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19 11:49:1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精选13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精选13篇)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教学反思 篇1

  本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选取了《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三首古诗。对这三首古诗,我在课堂中主要采用吟诵的教学方法:初读,感知诗句;再读,了解诗意;品读,悟情入境;研读,融会贯通。在吟诵中,使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赏析诗歌的方法。

  以《出塞》前两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方面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们的生活,你会作何感想?引导学生悟到将士们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回到家乡。另一边,家乡白发苍苍的父母也盼着孩子的归来。可是,“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样抓住情感的共鸣点,边读边悟,学生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再如,在学习《夏日绝句》时,我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在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出示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又以问题进行深入赏析,让学生体会到项羽的英雄气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

  每节课都会有遗憾,我的这两节赏析课也不例外,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由于课堂容量大,教学环节紧凑,留给孩子思考、自由言论的时间稍显仓促,对问题的思考老师引导得稍显多了一点,教师还要放手,给学生自主、自由学习的空间多一点。

  2.古诗的美感学习显得弱了一些,这个可以用音乐、背景图片、教师充满美感的语言进行弥补。

  3.关于同主题的群文阅读没有太多的时间开展,可见对教学内容还要有一定的取舍,要从课堂延伸至课外,提高学生的知识广度。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教学反思 篇2

  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一首边塞诗。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王翰的《凉州词》与王之涣的《凉州词》同负盛名,作品于旷达、豪纵、谐谑的背后,表达了将士们豪爽的性格及征战之前悲壮的感情。李清照的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尤其铿锵有力。

  1、教学效果

  古诗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篇章,所以学习时兴趣浓厚,收获较大,现总结如下:

  1、聚焦第一首:《出塞》。

  课前让学生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这首诗创作的背景。一上课便交流相关内容,学生非常踊跃积极。通过准备材料,交流材料拉近与作者和文本距离的同时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掌握一种方法,培养一种读书习惯,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接着让学生再借助手头的资料和文中的注解试着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此环节给足学生充分探讨合作的时间,在生帮生的学习氛围内既理解文本内容又取得合作共赢的效果。最后,让学生谈体会,背诵古诗,并默写。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主旨:渴望和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默写真正积累语言材料,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再通过诵读环节评选出最佳朗读者,培养语感。

  2、聚焦第二首:《凉州词》。

  学习这首诗会运用第一首的方法,师只起引领作用。首先交流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接着借助资源自读自悟理解每句话的含义。不会的在班内质疑问难,共同解决。然后,谈体会,走进作者内心,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共鸣,体会征战前战士们的疾苦,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落实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最后也是通过背诵、默写、吟诵等方式评选出最佳吟诵者,在丰富积累、夯实基础的同时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3、聚焦第三首:《夏日绝句》。

  这首诗放手自学,知道李清照是著名的女词人,济南人。感受到作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气节和爱国情怀。最后默写,刻在心里。

  2、成功之处

  学生能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把握非常到位,情感得到了熏陶和感染,素养得到了提升。

  3、不足之处

  以本文本,拓展太少。

  4、教改措施

  如果有机会再上这堂课,我会增加拓展的环节,比如,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边塞诗或者是与作者相关的诗句?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将语文的学习领域拓宽,真正体现课本无非是个例的语文教学理念。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教学反思 篇3

  《古诗三首》作为统编本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落实“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感悟人物精神品格“这一语文要素的基础。在本课的教学中,本着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精神,我主要做到:从古诗出发,教会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人的精神品格。围绕本课的重点,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书声朗朗,以读为本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古诗,找答案。读的形式多样而又富有情趣,读的有目的,有层次,有方法,有效果,有韵味。真正做到了“以读促思,以读激情,读中感悟,读中迁移。”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在我们书中,古诗的旁边有注释,这些注释能够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诗意。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注意旁边的注释,用好注释自己来尝试理解诗意。大部分学生借助注释可以理解诗的大概意思,通过看注释,也是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另外理解诗意,同学们可以逐字翻译,运用字面意思理解诗意。

  寻字入境,感悟人物精神品格

  明确要求后,学生自主圈画,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寻字入境,学生发现“飞、逃、逐、满”四个词很反常,他们由此发现反常的动词中洋溢着紧张的战斗的气氛。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老师的点拨,学生理解的更加透彻。重点通过理解古诗的意思抓住后两句感受将士们的精神品格。

  把握重点诗句,体会诗歌主旨

  学生经过反复朗读,感受到将士们雪夜追单于时困难重重,文章最后戛然而止。没有写出结果,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学生感受到保家卫国的将士不怕困难,舍生忘死,英勇无畏。学生小组讨论古诗的后两句的意思,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理解诗的主旨。

  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生学会了方法后,在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用寻字入境的方法学习了《塞下曲》(其二),从诗中感受到李广将军的英勇神武。

  古往今来,英雄们用生命守护着这片热土。让学生从20xx年4月的中印事件中,感受当今英雄的英勇无畏。

  二、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

  在教学之前,我没有给学生留预习的任务,其实在古诗的学习中,预习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可以根据古诗自己搜集和诗有关的资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另外,在让学生反复读诗的过程中,我更多的是关注让学生体会情感,读出情感,忽略了读古诗的韵味,再以后讲古诗时一定要注重教师的范读,以及古诗的节奏,掌握好古诗的停顿,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教学反思 篇4

  《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夏日绝句》整首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2.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上课前,我对“折柳赠别”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保留了。我引入“折柳赠别”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因为《折杨柳》所表现的是离愁别绪,更表现了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但周老师说没有必要,《折杨柳》只是“别解”,既是“别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但我觉得,因为战士用羌笛吹奏《折杨柳》,更能表现他们的思念之情,这对本课的主题有关,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的痛苦和寂寞。

  2.每首诗都有自己的基本内涵,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较复杂的古诗,它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确的。它跟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衣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都有保家卫国,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壮志豪情。有老师说,战士守卫边疆那种壮志豪情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难道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与埋怨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吗?如果硬要把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作为王之涣诗的主旨,这语文教学真的应该如此另类。一首诗难道可以承载古诗教学的全部?难道对学生各种人文精神的滋养都要在一节课中完成?难道有诗人对战争描写得“壮怀激烈”就一定不能容忍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难道对学生的教育也一定只能渗透保家卫国的思想而不能让他们感受战争的悲惨从而树立反对战争,拥抱和平的情感?

  3.课堂上我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入手,进行深入赏析,体会项羽的英雄气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出示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从而使孩子们能融情于文本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能结合古诗赏析明白做人的价值取向: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励自己努力去做这样的英雄,预设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最后通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魅力。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三首古诗的教学中,感受到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经过训练后,基本上能自己结合工具书,完成对诗意的理解。在教学中,我进一步加强了对诗歌的评析,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

  三、不足之处

  1.教师的激情没有更好地带动学生的激情,在情感上没能产生理想化的共鸣。

  2.教师心情有些急躁,当学生的回答有些茫然时,没有更好地去引导他们去思考,而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应尽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要体现从整体入手的原则。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教学反思 篇5

  《江雪》这首诗,描绘出一幅肃穆感人的南国江乡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诗中充溢了寒意,令人读之毛骨悚然,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乡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后世许多山水诗不能超越它,人们画山水画也多以这首诗为题材,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努力在体现以下几个理念:

  一、积极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规范》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议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置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上,我让学生“猜一猜”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其实就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只不过换了“猜一猜”这种说法,学习就不显得那么压抑和繁重了。

  根据注释学习古诗是学生自身通过观察发现的,这样的发现比教师告诉他的,要有效。

  四人合作交流古诗诗句的意思,是在个体充沛独立考虑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先有自身的观点,再进行讨论交流,才有话好说,有理可辩,不至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

  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借用一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小燕子”了。由此可见,阅读更多的是主观行为,这与阅读对象的年龄、阅历、经历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江雪》这首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流露他对愤世恨时且又孤芳自赏的感情。

  这种感情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是能够有所体会的,但假如要和诗人引起共鸣却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终究还是小朋友。

  因此教师只是点到为止,学生从自身动身谈体会,不追求唯一的结论,也没有正确的答案。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学生的生长,对于这首诗意境的体会将不时发生变化。这也是古诗的永恒魅力!

  三、扩大容量,注重积累。

  《规范》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身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和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资料”。积累语言资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贮存,这些资料贮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发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课前,我让学生说描绘冬天的词语;课中引导学生说“千()万()”的成语;教完教材中的古诗,再补充《规范》要求背诵的诗文。这样的`课堂容量学生完全能够接受,而且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自如。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干“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教学反思 篇6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学习生涯中没有学过这两古诗,而今年又是第一次教四年级,所以刚开始翻开这一课是觉得有点措手无策,无从下手:我要教会学生什么内容呢?后来经过反复品读,查阅资料帮助理解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是对“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双重比喻句的理解,告诉我对不懂的地方不能妄加猜测,而要去细细体味。在教学是我想学生刚学习时可能会跟我有相同的感受:诗意难懂。我试着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难懂的地方,再一一攻破的方法,事半功倍。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首古诗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体现在: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入,很有层次感。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教学反思 篇7

  一、教材解读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长相思》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设计意图及不足:

  对于古诗教学,我觉得应让学生多读古诗,从读古诗中谈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但我在讲古诗词三首时,让学生读的少,学生没有从古诗中找出重点词来理解古诗的意境,而对诗人当时写古诗的背景更理解不透,弹不出自己的感受,读不出自己的感受。以后再讲古诗词这样的课文,我会让学生从中找重点词、句来表达古诗的意思,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小组讨论,谈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激起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教学反思 篇8

  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是最贴近自己的,本册的《古诗词三首》为大家展示了千年以前的儿童生活,虽然年代久远,但童真童趣依然,极易引起孩子兴趣,产生共鸣。

  诗词的意境大多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于是在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我用了直观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普通的农家小院图,学生感受到一种平凡、美好,从词中读出“村居”的美好画面进行描述,进入词中要表达的意境;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出示一个天真孩童卧在溪边剥莲蓬图画,看图描叙小儿“卧剥莲蓬”的动作、神态,品味“无赖”,体会孩童的天真可爱。联系生活中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理解到这是一种喜爱。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给孩子出示了一对白发夫妇面带醉意的画面,让学生说他们会用乡音亲热的说些什么呢?孩子们有猜测是谈论丰收的、谈论他们可爱的小儿子的、谈论大儿子能干、谈论二儿子懂事…. 之后再品味了“醉”字,难道仅仅是因为酒而醉吗?我让学生看着画面去体会,学生很自然地说出他们看着三个儿子都那么可爱,生活那么平静,是为这种幸福的生活而陶醉。

  乡村生活虽简朴但却不失优美,夫妻恩爱,孩子勤劳可爱,温馨的生活令人陶醉。最后我让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有感情的朗读。

  用画意解诗情,以更直观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诗人精心营造的意境,体会字里行间传达的情意,更好的理解了诗词。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教学反思 篇9

  四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是《古诗词三首》,内容以写景为主,分别是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和词《忆江南》。因为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但在理解诗意时语言表达不够通顺,直译的比较多,能加入自己理解的同学不多。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上,引导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发言,比一比谁说得更完整,更优美。“悟诗情”是古诗教学的难点,特别是《独坐敬亭山》和《忆江南》都表达了诗人特定环境中复杂的心情,我计划指导学生掌握一种新的悟诗情的方法,那就是联系时代背景。

  教学之后,我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三点:

  一、学生参与率高。因为我班学生发展不均衡,两极分化较明显,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我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要求他们借助注释,独立理解诗意,写在预习本上。课堂上,学生先四人一组互相交流理解诗句意思,再汇报交流。因为预习充分,在理解诗意和比较诗与词的不同时,发言的学生比以前多了,积极性也高了。当我发现学生对“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句理解有困难时,及时引导,实现了帮助者的角色。

  二、时代背景补充及时。在“知诗人”环节,学生介绍了诗人的成就及学过的相关古诗,我则补充写作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被迫离开长安整整十年,长期流落他乡,让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写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诗。这段资料的补充拉近了学生与诗人、与作品的距离,帮助他们理解李白当时的孤独与寂寞,以及李白与敬亭山互为知己、惜惜相怜之情。

  三、赏读诗词,想象画面。古诗词教学有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这是我执教《忆江南》的努力方向。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了解词的知识,从 “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指导学生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江南好”。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作者在江南时的作为以及之后回洛阳后的生活的简单了解,将“忆江南景”过渡到“忆江南人”,提升诗歌情感,厚重“忆”的意义!

  当然,与理想的课堂相比,这节课的教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因为担心时间不够,任务完不成,设计时目标定得比较低,课堂密度不够。

  二、教师在学生汇报时评价激励不够,放手不够,还是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传授角色,讲得多。

  三、教师的语言不够丰富,对学生表达的引领不够。

  四、鼠标控制不灵,影响了教学时间和情绪。

  五、课终缺少质疑问难环节。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教学反思 篇10

  在进行古诗三首备课的时候,我刚刚好听完 刘芬老师和张学英老师的课,加上孩子们已经学过很多的古诗,手里也有不少参考资料,对于古诗的意思也能完全自己学习理解,所以我想,可以让孩子们自己通过预习自己先学习,然后让孩子们小组上台来自己做小老师。

  上课的时候,我一宣布这个决定,孩子们就很兴奋的样子,好几个小组都举手要上台,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备课的时候还想万一要是没有人肯上台,那应该怎么办,结果没想到孩子们这么的积极。在上台之前,我告诉孩子们希望大家能有始有终的完成。也没有做什么指导,就让孩子们上台了。结果又是让我大吃一惊,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的预料,上台后,谁主持谁发言,安排的十分的妥当,而且把诗的意思解释的头头是道,还自己加上了提问环节,台上台下互动起来。而且孩子们还模仿平时我上课的一些语言,比如一个同学读完了,主持的孩子就说,有谁要挑战他吗?还加上了很多的评价语,课堂的气氛也很轻松。

  当然也存在不足的地方,比如孩子们只注重讲意思,但是没有讲出诗的意境,还有上台的语言还是不太完整,另外有的孩子上台后发言还是比较少,但是第一次做到这样让我很满足了。我越发明白了,有时候真的是我们低估了孩子,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表现的很好。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教学反思 篇11

  在《渔歌子》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了解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特别强调让学生比较同是描写江南春景的两首词的异同。

  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我过于注重结果——比较异同,忽视了过程的体验——朗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美景,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让学生比较和前一首词的异同,从学生发言情况来看,学生只能勉为其难地从表面说说想法。因为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去体验、感受《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如何能够感受两首词的不同呢?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再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那么再和《忆江南》进行比较时,学生的感受会大不相同。不过,让学生直接去比较异同,对五年级刚接触词的学生来说,太理性化,难度也大了。不如换个问法:白居易和张志和笔下的江南各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幅呢?这样从学生的情感出发,触及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也可以培养学生对词的初步鉴赏能力。

  其实,这首词和柳宗元的《江雪》对比起来学习,更便于学生把握这首词的主旨。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是垂钓图,意境相去甚远。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渔歌子》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另外,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王国中,课堂应当别具一番情趣。但是,学生没有被美的经典诗词所吸引,这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有关,教学生词,教师就应该有一定词的积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我的语言应有一种古典文化的魅力,给课堂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良好氛围,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教学反思 篇13

  《暮江吟》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雪梅》运用对比的手法,道出雪和梅的长处和不足,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仅仅抓几个比较生疏的字词,如这两首古诗中的“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仅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词“可怜”一词的理解;仅仅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夜静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2、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

  (1)解诗题,知作者。

  (2)初读诗,正字音。

  (3)再读诗,清节奏。

  (4)抓字眼,明诗意。

  (5)多诵读,悟诗情。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自读、齐诵、轮诵、唱诵或表演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有了这些作铺垫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经师生讨论,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生谈及如人的立场不一样,所以评定一个人是好是坏的结果也不一样;犯错误时,自己往往不能发现,总是当别人指出后方才醒悟等等。

  3、在反复吟诵中,体会诗情。

  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刚开始就让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诗,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让学生在与文本、老师、学生的对话中读一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为零距离走进诗境打下基础。课堂上自主读和互动听读相结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课文,使学生逐步达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在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三、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怀着浓浓的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在学习古诗时,把三首诗词放在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感受诗句所描述的意境。然后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最后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主题式教学总结与反思11-03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教学反思范文07-02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试卷的内容01-17

关于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试卷01-17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写信03-22

第七单元单元教学计划:统计06-14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07-13

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06-12

第七单元《统计》教学设计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