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1 12:29:49 安媚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篇1

  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只需在此基础上完成知识的顺迁移即可。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并不急着把“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给学生,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学生对大小比较的真正理解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比较数的大小”这一内容,相信教过的老师都会认为比较枯燥,因此我将教学设计改变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整堂课的知识点都巧妙融入三轮游戏比赛中,让学生从比赛中感悟并总结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真正倡导“在乐中学,在乐中悟”。

  我个人认为,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更偏向于充当一个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主动从事数学活动,只在关键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并不纯粹是娱乐和增添热闹的气氛,而只是老师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游戏的背后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有效的数学思考。

  把“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借助于学生间所进行的一场女生队与男生队的“抽数比大小”比赛之中。我观察到,采用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了激情与挑战,学生的参与率比平时更高了,学生们能够全身心参与到老师精心预设、组织的“竞赛”活动中,“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自然也水到渠成地“内化”为学生已有的“比较数的大小”认知结构。

  我对本节课的新授环节设计如下:我把“万以内数的比较方法”预设在三场次的“抽数比大小”比赛活动中。第一场:将抽到的数先放在个位上,再依次放十位、百位、千位,从这一游戏环节中学生深刻感悟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逐步体会到高位上数字的决定性作用;第二场:将抽到的数先放于千位上,让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到高位上数字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相同比十位这一比较的顺序;第三场:由自己决定将抽到的数放在哪位,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及时将学情反馈给教师,以便及时给于学困生辅导。

  一堂课下来,从学生的反馈练习以及作业情况看来,这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达成得还算不错,学生对“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数位”以及每一位“数字”的关系已经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看来,有效教学其中一条重要的理念是——拿捏好传统教学模式与新教学理念的度,平衡两者的关系,才能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篇2

  一、自主探索,自主研究

  《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同时也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本课在“比较数字大小的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且充分肯定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及能力。

  其次,学生获得了一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机会。本课中,我没有轻易地浇灭学生探索的火苗,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了学生。学生为了比较数的大小,经历了观察、实践操作、合作研究等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学生在探索中感悟,在感悟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良好的效果表明,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表达权,是提升学生各项素质、有效获取知识信息的前提。

  二、轻松课堂,充满情趣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并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并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在练习时设计了猜数游戏,让学生自然地加入到游戏中,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探索空间,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活动动机。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生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上了一个台阶,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三、深刻反思,得到提高

  通过总结与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并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也是本课注重的一面。学生经过反思,更好地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总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数学教学已不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造等活动的过程。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实实在在的探究空间,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为了能帮助广大小学生朋友们提高数学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网特地为大家整理人教版《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到大家,同时祝大家学业进步!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有两个主要内容:

  一是学习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并能用符号表示它们的大小一;

  二是结合现实材料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教学设计时,立足以下几点:

  1、因为本节课容量比较大,为了尽快进入角色,我采用谈话导入,学生出题。

  2、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3、充任利用猜数游戏这种紧张有趣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4、“练一练”中的第1题,先让学生结合情境图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第2题是选择的计数单位,需要学生对“十”、“百”、“千”有具体的认识,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技能。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能在较短时间内对多个数字进行比较,并且较准确。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思我的教学:

  优点: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根据班级学生的基础及特点,在设计这节课时,就考虑如何让学生充分感受“比较数的大小”这一知识点在生活中的运用。因此我利用了帮助老师选购电视机这一活动,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带到生活中去,为了解决“买到教师既喜欢又价格便宜”这一问题,学生展开了新课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情境创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比较数的大小”在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针对本节课的特点,在课堂中创设买电视机的情境,让学生带着愉快轻松的心情参与学习,在巩固环节,以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始终以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新授过程中,学生出现疑惑时,请其他学生帮忙补充,让学生自由地说,尽可能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学会从倾听中辨别学生思维的正误,并适时作出引导。

  不足:

  1、比较方法不够明朗。本堂课的知识点其实是属于旧知识了,我们常说“温故知新”,而虽然我的课堂温故了,但是没有很好地将资源转移到新授中来,使学生在表述中一直未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述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导致整堂课学生虽然会比较,但是不能很清晰地表达自己比较的方法。

  2、练习缺乏巩固升华性,课堂容量有待提高。由于这节课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其实不难,因此新授部分应该尽量少花一点时间,腾出时间来对此类题型进行大量地操练,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让学生不断巩固理解比较的方法,既巩固升华了课堂知识,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容量,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度。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着力体现新课标的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我创设生动的情景,用生活中装修买家具的事例来体现数学的生活化,这些生活的情景给枯燥的`数的大小比较增加了趣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去。另外,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小组活动,或个人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证明等教学活动的过程,提高了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并能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自己推理出“相同位数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不同位数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这些设计都注重了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的培养,并使他们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知识。

  本节课同学们都对知识重难点掌握较好,但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时,不能很好地说清重点内容,今后还要加强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课后还是要多加以练习和巩固。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篇6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重点是让孩子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难点是在比较大小的过程中形成数感。学生学习的基础是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仔细研究了课本、教参、学习巩固以及名师课例。这节课经历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变得简单的过程。总结下来,这节课的突破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

  孩子们在一年级上册学习过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所以在复习导入环节,我设计了59<68、78>72等两位数大小的比较,让孩子说说比较方法。最后小结,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时,可以想他们在数线上的位置,也可以选择一个中间数做参照,以59、68为例,选60作为参照,59比60小,68比60大,从而确定59<68。也可以想数的组成,59里面有5个十,而68里面有6个十。在次基础上,孩子比较940和1899两个数的大小时,我先让孩子思考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然后再让他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二、注重知识生成的过程

  比较940和1899这两个数的大小时,学生很快说出三位数小于四位数这个结论。我没有急于总结,而是启发孩子,你是怎么想的?接下来,孩子说,940比1000小,1899比1000大,所以940<1899。还可以想什么呢?学生说还可以想数的组成,940是9个百,1899里面是8个百。这时我追问,1899是有什么组成的?1个千。1个千相当于几个百?10个百。还可以考虑什么呢?在数线上的位置,这个孩子没有说出来,我给他们点了出来。经历这样丰富多彩的思考过后,我们小结出,三位数小于四位数。接下来,我又引导,你还有相似的'结论吗?生两位数小于三位数,三位数小于四位数等等,最后得出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大这个比较方法。

  三、注重学生参与。

  每个知识点的生成,我都让孩子自然参与,自然得出结论。在大多数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后,才展开交流思辨。就拓展延伸这道题,3、0、8、9这四个数字可以组成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最小的四位数是多少?孩子们很快得出最大的四位数是9830,最小的是多少呢?小孩子写8309,还有的写3098,这时,我没有急于公布答案,让孩子在消息栏讨论,最后得出3089是最小的四位数。那第二大是多少呢?第二小是多少呢?让不同的答案不同的思路碰撞,最后得出,个位和十位互换得出第二大,第二小。孩子们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神奇。

  当然本节课我也有不足,时间把控依然是我要克服的首个问题。学生想不出来时,有几次没有管住讲的冲动。这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篇7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组成、比大小、建立计数单位“千、万”的概念,近似数概念,会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在教学教程中我注意让学生掌握方法,达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都能牢固建立万以内数的`概念,从千以内数过渡到万以内的数,掌握一般规则。通过精讲精练,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读、写、比大小掌握非常好。近似数比准确数易记,学生能写出离准确数很近的数,但找到的数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整百整十数或整百数或整千数,学生头脑中没有四舍五入的概念。因此仅管无带着学生反复比较可能写出的几个数,但仍有部分学生写出的近似数不够合适,对于整千、整百数的加、减法,学生初学时总是多一个0或少写一个0,因些我下大力气让学生学会把它们化成几、几十几个千或百,学生最终基本能够利用几、几十几个千或百准确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口算。

  整个单元教学我通过作业反馈、测验反馈,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基本突破各个教学重难点,只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计算能力是一个长期要加强提升的方面,要让学生重视计算的准确率,认识到细心、认真这些优良品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养成这些品质。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篇8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千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虽然有了一定的数数、读写数以及知道怎么样分析一个千以内数组成的知识和经验,但一万,包括比一千大比一万小的数的概念其实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

  从生活中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以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展示一幅南京长江大桥的画面,让学生了解想像大桥的长度,激起对祖国的勤劳人民的热爱,让学生收集自己身边的大数,体会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作用,从而体验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因此,本节课多处创设了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品尝了求知的愉悦,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在引出“万”的概念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用课件动态展示:从一个小正方体到十个小正方体,再到一百个小正方体,最后到一个大立方体,让学生逐渐理解感知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然后有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学具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在一千一千地数数的过程中建立“万”的概念,在个位到千位的顺序表再添加万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认识计数单位“万”,体会十进制计数的原理,在展现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数感。然后利用计数器的.半抽象性体会数的转换,直至感知一万的大小,我又设计了一个感受一万有多大,让他们想像比划一万张纸有多厚,一万米有多长等。不但突破了难点,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态度。在接下去的数的读写教学中,不仅出示方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数出一共有几个方块,然后在计数器上试着画出来,再尝试读写这个数,充分体现了图形、数的紧密结合,为学生形成数的概念,了解数的组成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中,组织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加强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如:看一看,数一数,拨一拨,画一画,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等形成数的表象。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篇9

  1、亲历探索过程,感受数学乐趣。

  教学片断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简单地交给学生“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过于生硬和说教,学生很难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种强烈的需求——总想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的活动过程,注重问题的探索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知识。让学生逐渐理解10个10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展现学生的思维方法。

  2、小组合作有效性。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合作需要,通过四人合作得到10个一百是一千,十个小组合作得到10个一千是一万,在课堂上真正发挥了作用。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篇10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千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虽然有了一定的数数、读写数以及知道怎么样分析一个千以内数组成的知识和经验,但一万、包括比一千大比一万小的数的概念其实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所以在掌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我反复钻研解读教材,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会读写万以内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2、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大数,发展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初步体验量化的思想,促进数感的发展。

  其中确立一万的数的概念,和数数中即将满整百整千整万的情况应该是教学的难点,因为平时学生在生活中对于接触一万这样大的数,机会不是很多,也没有需要去了解认识的必要,所以在本节课中为了突破这个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一些教学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现反思如下:

  一、亲历探索过程,感受数学乐趣。

  在引出万的概念时,我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些挂图,从一个一个的小方块到一条小方块,从十条小方块到一面小方块,从十面到一个大立体的方块,让学生逐渐理解感知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1000,10个一千是一万,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展现学生的思维方法。

  二、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发展数感。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抽象思维离不开形象的支撑,在数的概念的掌握中更需要实物做引导,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数小方块,让学生体会到十进制关系的变化,这是体验的最形象阶段,然后利用计数器的半抽象性,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体会数的转换,直至感知一万的大小,这样也就很顺利地建立起了数位概念,让他们自己来排列数位顺序表就水到渠成。抽象的概念建立之后还需有表象的强化和巩固,所以在计数器上得出一万后,我又设计了一个猜一猜、想一想的教学情景,比如,我拿出一页我自己写的论文,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在这页上一共打了多少个字?”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猜500,老师告诉他“你少得太多了”,有的.猜1200,就说“你猜得多了一点”,最后告诉他们这里有1000个字,然后再请他们想像一万字有这样的几页,为什么?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认识到这样打印的纸需要10张,接着我又给他们提供一些实物,让他们想像比划一万张纸有多厚,一万粒米有多少,一万米有多长等,不但突破了难点,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建构的学习态度。在接下去的数读写的教学中,不仅出示方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数出一共有几个方块,然后计数器把数拨出来,再尝试读写这个数,充分体现了图、形、数的紧密结合,为学生形成数的概念、了解数的组成打下扎实的基础。数万以内的数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数字大了,特别进1之后满十的情况一直以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所以也有必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撑,在教学中我利用计数器,每当在关键的地方就让学生思考再加一颗珠,会有什么变化,接下去应该是一个什么数,为什么?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三、从生活中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本节课中,我以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展示一幅学校课间操活动的画面,让学生了解想像学校学生的人数,课中让学生读一读老师收集的几个现实生活中的信息,如电影院里的座位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等,激起学生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热爱,体会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可以用万以内的大数表达事物和交流信息,不但培养了数感,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品尝求知的愉悦。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篇11

  “万以内数的认识”既是学习多位数读、写的基础,也是学习万以内数计算的基础,如果学生对万以内数的概念不清,读写数不熟练,将直接影响对万以内数的计算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时,教师借助直观感受,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如:数方块、拨计数器、圈圈画画。关注知识的前后联系,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采用“以类比促迁移”的'教学策略,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实现新知识的同化,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建构。既使学生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如:从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类推到十个一千是一万。

  教师还联系生活实例,拓展认数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教师注意捕捉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搜集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拉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认数活动。如,在学生初步学会“一千一千地数”之后,让学生从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这有利于丰富学生对百、千、万为单位的数的感知和体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篇12

  万以内数的认识既是学习多位数读、写法的基础,也是学习万以内数算的基础,如果学生对万以内数的概念不清,读写数不熟练,将直接影响对万以内数的计算的理解和掌握。为了使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概念,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注意下面三个问题。

  一、借助直观,加强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

  小学生数学概念、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都是借助操作活动,通过对感性材料的观察、比较、分析而获取的。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我借助直观,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例如,教学“万以内的数和万以内的数的顺序”,我结合计数器的演示,让学生边拨珠边数数,先拨上一千,当数到九千时,要问学生:“九千后再添一个千是多少?该怎么拨?学生已知道百位有10个珠,10个百是一千,去掉百位上的10个珠,要向千位进1,依次类推数到九千时,学生就自然知道怎样拨珠。这样通过计数器的演示,有利于使学生了解“相邻计数单位之间十进关系”,比较形象直观地建立数位的概念。

  又如,教学读写法时,先在计数器上拨上一个三位数,并说出这个数的组成,然后指导学生对着计数器的数位写出这个数。再在千位上拨上3,该怎样读与写?对照计数器上的数和下面的阿拉伯数字写成的数读出这个数。在教学完读写法后,引导学生小结并比较与三位数的读写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利用已有经验,进行迁移学习,促进学生认知建构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知识前后联系紧密,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来。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数,已经认识了“个、十、百”的数位名称、顺序、位值,也知道其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以类比促迁移”的'教学策略,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实现新知识的同化,以促进学生认知建构。结合计数器从一百数到一千告诉学生可用一、十、百、千这些计数单位来数数,并提问:“十个一是多少?”、“十个十是多少?”、“十个百是多少?”让学生弄清“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又如,教学“四位数的读法”例题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三位数的读法,可以让学生结合计数器,拨上一个数后,先说出它的组成,然后试着读数,对于中间有一个或两个0的数,末尾有一个或几个0的数,应该怎样读,可让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引导,最后启发学生总结读万以内数的法则。这样让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由此及彼地获得新知,既使学生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例,拓展认数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这是数学教学的新理念之一。教学“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我注意捕捉与本课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搜集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拉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认数活动。如在学生初步学会“一千一千地数”之后,让学生从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有利于丰富学生对百、千、万为单位的数的感知和体验,有利于发展学生。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篇13

  “万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在学习时首先要让学生观察图上有多少个小木块。让学生一千一千地数,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从而认识计数单位“万”。另外,请学生利用计算器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由学生单独操后再组织交流。

  要让学生对万以内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就要提供和创建更多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一万的大小,和万以内数的特征。如一万个小正方体、一万粒大米等。并让学生交流生活中遇到的万以内数的情境。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万以内数的特征,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教学万以内数的.读、写,首先复习数位的顺序,万以内数的组成及四位数、三位数的读写,组织学生讨论“万以内数我们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让学生在读数、写数的过程中悟出方法:“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然后,在计数器上拨出中间、末尾有零的四位数提问:“这些四位数和前面的有什么不同?”请学生读以读、写以写,小组内互相交流、评议。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有零的万以内数怎么读?怎么写?”引导学生总结。然后对照小精灵聪聪的话体验成功。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篇14

  基于昨天的说课比较认真细致,今天的新课进行得特别顺,铃声几乎与我的课节奏几乎同步,效果很好。如果课前几分钟不进行作业评价,本节课就满意了。

  课堂的第一环节复习。先一个一个地数,从205---221,学生独立数完之后,指名再大声数给大家听。每次到接近整十的时候,说说下一个该怎么拨珠,不仅没有出错,还轻松小结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第2个小题是十个十个地数,从750数到1000。学生数得也比较熟练,还小结出“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第3个小题是成百成百地数,学生理解了“百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的道理。整个环节进行得非常顺利。

  教学的第2环节是新授,难点是接近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我认为我的新授环节进行得很扎实,尤其是在数1000--1100时,学生学得有兴致。这一环节从1000开始先一个个地拨,拨到1009 时,我这样引导:

  “再添一个珠是多少?该怎么拨?

  “再添个位就满十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非常好!在数学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这是规则。这个数是多少呢?该怎么读?”

  “千位上有一个珠子,读一千,个位上没有就读零,十位上是一个珠子,读一十,末尾的零不读。”

  学生在我的一小步一小步的引导下,顺利地数到了1019,又到接近整十数的关键了,孩子们数得很兴奋,加上了之前的经验,又轻松地度过了1020。

  “这个数又该怎么读呢?这两个零的读可别读错,自己试试吧!”

  关于数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是数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走好第一步很关键。百位上的零和个位上的零说起来很饶口,为了以后亿以内数的学习,我觉得该让孩子学会如何区分这两个零。于是,我让学生把这两个0都起了名字,“中间的'零”和“末尾的零”,这样就和以后的教学一致起来了。

  新课的第2部分是从1030开始向后数到1100。但是,我没有让学生挨着数,而是我说,学生拨。

  “请自由数到1039,再添一个是多少?这个数怎么读?”

  “请拨出1049,再拨一个是多少?怎么读?1059再添一个是多少?.....1099再添一呢?”

  这一环节比我想象地更顺。孩子不假思索地就开始在十位上拨起了珠子,居然很熟练。教学时顺利地小结出了“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新课的第3部分是1100数到2000。由于是成百成百的数数,对于孩子来说非常轻松,关键理解”百位满十向千位进一”,和末尾有0的读法,重在强调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

  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比较扎实,边拨边说,边读,边写。由于是边学边练,整个结构很紧凑,学生也比较活泼。

  孩子们的学习效果十分明显。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篇15

  10000这样的较大数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学会认、读、写较大数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但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通过实际教学和反思,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读写结合,正向迁移

  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一个一个、一十一十、一百一百地数数,认识了“个、十、百、千”的数位名称、顺序,也知道其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在正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读写结合,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

  教材中的情境图给出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长4589米,铁路桥长6772米,让学生读一读,说说是怎么读的。这时老师因势利导提出:“请你在计数器上拨出4589,说说是怎么拨的.。”

  学生回答后,师生一起总结出:读数的时候要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4就读四千,百位上是5就读五百,十位上是8就读八十,个位上是9就读九。接着,老师提问:“这个数是怎样组成的?”学生对照计数器理解了4589是由4个千、5个百、8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这时,抓住时机让学生试着写一写这个数,指名学生板演,并说明:从高位写起,千位上写4,百位上写5,十位上写8,个位上写9。

  之后,及时安排巩固练习,如老师在计数器上拨一个数,学生把这个数的读法、写法写在纸上,写完后说说它的组成,同桌互相交流、订正。

  二、逐步抽象,突破难点

  让学生经历从“具体事物(小立方体)——半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抽象出数”这个逐步提升的过程,有效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

  例4给出一些小立方体,先让学生初步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教师再利用课件带着学生数小立方体验证估计数。先是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一百一百地数,然后问学生,像4589这样大的数,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来数?(学生意识到可以一千一千地数。)

  教师用计数器演示,让学生边拨珠边数数。先拨出一千,顺序数到九千时,问学生:“九千后再添一个千是多少?怎么拨?”学生有了满十进一的经验,就会类推出数到九千时,再加一千的拨珠方法。计数器的演示,有利于学生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是由10个一千组成”,加深对新计数单位“万”的认识,比较形象直观地建立起万位概念。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位及其顺序,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最大的四位数是几?(9999)数中每个“9”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然后追问:如果这个数再加上1是几?学生回答后,让他们在计数器上拨珠,通过连续进位的操作,充分感受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在复习“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旧知的基础上,巩固“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是由10个一千组成”的新知。

  例5可以根据“提示语”作为读、写、计数器拨珠的综合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订正。

  用问题“说说我们学过的数位有哪些?你能按顺序给它们排一排吗?”指导学生补充完成数位顺序表后,让学生在数位表上用自制数字卡片摆出老师或同学说的数,进行巩固练习。

  三、适当拓展,培养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万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但由于10000这个数较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补充一些学习素材,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中找“大数”,通过具体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如,用“1万有多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课件演示、观察实物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