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2-09-21 16:36:4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之旅"为主题的第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记叙了蔺相如与廉颇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的事。写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热爱国家,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特点。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我让学生给每个小故事加上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再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能够按照新课标的指导思想,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在这一课中,我有很多的不足。其一,整个课下来,因为时间紧,课文内容多,所以在一直抓着学生往下走教案,没有给学生过多的时间思考,导致把学生叫起来,说不清楚,或是答不上来。比如说在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这个环节,找出体现的句子有:""从这句话切入,我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要回来?学生没有积极配合,答不上来。是因为思考的时间不充足。其二,教师的语言渲染不够。我在教学时,语气太生硬,没有走进学生,没有平等交流,只是在一味的教,学生在一味的听,学。我没有很好的带动他们的兴趣。这节课是一篇历史故事的改选,应该达到在以讲故事的形式教给学生内容,教给学生知识。在课堂上,本应该一个融合的课堂,因为语言的不巧妙,导致了两个个体的出现——及教师、学生。其三,预习没有抓实。课前给学生发下去了预习纸,但是在课上的表现来看,学生并没有按照我的要求,把每一个预习项目来认真完成。当时课前,应该与学生交流一下预习情况,看一下学生的预习反馈,这点没有做到,导致课堂上出现一些不该存在的问题,有些地方不需要细讲,但是学生还是不明白。其三,在最后一环节,写话环节,没有做到教学机智,因为当时时间不太够了,学生本来就没有写完,而我仓促的让学生站起来说,反而效果就不好了,甚至没有起到当时预设的目的。应该用巧妙的语言,让其下课交流,直接说结束语。这或许也能让整节课跟顺畅一些。其三,自信心不够。过程中,提问的问题,学生没有配合的,自己首先泄气了,就觉得讲完就结束吧,并没有积极的对待失误,应该认为每个环节都是开始的起点,把下个环节尽力讲好。归结为自己的心态不好。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要不断的提升自己教学本领及素养。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2

  周二真是非常忙碌充实的一天。今天老师们按照学校领导的安排轮流到新校去干活,所以每个人都特别忙。

  今天我们学习了18课《将相和》,第一课让学生自己预习。我一安排学生就有好几个说“看不懂,读不懂。”我很奇怪,这是一篇故事怎么会看不懂呢?原来是这篇文章比较长,说了三个故事,学生可能一看就觉得很难,才会有难得感觉。我就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两遍,把文章内容读通顺。

  第二节我开始教学这课内容。首先给学生介绍课文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原因。从题目入手,理解将和相分别是谁,他们为什么不和,之所以不和说明原来和,是什么原因导致不和了呢?这就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整节课就这么很顺畅的进行了下来。

  我在本课中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特征。比如在讲“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我让学生结合课后题画出描写蔺相如的句子,学生找出来后,我就抓住描写蔺相如的那句话”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这句话让学生反复地读,谈你对他的体会,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都能够很好地体会到他的机智。从”他理直气壮的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学生谈体会,明白他的爱国之心,感觉到他的勇敢。

  我主要就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新式的读,反复地读句子,抓住重点句子和词语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物的感情。课上的效果很好,在接下来的两个故事中,我采用同样的方法,放手让学生通过读句子谈体会,学生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一节语文课,大胆地放手给学生,相信学生,他们就会带来无限的经常。这结果往往令我大吃一惊!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3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接着重点教学《完璧归赵》,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总结学习方法,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抓住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指导。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廉颇很不服气。我让学生体会廉颇为什么不服气,有个学生说要站在廉颇一边,他说:“廉颇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拼了命地在对抗敌人,多危险啊!所以廉颇不服气,我能理解。”被他这么一说,个别学生一致赞同他的看法,都觉得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就爬到廉颇头上,觉得不公平。于是,我抛出探讨的问题:“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找出句子说明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如“……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我就跟你拼了”这是舍身救主。“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这体现了不畏权势。

  当我问到课文中你更喜欢谁的时候,很多学生说喜欢两个人,并且能细致地说明喜欢的理由,特别是说蔺相如的,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说得很全面、很到位。比如有:政治眼光长远,懂得权衡利弊,不与廉颇争执,心胸宽广,机智勇敢,一心为国,维护国家尊严。而说廉颇的基本是英勇善战和勇于认错。

  通过学习,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本课的课本剧表演有进步,孩子们能够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比如蔺相如说话时的理直气壮和廉颇的不服气和后悔、惭愧都能奶好地表现出来。

  通过演课本剧,学生们对人物性格的感受越来越真切,但同时也会对廉颇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产生偏差。所以我最后安排了小练笔“廉颇深夜静思”。孩子们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廉颇认识转变的过程。练笔之后,廉颇的形象也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树立起来了。此时,他们明白了:蔺相如也好,廉颇也好,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4

  《将相和》这篇课文通过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第二课时教学,我出示了廉颇的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

  我先引导学生自读体会廉颇说这句话时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学生自读后体会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气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我问学生:“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请快速读课文小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于是,学生动手在文中找到了相关的语句,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已错了,从而“负荆请罪”。

  “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堂课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不但使一篇内容较长的课文教学起来简单多了、而且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5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本文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纵横交错的矛盾冲突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的时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于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然后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课时由廉颇的话“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设疑:你认为蔺相如仅仅是考的一张嘴吗?引导学生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抓住描写人物的词句做批注,在汇报交流阶段,我以“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语言、动作作为重点,在学生汇报的的基础上追问,指导朗读体会,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体会蔺相如的精神品质,并抓住时机多次反问:“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吗?”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之后再问:“你们喜欢谁?有喜欢的廉颇的吗?说说理由。”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孩子们一下子陷入沉思。我又启发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勾画描写廉颇的句子,孩子们很快发现了廉颇英勇无畏,有勇有谋,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等让人敬佩的品质。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6

  人教版第十册中的《将相和》,故事人物性格鲜明。

  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编撰对联,评述人物。学生兴趣高涨,课堂上不仅有精彩的对联,更有精彩的对话。

  片断一:交流描写蔺相如的对联。

  片断二:交流描写廉颇的对联。

  片断三:评议描写蔺相如,廉颇两人的对联。

  读着一副副精彩绝妙的对联,看着一张张因成功而兴奋的笑脸,我不禁思索着这堂课的亮点:

  首先是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实践活动将理解,积累,运用巧妙地整合在一起。要想编好对联必须深入地读课文,揣摩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感悟人物的个性特征。其间,咬文嚼字,思辩推敲,学生大大锤炼了遣词造句的能力。唇枪舌剑,宽容大度,负荆请罪等词语推敲选用的背后往往是复杂的思维活动,这不仅积累了语言,积淀了语感,更培育了智慧,使学生感受了对联的魅力,提高了文化品位。

  其次是实现了个性化的学习。学习内容,自主选择,详读什么,略读什么,选读什么,品读什么,个体决定。默读,朗读,浏览等读书方式,不加限制。思维方式,开放自由:多角度评述蔺相如,廉颇,可以总体概括,可以细节描绘,可褒扬可贬抑。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交互主体关系,谁都有可以认同,谁都可以提出异议,自由评定,思绪飞扬,呈现出价值的多元化。这一切造就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浓浓氛围。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7

  小长假后的第一天,只有一节语文课,和五2的孩子进行《将相和》第二课时的学习。

  这节课从听写入手,两个板演的同学予以全班一条清晰的“求助热线”,岚褀和斯涵都很给力,完美的正确率给大家树立了榜样。消灭错别字,从现在开始,从点滴做起!

  学文交流从引发“矛盾”入手,找出文中将相“不和”的句子。问题引领“蔺相如靠的仅仅是一张嘴吗?”

  在第一课时品读“完璧归赵”故事后,这节课更多的是放手自学感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感受人物的形象。通过品读,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有勇有谋、顾全大局、胸襟宽广的蔺相如,一个同样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廉颇也能形象感知。“矛盾”不攻自破,文本的学习与对话也在学生的交流中得以落实。

  欣赏人物形象各抒己见。“你喜欢文中的谁?”,交流中,喜欢廉颇将军的有之;喜欢蔺相如的亦有;令我眼前一亮的则是黄琳同学的答案了。我欣赏文中的赵王,他谦和,从文中的“商议”一次可见,他虽然他做事不是雷厉风行,但考虑问题周全,好一个善于用人的赵王。好一个有见地的孩子,我欣赏这样的孩子!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8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的题材是写人物的,详细具体地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说明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和加强团结。

  在这一课教学中,我着重完成两个任务,首先一条就是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在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蔺相如靠的是否就是一张嘴”这样一个问题,按照故事的发展,让学生一步步体会到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品质。而最后之所以“将”“相”和是因为廉颇、蔺相如都爱国的关系,所以最后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第二个就是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是很有特点的,课文按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对独立。但组合在一起,它们又有着密切联系的,与整篇也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从特点考虑,教给学生“抓联系”也是相当重要的。

  最后进行总结评价的时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原则,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在充分交流、探究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汇报自己的体会和收获。在汇报时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作为教师的我既遵循学生的思路但不脱离教学重、难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廉颇、蔺相如的光辉形象都已深深地印入学生的心里。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9

  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三个故事间彼此互相关联。故事中塑造两个人物形象,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忍辱负重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顾全大局。

  我在教学的时候,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表现的人物形象;最后让学生联系全文评价人物。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让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本文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让人尊重。教学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想法说具体,说清楚。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是鲜明性格人物。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但实质上是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在这课的教学中,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先让学生理解这句话,之后练读这句话,注意让学生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让学生讨论: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当上了上卿,你们觉得他说的对么?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蔺相如的语言来。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语言,自由在小组内交流,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再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己错了,主动负荆请罪。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教的轻松,学的愉快,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不足之处是忽略感情的朗读;在人物形象的分析时,老师包办代替多了点,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改进,努力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0

  《将相和》一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成功之处

  一、重点突出

  我重点讲解蔺相如这个人物,通过第一个故事体会他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个性品质。为此,教学中我以读、说、悟、演为主要途径,让学生充分地领悟蔺相如的特点与品质。同时考虑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主体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注重文化,自然导入

  在导入部分,我通过对“和”字的讲解,增强学生对祖国思想文化的认同感。以“不和”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找出廉颇说的话辅以《史记》中描写二人的片段,通过读体会廉颇的“不忿”、“不服气”。以“嘴”为探究对象走进第一个故事研读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三句话。抓住“理直气壮”、“大大方方”和语言对话来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有理不失礼、顾全大局的品质。期间在讲“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一句时,在理解蔺相如说此话的用意后,用语言将学生带入当时情境,揣摩秦王的心理,以师生表演的形式深刻感受秦王的愤怒、无奈、不甘等情绪,通过对比的方式让生深刻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结尾总结学法,让学生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人物的品质和形象,也为学习后两个故事奠定了学习基础。

  不足之处

  1、教学过程中有“绑架学生”之嫌,整堂课学生完全按照我的思路去想,去感受,我未对其独特的见解有所引导。就如同摆在我们面前有很多路,皆能通向终点。却偏偏要求他们跟着我走最为平坦、开阔的那条路。

  2、设计存在缺陷,不敢大胆创新;最后,情境教学模式运用不够成熟,使其过于表面化,未能贯穿始终,即使在情境模块也未完美呈现。如在让学生表演秦王听完蔺相如说完的第三句话后的样子,未让学生准备就直接表演,缺乏内化吸收的过程,难免会走马观花。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1

  今天教学《将相和》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时,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第一个孩子小汤,平时成绩不错,读生字、找部首、组词一点都难不到他,“赵,zhao,半包围结构,走之底,赵国。”他正确流利地回答,可发言的声音却因胆怯而变得很小。“小汤,你回答的很正确,就是声音太小了。记住,你回答问题是在跟全班同学交流,声音太小,其他同学就听不清了。”“老师,我害怕说错了。”“怕什么,课堂上说错了,会有人给你纠正。反而印象还深刻。想好了吗?要不要再来一次?”他拿着书,很快小声准备了一下,就面对大家,大声说了出来,铿锵有力,显然比刚才更自信了。

  有了这个“火车头”做示范,后面的孩子读生字时一个比一个自信。一直到小俊,他是一个语文基础非常薄弱的孩子,在语文课上从不会主动发言。开火车读生字轮到他时,他十分紧张,很结巴。我试着鼓励他,说:“小俊,自信点。想象你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就是掌控全场的王者。”说到这,孩子们都笑出了声,包括小俊,“相信自己,再来一次!”听了我的话,小俊好像轻松了很多,做了个深呼吸,一口气读完。声音刚落,同学们就用整齐的掌声对他表示鼓励。

  一堂课下来,读词语,解课题,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们回答问题时都能自信且声音洪亮地回答。除了发言时的自信,更让我惊喜的发现,同学们都能主动思考,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一下子多了起来。也许这种自信悄悄从嗓子跑进他们的脑子里了吧。

  我暗喜,周一早上的第一节课很成功,给这一周开了个好头!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2

  《将相和》这篇课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之间因果关系环环相扣。针对课文的特点,我采用了“自读会读”的讲读方法,以点带面,做到“抓主线、索因果、悟品质”,课堂氛围浓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给学生自读会读的知识和方法

  “自读会读”的教学思想就是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科学的学习技能和技巧,更重要的还应该教给学生“会学习”的知识和方法。比如“抓关键字词”深入地阅读课文,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是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讲团结,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在“完璧归赵”中,我抓住了一个“骗”字,分步进行自读会读的教学训练:1识破“骗局”。2以“骗”对“骗”。引导学生研读蔺相如在秦宫里是怎样以“骗”对“骗”的?可以看出蔺相如具有怎样的品质?

  其次,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通过自我阅读用因果句式回答问题: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用概括性词语或依照板书说出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通过朗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所学的知识能灵活运用,尤其是对故事结构进行的重新安排,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得到了升华。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讨论前要自学揣摩,写自学笔记的习惯;课堂上养成学生主动发言、质疑、争议的习惯;训练学生能按课文内容的顺序,一个问题讨论透了,再换一个议题,不颠三倒四的讨论习惯等等。发挥学生个体性,让他们在全班站起来表述自己分析,钻研课文的成果。

  三、积极探索,使学生成为自读会读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制定了阅读目标,提示了阅读的思路和方法,向学生传授了“怎样读”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技巧,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独立阅读、思考、批注、评点、揣摩、质疑,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十分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些问题来自己解答,并能用已经学过的语汇来解决新的学习问题,如:用恰当的词语(成语)概括文中的三个故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揭示人物的品质,复述故事,再通过表演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该课教学采取了层层“剥笋”,步步推进的方法,通过自读会读的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领悟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教育意义。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将相和》教学反思03-25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03-14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06-29

小学语文将相和教学反思06-24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07-27

《将相和》教学反思02-20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11-15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06-01

《将相和》教学反思06-12

将相和教学反思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