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后记

时间:2022-11-16 09:41:0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教学后记(通用12篇)

  教学后记是教师对自身具体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各科课时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在上完课后对本次课的上课过程做出综合的评定,它可以记载下本次课的经验与教训,找出教学具体实施过程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后记,供大家参考。

教学后记(通用12篇)

  教学后记 篇1

  跳远是一项学生感兴趣,但又是较难教学并极易受场地限制的项目,因此作为教师应主动积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及时改变教学策略。急行跳远是本学期的主要项目之一,第一课时该如何上使我考虑了很久,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我决定将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放在起跳后空中的收腿动作上,结果表明这一点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效。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在空中较短时间里完成收腿的动作。

  教学重点:起跳后空中的收腿动作。

  成功之处:

  整课的设计基本是合理的,四大基本部分的衔接是教为自然的,主要体现了合作、创新的理念。课从开始的双人操,如:压肩、互背。然后是合作的原地纵跳、小组跳、小组游戏等,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成功,在合作中凝聚人心。在游戏时,有教师规定的动作,也有学生自创的动作,体现了各组的合作,学生的创新。课中学生对双人操的新奇、对跳远的激情、对游戏的热情,说明教材安排的合理,符合学生的生心理发展。

  不足之处:

  学生的组织纪律出乎教师的想象(组织纪律不太理想),因此在各类活动中,教学效果比预计的要差,队伍的调动时间有些缓慢,有个别同学连基本的“单跳双落”都未能完成,许多同学只顾开心,在跳时收腿动作时有时无,创新思维不够。教师最应反思的是此班的组织纪律应进一步加强。本节课前准备未充分,说明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教学后记 篇2

  《小树谣》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课文共有三节,第一节写小树在春天绿了嫩芽和树梢;第二节写小树在春天红了花蕊和花苞;第三节写小树对小鸟说的话。课文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树在春风里长大,希望自己长成大树后让小鸟在枝叶间筑巢。根据儿童诗歌的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力求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读书,主动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诵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以下环节:

  1、自主识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本课生字较多,因此我在前一天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在出示生字后,让学生先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在词语中读等等,加深学生的印象。并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来识字,提高识字的效率。

  2、引导想象,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学习课文之初,我先出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对春天有一个整体印象;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读诗,并看情境图说话,体会诗歌语言的不同;在学习第三小节时,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它”、“我”、“你”这些代词的意思,之后根据学生的理解,拓宽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说一说,小树对小鸟说了些什么?引导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创造性的积累。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拓展延伸,与《同步读本》关联。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联系《同步读本》,读第13课《树真好》,在文章中感受树的好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当然,由于学生的积累少,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估计不足,对于拓展的内容学习效果不太好,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进行调整。

  教学后记 篇3

  本课开始导入时,我先让同学们聆听了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草原放牧片段,旋律轻快而活泼,一下子就让人想到了在草原上的快乐生活,接着,慢慢的向同学们讲述了小姐妹与风雪搏斗保护集体羊群的故事。随着琵琶惟妙惟肖的演奏,把同学们渐渐拉入了故事情景中,也被故事深深的打动着。歌曲新授时,我把握住了典型节奏以及骏马飞奔的特点,让学生反复练习,由拍手到击凳子,再到拧指,最后到弹舌,同学们一边边兴致勃勃的为歌曲加入了马蹄声,尤其弹舌的加入,更是非常形象的再现了草原上的马蹄声,通过伴奏练习,同学们大多兴趣很浓,同时又反复聆听了多遍歌曲,在接下来的唱歌中学习也较顺利。

  歌曲基本会唱后,我又让同学们来感受蒙古族舞蹈,我提前先学了三个动作,左右倒肩看上去很简单,可做起来很多同学不协调,整个身子都在扭,实在有些可笑;左右展臂同学们学得很快,但是还欠舒展;学到“挤奶”的动作时,很多男生都不好意思跳,在底下偷偷的笑。

  虽然,一节课已经结束了,回顾这节课,其实也发现和多问题

  一、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欣赏时间偏长,唱歌时间较短,学生歌曲表现力还不够。

  二、虽然同学们对节奏练习很感兴趣,但是我发现很简单的节奏还有同学不会,影响了节奏教学的顺利进行,平时的教学中还应加强基本节奏等训练。

  三、不能放弃对中年级学生舞蹈的训练,只有平时坚持做,同学们的动作才会越来越协调、越来越有乐感,越来越大方,越来越优美。

  我想,简单的一节课不足以表达出创作者的所有意图,但是,嘹亮的马蹄声和小姐妹的故事却留在了孩子们的记忆中。如果能在音乐课上,永远留住这草原上的马蹄声,其实就是对人物精神的最好传承吧。

  教学后记 篇4

  1.营造童话意境激发学习欲望

  本节课,我以童话“小马过河”为背景,组织教学。课一开始我简单的给学生讲述小马接受任务去磨房,途中遇河,松鼠与老牛的话让它不敢过河,只好回家问妈妈的故事。在随后的教学中,紧紧围绕“小马过河”这个故事展开教学,从小马练本领、小马接受任务遇到大河、小马想方法过河、到欢庆过河都是在这个情境中进行的,使学生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参与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融为一个整体。

  2.挖掘生命内涵放飞学生心灵

  儿童的灵性也就是学生的天性,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儿童天生具有创造力,就看你教师有没有给他机会。给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的空间,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砝码。在教学过程中,我在抓住主教材的同时,忽略了次教材,以留给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我想,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学生一定会非常喜欢,因为这是他们的自己的方法,这是他们合作的成果,这是他们创造的结晶。

  3.巧设学习障碍练就生活本领

  平淡无奇固然可使学生学的轻松,但往往也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本课根据幼儿特点,巧妙设置了学习的障碍,使学生在新需要与旧水平之间产生冲突,从而更好地学习。因此,在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那匹小马,你能过河吗?”这个问题一定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他们会利用以有的生活经验去思考,去实践,甚至会将问题放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这样将课堂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练就生活的本领。

  教学后记 篇5

  线条是绘画的重要造型语言,是绘画造型的基本元素,画家笔下的线条又包含着艺术家的情感。线条在画面中的表现力,以及学生对作品的分析与评述,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本次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是以一个绘画小游戏开始,让学生明白,在线条在画面中的作用,不同粗细的线条会带来不同的换面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十分的投入。接下来我播放课件,主要以一个问题来作为本次欣赏课所围绕的一条线,那就是:“为什么自然界中的线与绘画作品中的线不一样呢?”让学生观看自然界中的图片找出其中的线条在哪,学生自己能够很快的找到,而且通过与绘画作品的对比有同学说:“自然界的线条是自然形成的。”看,多好的回答啊!“绘画作品中的线条是画家随便画的。”虽然归纳出的语言不够缜密,但是作为三年级的学生,能够观察那么仔细,思维那么活跃,又勇于表现自己,说出来已经是非常的不容易了。这些都是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

  在尝试练习这个环节,我安排的是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画出不同种类的线条:直线、曲线、折线等等,等这一环节结束后的绘画欣赏环节,学生还是沉浸在动手上,这是我没有注意好的。为了让学生能够勇于真正的了解绘画中画家的情感,我主要分这两个内容:一是让学生谈对绘画作品理解,从画运用的线条及画中表现作者情感等,在这个环节上,我的教学语言比较单一,不断重复画面中运用的线条,以及画中所表现的感情。最后我出了个开放性作业,也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好机会,通过本节欣赏课让学生理解: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回答开始的问题。但是一味的最求这个答案,进行了比较久的引导。下次教学时我会注意这些问题。

  教学后记 篇6

  优点之处:

  1. 由于上学期我们学过儿童诗《青蛙写诗》,所以本节课,我就以谜语的形式导入,然后以绘画的形式揭开谜底,让孩子们的关注力瞬间就集中起来了,一首《快乐的小青蛙》,就引起了孩子们更高的学习兴趣,的内容浅显易懂,经过前面的学习,简单的一个问题,就已经把课文内容讲授完毕。

  2.用多种方法读文比赛,让孩子们的学习不再枯燥,整节课的节奏很欢快,孩子们的学习接受能力也比较好!

  3.根据课外练习册,对孩子们进行提高训练。

  如:描写小青蛙样子的句子是:小小青蛙大眼睛

  不足之处:

  1.相对于课文的学习,生字教学简单枯燥,所以孩子们的接受状态还是有影响的。

  2.文中“青”的出现频率高,没有及时小结形声字的构字结构,导致目标没完成。

  改进措施:

  1.在教字的书写时,编一个简短的小故事,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比如说:“情”字教学,一个大点和一个小点比赛谁站得高,大点跑过去“我站得高”,小点不屑的看大点一眼,站的比大点高出一头来,打点不服气,所以争吵了起来,眼看都要打架了,孙悟空飞过来,用金箍棒腾空一立,不小心碰到了小点,但好在阻止了他们。“青”妈妈听说了走过来,对他们说,大家在一起要相亲相爱,不要伤了亲情。

  2.在第二课时讲字时,把青——请——清——晴——情这五个字放在一起教学,并在此时详细讲解,声旁表音,形旁表义!(已经实施过了效果很好)

  教学后记 篇7

  《燕子》一课中,著名作家郑振铎将燕子写得十分传神。这篇文章描绘了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这些从南方飞回的燕子,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天点缀得更加美丽。作者借赞美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从燕子入手,按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第一段从近处看燕子:乌黑的羽毛、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合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第二三段由远处看到的燕子各种飞行姿势。最后从远处看到像音符般的燕子。

  学生对燕子并不陌生,但是像作者这样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燕子,描述燕子,学生是做不到的,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有意识地渗透习作的教学。我带领学生按顺序学习完课文后,适时地引导学生根据本课的描述方法,来描述一下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刚开始,大部分学生都用很简短的语言来描述动物的外形,最大的缺点是说的不全面,语言也不够准确。我出示燕子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对照课文第一段的资料,看一看作者是怎样观察燕子,描绘燕子的。再出示一只小狗让学生观察后用语言描述,这样一来,学生对小狗的描述就生动了许多。

  教学中我还指导学生把燕子和春天的景色联系起来观察,想象燕子给春天带来了什么?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喜爱燕子是正因燕子是春天的代表,为春色增添了勃勃生机。同时我指出描述小动物也要结合平时的生活,不仅仅要形象地写出小动物的外形特征,还要描述关于它的具体事例,从生活中来感受小动物带来的.乐趣。

  课后我布置小练笔:模仿《燕子》写一写熟悉的小动物。有了课堂上口语练习的基础,学生仿写的十分成功。

  教学后记 篇8

  音乐的课堂需要音乐,在理解、掌握了音乐的基础上,再去挖掘音乐之外的附加值,如人文性、情感性、德育性等。这是本次活动之后体会最深的一句话。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合唱与欣赏,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也是第一次尝试上欣赏课,也穿插了简单的合唱,可以说“面面俱到”,挺符合本次活动主题。但是,至于问题,可想而知,该学习的还有很多,下面我就这次课作一反思。

  1、合唱意识的培养

  本堂课以欣赏为主,在体会第二部分的抒情片段时加入了合唱教学。由于是在尝试期,因此还存在在很多不足之处。对于合唱教学的方面也不是特别懂,试教时也在摸索更好的办法,学生感觉也有点生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很好的体现出合唱的效果,学生合唱意识也较淡薄,这是以后在教学中该改正的。

  2、演唱习惯的培养

  演唱习惯的培养并非是一日就能达到的,它需要长期的训练,培养。在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过分的注重于歌曲的学唱,而忽略了演唱习惯的培养。因此在本堂课毛病也同样出现了,我想,这就是在以后音乐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学设计

  本堂课以欣赏为主,合唱为辅,合唱的加入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感受音乐。整堂课下来,感觉还比较顺,但是自我感

  觉课的设计针对五年级的学生,似乎教材挖掘地还不够深,可让学生的欣赏程度再加深,这是以后欣赏课该注意的,不应该走形式路线,而应该实在、扎实,真正让学生学到点东西。

  以上几点,是本次活动体会较深的东西,希望能够通过这次活动以及反思感悟到音乐教学的要领,继续自己对教学的热情和努力。

  教学后记 篇9

  《欢庆》是小学二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以一首小诗的形式来赞颂祖国,描写为祖国妈妈庆生的场景。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学生的教学重点,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针对低年级的教学要求,在课堂中安排了带拼音识字,词中识字、文中识字、指导写字的环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在进行指导学生识记课题中的生字时,采用自主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好办法记一记,并进行全班交流,交给学生识字方法,做到灵活识字,从而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和识字兴趣。

  在课文的教学中,我抓住几个重点句子和词语,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体会为祖国妈妈庆生的喜悦之情,例如重点体会“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这一句话,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课件图片的直观观看体会其中的热闹场景。在指导朗读中通过教师范读、小代表朗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读书时读出感情。

  课堂中,我一直努力创造一种民主的气氛,时时与学生对话,鼓励激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在学生有了良好的表现时及时鼓励,当学生在课堂上遇到困难时,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通过热爱和尊重学生的行为,创造出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

  本课的教学,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该更深入一些,让学生的朗读效果更好。此外,应该加深自身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力争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为学生做好表率。

  教学后记 篇10

  一、课前准备

  刚刚选择这首词的时候很多老师给予宝贵的意见,说这首词不容易上,因为是柳永前期之作,不能充分反映柳词的特点,建议我另选一首。《望海潮》确实是柳永年轻的作品,在这首词里能够发现他的抱负与理想,而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整日出入于青楼歌馆”的柳七。是什么原因使得柳永后来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我觉得这个应该跟学生说清楚,选择《望海潮》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前后的对比让学生明确柳永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学会分析。备课时,通过上网查看柳永的生平经历,阅读资深人士对柳词的评价从而获取柳永的相关信息,以便在课堂上给学生做出分析,加深对柳永的了解。

  二、课堂教学

  导入课堂的时候运用了图文比较法,即展示一幅图片和一首诗,让学生从中进行比较,从而引入意象的概念,提出鉴赏诗词的方法。接着就进入《望海潮》,找出此词中的意象,概括出其内容。情感可以渗透到内容中间,通过意象的分析使得学生能够自己去慢慢体会其中意味。对于难以理解,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稍作提示。如赏析句子的时候,可以明确要求,写景好的或者抒情好的,使学生明确要求,能够对症下药。课后作业的布置方面进行巩固意象的练习,加深意象概念,掌握意象鉴赏的方法。

  三、课后体会

  由于是公开课,学生配合很默契,这是课前没有想得的。鉴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及授课时的感受,发觉自己在理论方面有所欠缺。此次公开课全称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展示课”,强调的是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的,而不是预想的,所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给学生一次机会,学生会还你一个惊喜。

  教学后记 篇11

  上完了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样,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顺畅如流水。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通过近两个月不懈地训练及反复的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

  具体授课过程中,又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一些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王安石变法”,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又不能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则留给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习惯。

  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诵读与积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同学们对知识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的大加赞赏,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各种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讲故事,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教学后记 篇12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新课开始,我给学生读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听后,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紧接着,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为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础。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课堂上,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积极主动,交流时气氛活跃,他们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在理解作者对祖国亲的怀念时,我结合课文内容,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明白,在教学中“解读”课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教学后记】相关文章:

教师教学随笔教学后记06-11

《太阳》教学后记及教学反思01-03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后记02-20

教案的教学后记范文03-19

带教学后记的教案03-19

天净沙秋思教学后记02-20

《阿长与》教学后记08-17

《鹬蚌相争》教学后记08-04

秋游的教学反思后记11-29

《早》教学后记与反思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