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2-01-15 18:57:4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昨天,我们学习了三个面积单位,分别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学生对这三个面积单位所表示的实际大小有了一定的感知,并能用手势表示出来。为这节课(研究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之间的进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我考虑到:“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这百进制关系学生肯定难以理解。因此,我决定把这一抽象的知识要化为学生直观的、容易接受、理解的知识。于是,我就借助“动手操作”---这把能撬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我提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两个正方形,(分别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处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进率时,我采取引导、半扶半放的方法。我先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图形,仔细观察它们的实际大小。借助学具,想一想、猜一猜,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然后同桌交流想法和结果。这时,只见学生纷纷参与,有的学生用两个学具比划着量;有的学生用直尺进行平均分;有的学生在对折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

  操作五分钟后,只见有学生把小手高高的举起,并用一种很期待发言的目光看着我,我知道他们一定想出了方法并探讨出了结果。这时,我说:“孩子们,想好的同学再想想你的想法是否正确,没想好的同学快一点儿”。2分钟过去了,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小手,我开始指名汇报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赵怡萌说:“我先把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对折后再对折,这样就把它平均分成了4分,每份是16平方厘米,16再乘4就等于64平方厘米。”这时,我并没有及时给出结果的正确与否,而是引领学生分

  析怡萌的思路是否正确,通过我的引领指导、学生的动脑思考,不但能正确判断出怡萌的思路是正确的,结果是错误的,还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可谓是一箭三雕。

  “谁还有不同的思路?”这句话刚开口,学生又纷纷举起小手。党皓的思路是:把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横着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厘米;竖着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厘米。这样,10乘10等于100.因此,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李兆恒的思路是: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横着放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再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竖着放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10乘10等于100。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李亚文的思路是:直接计算,1分米=10厘米,10厘米乘10厘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我很高兴。说实话,学生能想出这么多的想法,这令我出乎意料。

  在处理“1平方米=?平方分米”时,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动手操作的方法。因此,我只在黑板上画出了1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的,在这次的汇报过程和结果中,除了上述的4种方法外,又有一种方法:他是把这个正方形对折,看一看这个正方形的一半中有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再乘2。

  通过学生汇报的过程和结果,让我深深的感到: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很大的“爆发力”。只要你引导到位、启发到位,他们就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以前,我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惟恐课堂秩序乱,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看来,我这种顾虑是多余的。这时我想起一句话:“水到底有多深,只有自己亲自去试一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学生”这一活的资源。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小数的意义和认、读、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首先,通过购物经验以买学具、食品和数学书本的价格。引出小数,这时展示一些食品的价格和文具的价格,让学生认和读,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最感兴趣的情境,最符合他们的数学现实中接触到小数,把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放在了以“元”为单位的背景中,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1元中拿出0.8元,逼着学生把1元兑换成10角,这个过程强化了分数和小数之间的桥梁作用,0.8元其实就是把1元平均分成10份,拿出其中的8份,自然地让8/10与0.8之间建立了联系;再通过应用举例,让学生发现几角就是十分之几元,用小数表示就是零点几元,教师引得到位,学生学得主动。有了这部分教学,学生对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又引领学生感受长度单位中整数、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米尺上找找分米与米的关系,从分数角度看,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可用1/10米表示,由于在货币单位中已经感知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所以很容易发现米,还可以用0.1表示,从而得出“几分米”。

  总之,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课堂中,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关键在于教师处理教材时,对教材文本价值的不同把握。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现实认知经验出发,做到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师只有对教材文本理解正确了、透彻了,才能充分发挥教师本身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自如地用运各种教学方法,驾御课堂上千变万化的各种情况。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以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实效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全心全意的,创造性地给他们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

  在学生借助自己的钟表体验1秒时,我让学生听、看自己的钟表1秒钟是怎么表示的,然后全班交流,通过这个有趣的过程,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了1秒钟的时间,接下来设计一个动作表示1秒,更强化了1秒钟的时间观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有趣的活动中,但这个活动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真正的发展。

  《测量复习课》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复习课。复习课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没意思、无新意,学生也对复习旧知识不太感兴趣,但就这一节课,我个人认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课堂“活而不乱”。平时教学中我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课堂上发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到别人说完了再说,不在课堂上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课堂。

  2.学生真正“动” 了起来,思维“活” 了起来。这节课中我力求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操作”中明方法,在“悟”中见真知。虽然是复习课,但我希望给学生新的感觉、新的收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认识也进一步提高。例如,对单位的认识,有的学生还局限于抽象思维来理解,通过复习交流,认识得到提高。让学生真正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定的理解,能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我觉得学生们还真的不简单,当他们自己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且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我感到震惊,巧填单位和等量代换及互化问题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重难点,可这些三年级的学生竟然自己解决了,我觉得学生的思维真的“活”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真实的,课堂因“我”而精彩。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研究者、发现者、欣赏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寻找数学、研究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在“算法多样化”“归类整理活动”中我看到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算法的多样性。我觉得每个学生在数学面前都是自信的,他们已经认识到数学是精彩的,他们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使课堂更加精彩。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还应当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多给他们上台展示的机会。另外,趣味性还可以设计的更浓厚些!!

  一堂课过去了,但是还是有些东西值得我去回味和反思。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真正提高;只有这样,我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也只有这样,我才能更清楚地看到真实的自我!回首过去,展望明天。我已经踏上了“星光”这一艘巨轮,随时准备扬帆起航,乘风破浪,冲向胜利的终点。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在建立余数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凸显有余数的除法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有余数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课的教学我是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开展的。小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但部分差生还不能理解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师需加强指导。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秒的认识》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时间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分和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万以内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几节课下来,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光课本和导与练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一二年级不布置书写作业,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入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可矛盾的是:时间哪儿找?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训练学生有序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1、在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的交流和全班反馈。学生在完成上衣和裤子搭配的时候,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困难,只有极个别的学生有一些困难,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时候解决了这个问题。

  2、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学生不同的解决思路归根结底要作到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3、运用方法,引申练习。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的交流和全班反馈,学生从衣服搭配迁移到走路有几种不同的走法有些困难,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利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进行有序思考,解决问题。总之,这节课我都从学生身边的情景出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教学中,我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紧密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给学生创设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和体验数学,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学习,教师给学生留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积极的参与研究与学习,教师注意走进学生,和学生一起去探究、交流,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帮助学生排除障碍。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从无序思维过渡到有序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明晰化、条理化.<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今天教学了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应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

  2、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理解算理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并结合操作思考以下问题:(1)从哪一位开始算起(2)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3)竖式中的第二个3、18分别表示什么等问题,通过观察、思考,运用已有知识(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的迁移摆小棒的过程,很容易理解第二个3、18分别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

  缺点:缺乏新旧知识点的对比

  本节课有两次比较。其一:本次教学是以有余数除法笔算方法为基础的,但两个知识点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以前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是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计算的,商都是一位数,而现在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则商是两位数,不能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进行计算,而要从十位开始算起。其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与不能整除在算理、算法上也不尽相同,找出他们的共同点总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找出他们的不同点,讲清竖式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没有让学生进行及时知识的对比,导致很多学生在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和以前的知识产生混淆,没有突破竖式计算这个难点。在以后教学中要发挥扮演的作用,加强竖式写法的指导。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今年接收的学生底子较弱,口头表达能力其差,数学语言没有几个能流利的说出来。实在是一个非常不行的班子。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似乎也被过去的老师的磨灭的干干净净,上课的情绪是非常的厌倦,难以调动。再加上这几年,我都是从一年级开始带学生,跟班上的好处就是不怕学生不熟悉你的教学特点。而这个班,虽说只是三年级学生,可是厌倦数学的态度已经可以比拟六年级非常厌学的学生态度了。头痛!

  如何使这样的一班学生,重新喜欢学数学,激发出他们学习兴趣与激情呢?

  这两个周我都在不断的试图了解这班学生,试图去了解他们的想法与过去的学习状况,可是毕竟我在他们班的时间有限,了解到的信息也仅仅限于曾教过他们的老师的意见。实际情况如何,我到现在还是不清楚。

  不过,根据以往的经验,孩子始终离不开他们活泼、贪玩的天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我利用了游戏来吸引他们。的确,数学游戏虽然不是非常的刺激,可是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上课能玩上游戏,还是挺有趣,挺吸引的。至于怎样利用学习数学的魅力来引导他们走回学数学的正确道路,暂时,还是操之过急。还是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吧。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半个学期很快就要过去了,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面对本学期学生的几种现像反思如下

  1.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反思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最挠头的是怎样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这里的原因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平、内容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一些课时,用不同的方法就会取得不同的效果。本学期在设计一些课时,我抛开了书中的例题,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处理的好处不仅解决了课的重点而且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家又一次进入了学习的高潮之中。尽管要通过多个情境解决几个知识点,这么大的容量,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感兴趣往往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这些让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长此以往,学生感到厌烦在所难免,厌学的症结所在。

  2.对学生的两极化现象的反思 新课改的理念中倡导突出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以我现任教的三年级为例,数学的各项成绩在历次抽测和考核中均还理想,但从口算到应用题,每一项都有几个差的学生。我就想,为什么差的学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大多数同学热火朝天的学习过程中,差生扮演的只是鸭子叫雷的角色,不仅提不出问题,甚至记不住常见的计算方法,更有甚者连练习题都不愿意做。而对于这部

  分学生,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忽略不计的,日积月累,错过的东西越来越多,与大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淡,所以我觉得,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更要因人而宜,我们也不能用公开课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生,我认为我们可以吸取公开课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开课的方法。这样差生会更差,作为教师应该及时补差,不让学生掉队。总之,我觉得,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收到实效。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知识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教学中,学生确实最不容易理解的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上课的前一天晚饭后随家人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这样学生就能跟实际操场的情况联系起来理解和掌握。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有了很好的帮助。在课堂教学时我带学生到操场上课, 实际测量和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学生显得特别兴奋。大部分学生能在能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 米。教学效果较为理想。有个别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的学生,对于在室外上数学课感觉很新鲜,对于该课的内容的关注度就减少了,所以对于这一小部分学生来说,达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要在课外进行实际方面的操作,我会事先讲清目的和要求,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可以算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这部分教学中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在学习的初期,许多学生比较容易混淆,面积单位的合适选择,或是什么时候用面积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使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其实出现这种错误,主要还是学生在学习时自主探究的不足够。可以说学生对于面积单位的大小没有一个明确的大小概念,对于面积的计算公式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新授课,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更能够让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课,内容比较简单,也比较适合学生探究发现。所以在这一课的例题教学中,我先请学生计算准备的正方形的面积(和书本上正方形一样大),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2种情况,有的认为是“1平方分米”,有的认为是“100平方厘米”,这就为新课的学习产生了一个认知的冲突,为什么出现2种答案,到底哪种对?接着先请学生比一比,排除计算的正方形不一样大这种情况,再来深究各自的计算方法,找到其实只是采用的单位不同,但是计算的都是正确的,这就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一结论。

  在有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后,学生很容易推理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经过部分练习后,学生能很扎实的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但是这节课上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十分枯燥和乏味的,在这里的练习设计,我安排的不是很合适,只是采用书本上的直接的单位换算,由学生填空,发现在教学后期,学生明显有兴趣不足,所以在练习形式上要多加改变。例如将简单的面积换算可以改变为判断题: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他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这样的题目既考查了学生的面积计算,有考察了学生的单位换算,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掌握。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正是配合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新课程标准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数学课程体系。要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务必建立一种贴合学生自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应体现开放式教学。

  一、把社会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诀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潜力。

  二、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主关系,使学主放胆交流,敢于创新。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2、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关注每一位学主的发展。新标准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资料及练习,确实落实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透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心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持续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用心地透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我的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潜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组织搞笑操作,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和概括潜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透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我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我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我的观点,到达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在教学中教我不仅仅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潜力的训练,同时还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概括潜力和语言表达潜力的发展,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

  4、建立多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我的不一样观点,同一个问题,学生能够有不一样的解决方法,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受尊重。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我在课堂中经常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11月19日我给三三班上数学课。学生的心里有些放松。走进教室,尽管学生都在座位上,我从学生的神情和眼神里都感到一种浮躁在学生中间蔓延。一部分学生的常规不好,具体表现:其一,坐姿没有规矩,斜身侧坐、前俯后仰,随便回头讲话;其二,学生没有倾听的习惯,想说就说。同学发言,听到不对的就马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由于存在上述问题,就自然出现下面的问题:有些学生没有表达的机会,也没了听课的兴趣;不会倾听;学生单独回答问题的质量不高;教师的上课心情不好;课上没有心与心的交流,更不可能实现课堂学习的情感共鸣和智慧共享。一节课下来,我上得很累,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只学习一个例题,每个学生的练习反馈没有进行。

  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问题是我上课追求的目标有问题。我追求的是把两个例题学完,因此,我一味要求学生注意听、认真读。对于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的目标放在了从属地位。“教是为了不教!”教育专家告戒我们:学习品质和习惯就是最重要的目标。学习的例题只是一个实现这个目标的载体和凭借。上节课是我的错!不能怪学生。

  第二天,课的开始我没给学生提任何要求。欢快的上课预备乐曲过后,我问:谁告诉我这段音乐在告诉我们什么?教师顿时都安静下来。学生回答:“现在开始上课了。““有不同意见吗?”我看着全班学生问。另一个学生告诉我:“是提醒我们要做好上课的准备,不要‘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好!我心里暗喜。我让这个学生解释了这句话的含义。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倾听水平。随后我把“倾听”写在了黑板上。接着我让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怎样做才是“倾听”?学生说:“就是安心听老师讲课,动脑思考,不随便插话。”我强调倾听不但要耐心听清他人讲话的内容,还要听出他的心情;不但要听出哪些我赞同,哪些我有不同的意见,还要友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倾听不但是学习习惯,而且是一种学习能力,更是尊重他人的重要礼节,所以我说倾听还是一种做人的品质。有了这种品质,你的学习就会有效果,就会有效率。

  良好的课堂气氛为知识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这与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由于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因此,本节课设计时我立足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集合思想。

  “重叠问题”以前是属于数学兴趣课的内容,所以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而现在是放在数学教材里,那么如何准确地把握教材,更好地完全教学要求,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

  在设计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使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去解决重叠问题,使学生不是在模式上会做,而是在理解上会做。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直观依托,强塞给学生的东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楼阁了。

  不足之处:在第二个环节探讨计算方法时,学生在算法时更多的是三部分相加求出总人数,而不是两部分相加再减去重叠部分。再反思地去研读教材,发现对于教材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的,抛弃了题目中的数学信息,更多地强调集合圈的作用和理解,才引起了这个问题。在今后把握教材时,应该理解好主次的关系,更准确、到位地把握。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三年级的数学,在小学阶段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其中也有不简单的,较复杂的口算,所以我在上课之前都进行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认真写好教案。

  不断增强专业技术水平,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利用南北组进行比赛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数学课,就连以前极讨厌数学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其次,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去搜集资料,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再次,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我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对学习萌发兴趣。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

  我所教的三年级,学生比较重视数学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如:李凤兰、李凡、李宝等。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被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认真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孩子们在第二册认识人民币一单元中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孩子们平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读写小数也相对简单,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

  一、充分调动孩子已有认知。

  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孩子们说印象中的小数、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这样一开始孩子们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必须去搜索知识库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习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采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习,我适时地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看书自学、讨论交流、互相问答,再配自己的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重视实践活动——动手操作。

  教者让学生“找身边的小数”,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实物的长和宽,由不满1米而想到用分米做单位,并由1米=10分米的进率,联系分数的含义,用十分之几米表示几分米,进而引出零点几米的小数(一位小数)。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1米=100厘米的进率,学习几厘米用零点几米的小数来写(两位小数)。这样的巩固练习,是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源头和需要出发,初步知道小数与整数、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师结合讲解小数的含义之后,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进行观察、模仿、比较、归纳,并进行了两次针对性很强的练习,由具体的长度单位转化到一般的十进制分数,让学生在经历有序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中逐步感知小数的含义。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算法多样化是不是就等同于一题多解,是不是算法越多越好呢?这是值得所有的小学数学老师思考的一个问题。作为教师,我们不应忽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水平,一味地强调算法多样化。我们教师在实施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

  1、要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的实质。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体现。它是针对计算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其实质是尊重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自主选择。让他们在计算中感受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为此,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算法的多样化,而将算法形式化、教条化。

  不少算法是在教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的不停追问、暗示下“逼”出来的。像有的学生为了“配合”教师,把实际计算中自己不用的算法“上报交差”;有的学生则为了“与众不同”,人为地拼凑算法;有的算法实际上是与别人雷同的……可以说,这些算法并不反映学生真实的思维状态,也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由此可见,教师如果片面地追求算法的数量,以为算法越多越好,而忽视算法的质量,忽视算法背后所代表的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很容易会把学生引入钻牛角尖和乱用算法的误区。这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处理好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关系。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发展水平不同,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往往表现出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多样性,因此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形成多种方法。在这些方法中,有些算法比较简便,有些算法比较麻烦;有些算法思维水平较低,有些算法层次较高,这就会产生算法优化的问题。算法优化的过程应是学生不断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规定和主观臆断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算法。例如,解决“18+7”这样的计算问题时,学生提出各种算法后,教师不要急于评价,也不要用一种算法去统一,更不能算法“自由化”,即想怎样算就怎样算。可以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算法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比较中了解各种算法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或者几种算法,以此正确地理解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关系。

  至于教材中编排的某些算法,如果在教学时没有学生提出,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其一,若已经是学生不用的“低思维层次的算法”,教师可以不再出示,以免学生走回头路。其二,若是算法经教师“千呼万唤”仍不“出来”,说明算法离学生“最近发展区”很远,大可不必呈现。其三,若是有利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算法,教师可通过提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也可通过向学生推荐等形式进行呈现。当然,我们也要注意避免把算法刻意“灌输”给学生。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12-23

数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12-23

数学教学反思10-28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1-10

《用数学》教学反思11-09

数学的教学反思12-27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0-09

三年级数学《测量》教学反思12-25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7-29

高一数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