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正方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0 10:20:01 方宇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八年级数学《正方形的判定》教学反思(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数学《正方形的判定》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数学《正方形的判定》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八年级数学《正方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篇1

  正方形的判定是八年级数学下册18章的内容,前边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判定方法,正方形的判定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判定的综合。可以通过本节的学习总结、归纳前面所学内容,澄清学习中存在的一些模糊概念。正方形的有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是近年中考命题的热点之一。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解题,有助于我们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培养证明过程的严谨性,发展学生初步的综合推理能力。

  今天上正方形这节课整体比较满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利用图形进行比较教学,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同时很清楚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结合矩形和菱形的`条件得到正方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在分析定义时,强调了正方形定义和前面两类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异同。突出要得到正方形的三个条件。

  1、一个角是直角;

  2、有一组邻边相等;

  3、是平行四边形。并指出每一个条件它的作用。

  第二、通过归纳矩形和菱形的性质得到正方形的性质,有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掌握的比较轻松。

  第三、正方形的判定,教材的处理没有用专门的判定,对于正方形的证明主要是通过定义,但是在证明的过程中又进行相应的结合,并不是纯粹的证明出三个条件。首先根据定义,由平行四边形直接得到。然后由矩形增加条件得到,还有菱形增加一个条件得到。虽然没有专门用黑体字表示,但是实际上证明都可以用,总的其实就是用到了定义进行证明。

  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1)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3)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4)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5)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第四、详细讲解范例,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于正方形的证明的思路以及书写的格式。

  在复习提问时,思路条理,能够清晰的和学生一起理顺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后边学习正方形的判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习判定方法时,能够引导学生对判定方法进行证明,引导学生从边、角、对角线等角度去思考,避免了学生思维混乱,无从下手的局面。学习例题,能够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能及时纠正学生在做题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小组合作时先独立思考,再适当交流。学生本节课学习积极,效果良好。

  在复习阶段花费时间比较多,总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时没有让学生独立思考,而是一块回答,在讲解例题时,只讲了一道,对教材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在本例题的基础上再进行拓展延伸,并适当进行应用,课堂内容显得有些不充实,没有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题目准备不多,课堂练习时间不够,时间上把握不是很准,教学任务完成的不够完美。

  八年级数学《正方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篇2

  这节课我以“姑娘买纱巾是否是正方形”的事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课前到达最佳准备状态。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中感悟、发现、理解由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变化边或角得到正方形,通过观察、比较、从中发现特征,总结规律,而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对得到的结论有更深刻的认识和认同,便于学生掌握,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这样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体了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目标,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做到有问必究。

  教师分派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宜的.参与到学生讨论中,有针对性的启发和指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请小组代表说说讨论的结论并总结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再次回到课前提出姑娘买纱巾的问题,让学生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想不同的方法检验纱巾是正方形,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掌握数学,并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数学思想。

  课堂上给学生有梳理知识的空间和机会,教师通过反馈回来的信息为下节课制定教学目标。为了达到有效学习和学生减负的目的,避免题海战,选择有针对性的题对知识加以巩固。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过程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根据认知结果和认知结构,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活动的主题作用,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克服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倾向。通过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引导通过感官的思维去观擦、探究、分析知识形成的过程,以此深化知识、更深刻理解知识、主动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反思本节课,发现某些教学环节对学生“引”的太多,不能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显得对学生束手缩脚的感觉。制造教具数量太少,如果能要求每个学生课前自己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来摆弄成正方形这样更能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和提高课堂参与度。

  八年级数学《正方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篇3

  本学期我校进行的课改,倡导“导思议练”“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要求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本课以问题为载体,探究为主线,有意识地留给学生适度的思维空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够较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很好地保证。

  数学教育的价值并非单纯地通过积累数学事实来实现,它更多地通过对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组织等活动实现。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他们会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走进新的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获得经验、对经验的分析与理解,对获得过程以及活动方式的反思至关重要。

  本节课的教学注意挖掘教材中培养创新意识的素材,在探索正方形判定方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让学生经历自主“做数学”的过程——动手折纸,演示自制教具,并播放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一组邻边的变化得到正方形课件,成功的达到了学生对正方形直观认识,进而探索出正方形的判定方法。为学生营造一种创新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上探索问题之路,成功的达到了让学生直观认识正方形的目的。

  在例题和练习的研讨中,通过一道证明题的研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同时鼓励其他同学进行互帮互助,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成功的体验,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成功体验。

  本节课设计的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归纳概括能力,并重视培养学生语言描述,然后进行引导交流形成规范语言。

  但由于学生的个体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在今后的课堂上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提高思维水平。

  (2)在学生回答时,应通过语音、目光,动作给予鼓励与赞许,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尤其注意鼓励学有困难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耐心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鼓励他们改造;对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予以肯定鼓励。

  (3)数学教学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使得数学教学要突出数学的特点,在展示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把数学思维的教学展示出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结论性知识的同时获得大量的过程性知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进一步注意培养学生逻辑表达能力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八年级数学《正方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

  3、并能够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过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

  针对这节课,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活已有经验。

  本课的开始我先从由长方形、正方形组成的机器人出发,让学生观察图片,说说这机器人有什么图形组成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二、自主探究,动手发现特征

  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猜想正确与否。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这一环节,我提供给学生充足思维空间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的知识

  本节课我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的分层练习,从在给出图形中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到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正方形纸折成长方形,再到自己按要求画长方形、正方形,一步步深入,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八年级数学《正方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篇5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一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课,教学重点难点是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区别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节课让学生对它们的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做准备。虽然是看似简单的一些平面图形的认识,教材内容的安排也较少,且小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概念本身就较生疏。为此,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1、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图画,例如:3.5英寸软盘、钟面。引出对旧知识的回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2、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把自己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图形的方法,与同桌互相交流,让学生在友好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示出来。创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主动积极地学习。

  3、在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出示钉子板,加强学生对图形的感知,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同时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都想上台展示自己。

  4、让学生走出教室,带上纸和笔,把自己看到的平面图形记下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这节课我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了形式新颖,情境意识强烈的题目和问题。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下完成了所有练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下课时还未减退,他们拿着笔、纸在操场上寻找图形,当他们又找到一个平面图形时,像发现了新大陆,兴高采烈地跑到我面前,说:“庄老师,我已找到了10个……”学生能够自主探索、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学生学得主动,就会学有成效。

  数学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同时更要将它看作是一种文化。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八年级数学《正方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篇6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用15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5厘米。或长是15厘米,宽是1厘米,面积是15厘米。从中形成猜想,进而想到:其他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紧接着采用列表的形式,引导学生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的长方形,并填表。观察统计的数据,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让学生在验证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过程,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最后一个拓展练习,让学生灵活的选择计算方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准备的小正方形基本上是用薄纸剪的,比较软。影响了学生操作活动的效果。一部分学生摆长方形时,速度慢,摆的图形不美观,学生操作的时间比较长。这是我在教学设计中的疏忽,在学生教学准备方面考虑不周到。课后我想,如果换成正方形的小塑料片,学生操作会好一些。

  八年级数学《正方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篇7

  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在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组合作利用毛线装饰手中的图画,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有的毛线太短不够围出图形的边;有的毛线刚好可以围出图形的边。以此为契机,使学生在理解周长概念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为长方形图片和正方形图片做相框(两张图片的周长相等),问哪个相框用的彩带多。学生出现了三种猜想:①长方形相框用的彩带多;②正方形相框用的彩带多;③两个相框用的彩带同样多。对于学生的猜想我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告诉他们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要使别人心服口服,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另外,在探讨长方形周长公式时,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想出了“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长×2+宽×2”,“长方形周长=(长+宽)×2”三种策略。对于这些方法,我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又恰到好处地抛出一个新的问题:“说说上面这几种计算方法中你喜欢哪种?并说明理由。”又一次激发孩子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之中了。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与取舍。这不仅验证了刚才的策略是否合理,同时又从中领悟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最后,又一个挑战的`问题出现了:练一练第三题,求锯下的正方形木板的周长和剩下的长方形木板的周长各是多少?再一次进行学习与探究。在学习探究与讨论交流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与计算的过程,自己会去体会他喜欢或者能够理解的算法,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我们所努力追求的数学教学,应该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出发的教学;应该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的教学。通过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学生参与其中的活动,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八年级数学《正方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篇8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单元。

  复习目标

  要求孩子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周长的意义,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孩子们的空间观念。

  课堂上,分享了孩子们的复习成果后,依然是以练习来检测孩子们对这一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更好地查漏补缺。

  意外收获

  这样一道题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道创编题:下面是小青蛙三天的晨跑线路图,算一算小青蛙哪一天跑得最快。第一天小青蛙是沿着正方形的跑道跑的,正方形的边长是5米;第二天小青蛙是沿着长方形的.跑道跑的,长方形的长是6米,宽是3米;第三天小青蛙是沿着三角形的跑道跑的,三角形的每条边的长都是4米。(图略)

  在孩子们独立练习后我们进行交流。请了几个孩子回答,他们都能正确流利地回答。刚想过渡到下一题,一生举手想发言。

  生1说:求长方形的第二张图,我还有一种方法:3×6=18(米)。他的语气总是那么自信。

  我有些意外,但又迅速领会了他的意思。我问孩子们:他这样列式对吗?

  生2:不对!怎么能用长乘宽呢?又不是求面积。

  她的回答又给了我一个意外,因为她的已有经验已经超出了我预计的范围。我没有表态正确与否,但忍不住表扬了她:求长方形的面积,我们还没学呢,你就知道方法了,确实是长乘宽。真聪明!

  大部分孩子都持否定态度,个别孩子在沉思,或许是因为生1列的算式,有些孩子会愿意试图去寻找有说服力的证据。要知道,生1最擅长古灵精怪的思考,往往最后都会让大家心悦诚服。

  一分钟后,生3回答:我明白了,这样列式是对的!两条长是两个6,两条宽合起来是一个6,一共有3个6,所以列式为3×6。

  生1在拼命点头,仿佛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战友。其余小朋友也一副“原来如此”的表情。

  这时,生4还有话要说:我还可以这样理解3×6,两条长里有4个3,两条宽是2个3,一共是6个3,就是3×6。

  大家一下子都眼睛发亮了,情不自禁地在点头。我笑着对孩子们说:这样的想法真有创意!不过像刚才这些情况,在解答时,我们最好要简单写上思考过程,这样才能一目了然。

  心底声音

  很多时候,孩子们的想法确实有着它存在的理由,我们要学会倾听,让孩子说出真实的想法,就能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复习课,也会有精彩诞生!

  八年级数学《正方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篇9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比较注意的是数学的知识教学,往往忽略的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和应用。学生可能学会了知识上的技能,却不会把数学和世纪生活连在一起,在生活中不会应用数学,这样就造成了数学和生活的脱节,失去了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在这个课堂上,我从身边的正方形以及谜语的方式引入,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充斥着生活,生活处处充满了数学,这样的数学才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另外,本节课堂上,我让胆小的同学回答问题,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对于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们更应该采取鼓励的方式,而不是放任不管,让他们自生自灭。而且,这节课我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发现,他要到取得成功的快乐,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勤于动脑的精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空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要知道,当学习,尤其是数学的学习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新引力时,学生才能真正的“动”起来,因此,我们老师应该把书本上的东西进行转化,变成学生动手、动脑实践的活动,把首相的数学转化为学生喜欢的事物或者生活,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

  八年级数学《正方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篇10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是在教学完周长的概念后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脑思考,动手验证,突出学生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积极的行动者、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课上让学生思考、实践、交流,并用所得知识解决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学习中,更应该让数学知识与身边生活相联系,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

  二、积极自主,经历探索与思考

  学习者有了探究问题的`需要、兴趣、积极愉悦的情绪之后,灵活有效的思维、自主的研究,是使探究具有实际价值的保证。在长方形周长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有的利用方格纸(每个小方格边长为1厘米)进行研究,在方格纸上,数出或者计算出图片的周长;还有的用尺子量出各个边的长度然后相加;还有的只量出长方形的一组长和宽,只量出正方形的一条边的边长,然后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的特点进行相关的计算。亲身的经历使学生清晰地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也为总结周长公式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总结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这一点在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的时候应该作为一个重要评价方面。我引导学生们回顾: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把自己探索的方法和大家交流,然后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最后根据这个最简单的方法再总结出周长公式。随后,孩子们用这个学习方法小组总结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的学习效率高,效果十分理想。可以预见,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遇到此类的学习任务,他们一定也能选择这种方法进行学习,并且,如果学生有了积累学习方法的意识,并在不断的积累中,他们的学习能力将得到大步的提升。

  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交流展示过于仓促。在全班交流过程中重要方法没有充分得到讨论,正方形周长学生小组推导后只汇报了结果,没有让学生汇报研究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理念没有充分的领会,自己遇到问题后的灵活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八年级数学《正方形的判定》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正方形的判定》教学反思06-10

八年级数学《正方形的判定》教学反思11-23

《正方形判定》教学反思范文06-30

《正方形的判定》教学反思范文03-10

八年级数学下册《正方形的判定》教学反思06-15

八年级数学《正方形的判定》教学反思(通用3篇)04-03

《正方形的判定》教学反思(通用5篇)03-01

八年级数学下册《正方形的判定》教学反思范文(精选4篇)03-26

初中数学《正方形的判定》说课稿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