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17 15:55:3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精选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精选8篇)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2、品析诗歌,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人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诗歌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认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

  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永贞革新。失败后,一再遭贬。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在和州刺史(刺史是唐朝对州最高长官的称呼,相当于太守)任期满,被召回京。返回洛阳途中,经过扬州,与苏州刺史任满罢职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两人才华横溢,经历相似(被贬),他乡相逢,格外兴奋。在相逢后的一次酒席上,两人诗词唱和(席间唱和、相互酬答,是当时文人惯例的雅兴和礼节)。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赠给刘禹锡,对他长期被贬表示同情。刘禹锡读后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白居易。

  二、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

  三、结合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1、请从前四句诗中各找出一个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

  凄凉:诗人参与改革,本是为国为民,谁料却被贬到这荒凉的地方,心中自然感到抑郁悲凉。凄凉的不是“巴山楚水”这个地方,而是诗人的内心。

  弃置:诗人这一被贬就是整整的二十三年,人生又有几个这样的二十三年啊?最可能有所作为的一段大好时光就这样虚度了,诗人感觉自己就像被朝廷抛弃了一样,内心中的酸楚与痛苦简直无法言传。

  空:诗人“怀旧”应该是怀念当初一同参与改革的旧友,可自己身处“巴山楚水”,又怎能与旧友相见,再三吟诵《思旧赋》又有何用?更何况这些旧友多受到迫害,很多已不在人世。一个“空”,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对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

  翻:回到家乡,本应该倍感亲切,家乡的人与物都是自己一生的眷恋啊。可二十三年的别离,家乡变化太大了,已经无人相识。“翻”在这应该是“却”的意思,写出了自己回到家乡恍如隔世的感觉,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这其中同样满含着的是酸楚与痛苦啊。

  2、再读前四句诗,读出诗人心中的感情。(突出“凄凉”“弃置”“空”“翻”)

  3、指导学生诵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由沉郁到昂扬)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4、深入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

  导思:①诗句中“沉舟”“病树”比喻什么?“千帆”“万木”又比喻什么?②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诗的?

  提供刘禹锡的另一首酬答白居易的诗,进一步理解他的豁达乐观胸怀。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刘禹锡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提供今人对刘禹锡这两句诗的解读材料:

  人生何不是如此,生命拥有了青春和活力,人生填写了奋斗和收获,必须要“荣归故里,衣锦还乡”。新的必然要替代陈旧,诞生与死亡都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是生命永远延续的催化剂,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

  面对老去,应该释放大度、无私、宽容和坦然;

  面对青春,应当获取拼搏,谦逊,珍惜和自律。

  这才是健康,发展,文明和生机勃勃的人类生命链。

  这是我读懂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后人赋予的哲理: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腐朽的事物必然衰败,新的事物总是要胜利的,我们不应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应为它们的死亡而感叹,相反,应该把我们的希望寄托在新生的事物上面。

  教师讲解:

  “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茫茫宇宙间,你我只不过是一蚍蜉而已,我刘梦得今日虽已是“沉舟病树”,可我之后,依旧千帆竞发,万物争春啊!一个为国家前途而遭受不白之贬长达二十几年的人,还能淡定的说出这般理智的话,可见其内心是多么的强大多么顽强!多么的积极和乐观。后人对这一千古名句推崇备至,一是诗句中包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更重要的是他内心的豁达乐观和不屈不挠不怕打击的倔强意志。

  5、“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怎样理解诗句中的“长精神”?

  引入刘禹锡的另两首诗,进一步体会刘禹锡的顽强豁达精神。

  因参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诗人被贬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10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于是诗人再度遭贬,一去就是12年。12年后,诗人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前度刘郎”也成为流传之今的成语。

  6、带有感情的再读后四句诗。

  7、再读完整的诗。引导学生注意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前四句要读的沉郁艰涩,后四句要读的昂扬乐观。

  8、完成下面的填空,对名句说出自己的味道与理解。

  千年后你的一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我明白

  ————————————

  ————————————

  四、总结归纳。

  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又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表现出刘禹锡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体现了刘禹锡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这就是刘禹锡。

  五、试背整首诗,结束本课学习。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诵读,了解诗歌内容——赏读,体会诗人情感——回读,共鸣诗人精神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刘禹锡是唐朝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政治家,他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尽管是初一年级的阅读课文,却是初三年级的中考默写篇目,也是鉴赏篇目。也就是说从应试的角度看,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结合本单元刚刚学习过白居易的《诗二首》,和下一单元即将学习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再结合刘禹锡、白居易以及柳宗元这三位好友的共同遭遇,我们不禁会思考:为什么有才华,为民请命的古代文人常常会遭到贬谪的命运,他们是如何面对这种人生打击的。

  本首诗歌的教学,既要符合本单元的'要求,即读读背背,赏析诗歌的意思,还想通过介绍刘禹锡个人的际遇、与两位好友的关系、三人相似的人生经历,来引发学生思考,并感受像刘禹锡这类的古代文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教学目的:

  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

  3、懂得古代文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方法:

  朗读、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诗人的别号:

  李白:诗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杜甫:诗圣(露成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居易:诗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写诗刻苦成魔一般,当时的人们称他“诗魔”。诗人间也有互送别称的,白居易就曾送人“诗豪”的别称。)

  提问:诗豪是谁呢?(刘禹锡)

  2、刘禹锡的简介:(先让学生说说所知道的情况)

  陋室主人刘禹锡:

  中唐诗人,洛阳人,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政治家,字梦得,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被白居易称为“诗豪”。于诗与白居易合称为“刘白”,二人唱和诗结集为《刘白唱和集》。于文与柳宗元合称为“刘柳”。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二、释题。

  白居易和刘禹锡同朝为官,相互认识么?关系如何?(学生根据诗歌题目回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板书):

  酬:答谢,这里指以诗回赠。乐天:白居易的字。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如:见谅,见教。见赠:白居易赠送给刘禹锡的诗作。即:酬谢白居易在扬州初逢时的席上赠送给我的诗作。

  (PPT出示白居易的赠诗)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这四句诗,对刘禹锡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无限感慨和不平——你远在边远之地,过着寂寞的生活,满朝那么多官员,唯独你多次被贬外任;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怨愤与对友人的同情溢于言表,见其直率与坦诚,亦见其与刘禹锡友情之深厚。

  唐敬宗宝历二年(827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回洛阳,途中在扬州遇见了从苏州刺史任上回洛阳的白居易。两位诗友阔别多年后初次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赋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排行二十八,“使君”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因此白居易称刘为“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也写下了一首诗作为酬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回赠之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三、指导朗读诗歌。

  1.学生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

  2、自由诵读诗歌,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初步了解诗人的经历。

  四、指导理解赏析。

  首联,第一、二句:“巴山楚水”:泛指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诗人的贬居之地。弃置身:弃置,抛弃,这里指被贬官离京。弃置身,被抛弃的人。三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朝廷冷落的不满。诗一开头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板书:首联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革新失败被杀,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古代属楚国,多水)司马。815年曾被招回长安,因游玄都观看桃花作《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讥刺权贵,又被贬为连州(在今广东省西北部)刺史,后又转任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古代属巴国,多山)、和州刺史。二十三年:作者从805年被朝廷贬职,到827年重新回京任职,其间共二十三年。回想二十多年来两度遭贬,一直在远离京城的荒僻之地为官,心中感慨万端。

  在遭贬谪的日子里,诗人的心态如何,生活状态怎样?

  (PPT出示)

  戏赠看花诸君子

  唐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颔联:第三、四句:怀旧:怀念老朋友。闻笛赋:指晋人向秀所作《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诗人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板书:颔联运用典故,世事变迁)

  了解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三人的经历:

  白居易:(772~846),800年29岁时与元稹同中进士,815年被贬谪为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任杭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太子太傅。

  刘禹锡:(772-842),与柳宗元同年中进士,805被贬朗州司马,晚年(827)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柳宗元:(773—819),793年20岁中进士,805年贬邵州刺史,又出为柳州刺史。

  颈联:第五、六句:表达的思想感情颇为曲折复杂。针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叹惋,诗人吟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叹息,说自己已如“沉舟”、“病树”,只好看着别人纷纷在仕途上奔忙,不必为自己的的“寂寞”、“蹉跎”介怀,以此来宽慰白居易。

  人教版:“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

  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板书:颈联千古名句,表达胸襟)

  (PPT出示)

  白居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柳宗元:“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尾联:第七、八句: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板书:尾联点睛之笔,表达意志)

  四、为民请命的古代文人常常会遭到贬谪的命运,他们是如何面对这种人生打击的?

  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有着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背诵出来,当堂默写。

  六、小结。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七、作业。

  (1)抄写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校编配套练习。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人丰富的情感;

  二、欣赏诗词曲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

  三、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

  (1)节奏;(2)重音;(3)韵脚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

  当时淮南节度使是王播。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四句,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从宪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宝历二年,只有二十二年。由于作诗时已是岁末,预计次年春初才能到达洛阳,而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以求平仄协调,符合格律。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读诗思考:

  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 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 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2、对过去诗人是怎么看的?对现实诗人是怎么表现的?对未来诗人是怎么展望的?从中你觉得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3、拓展延伸:

  模拟白居易与刘禹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然后表演。

  4、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5、总结本诗的教学。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要求:

  1.反复诵读,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2.联系学过的送别诗,进行比较鉴赏。

  3.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3

  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课文

  背诵《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导入

  二、学生自由读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三、说说读这首诗的初步感受。

  四、讲解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从诗的标题看,这是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两位诗友阔别多年后在扬州初次相逢,白于筵席上赠诗相赠,

  刘乃作此酬答。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诗的开头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三、 四句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

  五、六句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忧伤,却又相当达观。

  末两句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五、小结

  在这首诗里,诗人抒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但诗人并未

  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

  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六、学生背诵学过的送别诗。

  简要说说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异同。

  七、当堂背诵、默写这首诗。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2、了解诗人。

  3、把握诗歌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4、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认识诗人细腻、丰富的感情体验。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

  2、把握诗歌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诗人以诗传情,以诗言志,今天我们来学习刘禹锡的作品。

  二、作家作品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作品集为《刘宾客集》

  三、复习诗歌鉴赏方法

  1、赏意象(描绘了什么?)2、抓特点(怎么描绘的?)

  3、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写作手法。)4、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四、写作背景

  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应召回京。冬天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五、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

  2、全班齐读课文。

  六、学习诗歌。

  (1)注释。

  (2)译文

  61548;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翻译:

  61548;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翻译:

  6154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翻译:

  61548;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翻译:

  (3)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4)思想内容

  诗人被贬回来后心情惆怅,但并没有沉沦,他襟怀豁达,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七、课堂总结。

  八、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全文。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诗歌中表达的愤激的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

  3、对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情景:小刚和小强是一对好朋友。初中毕业后,两人都没有考上高中。转眼已经有三年没有见面了。今天,在母校门口偶遇了,他们会有怎样的举动呢?请两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

  (预设表演:握手、拥抱、互相打招呼;交流别后的生活;回忆当年的学习生活等)。

  (设计此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发挥想象,发挥潜力,通过表演来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诗歌背景介绍。

  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板书)诗中也有两位故人,他们是著名的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三、解题。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四、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五、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一)分组说话,生生互动。请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小组里,用优美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同学之间互相,互相学习,力求全面理解诗歌的意境。

  (二)老师作简洁的诗歌赏析介绍,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深入地理解诗歌。

  (这首诗歌的首联直抒胸臆。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巴山蜀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另一个是“烂柯人”。“怀旧”句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颈联承颔联而来。“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了,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暇美好的道理。这种与诗人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并不奇怪,因为时代不同,欣赏某一作品的感受和作者不同这是很自然的。,尾联看似平淡,其实是点睛之笔。“长”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慨。)

  板书:

  首联:直抒胸臆。 “凄凉地” “弃置身” 愤激之情

  颔联:运用典故。 《闻笛赋》 “烂柯人” 感叹之情

  颈联:千古名句。 “沉舟” “病树” 自比之意

  尾联:点睛之笔。“歌一曲” “长” 坚忍之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

  六、学习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结构美。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七、背诵大比拼。规定5分钟的时间,看谁背得最快最好。请背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八、作业。

  (1)默写这首诗

  (2)结合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写一——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品析唐诗,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说明:这是七年级“唐诗精华”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沉浸文本,指导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

  教学重点:

  通过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进行诗歌的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

  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品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激趣)引出白居易的诗

  二、释题

  (讲清“酬”、“初逢”、“见赠”三个词语)

  三、品析 朗读

  1、让学生自由小声的朗读,初步感知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联系课文,阐明理由)

  2、从刘禹锡的诗文中,你感觉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补充有关刘禹锡的诗文)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是什么?

  (与白居易赠诗中的“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对应着讲。)

  四、小结

  回头总结诗人的心情脉络,注明朗读起伏节奏

  (板书)

  昂扬乐观

  凄凉

  伤感苦闷

  五、作业超市

  1、背诵并默写

  2、围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写一段话

  3、课外寻找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体会诗人情感,有感情的朗读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并能初步体会是中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自主思考、小组讨论、PPT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应该都听说过,诗词在古代交际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会友送别,游迁升贬都会写诗写词感怀一番,收到的人,还常常再和一首。历史上留下了很多这样内容的诗。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初读感知

  1.用ppt出示刘禹锡简介如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板书标题)

  2. 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3.用ppt出示白居易当年所作之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4.简单描述白诗大意。

  5.初读全诗,结合文中注释解释全文大意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三)深入研读

  1.我们要理解本诗的内涵及情感,就须将本诗放在特定的背景中去理解。那么我们对比白诗,来看看刘诗第一联为什么要这样写?

  (刘禹锡这首是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写自己谪居在巴楚荒地,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有唱有和,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2.第二段有什么典故?暗含了怎样的情感?

  (“闻笛赋”西晋向秀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杀后,向秀路过嵇康的家乡,听到有人吹笛,悲从中来,作出《思旧赋》;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的路上偶遇两童子下棋,就在一旁观看,童子下完棋后,斧头已经腐烂,王质下山后发现已过百年,同辈人皆已故去。此两句表明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暗示了世态的变迁,抒发回归之后物是人非,生疏惆怅的心情。)

  3.本诗的第三联是千古名句,请同学们对比两首诗品析一下这两句。

  (白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酬答。以沉舟、病树自喻,略有惆怅,又相当达观。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感到不平,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襟怀。此外,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今日常被人引用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第四联质朴清新平实,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因第三联伤感低沉的情调,第四联便顺势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表明作者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四)巩固提高

  我们学过的诗中,常常蕴含一些人生的哲理,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者你听说过哪些类似的诗句?简述说明了哪些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由《游山西村》等等)

  (五)小结作业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08-29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08-07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07-29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1-03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优秀教学设计05-14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03-07

改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07-28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0-31

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