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语文古诗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17 16:01:4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游园不值语文古诗教学反思(精选8篇)

  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园不值语文古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游园不值语文古诗教学反思(精选8篇)

  游园不值语文古诗教学反思 篇1

  人教版第十册四单元第一课为古诗三首。第一首为《游园不值》。

  我在学这首诗时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编排成一幕独角戏将作者去游园的整个过程表演下来。在表演过程中,提醒学生通过动作、神情、语言将作者的所做、所思、所感表现出来。

  学生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然而在表演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其中的第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有了不同的解释。

  一个学生是这样表演的:(欣喜的看看天空):哇!今天的天气真好!风暖暖的。瞧,柳枝都绿了。我朋友的园子里一定是春意融融了吧。(快步走上来,轻扣柴扉,再扣,再扣)咦?为什么不开门?哦,大概是怕我猜坏了他园子里的苍苔,所以才不给我开门吧。(失望的低头,然后四顾)哈哈!虽然你不让我进去,可是你园子里的春天是关不住的!你瞧,那一枝火红的杏花正从墙上探出头呢!

  从这个学生动作、神情的表演和语言的描述上来看,她的这幕戏应该是比较出色的。但是,她的表演一结束,马上就有很多学生举手表示有话说。

  台下学生的意见主要有这样几个:

  第一:主人不是不让进去,是不在家。这个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所以,刚才的表演中,作者的猜测是不对的。再说,既然是朋友,园子的主人要是知道有朋友来访,就不会这样做,而作者作为朋友,也不该这样想。这里应该理解为:作者觉得应该爱惜这小路上绿意茸茸的苍苔,所以走路时总是小心翼翼,尽量不让木屐踩踏在苍苔上而留下印痕。

  对于这个问题,我把解决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再读一读古诗,认真想一想:你觉得哪种解释更有道理?为什么?经过讨论,学生觉得还是解释成作者因爱惜路上的苍苔而怕木屐踩出印痕来为好。第一,这样和题目不矛盾。第二,也符合作者与园子的主人是朋友这一条件。再有,更能体现作者爱春天事物的情感。

  对于这个教学环节的处理,我觉得比较满意,因为,从学生的思辩中,我看到了人文性的感悟,看到了情感性的理解。但是,我也有这样的疑惑:“应”在古诗文中有没有“应该”这一意思呢?还有,我今天在一个资料中看到了这样一种解释:这是作者的一种幽默化的写法。轻扣柴扉后,他明知朋友不在家,却故意说成是“应怜屐齿印苍苔”才“小扣柴扉久不开。”借此来表明园子的主人也热爱这满园的春光。如果这样来讲,也能讲得通。到底有没有证据可查呢?

  第二:园子里的春色本来就没有关住,因为是柴扉,柴扉是用树枝编的,作者隔着柴扉,是可以看到园子里的景色的。所以,根本不用为“轻扣柴扉久不开”而失望。

  对于这个问题,我先是称赞学生的细心。但是,如果说作者能够隔门尽揽园中景色,则“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境就体会不到了。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并想象:作者是怎样隔门望春的?当时感觉该是怎样的呢?学生觉得挺有趣,渐渐感到,隔门望春总是不够尽兴,未免感到遗憾。这时,再理解作者“猛然抬头,看到伸出墙外来的那枝红杏”时的心情,就能够理解到位了。

  第三:杏花是白色的,文中怎么说是红杏呢?

  大概由于学生实际生活中没有见过红色的杏花,所以都不能解答。我告诉学生:杏花的品种不同,颜色也不同,红杏花还是有的。而且,颜色是洋红,而不是大红。(如果我提前能够预设到这个问题,提前准备一些图片就好了。)

  这节课使我想到了上学期学习《望天门山》一诗中,在理解“孤帆一片日边来”时的教学片段。那时,我也是把两种不同的解释提供给学生,由他们自己选择答案。我想,凡是遇到无证可查的问题,我们不妨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古诗吧。

  游园不值语文古诗教学反思 篇2

  《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作者写得别具特色,是一篇通过体会句子含义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这首诗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还揭示了一个道理:美好的事物是压制不了的,必然会蓬勃发展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描述事件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写的意境。由于教材对诗中的一些词作了注释,所以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发挥想象理解诗意,避免了冗长沉闷的串讲,效果较好。但学生对诗的后两句,只能作表面的理解,未能体会出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我及时启发点拨,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让学生感悟诗句的含义。课后我还布置了诗改文的训练,由于学生对原诗理解得较好,所以不少学生写得令人满意,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一、成功之处

  1、本首古诗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诗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为了突 破这一重点我从理解诗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作者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什么 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读诗,通过听录音范读、教师指导读、同坐对读等多种形 式的朗读来把诗歌读熟,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再经过看资料、看注释或工具书 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意,然后抓住“应怜” “小扣不开” “出墙来”等词语进行教 学,引导学生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体会诗人对春天喜爱和赞美之情。

  2、本首古诗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 思想感情。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这个园子 的主人养的花是远近闻名,诗人慕名前来观赏,但是却没有敲开门,大家想想作 者的心情怎样?突然,作者的眼前一亮,看到了一株粉红色的杏花,开的是那样 鲜艳,那样旺盛,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又会想到些什么?这个情境的创设,大 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为理解诗人 的情感奠定基础。接着重点抓住“苍苔” “红杏”“柴扉”来理解诗歌描绘的画面, 感悟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体会作者“欣喜”的思想情感。

  二、不足之处

  1、由于我在教学此诗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估计不准确,因此,在理解诗意这个环节中显得仓促、不实在,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

  2、在拓展环节内容方面多了一些,致使时间不够用。在课堂上教学的不足,我将努力克服,加以改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争取做得更好

  游园不值语文古诗教学反思 篇3

  我在教学《游园不值》时,我针对这首诗进行了四次有效引导:

  第一次,引学生自学诗意。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了吗?读出抑扬顿措了吗?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诗句讲了什么意思?回忆一下,平时我们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大屏幕显示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补空白、补省略、换语序、看插图、看注释、查字典)然后学生自学,顺理成章,效果很好。

  第 二次引导,引导学生读悟第一句。见过苍苔吗?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读书,看电视,查电脑等,说说“苍苔”是什么意思?(学生说)(出示课件,苍苔的解 释)看到苍苔我禁不住想说,苍苔,学生说:真绿呀!春天,学生说:真美啊!作者也会这样吗?带着这种感受读第一句。再品品哪个字,包含了作者对苍苔的情感 呢?(怜)再读,读出这种情感。学生读的声情并貌。

  第三次引导,引导质疑。感悟了后两句诗后。让学生质疑有不懂的问题吗?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一下子提出了“一枝”怎么就是“满园春色”呢?我相机解释以点带面的写法,并拓展这种写法的诗句。恰到好处。

  第四次引导,想像拓展。在学生声情并貌的朗诵完后两句诗后,我即时点拨,此时,你就是那枝红杏,前边同学往后看,后面同学往前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以词的形式说)学生妙语连珠。这实际上是将学生自我生命个体与古诗画面结合的一次朦胧引导,有了前面的想象基础,古诗读的基础,于是使得画面越来越清晰,诗中的一幕幕仿佛就出现在眼前。

  这四次引导,使得整堂课学生不是在为学古诗而学,是在享受古典的文化生活味。

  学完诗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将其积累在脑中,我想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教师朦胧地对待古诗本身,引导学生生自己关注他们所关注的,所能关注的。对于小学生生,我们不能因为积累而积累,因为理解而理解,那样古诗到最后还是生硬的语言块。课堂中,我们能放手处且放手,深奥的又不是主要的字词可以不谈,让学生在自我范围内去欣赏,在情感范围内去感悟,真正将古诗作为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引导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古诗后能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但遗憾的是这堂课,读和拓展的时间搭配不够合理,读的时间多了些。课堂就是充满遗憾的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的。

  游园不值语文古诗教学反思 篇4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组织者的含义应是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心理氛围等。现将在教学《游园不值》中的教学片段提供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什么样的思考;思考决定行为。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游园不值》的教学中,猜想“柴门久扣而不开的原因”和“为什么不能把‘红杏’中的‘红’译为‘红色’”是两个问题的情境,问题的开放性和探索性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像和思维的空间,对第一个问题学生联系已有的旧知识进行了合理而大胆的猜想,对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课文插图并联生活实际来思考,体现了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当学生仍然解释不通的时候,教师适时地补充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同时提示了学习的又一种途径:查找资料。

  二、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改写最后一行诗”这一处有难度的教学内容,教师采用了让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补充,实现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探究。而此时,教师就是学习的组织者,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肯定、引导、启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在这一个课例中教师创设的丰富的教学情景和问题空间,给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互动探究的广阔空间,对于学生探究过程中产生的疑点或不同意见,鼓励他们的发现,鼓励他们的勇气,使每个学生都能把富有创见性各个性化的感受、看法不受约束地表达出来。

  三、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游园不值》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来想像“园内景象”、作一回叶绍翁吟诵这首诗、以其他景物为内容创造性地改写最后一行诗,丰富的教学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想像“园内景象”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想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一串串美妙生动的词汇,那一个个有趣却不无依据的猜想,把学生带入了诗中情境,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诗中感情,领略到诗文中“空白”的艺术魅力,深层次地诱发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地改写最后一行诗,既是进行仿写古诗文训练,也是对学生前面想像的概括、升华。有的学生一人改写出几句,发散思维也得到了培养。让学生表演叶绍翁《游园不值》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对全诗又一次加深理解,学生们用他们的动作、神态、表情演绎了一段鲜活的故事,也是在表明自己对这首诗的诠释,一举一动皆是创造,一颦一笑皆蕴感情,跨越了遥远的时空界限,真正做到了读者与计人的心灵沟通。学生学得开心、轻松,不知不觉中创造性想像得到了发展。

  游园不值语文古诗教学反思 篇5

  《游园不值》诗文的外在语言显得朴实无华,给人以娓娓道来的叙事感,但在这看似平淡的语言背后却饱含着作者那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诗中由一枝红杏联想到春色满园的内在诗句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学此诗我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来综合考虑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因此,我在教学本诗时主要注意了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间接接触文本。开始一组配有音乐的图片课件的运用有意识的让孩子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在心里埋下对春天的喜爱的种子,为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与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产生共鸣埋下伏笔。

  二、用课件中的朗读资料让学生听,会使学生在字音、节奏、韵味上有所感悟,对后面的品读打好基础。

  三、充分利用课件的辅助作用,解决了诗中难解的字和生活中不常见的事物,如“屐齿”“柴扉”,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四、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发展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多读也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诗的外在语言以后让学生诵读诗句达情、达意。一是扣住“小扣”、“久不开”、“关不住”等诗语,让学生诵读。二是扣住两次情感变化的诗句诵读。三是整体引导诵读,这样采用先理解后诵读,边理解边诵读,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层层上升递进的诵读,多次进行。达到当堂熟读成诵的积累运用效果。,同时读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

  一节课上下来,其实我更是感觉到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具有无穷的力量,它能引领着学生走入一种美好的境界,而我在这方面做得还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就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有时感到自己都词穷,没法用渊博的知识感染学生。我想真正提高自己,是在“行动中”,而不是新在“口头上”。

  游园不值语文古诗教学反思 篇6

  今天,我又观看了窦桂梅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游园不值》一课,窦老师以她独特的气度、神韵,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深深陶醉、折服,有感于这位大师的教学风范,有感于她那豪爽的教学激情,特把心底的激动诉诸笔端,与大家共享。中国是诗的国度,窦老师的课堂是诗的课堂。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游园不值》,已领着孩子和听课者在古诗的国度里畅游一翻,让人感到酣畅淋漓之际又觉意犹未尽。

  1、巧抓题眼,走近诗句。窦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跟着这位诗人(叶绍翁)去游园,更重要是体味游园的“不值”。明确的告诉学生,游园就是要通过读诗体味诗人蕴涵于诗里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深层含义。在随后的教学中,窦老师就是用这种“游园便是悟诗”的润物无声的教学方式,带着孩子们看到了游园路上的绿莹莹的苍苔、园门口简陋的柴扉、园子内渴望自由的红杏……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体会到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值”,不遇中的“遇”。

  2、推敲诗意,推敲课堂。窦老师开篇第一句:诗是推敲出来的。紧接着,贾岛推敲的典故娓娓到来。整节课,学生就在窦老师的引领下反复推敲、反复体味:

  推敲“怜”,让学生想想为什么不用最初的“嫌”而用“怜”,从“怜”看出作者叶绍翁对苍苔的爱惜、怜惜;

  推敲“扣”,通过比画“扣”的动作理解诗人对园主人的尊重,对春天的.喜爱;

  又把“关不住”的“关”与陆游的“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中的“遮”作比,突出园内红杏渴望自由的情感;这时诗歌的含义得到升华,学生的对诗歌的理解更进一层;

  最后推敲“满”和“一”,得出“一就是满”的结论,顺势向学生灌输“一生万物”的道家思想。

  从理解古诗字词的意思到理解整首古诗的诗意,进而上升到体味古诗的内在意蕴,最后感悟诗中包含的人生哲理,这一推敲诗意过程的同时也在推敲着课堂,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上出一节经得起推敲的语文课。

  3、诗中有情,情亦是诗。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写诗人访问友人,因主人不在,柴扉久关而进不了门。而毕竟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旨在赞美春天里万物旺盛生命力。而这短短一首七言诗,寥寥28个字,在窦老师的解读下却变得如此多情。课堂上,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吐出灿若兰花的语言。学生说,他从“怜”字看出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他又从“扣”字品出了诗人对园主人的尊敬之情,他还从“关”字感受到诗中红杏渴望自由、向往春天的力量之美,他更从“满”和“一”中领悟了“一生万物”的道家哲学及“不遇中有遇”的人生哲理,犹言更深。诗中有情,需有善解之人,窦老师就是诗情的解语者。而窦老师在解诗过程中与孩子们的情感交流、智慧碰撞,又怎能说这不是一首动人的诗篇呢?

  诗意的课堂诗意的享受。课堂上,窦老师每一个神情都传播着情感,每一动作都散发着魅力。其声情并茂的讲解,其挥洒自如的演绎,给予听课者艺术的享受。使人不禁感慨:语文课堂原来可以如此多情,原来可以如此诗意!她以自己的“主题教学”思想把《游园不值》演绎得柔肠千转、意境迷离、哲思飞扬、风生水起。

  游园不值语文古诗教学反思 篇7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春景图,诗人抓住景物的特点,抓住重点,以少总多,景中有情,情中寓理,是陶冶学生情操和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因此,教学这首诗,要在指导学生弄懂词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反复吟诵,从而领会一个道理: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切新生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是任何力量都禁锢不了的。我教这首诗主要抓住了两点:即理解词句这个难点和启发想象这个重点。

  一、关于词句的理解:这首诗有些词义和现代汉语差异很大,而且有些名词如“屐齿”、“苍苔”、“柴扉”等都是学生感到生疏的,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基本了解意思的同学,说说从哪看到的,加强直观教学,效果较好。对差异大的词,我放在句中去理解,如“应”作“大概”讲,“扣”作“敲”讲。首句是全诗的难点,我帮助学生弄懂两个问题,一是本诗中有一个字直接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请学生找到,学生很快找到了“怜”字,二是着重对“怜”字理解:

  (1)“怜”字从字面上怎么理解?

  (2)“怜”什么?谁“怜”?

  (3)从哪看出来?对于次句,我引导学生理解,“小扣”、“久”的意思,并设想当时的情形,懂得诗人识礼知趣,后两句浅显易懂,我重点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

  二、关于启发想象:这首诗结构严谨,分两层,第一层写看到的,看中有想,第二层写想到的,想中有看,两层意思联系紧密。我启发学生想象,主要以理解诗意,导入意境为目的。前两句引导学生以久不开而想象园主人心情,想象诗人的心理活动,后两句启发学生想象园中的情景,把万紫千红的景象显示出来。想象越美妙、丰富,越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越能受的美的熏陶,从而体验出自然界中春天的生命是旺盛的,无私的,是关不住的。学生不仅体会到诗中表达的对美好春天的赞美之情,还进一步联想到生活的哲理:一切新生的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将冲破一切禁锢茁壮成长。

  游园不值语文古诗教学反思 篇8

  链接生活、利用插图、结合诗意这些都是学生能够接受的解词好方法。

  苍苔,城市学生不常见到,于是,我出示了两张不同角度的图片,引导学生由远及近地观察苍苔,感受它的蓬勃生机,感受春天的气息。

  观察插图理解“屐齿”“柴扉”,用我们现代的门与“柴扉”比较,感受“柴扉”的原生态和带来的自然气息。

  二、渗透大语文观

  “杨柳不争春色,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体会陆游诗中的红杏与本诗中的红杏有何不同。类似这样的拓展,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目的是授之以渔,以一带多,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词入手进行巧妙引导(如“怜”),加大课的容量,进行古诗的背诵积累。

  三、寻“诗眼”悟诗情

  “文章的眼睛是‘文眼’,题目的眼睛叫‘题眼’,而诗的眼睛叫‘诗眼’。”这样的说法只是一家之言,不知是否合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想寻找诗的“眼睛”定能感受作者的情感。但,没想到的是,一个语文素养较好的女生,却撇过了“怜”,而找了个“春”字。看来或许是我的讲解误导她以为作者所要赞美的是什么?现在想来,我可以因势利导,是呀,诗人对春天,对春天的这些景物,包含怎样的感情呢?相信这样一启发,她一定能找到。而不是马上叫另一个学生来回答。再次告诫自己:耐心,再耐心些,或许精彩就在下一刻。

  四、感悟“留白艺术”

  为什么“一枝红杏”就能想到“满园春色”呢?当我反复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时,忽然脑海中闪现了多年前读过的一则故事。“有个考官出题‘踏花归来马蹄香’,考画家。很多画家画了一地的花瓣,而一位高明的画家,却只画了几瓣,他在马蹄的周围,画了几只翩翩飞舞的蝴蝶。”有时,越少的事物反而越能引发人们的想象。那不是跟古诗中的红杏有异曲同工之处。至于“留白艺术”在这里揭示是否恰当,自己也不得而知。意外的是,班上竟然有两个学生听过这个故事。看来是我太低估他们了。

  今天的古诗教学就权当是一枝探出墙外来的“红杏”吧。或许生涩,或许稚嫩,或许模仿的痕迹还有,或许自我的突破有限??但我相信,这“一枝红杏”一定会绽放在教师与学生心中。

【游园不值语文古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游园不值语文教学反思01-19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02-08

游园不值的教学反思06-06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06-16

《游园不值》的教学反思11-08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01-09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06-09

游园不值的教学反思09-02

游园不值 古诗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