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09 10:35:22 诗琳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理解随温度的变化,物质的状态是可以转化的。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能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凝固点联系起来。

  (3)学会画出固体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知道图像是描绘物理过程的重要方法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科学探究情境,把科学探究的七要素自然的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及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难点: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温度特点。

  三、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烧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萘、蜡、停表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小测:

  (二)新课讲授:

  1、出示目标,让学生清楚知道本节课重、难点。(幻灯片2)

  (1)重点:熔化、凝固的特点。

  (2)难点:晶体熔化特点。

  2、引入新课:

  首先通过形象的图片展示水的三态,使学生通过对冰、水、水蒸气的了解掌握物质三态的界定(幻灯片3)。熔化的概念较易理解,通过提问引导,使学生归纳出熔化的概念,并以此类推引出凝固的`概念(幻灯片4)。

  3、学习新课:实验演示,观察分析

  (1)以冰熔化为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2)根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所需的器材。

  (3)介绍实验仪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萘的状态、萘的温度变化。

  (4)与数学的坐标系对比学习,教学生利用图象分析物理规律。根据图象讨论与分析:晶体熔化时温度与状态变化。并由学生概括出萘熔化的特点。

  (5)采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蜡的熔化。(幻灯片5~8)

  (6)阅读课本了解晶体、非晶体及进行简单的分类。(幻灯片9~11)

  (7)采用逆向思维对比学习晶体与非晶体的凝固。(幻灯片12~14)

  4、课堂练习(幻灯片15~22)

  (三)巩固练习(见配套练习)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小结这堂课学到的知识:一物质的分类。二是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三是采用坐标与图象分析的方法找特点。

  (五)达标检测(见配套练习)

  (六)课后作业:《学习辅导》P31-32自主积累、互动提升

  板书设计: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1、熔化和凝固

  (1)熔化:固态 气态;(吸热)

  (2)凝固:气态 固态 。(放热)

  2、晶体与非晶体

  3、熔化和凝固的图象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体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起点,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物理知识的认识。但是由于八年级学生才学物理不久,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都还不是很很强,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应通过多种方法,适时引导,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理念

  本节课,课标要求学生在观察生活中热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探究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并知道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进一步能运用相关的知识来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在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并且需要不停的搅拌,实验难度较大,学生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本人在设计实验时把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改为冰的熔化和凝固实验,这样一改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学生从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就很容易了。为了简化实验装置,本人又把蜡的熔化实验改为食用油的熔化实验。

  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难点

  (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2)、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绘固体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一)新课引入

  教师讲述: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

  活动2【讲授】

  (二)进行新课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提出问题:

  (1)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2)是不是每一种物体熔化时温度都相同?

  2.假设与猜想:

  (1)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2)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也可能是不变的。

  3.进行实验:

  (1)如图所示搭好实验装置。

  (2)八个同学为一组,每组分为两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人。报时间一人,报温度值一人,报物质状态一人,记录一人。

  (3)第1小组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2℃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30秒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第2小组探究食用油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2℃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30秒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4.分析论证: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5.小组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

  6.交流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7.设计意图: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常见现象之一,选择这一内容让学生参与探究,目的是在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有利于体现“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新课程理念。另外,把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改为冰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把蜡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改为食用油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是为了简化实验装置和强化实验效果,方便学生从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8.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

  9.得出结论:

  (1)一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另一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如固态油、松香、沥青、玻璃等。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10.知识扩展: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体会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认识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同时记住冰的熔点是0℃,钨的熔点最高。

  活动3【练习】

  (三)课堂小结

  1.基本概念: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5)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6)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2.基本规律:

  (1)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继续吸热。

  (2)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3.基本技能:

  (1)温度计的使用技能。

  (2)组装组合实验器材的技能。

  4.基本方法: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来分析问题的方法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熔化和凝固》,本课的内容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都非常常见,因此我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真正地通过师生的合作,能让学生在本堂课中收获到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物态变化。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熔化和凝固》选自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主要包括了熔化和凝固两种物态变化,其中,实验探究的观察是本节课物态变化的基础和起点,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我预计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内容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晶体、非晶体的熔化,第二课时的内容为凝固的讲解,那么我本次的说课主要是谈谈我对第1课时的设计。

  二、说学情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对所有的事物都保持着一颗好奇之心,而且在他们这个年纪,善于表现是他们的标志,在课堂中能积极与老师进行互动,因此我打算以生活实例为基础,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探究实验,只为了学生能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到本堂课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图线描述海波和蜂蜡熔化的过程,通过比较海波与蜂蜡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区别,并能据此区别晶体、非晶体。

  2、会查物质的熔点表,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熔化的含义,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交流试验数据和试验现象,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规律。

  难点:了解实验探究的步骤。

  五、教学方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

  六、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1:导入环节

  过渡句: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采用生活实例导入的方法。向学生展示一个浇铸的金属零件,并介绍这个零件的制作过程:先将金属材料变成液态,然后将液态的金属材料浇入模具中,待其冷却后变成固态的金属零件,由此引出熔化和凝固。

  【意图: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八年级的叙述观察能力快速发展,能针对生活常见的情景进行思考,因此用生活实例进行导入,能快速与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同时引起他们的思考,集中本节课学习的注意力,从而导入课题。】

  环节2:新课讲授

  本节课的核心是探究实验“不同物质的熔化过程”,在教学中我打算这样进行:

  首先是猜想假设:

  我会向学生提出问题:固体物质熔化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通常会认为固体熔化只需要加热即可,在学生回答后,我会追问:是不是所有的固态物质加热后就可以熔化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意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明天探究的主题,也能回忆生活经验,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其次是设计实验方案:

  我会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中图111所示的实验装置,再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实验装置设计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装置,以便明确实验方案。

  然后是准备实验:

  我会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请小组组长检查桌上的实验器材,做好分工,完成准备工作。

  接下来是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参考实验报告中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请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教科书表12或自己设计的数据表格中,并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绘制海波和蜂蜡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

  最后是分析论证:

  我会引导学生对所画的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进行分析。首先弄清横、纵坐标轴各代表什么物理量,以便了解物理图像反映的是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其次再了解图像中点、线的物理意义。

  指导学生查熔点表,通过提问的形式指导学生会查熔点表、会用熔点表解决有关问题。

  【意图:在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学生的探究实验,老师作为辅助和引导,通过提问的方式,请同学们自己进行实验,当然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会时刻提醒同学注意安全,严格按照实验的步骤和要求进行,引导学生对数据和现象进行总结,从而突破本节课的知识难点。】

  环节3:拓展学习

  过渡句:接下来进入拓展学习环节。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同学思考两个问题:1能否用铝制的容器熔化钢或锡2在南极考察站能使用水银温度计测室外的温度吗。

  【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及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体会从物理走向社会。】

  环节4:小结作业

  过渡句: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会找同学来回忆实验,说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现象。

  作业布置为回家查阅资料,搜集影响熔点的因素。

  七、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体系清晰明了,且教学环节着重是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因此我的板书主要呈现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方便学生在课堂结束时再次强化本节课的知识点。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熔化和凝固是两种重要的物态变化,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现象。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学习的基础上,加之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观察,对这两种现象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材将其编排于《温度的测量》和《汽化和液化》这两节之后,《升华和凝华》和《水循环》两节之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既是对前两节知识、能力的巩固,又为学习后两节的内容打了基础。就本节内容的编排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二是强调了“过程与方法”,即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概括能力。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及熔点和凝固点。

  (3)了解熔化图象和凝固图象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三、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的分析

  实验室现有器材基本能满足本节课所需实验器材。冰的来源,可由教师课前利用冰柜或冰箱自制,保存在保温箱或保温瓶中备用。相关知识的光盘、图片学校已配备。相关的投影片需教师课前自制。

  四、教学模式

  实验探究——阅读分析——讨论归纳。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趣,引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情感,可以借助于播放教学光盘《水的故事》引入新课。

  2、讨论归纳:

  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归纳熔化和凝固的含义。由于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及汽化、液化等知识已掌握,所以采用讨论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教师要注意把握教学时间。

  3、探究冰、松香熔化时的特点:

  探究过程通常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

  (1)由于初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尚有限,因此,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时要尽量使问题的口径小一些,但又不能让学生的问题局限于教师设定的圈子内。

  (2)组织学生猜想、假设时,要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使不同学生的不同猜想都能在全体同学面前表达出来。这样不仅体现了面向全体,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

  (3)实验设计。可引导学生自读教材相关内容,让学生从中体会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4)实验探究是教学的重点之一。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必须明确实验顺序,先做冰熔化实验,再做松香熔化实验,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器材,提醒学生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同时还要观察冰或松香的状态变化情况,并及时正确记录现象和数据。

  (5)在实验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论证猜想假设,然后交全班交流。

  4、总结归纳——形成规律

  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画出冰和松香熔化的图象,然后打出冰、松香熔化图象的投影片,引导学生讨论冰熔化和松香熔化时温度的特点,以及吸热、放热的情况,并由此推理到一般固体熔化时的特点。教师归纳板书。

  5、自学训练

  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熔点、凝固点等内容,在实验探究和讨论归纳的基础上学生已有感性认识,可设计一些自学题让学生自学后集体讨论,教师板书,以达到教学目标。

  6、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讨论本节末的想一想。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明确熔点和凝固点的含义。

  掌握物质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了解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物理变化,且吸热与放热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学会收集、记录和分析数据,得出熔化与凝固的规律。

  利用图表、模型等手段描述和解释熔化与凝固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其特点;

  物质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难点:

  理解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过程及其与热量的'关系;

  分析实际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情境创设】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熔化(冰块融化、蜡烛熔化)和凝固(铁水铸件、糖水冷却结晶)现象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共同物理原理是什么?引出课题——《熔化和凝固》。

  新课讲解

  定义与特点: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强调它们是物质状态由固态变为液态、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对比说明两者是互逆的过程,但发生条件不同(熔化需要吸热,凝固需要放热)。

  熔点与凝固点:解释熔点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时所需的最低温度,凝固点则是液态变为固态时所需的最高温度,二者数值相等。举例说明不同物质熔点、凝固点的差异。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2.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4.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5.了解图象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

  (二)教具

  学生实验,三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二、进行新课

  1.熔化和凝固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2.学生实验:观察海波的熔化。

  (1)讲述实验的做法

  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

  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

  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2)注意事项

  为了做好实验,每组的三位同学要分工合作。一位同学搅动,一位同学读数,并观察海波的状态,第三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实验中,搅动必须不停地进行,以保证海波受热均匀。

  (3)学生操作,等各组的熔化过程完成后继续加热,教学活动继续进行。

  3.海波的熔化曲线的分析

  (教师选择一个组的熔化曲线,请该组同学画在黑板上)

  教师:其他各组的曲线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形状如图所示。我们将这一曲线分为AB、BC和CD三段,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答:AB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固态,温度升高)

  (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海波开始熔化?(答:B点)

  (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海波加热?(答: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海波的温度保持在48℃左右不变。此时仍在继续对海波加热,即海波仍在吸热)

  (4)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答:海波的状态是液态,海波已经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海波的温度升高)

  4.熔点

  教师:除了海波以外,其他晶体物质,如各种金属、冰、固态酒精等,它们的熔化曲线都与海波的熔化曲线形状相似,只是熔化时的温度高低不同而已。这条熔化曲线反映了晶体物质熔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晶体的熔化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的,即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纯海波的熔点是48 ℃。我们实验用的海波不纯,熔点低于48 ℃。

  5.凝固曲线

  教师:如果让熔化了的海波冷却,记下液态海波在冷却凝固成晶体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可得到凝固曲线近似下图的形状。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1)DE段。海波是____态,____热(填"吸"或"放"),温度______。

  (2)EF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3)FG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教师:晶体的凝固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6.学生练习

  (1)读物质的熔点表。请学生看课本上的熔点表。教师读一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教师:钨的熔点是3 140 ℃。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3 140 ℃不变。

  (学生模仿教师读几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2)学生回答

  ①温度是70 ℃的萘是____态。

  ②水在-5 ℃时是____态。

  ③铁、铜、铝在常温下是____态。

  ④水银在-30 ℃时是____态。

  ⑤酒精在-100 ℃时是____态。

  ⑥锡在232 ℃时是____态。

  ⑦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到-52.3℃,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为什么?(应选用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 ℃,在-52.3

  ℃的情况下,酒精是液态的。水银的凝固点是-39 ℃,在气温低于-39 ℃时,水银的固态的。所以水银温度计在冬季的漠河无法工作。)

  7.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教师:现在请大家结合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听一段海波的自白,并回答问题。

  “我叫海波,我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8 ℃。现在我的体温恰好是48 ℃,请你们告诉我,我是应该熔化,还是应该凝固呢?只要你们说得对,我就照你们说的办。”

  (学生讨论并回答)

  48

  ℃既是海波熔点也是它的凝固点。此时海波是熔化还是凝固,关键要看海波是吸热还是放热。固态海波在温度到达熔点时,吸热则熔化。液态海波在温度到这一温度时,放热则凝固。所以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8.学生实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

  教师:物质除了晶体还有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等属于非晶体。我们现在利用实验研究石蜡的熔化和凝固。

  我们所用的实验装置还是刚才用过的装置,实验步骤也完全相同。

  (学生操作、实验)

  教师:请一个组把石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画在黑板上。

  从石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可知,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跟晶体不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也没有一定的凝固点。石蜡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固态石蜡由硬变软,然后再变为液态。凝固时放热,石蜡由液态变为粘稠,然后由软变硬,形成固态。

  三、归纳总结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有明显的区别: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但是不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所以,晶体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

  2.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大家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什么是0 ℃?(学生思考并回答)

  冰水混合物中有冰又有水,冰和水的物态变化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冰尚未熔化完毕,冰熔化时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另一种可能是尚未凝固完毕,温度也应保持在凝固不变。所以冰水混合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为0℃。

  (2)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并回答)

  雪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0 ℃不变,但是要吸热。雪从空气中吸热,气温下降,所以化雪时更冷。

  3.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 ℃~40

  ℃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四、作业

  1.完成课文后的练习。

  2.习题3、4、5。

  (四)说明

  1.本节课文内容丰富,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教学重点应是熔点和凝固点及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建议安排好学生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对图像分析得细致、透彻,有利于学生加深认识、突出重点。

  2.教学难点是晶体熔化或凝固时,虽然伴随有热的得失,但是温度不变。受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教师不必从理论上去讲解,只要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现象,从事实出发,学生能记住这一事实即可。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做好学生实验。实验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海波的纯度尽可能高。二是对海波开始加热时,不要用温水,温水会使试管内靠管壁的海波先熔化,而中央部分的海波的温度还没有达到48

  ℃。三是搅拌要及时、不停顿。由于海波是粉末状,导热性能差,只有不停搅拌才可望实验成功。

  4.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教学,采用海波自白这种拟人化的方法,颇具趣味性和启发性,教师不妨一试。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熔化和凝固》,本课的内容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都非常常见,因此我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真正地通过师生的合作,能让学生在本堂课中收获到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物态变化。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熔化和凝固》选自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主要包括了熔化和凝固两种物态变化,其中,实验探究的观察是本节课物态变化的基础和起点,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我预计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内容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晶体、非晶体的熔化,第二课时的内容为凝固的讲解,那么我本次的说课主要是谈谈我对第1课时的设计。

  二、说学情

  过渡句: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对所有的事物都保持着一颗好奇之心,而且在他们这个年纪,善于表现是他们的标志,在课堂中能积极与老师进行互动,因此我打算以生活实例为基础,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探究实验,只为了学生能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到本堂课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实现学生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过渡句: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1会用图线描述海波和蜂蜡熔化的过程,通过比较海波与蜂蜡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区别,并能据此区别晶体、非晶体。

  2会查物质的熔点表,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熔化的含义,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交流试验数据和试验现象,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规律。

  【难点】了解实验探究的步骤。

  五、教学方法

  过渡句: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

  六、教学过程

  过渡句: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1:导入环节

  过渡句: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采用生活实例导入的方法。向学生展示一个浇铸的金属零件,并介绍这个零件的制作过程:先将金属材料变成液态,然后将液态的金属材料浇入模具中,待其冷却后变成固态的金属零件,由此引出熔化和凝固。

  【意图: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八年级的叙述观察能力快速发展,能针对生活常见的情景进行思考,因此用生活实例进行导入,能快速与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同时引起他们的思考,集中本节课学习的注意力,从而导入课题。】

  环节2:新课讲授

  本节课的核心是探究实验“不同物质的熔化过程”,在教学中我打算这样进行:

  首先是猜想假设:

  我会向学生提出问题:固体物质熔化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通常会认为固体熔化只需要加热即可,在学生回答后,我会追问:是不是所有的固态物质加热后就可以熔化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意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明天探究的主题,也能回忆生活经验,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其次是设计实验方案:

  我会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中图111所示的实验装置,再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实验装置设计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装置,以便明确实验方案。

  然后是准备实验:

  我会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请小组组长检查桌上的实验器材,做好分工,完成准备工作。

  接下来是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参考实验报告中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请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教科书表12或自己设计的数据表格中,并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绘制海波和蜂蜡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

  最后是分析论证:

  我会引导学生对所画的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进行分析。首先弄清横、纵坐标轴各代表什么物理量,以便了解物理图像反映的是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其次再了解图像中点、线的物理意义。

  指导学生查熔点表,通过提问的形式指导学生会查熔点表、会用熔点表解决有关问题。

  【意图:在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学生的探究实验,老师作为辅助和引导,通过提问的方式,请同学们自己进行实验,当然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会时刻提醒同学注意安全,严格按照实验的步骤和要求进行,引导学生对数据和现象进行总结,从而突破本节课的知识难点。】

  环节3:拓展提升

  过渡句:接下来进入拓展提升环节。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同学思考两个问题:1能否用铝制的容器熔化钢或锡2在南极考察站能使用水银温度计测室外的温度吗。

  【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及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体会从物理走向社会。】

  环节4:小结作业

  过渡句: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会找同学来回忆实验,说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现象。

  作业布置为回家查阅资料,搜集影响熔点的因素。

  七、板书设计

  过渡句:本节课的内容体系清晰明了,且教学环节着重是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因此我的板书主要呈现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方便学生在课堂结束时再次强化本节课的知识点。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熔点、凝固点的含义。

  (2)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凝固过程中的特点及区别。

  (3)掌握熔化、凝固过程中温度与热量的关系,理解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学会用图表记录并分析熔化、凝固过程中物质状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2)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熔化、凝固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其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生活实例的'应用,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其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熔点、凝固点的含义,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凝固的特点,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规律。

  难点:理解熔化、凝固过程中温度与热量的关系,区分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曲线。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冰块加热逐渐融化为水、蜡烛熔化等视频或实物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中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引出课题——《熔化和凝固》。

  (二)新课讲授

  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通过讲解和板书,明确熔化是固态物质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则是液态物质变为固态的过程。强调这两个过程互为逆过程。

  熔点、凝固点

  解释熔点为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点为液体开始凝固时的温度。对于同一种晶体物质,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特点

  (1)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也保持不变直到完全凝固。借助实验数据或图表,讲解晶体的熔化曲线,突出其平直段。

  (2)非晶体:熔化、凝固过程中,温度随着热量的吸收或释放持续变化,没有明显的熔点或凝固点。对比非晶体的熔化曲线,说明其连续变化的特点。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通过实验或实例,如冰块熔化使周围环境降温、金属铸件冷却后变硬等,让学生理解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凝固过程则放出热量。

  (三)课堂活动

  实验探究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冰糖、蜂蜡等不同物质的熔化实验,要求学生记录熔化过程中物质状态和温度的变化,并绘制熔化曲线。通过讨论交流,对比分析晶体与非晶体熔化过程的区别。

  生活应用

  讨论生活中熔化、凝固现象的应用实例,如冰箱冷冻食品、金属铸造、蜡烛制作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深化理解。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熔点和凝固点的含义、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凝固的特点以及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规律。

  (五)课后作业

  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更多熔化和凝固的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熔点和凝固点的含义。

  (2)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及区别。

  (3)学会用熔化曲线描述物质的熔化过程,能根据熔化曲线分析物质的熔化吸热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视频演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现象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能力。

  (3)通过绘制熔化曲线,提升学生处理数据、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以致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晶体与非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会用熔化曲线描述物质的熔化过程。

  难点:理解熔点和凝固点的含义,能根据熔化曲线分析物质熔化吸热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展示冰块在室温下逐渐融化成水,再加热至沸腾变为水蒸气的过程视频。提问:冰是如何变成水,又如何变成水蒸气的?这两个变化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新课讲授

  熔化与凝固概念

  【教师讲解】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冰变为水是熔化,水变为冰则是凝固。

  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特点

  【实验演示】展示石蜡和冰的熔化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讨论分析】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晶体(如冰)和非晶体(如石蜡)熔化过程中的异同,明确晶体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过程中温度持续上升。

  熔点与凝固点

  【教师讲解】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称为熔点,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称为凝固点。对于同一种晶体物质,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熔化曲线

  【教师示范】以冰为例,绘制其熔化过程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熔化曲线),解释曲线各阶段的含义。

  【学生实践】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石蜡熔化过程的熔化曲线,并分析曲线特点。

  (三)巩固练习

  判断下列物质熔化过程中属于晶体还是非晶体:食盐、玻璃、蜂蜡、铁。

  根据给出的熔化曲线,分析该物质的熔化特点,并判断其是否为晶体。

  (四)课堂小结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熔化、凝固、晶体、非晶体、熔点、凝固点等核心概念及其关系。

  (五)课后作业

  查找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现象的例子,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完成教材相关习题,进一步巩固熔化和凝固的知识。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熔化)以及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的条件。

  (2)认识熔点和凝固点,理解其在物质状态变化中的作用。

  (3)了解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差异,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物理现象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熔点和凝固点的理解,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的区别。

  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特点,以及熔点和凝固点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展示冰块在热水中逐渐融化的.过程,提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引出课题——熔化和凝固。

  新课讲授

  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定义: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则是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熔点和凝固点

  (1)定义:熔点是指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时所需的最低温度;凝固点则是指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时所需的最高温度。对于同一种纯物质,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2)举例:讲解常见物质如冰、蜡烛、金属等的熔点和凝固点,引导学生理解熔点和凝固点在物质状态变化中的决定性作用。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05-20

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07-09

《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精选9篇)10-10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精选5篇)10-20

熔化和凝固课型教案05-05

熔化和凝固物理要点总结10-13

熔化和凝固评课稿10-09

《凝固的音乐——建筑》教学反思的参考07-09

凝固的秋天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