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08 08:56:3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关于《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

  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2、教师总结: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 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 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一)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 求闻之若此 闻之于宋君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

  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篇2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外国寓言,其实在中国文学宝库里,也有不少诙谐幽默的寓言,你能否列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如《滥竽充数》《守株待兔》《自相矛盾》《老马识途》,这些寓言都来自《韩非子》。)那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两则中国寓言。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溉(gài)汲(jí)杞(qǐ)

  坠(zhuì)躇步(chú)跐蹈(cǐ)中伤(zhònɡ)

  2、解释下面加点的文言字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浇灌、灌溉)

  (2)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

  (3)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4)国人道之(讲述)

  (5)闻之于宋君(知道、听说)

  (6)丁氏对曰(应答,回答)

  (7)身亡所寄(同“无”)

  (8)因往晓之(告知,开导)

  (9)奈何忧崩坠乎(怎么,为何)

  (10)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受伤)

  (11)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纵使,即使)

  (12)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

  3、作品链接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称《吕贤》,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尤其注意积累重点字词的含义。

  2、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两个故事。

  3、说说这两则寓言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穿井得一人》的寓意可以概括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二)深层探究

  1、你还能从中国古代成语中找出一个成语的意思和《穿井得一人》的寓意相似吗?请把你知道的成语故事讲述给大家并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交流点拨】庞恭陪伴魏国太子到邯郸做人质。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不信!”魏王立刻答道。“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我会怀疑。”魏王回答道。“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庞恭接着问魏王回答道:“我会相信。”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此事。”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可是,庞恭走前就有人毁谤他。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

  【小结】寓言总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要读懂寓言,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2、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出什么评价?请结合你的学习或生活说一说。

  【交流点拨】这是发现问题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现。比如,在学校学习应对灾难的课程,教给孩子们在灾难面前自救的方法;把应急预案的制定当做一件严肃的事情来做,组织仿真演练……早早做了准备,天灾面前我们肯定不会有那么多恐惧,损失肯定也会减少很多,这正是“杞人忧天”的积极意义。

  四、拓展延伸

  1、根据开头续写寓言:一只狐狸发现了一个结满果实的葡萄园……;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请你以其中任意一句话为开头,续写一则寓言故事。

  【交流】示例:一只狐狸发现一个结满果实的葡萄园,可是它太胖了穿不进栅栏。于是它饿了三天让自己瘦下来。终于进来了,狐狸尽情享受美味的果实。可是,一顿饱餐之后,它发现自己又出不去了。只好又三天三夜不饮不食。

  2、“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这些古代故事现在都已成为我们非常熟悉的成语,由古代故事演化为成语的还有很多,我们不妨积累一些。

  【交流】生甲:相传在战国时代的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就要忍饥挨饿。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有送上门的意外之财。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地奔跑。突然,有一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墩上。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等着奇迹的出现。这就是成语“守株待兔”的由来。“守株待兔”现在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生乙:西汉的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他待人和气,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怕牺牲。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致树下走出了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己,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小结】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光是成语海洋就有很多珠玉宝贝,希望大家徜徉在其中多拾得一些,来丰富我们的知识。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把握文言文的有关知识,并学着运用。

  2.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

  文言文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吕氏春秋》概况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二、预读课文明句读

  回顾所学的断句的方法,运用方法给课文断句。

  1、对称句式断句法。

  2、抓住动词断句法。

  3、借助虚词断句法。

  补充:

  4、对话标志断句法。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三、颂读课文知内容

  全班大声齐读课文,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四、译读课文识词汇

  1.回顾文言文的词类现象。

  2.从文中找出几组一词多义的现象。

  3.回顾文言文翻译的“六字真言”,翻译句子。

  五、理读课文明主旨

  自主探究: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说说,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1.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

  2.从丁氏的角度来看:

  3.从宋君的角度来看:

  4.从文本对待传闻的本意及引申角度来看:(知识链接: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原文中有这样几句:“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5.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六、联读课文求拓展

  一)阅读下面《智子疑邻》,先加上标点,再完成后面练习。

  二)运用本课所学的文言知识自学《杞人忧天》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2.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课件 ppt

  课时 1

  一、导入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

  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二、新知探究

  1.泛读课文,理解文意。(自学十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标注课文

  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国:国都。

  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21cnjy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之:国人道之(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有闻而传之者(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④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2.翻译课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3.课文探究(质疑)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5)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三、课堂检测

  ①及其家穿井( )

  ②不若无闻也( )

  ③问之于丁氏( )

  ④有闻而传之者( )

  (2)翻译: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

  四、本课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五、布置作业:优化设计P88页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

  2.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3.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

  4.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2.难点:

  (1)翻译文言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阅读课文,思考理解与探究第二题。

  2.试翻译课文。

  3.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枭逢鸠》,讲了怎么样对待缺点和错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人》,这篇课文。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2.朗读课文。补充重点词语。

  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

  常一人居外:居外。居外打水。

  告人曰:告,告诉。

  国人道之:道之,互相传说。

  4.质疑: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略

  5.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7.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8.质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讨论并归纳:略

  四、课堂小结

  1.内容小结

  《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有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有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经信,不能盲人,更不能以讹传讹。总之,这则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2.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安:古义:哪里子将安之

  今义:平安

  恶:古义:讨厌犹恶子之声

  今义:坏的

  (2)词性活用东,方位名词用为动词。

  (3)一词多义。

  之: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子将安之动词去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的人

  闻之于君使听到

  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认为

  以故东迁因为

  于:闻之于宋君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在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疏通交意,积累实词,理解寓意;习得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思、论中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轻信流言的坏处,不传播未经自己查实的话。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寓言内容,悟出寓意。

  教学难点

  指导体会学习课文中道理并得到启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讲述读过的寓言故事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寓言故事?有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讲述你喜欢的寓言故事,并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生讲述寓言故事及其蕴含的道理。

  师: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通常以假托的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穿并得一人》这篇寓言故事,它又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

  二、介绍出处和《吕氏春秋》(学生抢答)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题目是编者加的。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共26卷,分为8揽,12纪,共一百六十篇.

  阳等诸家之说,内容通盖政治、经济、军事、农业、外交、伦理、道德、修身等各个方面,同时涉及天文、历法、地理、乐律、术数等,成为一本体系庞大而复杂的学术著作,既有指导实践之用,又有知识教育之功,且蕴含着耐人深思的哲学意味,可谓先秦诸子百家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实践经验以及各种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的提取和浓缩。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展示1、我来读。

  生1朗读课文,教师及同学点评。

  四、再读课交,疏通文意,理解寓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借助小注释和工具书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翻译全文。

  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出省略的词语。

  去: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学生展示2::我会翻译。

  生3翻译: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常--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

  师生点评。

  生3翻译: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师生点评。

  生4翻译:宋君令人问之于打氏。丁氏对日:“得—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师生点评。

  2、问题探究:学生展示3:我想说。

  ①丁家穿井后,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他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解答。

  ②传之者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学生解答。

  ③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讨论分析其原因。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小结:

  A.丁氏表述不够清楚。

  B.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C.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

  ④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小结:

  A.说话一定要说清楚。

  B.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更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五、探究寓意

  1、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从哪里看出?(抓原文的关键语句)否定、批评了什么样的人和行为?

  2、除此之外,你还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生思考,自由发言,意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可补充丁氏、宋君的角度。

  避免歧义,举例:没有语言环境时,如何解读“能穿多少穿多少”?

  遇事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你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么?学了本文后,你认为可以怎么做?

  现代信息技术发达,信息传播迅速,便捷,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一些接受到的消息?

  小结:遇事可以多角度思考。

  六、课堂小结。

  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在今天,依然有它的智慧与价值,值得我们多阅读多积累。

  七、作业

  推荐《吕氏春秋》中的相关寓言篇目,看文言版本。

  八、板书

  穿井得一人

  挖井?得人

  以讹传讹?不可轻信谣言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来理解文意,并积累文言字词。

  2、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提倡个性化解读文章。

  教学重点

  培养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个性化阅读能力。

  学习内容

  整体感悟

  本课两篇文言文都属寓言故事。《枭逢鸠》又名《枭将东徙》,是一则动物寓言。“枭”即猫头鹰,是传说中的一种不吉祥的鸟。因其鸣声多在夜半时分,而且叫声凄厉,故而不受人们喜欢。枭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决定搬家。可是斑鸠告诉它:除非它改变自己的叫声,也就是改变它们的生活习性,否则不管搬到哪里,都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本则寓言的寓意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另一种是我们站在枭的立场上看问题,枭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环境,枭鸣是本性使然,也是枭区别于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如果枭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枭吗?既然枭鸣不是它的过错,环境又容纳不了它,它想改变一下环境又有什么错呢?仅仅因为“群体都不喜欢”就一定要其中的个体改变他们的本性一谓迁就吗?如今的时代是张显个性的时代,我们该怎样在群体生活中保留自己的个性呢?群体如何对待个体的个性?如何做到既尊重个性、又尊重共性?这些都是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时常遇到的问题,通过学习此文可引导他们作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

  《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人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义,又要躬身实践。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总之,这则轻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学习中要注意:一是理解文意,领悟文意内涵,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二是掌握正确的学习古代文言的方法,培养学习古代文言的良好习惯,注重诵读和积累,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研读与赏析

  1、探讨本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1)可从如何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角度来谈;如:一个人有了缺点错误,该力求改正,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如果只埋怨别人,只改换环境是无济于事的。(2)可从尊重共性与尊重个性的角度来谈。

  提示:枭的叫声是其本性决定的,也是它区别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它没有错,也不须更鸣。乡人应该宽容地对待它的个性。

  2、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及文化常识等。

  3、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读准停顿,读出情节内容的意味,注意把握语气。

  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提示:用轻松喜悦的语调来告诉别人打井的好处。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提示:此处是告诉别人一件奇闻,应用神秘的语调读出,挖井竟然挖出一个人可不是怪事?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提示:此处是纠正不实传闻,告诉他人事实真相。强调“不是挖出一个人而是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学法指导

  1、重在理解文意,领悟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应注重诵读和积累。

  2、要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个性化阅读。

  3、运用比较阅读培养阅读能力。如阅读“三人成虎”的故事,在比较阅读中,明确文中的寓意,培养文本解读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体验反思

  说说自己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明确: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察的话;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义,又要躬身实践。

  拓展延伸

  阅读现代版《三人成虎》,回答问题。

  王明是一个大公司的职员,才华横溢。他在那个公司干到了中层主管的职位,有一天,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该更新了,于是,他征得领导的同意,按照公司的规定报考了某个专业的研究生。经过努力,他被录取了。

  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忽一日,他的一位直接领导在深夜打来了电话语重心长地说:“你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学好了公司自然会重用。可是你为什么起了离开公司的念头呢?”

  领导的话使他一楞。他忙问:

  “谁说我要离开公司了?”

  “你和我还保什么密,公司里都传遍了。我可能是最后一个知道的。咱的老总可是对你有了看法啦。”

  他感到很冤枉:“我只是在学习,还没想那些事情呢。这是谁造的谣?”

  他还想解释什么,又觉得有口难辩。

  问题:

  1、如果你是那个职员,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

  2、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学习抓住总起句展开具体叙述的方法。

  4、 懂得“正是由于前人的辛勤劳动,才给后人带来甜美和欢乐”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掌握水井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他们用自己的劳动,给后人带来多少甜美和欢乐呀!”

  教学准备:古井的图片、自制文字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基础性诊断练习。

  (一)导入新课,揭题。

  当今的社会人们生活用自来水非常方便,一口井也许很多人都看不上眼,但是作者对他家后院菜园里的水井却有着特别的感情,今天我们学习课文《井》。

  (二)初步练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古老 记载 繁星 竟然 滋味 倒映

  2、 检查自学效果。

  (1) 认读生字。

  (2) 交流词语意思。

  (3) 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相机知道。

  3、 书写生字和习题3中的词语。

  二、 发展性诊断练习。

  1、 练读课文思考:

  (1)这口水井在哪里?

  (2)这口水井有哪些特点?

  (3)作者由水井想到了什么?

  2、 讨论问题(1)。

  “在菜园里”说明了什么?哪些词反映了作者对古井的深厚感情?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第一段。

  3、 画出2——4段每一段的总起句。重点指导学井水“很清”这段。过程:

  (1) 读相关内容思考: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来表现水很清的特点的?

  (2) 作者怎样叙写这件事的?

  (3)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 运用扶、放学习水“很甜”“很凉”两部分。

  三、 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 这清清的甜甜的井水养育了几代人,作者由此想到了什么?(出示:他们用自己的劳动,给后代人带来多少甜美和欢乐呀!)

  2、 学生联系前几个自然段分组讨论理解上述句子的意思。

  3、 交流;指导朗读;背诵。

  四、 自主性学习诊断。

  1、 学习2、3、4段总分的叙述方法。

  2、 学生练习写一段话。如:今天的天气很热……

  五、 共同小结。

  板书设计:

  22 井(古老)

  清

  井水 甜

  凉

  掘井人 给人们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图片欣赏(老虎)

  2、 有关老虎的成语

  3、 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 写作背景

  5、 作者介绍

  二、 预习检测

  三、 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 角色分析

  1、 观众

  2、 “我”

  3、 华南虎

  五、 小结

  六、 拓展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劳动能给后代带来甜美的欢乐,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

  2、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理解难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第三至七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学会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一、解题:“井”是什么?谁见过井?

  (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洞壁大多数为砖或石头。)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如何按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第一段(1-2)水井的外形和悠久的历史。

  第二段(3-7)井水的特点。

  第三段(8 )这口井给作者带来的联想。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井的什么特点?

  (一、井的外形,地点大小,形状。二、井的历史古老。)

  2、从哪些地看出水井的古老。

  (“什么时候修成,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被井绳磨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

  3、齐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段意。

  讨论后,打出幻灯投影:

  第一段段意:在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小小的古的水井。

  四、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2段,思考;井水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文中划出有关的词语。

  2、讨论回答:井水的特点是:很清,很甜,很凉。

  3、自由读第3自然段,思考标划: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井水的清?哪些词语表现出儿童情趣?

  (趴在井图上,一颗一颗数映在水里的星星)

  (痴痴地,一面数,一面心里想……)

  处理课后阅读思考(3)投影:

  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语,想想句子的意思,读体会。

  “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

  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

  (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是很大的,星星离我们是很遥远的,这一点“我”是清楚

  的,所以用叹号。井水的深度我们是不知道的。所以用问号。遥远的星星,能很清楚地映在深深的井水中,说明井水很清。)

  4、 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

  5、 默读第4、5自然段,思考、标划。

  井水为什么甜?通过什么事写井水的甜?

  (把含盐量很少的深水,叫做甜水,课文是通过洗菜,洗大萝卜这两件事写出井水的甜。)

  6、指名读,边听边想:井水的甜美,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是从哪些语句中体现出来的?

  (嬉笑声,白白胖胖的大萝卜,顶着碧绿碧绿的樱子。真是可爱极了。)

  7、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4、5自然段。

  8、 默读第6、7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什么事情表现井水的“凉”?

  (通过井水浸过后的红李子的味道,又脆又甜,还有一股清香,冰凉来渲染井水的凉。)

  9、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10、齐读第二大段,想想作者是通过什么写出井水的三个特点的?

  (采用了先概括,后用具体事例来讲井水的清、甜、凉。)

  11、思考回答:

  这么老的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好处?

  (饮用,浇灌、洗涤、浸凉水果,以及供孩子们观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

  1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大自然段,总结归纳段意。

  投影:

  第二自然段意:井水很清、很甜、很凉。

  13、练习背诵第二自然段课文。

  1、齐读第3段,边读边思考:

  (1)看到这口井,使作者想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体会的?

  (饮水井不忘挖井人,赞美了井给后代带来甜美和欢乐,赞美了辛勤创业给后人带来幸福的劳动人民)

  (2)为什么到现在,作者还在思念这口古井?

  (饮水思源,饮水不忘挖井人,劳动者永远受到后代人的怀念和敬爱。)

  2、归纳本段段意,投影:

  我常想掘井人的劳动给后代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打出幻灯,出示投影(三段的段意)把段意串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先通读一遍各段的段意,抓住体现特点的词语,删去重复的词语,然后用通顺连贯的话把各段段意恰当地串连在一起,再读一读,看要点是否全。)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小小的古老水井,井水很清,很甜,很凉,给后代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七、总结全文。

  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八、板书设计

  22  井

  清:数星星

  井水特点  甜:吃、浇菜、洗萝卜

  凉:浸红李子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劳动能给后代带来甜美和欢乐,产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不同形状的井。(课件)

  二、新课

  1、引出课题:听了有关介绍,欣赏了不同的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井》,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在书中画一画,写一写。

  2、把读懂的地方小组进行交流。

  3、个人汇报:

  井水的特点

  清:

  (1)出示课件

  我们趴在井圈上,痴痴地往井里看,一颗一颗地数映在井水里的闪亮的星星。

  一颗一颗:清晰可见 闪亮:井水清的透亮

  读,让我们感受得到井水的清。

  痴痴:极度迷恋,如痴如醉。太喜欢数井水里的星星了。读出喜爱之情。

  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

  !我深知星星离我们很远很远?井水到底有多深,我不得而知,我想一定很深,如此深的井水,星星如此明亮,可见井水之清,让我产生遐想,突出喜爱之情。读出这种情感。

  (2)常和妹妹到井台上来乘凉。

  常:突出喜欢数井水里的星星

  (3)听音乐,读第三自然段。想像井水之清和我愉悦的心情。

  (4)师生接读,你们说说,怎么读好?渗透写法。师读概括,生读具体。

  甜:

  (1)用它浇菜,就更是极好的水了。说明水质好。

  (2)“快,打水去!”妈妈一吩咐,你就立刻能听到我和妹妹在井台打水时的嬉笑声。 笑着闹着说明很高兴。指名读出高兴的心情。

  (3)还可以从哪看出井水又好又惹人喜爱?读一读

  干干净净 白白胖胖 碧绿碧绿 像婴儿一样可爱。

  互相读,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凉:

  (1)新鲜的红李子,被井水浸得冰凉,要在嘴里又脆又甜,还有一股清香!那可口的味道呀,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

  这井水像一个天然的大冰箱,把李子冰得凉凉的。

  吃在嘴里感觉舒服、爽、痛快,太好吃了,终生难忘。怎能不喜欢这井水呢?

  带着体会读第七自然段。进行评读

  这么好吃的李子,清凉的井水可立了大功。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美味如何?齐读。

  描写井水特点的这些段落或句子,你喜欢哪句或段试着背诵。

  作者除了喜欢井水,也很喜欢它的外形,读一读。

  你还读懂了什么?

  开掘井的人以自己的劳动,给后代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赞美劳动人民。

  1读出你的赞美之情。2齐读。

  面对这口井,作者想到了劳动人民为后代创造了幸福。你想说些什么?

  一起朗读。

  三、作业:

  仿写

  板书:

  井

  劳动人民

  甜美欢乐

  外形  井水

  古老 清 甜 凉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07-22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07-08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10-13

《穿井得一人》说课稿09-10

《穿井得一人》译文06-12

穿井得一人教案03-17

穿井得一人经典教案10-14

关于《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07-08

穿井得一人翻译及原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