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时间:2021-11-22 09:48:3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精选6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精选6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篇1

  在上《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自认为此课比较简单,于是把本应分为两课时的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是没有充分地进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运用练习。一方面,由于课堂是时间比较紧迫,另一方面,我选择了教材练习6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做,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因此我也没有发觉有多大的问题。

  但是,等到周五上完解比例,课堂作业本交上来的时候,我却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习题12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列各比例改写成比例。”有不少学生把“3×40=8×15改直接改写成“3:40=8:15”,显然不是根据题目要求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其余几小题也如法炮制。这样做的学生还不在少数,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是原因之一,更为主要的是对比例的基本性质不熟悉。最后责任还是在教师我自己身上,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供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由于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没有过关,自然也影响到了后面的解比例。本来学生对解含有分数的方程就比较容易混淆,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一部分学生也没有十足的把握。现在再加上很多学生将比例与从比例转化得到的乘法算式混淆,以及内项、外项如何相乘的问题也容易混淆,所以更加增加了解比例的难度。为了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增加一题:“再添一个数,使它与0.16,0.32,一起组成一个比例”,更是让一些基础不太扎实的学生大伤脑筋,其中也不乏有一些“高手”重了招。

  看来要解决问题,还得抓住根本。后来又专门用一节课进行补救,我先是对比例的一些基本概念结合具体数据作了复习,再出示比例20:5=16:4,让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它转化成乘法算式。对于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本运用,学生还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很容易就把它改写成了20×4=5×16。反过来又问:既然比例根据其性质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那么同样,两个乘积相等的等式同样也可以改写成比例。于是我又请学生将这个乘法算式改写成比例,当时同学们受到思维的局限性,只说出了说说刚才的20:5=16:4于是老师启发,除此之外,还可以怎么改?有什么规律?开始有学生因为受到概念“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的影响,有些学生心里开始有不同的想法,却也不敢表达。我于是鼓励学生将20×4=5×16改成5×16=20×4,看等式是否仍成立,又是否能形成新的比例。经我这么一提醒,大多数学生都说出了还可以写成5:4=20:16,5:20=4:16,16:20=4:5等。并且发现只要乘法中的同一边的因数在转化成比例后必须同时是内项或者同时是外项,至于谁在左,谁在右,不影响比例的成立。因此,这也就使等式能转化成8组比例了。在此基础上,我增加了一点难度,问:怎样写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又十分有序呢?通过观察和摸索,发现,可以将比例的其中一项固定,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另外几项。如4:()=():(),学生根据刚才的发现,认为还有一个外项可以先确定,而乘法算式中和4相乘的是20,那么4已经作为外项,20也只能做外项了,剩下两个数16和5作为内项,放在等号的左边还是右边,比例都成立。这样,四个数中,每一个数做第一个外项时都可以组成2个不同的比例,这样就可以写成8个不同的比例了。最后又让学生用比例的`性质验算以便。

  这样,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在已知比例的一项或几项,要求写出剩余的几项,可用到的方法除了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之外,也可以用比例的意义,甚至还可以把比例转化成分数的写法,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篇2

  “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新知教学环节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是在接触时仍然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理解和利用总有一些差别。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对照写出来的比例我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观察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有什么关系?”学生大部分把几个比例一起观察研究,他们发现更多的是各个数在各项位置的变化情况,而对性质内容的发现比较滞后,也有少数学生举手示意发现了,但这部分学生大部分是课前或课上先看了书上内容(纸上得来终觉浅)。如果只观察其中的一个比例,学生才能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比如性质。所以我再次提醒学生是看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有什么关系,不是这几个比例一起看。这样学生终于发现一个比例中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又找其他几个比例验证,从而确定这个规律,总结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接着通过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在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还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

  但是在利用比例解决问题时,出现的困难还是不少。很多学生对于比例的基本性质背诵的很熟练,但对于灵活运用还欠火候。比如根据算式1/3×5/6=5/9×1/2写出比例,有些学生就蒙了。其实从算式中应该想到,这是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的写法,倒回去就可以。但学生看不到想不到,在课堂上解释时仍有些学生糊里糊涂。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篇3

  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首先让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两组数据,独立写成比例,再联系比的前项和后项的知识激趣:“我们学的比例中的四个数也有自己的名字,请自学第43页的内容。”学生自学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内项和外项,完成后进行反馈,并充分应用学生书写的8组比例来强化内外项的知识。然后再进行激趣:“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还有一个有趣的规律,请大家分别算出它们的内项和(差、积、商)与它们的外项和(差、积、商),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再随便找几个比例,看看这些比例中有没有这个有趣的现象?”引导学生计算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下面通过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质。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课上安排应用比例性质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设疑”、“探究”、“应用”这样三个教学环节组成。在“设疑”这个环节中,我能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精心寻找新旧知识的联接点,过渡自然流畅。采用问题解决式展开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探究”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怎样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秘密”,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教学设计中还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在“应用”这个环节中,强调及时应用及时反馈,重视在练习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练习的针对性更强,巩固练习在层次上由易难,在形式上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篇4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时,我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重心,紧扣这一目的,设计了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质疑、分层题组训练的教学过程,通过整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使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因为这部分内容不多,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我让学生先自学,后小组交流,在巡视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大部分同学在自学进都能自学,基本能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效果。

  二、全班交流时,大部分小组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个别小组有困难。然后我提出质疑。学生在汇报时,不太能清楚明白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我觉得可能是由于平时的课堂上没有良好的发言习惯,我没有及时给予纠正、引导,也没有给学生锻炼机会,以致没有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水平有限,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改进。

  三、所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针对每一自学提示都设计了相应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说概念、说方法、独立说、同桌说、小组说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么做,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合理有序地组织本组成员交流或完成练习,这一环节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符合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我想,在不断的尝试中,只要多努力,不仅学生,我们老师也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篇5

  “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新知教学环节并不复杂,针对整个教学过程我想说三个方面,一个是新知教学时的问题,另两个都是对教材中的习题的处理问题。

  其一: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教材中有这样的一个问题——“观察前面的四个比例,你有什么发现?”注意句中的用词——前面的四个比例,如果只观察其中的一个比例,学生可能还能容易些发现其中的规律,比如性质。但是四个比例一起观察研究,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学生发现更多的就是各个数在各项位置的变化情况,而对性质内容的发现学生比较滞后,也有少数学生举手示意发现了,但是我没有让假扮他们立即作答,原因有二,一是我感觉这部分学生大部分可能是课前或课上先看了书上内容(纸上得来终觉浅),二是举手的人数只有八、九个,面太少了。面对这一情况,首先,我让学生小组内先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或想法(举手的人稍微多了些——一半人左右),我还是没有全班交流,我继续加以启发“刚才我们把一个比例的四个项分为外项和内项,大家看看这些比例的外项和内项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如果有,可以同桌再交流一下。”在上面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效果很好。

  其二:在对教材“练一练”的处理,练一练我没有先练,而是放到了练习十第4题后进行的(基本是整个练习的最后),在学生独立练习作出判断后,我进行了追问:“你是怎样判断给出的4个数能不能组成比例的?”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比例的基本性质。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在上课之前我布置了前置作业。但对于要学习什么新的知识学生是不知道的,让学生不通过看书,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作为我在课前就是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进行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前置作业看,对于观察你写的比例有什么相同的规律或特点。有12位同学发现了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有5位学生发现交换比例中间的两个数或者是两端的两个数还能组成比例。有4位学生发现一个比例可以写成8个不同的比例。还有就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发现:组成比例的两个比比值相等,比例有四个数组成。

  在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首先让学生根据我所提供的两组数据,独立写成比例。这也就是本节课探究的重点是:观察这些比例,你有什么发现?课前,看了很多关于让学生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案例,案例中学生精彩的回答让我不禁感叹,也让我对今天的课堂充满了期待!为孩子们更顺利地探究扫清基本的障碍,我把比例各部分名称的教学放在了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的环节。可课堂上在这个探究的环节:学生们能顺利写出6个不同的比例后,观察这些比例,你有什么发现?有十来个学生举手了,当第一个学生说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我只好追问学生你能理解吗?进行验证。可是今天的探究似乎特别短暂,我期待着能听到其他不同的声音,学生没有给我惊喜!他们似乎除了这个发现就没别的了,我有点沮丧,我试图继续引导他们: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观察,还能发现什么吗?教室里很安静。课后,我不断地思考着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孩子的思维?难道是孩子们课前预习阻碍了他们的发散思维?我在课堂上怎样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呢?我想这样的探究才会更有效!

  本次上的两节课应该是同课同构,很多环节很类似,包括很多的练习设计。本节课虽探究时花得时间不多,但相关的练习却是变化很多,非常灵活。尤其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我在本节课只是渗透方法,并没有让学生写全8个比例。让学生课后尝试写全,发现写时有什么诀窍。接着,让学生用4个数字能组成比例吗?如不能,可以从中换掉一个数,使他们能够组成比例。每个层次的练习,都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引导学生交流想法,进行尝试,促进学生进行反思,感悟到从比例的基本性质出发思考问题,则更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一节课下来,发现了很多问题,时间很紧。很多细节没有把握好,没有研究透,如用四个数能否组成比例。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精选6篇)】相关文章: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09-30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精选7篇)12-23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5篇12-06

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11-02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2-25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数学课件05-03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11-12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5篇10-26

《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课件设计05-02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