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荷韵》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14 16:11:4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清塘荷韵》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塘荷韵》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塘荷韵》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品味荷之韵,感悟作者的生命观;分析课文情景交融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品味朴实凝练、自然而清新的语言特色是正确的。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散文阅读提出的要求。对文本的重点把握是到位的。突出了新课程强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纬度,把作者对生命的感受作为品析的重点,关注了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和美好情感的培养。

  二、教学过程安排流畅但缺失高潮。

  教学中,我采用中间突破的.方法,从第9节开始切入文本解读,在这里我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落花的意境,点拨学生分析细节描写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感悟作者的生命观,从而理解作者笔下的荷之韵;接着与学生共同探讨文章主旨句。引发学生对生命中的苦难思考;最后探究人之韵的内涵;并留下时间给学生思考、质疑、对话交流。这样安排教学过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处理是得当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深刻的。但是,这一过程中预设的比生成的多,学生阅读能力的生成不够,教学思路跳跃性较大,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不充分。教学过程缺少真正意义上的高潮,原来设计高潮在学生自主阅读、质疑对话环节,但由于课堂没有把握好时间,这个环节没有出彩。

  三、教学方法选择得当但没有实现效益最大化。

  1、朗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学设计中包括教师范读、学生抽读、集体齐读等朗读形式。目的是想通过师生的朗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带进文章特有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生命观、生活态度和生活愿望。但由于老师的范读水平不高,普通话不够准确、流利,影响了对课文感情的表达。学生朗读时,我没有对朗读进行确当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对关键词、句的语气、语调和语速没有准确把握。在品味文章语言时,分析成分多了些,诵读的时间少了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2、学生的感悟深刻。学生对文本反复阅读之后,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对文章中的“荷之韵”与“人之韵”理解透彻,许多学生能够深刻体悟生命的内涵,能串连起自我的生活体验,体会到生命力的顽强,在心中留下一颗千年不烂的生命的种子。

  3、学生质疑比我预设的问题精彩。学生在质疑阶段,十分关注细节,有些问题很有价值。比如:

  ①作者真的“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吗?,如果说不是,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又是什么?

  ②“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与后文描写的茂盛荷花矛盾吗?

  ③“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荷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这句话表现了荷的怎样特点?这样写有什么深意?

  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借班上课)把教学过程变成了执行教案的过程,没有以原有教案设计为蓝本,根据学生情况,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合理的调整课堂教学。课堂中预设的问题多,生成的问题少,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课文兴趣。

  4、对话落到实处但没有扩展开来。教学之前,我已经根据自己的知识对文本形成了独特的认识,获得了对文本的深刻理解。这为我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对话活动提供了保障。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我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并加以点拨、答疑,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打下了基础。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认识到了作者是借荷花之韵写人之韵。理解了文本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心灵与自然的交融”。然而,教学中生生之间的对话时间太少,没能将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扩展开来。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知识水平对文本的阅读期待是不同的,因此每一个学生对文本一定会形成不同的理解,学生之间没有足够的时间对话、讨论和交流,思维没有得到碰撞,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是共性的,缺少个性化的体验,这样文本阅读的水平没有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