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5 12:28: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外聘教师公开汇报课活动,通过我精心的准备以及刘老师和全组同事们的热心帮助,我顺利完成了这一活动,并且有了很多收获,现在就这节课做以简单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具体介绍了7种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高飘预示晴天,蚂蚁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飞秋天到,鱼鳞的圆圈,树的年轮都是“一圈一岁”,“三叶虫”推测地质,又可分为表示天气变化、季度变换、推测年龄、推测地质四个板块。其中表示“三叶虫”这个小节是学生难于理解的,是本诗歌的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观察与发现”。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其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教学本课时我重点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探究大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体会用平实、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知识的特点。通过对教材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

  在导入部分,为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利用CAI课件演示:公鸡打鸣、电闪雷鸣、小溪奔流的景象,师问: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叙: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大自然中,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很自然的把学生带进大自然的课堂,吸引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对于处理教材这个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但诗歌有9个小节,篇幅较长,要在40分钟内完成,比较困难,因此我采用分板块教学的方法。我把2-8小节分成三个板块,第一步:通过读、说、议学习2、3小节,了解学习方法。第二步:通过默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大家一起学习4、5小节。第三步:自己学习6-8小节,再交流收获。

  这一课的难点我通过课件这一直观工具解决。第八小节“三叶虫”化石推测地质是难点,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我采用让学生先自读全节,再质疑。然后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课堂的拓展部分,我训练学生整合资料,仿写诗歌。课前,我布置孩子们收集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为仿写诗歌,做好了素材准备。在品读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歌写作上的特点和写作形式,抓住这个训练点,运用课前收集的资料,模仿课文编写诗歌。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知道那些大自然的语言。再用课件出示向日葵、验资、彩虹等大自然的语言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然后我展示自己编的诗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这时我引导学生当小诗人,根据收集的资料模仿诗歌编一编。在小组内学生自由畅想,不一会儿充满童趣的.诗歌从他们口中诞生了。如:“你看那天空的沟沟云,不就是大自然的预言:大自然在告诉我们,雨儿将要来临。”

  板书是微型教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恰当的板书能使课堂增添新的活力,同时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本课的板书既应概文中介绍的大自然的语言,又要突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观察与发现。”所以我是这样设计板书的:揭示课题时板书:大自然的语言,在精读课文,理解内容过程中学生提出哪种大自然的语言,就板画,并根据学生的总结将语言分类,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后,板:妙不可言。总结全诗时,板:观察、发现……。

  通过讲这节课,我有许多的收获,并且发现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提高。如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同时,我认为课堂气氛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多想办法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将教学互助、教学互长真正落到实处,我坚信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要做到。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2

  这堂课我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创造了鲜活的空间,将学生自然地带入了学习情境。质疑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从自由质疑中得到了信息的反馈,便于适时调整已定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宗旨。自主化的读书方式,照顾了不同阅读发展水平的学生的学习要求,主要在于能使学生将生字读得准确,将课文读得通顺,而重点放在师生共同评读上,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本课中,我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以“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一圈就是一年”的自然现象中,使学生懂得大自然到处有语言,进一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学习,爱自然的情趣。

  课文中例举了三种大自然的现象,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大自然的现象,以及所要告诉人们的内容。小组的反馈、交流,课件的运用适当又帮助学生感性地理解了大自然的语言。此举在朗读方面尤为体现,从一开始语调的比较平淡到最后的激情朗读,从一开始的面无表情到最后的摇头晃脑,每次读都有每次的不同,“读”有了一个质的变化,从读中让人感到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一言难尽。最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给课文配音,这一举措,使所有的学生都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说:“我来!我来!”媒体的回放,使学生再一次回顾了课文内容,同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因此,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把教学的过程变革为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重心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移,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移。

  最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2、3、4小节的样子说说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环节。在让学生学习教材同时,又不拘泥于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给师生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提供激发灵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目标的空间。通过仿说,放飞学生的思想,任他们在自由创造的广阔天地里振翅翱翔,尽显风采,从而真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学习,爱自然的情趣。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3

  9月26-28日,我有幸参与了在浙江嘉兴举行第四届“四地五校”教育教学(此文来自)交流活动,对于有效课堂创设有了更深理解。回顾自己亲身参与《大自然语言》执教过程,并学习与倾听了同行优秀教师“同课异构”和专家周到点评,我对于如何更好地进行说明文教学有了一定反思。

  一、有高度:目标须先行,有舍才有得

  《大自然语言》是浙教版八年级上一篇事理说明文,也是一篇传统篇目。作者是我国著名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重要意义。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地说明了有关物候学事理。

  文章中可挖掘“点”很多:如从全文到段落都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第一二节语言优美而富有感染力,历来是教学中语言品味重点;同时,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而通俗,值得学习与借鉴。可以说,这是一篇说明文中典范,并且已有众多名家珠玉在前,我刚拿到课文时候一时有些茫然。

  起初,我力图面面俱到,试图在一课时中将文章条理、语言生动性和趣味性兼顾。试教证明,这是一堂让学生学得很累课。对于课文特点,他们也许都在教师导引下有所了解,但远远谈不上理解——一切都如浮光掠影,缺乏深层感悟。

  “回炉”备课后,我找到了根本立场:说明文教学中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重新研读教材后,在课文阅读提示中,我找到了设计教学立足点、出发点:清晰条理和准确语言。至于最容易“出彩”“语言生动性”品读交流,由于与说明文文体特点有所冲突,只能“忍痛割爱”了。并且,根据八年级学生说明文学习基础,我将说明方法解说穿插到了字词品读中,不再作为孤立知识点出现。在后来实际教学中证明,有舍才有得,正如写作文要围绕中心,一堂好课也要围绕中心,影响造型。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4

  总在想:对于语文课来说,怎样才算是一节好课?相信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我心中,有一个最简单的标准,那就是让学生在课上有收获,有发展,并期待下节课还是语文课,那么你上的课

  是一节好课!

  今天所上的公开课《大自然的语言》比较满意的地方:学生在课上有收获

  1、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

  第一种方法:运用“提取主句法”筛选课文信息。

  筛选课文信息既是第四单元的单元要求,也是学生快速阅读说明文、议论文的有效手段,学生如果掌握了这种方法,不仅阅读速度能成倍地提高,而且在考场上,也能提高做题的速度,争取更多的时间去取得更好的成绩,因为考场文段有时并不需要你认认真真、一字不差的读下来。

  第二种方法:品味语言的方法

  平时,学生在品味语言时,只是感觉“生动”“优美”,却不知如何表达。在这一节课上,我教给了学生“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学生马上就体会到了原句的妙处:或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或用词典雅,或写出了事物的状态等。一些有灵气的学生,可能就会举一反三,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中,久而久之,他(她)就会深深地体会到汉字的无穷魅力,从而更加热爱语文。

  但这节课并没有让学生产生“继续上语文课”的`渴望,这从学生的发言和课堂听讲情况可以看出来。原因是:太平淡。

  (1)“大自然有语言吗?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设计此问的初衷是让学生深入文本,真正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虽然在我的启发下,学生把所有的答案都找到了,但过程并不精彩,如果我能即时加入一些竞争机制,如把全班分成两大组,看哪组找得快,效果会好些吧。

  (2)单元要求未能很好地实现。寻找“大自然的语言”耽误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品味语言时,只品味了生动形象的句子,但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准确”,却丝毫示触及,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0”中的“约”,“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中的“只”等词语,不仅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也能悟出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长期坚持不懈的广泛观察,搜集和研究。因此,这一单元的“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本课教学中未能很好地渗透,对学生精神熏陶不到位,不能不是一个遗憾。

  (3)老师的教多于学生的学,学生主体地位表现不明显。

  总之,本人的教学设计水平、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等,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使“名师”的称号名符其实,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5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诗歌,共有五节,第二、三、四节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的`科普性较强,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不是很近,许多字、词、句学生难于朗读、难于理解。理解这三种大自然的语言,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使人联想到事物的发生和变化。让学生学会在读中发现,在读中学会质疑,培养探究意识,初步学生合作,在朗读、交流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丰富语言积累。

  这一节课主要教学过程分五步:第一步,听写生字词,课件演示“大自然的景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阅读的兴趣。第二步,上机打开主题网站进行课文朗读,为理解大自然的语言铺路。第三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阅读中学会发现,鼓励学生提问,在质疑中初步学会探究。第四步,根据提示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第五步,拓展延伸。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的现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6

  新课标实施后,教师都在不断的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改。我也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并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与反思:

  一、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式

  课改实施后,课堂教学由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合作中讨论、质疑、交流,这样有利于发挥群体意识,促进思维活跃。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就不好控制。我在备课时,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尽可能地考虑得较为细致全面些,以备学生考虑不到时,加以引导。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在本节课中,我力求做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分析说明文条理结构时,我没有采取老师设计问题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提出问题。假如你来当老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人们常说:能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学生如果想提出有创见的问题,首先必须深入研读课文,经过思索、概括、提炼才会有疑而问,这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为了不让学生的问题天马行空,我提出要求,从条理的安排、结构的设置、内容的概括三方面考虑。我在备课时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制作了相应的课件,但没有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以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被剥夺了。在上课时,我没有用到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因为学生设计的问题已经很全面,并且都能解答出来。

  三、尊重学生体验、感悟

  尊重学生自己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的习惯。

  新课标就提到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我们应该相信,随着学生的学习不断深入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独特体验肯定会越来越丰富多彩和日趋合理的。我们还要看到,有时当时看起来并不那么正确的意见,也有可能会成为一个不同凡响的创见的情况也是有的。

  四、教给方法,总结规律

  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老说:“教任何功课,最终都是为了不教”。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目的。在本节课中,我教给学生两种方法:一是写作中如何使说明文条理清晰,二是品味语言的两种方法,直接式和替换式。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方法是终身受用的。

  五、让语文教学走入生活

  教改强调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

  《大自然的语言》是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为让课文内容与自然生活紧密联系,我让学生从生活中搜集物候知识,学生通过网络、向长者请教,搜集到了有关物候知识的故事、农谚、诗歌等。这一拓展延伸过程使课堂与生活联系更紧密了,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走入生活,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也会使课堂教学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如对“语言的品味”这一环节,如能增加一个品味课外语段的环节,就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和增强他们的兴趣,更好体味语言的魅力。虽然我也设计出了这一环节,但是因时间有限,没有进行。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7

  1、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借助字、词典自学字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本节课的学生答题的速度和准确性远远超乎教师的预计,可以说是几乎提前完成了教学任务。

  2、精心的构思,充分的备课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课堂语言的衔接上,只要舍得下功夫,也定有收获。而教材的处理,教学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能做到。

  3、课件的制作、下载要及早着手,要勤于动手,要勤于动口,外因会促进内因。

  (二)需要反思的地方

  1、驾驭课堂的能力急待加强。

  2、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没有做到从容,镇定。应该少量的设计一点反馈性的练习题,以备课堂需要。同时,这样既重视了能力训练,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这不正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了吗?

  其实,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应的灵活性,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体化体验。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欣赏他人对文本的见解,也能自由开放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素质,把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以上是本人对《大自然的语言》案例的整个分析。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节课,我不能就此来论成败。我只想把它写出来,作为课改进程中的一个靶子,指导我前进:继承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8

  课结束了,可学生们还为刚才在影片中所观看到的美丽的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语言而赞叹不已,他们由衷地感到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他们议论纷纷,小脸蛋上不时洋溢着兴奋的笑脸。看得出学生们完全沉浸在刚才的影片中。

  这堂课我借助电影媒体,为低年级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创造了鲜活的空间,将学生自然地带入了学习情境。质疑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从自由质疑中得到了信息的反馈,便于适时调整已定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宗旨。自主化的读书方式,照顾了不同阅读发展水平的学生的学习要求。主要在于能使学生将生字读得准确,将课文读得通顺,而重点放在师生共同评读上,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本课中,我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以“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一圈就是一年”的自然现象中,使学生懂得大自然到处有语言,进一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学习,爱自然的情趣。

  课文中例举了三种大自然的现象,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大自然的现象以及所要告诉人们什么。小组的反馈、交流,而课件的运用适当又帮助学生感性地理解了大自然的语言。此举在朗读方面尤为体现,从一开始语调的比较平淡到最后的激情朗读,从一开始的面无表情到最后的摇头晃脑,每次读都有每次的不同,“读”有了一个质的变化,从读中让人感到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一言难尽。最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给课文配音,这一举措,使所有的学生都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说:“我来!我来!”影片的回放,使学生再一次回顾了课文内容,同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因此,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把教学的过程变革为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重心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移,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移。

  最后我又设计了再看电影,学生仿照课文2、3、4小节的样子说说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环节。在让学生学习教材同时,又不拘泥于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给师生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提供激发灵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目标的空间。通过仿说,放飞学生的思想,任他们在自由创造的广阔天地里振翅翱翔,尽显风采,从而真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学习,爱自然的情趣。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9

  大自然中充满神奇,身处乡村生活中的孩子,自然比城市的孩子多一些感悟,这样的生长环境使得本课的学习轻松了许多。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是图片猜谜设计,孩子们都能快速说出答案,课堂气氛比其他新课的学习好很多,学生也在最短的'时间里融入了课堂。

  这篇课文看似很长,但内容条理,学生只需弄懂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决定物候学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3、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小组合作学习,并通过讨论都能找到正确答案,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课堂重点完成较好。

  因本文说明文的文体形式,在说明方法的分析中,孩子们也都能找到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一些运用,但对说明方法的好处却又把握不到位,心中有话口难开,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建议学生分步回答:首先,表态,使用了何种说明方法?其次,强调重点字词,比如:列数字的准确,打比方的生动,作比较的突出,举例子的具体等等。最后,再练习具体句子分析,套进内容予以阐述。有了这样的步骤,学生的回答内容清晰了许多。

  八五班和八六班语文基础的薄弱,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提高,在倍感压力之时,也时刻提醒自己,前进,坚持!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0

  上了一节学习课,有很大的收获,不同的课型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这是一篇说明文,而且是事理说明文,对于说明文比较枯燥,道理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喜欢这类文章,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热爱这门科学,真需要教师动动脑筋来备课上课,我先说一下自己的上课方式。在集体备课中我知道了文章确定的重点是生动准确有条理的语言,和严密的逻辑顺序,之外还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后,选择教学方法,采用精讲,然后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完成教学,在教学媒体的应用上说明文应该有直观的教学课件,经过精心准备,找到了适合学生的课件,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研究了学生,研究了大纲,新课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风格,准备上课。

  一堂课下来我认为本节课存在问题如下

  1、课堂量过大,一节课比较紧凑,生字词的听写本可以删除,但为了再次落实,可以说消耗的时间较大。

  2、说明文展示的劣势凸显,如果这是一课记叙文,学生可能会有话可说,但说明文有些题类似数学题型,小组的`讲解成了出示答案,学生并无疑问可循,由于说明文的可造无味,学生对课文内容不感兴趣。

  3、老师语言力度没有到位,特别是在第二组讲解的时候,由于讲解不到位,老师说了声“适当给点掌声”,我想是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鼓励的力度不够。

  4、多媒体的运用对本节课教学促进作用不大,出示的多媒体基本上融化在了学生的展示中;

  但虽说问题较多,本节课学生也聊有收获:

  1、说明文的知识学生在短时间掌握的较好;

  2、小组讲解还是较为到位,我认为总体来说有很大进步,组长或者主持人

  敢于用其他方式创新讲解,特别是第一个主持人的全班讲解,做的较好。

  3、学生在拓展展示时有所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应该大胆尝试,应用好的教学媒体,确实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而且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辅助手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研究学生,教材,课标,将课堂的教学质量再次提升,不断进步。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1

  岁月无声,自然无语,然而此处无声胜有声,街畔摇曳的柳枝,一抹新绿,一丝鹅黄,无不是大自然向我们传达的睿言智语。《大自然的语言》这一教学内容,安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中,这一单元以科学为主题,明确要求学生留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本文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全文思路清楚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全文计划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共设计了五大板块。先由教师朗读有关四季的着名诗句让学生猜出季节并说出依据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的内在情感,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把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生动典雅的语言特点。熟悉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一)满足的地方

  1、备课充分,构思精巧,思路清楚,尤其是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语言衔接上,只要下功夫,收获还是挺大的。

  2、导语的设置效果良好,为后面的教学创设了有利的学习情境。

  3、学生课前预习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学生回答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超乎教师的预设,为顺利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4、提问的`技巧,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因素。

  5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灵敏,学习爱好较为浓厚,为学习后面几篇科普文作了铺垫。

  (二)反思的地方

  1、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不合理,由于学生在整堂课上回答问题太顺利,远远超出了教师原来的设计。因此,在备课时应设置少量反馈性的习题,以备课堂需要,这样既重视了能力练习,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同时也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了。

  2、对学生的评价定位有待于加强。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了解,我预设的问题有的没有达成我预想的效果。这是我备课时没有处理好这一教学点。不过也证明可以依生随堂,锻炼老师的随机应变能力。

  当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课堂反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今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不断反思,发扬好的方面,改进并完善不足之处。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2

  新版小语实验教材中课文教学是加大学生识字量,丰富学生知识,使学生积累更多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多读多背,多积累,不要求分析课文,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能适。当地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课文意思就可以了。

  《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是多元识字教材第二册第九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教学过程我是按照"定向导入一一教学新课一一巩固练习"这个思路设计的,教学新课这一环节又分为熟读文,感受课文,背诵课文,识记生字四步。本节课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预习,求自主。

  新课程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这节课上,在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及识记生字时,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发现规律,鼓励同学间互合作,互相补充,纠正,建立师生间,生生间课堂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熟读成诵,求积累理

  读书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积累是文学创造的'源泉。因而课堂上要注意多读书。熟读课文环节就是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堂上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好朋友读,同桌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分小节读〉多次朗读,以此提高学生读的技巧。同时我也参与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共同读,共同背诵,共同表演,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使他们充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延伸课本,求拓展

  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到: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3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学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兴趣的物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通过“摘、理、品”的教学操作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课文字词学习、主要信息的筛选、说明顺序的`梳理、生动语言的品味。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

  1、把朗读时间还给学生。

  很多时候,布置课前预习,学生是很吝啬将时间用来读课文的,脱离文本完成导学案,毫无作用!学生的知识生成都来源于在读懂课文,读好课文的基础上。读书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2、用激情感动学生。

  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还是知识***很强的说明文,都是作者情感创作的灵魂,一篇课文,要让学生感动,教师必先感动,教师要先吃透教材,达到对课文的整合与拆分的境界,寻找课文的美点、焦点与学生交流对话,课堂上,用自己的激情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感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人物独特的个***和美好情操及作者深邃的思想。本文第一、二节,要深入赏析。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

  语文,要走在语文的道路上,让学生在朗读、品词赏句的基础上感受语文魅力。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4

  在教学中应该大胆尝试,应用好的教学媒体,确实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而且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辅助手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研究学生,教材,课标,将课堂的教学质量再次提升,不断进步。

  范例四教学方法呈现模式化,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从表面上看是教师事事关心,实际上是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性,教师成为教参的传声筒,语文课缺乏灵活与生动,在这节课中没能够更新观念。在以后教学中应依据新的语文课程倡导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原则,选取“平等对话”这一鲜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蹲下身子和学生共同寻找、探究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告诉着人们哪些新奇的知识,并以此为立足点,让学生在文本中感悟,在拓展延伸中领会,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观察自然的.好处,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并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5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学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兴趣的物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通过“摘、理、品”的教学操作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课文字词学习、主要信息的筛选、说明顺序的梳理、生动语言的品味,《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

  1、把朗读时间还给学生。

  课上,我毫不吝啬的在课堂上给了学生15分钟的自由朗读时间,并按照我的预设教学程序和学生进行了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虽然这篇文章用了60分钟,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和学生都很轻松的在进行对话交流。学生的知识生成都来源于在读懂课文,读好课文的基础上。读书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教学反思《《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2、用激情感动学生。

  无论是诗歌、小说

、散文、还是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都是作者情感创作的灵魂,一篇课文,要让学生感动,教师必先感动,教师要先吃透教材,达到对课文的整合与拆分的境界,寻找课文的美点、焦点与学生交流对话,课堂上,用自己的激情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感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人物独特的个性和美好情操及作者深邃的思想。

  在全面推进课改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语文,要走在语文的道路上,让学生在朗读、品词赏句的基础上感受语文魅力。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09-13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反思11-18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03-02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2-30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反思01-21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2-30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03-02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范文07-02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反思06-22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反思范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