等多种方式收集和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学者对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为本课题的开展和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课题研究前期,以本校师生为调查对象,明确本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制定教师培训方案和教学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3)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在完成调查问卷流程的同时,对部分师生进行访谈,一方面验证问卷的结果,另一方面更加深入的了解他们对教学方案的意见和建议,研究人员主要通过手机录音的方法来记录访谈的内容,访谈结束之后,及时对录音进行转录,对访谈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

  (4)实证研究法

  以本校学生为对象,进行数学文化与数学课堂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研究,结合问题推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时总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和经验等,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同时总结教学经验,形成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

  (5)经验总结法

  综合理论研究、调查研究以及教学实践研究过程,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形成具有可操作性和借鉴性的参考材料,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率。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1.数学文化本身是数学知识的一部分,应用于数学日常教学中,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发展历史由来,对于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服务所学专业具有积极意义。

  2.中职阶段数学教学不仅关注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传授,更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将数学文化融入中职数学课堂,是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创新之处

  1.传统研究中倡导数学文化在数学课堂中的融入大多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鲜有研究针对中职学生群体开展教研。中职学生知识学习和技术学习并行的情况,需要强化数学知识和强化数学文化熏陶的必要性,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2.在课题的研究方法方面,本课题的研究运用到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从多维度来对课题进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及准确性。这是本课题在研究方法和手段方面的创新之处。

  六、预期研究成果

  1.《数学文化与职教课堂融合的路径与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2.《数学文化与职教课堂融合的路径与对策研究》学术论文集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分工情况如下所示

  冯霞负责整个课题研究方向和研究框架的把握、组织课题组成员召开研讨会议;

  崔力负责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整理工作;

  冯霞负责整个课题研究计划的制定和研究方案的拟定;

  吴焱焱负责课堂观察、记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施向华负责负责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实施;

  吴焱焱负责整个课题开展期间,所有研讨会议的记录以及总结工作;

  施向华负责撰写课题调查报告的撰写。

  崔力负责将课题研究成果形成教学案例,并着手进行成果推广的前期准备工作。

【高效课堂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高效课堂开题报告9篇02-24

高效课堂调研报告02-25

课堂开题报告范文04-02

课堂开题报告范文04-02

课堂开题报告范文04-02

课堂开题报告范文04-02

课堂开题报告范文04-02

课堂开题报告范文04-02

课堂开题报告范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