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

时间:2021-12-03 18:09:5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5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1

  10.12日周一上午第一节课,我和一班的学生们一起完成了四年级第10课《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首先,设置悬念: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激发出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在阅读中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来解读课文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不足之处:

  一是没有找到爬山虎,只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不够直观。如果提前让学生观察,寻找到爬山虎,效果会更好些。

  二是由于教学经验积累尚有许多不足,教学中,还未能很好地围绕中心对重点词进行比较,理解,品味。

  三是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2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本课的难点。

  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先是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讲爬山虎叶子这段,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叶子的美,通过朗读把叶子的美读出来。

  再是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采用老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方式从文中找出爬山虎脚的特点。接着默读爬山虎向上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在学生精读课文后,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采用连环画的形式画一画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反复的读、讲、演、说之后再让学生背诵重要的段落,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看着板书提示,很多学生当堂就能够背下来了。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最后是边读边渗透写作方法。在讲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以及怎样爬的时候,顺带提及到作者怎样观察植物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这样比平时上作文课时单独来讲怎样观察植物,怎样写植物要容易的多,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3

  《爬山虎的脚》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在第二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又是一篇科学知识类的文章,知识性、教育性很强,如何引导孩子上好值得大家深思。如果等同于自然课、常识课就丧失了语文学科本来的魅力了,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保护孩子求知、好奇的心理,激活孩子的人生情趣,把孩子的自然能力、好奇心、新鲜感转化为充满情趣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要注重语言文字本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

  另外我也注意孩子的自尊心,表演固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感悟方法,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表演的不好,遭到大家的嘲笑,使孩子有深深的挫败感,那这个环节舍弃也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导”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教学中每一个环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调整自己的教案甚至自己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情趣”带进课堂,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4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爬山虎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读后我们也会产生探究的愿望及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我抓住课文第3、4自然段,通过画一画,演一演,学习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有序的描写。让学生明白怎样写才能将事物写具体,写真实。

  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和第四自然段细丝的变化时,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让学生在有关的语句上反复朗读反复琢磨时,学生开始寻找到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起来,细细斟酌之下,一幅幅形象直观的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而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

  所以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想到了用肢体语言来展示。课堂上,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手臂当作爬山虎的茎,手指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把课桌当作一面墙。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再经过解疑,理解爬山虎不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这节课成功之处就是肢体语言来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以阅读促写作,以阅读扶写作。我想学生在习作中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首尾呼应的手法就可以让文章结构紧密,内容完整,主题突出。所以,我利用文本向学生渗透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我试图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首段与尾段的方法,意会首尾呼应微妙的联系。因为时间的关系,学生只将首尾段读了一遍,还没有在读中有所感悟。此项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哪个都想抓,在有限的时间又怎么可能都落实。其实,运用了首尾呼应手法的文章很多,又何必急于在一堂课完成。在总结中,前进;在反思中,成长。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5

  《爬山虎的脚》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在第二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又是一篇科学知识类的文章,知识性、教育性很强,如何引导孩子上好值得大家深思。如果等同于自然课、常识课就丧失了语文学科本来的魅力了,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保护孩子求知、好奇的心理,激活孩子的人生情趣,把孩子的自然能力、好奇心、新鲜感转化为充满情趣的人生态度。

  同时也要注重语言文字本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另外我也注意孩子的自尊心,表演固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感悟方法,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表演的不好,遭到大家的嘲笑,使孩子有深深的挫败感,那这个环节舍弃也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导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教学中每一个环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调整自己的教案甚至自己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情趣带进课堂,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6

  《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重点是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教学难点是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如果,只是引导学生去读书,划出有关词句进行理解,学生会感到枯燥,缺乏主动性。我就采用李青老师的教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然后请学生以画的形式来汇报自己对爬山虎的的脚的了解,比一比谁画得又快又对。学生一方面很喜欢画画,另一方面又争强好胜,当然会激励着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读书,去了解爬山虎的脚。有一部分学生急于求成,读书不细心也没关系,我又采取了评议画好的画的方法,来加以矫正。

  本来课前我觉得有个同学平时读书不细心,这次一定画不对,正好利用他来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改画,并对那些读书不深入的同学加以教育。没想到,由于他课前已经找到爬山虎细细地观察过了,所以到黑板上一画完全正确,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当时,我一紧张放过了这个很好的鼓励机会。请学生评完他的画,就到下面去找了几个画得不正确的,来引导学生读书评议改画。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应该请画得对的那个同学指着自己的画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眼中的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并请他给大家讲讲自己为什么能画对,然后大加赞赏,号召大家像他一样善于观察,深入读书,这样既是对他本人的激励,又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激励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更能深入的读书。

  在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时候,我则采取了读书表演汇报的形式,先让学生划出文中表示动作的词理解一下,并在下面试演一下,然后上来演给大家看,共同依据课本评议,改演。学生边读书边演示,不知不觉就在实践中突破了难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7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我在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我教学本课的不足之处是:

  1、没有找到爬山虎,只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不够直观。如果提前让学生观察,寻找到爬山虎,效果会更好些。

  2、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8

  1、巧用简笔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进行填空,反复琢磨,再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这一设计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朗读起来。

  2、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我让学生们先找出有关的动词,重点突出这些动词,再让他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一条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另一只手的手掌当墙面,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最后指名让学生到讲台前来演示。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便显而易见了。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9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本课是很好的读书训练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典范,在了解爬山虎怎样向上爬等相关段落上,我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说、演、画、议等方式,使学生课堂小主人的地位得以凸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在整堂课中,我觉得让学生拿起画笔,表现爬山虎爬的过程及一顺儿朝下的叶子,这是个亮点。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参与欲很强,而且一些平时不太表现的学生,也用其无声语言-----画,向大家展示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来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而动手画一画这一环节正是最好的表现形式之一。与之同时我还指名一些学生进行表演,把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动作形象地再现出来,使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但遗憾的是,对于学生进行培养观察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一思想教育落实不是很到位,效果不理想。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10

  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讲爬山虎叶子的这段,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叶子的美,通过朗读把叶子的美读出来。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采用老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方式从文中找出爬山虎脚的特点。接着默读爬山虎向上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再次,边读边渗透写作方法。在讲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以及怎样爬的时候,顺带提及到作者怎样观察植物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这样比平时上作文课时,单独来讲怎样观察植物,怎样写植物要容易多,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11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在本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老师的这节课简单实用,没有花架子。所谓“大道至简”,这种简简单单直奔目标的教法,这需要经过多少年的教学实践才能沉淀出来啊!回味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1、品味语言充分,营造了一种和谐、鲜活的品味语言的氛围。师生完全陶醉在叶老朴实,凝练,充满韵律感的语言环境中。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孔老师珍视孩子们的个性化体验:

  学生甲:我觉得“新鲜”一词用得好,写出了叶子的嫩、绿。

  学生乙:“舒服”一词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体现作者的感受。

  学生丙:一阵风拂过,“拂”字用得好,表示风儿轻轻掠过,用“吹”没有这种效果。

  2、感悟,品味充分,美读则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于是便有了课堂中,学生自由读,读给学生喜欢的人听,师生对比读,各种形式,充分朗读。

  3、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孔老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默读后画出来。如:可以用抓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现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12

  一、教学叙事

  在常规课堂教学听课中,我进行了《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课前我设计了以"绘画"为主的教学自控方式,想达到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让学生绘画爬山虎的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进而使学生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脚的样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课堂上,我提出了课前设计的环节: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从学生举手的情况表明,全班48名学生,有90%以上的学生都能够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在文中第三自然段读出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你能动手画一画吗?"我的问题紧接着提了出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几分钟过去了,教室里开始发出同学们的交流声。我巡视了一下,基本掌握了结果:全班几乎有一半的学生感到为难,即便是画出来了,画得也不准确。于是,无休止的讨论,在读书找依据,再讨论····真没想到,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却在学生中出现了问题。

  二、教学反思

  这节课明显地暴露出了学生对内容不完全理解的漏洞,同时也暴露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过高估计的漏洞。试想,如果教学中没有安排这个自控,教师会以为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已经掌握了,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花费时间了,而结果却恰恰相反。通过教学实践,也使我反思了学生画不出爬山虎的脚的原因: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文章第3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什么样子,另外,第四自然段也有一些关于爬山虎脚的样子的介绍。但是,就是因为学生没有读懂第三自然段,因此,有不少学生认为爬山虎的脚就是“六七根细丝头上的小圆片”。

  学生对植物的一些知识了解得较少。如:什么是植物的"茎"?植物的"叶柄"长在什么位置?有的学生根本就不清楚。对于这一点,课前我没有了解清楚。

  学生没有弄清楚爬山虎的“脚”与“细丝”的关系。如果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就不难发现:爬山虎的脚就是在爬山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的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小圆片"只不过是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的头上的变化。

  教师在备课中,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估计过高。因为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比较常见,我以为学生对爬山虎比较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没有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过很多次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从而使我及时修改了教案设计,为了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内容,确保教学质量,我又安排了一节语文课。具体做法是:

  1、重新品读第三、四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⑴ 叶柄的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生长位置,爬山虎脚的样子)

  ⑵ 细丝跟新叶一样,也是嫩红的。(爬山虎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⑶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爬山虎的脚好像长出"吸盘"了)

  2、观看爬山虎的图片、录相和投影,增强对爬山虎的直观认识。

  3、学生观察爬山虎的实物。看出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以及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的。

  4、学生重新再画爬山虎的脚,展示画得好的学生的图画,进行强化。注意位置不要画错。(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13

  这次是到岗二以来,刘校长第一次听我的课,心里难免有些紧张。不过毕竟也有了10年教龄,开始讲课了,心里慢慢镇定了下来。

  课的开始进行得还不错,孩子们配合也很好。可是当开始学习“爬山虎怎样用脚爬墙”的时候,却出现了问题:孩子们对于爬山虎的脚的生长过程、位置以及爬墙的整个过程的认识很模糊,读了半天文章还是有孩子说不太明白。让他们在书上画一画脚的位置吧,也不够准确,最后只好我亲自讲解了。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我又找了几个孩子上前用手来进行了演示,最后还是自己又进行了演示,这才基本明白了。

  回到办公室,我就在想这是怎么回事?学校里就有满满两墙的爬山虎,课前又布置了观察任务,孩子们怎么就不明白呢?估计是都没有仔细去看!第二节课语文课我到班上了解情况,果然是他们头一天根本就没几个人去认真观察学校的爬山虎,甚至有不少人就没有看!唉,这些孩子们呀,光有聪明的头脑,缺乏踏实的态度!

  为了弥补上节课的遗憾,我带孩子们来到了楼下,结合着实物,把课文又重新理解了一遍,这才让他们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回事。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14

  《爬山虎的脚》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讲读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学习本课时,我采取以疑激趣,以疑引路的方法,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常言道:“学贵有疑。”世界上的一切创新和发现均由疑而生,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新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读课题质疑,当时同学们积极举手,有的说:“我们人和动物有脚,爬山虎怎么也有脚呀?”有的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呢?它的脚长的什么样的?”还有的说:“爬山虎的脚能走路吗?”……到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均被激发起来了,于是我提出了自学要求:“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的音。2、找一找课文从哪到哪写了爬山虎的脚。3、带着刚才的问题读课文,谈谈读后的感受。”此刻,学生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去,朗朗的读书声充满了整间教室。在自学汇报时,有的学生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写它生长在什么地方以及它的叶子呢?”针对这个问题,我首先组织同学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我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其间,和同学们共同寻找答案。然后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各组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组和组之间互相补充。最后教师根据各组汇报的情况对此问题加以总结。在汇报中有的小组说:“正因为爬山虎它有脚,能够往高处爬,所以才能爬到房顶上。第一自然段是告诉我们它的脚很能干,所以要写这部分。”有的小组说:“写它生长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就等于告诉我们它的脚的作用了,所以不能没有这部分。”还有的小组说:“如果爬山虎没有脚,它不可能爬这么高,所以这部分也和脚有关,不能没有。”那为什么要写叶子呢?有的小组说:“正因为爬山虎有脚,所以它的叶子才能铺的那么均匀。”有的小组说:“如果爬山虎没有脚,它的叶子会堆在地上,乱成一团,所以叶子和脚也有关。”还有的小组说:“爬山虎叶子排列那么整齐,铺的那么均匀,都是因为它的脚巴在墙上,叶子的美,是爬山虎的脚带给的,所以不能没有这部分。”同学们的回答多么具体,多么的贴切。我听了各组的汇报,深深感悟到“疑”是智慧的源泉,“疑”是创新的动力,“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领悟到,学生就像一张白纸,那么的纯真、无瑕。我们教师好比绘画者,恰当的引领能够在这张白纸上绘出五彩斑斓的画面。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15

  《爬山虎的脚》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还写了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学生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对课文内容、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进而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而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则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就拿了一株爬山虎到教室里来养了,这大大地方便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了这一观察基础,在教学开始,我先出示图片,激发学生情感,然后就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接着,聋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后,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然后在通过小组合作演一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本堂课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引导学生去观察、积极发言基础上,忽略了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梳理,如果能有效地落实下来,再让学生根据平时对校内植物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以促使学生课外去观察植物以及去阅读一些有关植物的资料,以便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到更好的体现。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5篇)】相关文章:

1.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2.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4.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

5.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精选5篇)

6.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1篇)

7.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通用11篇)

8.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通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