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时间:2021-06-23 19:15:1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15篇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1

  《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课文情节虽简单,但思想性较强,是一篇充满哲理性的。

  作为镇“高效课堂”模式展示课,我该如何构建出较为理想的课堂呢?在钻研教材时,我发现我校 “简真”高效课堂所强调“以学定教、顺序而导”的教学方法和苏格拉底的“点拨式”教育方法不谋而合。苏格拉底创设的麦地课堂是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的课堂,在“课堂”中他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机遇来深入浅出教导弟子。这样的课堂是自由的,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这样的课堂更是有延展度的。这样的课堂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吗?

  本文的思想性很强,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读懂文中蕴涵的哲理,确有一定的困难。假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讨论,看似轻松愉快,但恐怕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人生哲理的理解会浮于表面,其价值取向会出现偏差。反复琢磨,决定通过“领受——领悟——提升”三个环节,采用导读法,引领学生与苏格拉底进行真诚的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感受他的智慧,让学生的生命在“麦地”中拔节。

  一、领受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课前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文中的主人公正是苏格拉底,通过这个小故事学生们对苏格拉低独特的教学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激起了他们想当苏格拉底学生的冲动。我还将苏氏名言“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送给每位同学,鼓励同学们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充满自信,做最优秀的自己。这样做同时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借班上课,我和学生之间不熟悉),可谓一箭三雕。

  2、初读文本、寻找主线

  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所以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苏格拉底说的话。我把这些句子一一呈现在屏幕上,并告诉学生们今天我们就从苏格拉底的这三句话着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去解读这位哲学大师的精神世界。

  二、领悟

  1、紧扣主线、层层深入

  明晰主线之后,我引领学生紧扣主线、逐步深入。通过第一句话让学生明白人生的道路也是只许进不许退。第二句仅仅一句话,看似简单却是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一声断喝,蕴涵着苏格拉底对弟子的行为的惋惜和微责。让学生明白了来到麦地尽头的弟子们两手空空,毫无收获,美好年华,白白浪费。学习第三句话时,学生已读懂苏格拉底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人生中的机遇,引导学生句句刨析、理清这段话的层次:人生肯定有机遇,但未必能碰见;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抓住,使学生明白了人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时我们也难以发现,难以把握。因此,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才能有所收获。

  2、品读感悟,顺序而导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文本来展开个性化的阅读呢?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仅仅能浮光掠影地从文中获得一点大概的印象,有的能结合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深入体会。如何指导并提高学生“抓关键词句来体会”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例如:在交流“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便随手扔到了”这段话时。我提问: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当学生仅仅说出一点儿体会:弟子们找寻认真时,我继续追问:从这段话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引导他找出关键词:两个“看看”、“用心地挑挑拣拣”,再读读这几个关键词,并在脑海中想一想、演一演弟子们“用心寻找”的模样,以加深印象;引导学生体会弟子们两手空空的原因时,我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他们的一举一动,然后紧扣“埋头”“低着头”感受他们找寻时目光短浅、所见有限。这样,学生能“依据文本”,“有感而发”,加强了对文本的解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而在学生理解比较到位时我这样点拨:他的理解很透彻,关键在于他能细读课文,并抓住关键的词语深入思考,不仅理解语言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深刻的体会。这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引导,比较实在,效果也好。

  三、提升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在结束之前我出示了一组有关机遇的名言和两首古诗,旨在以拓展阅读的形式来增强课堂的延展性,深化认识。由于前面环节较为扎实有效,此时学生的积累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如果说我的课堂生涯也好比是在麦地里行走,那么追求愉悦、互动、扎实、高效的理想课堂就是我想要采摘的最大的麦穗。只是刚起步的我,也会犹豫不决,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比如说在预设中我希望孩子能结合实际来谈对最后一小节的理解,可是我引导不到位,学生没有汲及;再比如说在组织学生交流自学体会时,我没有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往往是先请阅读水平比较好的学生回答,而他们的回答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影响了其他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因此课堂气氛不是很好……这或许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吧!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2

  学完这篇课文,学生们都很有感触。他们纷纷表示,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也找到了“最大的麦穗”。于是用格言的形式来倾吐自己的收获,联系生活实际谈理解也谈得很好。欣慰之余,觉得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有二个方面做得较好。

  一、创设了有效情境

  创设有效情境意味着它是促使学习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保证。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投入课文情境,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光阴白白流淌,弟子们两手空空的心情怎样?弟子们此刻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在此思虑的牵引下,进而萌发自主深入地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念头。”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学生的情感、领会在此时已经有了一个“井喷”的欲望,他们对于苏格拉底的感悟,对于人生一如“走麦地”的感慨,对于时间、机遇的重新认识,都让他们有一吐为快的感觉。”课堂上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撞击,情景演绎,将带给师生亲身体验的愉悦,带给师生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

  二、在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找到共鸣

  如我在显示苏格拉底的话时,在请多位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或和蔼,或严肃地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先谈一谈自己听明白摘麦穗要求没有,而后提出问题“弟子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为什么呀?”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与困惑,用心地自学课文,或朗读,或圈摘,或讨论相关章节,水到渠成得理解了课文的道理。在理解苏格拉底的一番深入浅出的话时,我基本放手,用学生自己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的方法各抒己见,在彼此的探讨与思辩中得到自己的所得。

  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为节省时间,朗读指导没有展开。特别是在学生滔滔不绝地谈起了自己的想法,又句句入理,于是我急于求成,一时就将此处的朗读体会忽略了。没能让学生细细感悟,显出教学处理上的粗糙与随意性。本人的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在应当停留的时候停留,应该回味的地方回味。惟有做到如此才是真正的驾御了课堂。在对学生放手的同时又不会让学生信马游绳的乱走。

  二、联系实际的结合点没铺垫好。学生随着我的思路说着弟子们的可笑与愚笨,谈着机遇的可贵与易逝,背着现成的名言。但能真正联系实际谈出体会的只有几个尖子生,没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课堂调控能力,虽然在课前作了充分的预设,但不能很好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对孩子的精彩发言没给予高度的评价,也没能对孩子言语中出现的漏洞进行有效的修补。如学生在回答:这堂课,你收获到了最大的美穗了吗?有学生说,我摘到了,我这堂课能积极发言了。我没能及时予以肯定,处理学生回答的问题还要技巧些、艺术些,给予有效的评价。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3

  看了同组老师的设计思路,发现文中的教学的主线非常清晰,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费尽心机。可以继续探讨。

  课堂是一种情感的课堂,意味着师生情感同时运动,相互碰撞;意味着它是促使学习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保证。故而在引入课文时,我学习了一些精彩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处情景演绎,期待为重难点的破做好伏笔。

  第一次:出示“黄灿灿的麦田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的图景,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特定的场景之中,并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我会怎么办呢?在此思虑的牵引下,进而萌发自主深入地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念头。第二次:在学生为弟子们错失良机而惋惜的一刻,让其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第三次:在学生理解了不可错失良机,要善于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的走进麦地,当一回现代的“求悟者”——“如果你也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让你再一次以同样的要求去摘麦穗,你会怎么办呢?”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因此在一番交流中,同学已逐步领悟到了苏格拉底的这种智者的教育的精髓!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4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11册语文中的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这篇散文文笔优美,篇幅不长。它主要叙述了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取一个最大的麦穗,结果这些弟子们最后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的道理。

  我觉得,课文运用联想,借事说理,是一个重要特色。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本文的写作特点,反复朗读。作者把在麦地里行走比做人生,将摘取最大的麦穗与追求远大理想联系起来;将眼看满田沉甸甸的麦穗不去“定夺”,或迟疑观望,或随手扔掉已经摘下的,与放弃机遇、错失良机联系起来;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与抓住时机认真去做、切实完成当前任务联系起来。这样看来,一件毫不起眼的小事-----摘麦穗,作者就赋予了它深刻的意义。课文联系十分自然,说理也格外透彻,给人的教育应该也是非常深刻的。

  学生在学习中,已经从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读懂了道理。他们也知道了做人应该抓住身边的机会,不要放弃良机。但是我发现,说归说,大道理是明白了,联系实际来理解,可能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对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寓意。

  师:“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来理解的呢?请大家联系实际,先自己说,然后在小组内说,最后我们一起交流。

  生:(自由学习)

  师:我来谈谈吧。从小开始,我就想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所以,对于身边的小事,我从来就不屑一顾。比如看见小朋友摔交了,比如看见邻居的垃圾没有时间倒了……我都不去过问。我总在找做大好事的机会,可是总没有找到。就这样,小的事情我不做,大的事情也不会遇到。我的同学,有的因为从小事做起,都已经被评过“三好”或“优秀”,我呢,到现在还是两手空空。真是后悔!

  师:你能认识到这些,我感觉到很高兴。你就是想说明一个道理:抓住身边的每一个机会,那才是实实在在的,对吗?

  生:对的,老师。

  师:还有谁说吗?

  生: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劳动课上,老师要我们制作一件手工艺品。我觉得做小的东西不足以反映我高超的制作水平,所以,我做这样,做那样,又是捏泥人,又是做模型,一心想做一件最好的,最优秀的,可是结果贪大求全,做出来的东西都不满意,就把它们全扔了。看了其他同学做的,有小风车,有布贴画,也蛮不错的。这就应验了今天课堂上的一句话:“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师:你们能联系实际说,这真好。有时候,失败和教训也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失败是成功之母啊,你们只要能吸取经验,就一定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通过这样的对话,学生就真正明白了课文中的哲理。至少对那些似懂非懂的人来说,这样的对话给他们的教益是很大的。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5

  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本文故事情节较为简单,而蕴含其中的道理却让人深思,对于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为何要抓住眼前一穗?什么是人生的机遇?如何正确处理追求与实际的问题?这些都太深奥,难以真正透彻理解。这些都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需要我想办法突破的地方。

  在强化的预习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我做了一下几点的尝试,感觉对本课重难点的处理有些作用:

  反复品读、以读促悟

  只有给予孩子充足的反复朗读课文的时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文本,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打开心灵的窗户与文本交流、相融。反复品读、以读促悟,也是新课标倡导的思想。在整节课中,“读”始终贯穿课堂,上课伊始,初读课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扫清阅读障碍,了解掌握故事梗概;深入理解,默读课文,读中思考、读中品悟,勾画、批注、交流;再次品读、心领神会……设计了很多读的环节,整个课堂,书声琅琅。

  联系生活、内化升华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就课文内容而言,孩子们说的头头是道,然而,是否真的就是懂了呢?学习语文也要学以致用,于是我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把握住机遇了么?”经过一番回顾讨论,孩子们说道“上次老师要我们自己推荐当班干部,我退缩了,没有把握住机会。”“我的哥哥,找工作时,嫌弃人家这里不好那里不好,结果毕业两年了还是没有正式工作,而他的同学,就在一个地方好好干,现在都升职了,哥哥后悔的不得了!”……

  “同学们,你有什么收获呢?你会如何处理远大理想和眼前机会的关系呢?”

  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应该引领孩子走进生活,由生活中提炼出哲理,相信,此时,这个哲理对孩子们来说已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身临其境,更加深刻。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6

  今天我执教了《最大的麦穗》一文,深深感悟到了“所有的方法都要从实际入手,切忌生搬硬套。”“固定的教学模式最终只能导致作茧自缚。”这些观点的真正含义。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带有深刻哲理的文章,老师的说教讲解分析,学生定会索然无味,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思维的火花,与自己的现实相结合,从而理解其中的“真理”,受到启发,得到教育。

  上课前我从网上研读了特级教师孙剑锋老师执教《最大的麦穗》的课堂实录,为课堂上老师激励性的语言与学生精辟的分析,教师良好的自我展示及教师与学生心灵的真正共鸣而赞叹不已。于是将孙老师的课堂教学程序纳入了自己的教案,期盼着自己的课堂能一样的精彩纷呈。

  课堂上,我套用着孙老师的教学程序,首先让学生展示了他们美妙的读书声,再效仿了孙老师的评价语褒奖了他们一番,接着便放手让他们作批注,准备交流阅读的感受。可是正当我为教学程序进行得流畅而沾沾自喜时,学生却相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感到不知从何说起。个别同学的发言也只是摘读课文中的句子,不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见解。此时的课堂陷入了一片沉默。最后我只好自己出来打圆场,草草收尾。

  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沉的思考,学生为什么都沉默在那里?教师该如何面对这种沉默?一方面是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沉溺于预先的教学程序,不能采取实际的应对措施;另一个重要方面,也反映了学生思维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定势作用非常大,思维不够开阔,对老师的问题感到茫然,所以陷入“沉默”。

  如果当时我能摒弃预先的教学程序,带着学生再次静下心来感受文本,引领他们回忆已走过的“麦地”,回首那错过的一颗颗“麦穗”,启发他们该如何走向眼前更广阔的“麦地”。学生们一定能打破“沉默”,让整个课堂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其实,“沉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在教学中,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到那时,我们的课堂一定会不再“沉默”。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富有巨大的认知潜力和主观能动性,是具有个别差异性的生命活动体,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引导、激励。因此,我们应当在语文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能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地确定自己的教学程序,而且能正确处理感悟和质疑的关系以及阅读和运用的关系,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课堂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焕发无穷的魅力!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7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6课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道理孩子们一般都知道,但是真正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的并不多。

  课堂是一种情感的课堂,意味着师生情感同时运动,相互碰撞;意味着它是促使学习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保证。故而在引入课文时,我学习了一些精彩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处情景演绎,期待为重难点突破做好笔。

  第一次:出示“黄灿灿的麦田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的图景,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特定的场景之中,并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我会怎么办呢?在此思虑的牵引下,进而萌发自主深入地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念头。

  第二次:在学生为弟子们错失良机而惋惜的一刻,让其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

  第三次:在学生理解了不可错失良机,要善于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的走进麦地,当一回现代的“求悟者”——“如果你也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让你再一次以同样的要求去摘麦穗,你会怎么办呢?”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因此在一番交流中,同学已逐步领悟到了苏格拉底的这种智者的教育精髓!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在引导学生不断地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一代哲人苏格拉底的话所蕴含的深刻道理,通过关键词如“最大的一穗”“眼前的一穗”等,明白在我们的人生道理上一定要好好把握眼前的机遇。要知道,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意味着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因文而异,适当地切换阅读视角。有位朋友说得好:如果把目光投向文本,那只需获得作品的原义;如果把目光投向作者,那是要获得交往的意义;如果把目光投向学生自身,那理所当然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在本篇文章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学生交流为主,以学生朗读为重,以学生思想为点。从而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能把握每时每刻,做好眼前必须的实实在在的事情!!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8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天游峰的扫路人》告诉我们豁达的人生,《山谷中的谜底》告诉我们智慧人生,而《最大的麦穗》则告诉我们智慧人生。《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亮点: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学本课时为了突破重难点,让学生领悟到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我让学生自主充分地读,让他们在读中画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的语句,并体会说说感想。这一环节我认为设计的很好,通过读课文、画句子,同学们感悟到了很多。“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体会到了弟子们的犹豫不决,正是在他们犹豫之时,失去了许多机会。“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体会到弟子们的不满足,很随便的放弃,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

  二、融入角色深理解

  文中写道:“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再为他们惋惜。”教学时我让学生当小麦,想想当时会对弟子们说些什么。这些“麦穗”纷纷动脑,七嘴八舌说开了,都在劝诫弟子们不该错失良机,不该犹豫不决,痛惜、遗憾之情溢于言表。紧接着我又让学生们当弟子,“假如你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让你再一次按同样的要求去摘麦穗,你会怎么做?”同学们经过对课文的理解,都懂得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的重要。

  三、联系实际谈感悟

  对于文中最后一段揭示的道理,特别是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又是一个难点,仅仅靠死记硬背,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于是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结合身边的实际事例,来谈感悟,加深理解。同学们能联想到身边大学生找工作不停跳槽,却一事无成;身边的同学做事没有稳扎稳打,结果错失良机……大家畅所欲言,热烈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了做事不能好高骛远,追求远大理想应脚踏实地,拥有当下,才拥有未来。

  四、搜集资料重积累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积累,学了这课,我们为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用麦地模拟人生的道路,用麦穗模拟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机遇来深入浅出教导弟子的教育艺术所折服,同时又被苏格拉底带给我们的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所打动。于是我借机让学生查资料,更好的了解苏格拉底。并让他们搜集积累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和积累。

  通过教学本课,我从苏格拉底身上也学到了很多,教育学生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平时的一点一滴也很重要。对于课堂的灵活调控,以及运用评价语言等许多细节方面,我自己做的还很不到位,有待于今后更好的学习提高。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4、联系实际谈谈学了课文的体会,并试着写写自己的人生格言

  教学重点

  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行走在这块麦地中,聆听苏格拉底智慧的语言,去寻找那——(齐读课题)最大的麦穗

  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说了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投影出示)

  3、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从这三句话入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导入言简意赅,同时也醒目地提出了学习方向,从苏格拉底的三句话入手,展开教学。】

  二、解读第一句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指名读

  2、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

  ”只许进不许退” 背后有什么深意?用上所学的名言阐述你的理解。

  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

  出示:苏格拉底 ( )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给学生自主训练的平台,为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搭建有力的平台——用名言阐述自己的理解,学以致用,为学生深刻领悟文本创造了最大的可能。】

  三、解读第二句话

  “你们已经到头了。”

  1、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2、苏格拉底用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敲响了弟子的警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想象苏格拉底的心情。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_________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3、弟子们如梦初醒,说出“ 如梦初醒”的近义词,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4、 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

  投影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5、这段话对弟子们进行了什么描写?仔细体会弟子们的表现,揣摩弟子们的心理,呆会儿老师要进行现场采访。

  6、采访不同表现的弟子,体会抓住时机的重要。

  (埋头前行的;摘了又随手扔掉的;光看光摇头的;两手空空的)

  7、随机采访麦地里的小麦,强化抓住时机的重要性。

  (颗粒饱满的;比较瘦小的;准备嘲笑的;摇晃脑袋的)

  8、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9、小结

  送上培根的名言: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采访”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换位想象,揣摩体验,感同身受,使学生收获到了文字隐藏的东西,在“我是两手空空的弟子”“我是麦穗”,两次角色的变换中,他们对“茫茫麦田里,抓住手中的一穗才是最重要的”这一道理已有了认识;“为弟子提建议”这一环节再一次将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与文本的主角对话,不断地叠加、强化真切的体验,使之聚集、生发出新的深刻的认识。】

  四、解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 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语气指名读

  2、 明确两个“最大的麦穗”不同的含义

  3、 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仅仅在说“麦穗”吗?还在说什么?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4、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

  【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学生的情感此时已经有了一个“井喷”的欲望,此时的角色变换已超越了“角色变换”本身的含义,这是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五、解读最后段落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体会分号的用法,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体会双引号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5、老师示范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近!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6、指名联系实际理解。(教师点评)

  7、创设情境,多反复诵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品读,学生已经理解了本文揭示的哲理,教师的示范理解降低了学生联系实际交流心得的难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交流有关把握机会的事例或名言,让文本与学生之间产生心灵撞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产生情感共鸣】

  六、走出文本,回味无穷

  1、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学着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的例句说一说。

  2、积累诗句:

  明日歌(节选)

  金缕衣

  3、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听说读写”的训练,极富开放性、生成性,空间大,易表达。既联系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又强化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教学反思】

  每次翻阅教学杂志,点击教学网页,一股“简单语文”的清新之风就会迎面扑来。拜读、参研、深思……语文课简简单单教,扎扎实实练,追求简单而有效,回归本色语文,就成了我本次公开课《最大的麦穗》的指导方向。

  一节课下来,感悟颇多:

  简简单单教语文绝不是把语文教学简单化,而是追寻着语文教学的真实,一种真真实实地引导学生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寻求着语文教学的朴实,一种朴朴实实地引领学生潜心会文的过程;展现着语文教学的平实,一种平平实实地启发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体现着语文教学的扎实,一种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训练的过程。“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语文教学追寻的简单,其实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这样的语文,是有效的简单;这样的简单,有丰富的内涵。

  课堂上,你走近学生,蹲下身子,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驰骋的天地,他们回报你的是一个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崭新天地!

  ——学生做弟子,教师采访:师生关系是形与影的自由亲和,是声与响的相得益彰。

  ——学生做麦穗,吐露心声:他们的理解充满善意的灵性,闪耀创造的光芒,擦出智慧的火花。

  ——教师范例,联系生活理解文本,学生跟进,与课文共舞: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发生“碰撞”,生发无限的活力和生机;教师与学生的.见解产生“交融”,愉快轻松中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柏拉图的名言引路,学生写自己的名言: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落实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学生在字里行间中自由生成,真情流露出对文本的个性化的感悟与创造性理解。

  可见,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谛听到日落月升的呼吸、虫蚁鸟兽的欢歌、云里风里的消息;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开掘潜能、催发真情、激荡憧憬;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得心应手、个性飞扬、创意无限!你追求简单、有效的语文课堂吗?那么不要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让对话的心灵自由飞翔,为他们留下一片葱绿的情感、思想和智慧,你的课堂定会呈现快乐的“百花齐放”!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10

  本文是一篇蕴含深刻哲理的文章,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要深刻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人生哲理是有一定困难的。要理解这一哲理,首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跟着苏格拉底的学生到麦地里走一回,同捡一回麦穗。因此,在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时,我设计了几个层层深入的问题:1、弟子们是怎样捡麦穗的?为什么弟子们会这样,是什么想法在支配着弟子们?2、弟子们最终捡到了那个最大的麦穗了吗?为什么?3、如果你是弟子们,你现在两手空空,你心中会怎样想?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其中第三个问题是最关键的。由于有了上两个问题的铺垫,学生对第三个问题思考得很深刻,从学生们的回答来看,学生已初步理解了这其中的寓意。有学生回答“哎,早知我现在两手空空,当初就不该轻易地把一些较大的麦穗随便扔掉了。”有学生说“我真后悔啊,但世上是没有后悔药的,现在我连一个最小的麦穗也没有了。”学生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接下来由捡麦穗的事情引发的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也就顺理成章了。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11

  课文《最大的麦穗》讲述的是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给学生上的一堂课,让学生走进麦地去采摘一个最大的麦穗,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却收获了一个道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会,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

  文章本身的思想性很强,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我认为学生有学习潜力,他们已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默读有一定速度,能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恰当意义,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已有经验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有对文本的独特感悟、思考和体验,他们更有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出自己看法的激情。这是我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分析,它提示我的教学设计中该如何整合利用学习资源。

  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思考,把自己的感悟、理解写在书的旁边。给足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有充足的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让他们在小组讨论,发挥大家的长处,听取别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观点。最后再在班上交流。这样做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动了学生脑筋。

  当学生都找到显而易见的答案时,我再进一步提问-----学生是用心寻找,麦地里明明有最大的麦穗,可学生为什么就是没有摘到呢?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盾,怀疑自己已有的理解,促使认真研读课文,更积极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充分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真的希望自己能有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我希望适时的引导能让学生加深认识,我希望巧妙的点拔能让思维混沌的学生豁然开朗,我希望精要的引领能帮助学生思维提升。可我经验不够,机敏不足,现实的课堂或许和理想有一定距离。尤其在预设中我是希望孩子在谈关于最后一小节的理解中结合实际来谈的,可是我引导不到位,学生没有汲及。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12

  根据教材特点及我班学生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第三段。作者所写的摘穗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小事中却见大道理。文中所揭示的深刻人生哲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一下子就理解透彻的。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文中的哲理有所感悟。

  本堂课我力图体现“双积累、两结合”的课题精神,下面就谈谈自己教学后的一些感受。

  1、反复品读,走进文本,读中感悟。只有给予孩子充足的反复朗读课文的时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文本,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打开心灵的窗户与文本交流、相融,因此,我设计了很多读的环节,书声琅琅的课堂才是语文的课堂,才是孩子的课堂。

  2、反复品读,形成语感,积累语言。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反复品读,不经意间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帮助他们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性。

  3、利用教材资源,丰富生活积累。“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我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就使得原本简洁而又深刻的文字变得形象、具体、丰满,适合孩子的理解水平。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引入课堂,也有助于提高孩子对生活的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语文学习更显魅力。课前的预习,我让孩

  子查找资料,对本课的人物背景做一个充分的了解。课上,搜集名人名言,学写名人名言。这些环节的设计,使得语文学习的内容更丰富。学生课前就已领略了世界级大哲学家的风采,沐浴着苏格拉底智慧的光芒走进《最大的麦穗》,这不是学习一篇课文,而是学习一种人生的态度。搜集名人名言,学写名人名言,更是思想的升华。

  老师们,以上只是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执教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现在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能听到您真诚的声音!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13

  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第三四小节,用心体会:弟子们是如何来找寻“最大的麦穗”的?为什么会“两手空空”?

  (生自读体会)

  生:“弟子们埋头向前走。……他们总认为最大的一穗还在前面呢。”我觉得,弟子们找寻麦穗是认真、仔细的。

  生:从“并不满意”可看出,弟子们摘麦穗并不情愿。既然不认为它是最大的麦穗,弟子们又为什么要摘呢?弟子们根本就不知道哪个才是最大的麦穗,他们只会盲目地挑拨,一再地错失良机和浪费麦穗颗粒。

  生:弟子在寻找麦穗时很用心,很认真。但他们总认为自己见到的不是最大的,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所以一再地错失良机。

  生:我从“看看”“用心地挑挑拣拣”中看出弟子们找寻麦穗是很努力的。但他们无法对麦穗作出准确的判断,虽然“试着摘了几穗”,又“随手扔掉了”。所以最后走出麦地时“两手空空”。由此,我想到:人的一生有许多机会,但如果你不抓住机会,你就会虎度光阴,一无所获。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见解。首先大家都感觉弟子们寻找麦穗是认真的,具体从哪些词语感受出来呢?(学生读出相关语句)是呀,两个“看看”,还有“用心地挑挑拣拣”可以看出弟子们找得很仔细。那为什么没有找到呢?(学生又读文中句子)是呀,从“埋头”“低着头”可看出,他们的眼睛只盯着眼前,搜索寻找的范围是比较小的。而“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可看出他们对自己挑选的麦穗并不满意。而且有的是“摘了”,又随手扔掉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呀?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出示: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

  生:(读这两句话)他们认为自己看到的不是最大的一穗,最大的还在前面呢;以为选择的机会还很多,也许能碰上更大的麦穗呢!

  师:是呀,机会就在一次次的犹豫中溜走了……

  反思:

  文本是师生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教学的实效性最终是由对文本的把握和运用来检验的。《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文本来展开个性化的阅读呢?

  由以上教学片断看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仅仅能浮光掠影地从文中获得一点大概的印象,有的能结合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深入体会。如何指导并提高学生“抓关键词句来体会”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进行点拨。当学生回答粗浅时,我们适时追问,引导他结合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作深入的思考;当学生回答深入时,我们及时表扬鼓励,为其他学生提供成功的范例;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我们也不能一概否决,而要根据他回答的情况来巧妙引导。下面结合上述教学片断具体讲讲。

  例如:当学生仅仅读出相关句子,说出一点儿体会(弟子们找寻认真)时,教师可追问:从这段话的哪儿来看出?/体会到?引导他找出关键词:两个“看看”、“用心地挑挑拣拣”,再读读这几个关键词,并在脑海中想象“弟子们“用心寻找”的模样(或者也可以演一演,以加深印象)。这样,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便较为到位,且能“依据文本”,“有感而发”,改变阅读时的“泛泛而谈”,增强阅读感悟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而在学生能依据文本理解比较到位时(第四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轻轻点拨:某某同学理解透彻,关键在于她能细读课文,并抓住关键的词语深入思考,不仅理解语言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深刻的体会。这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引导,比较实在,效果也好。因此,以上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弟子们两手空空”的原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他们的一举一动,然后紧扣“埋头”“低着头”感受他们找寻时目光短浅,只盯着眼前一块等等。

  同时,在组织学生交流自学体会时,也要注意回答学生的层次性。如将平时阅读水平比较好的学生放在后一点,避免他的回答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影响其他学生回答的积极性。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交流的不同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在点拨引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指导学生细读文本,依据文本来深入感悟。可通过朗读、找出关键词句,通过想象,让枯燥的语言文字在孩子的眼前、心里活起来,动起来,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水平,同时,在不断深入的交流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充分利用“生本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14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读通课文;

  2、学习字词;

  3、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4、探讨:弟子们为什么没能完成任务?

  评说一下,苏格拉底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其实在教学这节课之前,我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这一课时更多的是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还是教学价值?其实,我倾向于文本的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分开,因为阅读的主体发生了变化,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实施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

  在第一课时中,在确定教学价值时,如果按照我自己分的基础价值、人文价值、训练价值来看的话,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实施的是基础价值,或者就如胡立根老师所说的知识价值。这些语文知识,主要是字词,散见于课文各自然段之中。而《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学生交流自学的成果,很快地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除了知识价值,还有智能价值也就是我想当然称呼的“训练价值”。我引导学生把各部分内容组合起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个常规训练。

  第四个环节是探讨两个问题,这其实是让学生对《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进行一个角度的探究。联系上下文,学生们很容易地就完成了第一个问题。我看重的是第5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话,因为其中有一个关于小麦的拟人句。特意问学生们,弟子们此时此刻是怎样的心情?学生说,应该是失落、后悔莫及。我问,那么写小麦干吗?经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了,其实这儿也是“学习写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虽然小,但是也具有训练价值。

  解决第二个问题时,活泼的孩子们故意拿我跟苏格拉底来作比较,你说他说,都是在赞美苏格拉底而“贬低”我。面对如此“火力凶猛”的“群体攻击”,我当然甘拜下风,表示要“痛改前非”,做一个好老师。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15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精美的哲理散文,讲述了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麦地里找一颗最大的麦穗,从中引导弟子们悟出了“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追求,但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遇”的道理。

  初读课文时,我不禁被苏格拉底气定神闲的哲人风范,以及他用麦地模拟人生的道路,用麦穗模拟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机遇来深入浅出教导弟子的教育艺术所折服,同时又被苏格拉底带给我们的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所打动。

  再读课文,深入地探讨本文的哲理。发现个人理解的角度、深度、广度又各不相同。反之,想想自己的教学,如何让学生体会,读懂文中蕴涵的哲理,确有一定的困难。假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讨论,看似轻松愉快,但恐怕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浮于表面,恐怕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反复琢磨,决定采用导读法。给自己的本课教学定了两个原则:一是既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又要注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既要读懂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哲理,又要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水到渠成。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抓主线导,层层深入。

  本课我教学内容的重点(主线)就是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第一段话引导读懂人生的道路也是只许进不许退。第二段话看似简单,仅仅一句话,却是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一声断喝,蕴涵着苏格拉底对弟子的行为敲醒警钟。让学生明白了两手空空的弟子是怎样走到麦地的尽头,没有收获,没有辉煌,美好年华,白白浪费。第三段话时,学生已读懂苏格拉底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人生中的机遇,引导学生句句刨析理清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人生肯定有机遇;但未必碰见,即使也未必抓住,使学生明白了人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时我们也难以发现,难以把握;因此,抓住时机,拿在手中,抓住的才是机遇,抓不住的再大的机遇也不是机遇。弟子感悟的道理才会水到渠成。

  二、读悟结合,相机点拨。

  教学中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果没有仔细地朗读,就谈不上思想的感悟与语言的积累,就会上不出语文课的语文味道来。

  我始终认为语文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在应当读的时候读,应该品的地方品。惟有如此才是真正的驾驭了课堂。在对学生放手时又不会让学生信马由缰地乱走。才能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例如:在教学时,我特别注意点拨学生读出一些关键的词语,读出苏格拉底那洪钟般的声音,品味苏格拉底的一番深入浅出的话。

  三、尊重体验,注意熏陶。

  孩子是多元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就告诉自己要留心多聆听学生思想,允许磋商的地方。

  但同时,我还注意在学生自己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在彼此的探讨与思辩中得到自己的所得时,对学生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稍加引导,给予学生深层次的熏陶。例如;我在导读苏格拉底的第三段话时,就试图在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中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感悟本文哲理。

  我常常想,我在课堂里是否使学生得到更切实的收益,假如学生高高兴兴的一节课下来,却没有收获,那是否真正的快乐。我认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有收获,然后应该想法设法让学生学得有趣,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努力把有效做得更快乐。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集锦15篇)12-19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汇总3篇12-16

最大的麦穗说课稿12-07

《最大的麦穗》原文12-15

最大的麦穗阅读答案08-23

《最大的麦穗》阅读答案06-02

读《最大的麦穗》有感500字02-09

关于最大的麦穗教案三篇02-04

最大的麦穗教案合集五篇02-03

【必备】最大的麦穗教案四篇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