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时间:2021-02-06 10:11:1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通用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通用5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

  一、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同学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表达方法。

  为此,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说话训练,进行语言积累的同时,突破教学重难点。所以,我特意设计两个语言训练句式:

  1、你们交流的句子那些是写灯的数量多?那些是写灯的种类多的?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归纳、练习说一说。

  2、请试试看,能否用从灯的数量多和灯的种类多,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出来。

  如和除夕相比,正月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人们都干什么去了呢?请读课文第9自然段。学生通过读中进行交流。

  针对学生的交流、表达,我特意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评价理答:

  1、这两个同学交流的时候,不仅恰当地用上老舍爷爷的话,还巧妙地运用了老师引语进行表达,真令人佩服!

  2、各种各样的花灯,加上五彩斑斓的花炮,加上香甜美味的元宵,令人陶醉,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 这样的选点训练,充分利用理答这一种特殊的教学对话,仔细倾听学生的问答,通过有层次、有秩序、有针对性的“追问”、“转问”、“提问”和“反问”等理答有效方式,把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升华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此处语言训练点的设计和教师对学生有个性的评价语言的设计,更好地让学生敞开心扉去接触语言,去感受语言,去体味语言,使学生在沉浸于文本语言和情景的基础上,自由述说、自由运用本课习得的语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不足之处

  1、教学的节奏把握还应该明快一些,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应该确切些。

  2、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谢关注,设计合适、乐于让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语言训练句式。

  三、改进措施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同时我也认识到在教学中还需要更多细节的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2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针对本课的教学,我作如下反思:

  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用童谣引入,让学生从童谣的内容中初步了解北京春节的时间及风俗习惯。接着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浏览课文,画出北京春节的时间段,并找出详写部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研读“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部分。引导学生通过竞赛,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腊八的忙碌、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后,还是用童谣来概括本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十五四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四个重点时段来品读、讨论,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通过反思这一节课,我发现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少,教师讲解成了主导,没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2、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京腔京韵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不深,不能达到学生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目的。

  3、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以读为主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本节课教学缺乏对学生读的训练,学生读的方法少,读的形式少,学生感悟理解就很肤浅。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下大力气进行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在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当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也有几个不足之处:

  首先,我的整个教学态势表现不够突出。我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的感情不够,语调比较平淡,肢体动作也比较僵硬。

  第二,在导入环节中,可能由于紧张,一些本想讲的话语忘记讲了,内容的衔接略有点生疏,对待学生的发言的评价语言也比较单调。这两点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努力改进,更上一层楼。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3

  学生对这篇课文很感兴趣,而且理解起来较容易些。

  成功之处: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制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基本上达成预定的目标。

  2、基础知识点把握准确。对修辞手法、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在充分引导学生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善于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渗透体会句子的方法。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3、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大放小,在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分清详略重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最感兴趣的部分,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的同时,也不忘教师的引导作用。

  不足之处:

  对于毕业班的教学,我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做到精致细腻,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词语、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反,一篇课文下来,虽然学生学习状态很好,兴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识都学会的没几个,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

  改进措施:

  以此为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4

  《北京的春节》是20xx年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着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作者老舍先生运用朴实自然、京味儿十足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北京春节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作了如下反思。

  首先在教学环节上,我做了如下安排:

  1、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用何东的一首《拜年啦》引入,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里,在浓浓的年味中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接着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浏览课文,回顾上节课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采用了哪一种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结构。为新授课做好准备。

  2、走进新课,感受风俗

  新授内容重点放在研读“腊八、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五部分。在分析课文时,我先讲述描写“腊八”的部分,做个示范,引领学生了解腊八习俗及作者语言的丰富;其次让学生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学习描述“腊月二十三”的内容,让他们自己体会人们对小年的重视,送灶王的习俗;然后再带领学生赏析描述“除夕”的部分,让学生了解这一部分采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从两个方面凸显了除夕的热闹;学习“正月初一”这一部分时,让学生合作探究,他们探究到了初一和除夕热闹的不同之处:除夕是忙碌的热闹,而初一是休闲的热闹;不同身份人物的活动也各不相同;学习“元宵”这一部分时,先让学生知道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然后让学生探究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灯的数量多?哪些地方体会到灯的种类多?并模仿文中语句用“有的……有的……”说一组排比句。

  3、综观课文,体会详略

  北京的春节前后四十多天,有许多事情,可是作者只详写了腊八、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的事情,而对其他部分进行略写。因为这几个日子最能表现北京春节的特点,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品味语言

  老舍先生是北京人,用的是地道的北京方言。我用多媒体出示了一组句子,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京味儿十足,生动丰富。

  5、阅读拓展,随堂练习

  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斯妤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将其与课文的相关部分作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确立的主题不同,详略安排也就不同;同时也体会到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单元人文主题。

  6、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让学生课下了解家乡风俗,写一篇短文,做到主题明确,详略得当。

  这六个教学环节条理清晰,环环相扣,设计合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其次,这一节课还有不足之处:

  一、课前没让学生去搜集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习俗,没有适时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感悟老舍京味儿十足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多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

  三、本课的教学中,学生读得不够充分,读的形式也比较单一,这是以后必须重视的。

  教学是一门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推敲、反思的地方。我会在一次次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5

  《北京的春节》是部编版新课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加见识,语言简洁而生动,文质兼美,是学生培养语感,进行思维训练,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平台。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及家乡新年的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2、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

  3、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

  4、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课上。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去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对于重点段的教学,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去比较读,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这些词背后的含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三、不足之处

  教学的节奏把握还应该明快一些,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应该确切些。

  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点关注,设计合适、让他们乐于进行语言表达的句式训练。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对于课文要着眼于整篇课文,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相对除夕却是无法比的。

  所以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时,还可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是“灯”,如果让学生先体会灯,再来体会观灯时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会在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通用5篇)】相关文章:

老舍《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09-02

语文下册《木兰诗》教学反思10-03

北京的教学反思12-25

北京的教学反思06-16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说课稿12-17

《北京的春节》教后反思12-20

六年级下册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通用13篇)12-23

九年级语文下册《乡愁》的教学反思09-27

九年级的语文下册《乡愁》的教学反思09-27

九年级语文下册乡愁教学反思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