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

时间:2021-02-08 10:17:3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3则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3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3则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3则1

  这两篇短文相比较,学生更喜欢学习第一篇,尤其是对“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这一环节的设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发言都很精彩。而对于第二篇,学生翻译之后没有喜欢的地方,所以在后面的环节中,我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古代神话或传说故事,在班内交流。给学生补充了拓展阅读。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3则2

  “我认为共工算不上英雄。”老师。教学时学生如是说。

  公共何许人也?为何怒触不周之山?…….

  共工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我和同学们做了以下的探讨:

  共工是谁?在文释中也有定论: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关键在怒这一情绪是由何而发,文章始曰:“争为帝”是也。其行为如何,“触不周之山”耳。结果怎样,“天柱折,地维绝”。那么,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有文章这样评价道,“他败得很壮烈,不愧为失败的英雄。”何谓英雄?在今天看来,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才可称之为英雄。从故事的起因来看是争帝,很显然共工与颛顼是为了各自的部落的利益而争战,为自己的权力而战。因此,共工代表的不是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不能称之为英雄的。

  共工又因战败而怒,进而触不周山,说明其心胸狭窄,气量小,没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毅力与坚韧。也就是说共工没有坦然面对失败的`勇气。逞一时之匹夫之勇,又怎能担当一个部落领袖的重任。岂能称为英雄乎!

  总之,我认为共工怒这一情绪和触不周山这一行为也是今天教育之价值观所不提倡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一味的把共工为争帝失败而怒触不周山这样的行为看做是英雄之举的话,那么,学生有可能受其误导,失败就该发怒,发怒就得不计后果的去行事。这是一个多么可怕地情感趋向。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习先民的那种敢于想象,勇于探索的伟大精神,而不要一味的强调共工这一人或神是如何的英雄,这与课文所选的宗旨就背道而驰了。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3则3

  在具体授课环节中:开篇导入采用“猜读法”,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兴趣;在走入文本环节当中,穿插了一些相关的背景故事,学生兴趣浓厚,且有助于对共工这一形象进一步的更为客观的全面理解,也避免了在学习文言文时开篇就介绍背景的枯燥无味;在“感受、鉴赏”环节中,对于从“怒” 看“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这一设置,则有效地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任其思维肆意驰骋……

  整篇文言文的教学又贯穿以“读”的内涵,初读——感悟读——鉴赏读。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读”,在“读”中,每位学生都有着各不一样体会和感悟,这也是我们教学当中所追求的独特的个性解读文化气息。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文言文学习更应是如此,文言文秉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将文化教育渗透到文言文学习当中去,让学生跳出以往的枯燥文言文学习,让其充满着生活化、个性化,让我们的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3则】相关文章:

共工怒触不周山扩写作文01-27

共工怒触不周山650字-想象作文01-17

山行教学反思06-10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5篇03-14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07-16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5篇01-25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优秀5篇03-15

《山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12-25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5篇01-25

美丽的张公山公园作文共6篇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