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发展的原因教学计划

时间:2021-07-10 13:56:36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事物发展的原因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事物发展的原因教学计划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内因、外因的含义,能列举事例分别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由于本节承担着与第二、三课衔接的任务,因此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本节内容的难度和容量不是很大,因而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内因外因相互关系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观点分析和解决个人成长中遇到的如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问题的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与全面素质;

  本框题主要讲述基本原理,为下一框题的方法论、人生观教育奠定基础,但在原理和事实的分析中,蕴涵着丰富的思维教育的内容,属于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或模糊观点及热点问题,加强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

  教学建议

  关于“”的教材分析

  一、结构:第一节“”,共2框。

  第一框《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直接、明确地体现了本节内容与第三课的关系,突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的思想,具体讲述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侧重于基本原理的教育。

  第二框《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从个人成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方面,分析了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原因剖析]

  这一问题是本框题的教学重点,也是全课教学的难点。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才能真正理解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处理内外因的相互关系,促进事物的发展。

  [理论剖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教材通过大量事例的分析,说明内因“引起”、“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生物多样性、适应性的形成”都是学生在生物课中学过的,对此,学生一般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同样,单独地讲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讲外因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学生理解和接受也不会感到困难。而当学生思考外因有时还会起“非常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时,疑难问题就会多起来。这又是本框教学的难点。

  强调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批判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决不是否认外因的作用,而是要恰当地、正确地理解外因的作用。首先,从性质上看,存在着两种外因:一种对事物发展起加速、促进的作用;另一种则起延缓、促退的作用。其次,从量的方面看,在不同情况下,外因作用的大小也不同。因此,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去看待外因的作用。尤其是在内因根据具备,只差某种外因条件事物就能发展变化时,外因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两者的关系可用表格表示:


                   

内因


       

                

                         

                         

                         

                         

外因


       

                

                         

                         

                         

                         

区别


       

                

                         

                         

                         

                         

含义不同


       

                

                         

                         

                         

                         

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内因


       

                

                         

                         

                         

                         

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外因


       

                

                         

                         

                         

                         

地位作用不同


       

                

                         

                         

                         

                         

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对外因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要做“一分为二”的分析。

  注意区分割裂内因外因辨证关系的错误倾向:忽视内因的决定作用;忽视外因的条件作用。

  2、“外团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是本框题的难点。

  [原因剖析]

  从学以致用、增强教学效果的实效性等角度来看,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第二框题正确对待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条件的关系、正确对待机遇等内容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理论剖析]

  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事物本身的运动和变化,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表现和结果,而事物的矛盾运动又总是和事物外部的影响分不开的,这种影响是通过加强或削弱矛盾双方的某一方面而表现出来的,所以,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对内外因的作用及外因是否“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问题,哲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如:一种观点认为外因不仅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也是发展的根据,常常直接起第一位的作用。机械运动中位置的移动,物理运动中加热使水变为蒸气等就是如此。另一种观点认为内外因是相对而言的,此方的内因是彼方的外因,彼方的内因是此方的外因。如打仗,对于胜者来说,主要原因在于内部,对于败者来说,主要原因就可以说在于外部了,反之亦然。关于外因再重要也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也有人认为可以反过来说,即“内因再重要也必须通过外因起作用”,而不能一律强调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学生提出的疑问大多是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时产生的,如主观努力与环境、条件、机遇的关系等。虽然都是具体的问题,但大致不会超出哲学界上述争论观点的范围。

  教材中强调的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并特别说明外因有时“还会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对于“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决不可能撇开内因单独地起作用”,教材通过大量的事实进行了分析。教学时,一是要把握好这一范围和限度,不必过多地展开;二是要紧紧扣住教材的观点去回答、解释学生的疑难问题。

  3、在个人的成长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原因剖析]

  从学生的思想状况来看,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的疑点较多;从中学生的显示表现来看,许多问题的发生都与不能正确对待外部环境、条件有关,因此这一问题贴近学生实际,针对性强,既有现实的教学意义,又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本框题的重点。

  [理论剖析]

  内因和外因关系决定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正确对待内因外因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个人的成长主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其次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个人的成长中外部环境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因此必须做“一分为二”的分析。

  关于“”的教法建议

  一、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当中的作用:

  1、从事例引出概念,要分析好种蛋变为小鸡的具体事例为理解原理作好铺垫,这一事例分析得好,学生对于其中所蕴含的基本原理和内因、外因的基本含义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接受。因为在初中和高中《生物》课上,学生已经学过卵的孵化和遗传、变异问题,因此,在自学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自己来分析。在分析讨论中,教师应一步步地进行引导:①首先找出种蛋变为小鸡的原因是什么?(种蛋和温度)②再看两者所起的作用是否一样?(根本原因、条件)③温度的条件作用怎样才能发挥?(通过种蛋起作用)

  2、突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这一教学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分析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归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时,应简要分析内因外因的含义,指出:事物在各种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其内部矛盾着的双方的力量处在此消彼长的不断变化之中,一旦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便会引起双方地位的相互转化,于是新矛盾取代旧矛盾,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上述道理,教材中虽已涉及,但未作进一步的要求,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适当地加以解释。

  ②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内因、外因的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讲授基本原理时,尽量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益。教材所引郭老向高考落榜的学生书赠"蒲松龄落第自勉联"即是一例。

  4、关于"想一想"、"议一议"小栏目的运用。"想一想"中的《古莲子沉睡千年之谜》是引自初中《生物》第一册(上)的"课外读"的事例。这些唐宋年代的莲子,坚实的果皮几乎是不透水的,而泥炭层中氧的含量极少,当地气温低、雨量少,以致使这些莲子得不到萌发的条件—水分、氧和适宜的温度。这一事例简单明了,用来说明仅有内因也不可能发展的道理,很有说服力。

  "议一议"中孟子的话转引自三年制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谈骨气》一文,孟子的这段名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里虽然只要求学生能用哲学观点来加以阐释,但蕴含的教育意义也是很明显的。

  (5)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读—议—讲"或"读—讲—议"的方法,即先自学,议论,教师最后讲解,也可以先自学,再讲解,最后就几个疑难问题集中进行讨论。应当注意的是,本框引用生物、化学学科的事例较多,尽管学生对这些知识比较熟悉,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学或议论解决问题,但教师对相关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也是必要的。教学时,还可以借助生物课本中的插图或教学挂图。多媒体教学设施来辅助教学。

  二、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重视导入,引起学习兴趣。讲好弗莱明的伟大发现,启迪学生思维,引起探求答案(在第一段并没有明确的答案)的兴趣,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2、本课重点教学内容的分析一定要密切联系实际。无论是正确对待内因还是外因,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是否能抓准学生的思想脉搏,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抓住主线。关于"要重视内因的作用",着重讲了三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是贯穿其他问题的主线。明确了这一观点,其他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课文中引用的《伤仲永》一文,引自初中《语文》第六册;1995年第4期《民主与法制》杂志以《一个"天才"的夭折》为题,介绍了山东省莒县的李尊省由一个被视为"神童"和"天才"而最后沦为罪犯的故事,发人深思。方仲永和李尊省的事例,能够比较好地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富有教育意义。李尊省是个早熟的人才,最终却变成了阶下囚。怪谁呢?怪这个社会不识才吗?不是。怪领导和同事排挤他吗?也不是。关键是他不能善待"贫穷"二字。其心理发展水平是不健康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很低。他多疑,气量小,心胸狭窄,性格脆弱,经不住一点挫折,缺乏明确的、一贯的奋斗方向。尽管他并不是贫穷到无法忍受的程度,然而还是经常为金钱而自卑,最后终于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对于类似这样的例子,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引用,通过学生自己探究获得结论,要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深刻。

  ②善于启发。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和存在的问题,要善于启发诱导,使他们真懂真信,才能收到教学实效。如关于正确对待机遇的问题,教材第7段的三个反问句,就是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的。特别第三句,现实感、说服力更强。经过启发,学生完全可以举一反三,得出正确的结论。

  需要注意的是,机遇是指好的机会、好的境遇,可以说是一种幸运,但决不是什么"命运"。机遇虽然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偶然之中又有必然。抓住机遇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具有抓住机遇的准备和穷追不舍的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和开拓进取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聪明才智。不具备这些条件,即使千百次地遇到良机也无济于事。古往今来,抓住机遇获得成功和失去机遇悔之莫及的事例,都不少见,如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虽然机遇使他当上了赵国大将,但在与秦国的长平之战中,仍逃脱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教材中的漫画(机遇为什么总是擦身而过?),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教师可多加利用。

  ③正反对照。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正反比较对照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说明道理,会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更透彻的理解和接受。

  ④搞好分析。要使学生对方法论要求懂、信、会、用,必须进行细致、透彻的分析。如本框教学难点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中的外部环境问题,教材中首先把外部条件分为不能自由选择的和可以自由选择的两大类,然后讲要对这些外部条件?quot;一分为二"的分析。前者是大同中的小异,如家庭、学校条件的差别问题,仍属于正确对待顺境逆境的问题;而后者则涉及择友、交往和选择学习榜样的问题,学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较多,应联系实际搞好分析。教材中设置了"议一议"栏目,可以作为突破难点的辅助手段。

  3、处理好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问题,没有作为教学重点来处理,并不是说不重要,而是从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出发来考虑的。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坚持对外开放的关系,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方针,也是哲学教学中传统的内容。

  4、关于教学方法。讲个人成长中的问题时,可采用讨论法,以便于交流和启发,机动灵活地解答疑难问题;讲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扩大开放的关系时,可采用讲读法,以便于学生理清思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