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19 10:15:1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1篇)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1篇)

  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1

  《爬天都峰》一文教学,我用了三课时。印象最深,效果最好的是第三课时。前面两课时教学,我从生字词语教学到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初步领悟文义,做得很慢。第三课时我下载运用了两个课件,一个是动画版的朗读课件,另一个是着重于帮助理解文章的教学课件。

  上课伊始,学生因为是本学期第一次在多媒体教室上课,非常兴奋,纪律不是很好。我马上打开朗读课件,把声音放大些,让他们的讲话声音被课件里优美的朗读盖住。学生渐渐安静下来,比较投入地欣赏朗读与画面。接下来,我让学生翻开书,试着和朗读声一起进入课文,轻声跟读。他们渐渐地把感情融入更多了。

  在朗读课文后,我打开了另外一个课件,引导学生们看图片。引导学生一边读有关的词句:“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着重让他们读出感叹词,并带形体表演朗读。接着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上的天都峰是什么样,用自己的词汇一起形容感受到的天都峰的高耸入云,阶梯陡峭。

  然后我问学生:“如果你站在山脚下,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再进入课文和作者的感受比较一下是否一样?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自然就进入了状态,和作者有同感了。“真叫人发颤”“我爬得上去吗”引导学生读好问句与感叹句,就能让他们体会出作者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接着我问:“‘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是谁在说话?”引导学生进入到“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并深入学习后面几个自然段,让学生读出问句的语气,说出问号包含的疑问。“你这么小,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年纪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天都峰?”表面上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向对方表示敬意。

  后面的教学就围绕怎么爬山以及“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顶进行讨论。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词句就能体会到爬山的艰难和“我们”上山后的喜悦。正因为有历尽辛苦上山后的喜悦,所以在“我”和老爷爷的交谈中都流露出对对方的鼓励的感激之情。由此,学生们领悟到:人与人的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这样,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本课教学虽然是承前教学,但因为有课件的加入,使得教学生动了许多。学生若是能与课文文本接触更近,效果会出奇地好。

  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2

  《爬天都峰》这课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学《爬天都峰》时,我作了一些尝试。

  一、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让学生周末作了预习。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个人读。从展示读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少部分同学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会读的还是平时那些同学。为了弥补这一点,我让学生喜欢读哪一段就站起来读哪一段。

  二、说。

  读完课文后,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就有表达的欲望,于是我给他们一个说的平台。我先让孩子们在小组内说说:你知道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之后进行小组反馈。第一小组说:“这篇课文主要我和老爷爷一起爬山。” 从这一小组反馈可以看出他们小组不会学习,没有进行小组讨论。紧接着,第二小组说:“我们小组认为,这篇课文主要写爸爸带我去爬山,半路上遇到了老爷爷,后来爬上了天都峰。”其他小组反馈的内容大致相同。这种现象属于理解不到位,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非常正常,于是,我进行点拨,提了一个问题:“他们相遇了,很容易就爬上天都峰了?”孩子们在我的点拨下,很快找出了答案:爸爸带我去爬山,我和老爷爷互相汲取力量,终于爬上了天都峰。之后,我又让学生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通常学生很容易回答:我知道天都峰很高;我怎样爬天都峰等浅显的问题。

  三、问。

  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有艺术。这篇课文质疑的的地方比较多。雷亦凡提出:“为什么老爷爷要谢谢小朋友?”“小朋友为什么又说要谢谢老爷爷呢?”这两个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解决课文的重难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释疑。

  要解决提出的以上两个问题并非易事,于是,我让孩子们分小组讨论,可孩子们还是一脸的茫然。于是,我降低了难度,问:“小朋友做了什么事让老爷爷觉得她有勇气呢?老爷爷的什么事又让小朋友觉得有勇气呢?”带着这个问题,很快孩子们找出了答案。

  反思:

  一、小组展示读、小组讨论如果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参与度,但小组学习未真正落实,只是停留在表面。这种形式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强化训练。

  二、小组讨论的问题难度不宜过大,教师可适当降低难度,使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苹果。”

  三、让学生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兴趣。随后释疑,更能体现生本教育。

  四、在说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更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学,效果会更好。如,在说的环节中,我让孩子们说说课文的大概内容,学生一下子不能完整地说出来,于是,我进行点拨,提了一个问题:“他们相遇了,很容易就爬上天都峰了?”虽然孩子们在我的点拨下,很快找出了答案,但在这个环节教师放手不够,有硬拽着学生走的嫌疑。如果让学生释疑后,再让学生说说课文大概内容,相信效果会更好。

  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3

  上一堂精彩的课,在课堂上收获到孩子们欣喜的笑脸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啊。今天讲了第三课《爬天都峰》,效果却并没有想象的好,我很郁结,亟待解决这个问题。

  上节《金色的草地》讲的就不错,何以见得呢?孩子们反应好,特别欢快。从他们积极踊跃的程度和活泼开心的状态我就断定这节课我成功了大半。知识点落得还扎实,课时安排正正好好。采取教参的建议弄了一个学生表演小片段,着实让孩子们乐了一把。那欢快劲,啧,别提了。根据对比图片演示草地变色的原因更是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带着这激昂的情绪,我本想把准备充分的《爬天都峰》一溜顺下来。可是,问题来了。

  从上课开始,学生们的状态就是一个字“蔫”。带着问题读课文,“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其实问题很简单。“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遇到一位老爷爷,我们最终一起登上峰顶。”怕学生犯迷糊,读完一遍课文后,我还给了他们提示。课文都写了哪几个人?生答“爸爸、爷爷、小女孩。”我将板书写在黑板上。我和爸爸、爷爷、爬天都峰。“谁能看着板书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这个问题。举手的寥寥无几。我整个心情瞬间低落。

  让学生找第二段描写天都峰特点的两个字,“高、陡”我想总不至于太难。举手的依旧寥寥无几。我问“三、四、五段运用了一种我们学过的写作手法,谁记得,你一句我一句这叫?”学生们开始小心翼翼的猜“说话,问话,讲话?”最后终于答上了“对话”,大概是蒙的。让我很费解。又一个问题,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零星有学生举手说:太费力了,最后可下子做成了。他们的回答中,我并未听到“辛苦、克服困难、历经困苦”等词语。完全是简单大白话。当然,这节课的设计并不是一问一答式。那是怎么回事?

  最后进行课堂小练笔,峰顶对话。这一部分还算成功。课文本身就有过很多对话,在加上对课文的理解,孩子们有不少话要说,借着文中的我,都表达了出来。爬上天都峰后爷爷和我聊了很多很多,爸爸爷爷我们三个聊了很多事情。

  直到刚才我才略有感悟。

  1、早上因为班级的一些小事我发了脾气,我带着火气上讲台,让我变得不稳重、不理智。

  2、学生对我发火的事耿耿于怀,有问题、有想法不敢举手表达。我让他们怯了。

  3、问题稍难,教师引导语又不到位,学生一头雾水。

  4、学生课堂表现不顺心,导致教师紧张,语无伦次。乱上加乱。

  5、教学设计生硬,一块一块分了节。学生听着无聊,没有整体结构感。好像还有其他原因,目前没找到。慢慢发现吧,这个问题今后还会出现的。

  总之,不能影响明天的课程。还有明天呢,吸取教训,继续前进。

  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4

  今天是第一次讲公开课,题目是《爬天都峰》。反思内容如下:

  1、心态。上课前很紧张,早上五点半的时候就突然醒过来了,意识里还是准备的公开的教案。但在正式上课前,给自己做了积极的心理建设。因为我明白,如果我怂了,声音中传递出紧张、害怕的情绪或直接的磕绊、颤音等,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会更加紧张,不敢回答问题了。因此,正式上课后,大概有1分钟的过渡吧,之后就没再想这件事,所有的都是围绕教学和学生发言情况展开。

  2、时间。上课前会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是不是有点多,时间够不够用,学生能不能消化得了。上课后,感觉对于每一个教学任务的时间分配上不是特别清晰。但最后的结果是,总结刚说完,铃声敲响了。所以不知道是否能证明自己很好地把握到了。

  3、教姿教态。无论是从衣着还是行为举止上,感觉都符合一个教师的身份,这一点对自己还是满意的。

  4、教学方法,明白以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具体采用了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朗读法、讲授法等。

  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5

  《爬天都峰》是一篇精读课文,这课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我在教学这课时,有一点自己真实的教学体会:

  一、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

  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是我校语文课堂“情知教学—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研究的课题,上学期在赵校长的带领下,逐渐摸索出方法并运用于教学中。本节课我依旧带领学生依据课题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教师引领学生梳理问题,找出文中的中心问题。从课题入手找出中心问题,我感觉教师不再是问题的终结者,而是引领者、鼓励着。以往的语文教学我总是课堂的指挥者、领导者,总是不相信学生,不敢放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总结和反思提炼,我逐渐感到教师要敢于把课堂让给学生,把教师的满堂灌让位给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二、小组交流重实效

  学生在梳理出中心问题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学生根据问题自己读书,自己找出问题,画出问题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语,把理解和体会写一写,再进行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学习要求

  1、明确学习组长

  2、人人明确交流的问题

  3、组内整合出多种方法进行交流

  4、合作学习有主见

  5、汇报时要认真倾听,会欣赏,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6、敢于质疑—爱心互助共闯关。

  三、抓住关键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

  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句子和重点词语“挂”进一步深入体会天都峰的 “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后为线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爷爷艰难攀登、爬山后“我们”的喜悦的心情的有关词语、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体会。在理解中,我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如:“奋力“、“手脚并用”“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从中体会到爬山的艰难和不怕困难的勇气及一往无前的精神!又从小女孩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中,抓住“居然”“也要……才……”这些词语来理解体会小女孩和老爷爷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教学中的不足:

  在品析文中体现人物不怕困难的语句“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两句时,由于只停留在口头上的交流,谈体会的也只是个别同学,以读促说只是个别现象,老师讲得多,学生悟得不深不透。

  五、思考:

  1、语文课堂上教师能不能少讲一点?

  2、如何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谈体会,能否再深入一些?

  3、如何做到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最大程度发展?

  4、在教学活动准备过程中,应更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教学要领,拓宽知识面。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以读促想,以想促说,再向以说促写过渡,加强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作为语文教师要为学生语文终身学习负责,在课题牵引下,从问题的探讨到品读的感悟,再到思想的升华,都应尊重学生生命的自然发展为主旋律,促进整个课堂学习动态的自然生成;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是充实学习的血肉,妙笔生花是学生情感的升华,只有这些部分完美结合,才会让我们在课堂上真正看到生命的绽放。

  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6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这样一件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齐读课题,并纠正课题中“都”的正确读音,紧接着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课题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呢?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学习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我紧扣本单元训练重点,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子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结合观看天都峰的录像、图片资料,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

  在学习爬天都峰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如:“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联想“我”和老爷爷登山的艰难,他们是怎样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学生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为什么会互相道谢,学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说的话了。

  学完本文后再让学生回答文中课题为什么用“爬山”,不用“登山”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本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是:为了抢教学进度,对重点字词段的品读不够,学生理解不深入,教师讲解过多,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在今后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以读促想,以想促说,再向以说促写过渡,加强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爬天都峰》这课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回顾教学过程,我主要从以下几个切入点进行课堂教学,效果还不错:

  1、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险”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和“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等句子的理解,结合观看天都峰的图画和我自己在爬天都峰时的一些照片,让学生有个直观的印象,这样对学生理解爬天都峰的困难,为学习我爬天都峰的过程打下铺垫。

  2、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我”和“爷爷”的两次对话,揣摩“我”和“爷爷”各自的内心的复杂心情,想像他们的思想起伏和斗争,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再抓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联想他们登山的艰难,是怎样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情景表演体验爬天都峰的困难,这样学生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为什么会互相道谢。最后,理解爸爸说的话这个难点也就在以的上的教学中层层渗透下突破了。

  3、课后延伸,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在生活中怎样克服困难的事例,让学生自己悟出在困难面前首先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念,那样,做任何事情就能够达到目的。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生活谈,效果还不错。

  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7

  今天,我在教学《爬天都峰》一文时,有这样一个句子“我一会儿攀着铁链向上爬,一会儿手脚并用象小猴子一样”,我让学生照样子用“……一会儿……一会儿……象……一样”说一句话,有一个学生立刻就举起了手,我很高兴,就让他先说,他是这样说的:小明一会儿吃饭,一会儿睡觉,就像猪一样。我当时就让他坐下,生气的说:你怎么可以说出这样的句子呢?后来,原本想举手的学生都不敢举手了,课堂出现了僵局。下课后,我反复的想着这件事,我才发现自己在处理这个学生的句子时,方法不太恰当,以至于让更多的学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甚至以后的课堂中他们都不敢回答,因为他们害怕自己又说错了,老师会责怪他。或许,当时我这样说:“你的这个句子是正确的,但是你把人比成猪就不太恰当了,你能不能在想想别的句子了呢?同学们还有更好的句子吗?”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的。

  这个问题不由的让我想到我们的课堂为什么死气沉沉,也许更多的原因是我们教师造成的。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顾及学生的感受,注意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适当的鼓励学生,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他们会在课堂中更积极、踊跃的发言,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

  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8

  这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学习的第一组第3篇课文,通过本组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因此这一组教材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段语文教学的接口处,而这篇课文是第3篇精读课文,所以它在本单元是举足轻重的。本文表达上的一个明显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对话语言朴实但内涵丰富。

  学习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懂得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学会运用多读多想、边读边想的方法,读懂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我明显感觉孩子们对课文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就给孩子充分读的时间,引导孩子们在读中理解了课文,并且整节课轻松但效率极高。指导读六七自然段时,有个学生提出来个问题“为什么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台阶还有扶的铁链吗?”当时我就鼓励说:“她提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她真动脑子!”然后我和学生一起讨论了一下,通过看天都峰的高等,学生知道因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动,大都是像猴子一样爬的,所以用爬山。

  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9

  《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一件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本篇课文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时能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朗读感悟上,以读促思。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时,我让学生对第二段进行多次形式多样地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又让学生画一画,画出天都峰的高耸入云、山高路远,学生运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体会出天都峰的“高”和“陡”。同时,也达到了熟读成诵的教学效果。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提出了"阅读教学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的观点,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去,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在学习“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这一部分内容时,我抓住两次对话,以角色体验的方式,通过填补内心空白,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外衣,洞悉思想的本质。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分角色朗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个个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来要求角色。其中一个小男孩还运用上了肢体语言,弯腰驼背,手捋虎须,声音也是老气横秋的,虽然他这样的举动换来了个别学生的嬉笑声,但是学生还是接受了他,纷纷效仿。就是这样的朗读引起了共鸣,既丰满了角色形象,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不过,由于时间有限,对学生的重点字词指导不到位,比如“奋力、爬呀爬、终于”等等。

  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10

  《爬天都峰》一课主要讲了天都峰的高和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解决困难爬上天都峰的。通过对课文的朗读体会善于从别人身上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解决困难的道理。

  课堂上,我首先对生字和词语检查过关,然后就把重点放在朗读感悟上。这一课中我把朗读感悟重点放在了对天都峰的高和险上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的话语上面。这里重点说一直对于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险上,我让学生多次朗读第二段,在读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如:“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天都峰的高;通过“挂”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陡。但是在找一找这些词语时,却碰到了一些困难,尤其是对于“挂”这个词语,很多小朋友不能理解,因此花在这里的时间就相对多了些,最后我希望通过知识的迁移来使学生理解,我举了《望庐山瀑布》的例子,通过这里的“挂”字来使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挂”字,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所以这样一来就比较容量理解了,我也认识到有些东西的学习对三年级刚升上中段的学生不能太强求了,要通过知识的迁移和感性的事物的帮助才能行!

  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11

  《爬天都峰》是一篇哲理意味较强的文章。要体会老爷爷与“我”对话的深义,体会成功需互相鼓励对于还未经历多少人生的三年级孩子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这时此课的一大难点。也将是我下面反思的重点。

  首先说说本课的教学安排。本课我安排三个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是初读文章,读写生字。第二课时主要用于精读课文,第三课时主要是作练习的完成与讲评。

  总的来说,课堂上呈现出的总体情况是:发言的点较少,课堂气氛略显生硬,安静,学生对问题主旨的领悟较慢。

  对以上几个问题我将借由几个教学环节具体地说说。

  首先谈谈课堂气氛这一点,其实它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问题。我个人的感觉是:撇开这个班的学生听课状态比较差这些客观原因。单就我个人的教学来说;首先,我的铺垫工作做得不够足。在第二课时的第二环节上,学生的模拟表演与思考已经很好地调动了大家的思维结合图片,学生也谈到天都峰的险了。但在谈判“面对这么险峻的天都峰,作者的情况如何时,”学生只能谈到害怕,没有再深入下去。而我进一步启发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想时,学生的回答依然比较单一。我看“没希望”了,就自己说了出来,学生似乎也没有真正领会。

  最明显的要体现对“老爷爷您也爬天都峰?”这两句话的理解上。学生开始“小妹妹,你也爬天都峰?”

  还会错了意,后来,我自己模仿了一下二人的口气,学生才能体会到二人心里的怀疑。但怀疑背后的敬佩学生却未能领会。当时我在学生说出怀疑后,问学生“再想想,还有什么?”又模仿了一次,并且加进了一点敬佩的口气。但学生不得要领,后来我启发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小妹妹,看到这样一个老爷爷都来爬山,山这么高,这么陡,你心里会怎么想?学生还是把思想停留在怀疑上,我没有办法,只好又一次太心急地将答案以“是不是”的形式直接说了出来。

  后来我想,这是因为我在上课伊始对人物心理的铺垫就不够。所以导致学生光注意山陡了,山陡理所应当会害怕。但生就没想到作者本身站在天都峰脚下就是要来战胜自己的。还有我光自己模仿对话的口气,先“启发”了,没有留给学生自己品味的空间,所以学生就根据前面的教学做了推断,所以我想总的问题在于我生硬地进行一个接一个的教学环节,都没有充分注意到环节之间的过渡与铺垫。

  其他几个问题与我上课时时不时要严肃起来整顿纪律有关。破坏了原有的较为轻松的上课气氛,当然,我刚接收这个班级,没有考虑这个班的接受情况,只是用于千人一面的教案没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也是导致如上问题出现的原因。

  另外,本文的主旨谈判战胜困难,我忽略了学生实际生活,没有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来谈,因此主题的揭示就显得单薄、苍白。

  我也有做得不错的几个环节:包括生字的小组自学及攀峰情景的再现及朗读指导。我以自己的朗读带动起全班的气氛。在理解的基础上赛读、巩固得还不错。

  所以我想,如果我前面的铺垫能深入下去的话,在此基础上的理解及朗读会更好。

【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06-13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06-13

《爬天都峰》的教学反思06-14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精选06-14

爬天都峰的教学反思06-23

《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02-22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09-07

《爬天都峰》的教学反思01-01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01-01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