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时间:2021-05-13 19:07:4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克与千克》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质量单位的起始课。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看一看、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回顾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学过程,感到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强化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利用超市购物引出课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感受生活,体味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与量。然后再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克,说明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本节课重点就是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建立1克的观念时,让学生两次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再让学生动手找一找,找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然后让学生猜一猜1克黄豆大约有几粒,最后师生共同演示称1克重黄豆的过程,并让学生亲自观察称重结果,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500克、两个500克(1千克)的盐,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充分感受500克、1千克的质量,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1千克观念。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先估一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千克的质量观念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三、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在学生充分感受到1克和1千克有多重后,我让学生一手掂2袋盐,一手掂1枚2分硬币,来对比感受一下它们的轻重,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四、在练习中巩固升华知识

  练习题的设计形式多样、有趣,进一步巩固和升华了质量概念,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这节课中,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亲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理解、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以下不足:

  1、给学生掂量、感受的时间较短。

  教学千克时只让学生掂了掂2袋盐的重量,学生的体验时间短而少。

  2、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较单一,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事实证明多元化的课堂评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随时注意学生专注性及学习习惯的培养。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2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我就通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同学们观察购买的物品,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2分硬币和5粒黄豆,和重约1千克的盐,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更多实物材料,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如: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500克盐有多重,1个文具盒、1个小朋友,1个西瓜,1个乒乓球,1支粉笔等让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感知,迁移到对1克、1千克重量的感受。知道1千克=1000克,让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一定的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3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生活实际问题入手,启发学生认识质量单位,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用眼睛观察得到,只能用肌肉感觉来感知。所以借助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的感受1克、1千克的概念,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知和建构,形成清晰的概念。

  同时在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时,我注重的是同学的.探究体验。让同学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一个回形针的质量,充沛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50克、100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笼统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同学将自身带来的实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称一称系列活动,同学通过这些操作,同学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同学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在教学千克和克的字母,教学弹簧秤的刻度时,我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这样,在一堂课中教师能正确地掌握好知识传授与探究体验的度,使同学更加学得开心,学得自主。但是仍有部分同学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理解较差,在生活中没有细心地体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多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5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调查,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常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常用千克来作单位的。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抓住了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有效地学习后面的新知,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时,我注重的是学生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猜一猜、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实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称一称系列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台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在教学千克和克的字母时,让学生观察台秤的单位,我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这样,在一堂课中教师能正确地把握好知识传授与探究体验的度,使学生更加学得开心,学得自主。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6

  一、在实践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教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情境中建构

  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人手一台天平,让学生去亲手体验,而教师的演示,学生很有可能看不清楚。所以,这时网络资源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我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看到了清晰的演示过程。因为有了这个体验,从而使学习过程变得简洁、易懂。

  传统教学中认识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重脱节。《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经验。所以在“克的认识”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观察、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历、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7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颜色等表面特征,而对于质量的关注则较少。由于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而且“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这部分的教学我主要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初步认识“克与千克”。在教学中,我着重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展现本课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我拿着天平和盘秤走进教室,很成功的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利用生活中常出现在孩子们身边的秤拉近质量的学习与孩子们的距离。并借此机会简单给孩子们讲解了盘秤和天平的用法,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追问孩子们还见过什么样的秤?

  二、突出体验学习的意义

  “克与千克”的教学不能拘泥于普通的理论课堂,要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才有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我首先让孩子们用学具掂量了学具中“1克”的学具,体验1克之轻,再用盘秤称量了数学的重量,发现6本数学书的质量大约有1千克,让孩子们分组体验了1千克的有多重,让孩子们对1克与1千克有了初步的体验。

  三、利用数学活动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我安排了“拍卖会”的活动环节,当孩子们对1克与1千克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油桃、番茄等。让孩子们以手称量猜测水果的重量,并将孩子们的回答板书在黑板边缘,再称量水果,将水果送给猜测质量最接近的孩子,孩子们十分活跃,课后我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孩子虽然课上不知道水果的质量,但是通过活动,了解了哪种水果大约有多少克。活动环节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为孩子们以后做估质量类的题目打下基础。

  但是对于这类要求实践的课程来说,孩子们的充分体验是十分重要的。可是由于课堂的局限性、工具的局限性、材料的局限性,有的孩子们还是不能亲身参与到体验中来,于是我布置家庭作业让孩子们回家用家里的称量工具称一称家里物品的质量,增加生活体验。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8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质量单位,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但学生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因此本节课从逛市场引入课题目,让学生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秤,而后在实践中感知1克和1千克。通过眼的观察估一估、手的感知掂一掂、手的操作称一称、脑的思考比一比、耳的倾听说一说等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感受到物体的轻重,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质量概念。最后回归生活,找一找身边哪些物品的质量可用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正确含义,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1、给学生掂量、感受、寻找的的时间较短。1克、1千克不能仅靠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说,对它们的认识,需要孩子们自己的感受。各种大约1克的物品,学生掂、找、感受的时间多一些。而由于一些原因,教学千克时课堂上只让学生掂了掂2袋盐、4个大苹果的重量。学生的体验时间确实短和少。

  2、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师对课堂出现的问题灵活应变能力待提高和加强!

  建议:

  本周让孩子们再去超市看一看,看小食品袋上的多少克;看大米、面粉、电器等大宗物品包装上的千克,孩子们的眼界会更宽,知识也会学得扎实,用得熟练,提高生活能力。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相关文章:

认识克与千克教学设计02-09

认识克与千克教学设计02-17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02-09

克与千克课件设计05-11

第1课时 认识克与千克 教学设计02-09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15篇02-09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15篇02-09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04-28

二年级数学下册 克和千克说课稿11-02

唱游与律动教学反思范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