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1-09-02 19:33:4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反思

《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反思1

  本课内容是浙江版《快乐生活》一年级上册中的教学内容。由于上学期学生对于分辨数字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把这一部分内容安排到这学期。教材中安排了3个内容,分别是认识1角人民币、认识5角人民币和5个1角是5角的关系。这节课我设计的是认识1角和5角人民币,课前学生们已经能熟练分辨数字,学习了“角”这个字,具备学习这节课的基础知识。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1角和5角的人民币,能正确辨别。

  2.知道人民币的两种形式,掌握辨别人民币的方法。

  3.知道钱的用途,懂得要爱护人民币。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内容:

  1.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钱的名称—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用途。

  2.让学生感受人民币两种形式—硬币和纸币,让学生体验。

  3.通过图片和实物相结合的认识方法,认识1角和5角人民币。

  4.体验人民币的用途,设计用5角钱买棒棒糖,让学生对人民币面值的大小

  有初步的概念。

  5.认识1角和5角的纸币,教育学生要爱护人民币。

  我淡化了教材中1角和5角纸币的认识,省去了1角和5角硬币背面图案是认识。

  上完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认识硬币和纸币这个环节中,我初步的设想是让学生看课件了解一下。刘老师提出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课堂中我就让学生自己摸一摸硬币和纸币,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能很快知道硬币和纸币的区别。在巩固练习中,我让学生体验用5角钱买棒棒糖。现在学生能知道5角钱能买到棒棒糖,而1角钱不可以,更进一步知道了1角和5角的区别。经过学生自身体验学习到的知识,学生掌握得比较好。

  2.要注重方法的讲解。这节课我强调辨认人民币中数字和单位文字这一种认识的方法,充分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辨别,A组的李启能较好地掌握方法去认识5角的硬币和纸币,并能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的。对于其他B组这个方法认识较困难的学生,我增加了形状大小的对比和颜色的对比,希望学生能掌握其中的一种方法。

  3.训练方法要循序渐进。在认识1角人民币时,我考虑到1角钱的硬币比较小,学生认识起来会比较困难,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先认识放大的图片然后再过渡到认识实物。在认识5角时,我考虑到5角硬币颜色特殊,学生认识起来应该没有问题,所以在认识5角时就省去了一些环节,所以在最后巩固练习时学生认识5角就没有认识1角那么熟练。

  4.课堂上要加入实物投影仪。在课堂上用到的实物硬币次数比较多,如果课堂上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对比,可能效果会好很多。

《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反思2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遵循“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一数学思想,通过观察学生购物的画面,了解人民币的作用,进而引入新课,认识人民币.通过兑换游戏和模拟购物等活动加深对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2、创设自主、合作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的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处理教材.如:认识人民币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分一分手中的人民币,有的同学可能会分成纸币和硬币,也有的同学可能会分成分币、角币和元币,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接着安排学生分组交流自己认识的人民币.最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认识分币、角币和元币。

  3、充分利用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实物图和实际的人民币的直观作用,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受到爱祖国、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教育.让学生通过找、认、摸、比、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与理解了元、角、分,并初步掌握了它们之间的换算方法,学会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反思3

  认识人民币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根据以往的经验,孩子对这部分内容十分感兴趣,前两轮实验教师也形成和积累了较为成熟和理想的教学模式。能否在此基础上再次创新,对我来说充满了挑战。

  人民币对一年级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但孩子们对人民币的认知水平差距是很大的,有的孩子可能生活经验丰富一些,不仅认识人民币而且能进行简单的使用和换算,有的学生因为平时不接触人民币,很少实际运用,所以认识人民币这方面能力比较弱,甚至没有能力,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种难度我把它理解为进行探索创新的原动力。孩子眼中的人民币到底是什么样的。是课本上的知识?是能带来快乐的花纸,是一种象征国家的骄傲还是一种诱惑,这使我陷入了思考,书本知识是抽象的,人民币却是真实的存在着。通过教学研讨我们提出了4个值得探讨和反思的问题。

  1、提供什么样的背景情境。

  2、孩子有什么样的知识基础。

  3、采用什么样的合作形式。

  4、如何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内化。

  下面就我的教学体会具体谈一谈。

  1、提供什么样的背景情境。

  使用人民币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人民币也充满了诱惑,教孩子使用人民币不光是简单的认识币值,进率,还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这决不是一节课可以做到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备课组的老师展开了讨论,本节教材书上给出了一个在小商店购物的情景,这是最平常朴实的场景了,孩子即熟悉又感兴趣,但我们通过思考提出了一种想法,人为什么到商店去,是因为有购物的需要,需要什么,买什么,这才是理性的消费者,那这节课我们为什么要带孩子到商店买东西呢?是因为我们要教孩子认人民币,要孩子学习使用人民币的方法。如果情景使用不得当,难免让孩子产生“假”的感觉,失去学习的兴趣,但这节课又不能没有了情景,情景可以让孩子产生购买的欲望,孩子强烈的购买欲望是本节课学习的动力。

  经过两节课的教学尝试,我们丰富了本节课的情境,把本课的背景情境定为“爱心活动”,取名叫“爱心义买”,教学时我先出示了一些贫困地区孩子在艰苦条件下认真学习的图片,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了震动,然后提出今天的学习任务,通过今天的学习,购买一件你最喜欢的文具,并自愿把它捐献给需要帮助的同学们。同学们一呼百应,情绪高昂,场面是比较感人的。这样一来,孩子的购物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一节课被一条情感主线从前到后贯穿起来,孩子在学习人民币知识的同时,还受到了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样的一种形式,孩子不仅没有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反增添了一份责任感,可以说提高了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通过实际操作发现,这种形式最大的弱点就是需要占用比较多的时间来进行组织,容易让德育目标的实施冲淡了知识目标,有可能导致一节课的任务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而且不同的老师驾驭的能力又不同,差别就更大了,把握不好度的话,这样的情境形式反到成了负担,起不到教育的功效还拖了课堂教学的后腿。如果过于简化了这种组织过程,又会产生一种“作秀”“走形式”的感觉,还不如不用呢!我想这种矛盾的解决对我们教师确实提出了挑战,也应该成为今后我们探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教育的一个好题材。

  2、孩子有什么样的知识基础?

  这个问题本来是被我最忽视的一个问题,因为本课的知识和别的课不一样,联系生活实际的东西比较多,一开始我想,孩子特别是城市孩子这方面的经历和体验应该是比较多的嘛,存在的差距我也是有心理准备的,但两次教学实践后我大吃一惊,孩子对人民币的认知水平差距巨大,有的孩子不仅会认币,而且知道简单的换算,多数孩子所认的币种不全,还有部分孩子仅仅只了解一种到两种人民币,进率和简单的使用根本不知道。

  对孩子的水平没有充分的估计,也是导致前两次教学尝试中认币环节的失败的原因。在改进时我调整了认币部分的教学策略,加强了孩子的拿、认、说的训练,并在孩子说出他们所知道的人民币后,把人民币散乱摆在屏幕上,让他们想一想怎样摆看起来就不乱了,渗透分类的思想,这个环节开始我没有把握,尝试后发现,分类对于孩子来说难度并不大,因为比较直观能看的到,所以孩子的分类方法比较丰富,我重点引导了两种,一是按单位分,分成元、角、分三种;二是按材质分,分成硬币和纸币。有了分类的经历就巩固了孩子对人民币的认知水平,为下面使用人民币打下了基础。

  3、采用什么样的合作形式?

  这是我这次教学尝试中体会较深的地方,最先采用的四人一小组的方式,每组安排了一个组长负责,但低年级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小组活动不是搞不起来,就是闹哄哄、乱糟糟的,出现了能力较强的孩子包办代替,能力差的孩子不知所措的问题,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它并没有落到实处,走了形式,从购物活动一开始,老师基本已经失去了对课堂的引导和调控能力。后来我们分析问题是不是出在小组长身上,或是课桌椅摆放的形式影响了孩子的合作,基于分析的结果我们改进了合作方式,改四人一小组为六人一小组,精选了能力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并把学生的课桌椅重新进行了摆放,让六人小组采取围坐的形式。这一下减少了小组的数量,每个小组的组长都是比较能干的孩子,纪律一下好了许多,课堂环节好象有条不紊了。当我正暗自庆幸时,一个问题又出现了,我们发现小组合作中的弱者更弱了,参与的机会更少了,不参与的人数更多了,在购物活动中能干的孩子能买到两件甚至三件文具,能力差,胆子小的孩子一件都没买到,在认币环节中体现更明显了,让孩子们交流他们所认识的人民币时,有一定基础的孩子能滔滔不绝,没基础的孩子不仅一言不发,而且不停的摆弄手中的纸币。看来是“能干”的小组长“震”住了他们。参与交流合作的群体大了势必导致群体中的弱者失去锻炼的机会,考虑到对象是一年级的孩子,我放弃了这些合作形式,在认币阶段采用同位合作交流的形式来完成,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在购物活动中安排了四个购物柜台,每个柜台聘请了两名爱心售货员,这样让孩子在购物环节中可以轻松自由的在4个柜台中自由选购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增强了趣味性和真实性,同时渗透公德教育,并在活动中充分指导孩子购物的技巧,找钱的窍门,对于那么确实有困难的同学,老师真正有机会去引导他和鼓励他们了,这样尝试后活动的实效性明显增强了。同时我们也总结出一条经验,合作要注意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帮扶要面向个体,要有针对性,体现不同的人在学习中的不同体验和收获。

  4、如何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内化

  课上活动了,孩子更多参与了,那么动笔练的机会和时间就变少了,本课我在每个教学环节都安排了与之相适应的练习,力求形式多样一些,多为主题服务一些。趣味是吸引孩子学习的动力,本课的教学活动“爱心商店”的营业活动结束后就进入了反馈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深化的巩固。我采用了“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孩子谈一谈自己是怎样购物的,付了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也十分乐意回答,但实际教学中我这一块我完成的不够理想,交流的量太小了,大多数同学都没有机会说,这也是下次教学中需要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经过反思,我提出了对本课的这几点思考。当然这节课的问题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尽叙,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改进。

《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反思4

  1、由于大部分小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见过也接触过人民币,所以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首先引导小学生们认真仔细观察人民币,使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辨认出各中面值的人民币。在学生学会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尝试把人民币分类。

  2、本课的重点是在人民币的换算上,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难理解的,所以我创设了学生兑换人民币的游戏。(人民币的兑换就是不同的付钱方法,如拿1元,有些学生没有1张1元时,可以想办法用5角或2角的凑齐1元。同样1角的付钱方法也是运用兑换人民币的游戏)。从而使学生知道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再以一些练习来巩固加深对1元=10角 1角=10分。最后创设了购物活动,让学生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购物,学会自己付钱。

  3、在课中我组织了商店购物的活动,让学生在付币、找币的活动中渗透了人民币的简单加减法计算。教学时,认币、换币、取币、找币等活动都做到人人参与,有的是个人思考,有的是同桌合作,有的是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学生们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习探索知识的方法,并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了更大的学习兴趣。 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每个学生的回答,都给以热情鼓励或表扬,你真棒!你们真了不起!等充满激情的话语,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兴趣浓厚。

  4、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使得课堂尽量做到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切实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反思5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遵循“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一数学思想,通过观察学生购物的画面,了解人民币的作用,进而引入新课,认识人民币。通过兑换游戏和模拟购物等活动加深对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2、创设自主、合作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中,要充分估计学生的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处理教材。如:认识人民币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分一分手中的人民币,有的同学可能会分成纸币和硬币,也有的同学可能会分成分币、角币和元币,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接着安排学生分组交流自己认识的人民币。最后,组织全班学生认识分币、角币和元币。

  3、充分利用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物图和实际的人民币的直观作用,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受到爱祖国、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教育。让学生通过找、认、摸、比、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与理解了元、角、分,并初步掌握了它们之间的换算方法,学会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反思6

  近几日看到新闻,11月份要发行新版人民币,这让我想起了上学期给孩子们上的人民币一课。《人民币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第五单元的知识,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认识人民币,难点是人民币元、角单位之间的换算。孩子们对人民币并不陌生,上课也十分的积极,于是我便抓住这一特点做了以下活动:

  (1)给人民币分类,不同的付款方式等,让学生通过找、认、摸、比、摆、画(部分孩子的样张不齐全,就画一张),从感性到理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数学”,及时交流,让操作与思维相结合,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2)购物付款。创设一个购物付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学习用品办一个文具商店,每个小组招聘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充当顾客,开展购物→付款→找钱活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断创设新情境,增加小面额购物,加深学生对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让学生掌握元、角之间的关系,并且真正体会1元钱的币值,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一环节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学会简单计算和如何付钱的方法,并体会到付钱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同时,培养学生合理使用人民币、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学生学得自主、投入,效果自然不错。

  (3)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本节课我实现了预定的情感目标:在认识人民币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用过人民币后要洗手的好习惯,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当然我也有一定的困惑:

  分币的教学如何达到理想化,其意义何在?学生对分币非常陌生,因为“分”在实际生活中基本不用,只是在各种数据单上有所显示,学生常见的仅限于超市的购物小票,对于分币,也基本上是忽略不计的。我将带来的分币给他们看,大多数孩子一脸茫然,摇头说“从来没见过”,只有个别个孩子在妈妈的储蓄罐里看见过,或者听大人说过。那么,在孩子们这种认知条件下,认识人民币起始课中的“分币”的认识,如何人孩子们掌握?分币已经停止使用,教材还是让学生建立元、角、分的观念,理解元、角、分的关系,其意义何在?无奈,只能将人民币中关于“分”的知识硬灌输给学生。

《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反思7

  《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认识人民币,难点是人民币元、角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后我觉得具有启发和收获的地方有以下几方面: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模拟人民币,一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了新课。通过模拟购物的,了解人民币的作用,兑换游戏加深对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的用数学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欲望。

  根据这节课的知识的特点,我设计了许多的活动。如给人民币分类,不同的付款方式等等。在模拟购物活动时,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作用,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

  本节课我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在认识人民币,掌握人民币元、角单位之间换算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认为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合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式学习。

  不足之处:

  在教学设计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打印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上课时给学生展示,结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出现了混乱,农村孩子东西见的少,他们问:“老师,这是真钱吗?” “可以送我们吗?” 这说明我备学生方面做的不够。虽然后来我及时解决,把思路拉了回来。

  教学时要“以学生为本”,比如小组合作熟悉人民币、给人民币分类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空间和合作的机会。但是在教学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对分币的陌生,应该捉住学生提出的问题 “5分是5角吗?”让学生来展开讨论,可能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是我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敷衍这是不可取的。给人民币分类的活动没有组织好,学生好多都看书了。反思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来调整自己的教学。

  其次是分币的教学不够理想。第一是学生对分币比较陌生,由于“分”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而我对此讲的又不够。第二是以为分币很少用到,便想轻轻带过。实在这是熟悉人民币的起始课,分币的熟悉同样重要,随然分币不大使用,但是让学生建立元、角、分的观念,理解元、角、分的关系,分币的熟悉是不容忽视。

《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反思8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生都见过人民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我把认识的重点定在人民币的换算上,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难理解的,教材中人民币的兑换是用文字题方式出现的,而我则把它容入学生的购物活动中,其实人民币的兑换就是不同的方法付钱,如拿1元,有些学生没有1张1元时,可以想办法用5角或2角的凑齐1元,先学会小面额的,由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设计了看钱、摸钱、认钱、比钱、换钱、取钱、购物等活动,让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自己寻求答案,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而教师始终是一个合作者和引导者、质疑解难者,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渴望,希望得到教师、同伴的认可,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每个孩子的真情告白,都给以热情鼓励或表扬,“你真棒!”“你们真了不起!”等充满激情的话语,营造了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兴趣浓厚,信心十足。学无止境,进入了最佳学习习状态的学生,往往会产生满脑子的“为什么”,所以,在本 节课的最后一环节,我为学生创造机会,进行质疑问难,使学生的探索活动进入更深的境界,也许有的问题是老师都解决不了的,这不更加体现了学无止境吗,或许还是吸引学生永住直前,不断探索的动力呢。

  细读新课标,发现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合作式学习,落实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人数多的班级,一节课下来,总会有一部分同学成了观战者。另外一个就是人人都来动手操作的烦恼。人民币的认识是操作性很强的内容,动手操作是本节课重要的学习方式,原准备给每生一整套人民币实物,但由于数额太大,最后还是改成了先用人民币学具进行整体感知,到了关健时候才使用真币,致使整节课下来多了取币收币的步骤,便有操作活动太锁碎的感觉,有待改进。还有就是一年级的学生贪玩好动,组织纪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吸取教训,不断学习。

  第一环节:教学认识1元及1元以下人民币

  1、一年级的孩子对人民币已有一定生活经验,于是设计提问“你们认识人民币吗”,学生都很自豪地回答“认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并不是每个孩子、每张人民币都认识,所以在开展“认一认”活动时,我提出2人一组仔细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你认识哪些?还要说一说你是怎样辨认的?”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觉的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

  2、同桌合作交流后反馈,请学生“上来向大家介绍你认识的人 民币”,进而追问:“你们怎么知道每张人民币是多少钱呢?”学生的思维由发散指向集中,指出认识人民币的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3、渗透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时,力求自然的,避免僵硬的说教,当学生介绍人民币提到到国徽时提问:“看到国徽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想到了国家、我们国家的国旗、天安门等等,自然就有孩子想到“要爱护人民币”。

  第二环节: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1、引用教材中的情境,提出:“1元钱,小明付10角可以吗?”当有学生指出1元就等于10角时立刻予以肯定,然后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数一数,明确1元=10角。

  2、虽然使学生知道1元=10角并不难,但对其的应用是本课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将教材中的“试一试”情境化,“小红也想买这本1元的笔记本,可她身上都是5角的,她要付几张5角就是1元?”“小刚身上都是2角的,他要付几张2角才是1元?”

《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反思9

  上周二上午第二节课,第二轮听课轮到我讲课,这次第二轮听课,我讲的是五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是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现在教材编排的内容比较简单了,少了一些复杂的人民币的计算,但是也有一些计算相对比较复杂,所以我先带着学生学完了第六单元,然后再回头来学习第五单元。周三教研活动评课时,本组老师们提到了一些建议,加上我自己的课后反思,整理如下:

  一、课件下载修改使用的问题

  因为自己的技术水平有限,平时讲课使用的课件,我一般都是从网上下载后,根据自己的课堂需要认识加以修改,让这个课件能为我所用,适合我用。以前都是这样修改,从未出过任何差错与纰漏。谁曾这次竟然非常麻烦,我也是先下载了一个课件后,因为白天在学校里学校班级的事情太多,没有大空修改,于是上周四下午下班后我没有回家,从下午5点多一直修改到晚上9点多,全部修改完后我保存好后,还想再欣赏一下自己一晚上的劳动成果,谁知再次打开课件后,所有我修改后页面上的图片,全部都变成了红红的大大的×号,我着急得不得了,后来经过自己研究询问同事,得知这个课件原来有安全警告,禁止一切外来图片的使用,而且我做完的都没办法恢复了。第二天晚上,我只好再次加班到夜里9点,重新自己再制作课件。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再下载课件后,一定要先好好研究一番,再确定如何使用、修改。

  二、老师们提到的一些建议如下:

  1.课本上创设情境的环节,是出示了三张小朋友购物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钱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没有利用这个情境图,而是利用我班的孩子经常喊的一句加油口号“加油努力,一切为了人民币”,让学生在课堂开始大声齐喊这句口号,我的想法是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又能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但是评课时老师提到这句口号平时学生喊着玩就罢了,不能拿到课堂上使用,因为毕竟这句话的价值观有偏颇,人不能只一切“向钱看”,我感觉有道理。

  2.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学会辨认人民币,还要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节约用钱的教育等等需,所以教学内容也不少,老师们建议可以把前面的节约用钱简单一提,把欣赏节约用钱的名言警句可以视时间,放到后面拓展补充。

  3.小组讨论交流认识钱币后,让学生汇报有哪些辨认标志的时候,老师么建议可以找学生在前面带着同学们一起找,下面的学生在自己的钱上也指一指,这样印象更深刻。

《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反思10

  今天教学了《认识人民币》。我创设了让学生用学具盒里的假币买东西的情景。数学课上,教室变成了“小商品市场”,学生们有的摆摊设点、大声吆喝、招揽生意,有的东转西逛、左挑右选、讨价还价,在活动中完成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并让学生进入情境,投入活动,感受氛围,激活思维,在体验已知中获取新知,并产生探索未知的强烈欲望,学习成了学生的内在追求,他们学得主动、学得生动,自然也就学得成功。

  我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中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一支铅笔3角,一块橡皮5角,一本本子6角。最少带几张1元的钱才能够各买一件物品?小明带了1元,买了两件不同的物品,你能说出他买的可能是哪两件吗?这道开放题我先设置一个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教学情境,再让学生口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引入“开放”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拓宽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内容十分有益。由于开放题的思考方法和答案不唯一,不同的学生常常找到不同的结果,这种不同是由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知识和水平造成的。

  因此,在巩固训练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设计的多种形式的开放性练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个性化学习,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反思11

  一、背景介绍

  人民币(俗称钱)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已有一些认识,好像很熟悉,但在使用时就会发现,学生的认识还只是浮于表面。如何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人民币,了解人民币,使用人民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数学兴趣,这堂课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课前带着部分学生去商场,看商品特别是文具的价格,购买了一些不同的文具,并把整个过程拍成了录像,在课堂上结合其他活动,适当使用录像,发现效果不错。

  二、案例描述

  教学前我在商场拍了一组本班学生去文具店买文具的录像,我首先让学生观看录像,学生看到自己的同学参与拍摄录像,一下子兴趣就调动起来了,边看边议论。这时我向学生提问:“小朋友,买文具需要什么?”学生纷纷抢着说:“钱!”“钱!”

  我接着问:“钱币的种类很多,你们见过哪几种钱币?”孩子们七嘴八舌:人民币、美元、港币、英镑……

  我趁热打铁:“我们新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人民币,去文具店买你们最喜欢的文具,好吗?”

  “老师,我会认!”

  在调起学生胃口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钱说:“小朋友们认识这些钱吗?你们谁能做小老师,教大家认认这些钱?”孩子们一看到真钱,一下子兴奋了,争先恐后地叫起来:“老师,我会。”“老师,我来。”……声音一个比一个大,课堂上一下子炸开了锅,使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本来事先打算领着同学们一起认一认,说一说的,看样子这样不行,我灵机一动,说:“同学们都认识,都想说,很好,能不能把你知道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给你们小组里的其他同学介绍介绍呢?”然后每组各发两套不同面额的模拟人民币,各小组的同学拿的拿、认的认、摸的摸、说的说,我走到各组去听一听,嗬,还真行,从人民币的面额到图案、从字样到怎样辨真假,都说得头头是道,一位平时爱动脑筋的学生拿着一个1元的硬币说:“这是1元钱,正面是数字1元和汉语拼音1元,背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图案……”学生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其他同学,这样通过交流,互补、互学,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

  “老师,我会分!”

  在学生认识人民币后,如何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通过自己的分析与思考,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呢?我想放手试一试,让学生小组合作,把两套人民币进行整理分类,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组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后,想出了多种不同的分法,他们有的找,有的摆放,分出一种后,又试着另一种分法……当时,看到学生那种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热烈讨论的学习氛围,我也被感染了。在汇报时,每个小组都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有的学生兴奋地说:“我们组把都是‘1’的分成一类,有100元、10元、1元、1角、1分;都是‘2’的分一类;都是‘5’的分一类……

  有的学生不服气地说:“老师,我们认为纸币分一类,硬币分一类更简单一些。”

  另一组的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老师,我们组是分新版和旧版的两类。”

  有一组在一边终于沉不住气了,“老师,我们组也有很多种分法,不过我们认为不管是纸币,还是硬币,把有“元”的分一类,有“角”的分一类,有“分”的分一类,这样更合理一些。”

  这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出了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边说边示范,把在场听课的老师都吸引到他们的活动中去了。在讨论不同的分法后,我说:“你们的分法都有道理,小朋友再看一看,哪一种分法最实用、最合理呢?”经过讨论,得出按“元、角、分”把人民币分类最好,然后引导学生按“元、角、分”把人民币整理分类,并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老师,我能行!”

  见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逐步深入,紧接着我有将学生的活动引入高潮,出示事先模拟好的一个文具店,有各种学生喜欢的文具并标明价格,比如:铅笔每支5角,橡皮每块1元,文具盒每个6元5角,刨笔刀每个12元3角……

  “小朋友,咱们今天的文具店想在咱们班招聘一批营业员,谁愿意应聘?”

  一只只小手齐刷刷举起来。

  “营业员可不容易当,算错了账,你可要赔的。”我开玩笑地说。

  “老师,我能行。”几乎所有的孩子自信地回答我。我看着孩子急切的样子,实在无法确定录取谁,只好对他们说大家轮流来当。几个“营业员”走到文具店前,当场穿上我事先准备好的“营业员”服饰,准备“工作”。其他学生跃跃欲试,想去买文具,这时我提出要求说:“你最想买哪两种文具?应该付多少钱?怎样付这些钱?能不能把你的想法先和你们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一起合计合计,然后拿好钱排队去买?”学生一听,又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

  在商量好后,一名名“顾客”排着长长的队伍去模拟柜台购买文具。

  “顾客”1兴奋地告诉我说:“老师,我买一把尺子8角,一支铅笔5角,一共要花1元3角,我付2元,找回7角。”

  “顾客”2说:“老师,我买了1支圆珠笔1元,一个铅笔盒6元5角,一共要付7元5角,我给他8元,找回5角。”

  ……

  我不放心“营业员”,走到旁边观察,这时一个“顾客”给他10元,要买8元5角的文具,他不慌不忙地找出1元5角,我放心地笑了。“顾客”们买得清清楚楚,“营业员”们卖得明明白白。正当同学们买卖热烈时,下课铃声响了,我只好狠心打断同学们,说:“你们周末可以去商场帮妈妈买一些日用品,写一篇数学日记。”

  三、案例反思

  1、创设“愤悱”氛围,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的原动力——“我要学”

  教师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课堂氛围的直接创造者,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的起点,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以数学特有的美感与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魅力去感染学生,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本课教学之初,我先安排一段商店购物的录像,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迫切的想要了解今天的学习内容,随后教学过程中又设置了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买文具情境,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强烈兴趣,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从而打开思维之闸,使学生进入一个强烈的“我要学数学”的境界,从而开发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的原动力。

  2、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体验自主探究学习的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说——“我能学”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从无知走向有知,从知之甚少走向甚多的过程。而现今,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受了太多的挫折感和失败感,这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大敌人。因此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自主地探索数学知识,教师必须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课堂上我尽量给所有的学生展示自己、表现自我的机会,特别是不太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我更多地关注,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在本课教学中我发现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购物方法,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实践,对于学生“出格”的回答不会因为不合自己的预想而轻易否定,而是相信学生,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孩子切实地体验到“我能学”。这正是学习内驱力的延续和增强,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有充分的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热情。

  3、注重实践操作,培养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我会学”

  在学生有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后,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进到数学知识的王国中去遨游。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因而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深厚的生活基础。要转变学生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就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即在实践操作中,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来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有位名人说过:“听了就知道,看了就明白,做了才是真正懂了。”在上本节课之前,我进行了大量的准备,给学生准备了钱箱、信封等。学生从钱箱中找钱、亲自动手分一分,最后还设计了一个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整体系统认识,在不停的活动中、游戏中将已有的经验数学化、系统化,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掌握了数学学习的方式,从而使学生达到“我会学”的境界。

  4、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个人生活、个人成长的联系,巩固自主探究学习的成果——“学有用”

  在有趣的买卖过程中,学生不仅经历了付钱、找钱及加减计算等活动,还能及时处理购物时发生的简单情况,这样做,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入社会实践,服务于生话,真正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长盛不衰,学习的动力源源不绝,从而形成学习数学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用,这种有用不仅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指在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路上有用。

  从上述案例中我体会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反思12

  由于课本中的四个数字都非常小,学生一眼就能看出6+7=13,8+5=13,知道选那两种合适,根本体现不出这两种策略的优越性,学生很容易产生浮躁情绪,认为这是多此一举。讲解时,我这样问学生:试想一下,在这里的杂志的价钱不是5、6、7、8这些一位数,而是两位数,让你凑成的数也不是13元,而是更大的数,你还能一眼看出答案吗?有的学生说能,有的说不能,说能的口算能力比较强,说不能的口算能力比较差。对说能的要表扬,“看来你的口算能力非常强,老师的口算能力不是很好,我就不能一眼看出答案,我还得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你们想学这些方法吗?”这样一下就拉近了和说不能的学生之间的距离,并调动了说能的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想老师口算能力不强,能有好的方法和技巧,我也要学学。这样他们就不再认为下面教的两种策略多此一举了,就会认真的跟老师的思路走了。

  先教尝试调整策略,任选两本,假如选单价是6和8的两种杂志,一算,14元,说明比13多了,肯定得把其中的一本换成便宜的,换哪种呢,还得定一本,把另一本换成便宜的,例如还要6元的,那就得换8元的,把8元的换成7元的,这要正好13元;例如还要8元的,那就得把6元的换成5元的。使学生知道,当总数大于13时,这两个数都选大,了,肯定得把其中一个数换成一个小一点的数;反之,刚好选的是5和6,这两个数都选小了,肯定得把其中一个数换成一个大一点的数。尝试调整策略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灵活的解决问题,并且间接的巩固了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接着再教学罗列策略,罗列策略在这里主要是有序的“试算”,体现的思想主要是有序的思考。通过这个两种策略的学习,培养学生尝试调整和有序思考的思维方法,这两种方法,在当数据较大时会非常有效。

《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反思13

  本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人民币的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前我为孩子们留了课外实践作业:回家数出自己积攒的人民币。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内的学习活动得以延伸,通过数自己的存钱活动,为本节课做了准备,既巩固了本节所学,又并再一次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享受成功的乐趣。

  本节课根据一年级学生爱玩、活泼、好动的特点,以创设生活情境为主线,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能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的情境,让学生的知识经验系统化,数学化。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在实际操作中体验。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在愉悦的心情中学数学,做数学,创造数学。

  1、体现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特点,使课堂生活真正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满活力

  2、加强问题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重视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不足之处是:在讨论时,个别学生没有充分讨论。个别同学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还是掌握不好。

《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反思14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表现为一个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课堂交流是学生课堂学习、交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交流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

  在“人民币的认识”教学中,我从实践、反思到再实践、再反思,真正领悟到有效的课堂交流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

  第一次教学:热闹的交流过程和出乎意料的交流效果。

  问题之一:一个书包25元,买这个书包可以怎样付钱?在学生明确题意后,展开了一系列教学过程。

  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你准备怎么付这25元钱?你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呢?看谁想的方法多!

  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在学生交流时,我及时板书并以“你是怎么想的”来引导学生表述思路,以“还有不同方法吗”来组织学生进一步交流。在教师的鼓励下,整个交流过程相当热闹,在接下来的购物活动中学生得出的方法很多很多,有的甚至得出了用各种分币和角币来付钱。

  课后,我对此活动的教学比较满意,因为在教学中,体现了数学问题的开放性,学生思路开阔,交流充分。在当天的家庭作业中,我设计了一道同类型的练习题:小明买一盏台灯要48元钱,他可以怎样付钱?请你写出三种不同的付法。在我看来,从那么多种方法中写出三种,要求应该不高。然而,在第二天交上来的作业中,居然有较多学生写不出三种,尤其是一些学困生,只写出一种甚至连一种也没写对。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我陷入了沉思。

  通过反思,我明白了在课堂上一些看似热闹的场面并不代表学生知识的掌握。

  在学生热闹的交流中,教师听懂了每个学生的想法,学生呢?事实上,除了几种常规的付钱方法外,其余的付钱方法几乎就是几个优秀生的“专利产品”,他们你争我抢地进行发言,使课堂气氛显得很热闹。而大多数学生却成了“配角”,他们听得一知半解。个别学困生在课堂上根本就是一个看客,连最基本的方法都不理解,更何况其他的方法呢!热闹的交流过程只是表面现象,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交流,这样的交流也谈不上有效的交流。同时正确的方法并不一定是最合理的方法。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的要求是答案越多越好,于是学生挖空心思去想不同的方法,导致出现了用各种角币分币去付25元钱的答案。应该说,这些答案是正确的,但仔细想想:这些答案与现实生活贴近吗?合理吗?有没有推广的必要呢?还有,在交流结束后,我说“在这么多种付钱方法中,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呢?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看似尊重学生的选择,却与实际生活不符合。生活中人们的付钱方式不是因为喜欢就用固定的某一种,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简便的付钱方法,所以这个环节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

  在第二次教学中我注意巧妙地引导交流和追求高质量的交流效果,在另一个班级改进了该题的教学。针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法,让其他孩子说说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接着问:你们觉得刚才这么多付法中哪种付起来最简便呢?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它只要拿出两张人民币就行了,多快啊!

  课后,我用同样的题目来检测,学生的正确率较高,而且大多数学生所写的付钱方法比较简便,符合生活常规。可见,本次的交流是有效的。

  学生有效的交流,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课堂上学生交流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老师听吗?仅仅是为了体现课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吗?我认为,有效的交流过程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沟通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成果共享的过程。使学生在思维交锋中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了“互补”,实现了共同提高,从而取得交流的实效。

  有效的交流过程是培养学生形成优化意识的过程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问题,各自对问题有了不同的看法,这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让学生了解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我认为,引导学生在诸多方法中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方法的合理性,找出简便的方法是有效交流的必要条件之一。学生在有效的交流中也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如此紧密!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淡化活动的形式,把精力放到注重活动的实质上,即活动中到底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可以肯定的是:有效的课堂交流必然会产生师生、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从而使交流的内容更趋于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进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我们需要有效的课堂交流!

《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反思15

  人民币的认识是一年级下册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在成人看似简单的人民币的换算却成了孩子学习的难点。

  对于人民币的三个单位:元,角,分。这三个单位之间的换算有不少学生根本搞不清楚。

  于是我从实际生活出发,例如一分钱根本买不到东西,一角钱可以买一颗糖,一元钱可以买10颗糖。从这个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感知人民币单位的大小。

  一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我用口诀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8元=()角

  “元”和“角”哪个单位大?

  学生会说是“元”大,用口诀:大化小,就变多。(大大)

  例如500分=()角

  学生会说分小,用口诀:小化大,就变少。(小小)

  人民币的加减法更是难点

  很多学生虽然会认,但是并不会算。

  这一知识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实在很难。

  例1:5元5分+3元5角5分=()元()角()分

  看到那么长的一个算式,很多学生都会产生心理恐惧。

  我让他们先把这个想成很简单的算式,从“分”开始加,分加完后到“角”,最后到“元”。

  编成口诀就是:看到加,从“分”开始加。

  例2:8元4角—3元5角=()元()角

  减法的运算遇到退位和不同的单位就显得难了,

  于是我又编了一句口诀:看到减,单位化成一个样。

【《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认识人民币单元复习整理》教学反思09-15

认识人民币01-22

《面积的认识》教学反思10-29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03-16

《认识昆虫》教学反思12-27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2-12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08-28

《10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11-17

新课标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0-18

数学10的认识教学反思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