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开题报告

时间:2022-11-07 19:34:28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语文开题报告(15篇)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开题报告(15篇)

语文开题报告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学生发展的需求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有这样一句真理“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的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阅读,是与我们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园;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教育家们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关系紧密。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依据新课标、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及中外教育家的自主阅读教学观等,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新的教育思维为先导,力求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框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培养会学习、会创新、会思维、会自主教育的高素质的“完整的人”。

  二、课题的由来及研究的意义

  学生要大量的阅读,广泛的积累,就能为语文知识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背景。可以说,学生的阅读量与他的语文水平是成正比的,也与他其它学科的学习水平成正比。尤其是在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的今天,在视听技术不断普及、人们阅读能力不断下降的此刻,积极主动地开展阅读活动,抓好基础学段,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分阶段达标进入高层次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然而在农村小学,由于受地域、家庭环境及应试教育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阅读现状令人担心。

  1、于“应试教育”的思想左右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教师看好学生的成绩,大搞“习题战”,家中父母也认为孩子只要读好语、数、外,认为“阅读”只能作为学生的一种消遣,对学习没有丝毫帮助,学校庭均未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

  2.学生缺乏读书的兴趣和意识,对于读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不能主动地进行阅读实践,建构知识体系。

  3.学校图书室、阅览室未发挥应有功能,多数学校图书室只是成为一种“摆设”,学生很少有机会走进去阅读,加上经济条件的制约,图书室的图书很少有更新和补充,这些都很难满足学生的读书需求。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的实践研究》课题,希望改变目前课外阅读的现状,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 课题界定:

  “阅读”即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

  “自主阅读”《百科名片》解释为“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积极地选择要阅读的篇目。”我们这里谈的“自主阅读”指一种独立的、进行批评性思考、做出决定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

  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主动与文章作者形成对话、交流的关系,以引起共鸣,产生感悟,从而达到阅读活动真正的目的,即考虑教材与学生的因素,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立足语文课堂教学,通过理论研究,发表一些有价值的关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论文或调查报告。

  2、通过研究实践,探索、总结出适合新课程理念和农村学生发展的阅读教学新策略。

  3、通过提高农村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鉴赏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分析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现状。

  实施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个案研究,对学生的阅读现状、尤其是自主阅读的现状进行研究,调查分析自主阅读能力培养方面要求。探索提高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总结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困惑和困难。

  2、新教学管理模式下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3、研究小学生自主阅读的心理需求及阅读、理解、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一)研究过程:

  参与对象:竹峪镇中心学校全体学生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提出小课题的立项申请(20xx年6月)。自己的选题,确定研究目标和内容。

  2、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寻找理论依据(20xx年6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根据自己的研究设想进行具体的研究。

  一是阅读相关文本资料,并运用到自己的阅读教学中,理论的学习与阅读实践相结合。

  二是对自己所带班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详尽而深刻的分析,了解他们的阅读习惯、阅读范畴、阅读能力,并根据分析所反馈的信息,找到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方法。

  三是进行课堂案例研究,根据对策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完善阅读教学策略。

  2、做好研究过程中原始资料的记录、整理和展示,注重教学过程中一些有意义的细节,对细节进行反思和改善,反思存在的问题,撰写下一个阶段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汇总研究成果。

  2、撰写总结性的课题研究方案,接受课题研究专家的鉴定。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访谈、个案研究法、观察法等。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教学心得,展示过程性的资料。

  二、总结教学论文或教育叙事、小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三、整理小学生阅读的篇目。

语文开题报告2

  1、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变化,即转变过去单一、被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然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课改中出现了“不穿鞋难走路,穿错鞋走错路,穿旧鞋走小路,穿新鞋走弯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真正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

  2、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呼唤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人才的声音也越来越强。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作为一所农村初中,近年来学校不少骨干教师相继调出,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鉴于以上几点此,我们提出了“农村中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引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3、理论意义在于:

  (1)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有效学习的策略。

  (2)构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

  (3)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优化体系”。

  4、实践意义在于:

  (1)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初中的顺利实施。有效学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学习所说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首要指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有效学习有先天的联系。

  (2)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3)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自我调适,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核心概念界定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而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收获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深化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也是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通俗地说,课堂有效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从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

  学生获得发展(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我们可以看出,有效课堂有很强的针对性:地点是课堂,方法是教学,目标是有效,载体和对象是学生,主要的组织者是教师。对于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教师来说,自身必须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具备其独特的个性特征,也就是“用脑、用心、用情”,才有可能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思想,在国内外早已有之。我国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启发式教学思想显然就关注了教学效率。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在1632年的专著《大教学论》中就在探索与完善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班级教学制。而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国学术界对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代表性的著作有高慎英的《“有效教学”的理想》、宋秋前《教学有效性问题浅析》、肖亮红《有效教学初探》等。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有效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进一步转变语文教师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教学观念,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的个性塑造与创新培养,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主动学习,从强调知识到注重情感交流、智慧的培养等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身心

  健康与求知协同发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求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主导、中介及决定因素等,力求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五)研究内容

  1.确立语文教师的学科管理思想,从“有效”且“高效”的角度思考语文教学的系列行为,包括课前的准备:有效地计划制定、教材的研究、学情的分析、教案的设计等,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策略的落实、教学目标的达成等,课堂教学的后续性:课后练习的布置、及时到位的辅导、准确的评价与补救等。将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放到语文“教学”的系统中统筹管理,有效落实。

  2.研究语文教学系统中每个环节的“度”,即相关教学活动达到怎样的程度才是最有效的,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最高效的,优化环节结构。

  3.细化语文教学系统各环节的教学行为,以系列教学行为的有效组合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语文开题报告3

  3、差异性原则。学生是有差异的,发展性教育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必须对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方式作适当调整,分层布置。

  4、趣味性原则。让学生尝试、实践趣味性作业,不仅善于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研究策略

  1、作业设计多样化

  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新的作业设计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作业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

  2、作业设计兴趣化

  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

  3、作业设计应层次化

  学习能力先天有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

  此外,年龄的差异对学生学习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进行层次化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循序渐进提出不同要求。

  5、作业设计综合化

  ①课内外联系。课内必须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课余、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②学科间融合。把语文、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淡化知识分割,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使语文、数学与各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③校内外沟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数学知识,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听广播、看电视、上因特网,利用现代视听手段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

  五、课题研究阶段:

  此项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2月)

  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有:

  1、申报课题,请求自治区教育厅教育教学成果评审领导小组审批立项。

  2、学习有关理论,吃透小学语文、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学习国内外有关教育教学的的资料和成功经验。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请专家指导。

  4、研讨、修改课题研究方案。

  5、培训实验教师,组织教师学理论,学方案。

  6、申请开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12月)

  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是: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2、根据研究方案实验教师制定个人阶段研究计划,启动课题研究。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确立子课题,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调控实验进程,完善操作过程。

  4、优化作业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并做好课题的中期汇报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深入分析研究,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报告。

  2、课题组成员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3、筹备召开结题会,聘请上级主观部门和有关专家听取课题的汇报,接受专家评估。

  六、课题组人员结构及分工:

  略

  七、预设的研究结果

  (一)文本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教师教学论文集、课题沙龙录象光盘或照片。

  3、学生优秀作业设计集。

  (二)实践成果

  1、布置层次性作业,让每一个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2、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学生自信心和各种能力得到培养。

  3、合理选择作业,实现“减负增效”。

  4、教师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安排弹性而有效的作业的能力得到提升。

  八、保证措施

  1、人员保证: 领导重视,学校校长亲自担任课题组负责人,负责协调,组织,包括指导工作。并直接参与研究,本课题组选用教学工作认真,对待教学工作能够任劳任愿的教师承担此次课题研究任务

  2、时间保证:建立定期学习制度和定期研讨制度,每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教育理论,积极探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3、经费保证:学校领导对开展该课题的实践研究非常重视,提供一切资金保障,确保课题顺利进行。

  最后,祝愿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成效,争取圆满结题!

语文开题报告4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要求是:“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实在令人担忧。我们曾经对自己学校的初三和初一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面窄、时间短、量少、不得法,每天阅读时间少得可怜,40%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3小时以上,20%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2小时以上,25%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1-2小时,甚至还有15%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不足1小时。对于鲁迅、冰心、老舍、曹雪芹、吴承恩、施耐庵、安徒生、格林这几位作家的作品,阅读过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高,但我们了解到,其实,对于这些名家,他们也仅仅看过少量的几篇文章,根本谈不上深入的了解。此外,对于一些外国作家,却只有少部分学生阅读过。可见,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的深度也不够。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并形成学习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课外阅读,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妙世界。它指导学生认识人生,热爱生活;它召唤学生张开思考的风帆,在书海中遨游;它启迪学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寻求信仰的力量、精神的支柱;它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发展个性,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初中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课外阅读举足轻重。

  当前中学生的阅读需求呈现单一性和简单性问题。对文本的阅读,处于浅阅读阶段,一如大众对影视作品的需求,追求故事情节的波澜、跌宕起伏,让自己知道的故事比较多,从而多些生活谈资;再者获得些心中有却不甚明朗的理性认识,殊不知这些理性认识是很廉价的。而对作者的行文思路,构思技巧,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比较专业的阅读要求,学生们表示没有想过。显然学生的阅读需求是较低层次的,没有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阅读目的、需求亟待提高。

  课外阅读的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大量的阅读中既训练思维,增长心智又接受美的熏陶和浸染,养成自己的文学素养。在阅读中关注作者对某一现象是怎样思考的,即作者是怎样想的,把握他的思维脉搏,学习别人的思维。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是怎么思考的,从而在比较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在阅读中我们要感受作者所刻画的美,品味美,沐浴美,形成美感。最终用思想养成思想,用美生成美。

  针对以上情况,我、周秀华、曾岚岚三位教师确立本课题并在所任班级实施,期望能够对学生有所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新《语文课程标准》把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尤其名著阅读摆到了比较明显的位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如何提中学生名著阅读质量的新难题,因此,加强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策略研究势在必行。据了解,我校初三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远远低于这一要求,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时间少,方法有待提高,为此,在学校教研室指导下,与学生讨论后开展此项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研究”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挑战性,而学生选的课题往往是平时自己最感兴趣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名著积极性。对初中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只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趋势

  目前国外研究性学习呈多样化趋势,其特点或围绕着问题等的提出和解决来进行学习活动,或使研究性课程呈现出多层面的开放性,或更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过程。在我国从教育文化积淀和现实条件来看,实施研究性学习既是更新教育观念的过程,又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过程,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名著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他们受用终身的精神底子。教师对于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和问题,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疏通,使学生能望其门而入,领略名著的无限风光,读出滋味、培养兴趣、领悟内涵,最终就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而如今的中国,各种流行阅读正在迅速兴起,阅读的通俗性、功利性、休闲性和大众化,使中学生的阅读重心发生了转移,也使名著阅读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和危机。

  (四)创新之处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

  和现有的学科教学不同,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不但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还会很自然地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且,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还会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课堂上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学生对年代久远的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有自己的解读,能够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生活经验理解和诠释书中的故事,学生的课堂发言、讨论、表演、提问以及课后的总结,读后感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老师的讲堂变成了学生的发言堂,教师退居幕后,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看法,有效提高了阅读兴趣。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了改变,尝到了“当家作主”的甜头,极大增强了自信心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实践,体验这种阅读方法的益处。

  2、关于名著阅读方法的自我探索,找到自己喜欢的有效的读书方式方法,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3、对《名人传》《格列弗游记》《傅雷家书》等中外著名小说以及鲁迅冰心等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名家散文名著进行研究性学习,拓宽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从研究之日起,针对参加试验班级学生名著阅读情况和阅读水平进行调查分析。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各种相关文献,了解研究动态,不断提升教师认知能力,提高教师指导水平。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挖掘、整理、分析,探索学生名著阅读方面及阅读方法上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及时矫正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针对各阶段的分期工作,适时进行总结,发现不足,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还可以采用对比研究法、谈话法、抽样调查法、统计法,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检测、研究。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为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并能取得实际效果,我们初步设想,本课题研究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以《名人传》为例来说明各部名著阅读的实施步骤)

  (一)导读阶段(安排1—2课时)本阶段,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名著导读”的相关内容,并向学生补充导读材料,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简析等,让学生对作品先有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布置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统一阅读进度。另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长篇小说的基本方法。

  (二)积累性阅读阶段(安排10周左右)本阶段要求学生以泛读为主,每周阅读十回左右的内容。每周设计作业如下:

  1、摘抄语段:摘抄本周阅读到的精彩语段,并做简单点评;

  2、内容概括:概括本周阅读的内容,不少于500字;

  3、写读后感:每篇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力求有自己的见解,不少于500字。(考虑到学生差异,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从以上作业中任选其二来完成。)本阶段,教师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形成良好阅读习惯为中心目标,每周抽查学生作业并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在逐回阅读完全书后,安排1课时,由学生发言、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三)探究性阅读阶段(安排2周左右)

  1、分析人物形象(2周):本阶段安排学生精读有关情节,指导学生重点分析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米开朗基罗的形象,并以“我眼中的×××”为题写一篇作文,然后按学生作文所分析的人物形象进行分组交流,最后推荐出优秀作品展评。

  2、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安排2课时)由教师开设一次“名著欣赏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讲座指导,查找资料,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尝试分析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四)总结阶段(安排1周左右):本阶段准备开展《名人传》影视欣赏、读书笔记展评、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一方面继续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检测学生的阅读成果。

  四、活动评价

  每学年进行一次活动评价,包含参照学生读书笔记等材料进行的过程性评价,和通过设计名著阅读试卷对学生进行的总结性评价。

  五、课题组顾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

  钱明霞:中教一级,语文组组织,负责本次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与管理,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撰写开结题报告。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曾岚岚:星村中学高级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主要负责课题组研究的理论指导工作。主要负责活动课摄影安排和总结整理工作。

  周秀华:星村中学教师,深受学生的喜爱并深深地爱着学生。有着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都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主要负责材料的收集,组织相关实践活动。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呈现方式

  1.学生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手抄报等相关材料。

  2.研究课题组“活动课”“研究课”相关资料。

  3.课题研究反思、阶段性总结及结题报告等。

  4.撰写相关论文等。

  七、主要参考文献

  1、埃明达。美法韩日《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j]。内蒙古教育,20xx(8)

  2、胡庆芳,程可拉《当今美国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xx

  3、王爱芬《国外及我国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4)。

  4、钱旭升《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xx

  5、黄朝兵《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人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

  6、李汉雄《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及方法》甘肃省基础教育网络教研。20xx

语文开题报告5

  一、研究背景

  1。阅读经典:21世纪国际母语课程改革的共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际和新兴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发起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而作为核心课程之一的母语课程,它的改革普遍受到所有国家的重视。阅读是母语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这次国际化的母语课程改革中各国逐渐达成一个共识——阅读经典是提高学生母语素养和民族母语素质的必由之路。许多国家都将阅读经典列入本国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并作出明确的规定。如:英国,根据《英国国家课程英语》规定“在第三和第四阶段的课程中,学生应阅读以下作品:

  (1)莎士比亚的两部戏剧。

  (2)主要剧作家的戏剧,如克里斯托弗马娄、J。B。普里斯特雷、萧伯纳、R。B。要利敦的作品。

  (3)1900年以前出版的两部有主要作家写的小说,从以下作者中选取:(提供14位作家的名字)。

  (4)两部在1900年后出版的,由主要作家写的高质量并且是在评论界已享有盛名的作品,如(4位作家的名字)。

  (5)1900年前出版的由四位主要诗人写的高质量作品。

  (6)1900年后出版的,在评论界享有盛誉的四位诗人的高质量作品。此外,德国巴符州语文教学大纲分年级分体裁给学生列出了国内外众多文学家及其作品。法国则为高中学生列出每年的“作品清单”。美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生必读书目21部,其中美国6部,英国5部,俄国2部,法国1部,德国1部,古希腊4部,古罗马1部和《圣经》。由此可以看出,阅读经典已成为各国母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2。阅读经典: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国际化日益加剧、文化多元化急剧演变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作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程价值定位为“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一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阅读中外经典!使学生在阅读中外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同时,“尊重、借鉴并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文化”。从而,使学生能够“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 基于以上认识,这次语文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的概念、目标、达成目标的方法等问题做了重新的定位和深入系统地阐述,并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的要求;此外,“教学建议”也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重视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评价建议”里也明确提出了“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感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评价要求。并且《课程标准》在“附录”中设置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两个内容。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中外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3。现状分析及遇到的问题

  (1)受社会日益主流的“快餐式”阅读和“读图式”阅读的影响,学生的阅读活动日趋平庸化。学生的阅读活动不能引发他们对社会、人生严肃而又深刻的思考,他们感受不到阅读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心灵震撼。此外,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异域文化缺少了解,这与本次语文课程改革要培养“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

  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的学生的课程目标相差甚远。

  (2)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优秀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均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师资水平的限制,要想比较系统的阅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很困难。此外,目前市面上的课外读物繁杂,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3)广大的一线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多年来一直缺少一种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阅读课外经典的机制和策略;同时对打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缺少系统科学的认识和操作方法。而教师更多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一些时断时续的尝试,缺少科学的行为研究规划以及相关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建构。

  (4)关于新课程下引导学生开展大量阅读文学经典的实验,我省有部分地市、县区作了许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大多侧重某一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依据

  1。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滋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

  2。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各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开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委作品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整个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145万字。

  3。 当今众多教育界和社会知名学者对读书的论述。

  朱小蔓(中央教科所所长、党组书记):希望从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始学会渴求知识,共同用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

  朱永新(苏州大学博导、苏州市副市长):尽管我们的技术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前行,但是同时我们人类的前途也不断受到挑战,挑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精神发育的迟缓。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我们一直认为阅读问题是中华民族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如果不再重视阅读,再不建书香校园,进而推动书香社会,我们这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就是值得担忧的。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阅读是一种品味、一种心境,它伴随着人的成长。

  金保成(中央教科所):不读书便没有底气,读书应当从孩提时开始。

  谢维和(首都师范大学):读书是人净化心灵、走向文明的标志。

  严文番(美国宾州大学):研究如何读与研究读什么,对于我们同样重要。

  郑汉文(香港中文大学):对学习者而方,阅读的深度比其广度来得更重要。

  商友敬(著名教育学者):不翻开孩子们的书包,你就无法想像他们读书的贫乏。

  徐雁(南京大学):不阅读的民族便谈不上有民族精神、民族之魂。

  方展画(浙江省教科院):教师要少讲一点,学生要多读一些,把学习的权得还给学生。

  范培松(苏州大学):呼吁理顺教育体制,还师生以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杨九俊(江苏省教科院):读书,为孩子构筑一个更理想的心灵生态。

  傅维利(辽宁师范大学):趣味是阅读的根本,竞争是阅读的保障。

  程斯辉(武汉大学教育学院):不锻炼便没有体能,不阅读便没有智能。

  王嘉毅(西北大学):读书带来知识,读书更新理念,知识与理念改变命运。

  范小青(著名作家):喜欢读书的人,在最浮躁的世界里都能享受心的宁静。

  陶文瑜(著名作家):阅读是用心灵勾画美的过程。

  4。 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小学教师应当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这条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他还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教师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三、研究目标

  1。探索有关母语阅读教学的规律,构建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经典的理论体系与操作方法。

  2。开发编写一套《语文经典读本》。

  3。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厚语文积累;促进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丰富实验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实验学校的文化品位,促进实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实验学校的办学特色。四、研究内容

  1。小学生阅读经典的内容研究

  (1)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文本应具有的特点;

  (2)中国古代传统经典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3)中国现当代经典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4)各类体裁的作品在小学每个年段所应占的比例;

  (5)背诵篇目在各年段所应占的比例;

  (6)外国经典文本在小学各年段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7)小学生阅读经典文本组合呈现的体例设计和原则等问题。

  2。小学生阅读经典教与学方法研究

  (1)提高课内阅读教学效率的新策略和手段;

  (2)研究打通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联系的途径和方法;

  (3)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4)如何通过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5)如何搞好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

  (6)如何通过阅读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7)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8)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9)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读书习惯,如何培养;

  (10)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体认中华文化;

  (11)如何通过阅读域外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人类的文化产生敬仰、吸纳、尊重的情感,胸怀世界,放眼未来;

  (12)课本学习中如何渗透相关阅读内容;

  (13)如何利用家庭、学校、图书馆等资源丰富阅读内容;

  (14)阅读与语文综合性学习;

  (15)阅读与研究性学习;

  (16)如何实现学生对文本正确的多元解读;

  (17)小学生阅读的基本方式和操作策略;

  (18)小学生个性阅读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19)教师在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角色;

  (20)小学生阅读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问题。

  五、研究方法

  本课 题在实验过程中,将主要采用教育行动研究,辅之以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教育科研方法。

  六、研究阶段

  1。第一阶段 (20xx年6月—20xx年7月)

  (1) 20xx年6月—12月,完成实验论证和方案的制定;研究试验前测工具;研究《语文经典读本》的编写体系,完成下册的编写;完成实验单位的申报工作。

  (2)20xx年1月—7月,召开课题开题会议;各实验单位完成实验前测工作并写出前测的分析报告和学校的实验方案;完成《语文经典读本》上册的编写、出版工作。

  2。第二阶段(20xx年7月—20xx年6月)

  (1)组织实验学校根据所确定的研究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构建阅读中外经典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2)使用、验证、修订、完善《语文经典读本》。

  3。第三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对该实验进行全面总结、鉴定、推广。

  七、研究成果形式

  1。形成课题实验报告。

  2。出版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专著。

  3。开发一套优质的小学《语文经典读本》。

  4。录制优秀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

  5。出版学生相关的形式多样的作品集。

  八、研究组织机构与管理

  1。研究组织机构

  (1)实验项目领导组:

  组 长:王景华

  成 员:李家栋、各市、部分县区教研室主任、部分实验校校长、特级教师。

  (2)实验项目执行组:

  组 长:李家栋

  副组长:各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成 员:各实验县区的小学语文教研员、部分实验校校长、教师。

  (3)实验学校(由各实验学校自行组建)

  2。课题实验管理

  该课题由省教研室管理,根据课题管理办法,定期组织研讨、交流。

语文开题报告6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农村初中作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的必然要求。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不能仅仅依靠语文教科书进行教学,不能将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基础教育对我国农村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作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农村作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理所当然成为广大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

  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虽然很少有人提及,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一方面,教材中一学期不到十次的习作训练远远不够,另一方面教师提供给孩子们的题材缺乏新意、情趣和亲切感,引不起孩子们的兴趣。再加上教师们不善于开发学生身边有价值的作文教学资源,孩子们又无法从“单调乏味”似乎每天一个样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可写的东西,写起作文来自然笔头生涩,也就难怪产生惧怕心理了。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的研究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1、本课题研究人员是长期在一起共事的一线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具有中学高级的五人,具有中学一级的四人,均具有本科学历。

  2、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做了大量的相关工作笔记,为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3、资料准备方面,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图书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适当购置必要的纸质图书、报刊资料以及其他电子文献资源,并通过实践活动、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收集实践中的第一手资料,做到资料的准确、完整、丰富。

  4、发挥科研小组的团队精神,明确分工,集思广益,充分运用观察、练习、问卷、调查、访谈、系统分析、案例研究等多种方式开展研究工作。

  5、经费保障方面,学校将根据研究需要列出专项课题研究经费,用于资料添置、差旅、会议、文印等方面的支出,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内容及预期目标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作文教学就是需要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捕捉周围生活点滴的作文资源,注重平时的素材积累。叶圣陶先生也曾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此话告诉我们作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生活像大海,随时腾起细浪。这些细浪就是一些小细节,乍一看,不那么惹眼,但是把握住了,引导孩子们及时进行习作训练,效果会出奇的好。作文教学资源一般都来自生活,首先是学校生活,师生们一起活动、一起上课,学生们一起玩,一起学习,互相交流着生活上的、学习上的种种见闻、体验和感受,有酸甜苦辣,有喜怒哀乐,为作文训练提供了

  大量的机会和内容;其次是社会生活,社会是个大课堂,抓住其中的事件进行习作训练,天地更加广阔。只要老师留心,只要不怕麻烦,社会生活中的作文教学资源是很多的;再次,要抓住家庭生活中的事件进行作文训练,也是开发作文资源的途径。因此,我们应该从学校、社会、家庭三大领域中充实学生生活,引导他们认识生活,加深感受,达到“有感而发”。

  3、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经过两年的研究、实践,我们的目标是:

  1、学生具备相当敏锐的捕获素材的能力,能产生写作灵感,可写的东西源源不断,笔下的文字不再是老掉牙的东西,而是新鲜、活泼、有生命力,有创意的文章。

  2、利用好实践过程中的第一手材料,认真整理,形成多个有价值的作文教学资源创意开发和利用的案例。

  3、在案例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概括,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和方法。

  4、能够在本校推广并走出校门,为其他教师认可、接受并实践。

  四、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课题组成员对该课题的想法由来已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尝试了去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无论在思想还是掌握第一手材料方面都做了自觉地积累,随时可以开展研究。

  五、本课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教学,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开展研究)

  调查研究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收集、了解师

  生的需要,确实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作文资源)

  个案研究法(收集个案材料和经验,总结规律)

  经验总结法(总结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先进经验)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1、课题组分工情况

  张祝军、周贤友负责课题的论证,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总课题研究思路和框架的设计、子课题的确定、各类数据的整理分析、指导各子课题组的工作等。

  屠玉卉、王静选负责子课题“学校生活”方面的调查问卷的设计、第一手资料和理论文献的搜集整理,调查报告的撰写,论文的撰写。屠玉卉为本子课题组长。

  卞维树、李本运负责子课题“社会生活”方面的调查问卷的设计、第一手资料和理论文献的搜集整理,调查报告的撰写,论文的撰写。卞维树为本子课题组长。

  周祥、赵德为负责子课题“家庭生活”方面的调查问卷的设计、第一手资料和理论文献的搜集整理,调查报告的撰写,论文的撰写。周祥为本子课题组长。

  徐淑明、张祝军负责学生《优秀习作集》的编辑、整理、出版。

  2、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XX年1月—XX年6月,主要开展三个子课题的现状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子课题的研究准备。

  第二阶段:XX年7月—XX年7月,主要是三个子课题的具体实施。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作文资源与教师作文教学和学生平时写作有机结合,检验作文教学和作文创作的有效性。

  第三阶段:XX年8月—XX年12月,主要进行各类资料的汇总整理、理论分析、观点论证,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炼出作文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些规律、方法,整理出一些有价值的案例,写出结题报告。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开题报告、三份调查报告、三个子课题总结报告、中期报告、

  总课题报告和相关的论文集。个案分析报告、学生《优秀习作集》。

  八、本课题组成员

  组长;张祝军、屠玉卉成员:周祥、周贤友、徐淑明、王静选、赵德为、卞维树、李本运

语文开题报告7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实效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国内现状:我国当代教育界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的朗读实效,在理论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郑桂华的《语文有效教学》、黄怀山《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张巧玲《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王宏《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等等,这些著作从不同层面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实效进行了诠释,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价值。此外,教育类期刊上有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总结,他们在课堂中提炼出有效的心得体会,也很好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实效。

  存在弊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材编排的内容比较多,容量大和教学课时紧张,很多老师为了赶进度,学生朗读时间不充分,对课文的领悟就不够透彻,有时甚至用速读一带而过,教师讲解占用了朗读训练过程,致使学生语文分析事倍功半! 研究意义:研究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实效的现状,探究其中存在的优缺点,将会有效地推动语文课堂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一门艺术。精彩地朗读,深情地表达,能迅速消除学生心理杂念,既能使学生情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又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朗读是构建师生情感

  交流的桥梁,使师生共同进入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而且成功的朗读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课题研究目标

  1.让语文朗读教学很好的融入课堂当中

  2、鼓励学生读准字句,多读多体悟,增强学生朗读意识。

  3、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和深层含义。

  4、培养学生多读多悟多质疑,提升语文分析能力。

  三、课题研究思路

  本课题预定研究:分为方案准备阶段、实施阶段 总结阶段和结题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方案准备阶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

  本课题计划一年完成,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

  (1)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成人员并明确分工。

  (2)完成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聊天等形式调查学生为什么早自习不愿意书声琅琅?为什么读文章结结巴巴?

  (3)设计研究方案和活动计划。

  具体措施:

  (1) 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班级。积累问卷调查,积累原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2) 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探索朗读教学策略。

  (3) 以多媒体课件等作为媒介,播放名家精彩朗读,从视觉、听觉上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4) 培养学生读准字、读通句子,读出课文感情的良好习惯。

  (5) 范读领路,摹仿入境。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容易指导,

  但要读出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学生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教学《春》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6) 引导学生个别读,齐读,自由朗读朗读训练形式在课堂的作用不仅是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更是为课文教学穿针引线,因此学生的朗读训练需要形式多样,课堂上,同时要穿插适量的学生个别读,齐读和自由朗读。

  学生个别朗读是检验学生个人朗读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教师因材施教,针对具体学生不同的朗读特点给予个性化点拨和指导的良机。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选择持平或难度稍高于学生水平的不同材料。采用此种朗读形式,教师尽量避免只给成绩好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机会,这样会扼杀水平中下等学生的信心和兴趣,甚至是应给这些学生提供、制造更多机会。难度较低的材料,教师有把握学生能胜任的,放手让学生练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培养兴趣。

  课堂必不可缺的当然还有齐读的形式。齐读主要是提供给全体学生练习朗读的平台,它的作用主要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朗读能力都得到训练,同时它还是检验集体朗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而自由朗读是体现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的一种新型朗读。自由朗读并不是让学生随意朗读,而是教师明确了学生朗读目的的情况下,指导学生进行。自由朗读有利于教师灵活把握时间,学生对朗读材料的领悟通过朗读表现,从而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它可以跟其他形式的朗读交叉使用,它还可以以比赛的形式来全面检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古诗中每联都分上下句,非常适合采取此种方式学习背诵。教师先简单介绍方法,再与学生作示范对句,然后由学生同桌间进行自由训练。训练时,教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先由教师读每联上句,学生对下句。如教师读:“故人具鸡黍”学生就对:“邀我至田家”。再互换,由学生读上句,教师对每联下句。然后,让学生同桌间进行上下对句互换练习,学生既能自主学习,也避免朗读形式太单一导致的背诵效率差。练习一定量之后,学生基本能按顺序对句的情况下,提高练习难度,打乱顺序,随意读出诗中的某联上(下)句,令全班同学对下(上)句。再让学生自由练习,提出更高要求──让学生按顺序对句,但要背诵出来。最后,老师不按顺序出句,学生能准确,迅速地对句,且是背诵出来的,那训练也算是出色地完成任务了。

  以教学设想为核心,灵活适当调整教学思路与方法,以实践引导教学。

  2、实施阶段(20xx年4月——20xx年9月)

  (1) 每班分成八个学习小组,课前认真预习,利用工具书查准确字词,读通顺句子。

  (2)课前教师认真备课,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程序,利用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地朗读: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告奋勇地朗读,学生们点评,或分角色朗读,或分小组赛读,或配乐朗读??从多方面激发朗读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3)力求“读”的形式多样,培养学生愿读、乐读的良好习惯。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对于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朗读时可采用的形式很多,有指名读、开火车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

  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我们要寻求朗读的最佳形式,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

  (4)在音乐中领会写作背景,在歌词中感受课文大意,在有感情的范读中陶冶情操。在这学期学《土地的誓言》一文时,我先播放《松花江上》这首音乐,歌词中学生们得知关东人民被迫流放、思乡心切而有家不能回归时,心情很是沉重,这时教师导入:“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历史背景下,本文写出了被侵略者侵略了的耻辱,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这时,教师范读,让学生们把自己就当作是作者本人,就很容易入情入境!教师范读完毕,学生掌声经久不息,都跃跃预试,朗读乐趣大大提高!课文解读就顺利多了!不理解写作背景,怎能有感情地朗读?不深情地朗读怎能彻悟课文主旨?

  (5)课外开展活动:

  (1)全班进行朗读比赛,材料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读的文章。

  (2)参加全校的“中华情”朗读大赛,教师做好学生的朗读指导工作,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

  (3)全班开展以“我的青春我做主”为主题的演讲赛,作品由学生自己拟写,选拔出作品后,教师给该作者做朗读引导。

  (4)参加全校的演讲赛,教师给予指导。

  进行以上活动时,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喜悦,在参与中找到自信,在反思中提高朗读技巧,在反复朗读中欣赏佳作美文;教师做好活动记录,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心得体会。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xx年9月——12月)

  资料归纳、分析整理、完成总结论文、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四、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所任教年级是七年级学生,目前的他们朗读不流畅,读错字、加减字,不会准确停顿,不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角色错位,读而不思,缺乏交流,缺乏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准备不断地鼓励学生读准字句,多读多体悟,增强学生朗读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和深层含义。培养学生多读多悟多质疑,提升语文分析能力。

  五、研究的方法:

  1、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诵读、吟读、咏读、讲读、开火车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2、形成朗读教学策略。

  (1)语言表达要形象化。

  (2)语言表达要准确化。

  (3)语言表达要整体化。结合上下文,整体把握文意,语言概括力求整体化。

  (4)语言表达要想象化。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重组记忆表象,再造相关形象,并逐渐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感受鲜活的人物、动人的场面、美丽的景物,去体悟作者的喜怒哀乐!读思结合,大胆想象,力求语言表达想象化! 3 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中积极查阅相关书籍资料,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积极吸取同行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

  4、个案研究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观察对象,进行跟踪观察并分析其发展动态,进行对比后最终得出结论。

  5.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进行总结,既总结切实可行的有效的经验,以便推广;也总结存在的问题或失败的教训,以利于今后的提高。

  六、 小组成员及分工

  陈娜:全面负责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引导学生用诵读、吟读、咏读、讲读、开火车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方法感受文意、负责撰写方案设计、问卷调查、中期报告、论文、随笔及多种形式的研究成果、结题报告等。

  石晓:负责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组织策划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 黄伟:负责 提供后勤服务,组织和主持课题组集体研究活动。 向娇:负责提供理论资料,问卷调查,管理课题档案。

  六、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技术性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形成较系统的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朗读方法和模式。

  2.成果呈现方式:研究中各负责人写出的相关论文、反思随笔、导入设计、案例等。

语文开题报告8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的习作要求。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去进行语文实践,也就是要去多“练”。但是小练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在原《语文课程标

  准》中,小学阶段没有出现“练笔”,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里提到:“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可见,“练笔”的身份是不太明确的。 新课标教材有意识地把练笔编排进教科书,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但是,由于传统教材观的影响,现行教材的练笔安排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次数太少。8个学期总共安排30次,每个学期只有3次或4次,显然是重阅读、轻写作的表现。其次,安排随意,未把练笔作为教材的一个子系统来通盘考虑。为什么有的学期安排3次,有的学期安排4次,六年级下册竟安排了6次?看不出编者明确的意图。第三,体会太多。写感受、表达感谢、赞扬、评价的练笔就有8次,占26.7%。学生进行这类练笔会患“失语”症,缺乏真诚的“个性语言”。第四,练笔与习作含混不清。“篇”的训练有10次,占33.3%,比例过高,拔高了练笔的难度。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课题组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托课文进行小练笔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小学课程表上,阅读教学是天天有的,学习如何表达应该结合到阅读当中去,把练笔当做常态的语文生活。尤其到了中高段,应该从学习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组织实施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看是两端,实为一体。“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两千年前,西汉著名的词赋家扬雄就说过:“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读”与“为”的关系,就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而“随文练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体现,是

  一种最直接的教学行为。这种行为使作文教学有所依傍,有所参照。因此,此举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指导学生写作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日益多样化。 “随文练笔”这种教学行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在《教学月刊》就已经有过撰文介绍当时有广东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法”,北京景山学校的“以阅读为基础,先放后收”的训练序列,人教社历次编写教材一直都把作文训练跟阅读教学紧紧相扣。当前我国的有些老师也进行了随文练笔的教学研究,并写了一些这方面的教学论文。如:曙光农场小学课题组的《小学阅读课中的“随文练笔”有效性的研究》;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沈娟美的《阅读教学有效生成小练笔的实施策略》;信丰县第四小学王琼的《小练笔的有效性研究》。但对于进行练笔训练的研究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如小学语文练笔的功能,存在的误区,如何进行实用的练笔,如何进行展开教学活动。这些都是本课题研究想解决的问题。

  三、概念的界定

  “小练笔”,顾名思义它是就文取材,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小篇幅的写作练习。它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随文小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仿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读写相得益彰。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又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对于作文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仅包括字、词、句,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包括对经验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及灵感的积累。而“小练笔”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的积累方式。

  2.名家教育理论

  叶圣陶:“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须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叶圣陶:“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于永正:“当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算真正的语文课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3.心理学理论 儿童最善于模仿,想象力最丰富。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符合儿童心理的做法。

  4.建构主义理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者的对象。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创造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发展交往技能和形成集体意识。 “随文小练笔”不但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又能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具体内容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完成《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的总结报告。

  2.整理资料,形成反思集,案例和论文集。

  3.整理学生的实践性作业和课堂活动总结并编成册。

  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积累学生在课堂中随文练笔的案例,探索新课程下“随文练笔”的策略和方法,为习作教学铺好路。

  2.提高教师整合新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的能力,选择好读写结合的“点”,有效地进行随文练笔训练。使小练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节课内紧紧抓住“读”与“写”,从而实现有效的“随文练笔”。 让习作成了学生的乐事,,让习作成为学生的需要。让自己不再为教习作发愁,使教习作成为一种享受。

  3.开展“随文练笔”教学活动,学生养成随文练笔的习惯,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从小练笔入手,表达独特感受,提高小练笔的质量,为习作积累素材。转变学生的写作心理,从 “要我写”转变成 “我要写”。

  4.在指导随文练笔过程中,教师能善于挖掘练笔训练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搭建高质量的练笔平台。增强教师阅读教学中渗透小练笔的训练意识,同时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能力。

  5.开展课外阅读,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储备多种语言模式的习惯。为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创设条件。

  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研究内容首先表现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完成某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任务后,选择一处着笔点,并确定“话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丰富的联想或想象,或想象结果、改编故事,或添加内容、补充情节,或联想其他抒发感想。

  其次要唤醒沉睡的素材,让孩子从文本中找到真性,找到感动,让童心得以坦露,让童趣得以挥洒,让童真得以释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将孩子心理的文字细流涓涓流入纸上。

  最后引导学生从课外书中学和从生活中学。从小受到经典名著的熏陶,尽早步入优秀文学的殿堂,对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启发他们的创造性都大有好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思考,就会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积极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世界”,融入生活,体验感悟,把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江山市界牌小学语文教师所执教的班级学生,主要是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结合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系统研究。

  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经常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针对学生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通过指导、训练探索有效的随文小练笔策略,稳步提高学生的写话、习作水平。

  个案研究法 :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或者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课题组会有选择性地选出一些相对的“优生”和“差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练笔训练,发现各自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从而做有效的小练笔指导,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个明显的进步。 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经验材料,为开展课题研究寻找理论帮助,奠定理论基础。研究实践离不开理论指导,课题组虚心学习随文练笔的相关文献,将理论上升为实践,为课题研究添动力。

  调查法: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开座谈会等等。课题组精心设置问卷,了解教师平时教学中随文小练笔的落实实施情况,了解真实情况,为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解除疑惑。

  经验总结法:这是教师可以经常使用的方法。这是教师根据教育实践中的真实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所得出的经验总结,并将其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课题组将对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总结,争取在随文小练笔策略的探究中有所创新。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20xx.5——20xx.10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 20xx.5-20xx.8)

  1.提出课题的设想、课题研究目的、请领导对课题进行指导。

  2.做好课题研究准备工作,成立课题研究相关组织。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 20xx.9-20xx.2 )

  时段一(20xx.9 ----20xx.2)进行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开发策略的探究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课题管理制度,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本课题的意义及做法。

  2.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前期调查,撰写好调查报告。

  3.构思、规划、制定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实施计划。

  4.各项活动有明确规划,形成整体框架。

  时段二(20xx.3---20xx.7)完成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研究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1.全面进行具体化目标的实验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方案。

语文开题报告9

  课题立项编号: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学科分类:初中语文

  课题负责人:

  课题组成员:

  负责人所在单位:

  一、问题的提出及重点难点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标》语)

  因此,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在有关语文教学研究的论文中,“语文教学过程”往往是“阅读教学过程”的同义语;“语文教学方法”常常是“阅读教学方法”的代名词。这就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基于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提出《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重难点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该课题将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拟分学段重点进行如下研究:

  低级段:

  1、阅读兴趣的培养;

  2、预习习惯的培养;

  3、随文识字能力的培养;

  4、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

  中级段:

  1、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2概括能力的培养;

  3、质疑能力的培

  养;

  4、积累好词佳句习惯的培养。

  高级段:

  1、略读、浏览等读书能力的培养;

  2、深入理解重点句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3、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

  4、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研究重点和突破的难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的重难点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中选择和运用好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缩小学生学业水平和成绩的差距。,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自古以来就有学者提倡合作学习。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现行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和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发展;与此同时,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根本性变革,以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是:

  (1)合作学习是源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小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教学中人际合作与互动为基本特征,强调师生、生生及全体学生间的互动,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来促进学习,并以小组集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

  (2)《新课程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安排小组合作,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相互合作的能力。通过学生间互帮互助,分工工作,交流、分享成果,团体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了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关系和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合作、多向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形式。

  (3)教育学理论依据素质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讨论,师生共同探究等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协作,能力和思考表达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课题旨在通过课堂教学的研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寻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三、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整套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在实践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具体目标:

  1.调查分析目前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寻找对策,探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科学、合理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标,结合本年级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研究内容:

  1.分析教师教法对学生学法的影响,研究在不同类型课堂教学中怎样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并通过典型课例总结成功经验。

  2.学生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才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才会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3.分析造成阅读教学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提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总结经验。

  4.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目标是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按计划完成学习活动。正确使用工具书、参考书、校园网络,积累学习资料。

  5.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使教生真正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与内涵。

  四、研究对象及范围

  xxx中学九年级八个班的全体学生。

  五、研究方法设计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性和学生参与性较强,因此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参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馈后再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重新在活动实践中进行再次的实践检验。

  (二)文献资料法

  整理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献资料,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梳理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理论资料,应用于研究活动的开展。

  (三)调查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之初,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进行前期调查,分析得出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制定研究方案。研究过程中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策略。研究总结阶段,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后期的调查测量,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和分析。

  (四)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进行归纳和分析,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指导教学实践。

  (五)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能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使教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提高具体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能力。我们将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六、研究过程及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本年级语文学科小组合作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课题组成员内部广泛收集、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在各班原有教学设施和学生情况基础上,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了解,了解他们不同的个性,行为习惯,初步构成科学合理的分组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0月)

  1.采取对比研究的方法对本年级实行课题的班级与不实行课题的班级进行对比。

  2.按照研究方案建立起较科学的阅读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体系。

  3.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小组合作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让实验老师上好实验课,并及时总结、反思。

  4.进一步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全面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并写好学习笔记和反思。

  5.在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开展相同内容的问卷调查,通过写调查报告,总结实验的成败与得失。

  第三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xx年12月)

  1.做好试验前与试验后的效果对比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档案。

  七、预期成果

  1.系列活动方案及有关研究过程的资料。

  2.课题研究论文及典型活动案例汇编。

  3.课题研究报告。

  4.反映研究成果的师生作品、奖状证书、照片等。

  5.音像资料:活动过程实录等。

  6.现场展示活动:学生才艺展示、综合活动观摩。

  八、课题组构成及分工

  本课题组研究人员为仓头中学九年级全体语文教师,具体分工为:

  xxx:负责课题过程中的课题管理,负责中期报告的撰写。

  xxx: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信息的分析与评价。

  xxx: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xxx: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交流。

  xxx:资料收集整理优秀课例选。

  xxx:资料收集整理实验经验汇编。

语文开题报告10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

  因为传统的作文存在以下弊端:一是学生讨厌作文,缺乏写作的兴趣;二是没有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中被动地去写,从而内容空乏;三是没有教材,写作的指导出现“天马行空”的局面;四是教师的批改不及时,或一天两本,或两天三四本,时间上的拖沓,不能使学生的作文得到及时的评价,从而使学生失去习作的兴趣;五是学生养成对教师和作文书的依赖。但限时作文从形式上看,是对学生的作文时间做出了限定,实际上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涉及如何进行写作积累,如何调整写作心态,如何提高写作效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快速限时作文之“快”的实现不在于约束,不在于规范,而在于“放”。“工夫在诗外”,想要能在限时写出优秀篇章来,就必须长期地多读、常悟、勤写,“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是指导我们学习的金玉良言。

  二、研究的意义

  作文教学牵扯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限时作文它是一定时间内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写作过程中它既从语言文章方面训练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局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树立良好的文风。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科学的教育理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心理学家表明:学习本来是一个伴随终身的自娱过程,生命就是在这种自娱的过程中打开所有的器官,不断吸取生命成长的营养。

  2.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获取知识和能力重要的因素。学生的作文兴趣来源于“有材料可写”,一旦有了材料,他们就会跃跃欲试,表达兴趣浓厚。在这种情绪下,限时作文教学就会取得显着的效果。

  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堂上精心设计的限时作文训练,增加学生写作训练次数,降低学生写作训练难度,激发学生写作训练兴趣,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实现学生写作易写、乐写、善写的目标。

  2.冲破封闭、僵化的写作教学模式,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习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实现写作教学的内容创新、方法创新,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康的人格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做到乐写,把写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去体验。

  2.精心设计,正确引导,积极参与。以课堂训练为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性。

  3.训练过程做到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习作训练中,写作能力、情感发展、认知水平得到提高。

  4.运用先进的思想,灵活的方法去训练。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习作氛围呆板,沉闷,拖沓。学生讨厌作文,两节作文课,只开个头,于是愁眉苦脸利用课下时间继续写,把娱乐、休息、课外阅读的时间都挤占而去,造成孩子学习负担过重。

  而快乐的限时作文,要求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思路,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灵活多样的训练过程中,促使孩子自主地扩大阅读量,去体验生活,在习作中使自己的情感得以释放,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效果。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课题研究过程:本课题的研究,拟定为一年。

  第一阶段:20xx 年 3 月,课题准备阶段。确定课题,制订方案,认证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xx 年 4 月~20xx 年 4 月,课题实施阶段。根据方案实施、探索、研究,并对方案进行修改、补充,及时调整,阅读相关文献,进行相关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第三阶段:20xx 年 5 月,课题验证和结题阶段。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并请有关专家给予鉴定。

  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等相关文献及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为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2)调查研究法。通过观察、问卷、访谈、案例研究等科学方法,收集研究素材,整理分析、修改后实践,反馈研究的成效。

  (3)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的设计,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收集有关资料,定期进行整理、分析。

  (4)个案研究法。确定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调查,记录备案,在理论指导下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在不同阶段,根据研究情况使用适当方法,使多种科学研究方法灵活合理应用,以达到最佳的研究结果。

语文开题报告11

  一、研究的问题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是属于实践性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结合本校城乡结合部寄宿学校这一特定的教育环境,以初一、初二部分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的立脚点在阅读教学,着眼点在习作训练,是为了寻找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有效的结合点(拓展点)和有效的结合(拓展)方式与方法,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的拓展、迁移与辐射,从而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而展开的研究。

  主要研究以下问题:

  1、“阅读”与“写作”关系的研究

  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在语文教学中,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写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读是文章作者的写的逆想活动过程。因此,“正确把握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的首要条件,也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

  2、“挖掘读写结合点(拓展点)”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的问题)

  读写对应原则要求读写要有相应的结合点(拓展点)。所谓读写结合点(拓展点)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不管是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无论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还是在写作手法运用等方面都是学生模仿习作的范例。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挖掘文本中的“写”的因素进行多方位的迁移、拓展。这样,文本中的好段、佳句、词组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因此,如何挖掘“读写结合点”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关健问题。

  3、“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有米难炊”的问题)

  关于“读写结合”的方法与模式研究已经不少,但是并不是每一种都适合自己的学生。因此,教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形成一种“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提升学生读写结合能力。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4、“提高教师使用教材能力”的研究

  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求教师能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功能,将教材“一课两用”。因此,如何使课题组教师“形成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拓展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是一个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全寄宿制学校。本地学生大部分是城市化过程中“被居民”的农民子弟;而外地生的父母大多是无暇顾及小孩的教育而选择把孩子送进我校,家庭文化氛围较差,家长缺乏对孩子智力投资的意识,没有太多的课外读物,没有良好的文化信息来源,导致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大部分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因缺素材、缺方法导致没兴趣、没信心。教师虽煞费苦心地指导作文、批改作文,但是收效甚微。所以,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和“有米难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成为我们迫切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另外,如何提高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也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三、拟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主要采取以下步骤与措施:

  (一)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9月

  1、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对象

  1)课题组成员由我校三名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组成。包括:

  课题主持人:

  课题成员:

  2)研究对象包括三位老师所教班的学生及人教版七、八年级的语文教材。

  2、分析我校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收集国内外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分析归纳“阅读”与“写作”关系,为下阶段的实操打下理论基础。

  3、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此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二)实施阶段: 10月—9月

  1、开题。

  2、调查研究:设计相关调查表格,针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并且进行分析。

  3、开展实验:实验老师根据结合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以所教文本为凭借设计并且实施各单元课文的读写结合训练方案,使每一节阅读课都成为说话、写话、习作训练课。在实践中,形成一个操作性强的读写结合策略。这样,在解决学生习作文“无米之炊”与“有米难炊”难题的同时,又在写作构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使用教材的水平。

  读写结合策略初步构建如下:解读目标,明确单元读写训练重点——精读课文,挖掘文本读写结合点——指导方法,掌握读写结合技巧——迁移拓展,运用读写结合方法——小结回馈,提升读写结合能力。

  以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为例,说说我们是怎样实践读写结合策略:

  第一步,我们先明确这个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景物描写”;

  第二步,我们精读这个单元的4篇文本,各自挖掘出与单元训练重点相关的读写结合点:如《春》一文中,在教春花图与春雨图时分别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虚实结合法、多感官描写法;《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教“薄雪覆盖下的山”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移步换景法;《夏感》一文中,教“夏天的色彩”一段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绘色法;《秋天》一文中,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动静结合法;在总结4篇文本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情景交融法。注意,有些课文写结合点比较多,如果我们都跟学生练习的话,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还要精选出最适合的结合点。

  第三步,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

  第四步,通过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从句子、片断过渡到长文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迁移拓展。

  第五步,对学生习作及时的回馈,在反复训练中提升其读写结合能力。

  4、实验分析:分析实验作文的内容,分析实验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及时收集过程性材料,及时总结实验工作经验,及时矫正实验行为。

  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三)总结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1、整理实验过程性资料,归纳总结成功作法和经验,撰写课题实验报告。

  2、收集整理实验当中所产生的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等,形成相应的文集和光盘,在全校推广研究成果。

  本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

  四、预期成果形式

  1、实验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若干篇;

  3、课题相关教学设计、案例、实录、片断等;

  4、学生相关习作若干篇;

  5、形成适合学校学情的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五、参考文献

  [1] 《丁有宽与读写结合法》 丁有宽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xx年8月

  [2] 《中国语文读写结合研究》 汪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

  [3] 《教育科学研究》 裴娣娜 李春山 孙鹏 科学出版社 1997年9月

  [4] 《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天津教育出版社 20xx年8月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年

  [6] 《阅读学新论》曾祥芹语文出版社 20xx年

  [7] 《当代美国教育》中国文献出版社 20xx年

  [8]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董菊初语文出版社 1995年9月

  [9] 《中文广泛阅读》香港教育署 1997年第1期

  [10]《大语文教学法》姚竹青社会科学出版社 20xx年4月

语文开题报告12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

  研究表明,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联。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目前,各类教学机构对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日趋重视。对于阅读教学我们感到学生阅读能力差,阅读方法掌握不好是普遍的,反思问题形成的原因是我们在教学中缺少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虽然在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但在实际课堂中由于各种原因将这一主体淡化,更多老师将教材和目标的达成只注重于大部分学生,对个别学生的主体进行了淡化,这些现象使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发展受到禁锢,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受到压抑。因此,我们申报了“小学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会使人受益一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阅读能力培养,关键在于培养阅读兴趣,扩大词汇量。有了一定的词汇量以后,在阅读一篇美文时,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文章的意境。而不是在老师引领下对文章的肢解性解读。而无论是提到整体把握,还是大量的课外阅读。都不得不依赖于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低端的语文教师,更要准确的感知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期望能够补充前人对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理论,试图为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找到一些新的思路。

  现实意义: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帮助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各年级既有共同的一般规律,又有不同的要求,实验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做到诸方面的有机统一,针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做到,在阅读中认识常用的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各种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又要有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2、主体性原则:在实验研究中,教师必须尊重、相信、理解、爱护学生,发掘每一个学生所具有的学习潜能,尊重他们的个性,使学生能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获取知识信息。

  3、科学性原则:典型引路,逐步渗透,由扶到放,既要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文字作品的一般规律,又能要诱导他们掌握各类不同文体的具体学法。

  4、创新性原则:坚持在研究中创新。在研究中要不断接受新信息,学习新理论,发现新方法,总结新经验,多出新经验,多出新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的重点

  1、注重培养低段学生阅读兴趣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多读、多思、勤记、善用的阅读学习习惯的研究并作科学的指导。

  2、学生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快速阅读能力,想象思维能力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研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手、脑合作,在理解中去达到阅读的目的——记忆和运用。

  3、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内外阅读,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 从学生角度考虑:

  (1)培养小学生主动开展阅读活动的兴趣。

  (2)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自主阅读习惯。

  (3)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自主阅读。

  2. 从教师角度出发:

  (1)初步建立系统的自主阅读教学模式。

  (2)进行适合小学生阅读水平的阅读材料的编集。

  (3)建构切合实际的小学生自主性阅读评价体系。

  六、课题研究内容设计: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求知的愿望,是他们力求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向活动。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于受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很容易使学生对阅读训练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动机。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试图通过下列策略,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练习动机:

  1.加强情感投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融洽的师生感情作基础。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信任,关怀和鼓励。这样,不仅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而且教师的言行也将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生兴趣,从而产生学习欲望;反之,任何伤害学生感情的言行,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增长厌学情绪。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的语言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带领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选好阅读材料,引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在阅读训练中,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并善于把学生虽有所感动却有不甚明白的课外问题恰当地引入课堂。这样不仅能保证阅读教学组织地系统,严密,循序渐进和深入,而且阅读知识新颖,奇妙,从而使学生开一把锁,上一层楼,心驰神往地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尝到学习的乐趣。

  3.利用学习成果,发展学习兴趣

  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当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收获或进步时,心情兴奋,轻松和愉快,同时能对学习产生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自主阅读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且要不断强化使他们的成功欲望越来越强烈,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4.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参与掌握知识的感情,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研究和训练中,我们将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阅读习惯的训练

  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主性阅读习惯是小学阅读训练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1.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阅读习惯

  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知识。在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另外,要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2.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师过多的主观能动,使学生失去了很多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应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活动的参与率。因此教师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练习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3.大胆发言,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实际上,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再者,阅读本身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材料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在训练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4.课外阅读的习惯

  课内的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阅读,而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训练更能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教师可布置一些对质和量要求有弹性的作业,注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留有不同要求的练习作业。这样,通过阅读作业,我们便可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

  (三)良好意志的培养

  所谓意志就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由于小学低段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尚浅,其理解能力又处于发展过程中,阅读材料时总会碰到看不动、理解不透的地方,这时就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和放弃的决定。所以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呢?

  1.师生合作,明确目标

  人的意志行动特点之一是意志行为,即人在行动之前就已经知道行动要达到什么目的和怎样达到这目的。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基础及能力制定自己的努力目标。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目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当然,这个目标要有一定的“度”,太高,学生经过努力达不到,容易受挫而丧失信心,太低,不须努力就可达到,进步不明显。适度的目标会让学生产生“跳一跳”的激情,有了激情,就有了前进的内在动力。只有让学生都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学生通过追求这种既包含成功希望,又有可能遭到失败的标准和要求,才能培养起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最终获得成功。

  2.榜样激励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意志行动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中,意志行动的独立性还未成熟,情感的体验因受认识水平的影响还不稳定,“受暗示性”还较强,所以,榜样的权威作用,有时要比规划、公约、批评效果好。因此,教师可鼓励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通过学习他们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勇气,提高学生锻炼自己意志品质的主动性,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

  3.集体活动法

  在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中,集体的力量尤为重要。有关资料表明,小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的差异,客观上取决于集体的品质。先进的集体,对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训练中,教师应结合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意志力的培养。通过小组活动、结伴活动、个人竞赛等多种途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意志品质的目的。

  七、课题研究过程设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活动教学理论,确定研究对象,制订此课题的实施方案。

  措施:a. 组织研究教师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并掌握其基本特征。 b. 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

  由课题组成员共同负责,按课题方案实施研究,最终形成较完善的系统的研究思路。

  措施:a. 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实施方案及有关理论资料,并形成制度。 b. 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研讨活动和个案诊断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继续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研究相关理论和经验,探讨更多的小学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c. 课题组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课堂教学演示和说课分析,形成教学资料,并鼓励教师撰写教学体会和相应的论文,并积极投稿。

  3.总结阶段

  分析总结研究过程、整理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措施:a. 组织课题组的课堂教学活动,资料汇总活动。b. 写好研究报告。c. 请专家对研究进行鉴定。

  (二) 研究方法

  1.通过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等现状,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2.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

  3.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及时了解、观察群体或个体的行为表现及变化

  4.每一环节实施后,进行阶段性分析,注重个案分析的积累。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立项,申报审批表。为全面提高小学低段学生的语文阅读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个性,我校以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引导培养为突破口,于20xx年7月申报了此课题。

  2、第二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0月)准备阶段。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制定研究计划等。本课题组既熟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又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实际,本课题组组织了讨论会、交流会、课例展示等方式,针对一线掌握的资料和及时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学习相关的理论,使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紧密赞赏地结合,并研究制定了课题的实施计划。

  3、第三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4月)实施阶段:实验、探索

  (1)课题组的每个成员都根据实施方案,收集实践与研究中的有关资料,积累阅读教学案例中的闪光点,并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边行动,边研究,边创新。

  (2)设计教研活动,结合语文教学学实际进行实践探索。课题组的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班级的学生情况的研究,平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做积累:好的词语、句子摘抄,根据学生摘抄内容进行批阅等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提升理论成果。

  (3)以课堂为实验的基地,推广研究成果。把总结出的培养的验,可行的模式、思路、方法运用到实践中,来推广研究成果,验证理论成果和实践操作的合理性,再进行反思,再研究,再探讨,再升华,这样循环研究,将教学与科研就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也就提高了研究的效率,阅读的效率。

  4、第四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总结阶段:完善 升华

  (1)整理研究所积累的资料,对研究中的经验总结进行筛选,优化整合,写出实验报告。

  (2)总结试验的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研究报告、教学案例、结题报告等。

  (3)总结研究实验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后期工作作准备。

语文开题报告13

  一、本课题研究概况及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爆炸的信息化今天,素质教育应运而生,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进行,语文课堂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在新一轮的课改实验中,语文课堂出现诸多的变化。如师生观念的变化,由原来的重教学轻学发展到重视学生的体验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师生关系和师生地位的转变,老师是主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接受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语文课堂教学多姿多彩,教学资源的改变,由原来单一的文本教学到网络资源的注入再到校本资源的研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体验了自我,课程的标准被语文教师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演绎出头,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教师成为导演。这样,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成了新课改中的一个亮点。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教育的地域差异也受到重视,针对农村学校教育的课堂改革和研究。结合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其他一切实可行值得借鉴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我有选择地借鉴已有的研究经验,这样农村学校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很有可行性的。

  二、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进及新教材的使用,已经全面涉及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的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的改变。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教学中的初步尝试,教师们已经切身感受到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后,学生的兴趣、学习水平都达到了质的变化。学生也逐步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由“我学会”向“我会学”的方向转变。为了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为进一步适应时代的要求,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着眼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生活的综合素养,我提出“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1、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探索一条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形成的有效的教学样式。

  2、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个性,让学生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材料、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的能力,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学科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各学科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在学科教学中,尝试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操作样式:创设情境,有效质疑——明确目标,自主学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创新实践。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应用价值

  “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要点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学生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动性学  五、研究的基础和条件

  选择富有探索精神、年轻有为的教师担任实验教师,通过学习、培训,促使其成为学校课题研究的中坚力量,做到既有“点”的示范引导,又有“面”的铺开实践。学校提供经费供老师外出学习观摩,购买相关的学习资料。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和研讨。

  六、研究的方法

  ⑴、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理论,运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

  ⑵调查研究法:发放问卷,了解学生学习现状,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问题,采取相应的形式,针对性研究。

  ⑶、行动研究法:运用这方式调整课题计划,采取相应措施,不断观察,反思,逐步推进研究进程。

  ⑷、案例研究法:抓好教学案例研讨,从教学案例中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⑸经验总结法: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兄弟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边探讨边进行。从而形成系统的,具有可行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总结或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详细计划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宣传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的工作有:

  1、成立机构,健全组织。

  2、申报课题,进行立项。

  3、学习有关理论,学习国内外有关"自主探究"的资料和成功经验。

  4、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学生培养目标体系。

  5、实验教师学理论,学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操作阶段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是:

  1、课题组成员召开课题研究研讨会。

  2、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外出学习观摩。

  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和研究资料(包括案例、图片等)

  5、撰写课题研究动态报告,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6、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第三阶段:交流总结阶段

  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2、展示研究成果。

  3、召开结题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语文开题报告14

  一、课题名称:

  初中语文字词学习策略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更加重视对语文字词的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获得较强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交际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转变: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以传授知识为重心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心。探索和提高学生学习字词实效性的现代学习策略,优化学习方法,优化学习手段,优化学习习惯,优化学习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建立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字词的评估标准,使评估从“重教”转向“重学”,力求实现评估手段的客观性、科学性、准确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七到九年级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初中生学习语文对字词的需求量大,学生平时阅读量小,知识面窄,课堂教学字词时间相对较少,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培养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学生对字词的学习和掌握,中考对字词的考察所占比重极小,教师在课堂中往往将字词教学一带而过,故出现学生积累的词汇量少,轻视对字词的学习掌握,对已掌握的字词记忆不牢固的现象。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四、课题研究主要目的

  我们一线教师在平时的字词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耐心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安排合理的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积累习惯,并在实际学习中有意识地巩固训练。教师还要随时抓住词语内在的有机联系,有效地进行教学。同时,字词教学不能脱离实用意义,教师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语言材料,让他们在语境中通过认知来接受词汇知识,给他们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让他们把所学到的词汇运用到实际中去,如此反复实践,学生的词汇掌握、运用能力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随之而来的语言交际能力也必然得以增强。具体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检查学生学习语文词语的情况,以及运用所学词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从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以培养能力提高全面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增强学生的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具有良好的群体合作精神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通过让学生参与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并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和课外活动,树立起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自信心。

  五、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此次科研课题针对课题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研究字词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2. 研究字词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运用。

  3. 研究字词学习的规律与基本策略。

  在此基础上,自己利用平时加强学生的阅读,特别要保证学生一定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加强学生对字词的感性认识;还要勤于思考,勤于运用。

  六、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一)实验假设

  在语文字词学习过程中尽可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尽量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寓教于乐,以期待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研究角度

  1.激发兴趣,丰富学生对字词的多感官接触,提高课堂效率。

  2.激活旧知,感知新词,促进知识的迁移。

  3.结合具体词语,在语言情境中加深对词汇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4.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各种情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

  (三)研究目的

  1.不断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词汇库。

  2.能全面掌握字词的音、形、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运用。

  3.能灵活应用掌握的字词、短语等进行语言交流。

  (四)研究对象

  我校七年级至九年级学生。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取理论研究、实验研究、网上查询、文献法、调查法、发现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学总结等研究方法。比如:上网收集信息、图书馆查资料、找学生座谈、上观摩课、课题组成员进行教研讨论、经验总结、撰写论文等,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

  七、实验步骤及任务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xx.6—20xx.9)

  1、组建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实验教师参与课题培训。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xx.10—20xx.1)

  1、各组员依照整体课题实施方案,制定自己的实施方案,并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开展研究。

  2、课题组定期举行例会,对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研讨,及时总结经验。

  3、定期组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的评比活动。

  4、及时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存档等工作。

  第三阶段(20xx.2—20xx.8)总结、推广课题成果。

  八、课题组成员分工

  由我承担课题的主要工作,包括人员的分工、落实,课题的具体操作、分析和总结;组内其他老师负责词汇研究的资料准备工作。

  九、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由本人负责,成立课题组,健全研究机构,做到研究任务,时间,人员三落实;同时确立制度,制定课题管理程序,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以激励为杠杆,激活教师研究热情;经费保证: 设立课题研究专项经费,保证研究过程中相关书籍、必要设备的外出学习、开展活动等的经费来源;技术保证:聘请专家担任顾问,选派骨干外出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协调:做到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使学校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课题实施方案;

  积累课题研究活动中的教学课例、教学设计、论文等成果,汇编成册;

  承办一次区级以上的课题研究观摩活动,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语文开题报告15

  一、文言文考试状况

  文言文阅读在我市每年中考中占有较大的分量,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一致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在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上,还包括不断地向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汲取营养。文言文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理应受到重视。

  初中阶段是为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基础的关键时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要“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市每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也基本围绕这一目标进行题目设计,主要考查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等几部分内容,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如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明显就是以课下的注释为主。

  然而从近几年来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情况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平均得分处于各类题型的偏下位置,甚至垫底。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往往“望文生义”,如20xx年中考,有些考生把“以其境过清”的“清”解释为“清楚”,更为可笑的是还有考生把“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翻译成“岸边有一群狗在互相撕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连基本的字、词、句都无法把握好,那就更不用谈理解了。

  二、原因分析

  我们的教师重视文言文,而我们的学生却无视文言文,如何扭转这一局面?我们应该从其原因开始分析。

  1、社会的现状原因

  五四以来,白话文一统天下,文言文距离人们的生活似乎越来越遥远,似乎白话文的历史趋势就代表文言文时代的完全终结。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联系的加强,外语热成为当今时代的产物。我们的文言文在白话文和外语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处境极为尴尬。

  2、学生的认知原因

  出于初中生的年龄及智力发育的考虑,从远离他们的角度讲文言文功用他们似懂非懂,他们更注重的是实用性。当你如痴如醉地讲解文言文时,学生的一句 “老师,学文言文有什么用?难道我们在交流的时候用文言文说话吗?”就将你打回原形,学生们向往的是外面的世界,他们更愿意学外语;他们知道文言文时代不会再来,所以仅仅把文言文学习当成对付考试的必需罢了。

  3、教师的教学原因

  在文言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把重点放在了文言知识上,尤其是难词难句的意义和用法和语法知识的分析和记忆上,这些纯粹的知识如果不和语言环境及很强的史实背景相结合,那是相当枯燥的。学生阅读文言文时很难投入,尤其当教学以应试、升学为宗旨时,教师往往把作者激情甚至心血凝聚而成的作品肢解为若干语言文字训练项目,学生的冷漠感就更为强烈。冷漠是影响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另一心理障碍。

  三、相应对策

  1、唤起感觉 我们不能左右时代,但我们可以从时代的发展中反思。学英语是为了交流,学习英语国家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可我们汉语,别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那上面承载的文化资源有的至今仍很新鲜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举个最简单的汉字的例子,它还凝结着先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智慧,别小看这一个小小的汉字,那是中国文化的基因。

  比如“时”字,甲骨文是太阳加上脚步的象形,后来又加上“寸”,合起来就是太阳行走的刻度。我们至今仍是以太阳运行为时间参照。

  当今计算机二进制能在几千前的《易经》中找到思想源头,未来的纳米技术早在庄子文章中就有相似的理论阐述。

  如果能从文言文中获得这些信息,清晰我们祖先的智慧,增加民族自豪感,努力建设我们国家,我们国家立于世界之林还远吗?我们必须多读、多了解文言文,其价值才会被一点点认识、发掘、利用,为将来的人类造福。

  2、激发兴趣

  既然学生实用性较强,那么我们何尝不利用这一特点呢?告诉学生,事情对于我们来说,可以分成乐意为之和不乐意为之两种;但同时还分为必须为之或不必要为之两种,往往我们经常遇到不乐意为之恰恰又是必须为之之事,这时候我们只能强迫自己去做,如果你一开始就以这种意识约束自己,相信开始是强迫自己做的,到了后来我们反而乐意做了。正如学文言文,假如你不喜欢学,但掌握好文言文有利于语句理解,就不会因题目不懂而失误。

  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不恐惧、不反感才是我们教学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学生感到不太难,而且还有很多乐趣。如果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本着整体感知文言作品内容的目的去读,学生的反应就活跃得多。可以适当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一些简短而含义丰富的文言文,如华夏文明的起源,三皇五帝的故事;战国的合纵连横,秦末的刀光剑影,三国的群雄逐鹿;魏晋的名士风度,盛唐的雍容华贵等。学习文言作品,不仅是学字句的意义,还可以让我们了解了民族昨天的辉煌和耻辱,更让我们懂得怎样以史为鉴。

  文言文的美与汉字的视觉——形象性维系在一起。南宋词人吴文英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句将汉字的形体与诗歌描写的景致结合在一起,借此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3、授之于“渔”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鱼”,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1)、学会读注解。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需要借助注解,中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为顺畅朗读铺平道路。养成读注的习惯,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勤查工具书,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原文。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此外,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或义项过多的词,教师可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讨论、鉴别、分析、比较。这样,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弄清句义和文义,解读文本,也是文言文教学很有效的一种方法。实践证明,以意率文,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是初中文言文教学切实可行的方法。

  4、养成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关键。

  (1)、养成诵读的习惯

  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韵律节奏方而看,文言文立足于汉语方块字的基础,形成了一种偏于对仗、注重平仄、节奏整饬、讲究协韵的韵律形式。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偶句和散句的搭配串联,形成了一种节奏整齐、韵律统一的行文之美。

  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较少读课文,认为读课文会耽误授课时间。其实不熟悉文章,学生对文义的理解认识从何而来?不反复诵读文章,又如何能培养出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呢?因此,要提口文言文学习的效率,就必须加强课堂诵读训练。诵读乃至记忆,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还要尽可能让诵读方法多样化,如教师范读、听录音,学生默读、吟诵、齐读、分组读、个别读等等,也可以开展比赛,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应指导学生读出不同文章的语言特色,哪些字要加重读,哪些字要舒缓悠扬,哪些地方要低吟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同学们对文言文的语感势必会增强。

  (2)养成分类整理的习惯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于阅读种种的书。”新课标也要求初中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所以学生学习文言文务必使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一些规律性用法和特殊的意义,然后把这种能力迁移到文言文学习中。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参考书等方式对词形相同而词义和用法不同的常用实词、虚词进行归纳,对各种句式的具体情况进行整理,并附例句,在知识体系和知识对比中学习。

  总之,我们应理性地正视我们身陷的“困境”,勇于探索,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一定能彻底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语文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语文开题报告07-19

语文开题报告15篇11-07

语文课题开题报告09-26

语文课题开题报告范文08-25

教育开题报告开题报告03-25

初中语文课题开题报告08-16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01-25

农村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12-07

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