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勤于尝试、善于尝试

时间:2021-11-25 20:29:4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让学生勤于尝试、善于尝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高手”,他们精通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学习不受教材与教师束缚,有自己的探究风格,并能够从更高层次、多种角度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让学生勤于尝试、善于尝试

  那么,“高手”是怎样炼成的?他们不是x大量的重复操练,不是x教师的特别关照,也不是有先知先觉,他们x的是尝试。其突出表现是:会尝试、勤尝试、乐尝试。

  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领悟出:尝试不仅仅是简单的操作行为,还是一种优良的素质。它是迎接新知识、新技能的首要状态,是时刻准备完成任务的心态;它又是探究事物的首选方法,是让学生思维的触角伸向四方的必由之路;同时,它更是学习信息技术的阶梯。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勤于尝试、善于尝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尝试氛围的创设、尝试信心的建立、尝试平台的搭建、尝试方法的掌握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尝试之氛围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的氛围(环境)是起到促进其知识内化与同化的首要因素。那么,我们如何来创设有利于学生尝试的独特的氛围呢?关键是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少一些盲目猜测,多一些务实尝试”的教学氛围。

  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判断“想当然”、“盲目猜测”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在一部分学生身上是源于惰性,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则是因为没有体会到信息技术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尝试实践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强调“信息技术的提高不是x想出来,而是x做出来”的同时,必须在教学中留出空间和时间,诱发学生在判断问题前先行尝试。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会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逐渐养成勤于尝试的习惯。

  2.构建独立自主为本、互动合作为辅的教学氛围。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波利亚语)尝试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操作行为,它不仅需要有独立尝试的意识,也要有独立尝试的方法、空间和机制作保证。任何对周围教师或同学的过分依赖均无法获取尝试的真谛。只有独立的才是有个性的,只有自主的才是具有创造性的。但任何教学活动又非孤立的活动,尝试需要周围同学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一意孤行可能会钻进死胡同而不能自拔。关键是把握好“独立”与“合作”的度。譬如我们在教学中总是倡导“自我”、“交流”、“评价”三个层次的教学流程。“自我”就是独立思考与尝试;“交流”是相互切磋,可以通过以组为单位进行互动合作;而“评价”则是教师对学生的客观分析与评判。

  3.创设平等和谐与适度冲突相结合的氛围。

  实践表明:一个人在平等和谐的环境里,活动的效率最高;处在适度的认知冲突的氛围中,行动最有动力。所以教师须以主动、平和、耐心的态度参与到学生的尝试之中,而不是以主观、武断、生硬的行为强迫学生为与不为。另外,巧设事件引发认知冲突,可进一步触发学生进行尝试的欲望。

  二、立尝试之信心

  信心既是底气,又是勇气。现代心理学表明,除了自身的个体特性(如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等)会造成信心不足外,个体对事物的判断的`思维障碍(如夸大事物的难度等)也会造成其信心的不足。如何让学生建立起尝试的信心呢?我的做法是:

  1.调整心态,狠抓基础。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心态影响他对事物的判断与投入精力的多少,而良好心态的构建总是源于自身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与正确的认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基础差的同学,通过促学、帮学等方法来迅速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使他们敢尝试,会尝试。

  2.巧设任务,促使成功。

  一个人成功的次数越多,他的自信心就越强。所以,教师在设置尝试的问题时,必须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依据,有的放矢,对于对大多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的任务,必须分散难点,降低台阶,通过步步深入、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尝试中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把尝试变成“自我需要”。

  3.归因诱导,积极评价。

  教师要对学生在尝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适时的释疑解惑,采用情绪感染,壮其胆而促其行。通过重视过程评价、淡化结果评价,让学生真正领会尝试并不是简单的、无为的劳动,而是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的必由之路。

  三、搭尝试之平台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存在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内在生命力的成长,并为这些内在生命力构建最符合其发展的土壤。搭尝试平台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有助于学生进行尝试的策略体系(土壤)。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策略。

  1.引题尝试。

  教学中引出新主题时,首先让学生对该内容“想一想”、“试一试”。这种尝试类似于我国著名的小学数学教学专家邱学华老师所首创的尝试教学法。倡导引题尝试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尝试来了解与该主题相关的一些操作要素及常见问题,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有针对性地介绍。很多教师总是习惯于“先讲后练”式的教学方式,而对“先试后讲”的教学方式有顾虑。其实不必,放开胆子让学生试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下载网页的图片”这一新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尝试操作:采用任意方法下载网页上的图片。结果,通过“复制/粘贴”把图片粘贴在Word或画图板上的有之,用鼠标右键的快捷菜单操作的有之,用菜单中的“另存为”将网页另存的有之……真是百花齐放。引题尝试后我再将学生尝试操作的方法加以比较讲解演示,教学效果非常好。

  2.辨别尝试。

  对一些操作性问题,在学生难以作出正确回答的情况下,教师不急于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尝试,探索出结论。这是课堂教学中我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例如像“运用‘查找’查找到一个文件后,可在此查找对话框中用鼠标双击打开它吗?能在此对话框中完成删除、复制与建立文件的快捷方式吗?”“能够用‘查找’查找到隐藏的文件与文件夹吗?”这类问题,学生只有自己进行尝试实践,才会认识深刻。

  3.反馈尝试。

  向学生指出他们在操作中常出现的典型错误(并不是把纠正错误的方法告诉学生),让他们重新尝试,以能自己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这对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在Excel的单元格中输入数据的练习,学生在一列单元格里依次输入001、002、003、……结果,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单元格中得到的都是1、2、3、……于是,我把此情况反馈给学生,让他们重新操作,并强调前面两个零一定要加。学生经过重新尝试,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通尝试之方法

  信心是前提,但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要想尝试成功,必须要通晓尝试之方法。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在完成一些陌生的任务时,总是比别人容易达到目的。这是为什么?依这些同学的说法,尝试是有“套路”的。

  尝试的“套路”包括多方面的要素。一是有灵活的尝试方法。譬如:按图索骥,即根据教科书、说明书、“帮助”上的操作步骤来完成探究;触类旁通,即采用类似原先掌握的一些方法进行尝试,来解决同类任务;旁敲侧击,即在尝试解决一个问题时,对周围的相关问题进行多方尝试……二是了解常用的尝试手段。譬如:通过鼠标的左右键的操作、打开“窗口菜单”等找到与目标相近的项目进行尝试;善于寻求“帮助菜单”、“帮助文件”、“网上帮助”等的帮助,按照上面的提示进行尝试……三是有良好的尝试心理和尝试习惯。譬如:遇到新任务或有新想法时,迫切想要试一试;操作遇到挫折时,不是坐等老师或同学帮助,而是先另觅“出路”;尝试中看清对话框中的各选项;关注窗口发生的微小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及时进行反思……掌握了这些“套路”,尝试就会少走弯路。

  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介绍这些“套路”,还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尝试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对于强化学生尝试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尝试的“套路”是非常有效的。

【让学生勤于尝试、善于尝试】相关文章:

关于尝试让我成长作文12-10

尝试宽容作文09-08

大胆想像,大胆尝试(大胆尝试议论文)12-20

让我们尝试放手08-07

尝试弥补错误作文11-24

写尝试的学生日记五篇11-30

写尝试与成长作文12-10

尝试中成长作文80012-10

尝试演讲作文12-02

分享的尝试作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