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08 10:19:0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设计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一些主要用途;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3、认识氧化反应。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用实验来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描述

  三、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自主学习法

  四、仪器和药品

  分液漏斗、锥形瓶、集气瓶、玻璃片、燃烧匙、石棉网、水槽、带活塞的导气管、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蜡烛、木条、澄清石灰水、细铁丝、木炭、硫粉

  五、教学步骤

  (一)复习并引入新课

  1、提问: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含量最多的是,其次是,我们又是怎样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

  2、讨论:你知道在空气中占了五分之一的氧气的哪些性质?你又有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同学们在热烈地讨论着他们觉得很“熟悉”的氧气的同时,我用课本图片指出火箭升空图,并说明火箭升空,液氧作助燃剂。

  3、引入谜语:无影无形摸不着,火焰见它跳得高。呼吸作用它参加,动物生长离不了。(打一物质)

  (二)制取氧气,了解其物理性质

  1、利用双氧水制取几瓶氧气,简介制取过程,观察收集的气体,说出其颜色、状态、气味、密度和溶解性,及其三态变化。(板书)

  (三)实验探究,掌握化学性质

  1、学生协助完成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1)观察比较:蜡烛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2)思考:燃烧后生成的产物相同吗?如何证明生成物是什么呢?

  (3)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注意:

  a、把木炭、蜡烛直接伸入氧气中会燃烧吗?(突出条件的重要性)

  b、木炭、蜡烛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有何不同?

  (4)交流讨论:完成课本32页的实验记录。

  2、教师演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1)设疑:说出为什么铁丝要绕成螺旋状?为什么铁丝末端要系上火柴梗?为什么要待火柴梗即将燃尽时才伸入集气瓶中?

  (2)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引导学生讨论:铁在空气中能燃烧吗?能举例说明吗?(用铁匠加工铁器的.实例说明)。(瓶中先装的水)这水有何作用呢?

  (3)完成课本32页实验记录。

  3、教师演示硫粉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1)观察现象有什么不同?

  (2)思考:为什么要在集气瓶中事先装少量水?

  (3)完成课本32页的实验记录。

  4、小结: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有助燃性。

  5、讲解: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氧化反应分为剧烈的氧化反应和缓慢的氧化反应。并举例说明。

  6、学生讨论课本第34页图2—7,总结氧气的用途。

  (四)总结归纳:用多媒体展示的形式

  (五)板书设计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很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支持物质的燃烧。例如:

  (1)碳+氧气?二氧化碳

  (2)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3)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4)硫+氧气?二氧化硫

  二、氧气的用途

  1、支持燃烧

  2、供给呼吸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学习素材,这些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但值得注意的是,像本节课中要介绍的氧气这种物质,学生虽然在小学自然课中已经认识它,但了解并不全面,不会从化学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更不会用探究的方法去学习。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学习情景,精心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氧气”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应有计划地安排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这样,学生在以后探究别的物质时,才能使观察和描述全面、系统、深入。

  在本节授课中,应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对资料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这一节内容的教学分2课时完成:认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1课时,氧气的获得1课时。下面说一说第一课时的教学。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

  二、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化学教学目标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及教学指导的要求,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2、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辩证看待事物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分析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突出“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教学理念,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实际出发,通过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合作、尝试等方法获得新知识,本课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分析

  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自我点评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整理材料

  1、投影:大气中氧气的形成和演变资料。

  2、提问:通过资料,你获得哪些有关氧气的信息?

  观察资料

  回答问题

  以情促景,以景促情

  2、氧气性质的探究、用途的归纳

  提出问题

  尝试探究

  让我们一起深呼吸

  提问:氧气就在我们身边,你能描述一下氧气吗?

  导入:节日经常看到美丽的彩球在空中飘荡,气球中充的是什么气体?用氧气行不行?

  师生共同实验:用医用氧气袋向气球中充气,并观察气球的升降情况。

  讨论归纳

  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

  通过师生对话,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归纳小结

  提问:一切生命的活动都离不开氧气,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生存?

  提问:通过学习,你能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吗?

  投影:氧气的物理性质

  积极思考、讨论

  讨论交流

  观察讨论

  投影:富氧炼钢的片段

  提问:在炼钢过程中会用到纯净的氧气,你知道利用了氧气的什么性质吗?

  过渡:下面的实验也许能给你一点启示。

  观看、思考、讨论

  尝试探究

  1、将学生分成5组,进行分组实验。每个小组分别探究木炭、硫、红磷、铁丝、蜡烛与氧气的反应。

  2、投影各组实验操作步骤。

  3、投影各组实验注意事项。

  4、投影观察要点。

  5、指导学生实验。

  6、投影各组实验现象。

  1、根据所给仪器和药品,小组讨论实验操作步骤以及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全班共同讨论改进,达成共识。

  2、合作探究

  3、学会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问题讨论

  提问:刚才做硫燃烧实验的同学是否闻到刺鼻的气味?是否有似曾相似的感觉?

  介绍:烟花爆竹中含有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会污染环境,同时引发火灾,带来噪声污染等危害。所以,应树立环保意识。

  回答

  回想

  体会

  小结归纳

  1、指导学生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给予指导和评价。

  2、从文字表达式总结出氧化反应,并简单介绍缓慢氧化。

  认真思考、书写

  理解体会

  举例说明

  3、课堂小结

  揭示规律

  投影: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氧气的用途

  理解消化

  知识运用

  实践与练习

  思考

  学以致用

  五、教学评价分析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才会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本节课中,在探究氧气性质的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设计,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和谐有序的发展空间。同时,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常识,并学会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极钻研、探索。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改革精神,贯彻了课改内涵,也反应了《新课程标准》理念。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

  2、 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3、 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4、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制法

  教学难点:有关氧气性质的实验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探究目标:

  1、探究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提出问题:

  1、如何选择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依据是什么?

  2、如何收集一瓶氧气?

  3、如何检验一瓶氧气已收集满?

  收集资料:

  1、回顾一下,写出你所知道的制氧气的一种方法。

  2、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情境创设:下列谜语是什么物质呢?

  无影无形摸不着,火焰见它跳的高。

  呼吸作用它参加,动物生长离不了。

  你一定猜到了是氧气。氧气如此重要,你一定想自己动手制取氧气吧?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步骤和方法 现象 分析和结论

  取A、B、C三支试管,分别加入3-5ml的过氧化氢溶液。

  1、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A试管口,观察现象。

  2、 在B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B试管口,观察现象。

  3、 在C试管中加入几块沸石(或瓷片),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C试管口,观察现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

  依据是

  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一瓶氧气。

  1、 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在广口瓶内先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再通过长颈漏斗添加过氧化氢溶液。

  2、 收集氧气。

  先将集气瓶中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然后倒立在水槽中。当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等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里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把集气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实验时 (有或没有)气泡冒出

  收集到的氧气是 色 的气体

  判断一瓶氧气已收集满的依据是

  实验时,填加长颈漏斗的优点是

  实验过程中,长颈漏斗的底部必须液封在液面以下的原因

  当导管口刚开始有气泡地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这是因为

  分析归纳: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中,加入二氧化锰(或沸石),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那么二氧化锰(或沸石)在此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呢?

  交流与反思: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O2 :

  反应物 ,状态 ,条件 ,

  收集方法 , 。

  知识应用:

  1、常温下,某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该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向上排空气法 (B)排水法(C)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D)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2、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产生氧气,分液漏斗可以通过调节活塞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根据下图所示回答问题:

  (1)分液漏斗中放入的物质是 ,锥形瓶中放入的物质是 ;

  (2)写出该方法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

  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装置 (填字母);

  (3)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B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原因是 。

  探究课题:氧气的性质

  探究目标:

  1、探究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

  1、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为什么应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

  2、 中鱼儿能生存,说明水中氧气的溶解性是不溶于水还是不易溶于水?

  3、 如何证明一瓶气体是氧气?

  收集资料:

  1、抢救病人的时候要用到氧气,说明氧气具有 性质。

  2、家里生炉子时,用扇子煽,炉火越扇越旺,说明氧气具有性质。

  做出假设: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的气体。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性质活泼氧气》说课稿07-06

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吗09-29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范例12-19

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03-29

《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03-29

《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06-29

关于《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03-08

氧气的性质说课稿11-02

关于《氧气的性质》的课后教学反思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