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美文赏析

时间:2022-10-20 15:35:48 经典美文 我要投稿

《李尔王》美文赏析

  《李尔王》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其四大悲剧之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尔王》美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李尔王》美文赏析

  赏析

  《李尔王》也是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叙述了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因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却流浪荒野,最后饮恨而死。得知情况的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李尔王》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动荡不安的英国社会的面貌,也是作者对专制王权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歌颂。受狡诈冷酷的女儿和阴险残暴的女婿的虐待,李尔由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一下子变成了“流浪的叫花子般的国王”,这个过程具体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晚期封建阶级走向衰亡的历史。葛罗斯特受到作为冒险家、阴谋家的儿子陷害后所说的“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之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这番话,正点出了封建主义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过渡时期封建伦理道德趋于崩溃,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替代旧的纲纪伦常的历史真实。

  剧本真实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苦难。莎士比亚通过时空、环境及条件的前后对比,衬出鲜明的反差,使得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描述与表现更加生动,更具说服力。对李尔的人物塑造就是最好的例子。李尔远是一国君王,代表最高权力。他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内,习惯于群臣的顶礼膜拜、阿谀奉献之中,这种环境使李尔认为,神权至高无上,而他则代表神权,他是宇宙中心,他的意志即是主宰宇宙的法律。但是无情的现实将李尔从宇宙中心,扔至现实的尘埃中,被女儿抛弃在荒郊,饱尝暴风雨袭击的苦楚。随着地位的改变,他不由联想起成千上万无家可归的穷人。他激动地说:“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这段话真实地揭示了圈地运动中失地农民流落异乡、饥寒交迫的惨状。

  剧本还通过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等正面形象,宣扬了人和人应该和谐真诚、应该尊重人格、应该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思想。她是一个美丽、纯洁儿朴实的少女,她犹如一朵鲜花,带有一股清新的朝气。她在两个狡猾的姐姐的衬托下,如出水芙蓉般瑰丽超逸。但李尔的疯狂致死、考狄利娅的被害和葛罗斯特的流浪等结局,又为作品抹上了浓重的忧郁色调。

  在伦理道德的教益和哲理的涵盖面上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异化,对人物精神世界和痛苦体验的揭示以及意象的运用、诗意的想象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因而,《李尔王》在西方学者的眼中,它的内涵的丰富、思想的深刻在莎氏四大悲剧中甚至应该放在首位。

  李尔王无疑是这个悲剧的主角。他是一个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形象。他的致命的错误是虚荣心。作为一个长期处于最高统治地位的国王来说,总是被人赞赏常会导致虚荣心,他听惯了赞美的话,听惯了甜言蜜语,必然不习惯于小女儿的诚实和拙于言语。可以说小女儿的诚实是对他虚荣心的极大讽刺,长期习惯于生活在虚荣中的人必然不习惯于这种诚实,也不喜欢这种诚实,所以他才会如此恼怒,才会把小女儿赶出家门。我觉得李尔王这个形象的意义更多的是对于现代的意义和启发。人们说为什么莎士比亚的戏剧是经典之作,就是因为它存在着多样的解释性,“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也是莎剧的魅力所在。从现代人的眼光看李尔王,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有太多的李尔王,太多的虚荣心导致了太多不好的后果,从公司的老总,到我们一般人,其实都有虚荣心,适当的虚荣心可以促进我们向上,但是虚荣心太多太强,就会适得其反。《李尔王》留给我们很多思考。相同的,葛罗斯特也是这样一个角色,他听信私生子的谗言,而不相信言辞木讷的长子的为人。他和李尔王一样身居高位,一样的只习惯于听信谗言。

  剧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弄人”,他看似疯疯癫癫其实却比谁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他的语言浅白、滑稽却充满了讽刺的意味,一针见血。例如他向李尔说的一段话:“听着,老伯伯,多积财,少摆阔;耳多听,话少说;少放款,多借债;走路不如骑马快,三言之中信一言;多掷色子少下注;莫饮酒;闭门不管他家事,会打算的占便宜,不会打算的叹口气。”轻松的说笑中把李尔的性情和现在的境况都揭露出来了。剧中他的其他的语言也非常活泼非常搞笑。我认为他在剧中虽然不是主角,但是却是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一个人物,栩栩如生,令主角也黯然失色。他的言行直接跟李尔那两个表里不一,前倨后恭的女儿形成强烈的反差,充满了对李尔喜欢听好话的讽刺,自古以来都是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有几个人能做到以平和之心看待别人的言行。之所以能那么多的人喜欢拍马屁,曲意逢迎,也是因为有那么多的'人喜欢别人被奉承。所以李尔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一点都不值得同情,反而是他的小女儿因他而冤死,要为他的肤浅牺牲性命,真是不值得。

  剧中最后写到快死的爱特门,把将要处死李尔和考狄利娅的消息告诉奥本尼,要他赶快拿着他作为赦免的剑去救人。或许大多书看到这里都会觉得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行也善。以为这是人性的最底的良知的苏醒,是剧中值得欣慰的地方。但是我却认为这是莎士比亚的最打败笔,观众都是心软的,会因为这而忘记他之前所做的恶行,混绕观众的视觉,导致善恶不分,爱憎不分。扭曲的人物性格与闪光的人物对比正是此剧的最大特色,应该让善恶更加分明,让深刻的悲剧性警醒广大的人们,让鲜活的人物考狄利娅等人性的闪光点更加闪亮。

  内容简介

  全剧有两条平行的故事线索。主线索讲述的是古代不列颠国王李尔年老昏聩,要根据爱他的程度把国土分给自己三个女儿。长女高纳李尔和次女里根都用甜言蜜语哄骗老人,唯独小女儿考狄利娅讲了老实话,说“我爱你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李尔一怒斥逐了小女儿,将她远嫁法国,把国土平分给了两个虚伪的女儿,结果自己却受到两个女儿无情的怠慢,一怒而跑到了暴风雨中的荒野,与乔装疯丐的爱德加为伍。后来小女儿从法国兴师来讨伐,终于父女相见,但是英法两军交战,法军战败,考狄利亚被俘,不久被爱德蒙密令绞死,李尔抱着她的尸体在悲愤中疯狂而死。另一条次线索是葛罗斯特伯爵听信庶子爱德蒙的谗言,放逐了长子爱德加。后来由于他同情李尔,被挖去双目,在野外流浪时遇到沦为乞丐的儿子爱德加,由他搀扶前行,却不知搀扶他的就是被自己赶出门的儿子。庶子爱德蒙继承爵位后,同时与李尔的长女、次女勾搭,害得她们争风吃醋,相互残杀,最后次女被毒死,长女谋杀亲夫的阴谋败露后自杀。爱德蒙受到爱德加的挑战,在决斗中被杀。

  创作背景

  《李尔王》的故事来源于英国的古代传说,以此为题材的诗歌和散文甚多,莎士比亚在故事蓝本的基础上加入了悲剧结局、李尔王的发疯等原创内容。

  威廉·莎士比亚在创作《李尔王》时,正值他艺术生涯的最高峰。他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更清晰、更透彻,更关注人性、道德和哲理的思辨。

  作品影响

  伊丽莎白时代之后,不同国家和地区一直在上演《李尔王》的各种翻版:在俄国,屠格涅夫发表了《草原上的李尔王》;在日本,黑泽明导演了被称为“东方李尔王”的电影《乱》。

  作品评价

  英国诗人雪莱:“《李尔王》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戏剧诗的样本。”

  莎士比亚专家布拉德雷:《李尔王》经常被称为莎翁“最伟大的作品、他戏剧中最好的一部”,如果人们被迫不得不失去莎士比亚所有的作品,只保留一部,也许大部分最了解和欣赏莎士比亚的人会选择保留《李尔王》。

  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beth)。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三世》。正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喜剧(传奇剧)《暴风雨》、《辛白林》《冬天的故事》《佩里克勒斯》。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

  本·琼森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儒略历1616年4月23日(公历1616年5月3日)病逝,出生日期与逝世日期恰好相同。(莎士比亚生于1564年,但其精确的出生日期已不可考。他死于1616年4月23日。由于他受洗礼的日子是4月26日,因此后来的史学家竟把他的生日同他逝世的日子混同起来,认定他的生日也是4月23日,于是形成一种巧合。)

【《李尔王》美文赏析】相关文章:

李尔王的语句摘抄06-12

《李尔王》阅读感悟09-13

李尔王读后感06-21

《李尔王》读后感09-13

李尔王读后感10-08

《李尔王》读书笔记04-24

李尔王读书笔记04-25

李尔王读后感范文06-13

李尔王的读后感范本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