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性质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01 15:29:4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等式性质教学反思(通用1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等式性质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等式性质教学反思(通用19篇)

  等式性质教学反思 篇1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何利用这一点使学生能够以一个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呢?创设一个有吸引力的初始情境是最好的手段,这节课上课开始我通过问题展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积极的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初步领会到不等式的特点,为学生在紧跟其后的学习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自主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做好了铺垫。整节课结构有张有弛,详略得当,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中始终都处于一个问题思索、规律探究的过程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在这节课中,学生是否有充分的脑力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评价这节课,无疑是成功的。

  二、巧妙引导,自主、合作、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主体设计正体现了新课改的主要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主动的探索和与他人的合作探究中由旧的知识中得出新的知识,完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更新和重构,在这节课中,我并没有罗列出不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质,而是给出了一组填空题来让学生完成,让学生们在自己观察,自我猜想,自我尝试,自我验证中得出结论,由于填空题入手简单,学生们都乐于尝试,人人都动手进行练习,这为下面的探究工作做好的情绪上的铺垫,而最后的归纳工作也留给学生,让学生们自已去归纳经验,总结规律,同时也让他们自己去验证自己的发现,充分地体现了建构主义的自主、自发的理念。在上述探究活动中,一方面使学生对不等式的性质由以前的笼统的,模糊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清晰的、准备的理性认识,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批判与反思能力及自学能力。

  三、充分的练习,锻炼了解题能力

  以往的探究型学习课有一个误区,认为新课程理念只重视探究、总结的过程,而忽略对学生的实际解题能力培养,其实,探究与学生的解题能力的培养根本就不矛盾,在这节课中,探究、归纳之后,老师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这些规律上,而是马上让学生投入到规律的应用中去,通过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前面的规律到底如何应用,这些规律能解决什么问题。通过这些工作,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等式性质教学反思 篇2

  《等式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已学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通过这一直观教具,学生探索和发现等式性质,它是解方程的认知基础,因此和理解等式的性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为: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相应的方程。

  在教学中,我将等式的第一个性质作为引导重点研究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第一个天平图,并说一说:通过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比较轻松观察到: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把茶壶,右边放了两个茶杯,天平保持平衡,从而发现一个茶壶的重量=2个茶杯的重量。

  接着通过课件动态展示在天平的同时各放上一个茶杯,引导学生思考:此时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通过一系列不断追问,鼓励学生完整说出自己的思考。然后课件动态再演示这一过程,接着提出不同的问题:如果同时加上两个、三个、五个、六个同样的茶杯,天平会怎样呢?为什么?这样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引导学生构建出天平与等式之间的联系,将天平上的实物抽象到等式的计算中,从而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的两边相等”的性质。

  然后再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操作,共同探索得出等式的第二个性质: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我尽可能地放手,给予适时地点拨,总结。在“为什么等式两边不能除以O?”这个问题时组织学生交流,使他们理解:O不能做除数。

  为了激活学生,我将巩固练习设计为思维开放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我设置了以下题目:

  (1)如果2x()5=9,那么2x=9+()

  (2)如果5=10+x,那么5x()=10

  (3)如果3x=7,那么6x=()

  (4)如果5x=15,那么x=()

  先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再利用等式的性质填空。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是不同的,做到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了发展。

  等式性质教学反思 篇3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我们在认识不等式的教学过程中大量地运用现实生活情景:如跷跷板问题、上学迟到等实际情境引入与学生共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新的知识,认识不等式,让学生意识到不等关系和相等关系都是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数量关系,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是那么的近,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及其简单应用。这是继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本节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性教学。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一些基本的运算技能,也是学生以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以及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知识的基础。由于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因此,我们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教学中通过与生活贴近的具体例子渗透量与量之间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不等式,感受不等式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等式性质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我采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开展。回顾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出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教给学生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力求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开始通过回顾旧知识,抓住新知识的切入点,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境界,使他们有兴趣进入数学课堂,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教学中我以天平为直观形象引入内容,增加或减少左右托盘中的物体或砝码,然后我有采用小学的方式,将8=8这个等式两边同加或同减一个数,来验证猜想。使学生明确等式的性质,并能用列式的方法表达等式的性质。紧接着通过一个例题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等式的性质1解一些简单的方程。在探究等式的性质2时,观看天平后,安排了两次探究活动。首先让学生把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然后思考讨论: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引导学生发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然后再让学生把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0”,结果怎么样?通过两次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等式的性质发现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在这一环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少。

  在处理例题的时候我的原则是夯实基础,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学们必须非常地熟练,所以在做每一道题的时候我都让他们说出是“为什么” 。设计两道练习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并从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起来回答的时候有点耽误时间。

  让学生通过总结反思,一是进一步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归纳,总结的习惯,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二也是为了激起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等式性质教学反思 篇5

  这是一节有关于中小学衔接的数学课:等式的性质,在教学中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配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操作、观察、归纳出等式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等式的性质,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定理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和发现打下基础。

  以下将教学过程作简要回述: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两部。

  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性质,采用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首先由老师演示天平实验,分别在天平两侧放上砝码使天平保持平衡,并把实验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列出数学式子,再让学生所列的式子。提出问题:通过天平实验所得到的式子你能联想到等式有什么性质?由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出等式的性质一和性质二,然后再把等式的性质抽象为数学的符号语言并表示出来。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让学生从练习中思考运用等式的性质时应注意些什么?

  第二部分是对等式性质的运用。通过两个例题和两个练习,揭示等式性质的对称性和传递性,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作好了铺垫。

  回顾本节课,觉得在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把握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1、不能正确的把握操作的时间,导致延迟了大概5分钟下课。作为教师所演示的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讨论时间成正比。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在探索等式性质中用天平演示实验之后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并不是十分充足,使活动没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而其后在训练的时候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也略显不足。

  2、教学中没能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最终结果应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方向去思考,这样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质1的过程,老师是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3、在课堂上对突发的事件处理不够果断,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反馈。如在练习2中要求学生同时根据等式的两个性质编一个新的等式时,学生的解答出现了多种结果,老师的点评和引导所花的时间过多(约5分钟),打乱了下一步的安排。

  4、对于性质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释。

  5、对于性质的运用,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缺少学生板演的环节,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参与。

  6、缩减了小组合作学习研讨的时间,没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优势。

  等式性质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重点讲授了“等式的性质2”和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解方程。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的现代多媒体技术与讲学两用稿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得到听数学的视听享受,同时也让学生学习到实实在在的知识。在课例安排上,采用性质、例题、练习、思考四层教育法,全方位的巩固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一些例题或结论的变形更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听课情况总体来说也是比较好的,这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回答问题积极。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且从回答的情况来看,很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二、听课注意力集中。

  学生听课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听课的程度——认真。

  然而在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复习导入时,没有注意学生群体的参与性,没有充分让学生全员参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

  (2)练习时:层次不明显、趣味性不够,还是与传统的教学一样,比较枯燥,练习时要求的单一化造成,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以上几点,今后应该注意:

  练习层次化。对练习的要求是由准确到又对又快过渡;对练习的目标是好中差均有所得;对练习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综合的三方面内容的层次要求。

  教学趣味化。在教学中不断采用新颖的活动,诸如小竞赛、小游戏、小实验等,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始终处于蓬勃状态,自尊心、自信心等都能得到满足。

  引导学生学习弹性化。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弹性的学习,更能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也体现教师的教学观是否以学生的需要为着眼点。

  等式性质教学反思 篇7

  一、教学前后对该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

  等式的性质是本章的基础,是方程解法时的重要依据。解方程就是用等式的性质来施行一系列的恒等变换。因此,要正确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引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直接利用它们讨论一些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这将为后面几节进一步讨论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准备理论依据。

  二、教学过程的实施

  这节课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等式的二条性质,以及运用这二条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那么怎么来学习呢?如果直接就给同学们讲等式有这样的二条性质,然后就是反复的运用、反复的操练的话,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没有味道,对数学有一种厌烦感,所以我就想到了借助生活实际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利用天平来加强对等式性质的直观理解,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掌握起来也比较的容易。

  在新课引入这个环节,我先就利用天平,引出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同时还用了具体的数字等式来验证,而且还让学生用等式来表示这些性质,从本质上理解这些等式性质,从几个方面认识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过渡到等式性质的几个小练习,让学生们练习。在学生的练习中,更加深了学生对等式性质的理解。

  在小练习中,学生很容易掌握等式的两边同加或同乘一个数或式子,但是同除一个数时,总忘了这个数不能为0,所以在这里我特意引导学生两边除以一个0时的结果,通过错题来探寻答案,主要考虑到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由此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通过前面的小练习,学生理解了等式的性质,然后让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有助于引导学生研究方程的解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明白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同时在教学中,没有过早地使用“合并同类项”“移项”“系数化为1”等解方程的专门用语,这里就是要突出等式性质,使用等式性质考虑如何解方程。

  等式性质教学反思 篇8

  方程是处理问题的一种很好的途径,而解方程又是这种途径必须要掌握的,解方程的根据是等式的性质,这节课上学生必须很好的掌握,现对这部分内容总结如下:

  本节课的整体过程是这样的:先利用让学生来实验,从而引出了等式的性质1,然后让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1来解方程,当然今天是第一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所以在方程的选择上,都是比较简单,都是能一步能得出结果的方程。讲解完成后,进一步给出了练一练的两个方程,让学生动手去做;仔细观察学生的练习过程,出现了很多困难。

  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②没有同时进行运算;③没有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针对以上情况,利用课堂时间,先让有困难的学生说一下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让其他同学帮助他找出错误并加以解决,这样更能促进同学间的相互进步。(由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这一点做得还不够完善,可从学生的作业中反应出来。)再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最后的学生小结并不是一种形式,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

  总的来说,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解方程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习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第一,解题中部分同学仍采用原来小学的方法进行;第二,不是同时进行运算还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习的机会,看来对求解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习,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在新教材的讲解中,有时还是要借鉴老教材的一些好的方法。

  另外,本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希望能在下面的时间里尽快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掌握。

  等式性质教学反思 篇9

  《等式的性质》一课教材设计了四个观察小实验活动,分别探索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和同时乘、除的规律。在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的同时,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减或乘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这一规律。

  由于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基础和依据,所以我在教学时给予特别重视,活动一、用天平直观图演示的操作,给学生提供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交流自己发现的空间,切实理解等式的性质。活动二、用课件进行演示,在活动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己总结等式的性质。基础训练中,分别安排了在天平上填运算符号和数字,在课堂练习中填数的模拟解方程练习。练习时,让学生看懂题目的要求,特别是第1题中的训练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也就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做的,打实基础为下面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做准备。

  本课讲完之后,感觉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我认为运用图片加演示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提出精炼的思考问题和适当的点拔会增加课堂的教学效率,紧凑的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更加顺畅。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暴露他们的思维,把思维留给学生是最好的教学方式,注重了学生上课语言表述的规范与准确,书写的工整。

  总之,数学教学要给学生留出大量的习题训练时间,给学生消化和熟悉巩固的机会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时时提醒自己精讲多练,尽量多给自主练习的时间和空间。

  等式性质教学反思 篇10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解方程的基础。在以前的教材里,学生是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而且和中学教材不一致。《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出发,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成功之处:

  1.在直观情境中,按“形象感受——抽象概括”的方式教学等式的性质。用天平呈现的直观情境形象地表示等式两边发生的变化及结果,有利于学生的直观感受。又在学生观察、分析等式变化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概括出等式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初步发展了抽象概括能力。

  2.循序渐进地教学等式的性质。在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性质的过程中,逐步推进:先从不是方程的等式过渡到方程,再由加同一个数过渡到减同一个数。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培养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

  等式性质教学反思 篇11

  在得出等式性质时,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的,学生掌握的不错,但讲的还是多,不如直接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发现,总结时强调一下,如何去记住这个性质,而不是背下来。

  课堂一定要关注学生,认真思考的学生在课堂上总会带给你一些惊喜,如果你忽视了,就不仅仅是错过了那一次精彩。这节课在学生总结等式的性质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将书上的等式的性质中“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替换成“数量不变”,这也是我在备课时所想的,能不能替换一下,所以我在备课本上写了“结果不变”,可是没过一会,这个同学又举手了,说自己的“数量不变”不能替换书上的话,当然也包括了我的“结果不变”,因为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0除外),结果肯定会发生变化的。就是因为这样一个能不能替换的问题,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肯定会更好。

  等式性质教学反思 篇12

  本节课我采用从生活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类比等式性质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活动一、通过回顾旧知识,抓住新知识的切入点进入数学课堂,也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在这一环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少。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在不等关系中存在的一些性质。这一环节上展现给学生一个实物,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

  问题2的设计是为了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中类比思想的应用,并训练学生从类比到猜想到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务,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在这个环节上,我讲得有点多,在体现学生主体上把握得不是很好,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时间控制的不紧凑,有点浪费时间。

  让学生比较不等式基本性质与等式基本性质的异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不等式,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

  让学生通过构图反思,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习惯,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激起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三、通过两个题帮助学生应用提升,第一题以判断得形式让学生体验不等式性质的简单应用,第二题是利用性质化简不等式成“x>a”或“x<a”的基本形式。在这一环节,学生完成较好。对性质三的利用有个别学生易错,通过课后作业练习将继续掌握练习,熟能生巧。

  整节课在运用符号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错误,因此在课堂上,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给予鼓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符号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的完善自己的课堂。

  等式性质教学反思 篇13

  一、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

  1、类比法讲解让学生更易把握

  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非常清楚地看到不等式的解法与方程的解法只是最后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不同,其它的步骤都是相同的,还特别能强调最后一步“负变,正不变”。

  2、少讲多练起效果

  减少了教师的活动量,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去探讨。教师只作出适当的引导,做到少讲,少板书,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发展,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3、数形结合更形象

  通过画数轴,并把不等式的解集用数轴表示出来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不足和遗憾之处

  1、内容过多导致学生灵活应用时间少

  一堂40分钟的课要容纳不等式三条性质的探索与应用,显然在时间上是十分仓促的。实践也表明确实如此,在探索好三条性质后,时间所剩无几,只能简单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2、教学过程中的小毛病还需改正

  在上课的过程中,许多平时忽视的小毛病在课中也都体现出来了,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为了更快的得到自己预期的答案,往往打断学生的回答,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权;要求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时,老师所下达的指令不是特别清楚,时常在学生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再加以补充说明,这样对学生思考问题又带来一定影响;课堂小结中学生的体会与收获谈的不是很好,由此可见,这是平时上课过程中的忽视所导致的。

  等式性质教学反思 篇14

  本节课我采用使用导学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课堂开始通过找规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不等式的性质1.然后通过比较简单的不等式的变化,探究出不等式的性质2和3.在这一环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少。

  接下来的问题设计是为了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中类比思想的应用,并训练学生从类比到猜想到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务,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在这个环节上,我讲得有点多,在体现学生主体上把握得不是选好,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时间控制得不紧凑,有点浪费时间。还有就是给他们时间先记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便于后面的练习。

  练习的设计上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并从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同时使学生体会数学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本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其中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探究的问题比较简单,在使学生体会类比思想以及分类讨论思想时,也可以通过问题设计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但是怕学生接受不了高难度的题目,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经过反复思考,终究没有选择类似的题目。终究是不放心学生。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等式性质教学反思 篇15

  关于《不等式的性质》一节的教学,我在集备组的多次建议修改下,把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性质、运用不等式性质解简单不等式这三个内容整合到本节课;基本思路是:用比较数的大小引进不等式的概念;利用表格对不等式两边进行运算来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并展开小组讨论加深对不等式性质3的认识;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把不等式转化为的形式。本节课用的是平行班,强调的是实用性。从新课到练习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小组讨论又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性;为后续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自己在这节公开课吸取的经验是:

  1、充分准备是保证。从怎么引入怎么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及探索性质都进行充分的准备,写了份大概的讲话稿,在脑海里反复演练,以帮助克服紧张情绪。

  2、专业术语阐述不够清楚,需要加强。部分学生会对数量关系中的“不大于”、“是负数”、“是非负数”等数学术语理解不清,我只是从字面上给予解释,并没有对学生为什么出错进行深究,导致学生在复习回顾环节出错又在新课后的巩固练习出错。

  3、对性质3这个难度的教学不够。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了对性质3的探索,但由于对设计意图没有说清楚,导致有几个小组在不等式两边乘了不同的两个数来进行比较;对于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负数的教学完全回避了(我以为除法都可以化作乘法来做,所以讲乘法就够了),结果学生在遇到 化作之类的题目都卡住了。

  4、用式子表示不等式的三条性质一笔带过,备课还需要加强。我备课时认为这个知识点不重要,但后来听教研员说这里才是展示教学个性的地方,并且可以训练学生的数学符号语言能力。

  5、注意学生的反应。这个班平常回答问题等都比较积极。但这次他们也是第一次经历,学生也显得紧张,我没能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课堂气氛调动不出来。本节课是第九章的第一节课,内容安排的有点多,对于中下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但我没有在课堂及时的调整。准备在后续的课当中再反复训练,循环提高。公开课是对我的锻炼,不仅仅是教学能力,更是心理素质的锻炼。

  总的来说,本节课勉强完成了教学任务,我要进一步学习的还很多很多,我会多多向前辈老师学习。

  等式性质教学反思 篇16

  不等式的性质是不等式变形的依据,也是探索解不等式方法的`基础,学生掌握好本节内容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本节课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是培养学生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的良好素材。学生经历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性质打下了基础;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体会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类比等式的性质,降低了学生学习不等式性质的难度,也为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提供条件,初步培养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不等式性质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经历类比、猜想、观察、归纳、比较的探究过程和启发式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增强了不等式的对比的视觉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的发现规律,辅助对教学重点的突出。

  本节课的开始并没有直接提问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不等式的解集,而是让学生自己说出一些简单的不等式及其解集;在不等式性质教学过程中也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出性质,改变了以教室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在“试一试”这一环节也没有先直接给出完整的解法而是让一个学生板演后发现问题才纠正补充完整。总的来说,这节课进行的还比较顺利,但是在学生探究不等式性质时,仅仅观察了给出的几个例子,而没有让学生再用其他的不等式或换其他的数加以验证,给学生留的空间太小,致使学生在对不等式的性质的认可、理解、记忆上出现了问题,以至于在做练习时不能准确熟练的说出是运用了什么性质,再者板书可能有些简单。今后要扬长避短,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等式性质教学反思 篇17

  教后记不等式的性质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第二节课,本节课主要学习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通过实例导入课题,形成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性质也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它渗透到了中学数学课本的很多章节,在实际问题中被广泛应用,可以说它是解决其它数学问题的一种有利工具。

  因此不等式的性质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都有较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使我们认识到数学来自于实践,也应回到实践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自觉运用数学的意识。

  现就今天在初一级1班上的《不等式的性质》这节课,进行反思如下:

  一、课前准备应该对该知识点进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是本章解一元一次不等的基础,也是证明不等式主要依据。解不等式就是用不等式的性质来施行一系列的等价变换。因此,在课前准备工作上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的应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由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十分相似,所以在学习本节时,与一元一次方程结合起来,用比较、类比的方法去学习,弄清其区别与联系。在学生已经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让学生通过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通过数形结合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二、教学过程中知识点的落实

  在本节课中,要求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不等式的三条性质,及运用这三条性质对不等式进行正确变形来解不等式。如果直接就给同学们讲不等式有这样的三条性质,然后就是反复的运用、反复的操练的话,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没有味道,对数学有一种厌烦感,所以我在上这一节课时就想到了运用类比的思想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这样学生既学会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还把他们联系到了一起,而且学生还觉得这节课学的知识其实好象是旧知识,只是进行了一点改动,接受起来比较的容易,掌握起来也比较的容易。这个方法可以说是贯穿了整堂新课的学习。

  在课前复习的这个教学环节上,我首先是用解两个方程引出了等式的基本性质,然后把这两个方程的等号变成不等号,让学生们观察,进行猜测、判断。在学生的猜测与判断中,我不做任何肯定与否定,设置了一个悬念,由此来引入我们将要学习的新内容,给学生增加了一种新奇感。

  教学中关注不等式的实际背景,从对天平,跷跷板等学生熟悉的场景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引入不等式,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的性质。全课着重知识的动态生成,渗透数学的建模,类比,分类等思想方法,促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同时要注意不等式性质3是难点,也是重点,在学生理解的同时,应多加训练。

  在进行三条性质的探索的过程中,我还是运用了类比的思想。我是分两步进行性质的推导的。首先是性质一,我是让同学们运用天平像做游戏一样做实验,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而且大家一起做实验,也提供了讨论的空间和机会。再对照等式的性质一,所以同学们很容易就推断出不等式的性质一。性质二和性质三是一起推导出来的。这里我是让同学们独立地通过数字来探寻答案,主要考虑到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一方面我想让他们举的例子多一点、全面一点,另一方面是因为我观察到同学在讨论的时候有的同学是只听不讲,所以我想给他们一些空间,一边做一边就可以想一想,特别是有了前面性质一的推导,他们应该还是比较能够摸到方向的。但是出来的答案可能不完善,这个我在上课之前就考虑到了,因为这两条性质与等式的性质二有了一定的区别,但是我想有那么多的同学举例子,每人举5个,总是可以互相补全的,即使讲不全也没关系,我可以补充,甚至对他们的结论进行反驳,营造一个互相辩论的机会,由此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在处理例题的时候我的原则是夯实基础,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学们必须非常地熟练,所以在做每一道题的时候我都让他们说出是“为什么”,并在这一节重视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最后,再回到上课最初的那两个问题,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探索,马上就解决了问题,让大家体会了成功的喜悦。

  等式性质教学反思 篇18

  一、设计思路:

  由于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对方程的思想还有一个适应过程。以前学生解方程习惯用加减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的方式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象x+3=5、3x=-1等,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用估算的方法或逆运算的方式我们都可以求出方程的解;而象19+28x=33x-1这样比较复杂的方程我们用上述方法还能求出它的解吗?所以本课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入新课。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又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在直观情境中,按“形象感受——抽象概括”的方式教学等式的性质。用天平呈现的直观情境形象地表示等式两边发生的变化及结果,有利于学生的直观感受。又在学生观察、分析等式变化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概括出等式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初步发展了抽象概括能力。

  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有层次地安排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小组合作;在练习中,先是同桌互相检验,最后是独自检。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培养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

  在练习时采用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的形式,如有错误相互纠正。在讲课时重视了例题的示范作用。对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检验方法,做出准确的示范,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和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不足之处:

  (1)没有安排好每个环节应该用多少时间,在基础的练习题应学生口答完成。这样时间就会比较充裕。

  (2)由于课堂密度大,没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评价用语还不够丰富。课堂还缺少活力。

  (3)在得到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进行了综合练习,接着就让学生尝试练习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这时学生似乎对等式性质有些模糊了。如果综合练习以后就强化一下等式性质,效果会更好一些。

  等式性质教学反思 篇19

  等式的性质分成两部分进行教学。第一部分教学等式的性质1既等式两边同加同减的问题,第二部分教学等式的性质2既等式左右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的问题,中间穿插解方程的教学。

  例3的一,二组天平图,平衡的天平两端同时加上同样重量的物体,天平依然平衡,学生把图抽象成等式后,进一步归纳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依然是等式”。三,四组的天平图,学生通过图发现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减去同样重量的物体,天平依然平衡,将天平图抽象成等式后,进一步归纳总结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最后把两句话总结成一句话,就是等式的性质一。这一节课不仅要学生总结出等式的性质一这个规律,更要在得出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把生活中的表象概括,归纳,抽象成数学语言的能力。我在教学例三时,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板书进行了整理,学生得出规律没有费很大的力气。

  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解方程,需要做详细的介绍。在教学例4前,练一练的第一题是一个很好的铺垫。练一练分两个层次,一是复习等式的性质,这里我重点问了为什么右边要加,借此强调等式的性质中的“同时”又问了为什么要加25,借此强调了等式的性质中的“同一个数”。二是为下面的解方程铺垫,问学生X—25+25可以进一步化简成什么。完成这个教学后,就进入例4,先出示天平图,让学生自己列出数量关系式。然后及时设问,这里的X是多少。学生这时候会有两种答案一种是运用等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很少的学生),第二种就是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两种方法我没有做对错判断,只是强调要运用今天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解方程的过程完全板书,解用红笔写,强调格式。后面的检验也在黑板上板书,我在开始的时候是要求学生把检验的过程写出来的,以此来强调检验的重要性,效果还好。在教学练习一的第二题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先用文字说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训练学生寻找等量关系式的能力, 为后面的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等式性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0-08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09-22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1-11

等式的性质的教学反思06-14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03-28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08-18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06-11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0-08

《等式的性质》的教学反思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