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分类教学反思

时间:2021-06-12 10:27:4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物体分类教学反思范文

  篇一:《认识物体》教学案例及反思

物体分类教学反思范文

  《认识物体》教学案例

  一年(2)班 邵彬雅 12月31日 上午第二节

  教学目的: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模型与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瞧!谁来了?(出示课本第67页的机器人)

  生:机器人!

  师:对!机器人今天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但是,它先要考考我们,它说:“你们带来了这么多生活中的物体,能把它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一分吗?”

  师:请大家小组合作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合作得快!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一)分一分

  1、小组活动(老师巡视并参与进去)

  2、小组汇报

  师:有几个组的小朋友已经分好了,而且坐得非常好。

  问:哪个勇敢的小组代表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

  我们组把药盒、牛奶盒、小积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化妆品盒子放在一起;我们把茶叶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们还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师:这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们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说说你们的分法。

  生:我们把积木按照颜色来分。红色的积木分成一组,蓝色的积木分成一组,黄色的积木分成一组,绿色的积木分成一组。

  师给予肯定。

  (反思:我让学生尝试着按自己的标准分一分,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的物体的外观有了初步的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在做中学到了数学。]

  (二)小组合作 认识特征 揭示概念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这些不同形状的物体。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先来研究这两种图形有什么特点,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正方体和长方体)。

  (1) 小组合作研究,师参与到小组中,巡视、指导、倾听;

  (2) 小组汇报,师生评价。

  师:先给这两种图形起个名字,好吗?

  叫正方体。(师板书:正方体和长方体,并画出它们的平面视图)。

  师: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

  小组1:正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

  小组2:我们还发现正方体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

  小组3:我们还发现正方体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

  小组4:我还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

  师给予肯定:你懂得真多,很了不起!正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它还有8个顶点。你们太厉害了,把正方体研究的这么到位。还能说说长方体吗?

  小组1: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

  小组2: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小组3:长方体也有6个平平的面。

  小组4:它也有6个面、8个顶点。

  师:你们能把它和正方体比较一下吗?

  小组5:正方体每个面的大小都一样,都是正方形,而长方体的6个面不一样大。 小组6代表:老师,我不同意!长方体中有的面是相等的。上面和下面一样、前面和后面一样、左面和右面一样。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老师为你感到自豪!

  (师出示

  和

  )

  师创设情境:圆柱和球不服气地说,大家都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样子,我们两的样子可跟它们大不一样?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小朋友们,怎么样,我们挑战一下,再次小组合作研究。

  (3)小组合作研究,师参与到小组中,巡视、指导、倾听;

  (4)小组汇报,师生评价。

  小组1:圆柱直直的,身子圆溜溜的。

  小组2:上下一样粗细。

  小组3:上下有两个平平面。

  小组4:上下两个面都是圆的。

  师:球呢?

  小组4:圆乎乎的,圆溜溜的。

  小组5:球没有平平的面,它可以滚动。

  师:你真聪明!(竖起大拇指,学生掌声响起)

  (5)比较四种图形的异同点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想让你们轻松地玩一玩,想玩吗?请听好,请从盒子里拿出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把它们平躺在桌上,然后用手轻轻地把他们分别推一下,请停下!请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正方体和长方体不会滚动,圆柱和球会滚动。

  师小结:原来正方体和长方体不会滚动,圆柱和球会滚动;那圆柱和球又是怎样滚动呢?

  师:我们来看球是怎样滚动的呢?——它和圆柱滚动的一样吗?(出示课件) 生:不一样

  师:不错!球可以前后左右任意滚动。它和圆柱滚动的不一样,其中的秘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长大了就知道了。

  三、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四种形状的物体

  师:其实,像这四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谁来说一说

  (1)、形状是长方体的有哪些物体?

  生:文具盒,砖??

  师:哦!太多了,你们真会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

  (2)正方体又有哪些?生:魔方,骰子??

  (3)圆柱的有哪些?生:灯管。茶叶盒??

  (4)球的有那些?乒乓球、玻璃球??

  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呀!把你知道的回去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四、巩固练习

  (1)游戏

  ①学生上来蒙住眼睛,摸大袋子里的物体,把摸出来的物体形状说给大家听,下边的小朋友当裁判,看他说的对不对。

  ②学生出题目,让学生来摸。

  (2)数一数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你们发现了吗,小机器人它身上有我们今天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请同学们找一找,数一数它们都有几个?

  (3)搭一搭

  请小朋友将自己小组的物体搭一搭,搭什么?怎样搭?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后就用你们聪明的才智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

  (搭好后学生汇报,评出最好的给予奖励)

  五、总结:

  师:小朋友们,你们今天都有什么收获?

  生各抒己见。

  六、板书设计

  认识物体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篇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这节课堂教学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习 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教学比较好的方面是:

  在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

  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1)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我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

  教学改进的措施:

  (1)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2)精心设计练习,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达到加深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的目的。

  (3)让学生拿出四种物体放在桌面上滚一滚,从而发现圆柱和球,很容易滚动,长方体和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向学生设疑:圆柱和球都能滚动,那滚动时有什么不同吗?可让学生拿实物在桌面滚 一滚,看发现什么?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意见得出结论。

  (5)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篇三:教学反思

  上下的教学反思:

  上下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不是什么的词,可以说是一点也不难,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接触过,课前,我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就先来了个小游戏,我指着自己的鼻子问:鼻子的上面是什么?鼻子的下面是什么?嘴巴的上面是什么?眼睛的下面是什么??课堂上马上活跃起来。接着我用上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来观察主题图。我先问:“ 图上有什么?”他们说出了有卡车、火车、轮船。“火车”在哪儿呢?这一问,就突出了火车的中间位置。有的说在上面,有的说在下面???,轮船在下,火车在下,卡车在上等。在课中后半部分我还让学生四处观察教师,用上下来举例说说,这就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直接可以应用。

  不足之处:刚接触数学课,自己的组织语言能力还有待加强,用怎样的语言与低段学生进行交流?这还得跟恰老师学学。

  左右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原因,看学生的反应,可说是这节课真的很糟糕。尤其是说以别人为中心“左右 ”的位置判断,回答的声音很不统一,学生的思维很乱。

  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是这节课的难点,本节课我通过游戏的形式,要求学生不仅要弄清自己的左和右——只要两人面对面, 学生可以说都能说出对方的左和右,可是有一排人站在那里,较多学生就分辨不出来左和右。这里学生很容易以自己为标准去判断,而不是站在对方的标准去判断,我重复了好多次,还是觉得学生更不清楚了。

  可能是我的要求太急促了,在一节课40分钟就想要学生分辨清楚,是不可能的,不要说学生,有些连大人都觉得有点难。还有就是判断图形等物品的左右,与判断人的左右是不一样的,很容易搞混淆的。

  位置的教学法反思:

  课前我向学生介绍了我带来的小玩偶,学生一看见都特别开心,于是我就让学生试着来介绍自己,想与小玩偶交朋友的同学,要求要讲明自己在哪里,越详细越好,比如在第几组第几个等,学生的积极性真的很高。通过课件上的资料学习,明确学生横为“行”,竖为“列”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在位子上数数自己的

  位置在哪里,并把书上的练题进行书写,我还个别进行了抽查,并要求起来说说;这里我因为没有仔细的讲解,以至还有些学生不清方向。

  在巩固练习阶段——找位置。这里学生的掌握能力还是不错的,知道座位中间的号最小,越往两边号码越大,在这个环节,有几个学生:陈雨帆、刘书豫、蔡梓航、蔡涛建、池灵静、何云杰等还是不清不楚的;在接近下课时,我出示了两张火车票(幻灯片)并向学生介绍与这类知识相关的一点内容。

  课程在设计时,我还觉得较满意得,可是一上课,自己脑子里都好像混淆了,有时连自己都讲解不清,还要再了解了解,更好地解释给学生学习。 1-5的认识反思

  “1-5的认识”这节一年级的课会被很多老师所忽视,然而深挖教材你会发现里面的东西很多,它是学生认识学习其他数和教师教学更大数的雏形。

  “1-5的认识”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数”的开始。由于1-5本身的数小,抽象程度低,小朋友很容易理解,不仅如此入学前已会数甚至会读写20以内各数。然而学生对这些数的概念却未清楚,数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坚实基础。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重视学生数概念的建立,在学生初步了解1-5的含义并认识了1-5各数以后,要组织学生进行从抽象到具体的操作练习,让学生从丰富的操作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本节课,我把“1-5各数较清晰数概念的形成”作为教学的难点。这节课我注重突出自己预先设置的重点,在难点方面

  (1)通过让一名学生上来摆出1-5各数所对应的小棒数,学生出现的是

  3 4 5

  ||| |||| ||||| ,接着提问“你能换种摆法但同样也能表示这些数吗?”

  学生出现的是 3 4 5

  △ □ 五边形 ,从而突出数概念的本质,不会让学生局限于形式,同时在我删去了原先想让每个人动手摆的过程,如若这样学生的重心仅仅偏向于摆的形式。

  ( 2)再问:“除了用小棒,你还能用身边的东西表示3、4、5吗?”

  生1:拿出3本相同的本子;

  生2:拿出3支铅笔;

  生3:拿出3个大小不同的橡皮擦;

  生4:拿出1支铅笔、1本书、1本练习本表示3;

  最后一个学生更是突破了“3”这个书概念,从本质上突出了3不仅仅可以表示3样相同的事物,还可以表示3个不同的事物,表示的是事物的数量多少。

  另一个难点是关于数的数序:特别是把1、2、3、4、5从大到小排,倒数是没多大的问题,反而错误率较高的是这样的题型()、4、()、2、1.针对这一问题,我先让学生说从小到大排、从大到小排,紧接着问:“你能从大到小排老师给你发下的1-5的数字卡片吗?”让数序从初步感知到具体操作,数概念再

  次得到巩固和提高,再次利用顺口溜“从小到大排,1、2、3、4、5;从大到小排,5、4、3、2、1”让差生得以同步发展。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的教学反思

  南海小学 陈华养

  在教学”比多少“这课内容时,我从学生熟悉的画面入手,用”小猴吃水果“这一故事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猴子分水果的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多少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单、明了的应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多少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

  一。本节课主要是要让学生区分三种符号。在一节课内学生要认识三个符号,尤其是能区分”>“”<“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引导学生用形象易懂的语言去记忆三种符号,如:”大于号,开口在左;小于号开口在右“,再以游戏“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符号的印象,并学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多少。

  第几反思

  过这节课我觉得要继续发扬的是:1、根据教材情境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安排师生互动拍手、排队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重视面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放弃每个孩子的受教育机会,不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学生发言的面较广,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3.我在教学中对教材的练习层次进行了调整,在整节课上知识的进展有序又有度,排队学生不陌生,游戏充满趣味,虽然不断加大难度,但学生的注意力一直被吸引,没有疲倦感,同时我一直认为课堂上的一切没有预演比预演的效果更好,也能真正验证教师的组织能力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艺术,而且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上完课都会有些遗憾,所以实际与预设是有距离的,正真的完美只有在教学之后的重设计和反思,教学之后适当的调整设计,相信对以后的教学能提供借鉴作用。

  《认识0》教学反思

  5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5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反思 来自张莉 2012-10-22 17:50:37| 分类: 张莉反思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加法对现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已经不是初步认识的,因为大多数学生都上过学前班或幼儿园大班都学过,他们已经把计算训练得很快了。但是我个人这其中有些是机械化的,学生不太理解到底什么是加法,什么又是减法,有些学生还很天真地说:“我在幼儿园的时候已经学过加减法了,老师说多了就加,少了就减。”

  作为一个一年级的数学老师,怎样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纠正错误认识,建立正确概念呢。 我认为应做好如下三点:

  一、创设情境,正确理解加减法含义。

  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我还是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从认识加减法的意义开始,让孩子通过观察图画、片,用三句话叙述意思,提出问题其实就是简单应用题了。如:“树上原来5只小鸟,后来飞来了2只,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和“小明拿了4个气球,爆了2个,手里还剩几个气球?”等等这样的情境,让孩子们理解,飞来了,一共的都是合起来的意思,用加法计算。“飞走了、爆破了、开走了”等等都表示去掉的意思,是要用减法来计算。当孩子们把意义理解了,

  计算起来就会明白多了。

  二、结合组成,科学指导口算方法。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不要以为5以内的加减法简单,就不注意方法的引导,这是错误的。有的孩子是数手指,有的是数实物等,方法不当。不加指导就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了后患。和加法一样都要引导学生想组成。只有这样学生口算速度才能上来。

  三、寓教于乐,让学生体会数学乐趣。

  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各种竞赛等手段来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口算卡片,采用抢答、开火车、小组比赛、男女擂台赛等游戏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其中,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了口算速度。而口算能力的提高不一朝一夕的,必须多练。另外,要与家长配合,每天让家长给孩子练习一定数量的与教学内容同步的口算题。

  如果这样去落实的话,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肯定可以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认识图形这节课堂教学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

  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

  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数学来源

  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习

  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

  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

  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

  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

  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教学比较好的方面是:

  在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

  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

  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

  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

  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

  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

  篇四:大班教学活动反思

  大班教学活动反思

  大班教学活动反思一:大班数学活动反思

  大班数学中“口述应用题”是锻炼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努力贯彻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并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应用题都是有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方面组成的。情节和数量组成一道口述应用题的结构框架。幼儿要解答口述应用题,必须对题的情节和数量进行分析,了解构成要素的概貌,然后才能解答。这也就是口述应用题所必须进行的结构训练。

  情景一:

  出示图片

  师:草地上原来有几只兔子?又来了几只兔子

  幼:草地上原来有2只兔子,又来了3只兔子

  师:那老师想用加法来计算,应该问一个什么问题?

  幼: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兔子?

  师:这几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有哪两个已知数?最后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分析:草地,兔子是非常接近幼儿的生活,很容易激发幼儿的思维兴趣,引起他们的联想。

  这样幼儿的思维闸门也就打开了。接着把“原来有2只兔子。又来了3只兔子”这样一个数量关系,寓于结构,容于情节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理解道理。

  反思:口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算法是隐含在情节中,而情节又由多个客观要素构成,只有引导幼儿 分析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地选择方法,得出答案。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不 仅可以使幼儿达到真正理解题意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

  既然是口述应用题,那么读题也就是训练幼儿的分析,综合能力,是符合幼儿的生理特点的。

  情景二:

  出示图片

  师:看看这张图片上讲的是什么事情呢?

  教师操作卡片

  幼:河边原来有4只红蝴蝶,又飞来了2只黄蝴蝶。

  师:请你来编一道加法应用题?

  幼:河边原来有4只红蝴蝶,又飞来了2只黄蝴蝶,河边一共有飞来几只蝴蝶?

  教师把幼儿的题目重新念一遍

  请幼儿把题目跟念一遍。

  提问幼儿:“原来有几只”,“又来几只”“一共有几只”等概念。

  分析:在读题时,教师

  口齿要清楚,速度要适中,先进行 初读,使幼儿对题目形成一个总的初步的印像,能说出题目说了一件什么事;其次,再进行强化, 使幼儿在头脑中把题目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理解它们,能说出题中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突出主要信息; 最后使幼儿能把信息综合起来,在头脑中把题目的各部分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反思:要素、数据和问题寓于口述应用题的情节中,情节蕴含着数据和问题的关系。读题的过程就是在整体中认 识部分,在理解部分的基础上把握整体。

  在最后把应用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又把教学问题转化为算式。

  案例三:

  师:那河边一共有几只蝴蝶呢?

  幼:6只。

  教师把蝴蝶拿下来进行演示。

  师:对了,那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算的呢?

  幼,是用加法。

  师:那用算式题目表示该怎么写呢?

  幼:4+2=6

  师:你说的真棒,答对了!

  分析:在幼儿回答出问题以后,老师把相应的图片来进行演示,使幼儿看到了两个数的合并过程,又看到了合并的结果。具体了理解了加法的含义,也就将具体的情节转化成了数学问题,最后转化成了算式。

  反思:转化的本身是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实现转化,既能促进幼儿把握数量关系的实质,又培 养了幼儿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幼儿逐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要求。 转化训练,一方面是符合幼儿思维的水平和特点,另一方面要让幼儿参与转化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幼儿抽象、概括的能力。

  >大班教学活动反思二:大班教育活动 《感恩的心》活动反思>>(1056字)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为让幼儿懂得。为使感恩活动融入幼儿园生活,使感恩深入幼儿的内心深处,植入幼儿心田,作为即将毕业的大班孩子,想通过此次社会活动:《感恩的心》,引导幼儿体会父母、老师、同伴及周边所有人对自己的爱,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快乐生活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加深孩子对爱的理解,同时,也要教育幼儿学会把自己的爱积极的反馈给别人。培养孩子拥有一颗知恩、惜恩、感恩、报恩之心。

  通过此活动,我意识到预设总是美好的,想像总是无可挑剔的,但能经得起检验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好活动。尽管自己花了大量心思设计教案、准备教具,但实施下来却发现与预设相比,在效果上还是有所差别。为完善此活动,现进行如下反思:

  在教学中,整个活动教态很好,亲切自然,流程很清晰,一环扣一环,特别是活动导入部分教师运用富有感情的语言,生动的肢体动作引导幼儿观看倾听多媒体故事课件《鸟妈妈救小鸟》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震撼幼儿的心灵,能切入主题引发幼儿迁移自身的家庭环境,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但整个活动中,时间过长,活动内容过多,涵盖的面太广,所谓面面俱到,反而会导致蜻蜓点水,没有将每个环节的教育价值挖深挖透,使活动紧凑,达到教育目标,深入幼儿心田。因此,此教学内容可拆分为两个活动进行,活动一以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激发幼儿感恩父母之情,乐意用实际行动帮父母为主体,进行展开。活动可修改为第一环节让幼儿倾听多媒体故事课件《鸟妈妈救小鸟》导入主题,使幼儿了解妈妈对子女的爱是那么的伟大,那么的无私,给幼儿以心灵上的震憾。第二环节出示妈妈照顾自己的多媒体图片,并请相应的幼儿向全班幼儿讲述照顾的辛劳。激发幼儿迁移经验,启发幼儿说说自己妈妈辛劳的照顾自己的过程,体会妈妈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第三环节让幼儿观看《牛犊救母》的故事,让幼儿了解小牛为救母亲可以连命都不要,感受小牛的孝顺之情。在此基础上进行第四环节,让幼儿说说自己应该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而能使幼儿从内心深处出发,激发幼儿的感恩之心,报恩之情。此活动就能达到教育目标,而不是流于表面,使感恩植入幼儿心房。在延伸的第二个活动中,可以让幼儿了解在他们周围除了父母在生活中会关心照顾自己,还有许多人都在帮助着自己,可引伸出身边的老师、同伴等等,让幼儿变小爱为大爱,感恩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做到“凡是人,皆须爱”。

  每一次的实践,都是一次提高的过程,一次对弟子规精髓更加透彻的过程,只有在一层层的抽丝剥茧中掌握弟子规教学的精华所在,使弟子规教学不断优化,不断完善。

  篇五:物体分类草稿

  《物体分类》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1、在具体的分类活动中,巩固复习分类的思想

  2、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认识几何体特点,知道几何体名称

  过程方法:分一分、玩一玩、猜一猜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观察、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几何体的特点

  教学难点:区别几种几何体

  教具学具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教学过程:

  一、 分一分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猜猜是什么?想不想知道?机器人的样子很酷吧!这是机器人聪明的头、结实的身子,你知道这是机器人的什么吗?对了,这是我的胳膊,这是我的脚。其实这是由你们桌子上的各种玩具组成的,我想请你们找一找你们桌子

  上的这些物品哪些像机器人的头、身子、胳膊、脚。

  学生:从桌子上分别找出与机器人的头、身子、胳膊、脚 像的物品

  师:小朋友真聪明,老师真高兴,下面老师请你们把桌子上的物品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汇报分类的结果。

  二、 玩一玩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师:下面我们分别认真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些物长得什么样,摸起来有什么感觉,赶快行动吧。(老师与学生一起活动)

  学生活动,介绍自己的好朋友。

  2区分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球与圆柱滚动的不同。

  教师引导提示。

  学生谈不同。

  三、 猜一猜

  师让学生在袋子里摸物体。

  学生介绍是哪种物品。

  师摸并说出物体特点,学生根据特点来猜。

  四、 课堂外延

  回家找一找加重的物品,那些属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五、 总结

  学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物体的分类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物体分类》教学反思

  物体分类这一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用来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所以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组织教学问题。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集中于学习活动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注意到以下几点: 球

  1.根据儿童表现欲强的特点,采用激励机制,分组比赛,看哪一组活动的最好,对表现良好的小组用得红旗等方式予以强化;这样既适时调控学生的注意和自控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2.课前我让学生带了学具袋,自己准备了一些实物,上课时从儿童的兴趣出发,用他们熟悉的玩具作“礼物”引发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让学生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4.本课注重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意识的能力。

  遗憾的是,因本人是第一次接触新教材,在教本课时,对新课改的理念还没完全把握透彻,又在选材时本人不够慎重,本课跨跃了第四第五两个单元,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知识、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能充分把握教师的意图,甚至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不能完全领会,四人小组合作也还是第一次,又是对这些物体,出于好奇,好玩的心理,在课堂上过于兴奋,教师在纪律的调控上有些失控,课前估计有些不足,使课堂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怎样处理好学生的动与静,怎样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

  教学目的: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准备:课件、可爱的小娃娃、篮子、各种形状的物体、磁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认一认。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可爱的小娃娃,喜欢吗?那你们打算怎样认识它呢?

  (生:……)

  师:像这样,记住物体的形状就能正确认识物体了。

  2、说一说。

  师:可爱的小娃娃知道大家带来了许多东西,谁愿意为他介绍分绍?

  (生:……)

  3、揭示课题。

  师:这么多的物体,你们可不可以把它们分一分啊?(生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物体分类》。(板书:物体分类)

  二、合作分类,探究方法。

  1、小组分类。

  师:我们各小组讨论一下,动手分一分吧。

  2、集体交流。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分的?

  3、初识物体。

  师:大家的办法真不错,像XX小组这样,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分在一起,每种形状的物体都有个共同的名字,小朋友知道是什么吗?(指名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

  三、观察操作,认识物体。

  1、认识长方体。

  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小朋友们,请看这是什么形状的啊?

  (生答,师板书:长方体。)

  师:请你们也拿出一个长方体(师贴图),仔细观察,摸一摸、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师:谁能用响亮的声音告诉大家,你发现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

  (生:……)

  师:你真是个观察小能手。

  小结:长方体是长长的,方方的,有6个面,不能滚动的物体。

  2、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你还想认识什么形状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你的伟大发现。

  (学生自主探究)

  师:哪个勇敢的小朋友先来说?集体交流,师点拨引导。

  (学生汇报完每一种物体的特征,请其他学生也找一个同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

【物体分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物体分类》的教学反思01-05

物体分类的教学反思10-22

《物体分类》教学反思03-29

《物体分类》教学反思范文07-01

《物体分类》数学教学反思08-29

关于物体分类的数学教学反思01-05

《按物体的数量分类》教学反思01-23

《按物体的数量分类》教学反思06-15

《物体分类》教学设计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