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17 11:35:5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通用20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通用20篇)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 篇1

  《认识周长》这节课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课堂上,首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呈现一只蚂蚁围树叶边线爬一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利用桌布及树桩面,让学生观察感知“一周”,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接着让学生触摸感知课本封面的周长,以及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描一描,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深化概念,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后,抽象出图形周长的概念;最后学生动手测量物体面及平面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经历探索图形周长测量策略的过程,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但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是教学评价欠缺。当学生回答后不能及时准确地进行评价,或者是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不能够抓住机会及时地引导学生,并进行评价,这是今后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

  其次,教师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总结概念。所以,我想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提升数学的美,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 篇2

  《认识周长》是孩子们以后计算图形周长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首先写了一个周字,让孩子们说一说周有哪些含义,然后再出示周长,让孩子们猜一猜周长的周,是什么意思,并指出周长的 周是周围的意思。接着,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出投影上的一些的图形的一周指的是什么?通过学生这样不断地指,去认识和理解必须是由起点到终点,也就是由起点回到起点,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概括概念。然后通过指一指,画一画,看一看,摸一摸等数学活动,让孩子充分感受周长的含义。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些有难度的练习,出示了很多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停地说和指,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周长。

  最后设计了一些周长的计算。其实也是对周长定义的巩固。该课时的教学从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课堂参与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不过在时间的安排上还可以安排多一点的内容,把时间把握得更加紧凑一点。

  但是在学生动手测量树叶的周长时,由于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不能较准确的测出叶子的周长,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问题的探讨,也许孩子们完成的会更好一些。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 篇3

  《认识周长》是一节概念课。这一课是在学习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学好这部分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在第一学段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这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

  一、在实践中感知周长含义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从而真正理解周长,形成表象。对此,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活动一,指一指。结合身边的物体,举个例子,来说一说哪部分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通过指一指的活动,学生不仅知道生活中有“周长”,还会在生活中找到物体的某一部分的长度就是周长。

  活动二,描一描。把你认为有周长的图形找出来,用彩色笔描出它的周长。反馈时,我们把讨论的重点放在三号和四号图形上。通过三号的辨析,对周长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4号图形与其他三个图形的对比,发现了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区别,明确了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在体验中解决周长问题

  在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环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运用手中工具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寻找不同图形的测量方法,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操作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规则图形),有的用绳子围一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不规则图形),体现了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也避免了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规则圆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

  三、不足之处

  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这节课的大概框架还是把握得比较好,但是在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待精细化。例如:在练习环节,出示五边形与凹五边形时,问学生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比较长?学生说两个一样长,说把凹五边形的中间两条边往上拉,就一样了。其实学生可能在那时候想着的就是图形一样,所以周长一样。对于这点,我认为处理不当,应该再次追问“这样只是图形一样,怎么就确定周长一样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实这两个图形都是五根小棒围起来的。

  另外,教学评价欠缺。当学生回答后不能及时准确的进行评价,或者是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时,不能够抓住机会及时的引导学生,并进行评价,这是今后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 篇4

  《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特别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因此,本节课我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放手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

  1、强调学生学习的现实背景,从生活中切入。

  本节课我以“围图案”引入:把不同形状的图案镶上边框,选取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生活实际。学生在欣赏美丽的图案时,很自然地把思维转移到了图形的边线上来,形成数学与生活的有效链接,对周长的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为后面的各种体验活动奠定了基础。

  2、精心设计活动,重视学生的体验。

  让学生围一围,指一指,描一描,在操作中感受周长的含义;通过量、滚、围等多样化的方法,使学生在操作中不断思考。充分感悟周长的本质,形成求图形周长的有效策略,使“玩”的过程成为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

  3、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形成有效的解题策略。

  在教学“求周长”这一环节时,为学生提供了三次不同程度的操作与练习,第一次是求实物(树叶)的周长,第二次是求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第三次是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从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活动中,在思维水平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得到发展。

  但一节课下来,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在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待精细化。例如:在“想办法得到图形的周长”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硬币周长时,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而且整个测量过程用时比较多,细细想来是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问题的探讨,也能就会避免上述的问题。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 篇5

  “认识周长”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周长的含义,为接下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打下基础。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中我是这样展开的。

  首先,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随处可见的。结合学校最近重新给各班更换“班级小家务”展板的事情创设情境:美术老师要给小家务展板的四周制作边框,你知道他是怎么确定边框的长度的呢?生答:绕长方形一周,量出它的长度。教师指出:像这块展板一周边线的长度,你知道叫什么吗?你能给它起个名儿吗?然后揭示课题“周长”,并说明“这块展板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展板的周长”。

  其次,结合对游泳池实物图的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游泳池池口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这里结合多媒体进行动态呈现,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游泳池周长的清晰表象。

  接着,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先让学生动手指一指,明确树叶周长的含义,再讨论测量这片树叶周长的方法。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围一围,量一量。并强调先用准备的细棉线围一围再把绳子拉直了量长度的过程,使学生丰富对周长含义的认识,也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最后,通过完成“试一试”,拓宽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并初步体会测量并计算简单多边形的周长。由于前两个活动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某个面上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该物体某个面的周长,所以这个环节重点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围成多边形的几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就是这个多边形的周长。所以,先让学生分别指一指三角形和四边形一周的边线,想一想如何才能求出它们的周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并交流计算的方法,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总之,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结合实例初步认识“周长”,然后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通过动手操作,结合直观经验来进一步丰富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为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奠定基础。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 篇6

  这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合理设计活动,创设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氛围,精心搭建求知的舞台, 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形成过程!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学校新操场的一周的边线等活动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有效利用了学生的认知经验,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三年级的学生要建立周长的概念,就要创设有效而有趣的活动使其有所体验,教学反思《认识周长教学反思》。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图形周长测量策略的过程,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让学生自主体验“周长意义”的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测量活动,其中有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名片的周长等;有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树叶、硬币周长等的测量活动。整个活动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周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这样,努力把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我感觉最遗憾还是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求出三种图形的周长,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 篇7

  本课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并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从而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本课我作出以下几点反思:

  一、让学生去发现——在开放的例证中认识本质。

  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亲自去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在这个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种兴奋感和自信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教材采用举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游泳池池口边线的长是游泳池的周长”。因此,让学生找到较多的例证是认识周长的前提。教学中,我让学生指一指生活中物体面上的边线,如:数学书、三角尺和课桌等。学生学会了自己在生活中寻找、发现,不断地充实概念的外延。通过充分地感知,周长的意义在他们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

  二、让学生去探索——在多样的方法中深化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无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真实有效。

  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是本课又一教学目标,也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主要要学会测量两种图形:一种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一种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

  在探索测量曲线图形的方法时,我让学生量一量树叶的周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可以用线来测量的方法,而后同桌合作用线围一围树叶的周长,最后用尺量一量。在这个过程中,我力求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但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限,这一环节操作起来总显得有点困难。

  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周长的测量,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通过比较交流,发现先用直尺量每条线段,然后计算得出周长这种方法比较简便。由此,学生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

  三、让学生去创造——在个性创造中发展数学思维。

  教育具有创造未来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

  通过多次的活动,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意义,他们所认识到的周长的本质特征是一致的。同时,他们的意义建构又是富有个性特征的。在课尾,我组织了量一量自己腰围的活动,安排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有时间创造,有机会展示,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课后想想,这一环节放在课尾,似乎有点简单,学生已经量过树叶了,而量树叶远比量腰围要困难,所以可以设计一个更有深度,更意义的环节。让学生在创造中发展数学思维。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 篇8

  一、以活动为基础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新课开始,让学生观察动画,初步感知边线,使学生体会图形一周的长度必须从起点开始绕边线一圈再回到起点,这样就把握住了周长概念的基本点。再通过学生动手描一描树叶一周,指一指具体物体某一个面一周的长度从而对周长的概念有了准确的理解,进而让学生讨论是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有周长使学生体会到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封闭”观念,学生通过动手做悉心理解,加强感受,把生活中对边线的零星感受进行再现和体验。事实也

  证明

  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很多学生能充分理解周长所蕴含的真实意义。二、以周长测量策略探究来内化周长的意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准备的学具——尺子、线想办法量算出画片和树叶的周长,然后汇报演示。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图形的边是直线时可以用量、算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长。而是图形的边是曲线时可以用绕,量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长。深刻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特殊问题有特殊的解决办法,让他们充分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另外,汇报演示时的师生交流,生生互动虽然还没有做到很好,但还算达到了预期效果,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同步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本节课的遗憾:1、要是在用笔描画图形一周时,每个同学都印发一张有图形的作业纸,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笔来,这样反馈更全面、真实、有效。

  2、学生的交流(特别是生生互动)、语言的表达、学生的操作、及合作意识等很多方面都还不尽如人意。这还需要在老师新的课程理念支撑下对学生的一个长期坚持训练强化的过程。

  3、由于我对教学生存的处理有所欠缺,导致生生交流时老师不能自如的应对,用时稍多,加上前面还是有点罗嗦,所以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没有得到展示。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 篇9

  这学期的青年教师磨课比以往来的要早一些,开学第一周就贴出来青年教师的磨课安排表,我是第五周开始磨课。我的计划是第三周就开始选课,在网上搜查资料,第四周先组内磨课,第五周正式第一次磨课。

  一开始,我选择的课是第五单元的《倍的认识》,因为去年去xx参加 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时,听过刘松老师讲过这节课,想着照着名家的思路去讲,应该可以节约备课的时间。然而,在找资料备课的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名师的课只能看,不能模仿。因为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学生的认知上是一个质的改变,看着越是简单的知识越难讲清楚。通过一个星期的不断查阅资料,不断修改教案,我觉得放弃这节课。我赶紧向教研组长清霞姐和其他老师请教,最终确定下来讲《认识周长》这节课。这节课之前很多老师讲过,比较中规中矩,没什么亮点,但也不会出错。

  我在讲公开课时,一般的思路是第一确定课题,第二仔细阅读教参上的内容,如果教参上有这个课的教案,那就会被我重点反复的看。第三在网上搜索关于这节课的名家视频,第四搜寻教案,一般找别人讲过的优质课教案,看到哪个环节特别好的就摘抄下来,或者先收藏起来,第五是确定好讲课思路后开始一个字一个字的敲教案,理顺讲课的环节,制作课件。按照这个顺序,我开始准备《认识周长》这节课。

  第一个试讲是在三(1)班,全组的老师都来听了,因为是第一次讲,有点生疏,讲完后大家都给我提出了有效的建议和意见,我马上进行了修改。原来用的是毛线来让学生理解化曲为直,但是毛线比较软,现场围圆形时不容易围成,而且下面的学生也看得不清楚。我换成了铁丝,提前围成树叶和钟表的形状。动手测量环节原来是让学生把数据记录在自己的作业本上,但是有些学生不太明白,不知道怎么记录,我重新设计了一张表格,每组发一张。图形的一周和图形的周长区分的不够清楚。

  第二次是在三(3)班,还是全组出动,这次明显有了很大的提高,教案也更熟练了,教学环节也记的更清楚了。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还是不会说一个图形的周长,提问一个说的不完整,我补充一下,再提问还是不完整,我感觉这个地方耽误的时间有点多了就自己一总结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课后大家反映的就是让学生说的太少,就听见我一个人在讲,测量环节,因为小组四人共用一张记录表,有的测量完了就等着正在填写的同学,而有的是自己测量一个数据就记录一个数据,而不是我想的这个图形全部测量完了一块儿填写。下次我应该每人发一张记录表,这样就可以互不干扰了。

  本来安排的第二次磨课是在29号,那天又开运动会了,第六周是国庆节放假,第七周又因为排练建队节的活动,继续推迟。第八周时,我问组长我什么时候上课,结果组长问了校长说今天下午第一节课要上,我的第一反应是太快了吧,能不能换个时间,但是转眼一想,早上早利量。算了,反正已经上过两次了,整个课的流程也已经清楚,就是中间隔了两周有点生疏了。于是中午也没有回家,赶紧把教具一样一样的准备好,把教案又重新熟悉了一下,可是时间还是紧张的。下午,在紧张中上完了这节课,中间有个环节我忘了,看了一下课件才想起来。上完课我长舒了一口气,自我感觉讲的不是很顺畅,话有点啰嗦,到后面课堂纪律有些乱,汇报时学生听的状态不太好,尤其是最后巩固提高环节,当时已经下课了,外面有点吵闹,学生也坐不住了。我快速总结了一下,结束了这节课。

  回到办公室,我已经做好心里准备,等待着宋校长和评委老师们的批评了。没想到宋校长先表扬了我这节课,教具准备的充分,课件制作的也很精心,尤其是里面的动画部分,对突破重点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小组合作时同学们相互配合的很好,是真正有效的小组合作,又表扬了我们教研组,很团结,平时教研也很扎实。听到这里,我内心真的很兴奋,感觉到自己的努力终于被认可了。张国立老师还把我上课的图片发到全体数学老师群里,表扬我的表格制作的很好,教具很新颖。

  最后宋校长指出了一些问题,很有针对性,听了之后我越来越觉得宋校长的水平真的很高,很多地方我都没有想到,也没有这种意识,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理解和掌握的不到位。

  (一)前面的内容有点重复。介绍一周时,还有一种情况没有考虑到,绕着树叶外面跑,没有沿着边缘,要跟学生强调好,必须紧贴树叶的边缘才是一周。

  (二)汇报交流环节是重点,当同学们汇报完了,老师要适当的总结和提升,而不是单纯的复述一下学生的话,当一个扩音器。

  (三)测量周长时,把平行四边形换成正方形,因为下节课就会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备课时要考虑教材的连贯性。

  通过这次磨课,我感觉自己最大的不足之处还是对教材不熟练,每次讲课就只是讲这一节课,没有想到前后的联系。在数学理论方面比较欠缺。后面我会重点研读《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这本书,平时在上课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反思。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 篇10

  “认识周长”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小学阶段周长认识的起始阶段,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简单图形的周长,并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从而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它肩负着“让学生认识周长的意义,初步学习测量和计算周长”的任务。教材编排要求不要呈现周长的定义,但要求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呈现一只蚂蚁爬树叶边线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让学生用彩笔描出自己喜欢的树叶及课本上习题上的图形,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及知识的拓展延伸。

  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 篇11

  在《什么是周长》一课时,重点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和体验"两个理念。从课中,我感觉到,惟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周长",经历一种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对原来认识的"周长"达到真正的"数学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而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所在。

  1、注意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我从学生生活引入,出示飘落的树叶,学生因此有了描树叶的欲望;紧接着通过描树叶的轮廓来增强对一周的感知。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骤然升温;然后又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找一找、摸一摸的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认识。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在老师语言的激励下,学生先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周长无处不在。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用合适的工具去测量腰围等等。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不足之处就在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比较少。由他们之间的质疑碰撞后产生的火花,其实是学生最大的收获。在今后的课中我应该思考老师在课堂中如何发挥引导作用。

  在教案和试讲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本教案和其他教案的相同之处有:一方面是注重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和其他教案有所创新的地方有:整体设计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理念;创设图形家族争吵谁的周长长,利用学生爱帮助别人的特点,引出问题"什么是周长";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由学生自主选择测量方式,并合作交流测量结果和体会;布置作业为: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为12厘米的图形(每格边长1厘米),使学生将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的知识延伸到无限的课外。

  总之,教学的关键在于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多读教育书刊,使自己在教学中有所进步。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 篇12

  《认识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抽象,虽然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物品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较少。

  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周长的意义,本节课中,我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小组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实际操作体验活动中,形成表象,加深学生对周长实际含义的理解,并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比较、小结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探究的能力,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从小蚂蚁爬了树叶的一周这一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初步感知树叶的“一周”。然后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感性认识,并“说一说”感知周长。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测量不同图形周长的方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运用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有用,体验到自己成功的快乐。

  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和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课后感觉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学生汇报时,给与学生反馈的时间稍显不足,引导学生自己说出知识的形成过程。课件中出现了与周长的从起点出发绕一周又回到起点不一致的动画,我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以改进。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 篇13

  《认识周长》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呈现一只蚂蚁爬树叶边线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让学生用彩笔描出自己喜欢的树叶及课本上习题上的图形,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及知识的拓展延伸。

  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觉得有就一处的设计对教材内容挖掘得太过深彻了。我一共设计了六个图形让学生判断那些图形有周长,那些图形没有周长,为什么?在学生作答后我引出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还有两个是不封闭的图形,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感受图形边线具有封闭的特性,从而使他们知道在指物体表面周长的时候一定要指完整,不能断。其实后来的几个环节都是叫学生指周长,都在暗示着让学生体会周长的这一特征,所以前面强调边线的首尾相接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效果也不太好。

  其次,是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待精细化。例如:在“试一试”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树叶的周长时,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而且整个测量过程用时比较多,细细想来是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问题的探讨,也许会避免上述的问题。有学生说用绳子围着树叶一圈之后,把绳子拉直,用尺子量一量就可以知道树叶的周长是多少,这时我却没有抓住机会适时给学生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又如:在实践联系计算图形周长时,我出示的是课本“想想做做”第4题,其中第一个图形是等腰三角形,第二个是等边三角形,第三个是平行四边形。其中就体现了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渡,有很多同学就选择使用比较简便的乘法来计算,而我却没有抓住机会,让他们体会文本的意图。如若能让学生就图形的实际情况来说说为什么能用乘法的话,相信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一定会更深。

  另外,教学评价欠缺。当学生回答后不能及时准确的进行评价,或者是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时,不能够抓住机会及时的引导学生,并进行评价,这是今后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

  通过这次讲课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一节好课它是有生命活力的,而这种生命活力来自于学生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而恰恰这点就是我的课堂所缺少的。通过这次讲课结合年会的学习让我真正明白,在数学课中一个有效的数学问题,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其实它就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思想的升华,数学方法的渗透。所以,我想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提升数学的美,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

  因此,我觉得要能在文本间自由地穿梭,挖掘出其中蕴藏着的奥秘,还要将自己领悟到的东西深入浅出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是教师用来塑造一节好课最灵魂的东西。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 篇14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周长的含义,为接下来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打下基础。

  1、创设有趣的情境,恰当地引导学生理解“一周”的含义。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现今数学课上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但如何适当创设情境,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恰当为教学服务,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地方。在本节课上,我创设了“龟兔赛跑”这一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发现比赛的要求是“绕着操场跑一圈”。兔子在中间就穿过操场来到终点,犯规了。而乌龟按照比赛要求,从起点开始,绕着操场跑了一圈,又回到起点。跑了一周。在此基础上,板书一周。这样的情境创设,直观地让学生理解了“一周”的含义,为理解周长的含义打下基础。

  2、动手操作,理解周长的意义。

  新教材中,“周长”的概念是这样出示的“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一周”、“边线”等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所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首先,让学生动手剪书签,提问:“你是怎样剪的?”引出边线,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书签边上的边线;其次指书签一周的边线,先让学生自己指,再老师示范指,指名指,让学生理解一周边线的意思。这时揭示:刚才我们所指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书签的周长;接着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身边物体一周的边线,引导学生理解“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最后,描边线,描出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线,引导学生由“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类推出“多边形各边的长度之和就是她的周长。”从而完善和深化对周长含义的认识。

  3、实践活动,经历测量计算物品周长的过程。

  在认识周长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量一量、算一算,理解周长的含义。小组合作测量校名片、五角星、硬币的周长。五角星的测量主要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后体会到五角星的10条边都相等,只要量出一条边的长,就能算出五角星的周长。校名片是让学生通过测量长和宽,初步接触长方形周长的测量和计算。而硬币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探索曲面图形物体的测量方法。通过测量,让学生经历动手围一围、量一量的过程。初步体会“化曲为直”的方法价值。通过简单的测量和计算,引导学生拓展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初步学会测量和计算周长。尤其是硬币的测量,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有助于学生直接地体会“化曲为直”,进而领会测量物体某个面周长的重要方法。这样测量计算,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直观、具体地感受周长概念的内涵,感悟周长是一周边线的实际长度,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和认识。

  由于长期从事低段数学教学,这学期第一次接触三年级的内容,所以很多方面还值得认真思考和商榷。思考如下:

  思考一: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经历去探索。

  由于长期从事低段数学教学,在课堂上,我总是不放心让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总是想方设法“带”着孩子去理解题意,“引”着孩子去学习。如在教学“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时,学生已经认识了周长,理解了周长的含义,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计算的方法。而我在教学中生怕学生虽然知道了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但不知道多边形各边的长就是它的长度之和,就是它的周长。所以,在教学中,忍不住又“引”着学生学: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的一周边线,再让学生理解求三角形的周长就是求一周边线的长,也就是求三条边的长度之和。这样的“引”的确可以使思维反应慢的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平面图形的方法。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另外,在解决“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由于时间的不足,我没有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而是直接将方法教给学生。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跟”着老师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中科院放手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和已有经验,自主探索求周长的方法:可以数一数、加一加或者移一移等等,基础方法是数一数、加一加,要求学生掌握,而移一移要求较高,如有学生想到这种方法,可以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思考二:适当调整测量物品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时,我选择了三件物品让学生去测量周长,校名片、五角星还有硬币,主要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中由线段围成的可以用直尺去量一量,而由曲面围成的可以先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的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课后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因为在例题教学时已经测量计算过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周长,已经知道了线段围成的图形可以直接量出各边的长度,再算出各边的长度之和。所以实践活动中,校名片、五角星的测量就显得重复和累赘。因此在实践活动中,只要留下测量硬币的周长即可。又通过教学实际发现,硬币比较小,让学生去围一围,量一量比较困难。所以可以选择大一点的圆形的物品让学生去测量。比如:一整卷的胶带纸(或者双面胶)。这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由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测量,理解和掌握“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 篇15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全新的课堂,开放的舞台!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合理设计活动,让学生从“剪”入手, 在“做”中升华,创设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氛围,精心搭建求知的舞台, 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在快乐的舞台上绽放思维的火花.这,就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全新理念!回顾本节课的的教学,个人觉得有以下特点:

  较成功之处:

  一、取之生活素材,活用教材。

  教学中,对教材提供的素材作了适当的调整、重组,使教学思路更清晰。

  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概念。

  “周长”这一概念学生首次接触。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我先送给学生一个礼物——笑脸,希望他们天天开心、天天快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剪下笑脸,说一说笑脸的边线。接着让学生指一指建瓯市地图和树叶的边线,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和从身边找出其他物品的边线,描一描各种喜欢的图形的边线。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巩固了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发展了数学思考。

  三、解决生活问题,创设情境。

  在揭示了周长的概念之后,创设了“想办法求名片和一元硬币的周长”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实践、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样把数学知识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存在问题:

  一、物体的一周的边线的长就是周长,这里强调“一周”的长。所以每一个物体在指出周长时都必须以一个点为起点也是终点。我在教学时忽略了,使得学生在测量物体的周长时误差较大,其实这也不利于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二、我感觉最遗憾还是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求出两种图形的周长,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总之,在课前分析、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关键。对自己的不足有了认识,就给今后的学习教学指明了方向。朝这个方向努力一定能做到,做好,做得更好!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 篇16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永远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而是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方法、发展思维,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合作。在教学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合理设计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1、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看谁剪的图形最漂亮。一开课,我就创设了“把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的头像剪下来”这样一个情境,使学生感到很新鲜。接着我又创设了描自己想要得到的图形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欲望;然后又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2、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通过“剪一剪”、“说一说”、“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先剪下自己喜欢的图像,然后通过描一描书中图形的边线,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接着用手摸一摸桌子的周长。这样做加深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量一量、算一算,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求得各种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发现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打下基础。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 篇17

  周长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直接理解周长的“周”字的意思、理解“长”字的意思、周长的函意、判断周长、描周长、量周长、再到用周长的。但在第一次试教时就发现,学生根本就不能自己从字面上去理解“周长”这两个字的意思,特别是“周”字,在些学生说成是周围、周边、一个星期等等,所以要直接教学周长的意思是行不通的。

  在教学周长的意思时我参考了一位老师的教法,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物体表面的一圈,是从哪里开始,还是从哪里结束的,这一圈是不多不少的,多了不是,少了也不是,离开了物体表面外面的边的也不是。一圈也叫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叫周长,这样讲学生理解起来是容易很多。

  在第一次试教完时,有些老师在评课时指出,按这样的上下去学生会有点固定得太死,没有充分动起来,包括动手和动脑,这就要回到原点,重新出发再想一想,其实教材只有一页纸,内容就是两个图和一句话,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第一幅图就让学生知道上面的图形是封闭图形,这些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们的周长。第二幅图是让学生动脑动手想一想怎么才能知道上面图形的周长,规则的图形直接用尺来量,不规则的图形先用绳子围,再用尺来量出它的周长。针对这里我特意设计了给两个信封给每一个小组,让学生小组合作,一个信封里面装着是图形,一个信封里面装着是工具,让他们想办法用这些工具量一量这图形的周长,在量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一部分可以直接用尺来量,钟和树叶这些不规则图形要先用绳子围,再用尺来量出它的周长。但在上定教课时,由于我讲不够清楚,所以所以在我巡视时发现有一个小组的同学量了信封外面这张表上面的图形,而不是量信封里面图形的周长,在我指导下才改过来。因此应该在学生活动之前,要把注意的事项全部要讲清楚讲明白。

  学完周长之后就应用周长来为我们服务,也就是量腰围买裤子,第一次试教时发现这把量身尺有两面,一面是用厘米作单位,一面是用寸做单位,有个别学生读错了。这里也是一个在活动之前,没有把注意的事项全部要讲清楚讲明白。这个问题已经出现过两次,看来这是我个人比较大的缺点之一,下次上课一定要好好改一下才行。

  在实际应用的这一个环节我自己觉得设计得比较好,让学生运用刚学完的周长知识为自己选裤子,还有周长在实际生活当中的运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利用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动画来结束这一节课,也让学生知道周长这一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创造发明的,在自然当中有很多这样的知识和规律等着你细心的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很喜欢。

  在设计上要有多种预案,大担假设细心求证。原来的设计是这样的:利用汉语知识的特性和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直接导入问学生周长的“周”字是什么意思?“长”字是什么意思?周长合起来是什么意思?这样导入又直接又快,当时我问“周”安是什么意思时,学生就回答了“周围”,“一个星期7天”等意思上,没有回答到点子上来,方法虽简单但行不通不通。后来才改过先认识一圈就是一周,再说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要注重细节。例如生活当中跑步的一圈,一般人都会跑到内圈上的,但我们这节课所讲周长的一圈是在他的外圈的边上,开始时我没讲清楚以至于请同学上来黑板上运动场上一圈时,他就画到了内圈上,如果我在开始的时候多讲一句,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所以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一定要把它容入到课堂上来。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 篇18

  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周长的意义,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就为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周长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机械地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课的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从小蚂蚁爬了树叶的一周这一情境引入,生动有趣。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也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面的寻找身边事物的周长,也都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这里体现了数学回归到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

  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提出“周长”这个词之后,我借助游泳池边上,长方形边上,正方形边上的点的移动展示,使学生心中对周长有个大概理解。再让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的周长是怎么样的,又通过一个不封闭图形来完善周长的定义

  三、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师生共同得出周长的概念之后,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指一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一系列基本练习,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对知识进行内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于是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并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尢其是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而且又在此基础上对方法进行优化,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五、拓宽应用,为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

  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拼一拼:

  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你能上来指一指吗?它的周长是多少?

  3个边长1厘米的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又是多少?

  2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呢?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而且为以后的计算打好了基础。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 篇19

  我讲的这一课是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周长的第一课时,课题是周长的认识。本节课是让学生以小组活动动手操作的形式初步感知物体的边线的长度就是物体的周长。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我的教学设计是相符的,达到了教学效果。比如:

  (1)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在一起。

  在组织活动之前,我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小布料花边的长度呢”让学生有了自己的认识后,在小组合作解决,最后全班共同交流看法,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去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怎样表达,怎样倾听。

  (2)提供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为它提供展示的机会,由于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比较各自方法的特点,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3)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做练习,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说基本完成教学目标,但某些环节确实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与思考。

  (1)学生对给出的材料没能充分运用,比如:部分小组不知道圆形纸片的出现有什么作用,说明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有时思考是不灵活的,在平日的教学中就要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规定固定的模式。

  (2)由于自己有些紧张,出现了口误的现象。

  (3)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又是一个问题教师重复几次,学生还不能回答到位,今后要在问题的提问上将酒店艺术。比如:在游戏环节,请学生到前面用皮尺量出学生的头围,我却说成了头的周长,导致有的孩子不知所措,用皮尺量出了头的上下的一周,歪曲了题目的本意,如果在游戏之前加上一句话:老师想买一顶帽子,到底应该买多大的呢?或者用一个手势加以表示,运用肢体语言,使得学生能正确思考。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反思到了自己的弱点,同时它也是我今后努力奋斗的方向,今后的路还很长,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会取得点滴进步的。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 篇20

  在《周长的认识》课堂教学中,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从揭示周长概念到引导归纳不同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每个环节都创设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情境,促使学生自觉地应用已有的经验理解周长的概念,选择理解的方法求规则或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一、合理灵活地组织和利用教材

  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合理灵活地利用教材,注意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设计三个层次的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周长的含义。先设计让学生理解“图形一周”的活动(让学生观察3只小动物沿不同图形爬行一周);再设计理解“一周长度”的活动(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提出问题的方法,理解一周的长度);最后设计理解“封闭图形”的活动(在对比中理解什么是封闭图形)。通过这3个活动,学生对“周长”的含义理解就比较透彻了。

  将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作为重点来教学。求长方形的周长可用直接测量、计算的方法,而求叶片的周长却先要用绳子围出一周,再来测绳长,求圆的周长更可以用滚的方法,使学生体会由线段和由曲线围成的图形测量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在设计练习时,我设计的有梯度的练习,并以“闯三关”来激起学生的积极性。第一关是求不同形状图形的周长,是基础练习。第二关是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小明沿着跑道跑一圈,跑了多少,要求学生能想到求小明跑了多少米,也就是求跑道的周长。第三关是一个图形的变换,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的周长是多少?让学生明白图形变换后,周长的变化。

  二、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一个焦点。本节课,我刻意设计了几个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怎样求3只小动物所走的路程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得出求长方形周长的不同方法。在交流中,使学生体会:测量周长的方法可以有很多,量一量、围一围、滚一滚等。在教学中,无论是“观察、发现”还是“联系实际”,都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不仅学习了新的知识,而且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本节课合理的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使之成为学生理解周长概念的强有力工具。如在课程的引入过程中,电脑动态逐一出示三个不同的卡通动物围绕不同图形爬行一周的动画。以激趣和设疑为目的,层层深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

  总之,本节课我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内化,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应用、在活动中创造,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是学习数学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09-08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05-07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11-01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08-30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08-30

认识周长的教学反思08-11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09-08

《周长的认识》的教学反思10-10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10-23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