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23 11:39:5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长征》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征》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征》教学反思

《长征》教学反思1

  《七律·长征》是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首七言律诗是毛泽东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整首诗是以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诗,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难、只等闲”,因此,在具体把握之后,扣住“难”和“只等闲”运用画面,背景资料让学生以直观的体验,到达与文本对话目的,对红军长征途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的赞叹。

  在教学中,我将教学环节分为四个版块,先扫除生字词,初步感知长征,再进一步走进长征,以读带讲,深入长征,体会长征路的“难”和红军的“只等闲”乐观精神,最后诵背全诗,升华情感。在教学时,我以问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诗,那从诗句中哪些地方能够感受到“远征难”?学生透过通读全诗找到“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大渡桥”、“千里雪”。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远征难”,我找来“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在云海中若隐若现,红军与“高大耸立的陡峭的乌蒙山”相比较显得那么渺小;“水流湍急的金沙江浪花用力的拍打着岸两边陡峭的悬崖”;“宽阔的大渡桥上横跨着13根冰凉的铁索,望着铁索下湍急的河水令人毛骨悚然”;“一望无际的千里雪山给人感觉刺骨的寒冷”。透过这些画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征的艰险,困难重重,并且播放了《飞夺泸定桥》的视频片段,帮忙学生感受“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惊险悲壮。我还穿插了长征的背景资料,“当时红军是前有堵军,后有追兵,上有轰炸,除了这些困难,红军还会遇到什么困难?应对这些困难,红军是怎样做的呢?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红军不畏艰险,勇敢应对困难的革命精神。最后,透过欣赏《长征组歌》中的”红军不

  怕远征难”来进一步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由于受潜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如教师的指导还是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等等,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改变,有所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着重从学生学情思考,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多交流自己掌握的资料,在交流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感悟课文资料。

《长征》教学反思2

  第一次上古诗词的公开课,而且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感觉心里没底。长征的历史背景,对于这些00后的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陌生。因此,要想上好这堂课,课前的充分准备极其重要。我让同学们通过上网了解长征的背景,阅读红军长征的故事,听听长征的歌曲等等,来了解长征。自己也精心设计了教案,收集了长征的图片、歌曲、诗词朗诵、视频等,并制作成课件。

  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例如,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我请学生观看了一段《飞夺泸定桥》的视频,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看后,我再请同学们发言谈感受,同学们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铁索寒”的意思;展示的一张张图片:金沙江、水流湍急的大渡河、绵延不断的五岭山脉、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终年积雪的岷山……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课即将结束时,我播放了《长征》的歌曲给学生看,片中雄浑的歌声,悲壮的画面,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另外,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入课不久,我首先请学生欣赏全诗的朗读,用激情感染学生;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些句子时,我进行了男女分读、小组读、齐读等;快结束本课的学习时,我还请学生在《长征》的歌声中一起朗诵……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在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情不断升华。

  回味着这节课,欣慰之余也生几许遗憾,我想如果以后有机会再上这课,我一定会使自己的语言更富激情,努力使课堂环节压缩,让精华凝缩在四十分钟里,仅用一课时,使这首诗的教学一气呵成,呈现出更加完美的姿态!

《长征》教学反思3

  毛泽东的诗词艺术风格独具匠心。纵观历史人物,除三国中的曹操,既是著名的文学家,又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然后就是毛泽东了。毛泽东的诗词胸怀经纬,磅礴委婉,有指点江山,又有儿女情长。《长征》这首诗,细析教材,会发现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难”和“只等闲”,运用简笔画、背景资料、音频等多种资源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为了强化情感,拉近时空距离,大量采用情境引读,使学生随着作者想像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在层层推进中,情感走向高潮。而在拓展环节,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诗到词,从作品到文风,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在浓浓的文学殿堂徜徉,使这节课充满了语文味,对学生的发展自是不言而喻了。

《长征》教学反思4

  《七律长征》是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之时,毛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和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本着学习是以学生为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设计为五个活动板块:

  一、信息交流,走进长征。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三、探究对话,深入长征。

  四、诵读积淀,体验长征。

  五、课外延伸,升华长征。

  我这样设计并教学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一、突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课始到课终,我始终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读出层次、读出韵味。

  二、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行为。我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见解。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倡导个性化阅读,如教学中我始终鼓励学生多读多悟、心灵交融、读入文本、读出个性。

  三、正确对待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即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既注重传承祖国的语言文字又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发展,如:对“寒”字的生成、理解等。

《长征》教学反思5

  今天是一个紧张又收获满满的日子。我开始上公开课《七律长征》。

  上课伊始,我采用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为下面朗读做铺垫。新授时,我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读准确,读流利。为了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我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交流每联的解释。当然,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对自己所交内容的教学重点把握不够准确,也正是因为此,课堂的时间没把握好。

  课后,李校长和其他老师对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也让我从本次公开课中成长许多。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帮助。谢谢!以下是我根据各位老师的意见所整理,与大家共勉。

  首先,朗读不充分。不管是老师带读,还是学生读,都缺乏目的性。朗读的时间虽有,但仍缺少时间。众位老师都指出,在充分朗读后,可以以读代讲,结合图文,理解诗意。这样,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能达到。在读的方式上,可以先听老师范读或听录音读,再让学生分组读。

  课堂气氛也不够热烈。李校长指出,学生是被动参与,老师讲为主,没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精心备课,深入反思,成长自我。

《长征》教学反思6

  随着学校课题——关于“有效性提问”的研究的深入,我们既注重平时课堂中自我言行的约束与提高,又注重有效问题的设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现对《长征》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作一反思。

  课前了解课程标准,认真备课,收集资料。

  《长征》是一首七律诗,它以八句诗写出了红军不畏艰险的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高度浓缩和概括了长征中的典型战例和感人事迹,为了了解教材我先大量收集了有关长征的资料,了解“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战例,认识乌蒙山,五岭等著名地区,从中感受到了红军历经的千难万险,同时,我在查阅资料时,又发现了这首诗中使用的修辞方法——缩小夸张。这一知识点令我兴奋不已,而课堂上学生也有所震憾。最后我又了解到本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体会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如何让学生深切地体会这一点呢?既要讲究教学方法,还要注意问题的准确性、针对性。于是我设计了交流长征资料谈感受,利用录音朗读渗透诗句感情,自学诗句,感情朗读,诗词拓展,欣赏《长征》书法作品,聆听《长征》歌等形式,这些形式由浅入深地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最后学生在书法作品和歌曲中对红军的敬佩之情达到了高潮。

  完成教学的重点,这些教学方式功不可没,可有效性提问更是恰到好处地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为学生情感的升华奠定了基础。

  问题一:1、“只等闲”的“只”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在通过只(仅仅是)使学生体会到红军蔑视一切困难、英勇豪迈 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生结合理解,配上慷慨激昂、高亢有为的朗读,感情定位准确,效果很好。

  问题二:这里五岭山脉连绵起伏,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诗人却说他们像细浪,像小泥丸,这不矛盾吗?这山到底是大还是小?是什么修辞手法?

  这个问题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认真思索。正当他们举棋不定时,好学生的体会即把“五岭”和“乌蒙”看作“细浪”和“泥丸”还显示了红军藐视困难面对困难不屈服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他们茅塞顿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了红军的精神,是整堂课重要的一笔。同时修辞方法的探讨,又一次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是比喻?还是夸张?在讨论中学生意识到比喻说明“五岭”“乌蒙”与“细浪”“泥丸”相似,与实际情况不符,而夸张可以体现出红军的豪迈,学生在探讨中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比喻和夸张的区别,又进一步体会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这一问题成为本堂课上的一个亮点。

  问题三:从“暖”和“寒”体会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也是有意激发学生的思考,从中体会出“暖”是因为红军巧夺金沙江后的胜利喜悦。“寒”是因为大渡桥一战的惊险与悲壮,从而体会到红军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这堂课的重点而设计的,课堂上较好地引领学生深入体会了红军精神,我觉得较有效果。

  回顾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就是节奏表的出现既不适时,也不适当,因为学生的感情已经在体会和探讨中激发出来了,节奏表却限制了他们的表达,使学生将诗句读顿了,硬了,牵滞了学生的感情,很遗憾。 “有效性提问”这个课题研究虽已开展起

  来,但贵在坚持,今后我会更加努力,认真钻研教材,将这项研究提升、深化,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良性发展。

《长征》教学反思7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全诗八行五十六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万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诗歌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毛主席的豪迈和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打动了我,我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首诗。因此,上公开课时,我选择了它。

  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让同学们也喜欢这首气势磅礴的史诗,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刚开始,我想一节课上完全诗,设计了由认识毛泽东开课,引入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再由激情介绍长征、激情范读《长征》入课,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最后引导学生品味诗句,领悟诗的魅力的教学环节。但上课的前一天,我在别人班上试了一下,发现一节课无法上完我设计的内容,无奈之下,我忍痛割爱,删去了前面的激趣环节,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或许因为这个小插曲吧,课堂上,我的激情消失了一大半。回顾这节课,有些许可取之处,也有颇多遗憾。

  一、打破常规,直扑重点

  《长征》一诗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便统领全诗,赞美了红军的不怕困难。教学时,我没有按照常规,引导学生去逐句理解,而是直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诗眼“不怕”和“难”,然后找出从哪些词中读出了长征途中的难,又从哪些词读出了红军的不怕难。这样学生很容易围绕重点静下心来读,并深入思考。

  二、整合资源,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金少水拍云崖暖”时,我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所搜集到的资料,给他们补充“巧渡金少江”之史实,再以充满激情的导语,带他们进入情境,理解“暖”。教学“大渡桥横铁索寒”时,我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让学生不寒而栗,当然也就很轻松地理解了“寒”。

  三、创设情境,读诗入画

  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一幅幅雄壮的画面。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诗读成画,诗画合一。如学生读“五岭逶迤”时,我问到:“读这个词时,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读“乌蒙磅礴”时,我又问:“这个词又让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脑海中立即呈现了蜿蜒起伏、长无尽头的五岭和气势磅礴、高大险峻的乌蒙山。读到“岷山千里雪时”,我问:“透过‘岷山千里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战士们饿了、渴了怎么办?”这一点拨,学生一想象,静止的文字马上灵动了起来,诗句变成了画面,画面凝成了诗句,诗画形成了统一,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长征》教学反思8

  今天,我终于走上了讲台。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很有收获。从刚开始时的茫然无措,不知从何下手,到今天课堂教学的磕磕绊绊,我觉得我在进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思路是比较清晰,从读准字音、读通诗歌、读懂诗歌,再到深入地理解诗歌,条理非常清楚,在理解诗歌时,能用一个主问题来统领整篇文章的教学。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层层深入,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感染,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领会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但是,在朗读指导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自身朗读的水平不够好,因此指导朗读显得苍白无力。经过仔细地反思,我觉得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一、回环复读使用的时机要恰当。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统领,每个环节教学之后,都会回到这句话的朗读中。理想的设计意图是希望学生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朗读中,逐渐提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能逐渐深入,读出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但是,由于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细致、到位,而且学生也缺乏深入的感悟,所以在一遍又一遍的回环朗读中,学生的语调是单一的,在同一层面上的,让人觉得没有层次感,枯燥乏味。

  二、要善于用教师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在一堂课中,如果教师始终是情绪激昂的,那么学生自然也会受到感染,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之中。这节课中,我觉得我还没有完全地融入文本之中,从而导致学生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三、有些细节的处理不够完善。

  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押韵的特点时,有位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第三句和第四句的韵母不一样呢?”面对学生突然产生的疑问,我有点不知所措,只能勉强地告诉学生:“这就是律诗的写作规律,具体的知识我们以后在来学习。”我用一句模糊的语言糊弄了学生。其实,我完全可以借此机会,教给给了学生有关押韵的知识。只因为我一瞬间的犹豫而失去了教学的好时机。

  又如在长征路线图的使用时机上,也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我用长征路线图作为学生了解长征的工具,如果能把这一工具与理解“万水千山”结合起来,在理解“万水千山”时让学生去对照长征的路线图,算一算跨越11个省到底需要走多远的路,将长征路程数据进行折算,让学生感受路程的遥远。学生一定能够了解得更深刻,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回味着这节课,或许我的教学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或许我的语言引领不能直达学生的心灵,或许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遗憾,但是,我还是觉得欣慰,因为在这过程中,我已经收获了许多,勇于尝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想如果以后有机会再上这一课,我一定会修改一些环节,努力压缩,让精华凝缩在四十分钟里,使这首诗的教学一气呵成,呈现出更加完美的姿态。向着这个目标,我会不断努力的。

《长征》教学反思9

  这篇课文是向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教材。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时代比较远,对小学生来说体会长征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学习理解课文最后一节时,我先让学生回顾文中描写红军遇到困难的语句,通过朗读再次感受当时的恶劣环境。随后播放一段红军长征的录像,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了解红军在过草地时历尽艰难的情况。当同学们的情绪进一步受到感染时,我有意识地进行点拨,请大家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长征精神的。在彼此的交流讨论中,学生们又一次感受到了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我想,民族精神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引读课文第3节)

  师: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天上有——,

  生:敌机侦察轰炸,

  师:地上有——

  生:敌军围追堵截,

  师:然而阻碍红军的不只是敌人,还有更恶劣的自然环境。当时正值——

  生:寒冬季节,风雪交加。

  师:红军面对的困难无法想象。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师解说:红军开始爬雪山似乎很顺利,可是没多久,进入了一个冰雪世界。眼睛突然看不见了。山上没有路,踩在冰上滑倒了,挣扎着往前爬,却没有气力。有的人挣扎着要站起来,结果却永远倒了下去。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更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河宽流急很难过。战士身体虚弱,挨冻受饿,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几乎每过一条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战士倒下。)

  师: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是长征精神吗?谁来说说?

  生:长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死。

  生:长征精神是一种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红军战士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想办法克服。

  师:你说得真好。

  生:我觉得长征精神就是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生:红军战士为了革命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也是长征精神。

  师:长征是我们中国人了不起的壮举!那么多的战士,为了绕开敌人的围剿,为了保存实力以抗击日本人的侵略,冒着枪林弹雨,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面对饥饿、寒冷、疾病,他们毫不畏惧,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正是凭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红军终于到达了陕北,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贺捷生奶奶认为这些精神就是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一直激励着她。

  (出示课文最后一节,学生齐读。)

  师:文中的“走”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呢?

  生:这不是真正的“走”,婴儿是不会走的。这个“走”是指父母亲抱着她走完长征路。

  生:这个“走”不是指真的走,而是说贺捷生奶奶也经历了长征。

  师:是啊,尽管当时贺捷生奶奶只是个婴儿,但她同样经受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走”完长征路后,父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就一直激励着她。

  课后反思:

  本单元开始,学生要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能力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能力。阅读教学中的概括,是要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通过概括能力的训练,学生能深入理解课文、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达到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目的。概括不同于复述,它要求学生用关键词句来提炼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刚开始进行概括训练时,我的指导、我的态度显得非常重要。课堂中,我发现每当提出复述或概括的要求时,主动发言的学生总是很少。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进一步的原因,可以发现主要还是自己的问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要尽量做到这样几点:

  1、要避免急于求成的心态。学生的归纳能力不是凭教师的讲解便能获得的,而是要求学生不断从阅读实践和积累中,从阅读习惯的养成中逐渐形成的,不能指望在短期内甚至几节课里完成,它是一个长期训练和体验的过程。

  2、要善于分析学情,研究并发现学生的薄弱之处,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概括时,学生的困难一方面表现在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方法的掌握上。应善于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点,教给学生有效的概括方法,把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

  3.应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自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长征》教学反思10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感情丰富的强烈特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

  一、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

  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采用比喻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本体喻体强烈反差,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深刻体会到介绍背景、高声朗读、特别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长征》教学反思11

  《长征》这首诗,在整体把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中心句的同时,扣住“难”和“只等闲”,运用简笔画、背景资料、音频等多种资源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为了强化情感,拉近时空距离,大量采用情境引读,使学生随着作者想像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在层层推进中,情感走向高潮。而在拓展环节,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诗到词,从作品到文风,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在浓浓的文学殿堂徜徉,使这节课充满了语文味,对学生的发展自是不言而喻了。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一些长征的资料,毛泽东的诗词,了解长征中的感人故事。我自己也收集了有关长征的视频,制作课件,为课堂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朗读,从读中去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并结合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让学生来说一说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

  “暖”与“寒”的理解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理解时,我播放了视频《飞夺泸定桥》,让学生说一说看后的感想,整个问题迎刃而解。

  最后,让学生欣赏了歌曲《七律长征》,学生斗志高昂,即兴表达了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

《长征》教学反思12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这一新课标教学模式,既注意知识的整合,又注意学法的引导。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 .突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从课始到课终,一直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搜集,介绍资料、自学课文、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学生始终处在乐此不彼的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二. 尊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行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文中个别用词的见解,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每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三. 创设了师与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本节课中我没有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感悟中解决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因为怀疑学生的能力)我的指导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使自己逐渐成熟!

《长征》教学反思13

  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慨,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诗的开头两句,是全诗的总括,也可以看作是对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高度概括。难点在于长征距离现在已隔多年,与现今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义较难体会。为了填补这时空的断层,我在课堂中不断出示各种背景资料。如:红军长征图,将长征路程数据进行折算,通过路程折算成半个地球的周长,让学生感受路程的遥远。

  1、整体感悟,牵一而动全身

  在教学中感悟课文诗句的意思,不要孤立地讲词析句。在学生通读之后,把握住全诗的主要内容,提问:从诗中哪里能读出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从而引导学生回到诗中,潜心思考,在两者的对比中,帮助学生领悟意蕴,体会情感。

  2、资源的合理利用

  为使学生走近文本,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自己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以及毛泽东同志的简介及其诗词等,搜索了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课件;下载了“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交流资料等手段,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辅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各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来感悟其中的情感,而不是向学生作标准答案式的灌输。

  3、朗读注重指导

  在教学中要充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受。指导句时,要注意采用多读的方式,并且可以通过范读适当指导一些朗读技巧。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没有止境的艺术,要想不断进步,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与钻研。

《长征》教学反思14

  《七律·长征》与我们的生活较远,如何才能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多渠道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史实、故事等,让他们问身边的人,查阅书籍,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上网观看影视剧等,课堂上我除了介绍一些图片、影视片断外,还简单介绍了长征途中的一些经典故事和经典战例等,如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长征故事,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与藏族同胞结盟等,使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同时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在课前互相交流,使学生对长征有了一定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接着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背诵,理解诗句内容,从而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和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资料来感受五岭,乌蒙的天险。在感受乌蒙山的高大和过乌蒙的艰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的爬山经历,然后作对比,让他们结合爬山的感受来体会爬乌蒙的劳累,接着又结合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战士们爬乌蒙山还要背武器和军需物品,还要面临追截的敌人,就更加艰难了。在学生阅读感受后启发学生思考“战士们怕吗?他们是怎么看待的?”紧扣“走泥丸”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感悟“暖”和“寒”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感受人物心理来理解感悟“暖”和“寒”。同时让学生了解这四句怎样很好地体现一、二句“万水千山”的内容,怎样体现“远征难”的,怎样更好地体现红军的“不怕”精神的,还有三、四两句,怎样较好的体现了这首诗的艺术性等。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我感受到,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还是兴趣不太浓厚,诗歌的理解只是看一些参考书机械地背诵,对于诗歌的内容不是真的理解,真正的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没有和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从学生平淡的诵读中也可以

  证明

  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长征》教学反思15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如为了更好地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句中“暖”和“寒”在句中的意思,就及时地补充了长征途中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视频。这样学生轻而易举知道了既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从中体会到了红军的神勇无比。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长征》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反思08-18

《长征》教学反思900字12-08

《长征》语文教学反思07-21

《七律长征》的教学反思06-09

《七律长征》教学的反思02-15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01-04

关于《七律长征》教学反思07-03

《长征组歌两首》教学反思07-29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素材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