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时间:2021-12-25 18:53:0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精选6篇)

  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精选6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我的主要设计有两个方面的亮点:有效导入和有效朗读。

  1、有效导入的设计原因及对策: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如何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参考很多前辈和同行的意见后,我这样设计导入:同学们,咱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每个朝代都有各自兴盛的文化,唐朝盛行什么?(诗歌,顺带明确一下文化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从小,唐诗就伴随我们成长,唐代最有名气的两位诗人是谁呢?(李白、杜甫、李白,号“诗仙”;杜甫号“诗圣”又号“诗史”)杜甫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哪位同学跟他很熟悉的请起来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位老朋友吧。(学生介绍)杜甫35岁前曾经游历各地,过着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从他的《望岳》一诗中就可以窥见青年的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35岁后寄居长安十年,那时候唐朝爆发了一场动乱,什么动乱呢?(安史之乱)杜甫在逃难中被俘,并被叛军压回长安,看到眼前田园荒芜、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情景,他写下了《春望》。(指导大家回忆杜甫诗歌并背诵出来)在此期间,他还写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因为这些诗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人们称他为“诗史”用诗歌抒写历史。后来安史之乱平息之后,他弃官带着一家老小辗转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于是就有了至今闻名于世的杜甫草堂。那时候正好是春天,战乱平定了,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景,诗人写下了《绝句》(学生背诵)茅屋虽简陋,但是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他到江边散步,看到草长莺飞,春花粉蝶,于是又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学生背诵)一场绵绵春雨又让他喜不自禁的写下了诗篇《春夜喜雨》(学生背诵)。要是永远是春天那该多好啊,但是好景不长,春去秋来,秋风秋雨也来了,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下面咱们大家一起去体验一下那个深秋的不眠之夜。

  这个导入时间比较长,目的是对过去所学的杜甫的诗歌进行梳理,毕竟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对旧知识的复习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又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诗歌学习的氛围,还明确了本诗的写作背景。可谓一举三得。

  这种情况下学生必会受到感染。精心设计的导语营造出了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为下面我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济世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

  2、有效诵读设计原因及对策: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诗歌教学的“朗读训练”都是重点,我设计这样的思路完成有效朗读:

  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初读感知,扫除阅读障碍;再读诗歌,疏通大意;三读感悟,体会感情;四读品析,揣摩语言。采用师范读,学生赛读,互读互评,小组展示读等不同方式朗读品味。在课堂上有一组同学设计了这样的朗读方式(一生先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其余生重复“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余生重复“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其余重复“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共同重复末句)这样的朗读让课堂进入一个小高潮。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2

  诗歌的教学,注重的是在诵读中品味理解,因而备课中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以及相应的指导与训练。而如何使学生由课内走课外,使一节课不仅仅只是“一节课”而已,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今考试形势的要求。

  以上是我在执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所做的几点尝试,谈不上创新。通过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我认识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课堂学习。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普遍、内容最广泛的学习。作为教师,应紧紧围绕创新学习,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努力探索减负、优质、高效的教改之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并把它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任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3

  语言赏析还不够地道,这也是我备课时深感困惑的地方,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语言特色,从而深刻解读杜甫带着崇高理想的生命状态,挖掘人物背后的厚重的文化意蕴。对这一点,我自觉只做到了蜻蜓点水。

  如果把视频放在课前也许效果更好;如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让学生理解,然后再讲,也许效果更好;如果pk朗读阶段的评价再具体再积极些更好;如果讲授过程再激情些更好;如果…………

  执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留给我更多的是对如何真正践行新课改精神的思索。再次感谢各位同行对我课堂的关注与批评,感谢你们给了我参照系,给了我反思力,让我们为演绎精彩语文而一路同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4

  上课时,我按这些预设,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课上书声朗朗,语文味很浓,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当然,从这节课中也暴露出我平时教学中的诸多不足,现反思如下:

  一、这节课的成功之一在于我一改过去常用的串讲法,采用了诵读法进行教学。以往教学,总是担心学生不主动的去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阅读古诗文,教学中老是不敢放开,非要让学生字字落实不可,因而较多的采用串讲法,眉毛胡子一把抓,一讲到底。这种忽略学生主体的作法,结果往往是吃力不讨好,老师累,学生烦,课堂枯燥,教学没有实效。诵读法作为一种传统但又有效教学方法,对古诗文的教学尤其有效。“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白知。”“心潜于一,久而不移,而所读之书,文章接连,血脉贯通,自然心与理会。”诵读的过程就是由口入心的过程,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以诵读法教授古诗文,自然、亲切,它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感悟、欣赏。在这节课上,我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多种形式的读贯穿全课,要求学生在读准、读顺、读懂的基础上读出诗的味道,读出作者的形象,读出自己的感悟。整节课书书声朗朗,效果极好。

  二、这节课的成功之二在于我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摆正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除了上面所说的用诵读而不用串讲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在三读质疑这个环节上,我让学生读出疑问,读出思考,通过学生的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较好的理解了诗意。学生的质疑,有不少出彩的地方,比如有个学生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来:“从诗的最后一节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那种推已及人,宁愿自己挨冻受饿也希望天下寒士尽欢颜的那种崇高的精神,但诗人为什么在第二节时竟忍心骂那些小孩为盗贼?”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我一般不轻易表态,更多的是让学生来解决,只有在学生回答不出来时我才适时用多媒体展示出本课的有关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困窘,从而解决学生的疑惑。整节课我始终处于一个积极的引导者这样一个地位,教学问题的落实始终由学生来完成,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学习兴趣高,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一门也是缺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上,我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品尝了失败,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例如在开头初读把握较长句子的停时,对学生朗读节奏划分的指导不够,以致在这一环节耗时过多,影响了下面的教学环节;又如在三读质疑中给学生时间不足,不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学生发言的评价不够到位;再如最后学生五读揣摩诵读时,只时简单提出来要求,没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因而学生还读得不够好等等。这些都有待日后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①揣摩诗歌语言。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③进行朗读训练。),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经过考虑,在授课中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汉滨区教研室张老师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市级小课题研究组。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不断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特别是在古诗词教学方面更加深入的探究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主要设计两方面重点:情境导入和有效朗读。

  新课改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诗圣”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的限制,对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改变黑暗现实愿望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如何为学生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备课组活动中,我听取了同行的意见后,这样导入新课: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圣”。那他怎么会沦落到身居简陋草堂的地步?在这个条件恶劣的地方,大诗人又会有怎样的遭遇和感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跟随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去了解一下。

  接下来我简要的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44年)秋天,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必定会受到感染。精心设计的导语营造出了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为下面我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济世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有效诵读方面的设计原因和对策: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初读感知,扫除字词障碍;再读诗歌,疏通诗歌大意;三读感悟,体会作者感情;四读品析,揣摩精美语言。采用教师范读,互读互评,学生赛读,小组展示读等不同方式朗读品味。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的层层深入和理解,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读。无论是为深入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新课程标准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诗歌教学的“朗读训练”都是重点,我设计这样的思路完成有效朗读,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熏陶感染目的。

  总体来说这堂课的教学基本完成了预定目标,但在课堂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诗歌教学该不该深究字词赏析,还有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等。最后,借用屈原的一句话来表达自己未来的教育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6

  杜甫是诗坛之圣,杜诗亦有诗史之说。《茅》诗是传世之作。《茅》诗所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抒发的是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高尚思想情操。古诗词的教学,在于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学会诵读;把握作者的情感;能对诗歌进行简单的赏析。

  为此,首先要了解作者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鉴于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通过介绍背景拉近和学生的时代距离,并串缀起同一时期、反映同一主题的其它诗作,使学生联想显现当时动荡不宁的社会面貌;使学生体味连年穷兵黩武给社稷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使学生受到爱国爱民的思想教育,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爱民、恤老怜弱的思想感情。像“三吏”、“三别”、《春望》等诗句所描写的内容,很容易激起同学们的感情共鸣。

  课堂上,学生回忆了过去学过的杜诗,使之对杜甫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对杜诗意蕴的体会更形象更丰满。既温故而知新,又以新而带旧,使学生的感知向深层发展。

  其次,要理解诗句大意。

  理解的东西才能深刻的记者它。虽然本诗语言通俗易懂,但毕竟是文言文,一些文言词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很有解释的必要。至于诗句大意,学生能意译即可。

  再次,在诵读中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诗歌的情感,最终是靠反复的诵读得以实现的。尽管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给予了具体的点拨,但由于学生的阅读水平整体较低(普通话也很不规范),本诗情感的把握还是通过诗句意思的翻译,以及老师的解读来实现的。

  对于诗歌的鉴赏,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因为缺少方法,很多学生无从下手,鉴赏的角度不能向中心思想倾斜。虽然点到了典型的动词,却又不能明白诗歌中叙事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思路很偏颇。

  另外,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尽管课件做得很朴素,还是由很多学生只顾看画面,而忘记了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啊。丰富了课堂教学,却忽悠了学生思维,实在得不偿失。

  教学过程中,以诵读鉴赏为主,又穿插杜甫的一些其他诗作,使整节课书声朗朗,以诗教诗,以诗学诗,师生沉浸在诗的氛围中。学生在学诗中提高了认识,愉悦了身心,得到美的享受。

  总之,学习本课从背景入手,解释为辅,诵读为主,鉴赏为最终目的,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美中不足的是,学生的积极性还没能充分调动起来,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得不是很好,诵读水平有待提高;课堂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还不够合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精选6篇)】相关文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06-16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1-26

改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文12-22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12-0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文4篇11-29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文(13篇)05-29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文5篇05-2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文13篇05-12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创作背景03-04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学赏析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