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0-12-19 12:31:4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科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反思1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主要让我们通过实验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理解——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溶解了的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这一单元的课程安排有另外的建议。本单元的内容,教材把它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4课;第二部分为第5——6课;第三部分为第7课。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教材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安排还可以更好的衔接,我认为应该把第6课——“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与第7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互换。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实验“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比较科学的方法是先往一杯水里尽量多的加入食盐,等确定食盐水已经“饱和”了,在通过过滤的方法把食盐溶液中剩下的食盐过滤出来,最后通过酒精灯加热从食盐溶液中把食盐和水进行分离。

  所以,作为一个科学教师,我把各种可能的情况给大家做了解释说明,按照我预想的程序上课,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努力摆脱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旧观念,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力争为他们将来成为一名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注重在真实场景中进行教学。在上这章内容时,我采用了在真实场景中教学,积极地把学生学习科学的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

  其次,我认为可以诱发探究动机,培养科学兴趣。兰本达教授认为:教学可以看作是提供特定的情境来培养儿童的一种措施,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一种活动,只有诱发动机,才能获得成功。

科学教学反思2

  时间转辗来到腊月,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静下心来“磨刀”,为明年的教学开展梳通阻碍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正是出于这种想法,教学的工作总结、反思更为重要。我总结以下几点:

  (1)加强新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用先进教学理念武装自己。

  现在的新课程,很多老师都感觉到处理教材有一定的难度。内容形式多样,活动性、操作性的内容占教材绝大部分比例。面对这种情况,我一是通过个人自学和集体讨论学习相结合形式学习新课程理论,充实头脑,深刻把握课标精神内涵;二是通过网络收看新课程解读、新课程讲座等专题影片,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做到融会贯通;三是提高网络研修、个人自省的方式,在网络上与教材交流群中的教师商讨每课中的疑问和教学设计,利用读科学课杂志的机会,了解同行们对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策略,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学各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2)科学课的内容繁多,涉及的知识面广。

  本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不去钻研教材,了解学情,解决教法、学法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课一定是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浓厚了。为了保持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一方面我努力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另一方面,力求以最优的教学设计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了寻求最好的教学设计,我一是了解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差异,在课堂提问、布置练习时留有不同层次的问题,再次就是把握每课的重难点,力求人人掌握重点知识,绝大部分能突破难点,让学生能较轻松地掌握知识。为了能让学生更全面深刻认识科学知识,认识科学事物变化中的规律,在开学初就开始发动学生找备用实验器材、材料,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厚,掌握知识效果也较好。

  教学中也存在诸如:对学生分析不透彻,实验分组麻烦,课堂纪律难以调控维持等现象,今后还要多多与同班老师多沟通,学习他们的先进教学经验。

科学教学反思3

  一、好奇心——科学探究的原动力

  儿童对自然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恰恰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原动力。他们对所接触的任何事物有兴趣去探究,探究的范围不仅广泛,而且能利用感官、工具和方法来对世界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精心呵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有利于促进孩子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并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促进科学探究技能的形成。如教学科学《校园里的动物》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旁的小花园去寻找动物和植物,那天早晨恰好大雨过后,学生发现了许多蚯蚓。“蚯蚓有眼睛吗?”“它有骨头吗?”“为什么下过雨后会出现那么多蚯蚓?”“蚯蚓断了以后还能活吗?”……一个个问题使我应接不暇,学生对蚯蚓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我及时引导学生:“关于蚯蚓你还想知道什么?准备用什么方法研究?运用哪些工具?”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蚯蚓的研究中来,使学生既了解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又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心需要,使探究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和目标。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究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原动力就会把孩子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持久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学生由好奇而产生的探究欲望的天性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变成科学素养。

  二、自信心——科学探究的精神动力

  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了研究问题后往往要做出猜想与假设进行深一步的研究,许多老师总是喜欢选择猜想与假设正确的问题进行探究,这无非会扼杀孩子的自信心。猜想与假设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课程资源,它的显现和发展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保持和发展探究的欲望、获得自信心与成功感、培养认真细致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着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如教学声音知识时,学生猜想声音是怎样的产生的:有的同学认为声音是由物体的碰撞产生的;有的认为是由敲打产生的;有的认为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我把学生按问题分成小组,各小组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让学生自由的去探究,而不是重点验证“是否振动产生的”假设而对其它假设置之不理,否则会伤害一些积极思考同学的积极性,降低他们对问题假设的热情。教师应是一个中立者和欣赏者,尊重学生的猜想,让学生真正体验猜想的乐趣,养成敢想和善于猜想的意识。教师的细心呵护诱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并感受到探究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自己也能象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研究,并对自己的科学探究活动充满信心,为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科学教学反思4

  《身体的结构》是四年级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里的起始课。在教师教学用书上明确指出“在第一课中,要向学生介绍关于身体结构划分的不同方式——从身体的外形划分和根据身体各个部分功能不同划分。观察与体验活动构成了学生活动的主体形式。”本课重点是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难点是观察身体内部器官。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让学生围绕观察和体验开展探究学习,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借用课内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的一开始,让学生回顾一下学过的昆虫的结构特点,明确昆虫的外形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为人体结构的划分做知识上的准备。并且通过两次体验活动感受人体左右对称的好处——行动灵活、保持平衡,并感受人体外形的和谐美。接着通过“摸袋子,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自然地转入到对“人体身体内部有什么”的探究,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猜猜人体内有什么。最后又以“跳绳”这一活动让学生观察感受人体在运动的时候都有哪些部位参与了,即第三部分“身体的工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认识了气泡图,分析出人体结构的第二种划分方式——根据功能的不同(工作的类型)进行划分。至此课堂目标基本完成,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进一步梳理本节课的重难点。

  上这堂课之前得到了屠老师以及学校各位相关老师的指导,尤其是屠老师,对我们今年新转教科学的老师的成长十分重视,在细致听取我的想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在此甚表感谢。

  课上完后,老师们就这堂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听后令我受益非浅。东湖小学资深科学老师李卫提出的几点,令我有拨云见日的感觉,到底是科学界的前辈,思考问题深入浅出,尤其是关于一个课内活动的设计——单脚走和双脚走比赛,李老师所说的为了更好的得出平衡的结论,让学生单脚站立和双脚站立一段时间比较,效果会更明显。我想,在教室这个狭小的范围内,这样的方案可能会更有效。关于身体的工作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气泡图的环节,李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人体的工作不仅仅是运动系统的工作,老师应该还提示一下包括消化(吃东西)、呼吸等内容的活动。细细想来,呼吸等其他系统的活动其实就是融合在整个运动的过程中,并不能单独分开来讲。

  有几位老师提出“摸袋子”的环节用时太长或者显得有点不必要,虽然学生的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但是使得后面的教学显得有点紧张。我认为,时间是花得长了点,学生之前可能已经有了“看、听、摸、闻、尝”等前概念,但是在这样一个缺少实验的课堂中,这样的方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在科学课堂中既能得到知识,又能获得快乐,所以,我认为删除是不必的,可以在时间上再缩短些。

  屠老师在最后的交流中,对我的两个细节环节十分肯定,令我感到挺意外的,一是采访单手系红领巾的同学,让她谈谈自己在使不上劲时最想做的是什么,以体会双手配合使行动更灵活。二是课堂上提到班里的残疾孩子,只是表扬经常帮助她的同学,并没有指明是哪一位,屠老师的说法是保护了孩子自尊心。其实,在我的教学中一直比较注重语言的善良和行动的善良,尽量不去伤害孩子稚嫩的心灵。经屠老师这么一肯定,我就更加确信这样的教学是快乐而有效的。

科学教学反思5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主要内容之一: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植物的结构,还要会动手操作实验,掌握观察的基本技能,能讨论总结出所观察的结构等等,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我精心制作了课件,准备了实验器材,心想这节课会上得很精彩。

  导入新课后,我直接的展示几幅图片,让学生对植物分一下类,心想这样,可以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这一堂课,接着引入新课,简单的看看课本后,就让学生动手实验了。令我失望的是,学生并没有我原来想象的那样好,学生课前没认真预习,仅仅让学生简单看书是不行的,应该在动手实验之前,给学生预习的时间。

  讲课过程中,只重视了备教法,只考虑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体现新课程理念。却忽略了学生这以环节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方式,认为只要自己明确了的,理解了的,学生也一定会明确,一定能做到,盲目地以为学生在自己的指导下会按照原计划完成操作,所以教学中应以学生原计划完成操作,所以教学中应以学生原有的经验为基础,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教学中能理解知识,学会技能。

科学教学反思6

  根据学校与教研室安排,第二周我执教了三年级《根和茎》一课。《根和茎》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单元中的第二课,根和茎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发挥着支持植株、吸收、传输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功能。本课的设计意图是指导学生分别认识根和茎的不同类型,了解根和茎在生长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教学中有选择地利用生活中常见和学生熟悉的菠菜、大蒜、水芹、西芹等。通过直观的观察、比较活动,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直根和须根形态上的特点,鼓励学生尝试着给根分类,可以加深学生对根的形态和名称的认识,从而更高效地了解植物根的分类。而对于茎,我通过实验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和课件演示的方法向学生介绍,对于茎的作用,课前准备好插在红水中的茎,课堂上让学生解剖,使学生对茎的运输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教研员为我剖析了整堂课后,我觉得本课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环节的设计与设计的意图需要明确。在教学根的环节上,没有能够明确指出哪里到哪里是根,以至于学生在比较直根和须根的时候不能发现直根部分,而只是注意到细小的侧根。在教学茎的时候同样没有能够让学生找一找不同植物的茎在哪里,而是教师讲解的比较多。在教学方法上,我总是担心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讲授法用的太多,没有体现“双主体”理念。今后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将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任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科学教学反思7

  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示和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考虑、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和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身缺陷,扬长避短,不时改进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的责任和目的是:注重培养同学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同学逐步领会科学的实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进行具体操作,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当科学启蒙任务的科学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协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同学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发明潜能,现将自身的科学反思谈一下:

  一,鼓励同学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同学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同学来说有的内容同学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同学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同学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同学感到教师与同学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同学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绩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同学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同学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同学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同学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同学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同学,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同学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身的思维才干得到发展。

  二,引导同学会问。

  同学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同学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同学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同学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同学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同学的质疑能力。如教四年级科学《固体、液体和气体》,出示课题后,引导同学质疑。问同学:谁能分清固体、液体和气体?你能举例说明吗?为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状态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同学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

  3.从矛盾之处质疑

  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协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同学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发明潜能。

科学教学反思8

  今天我们开展的社会活动《做个守信用的孩子》,活动目标是理解守信用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做守信用的人。明白在生活中答应别人的事应该做到,体验守信用给别人带来的愉快。本次活动,通过创设木偶表演、讨论猜想、绘画等形式。整个活动以木偶表演的形式贯穿故事始终,引导幼儿学习、观察、讨论,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守信用的重要性。本次活动分三个环节完成,层次清晰。

  第一个环节,分段进行木偶表演,故事《公园里的约定》。引导幼儿理解“守信用”的含义。我边表演木偶,边讲故事的前两段,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波波答应乐乐什么事情了?他做到了吗?请每个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帮助幼儿理解什么叫守信用。讲述第三段后,提问:乐乐为什么没回家?乐乐为什么哭了?引导幼儿体会不守信用给别人造成的影响。边表演边讲述故事的第四段,波波妈妈答应乐乐什么事情了?天很晚了,波波妈妈能不能做完风筝?为什么?讲述最后一段故事:乐乐为什么这么高兴?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为什么?故事中谁是守信用的人?

  第二个环节,引导幼儿结合生活事例进行判断,进一步理解守信用。事例一:玲玲喜欢买大毛绒玩具,但玩具柜里放不下了,她答应再也不买毛绒玩具了,可是到了商场,看见毛绒熊,她非要爸爸买。事例一:邻居家的小朋友跟着爸妈回了老家,强强答应替他们照顾小兔子,但是动画片一开始。强强就不管小兔子了,他把照料兔子的事交给了妈妈。事例三:芳芳的妈妈给她买了一本新图书,芳芳可喜欢了,每天让妈妈给她讲。班里的同伴知道了,也想看一看他的新书。第二天,芳芳就把书带给了小朋友。请幼儿自由讨论,说说谁做的对,谁做的不对,为什么?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守信用的含义。

  第三个环节通过绘画形式,引导幼儿表达和交流。请幼儿把听到的故事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并讲一讲故事《公园里的约定》,进一步理解守信用的重要性,要做守信用的人。

  幼儿通过这个活动,懂得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做到,在生活中做守信用的人。

科学教学反思9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的理念。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作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教学过程采用“问题解决”的模式展开教学。充分利用现实情景,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利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自主探究。

  教学评价方式新颖: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推迟判断和调查实验,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三次设置探究环节,引导学生使用视频投影对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等问题进行了探究,帮助学生检视自我,树立方向,明了自己想要学什么,获得什么。充分体现了教学多媒体的优越性。

科学教学反思10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这样一点:科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觉得提得很好,很及时,很贴切,我是这样做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规律,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工作。现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与老师们讨论一下:

  结合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初涉《科学》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开始不会提问,只是感兴趣,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我们应注意通过教师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科学课的课题上提问

  在科学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如科学第四课《蚯蚓》,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蚯蚓是什么们样子的?它怎么爬呀?它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呢?

  2.从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处提问

  对授课内容重点、难点的提问,既有利于小学生研究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提问组织教学。如第七课《土壤的保护》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保护土壤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为什么笑,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水土流失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学生在了解水土流失的严重性之后,自然就会想到要保护土壤,防止流失。

  3.从课文中的对立之处提问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对立之处,那正是编者老师们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九课《沉与阜一课,有这么一个学生活动;(1)、瓶子在水中上浮,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2)、橡皮泥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浮起来?(用8分钟时到10分钟)在活动前让同学说一说用什么方法.同学们只说出了一个结果“要改变它们”.我说怎么改呀?同学们说“加水、变形状.”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橡皮泥浮起来了,瓶子沉下去啦.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科学课的教学,我觉得不仅要考虑科学本身的特点,更主要的是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规律,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科学思考,提问,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矗。

科学教学反思11

  一、教学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教学过程思路清晰

  这节课在设计上让学生有机会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先是由出示的资料中发现问题:下雨会使泥土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进行猜测。但是仅仅是学生的猜测是不够呢?一个问题抛出来:到底有什么变化呢?想知道就要做实验。但是在实验室内马上进行一次下雨是不可能的,自然而然引出模拟实验。学生饶有兴趣的讨论如何去模拟雨水对泥土的作用这个实验。在讨论中进行实验的细致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补充。最后定下来的实验方法是经过学生自己思考,是学生智慧的总和。再进行实验,观察实验过程,汇报发现,共享集体成果。最后由学生的实验结果出发提出下一个研究问题:你们实验土地被侵蚀都是一样的结果吗?为什么不一样?学生自然会思考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影响雨水的侵蚀呢?引申到下节课的研究问题。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课前准备充分,呈现有结构的材料

  导入部分呈现的资料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一个强刺激。而且准备的实验器木才十分完整,有利与学生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的观察和发现。亦有利于研究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达成。

  三、注重学生有证据进行推测和得出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思想。对于学生的猜测都不与肯定,而是追问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确定了吗?有哪些证据拿出来?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会养成猜测也需要理由,结论需要充分的证据这样的想法。有利于学生科学情感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科学教学反思12

  “摩擦起电”是教师在“做中学”的思想指导下预设的一个科学活动。通过“观察——探究原因——猜想——验证——新的发现——记录——分享与表达”,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讨论与实践并在探究中获得快乐与成长。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识别一对经摩擦能产生静电的材料、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能够想出各种办法记录下实验结果,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注意贯彻“做中学”的思想,引导孩子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且互相交流,取得的效果还不错:

  一、小游戏——“小纸片被吸起来了”(用绸布快速地摩擦塑料小棒,小棒吸起了小纸片):首先通过这个游戏,激起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小纸片怎么被吸起来的呢?孩子们被游戏吸引住了,纷纷做出了不同的猜测:有的说塑料小棒上有胶水;有的猜绸布是湿的……但经过验证,这些“原因”都不成立。小来说:“爸爸对我说过,因为布上带电所以能吸小纸片。”虽然他说得不准确但已经有些接近原理了。当我总结小棒在布上来回摩擦就会产生静电、小棒就能把小纸片吸上来时,孩子们已经对这个游戏“跃跃欲试”了。

  二、猜一猜——“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吸起小纸片”:经过对游戏的尝试,孩子们对“摩擦起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我提出新的问题帮助孩子们进一步探索“除了塑料小棒,什么东西用绸布摩擦之后也可以吸起小纸片呢?”孩子们做出了大胆的猜想:铅笔、尺子、橡皮、彩纸、积木、磁铁、玻璃、吸管等等。我鼓励孩子们将猜想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到科学区验证自己的想法,孩子们高兴地去尝试了。

  三、试一试——“看看我的想法对不对”:经过猜想验证,孩子们在老师提前准备好的记录表上“记录”实验结果。在他们的记录中,有的方法很有创意。像阳阳在记录塑料尺子和绸布摩擦后能吸小纸片时,首先在记录纸上画个长方形并标上1234等数字代表尺子,后面画个笑脸代表自己的猜想是对的,多有意思啊!

  四、新发现——“我穿衣服时找到了静电”:活动并不是一天两天就结束而是持续地进行着,孩子们的猜想越来越多并基本了解了“摩擦起电”这一现象。有的家长也很感兴趣,参与到活动中来。含含的爸爸周一早上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他说,晚上脱毛衣会听到“嘶啦”的声音,早上穿毛衣头发竖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资料的搜集与讨论,大家知道原来是毛衣和头发摩擦产生了静电。孩子们的发现越来越多,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新的问题,记录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有趣。围绕记录,我们又展开了交流与讨论,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怎样记录新发现——“我可以画出来”:孩子们探索的范围越来越大、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记录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但记录的目的不变,就是让自己也让大家看明白实验的结果。我鼓励孩子们用各种方法记录,很多孩子选择了绘画的方式。粼粼在记录纸左侧画了一件毛衣、中间画了一个头发竖着的小孩、右侧画了两个钩并解释说:“因为我和牛牛都试过了、都成功了,所以画上两个钩。”从孩子的记录与表达中不难看出,孩子已经有了建立科学记录的意识,验证的活动可以深入地开展下去。

  六、交流与讨论——“我们的发现”:最后,将孩子们的猜想和实验验证的记录都展示到了主题墙上,孩子们可以查看自己或同伴的记录,重温实验经历或找寻不一样的实验方法,形成了互相学习的好氛围。

  不过,活动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于在以后的活动中注意改进:

  1、没有及时为孩子们创设交流讨论的条件。“做中学”科学活动强调科学教育和语言教育的关系,要求儿童在科学活动中用尽可能多的词语、尽可能准确的语句来表达真实的探究过程,包括描述、假说、推理、证明、总结和归纳。虽然活动持续进行的时间比较长,但交流与讨论活动本应该重视起来并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因为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但又不可能集中到一个环节完成。其实,从最初的猜想就应该为孩子们创设主题墙鼓励孩子互相交流、讨论。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也应一直重视交流与讨论。因为,交流表达不仅能培养孩子倾听和尊重别人意见的习惯以及合作的精神,而且有利于深入认识所探究的问题;讨论则为同伴质疑提供了机会,使孩子们能得出结论或发现新问题。

  2、活动的尾声阶段,老师看到孩子们的记录,没有及时组织小组间进行分享活动并设计一张集体记录表。如果每个孩子拿着自己的记录表把自己所用的材料以及实验结果与其他幼儿分享后将其记录在集体记录表中,就同时为延续实验和验证活动打下了基础。

  3、活动开展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有的家长已经对活动表示出有兴趣,如含含的爸爸提出穿脱毛衣有静电产生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这时,应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不仅能带动孩子们,而且家长会更积极地帮孩子提供更加丰富的实验材料并和孩子一起探索下去、共同体验科学探索的快乐。同时,也有利于家长更理解老师预设这个活动的目的、理解孩子们积极探索的原因,有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

科学教学反思13

  在上这节科学课时,由于幼儿在这一课非常生疏。因此我采用实验观察和操作的方法。让幼儿乐于发现,并对一些科学知识产生兴趣。让幼儿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使幼儿获得广泛的科学经验。培养幼儿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独立性,自尊心的过程,在新教学中要反思的主要有以下两点:

  1、要充分相信每个幼儿

  在“有趣的沉浮”活动中,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幼儿做猜想与验证记录。是给幼儿发教师设计好的表格还是发一张空白纸让幼儿自由记录呢?在活动前我犹豫好久也拿不定主意。最后,在活动时,我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是表格记录,一组是自由记录。从猜想记录时间看:由于表格上有明确的图案及符号提示,所以记录组动作迅速,几乎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了猜想记录任务。而自由记录组需要考虑自己打算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进行记录,所以猜想记录时间较长。而在探索的过程中,两组用的时间几乎相同。从交流探索的过程看:表格记录组幼儿只是对自己的猜想与验证结果进行了比较;而自由记录组幼儿则从自己对记录的表现形式、方法、原因、过程、结果等进行了详细地介绍与说明。从记录表形式看:表格记录组形势规范,如出一则;自由记录组则五花八门,形式各异,极富有个性。从幼儿的表情看:我没有看到表格记录组幼儿脸上露出那由衷的快乐,而自由记录组幼儿则一直处于极为兴奋的状态。从结果看:两组幼儿似乎都达到了我预设的目标,但我坚信,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与收获是截然不同的。因为我没有看到表格记录组幼儿脸上露出那由衷的快乐,而自由记录组幼儿则一直处于极为兴奋的状态,每人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要相信幼儿的能力,要放开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大胆去做!

  2、尊重每个幼儿,因人施教

  不知为什么,活动时我发现有的孩子没有在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而是在快乐的自由玩水,似乎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现象与他们无关。而且存在这种现象的幼儿大多是年龄偏小的孩子。是年龄因素还是我为他们提出的要求没做到简单明确,导致孩子不知道操作的目的和要求呢?我试着介入了他们的活动,尝试把他们引到探索活动中,可是小孩子们很执著,明确表示只喜欢这样玩水。而且在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快乐。此刻,我应该再次介入吗?我犹豫了。年龄稍大的孩子则对探索活动很感兴趣,他们忘我的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试验,愈战愈勇,有的孩子甚至一种物体想出了若干种改变沉浮的办法。孩子们感觉到他们有新发现,是自己得到的结果和找到的答案,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但是我发现出现了各组方法雷同的现象。

  活动后,我仔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况。《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我认为是自己恰恰忽视了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他们真正的需要,没能满足不同幼儿的探索要求。对于小孩子,也许我应该将幼儿进行帮带式分组,把年龄大的与小的分在一组,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以大带小,这样也许能带动小孩子一起参与探究活动。又或许可以把小孩子分为一组,对他们提出“跳一跳能够的着”的要求,这样就会激起他们的探索欲望。对于大孩子活动中出现的“双胞胎”现象,也许是各组材料相同的原因.所以,今后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一定要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幼儿就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操作材料了。

  另外,活动时,我只注重对幼儿提出探索的目的与要求,忽视了行为教育,导致有的幼儿袖子弄湿了,有的将水弄到了地面上……本次活动是以幼儿的科学发现为依据,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层层深入、脉络清晰地设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运用观察、讨论、交流、操作等学习方式把幼儿带入探究、发现的世界中。较好的体现了主题活动课程在实践中引导幼儿深入探究的特点。

科学教学反思14

  我执教的这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前面已经提及,重点是让学生经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运动对呼吸和心跳的影响,难点是如何采集比较准确的数据。本节课由于实验难度大,资料多,所以我在设计时只上了前一个部分的资料“测量呼吸和心跳”,把“呼吸为什么会加快”放在下一课去上。

  导课时,我提出问题:“运动时,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说出了很多身体的变化,其中,有的学生谈到呼吸和心跳的变化。我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紧之后问:“人在运动时,呼吸和心跳比平静时快多少怎样明白让学生自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要准确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之后就提出怎样测量呼吸和心跳测量时应当注意什么呢教师先让学生说自我的想法,然后再给予补充。

  在本节课中,学生能否发现呼吸和心的变化规律,取决于对数据的分析,而如何科学、准确地采集数据,又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据的分析,所以,准确地采集数据成为摆在师生面前的一道难题,而难题当中还有一个难点,即学生要采集的数据必须是同一时间段的,也就是说,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必须是相同一分钟里的,否则,测量一分钟的呼吸次数,再测量一分钟心跳的次数,这两个数据显然是不科学的。可是,让学生一个人既要测呼吸,又要测心跳,是无法完成的,于是,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部分学生测量呼吸,一部分学生测量心跳,教师则帮忙学生计时。测量时要求学生都把眼睛闭上,这样,能够减少学生分散注意力。从测量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采集的数据接近实际情景。仅有一组同学的数据不够科学。

  由于学生采集的数据比较科学、准确,所以,在接下来对三组数据的分析中,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呼吸和心跳变化的规律,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应当说,本节课基本突破了难点,所以学生在对数据的分析上就显得十分简便,很好地突出了重点,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但在分析哪个运动后呼吸和心跳恢复得快这个问题时,教师反复强调了一个个数据,显得太罗嗦了。

  上完课之后,我回忆了一下,觉得在对难点的突破时,教师还是说的过多,教师的语言不是十分的精练。另外,在学生测量记录后就立刻把记录表贴到黑板上了,在这个环节时本来应当让学生先在各自的小组里对照测量到的数据先进行一个分析比较,这样在之后的全班交流时效果会更好一些。

科学教学反思15

  昨天开展了《 各种各样的树叶》科学活动,现在就教学流程和教学后的思考谈一谈:

  活动中我采用落叶找朋友、扫落叶的人扫落叶的情境来开展教学。这个情景引发了幼儿对树叶朋友了解、观察的兴趣,同时这个情景中蕴含了操作的规则(落叶放好时有不放好的扫落叶的人就会来扫走落叶),这样在一位小朋友介绍自己的树叶朋友时,其他的小朋友就能看着他的树叶并听他介绍,将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在一个点上。听别人介绍完则赶紧举手介绍自己的。整个活动环节还是比较清晰的:

  第一个环节是针对粗看的落叶的颜色、外形发现落叶的不同,同时渗透了树叶名称的介绍(个别孩子在介绍落叶时会说出落叶。)

  第二个环节则是细看发现叶脉的不同、了解叶脉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管道的形象来帮助幼儿理解什么是叶脉。由此指导叶脉是输送水分和营养的作用。

  第三个环节是让孩子送树叶宝宝回家。这个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前面的对树叶的了解引导孩子可以根据颜色的不同、大小的不同、形状的不同三个角度分类,最后的操作中是让孩子按照形状来分类。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是将延伸活动提前幼儿听着音乐是说故事情境,幼儿在故事情境中表演,最后表演结束送树叶宝宝回家。

  活动后与组内的老师进行交流发现自己还有几点准备的不够充分:

  第一点,树叶的种类提供的太多,在分类的过程中不好把控。因此,在叶子的提供上提供:银杏(黄色)、梧桐(黄色)、樱花(红的、黄的都有)、夹竹桃(或柳树黄色)、瓜子黄杨(常绿)、枫树(红的)。这几种树叶从外形上孩子比较好描述出像什么,而且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它们的色彩漂亮,是幼儿所熟悉的,大小比较中也很鲜明。这样在最后环节中按照形状来分送树叶宝宝回家则简单而且不会乱,孩子的操作性、目的性更强。

  第二点,在活动环节上精简些,内容涉及的更丰富些。在环节二中对叶脉的观察和发现时是直观性的,这里不需要很久的时间。因为在孩子看来叶脉都是细线状,有的是像一根一根的针,有的是像网。在实际的操作中环节一幼儿要表述的东西反而更多,这也由于叶子提供的中类太多导致的。因此,在树叶种类调整后,环节一则会精简省出一些时间。在这个省出来的时间里可以引发幼儿思考秋天里怎么会有这么多颜色的树叶?从而渗透落叶树、常绿树的知识,再来观察叶脉。这样一些科学的小知识点则渗透活动中丰富活动的内容,让活动不那么单一。

  第三点,延伸活动随音乐带着小树叶舞蹈让活动更有趣味性。在孩子们了解了树叶之后再来和小树叶跳舞孩子们对自己的树叶更加的喜欢。但这个环节与送树叶宝宝回家环节相结合则更好。听着音乐师说像……的xxx树叶随着秋天妈妈的歌声跳起了《秋天》的舞蹈,音乐停了则将树叶落回秋天妈妈的怀抱里(框子里)。这也与之前的音乐活动《秋天》相结合。幼儿有表演的经验。在游戏表演中进行树叶分类。

  第四点,课前科学知识准备的不够充分。活动前只想到了活动中孩子们观察发现叶脉这个藏在叶子里的秘密,对于叶脉的用途没有多想。活动中孩子们提出疑问,则像他们解释是像管子一样的通道,帮助树妈妈输送营养、水分的。这里管子一样的通道帮助了幼儿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了叶脉这个名词和用途。但是在具体的表达中缺少了对幼儿的考虑,我的解说是不是全体幼儿都能够接受、理解的。因此,对于科学的知识点不仅是要知道理解,更要关注的是怎么说来让孩子理解。此外,对于科学知识点不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想当然,而是在知道的情况下还要做一个严谨的科学态度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进一步地确实、巩固自己的知识经验,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应变孩子们的回应。活动后我又查阅了叶脉的用途,遗漏了“支撑叶肉”的用途。

  由以上几点看出在教学活动中细节考虑的还是不够周到,在备课的过程中自己要有一个严谨的态度,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细节体现态度。教学路每天似是雷同,却又是走后一片新的思考,原来,每天都在开创新的路。那就从现在起,以严谨的态度践行新的道路。

【科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科学课件《解释》教学反思02-25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反思12-25

科学《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精选】03-24

科学活动《勇闯迷宫》教学反思08-04

《定滑轮和动滑轮》科学教学反思01-25

科学《各种各样的杯子》教学反思12-25

大班科学活动教学反思(精选6篇)12-23

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报纸》教学反思12-26

小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橘子》09-22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