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15 18:15:24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精)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精)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整百数、整十数的加减法。

  2、三位数加减法及多位数加减法。

  3、乘加、减乘、除加等。

  4、复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掌握巧算方法;通过趣味图形题复习三角形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三位数加减法及多位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特点和三角形的计数。

  教学策略:通过学生小组活动探讨,互相帮助,复习巩固加碱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图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小黑板、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20xx年我们中国终于实现了几千年来的飞天梦想,我们的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我们中国首位航天英雄杨利伟登上了太空。不久我国又将发射七号,将实现第一太空漫步,同学们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吗?

  今天小胖他们也来到了航天基地,准备登月。不过登月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必须克服许多困难。

  二、小组合作,讨论复习

  1、首先他们碰到的是一组什么样的题呢?观察一下?

  不但要仔细计算,更要找一找他们的规律?

  820-130= 830-130= 840-130= 850-130=

  你先算的是哪一题?他们的规律是什么?

  180+320=

  190+310=

  200+300=

  310+290=

  先算哪一题简单?你根据怎样的规律?要注意什么?

  2、他们通过了一组题后,碰到了第二道难关,这些题需要用巧算来解决,行吗?

  440+96+204=先算什么?

  750+165-165=你怎么想的?

  548-296-104=你怎么算的?

  808-799+91=先算什么简单?

  通过巧算,能又快又准确地得到答案。自己试一试。

  506+298+94=先算什么?

  112+429+71= 933+295-933= 686+391-486=

  3、终于小胖他们来到了火箭底部,看看他们碰到了什么?

  你能画出它的另一半吗?同桌互相帮助一下。画好了看一看是什么图形?

  轴对称图形就是沿着一条直线两边完全一样。

  4、小胖他们接着来到了火箭的中部,坐登月前的准备,解答出最后两道题就可以登月了。

  4×9+5×9 7×3-5×3

  =()×9 =()×3

  =()=()

  是几个几加几个几?几个几减几个几?

  5、终于小胖他们登上了月球,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月球上的环形山。开始探索月球上的奥秘。

  49-6×7= 1×2×3= 7×8+5=

  86-9×9= 2×3×4= 7×8+6=

  73-8×9= 3×4×5= 6×9+6=

  37-5×7= 4×5×6= 6×9+7=

  29-3×8= 5×6×0= 5×7+5=

  22-3×6= 5×7+6=

  这些题应该用怎样的运算顺序来计算?

  交流汇报答案。

  第二座环形山上是些什么题?(竖式计算)

  竖式计算会碰到些什么问题?(进位和退位)

  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退位?怎样进位?怎样退位?

  试一试,板演交流。

  6、最后他们来到了最后一座环形山上,遇到了三角形的问题。

  判断对不对,为什么?

  锐角三角形有3个锐角。()

  钝角三角形有3个钝角。()

  直角三角形中没有锐角。()

  小结:三角形中最少有()个锐角。

  动动小脑筋: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三角形?

  三、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上学期的知识,你又有哪些新的发现?

  课后测试练习:

  367+124+276 328+289+172 535-296-135 778-219-289

  18×6 8×5+3×8 54-7×7 6×5×2

  竖式练习:763+238= 1203-678=

  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类推出万以内数的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难点:理解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动画片吗?电视动画片已成为广大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下面是我国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统计表。

  (出示第41页统计表)

  从统计表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指名回答问题,并出示第41页例1、例2两个问题。

  怎样列式?你会计算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三位数减三位数。

  (板书课题:三位数减三位数)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1)435—322= 。

  (2)你想怎样计算?竖式怎么写?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竖式:

  (3)应该从哪一位减起呢?你会算吗?(学生试着计算,同时指名板演)

  (4)集体订正,教师概括说明: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学习例2。

  (1)根据问题列出算式:435-86,我们也列竖式计算。

  (2)学生试算,小组内交流。

  (3)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议一议:哪一步容易出错?应注意什么?(个位上不够减从百位上退1当作10,退位后要点退位点,十位上的数字不要忘了减去退位1。)

  3、比较例1、例2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明确例2是连续2次退位。

  4、归纳总结。

  (1)小组内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减法要注意什么?

  (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

  计算万以内的减法,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减起。不管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都要从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第41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看谁计算最细心,算得又快又准确。做完后小组内交流检查,同时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练习九第1题。

  小组内先说一说十位、百位各怎样减,再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练习九第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注意所求两个问题的`区别。求这时园内有多少位游客,需要用到哪几个条件?求园内全天来了多少位游客,又该用哪几个条件?各需要几步计算?怎样列式?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后,再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减法的方法。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对比使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突出算理,重视方法,通过尝试计算、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加强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课本第44页

  教学目标

  1、能够将有余数的除法应用于实际情节以解决问题。

  2、会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地对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问题结果进行“进一”或“去尾”处理。

  3、会正确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问题结果的不同处理方法,解答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应用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地对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问题结果进行“进一”或“去尾”处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引入: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呀,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在动物王国里,小动物们种下的水果也获得了大丰收。看,它们正忙着包装呢,还准备选一部分送给它们的国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怎么样!

  二、基本练习

  1、解决小动物装水果的问题

  看,小猴家桃子丰收了、小熊家柿子丰收了、小象家香蕉丰收了。

  (1)出示三堆水果:桃子30个,柿子32个,香蕉27根,桃子每篮装5个,柿子每篮装9个,香蕉每篮装6根,看图,你得到了什么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得到:30个桃子,每篮装5个,可以装满几篮?

  32个柿子,每篮装9个,可以装满几篮?还剩几个?

  27根香蕉,每篮装6根,可以装满几篮?还剩几根?

  (2)学生独立解决,指名汇报。

  教师板书: 30÷5=6(篮)

  32÷9=3(篮)……5(个)

  27÷6=4(篮)……3(根)

  2、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书写

  (1)学生可能会出现单位名称出错的情况如27÷6=4……3,27÷6=4(根)……3(根)。质疑:你们看看,有什么问题?正确的应该怎么写?

  (2)课件演示小象装香蕉的情景,进一步来说明商的'单位是“篮”,余数的单位是“根”。

  (3)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想提醒的?

  (4)小结:看来单位名称是跟我们解决的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小朋友们平时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根据题意正确书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板书:注意单位名称。

  3、揭示课题

  (1)比较:说说这三题有什么区别?

  (2)揭题: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有时正好分完,有时分了以后还有剩余,这种情况就是我们这几天一直在研究的有余数的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讨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板书课题:除法的应用

  4、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我们一起来看这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27÷6=4(篮)……3(根),在这里27、6、4、3分别表示什么?

  (2)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要注意什么?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3)练习□÷5 =6┅ ┅□,当除数是5时,余数可以是几,最大是多少?那被除数呢?□÷□ =□┅┅5,当余数是5时,除数可以是几,最小是多少?

  (2)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又有什么想对大家说?

  (4)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综合练习:合理选用策略解决问题

  1、水果已经装好了,猴子们可开心了,它们提着6个篮子准备走了。可是小象和小熊就着急了,这剩下的5个柿子和3根香蕉该怎么办呢?

  2、提出问题:32个柿子至少需要多少篮子?32根香蕉至少需要多少篮子?

  3、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反馈:3+1=4(篮) 4+1=5(篮)

  追问:为什么要加1,1是怎么来的?

  5、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问题,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取舍与安排。像这样剩下的水果还必须再装一篮,其实我们在乘船时、乘车时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

  四、发展练习

  1、4人坐一张长椅,47人至少需要几张长椅?

  2、4个球装一个纸盒,83个球至少需要多少个纸盒?

  3、每9张纸订一本草稿本,98页纸最多可以订几本作业本?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课堂检测练习:P44 2、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大耳朵图图》吗?图图是一个爱动脑筋,喜欢问问题的孩子。这不,图图又提出问题了:(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例4)给下面的两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卡片四周围上彩带,哪个图形用的彩带多呢?大家猜猜看。

  学生自由猜测:长方形用的彩带多;正方形用的彩带多;一样多。

  2.提问:看来大家出现了分歧。你认为彩带的长短和什么有关呢?(图形的周长)

  3.揭示课题:同学们的思维可真敏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两张卡片的周长吧!(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互动新授

  1.指出周长。

  指名学生上台用手指描一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它们的周长。

  2.探究方法。

  师问:怎样才能知道哪张卡片用的彩带长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1)学生独立在答题纸上列出算式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必要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2)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算法。

  (3)班上展示自己的方法,并说明算理。

  ①长方形:

  生1:把四条边的长度依次加起来。

  即6+4+6+4=20(厘米)。

  生2:先加两条长边,再加两条宽边。

  即6+6+4+4=20(厘米)。

  生3:用2条长边的长度加上2条宽边的长度。

  即6×2+4×2=20(厘米)。

  生4:先算出一组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另一组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和这一组是一样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即(6+4)×2=20(厘米)。

  ②正方形:

  生1:把4条边的长度依次加起来。

  即5+5+5+5=20(厘米)。

  生2:正方形有4条边,这4条边的长度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即5×4=20(厘米)。

  3.问: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正方形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解决问题。

  师:图图的`问题解决了。小精灵又来请求帮助,我们看看它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例5)

  (1)指名读一读要解决的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

  ①小组合作拼一拼,并把拼的图画在答题纸上。

  ②在画出的图形上描出它的周长。

  ③计算出所拼图形的周长。

  (3)小组代表展示小组合作成果。

  小组1:16张摆一行。

  小组2:每行摆8张,摆2行。

  小组3:每行摆4张,摆4行。

  (4)比较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来解决问题。

  (5)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并验证拼法。

  (6)师小结:小精灵的问题解决了,它开心地飞走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1)学生在答题纸上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完成教材第86页“做一做”。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说出自己的理由。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第1课时 平移和旋转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P80~8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通过动手操作、模拟示范以及观察图片,加深学生对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平移和旋转。数出平面图形平移和的格数,以及画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飞机、溜溜球、各一个;师生都准备一个圆盘、一个指针,学生准备“动手做”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老师出示美丽的图形,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学习新知

  (一)认识平移

  1.出示例1图

  (1)依次出示3个运动的画面(火车、电梯、和国旗的运动)。

  提问:你感觉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沿着直线的运动。

  指出:像图中火车车厢电梯国旗这样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平移。

  (板书:平移)

  举例: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二)认识旋转。

  1、出示例2图

  提问:你能看出图中表示的是哪些物体的运动吗?

  引导:电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做的是怎样的运动呢?你能用手势表示这些运动吗?清小朋友来说一说,并且表示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学生交流并表示运动方式。

  提问:你知道这些运动有什么特点吗?这几个物体运动时,为什么它们的位置固定在那里而没有移动到另一处呢,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围绕一点转动。

  指出:像图中电风扇叶片、螺旋桨、钟面指针这样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旋转。(课题位置板书:旋转)旋转的特点是绕着一点转动。

  (板书:旋转绕着一点转动)

  追问:电风扇叶片绕着哪一点转动?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呢?

  举例:小朋友还在哪里见到过旋转现象?

  2、学生“试一试”。

  (1)做转盘出示“试一试”中的转盘,让学生用事先先准备的转盘面和指针,照样子做一个转盘。

  提问:你是怎样做成这个转盘的?圆面中心为什么用一个掀钮固定?

  (2)动手旋转

  引导:请小朋友按老师的要求做一做:把指针从指向A点旋转到指向B点,再把指针旋转到指向C点或者指向D点。

  提问:刚才指针是什么运动?是绕着哪一点转动的?请小朋友再把指针从指着A点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周回到A点。

  还可以怎样旋转一周回到A点?请大家做一做。(学生逆时针旋转)

  追问:怎样的运动是旋转?

  (三)比较

  引导:请大家用手势表示平移,再用手势表示旋转。

  比较一下平移和旋转,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小结:我们刚才研究了物体的运动,认识了物体运动的两种方式,这就是平移和旋转。沿着直线移动的运动,是平移,绕着一点转动的运动是旋转。

  三、练习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观察,把通过平移能和绿色树叶重合的图上颜色。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方格图,让学生说一说平面图上的方向,让学生说说两枚棋子各在原来位置的什么方向。

  4、完成“动手做”

  指出:不管向哪个方向旋转,只要是绕着一点的转动,就是旋转运动。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能说说平移和旋转有什么不同吗?你还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在日常生活中,像火车车厢、电梯、国旗等物体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平移。

  在日常生活中,像电风扇扇叶的运动、飞机螺旋桨的'运动、时钟钟摆的运动,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转动的,我们称这种运动方式为旋转。

  教学反思: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的最佳途径则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去获取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去体验、思考、讨论,在教学活动中经历、感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创设一切条件设计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通过与生活的联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第3课时

  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6页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更加明确“几倍”和“几个几”之间联系,进一步认识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建立“倍”的概念。

  难点:理解“倍”的本质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想想做做第5题)

  20×6= 4×80= 600×9=

  5×700= 50×6= 3×800=

  二、激趣导入

  1.拍一拍

  学生拍拍表示一倍的次数,老师有节奏地拍出表示几倍的次数。

  ①生1拍:××。老师拍4个2下。问:老师拍的次数是你们的几倍?

  ②生2拍:×××。老师拍3个3下。问:老师拍的次数是你们的几倍?

  2.谈话:大家表现得真棒,说明大家学习地非常努力。敢不敢迎接更大的挑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然后说一说如何测量线段的长度,要注意什么?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2)如何解答第一个问题?选择哪两个条件列式?怎么求出几倍的?

  (3)选择哪两个条件解答第二个问题?怎么求出几倍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1)自行车的辆数是电动车的多少倍?你会列式吗?

  (2)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数学教学更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而“解决问题”教学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倍”的概念。

  2.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掌握“已知两项求倍数”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重点难点】

  重 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学会已知两项求倍数的基本方法。

  难 点: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思路,体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请一些同学上讲台来。教师请3名女生站在第一排,再请6名男生站在第二排(3个3个站在一起)。

  教师提问:第一排有几个女生?(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

  像今天这种情况,我们就说讲台上的.男生的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教材第50页例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图片,兔子特别喜欢吃萝卜,我们看看在图片中有多少根大胡萝卜。(2根)

  那带叶子的小胡萝卜有多少根呀?(6根)

  我们把6根小胡萝卜2根2根放在一起,就是3个2根,对不对?(对)

  所以我们说小胡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3倍。

  大家一起来看一下,白萝卜一共有几根?(10根)

  如果白萝卜每2根放在一起,就有5个2根,那白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几倍呀?(5倍)

  2.巩固“倍”的概念。

  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小棒,我们一起来动动手。

  大家看教材第50页“做一做”第2题。

  第一行摆5根小棒。

  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在第二行每5根小棒摆在一起,要摆几个5根?一共有多少根?

  学生动手摆小棒,数小棒,然后汇报。

  由于第一行是5根小棒,第二行是4个5根小棒,所以第二行一共有20根小棒。

  大家完成得非常不错,现在你们都明白了“倍”的概念了吗?

  3.体验求倍数的一般思路。

  ☆○☆○○☆○○○○○○

  那请同学们想想○的个数是☆的几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答,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可能的解法。

  解法一:画示意图。

  星星:☆☆☆

  圈圈:○○○○○○○○○

  所以,圈圈的个数是星星的3倍。

  解法二:要求圈圈的个数是星星的多少倍,就是求9里面有多少个3,用除法计算:9÷3=3。

  回顾与检验:星星有3个,圈圈是它的3倍,就是3个3,所以是9个,解答正确。

  4.巩固“已知两项求倍数”的解题思路。

  教学教材第51页例2。

  (1)问题讨论,需要利用哪些信息?

  问题: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2)学生讨论,归纳方法。

  第一种:图示法。

  第二种:要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12÷4=3。

  师生共同检验 :扫地的有4人,4的3倍是12,正好是擦桌椅的人数,解答正确。

  5.归纳与总结。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解出了这道题目,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已知两项求倍数”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阅读与理解,知道问题的条件,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用图示法,也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出结果。

  第三步:回顾与反思,检验解答是否正确。(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0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1、2题。

  让学生数一数、填一填,指名学生回答,并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活动,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有3个女生,男生的个数是2个3,那么我们就说男生的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密切,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转移到新知识中。“倍的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接触的内容,相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感性认识,才能形成“倍”的概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37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能迁移、类推出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 点:迁移、类推出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复杂,湿地类型多样,分布面积广,因而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如丹顶鹤、蜥蜴、麋鹿和狐狸等都是我国湿地的珍惜野生动物。(课件出示第36页主题图和统计表)

  提问:

  1.从统计表中你得到些什么信息?

  2.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指名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师选择主要的两个问题板书或课件出示:

  (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2)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271+22=

  271+31=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合作探究。

  试算第一题:271+122,小组内交流讨论,看看应该怎样算。

  2.汇报交流。

  (1)学生交流算法,说说你喜欢哪种算法。

  (2)让学生看教材第37页例1的内容,指名学生说说教材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学生说算法,教师板书相应竖式,并作重点讲解。

  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加起。

  3.计算271+31。

  学生先试算,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十位上7+3=10,十位上满十在百位上进一,在十位上写0。

  4.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百位上相加满十怎么办?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再独立完成竖式。

  【教师归纳】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应用,发展能力

  1.完成第3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板演,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八第2题。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估的?然后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交流检查结果,然后集体订正。

  3.练习八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在新授课时,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然后通过小组充分讨论,最后得出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这节课是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通过主动探索,交流合作中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的。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能力,培养了主体参与意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第三单元  测量

  一、教学内容

  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2.质量单位:吨

  3.解决问题:用列表法一一列举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悟新知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介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编排

  (一)毫米、分米的认识

  1.例1(毫米的认识)--见课件

  2.例2(分米的认识)--见课件

  3.例3(简单的单位换算)

  (二)千米的认识

  1.例4(千米的认识)

  2.例5(单位的换算)

  3.例6

  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安排的是估测活动。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例4通过各种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远的基础上展开的,意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以及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吨的认识

  1.例7及“做一做”(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

  (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熟悉的“儿童的体重”作为参照物来比较,丰富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具体感性的认识,并通过推算,加深学生对1吨=1000千克的认识。

  2.例8及“做一做”(单位换算)

  3.例9及“做一做”

  (1)例9,是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介绍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2)突出用列表法一一列举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受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

  (3)呈现一名学生从“只用2吨的车运4次”想起,提示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索留出空间,同时在学生思考的关键环节上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有序地列出各种方案,防止列出方案时产生遗漏和重复。

  五、教学建议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增加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例如,在认识毫米和分米时,可增加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等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活动。

  2.注重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例如,在初步认识毫米和分米后,要让学生掌握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尤其是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时,对学生操作测量工具以及准确读出测量结果的要求较高,因而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测量活动,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积累活动经验。

  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教师要组织学生真正到操场上量一量,走一走,看看有多远,估一估,体验1千米有多长,加深对1千米长度观念的理解。

  3.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本套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用熟悉物体做参照物的方法,测量较长距离时运用分解的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4.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首先,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用列表法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其次,引导学生体会用列表法有助于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列举各种方案,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最后,要注意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列表,加深对这一解题策略的认识,感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探索与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会用厘米方格来表示图形的面积。

  3、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c㎡),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

  【教学重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合作探究

  1、师: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长方行,可以拼几个?

  生:摆一摆。

  师:巡视。

  生:汇报

  师:出示。长是几厘米,宽是几厘米,面积多大?

  边长是多少厘米?它的面积又是几呢?

  师:四人一组,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它们有什么关系?

  长方形长(厘米)宽(厘米)面积(平方厘米)1211243126212

  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与它的长与宽有这样的关系?

  结合图、表:每行摆几个--长;

  摆几行----宽;

  总的个数--面积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长方形面积=长╳宽

  你能举出其它不同大小的长方形面积吗?

  师:正方形面积与什么相关呢?

  正方形边长面积24

  生汇报,师概括,并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师:也可以用字母公式来表示:S长=a×b

  师: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S正=a×a

  三、应用与巩固

  1、练一练:

  (1)长5厘米、宽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师板书:

  解:

  S长=a×b

  =5×4

  =20(c㎡)

  答: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

  (2)长9厘米、宽6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师:请你也试着写一写计算过程(0号本)

  (3)边长8厘米,这个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师巡视,生反馈板演,纠错。

  2、想一想

  师: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有几种?长与宽分别是多少?

  四、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长(厘米)宽(厘米)面积(平方厘米)1211243126212

  正方形边长面积23

  六检测练习

  (一)填空

  1、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2、一个长方形宽为8厘米,长比宽多2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二)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各个图形的面积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第一单元时、分、秒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一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第二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第三课时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第2课时 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页至33页,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重点难点:

  知道克是比较小的计量物重的单位,感受1克和几克,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

  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课前准备:

  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1角、1元的硬币、羽毛、尺子、小型电子秤。

  学生:硬币(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

  2.认识小型电子秤。

  ①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我们可以先通过小型电子秤称出来。大家看这就是小型电子秤,使用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将要称的物体放在托盘上,电子显示屏就会显示出物体的重量。

  ②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重量。再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克”。

  (二)体验克

  1.教师: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那么黄豆大家见过吧!你感觉黄豆大不大?重量怎么样?那你估计下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称一称,看看是否接近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

  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

  4.估一估

  一本数学本大约有多少克?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电子秤称一称看看估得准不准。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数学书约300克)

  (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1000克)

  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

  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1千克=1000克

  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注意读法:读作“1千克等于1000克”。

  3.口答单位换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

  先出示一个橘子,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克?一个哈密瓜呢?然后再让学生完成。

  3.想想做做4

  单位换算:学生先独立填空再说说每题是如何思考的。

  4.想想做做6

  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6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

  (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

  (3)全班交流:

  5.填空

  ( )大约重1克 ( )大约重1千克

  3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

  7千克500克=( )克 23千克-15千克=( )千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板书设计:

  认 识 克

  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认识千克后自然要认识一个更小的单位--克,并且知道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关于千克和克间的关系这一方面学生掌握得还可以,但对于估测能力这一方面的教学还有待加强。由于课前教具学具准备得不够充分,学生不能完全感知到克适用于哪些物体的单位,教师要在这一方面进一步讲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会以千克为单位读出电子称上小数形式显示的重量,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

  2. 能力目标:结合对电子称上显示重量的认识,能进行以千克为单位的名数与克为单位的名数之间的改写。

  3. 情感目标:实践、交流、探究与讨论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以千克为单位读出电子称上小数形式显示的重量,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

  能进行以千克为单位的'名数与克为单位的名数之间的改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阶段

  师:小丁丁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星期天,他陪妈妈去菜场买菜。(媒体出示主题图)他们先买了什么?(鱼)

  二、探究阶段

  师:小丁丁在秤上会看到什么?(重量和价钱)

  师:小丁丁看到什么?(1.528)

  问:那么这里的1.528表示的是什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小朋友说得真好!电子秤上的1.528是1.528㎏,也就是1528g。

  问:1.528㎏中的1和小数点后面的528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

  生反馈:1.528表示鱼的重量,小数点前面的1表示1千克,后面的528表示528克。1.528就是1.528千克。(多请几个小朋友汇报)

  师:小丁丁又买了些什么?谁来读读这些水果和蔬菜的重量?它们各表示几千克或几克?

  练一练:

  问:从上面的练习中你体会到什么?

  小结: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小数点前面的表示多少千克,小数点后面的表示多少克。

  三、跟进阶段

  1. 用千克表示

  苹果1970克()

  葡萄1485克()

  花菜730克()

  卢笋545克()

  蘑菇258克()

  2. 填一填

  2.432kg=()g

  4.056kg=()g

  0.630kg=()g

  120g=()kg

  0.078g=()g

  1547g=()kg

  42.24kg=()g

  10000g=()kg

  365g=()kg

  3. 在〇填上<、>、=。

  ※5.3kg〇530g

  0.655kg〇0.566kg

  ※7800g〇7.8kg

  8.05kg〇8500g

  3.35kg〇3.350kg

  65.2kg〇6520g

  问:打※你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阶段

  选择

  一袋糖重250克,()袋这样的糖重1千克。

  A、4

  B、8

  C、4000

  D、8000

  8000克水与8千克铁比较,()重。

  A、水

  B、铁

  C、一样

  D、无法比较

  一只西瓜重2.540千克,一只香蕉重480克,一只西瓜比一只香蕉重()克。

  A、2.60

  B、20xx

  C、2.060

  D、2600

  问:你是怎么想的?

  五、总结

  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例2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的数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两种读法读一个乘法算式。

  3.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6捆小棒(每捆10根),以及例2的图;学生准备6捆小棒(每棒10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教师每题读一遍,学生写得数,集体订正。)

  6×4 9×3 5×3 9×7 7×3

  8×5 7×5 4×8 6×8 2×9

  2.指名回答问题。

  (1)6个十是多少?

  10个十是多少?

  12个十是多少?

  (2)8个百是多少?

  10个百是多少?

  12个百是多少?

  3.先读数,再回答问题。

  (1)4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十?

  (2)80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百?

  (3)120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百?

  二、新课

  1.教学例1。

  先让学生摆小棒,每堆摆2捆(每捆10根),摆3堆。在学生摆的同时,教师也在黑板上摆出来。然后提问:

  “每堆有多少根小棒?”

  “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加法和乘法)

  “用加法怎样计算?”(20+20+20=60)

  “用乘法怎样计算?”(20×3)“你能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吗?”(每堆有20根小棒,一共有3堆,也就是3个20,列成乘法算式就是20×3。)

  “20×3得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想:每捆是10根,3个2捆是6捆,也就是3个20是60,所以20×3=60。

  教师可以结合叙述,在算式下面对照写出想的'过程,如:

  接着请两个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然后教学乘法的另一种读法。

  教师告诉学生乘法的读法除了已经学过的一种外,还有一种,即20×3还可以读作“3乘20”。

  齐读两遍。

  2.做第1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教师先出示题目让叙述用两种读法读出3个乘法算式。可以先让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做示范,然后把每个算式齐读两遍。接着再让学生口算这3道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20×4,订正时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然后再分别做200×4和20xx×3。做200×4时,可提醒学生:你能不能按照刚才学的方法想出怎样算?如果学生有困难,还可以启发他们想:200是几个百?2个百乘以4是几个百?必要时在200下面注明“2个百”。使学生明确:2个百乘以4是8个百,也就是800,所以200×4=800。 最后让学生做20xx×3。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第2题,让学生一栏一栏地做。在学生独立做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并及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订正时,指名说一说左边两栏的计算过程。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让学生在读乘法算式时用新学的读法读。

  3.教学例2。

  教师分步出示例2的图。先出第一组图。问:“这幅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带着学生数出是300个。再出第二组图。问:“这组里面有多少个小正方体?”(300个)“现在有几个300了?”(2个300)类似地,出示第三、第四组图。最后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出乘法算式?”(300×4)“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读?”(4乘300)“你能根据前面的计算方法,想出这道题该怎样计算吗?”可以让学生讨论。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86页例5。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知识将若干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周长最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学会拼周长最短图形的策略,并计算出最短周长。

  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拼成周长最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能计算出这时的周长。

  难点:掌握拼周长最短图形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我们上节课研究了什么知识?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要怎么求?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为什么乘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为什么乘4?

  2.计算下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今天就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5。

  1.阅读理解。

  (1)默读例5,收集数学信息。

  (2)反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何理解“最短”?(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2.分析与解答。

  (1)拼一拼:将准备好的学具(16张正方形纸)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能拼出几种不同的形状?(小组活动)

  (2)拼法反馈正方形:(一种)16=4×4

  长方形:(二种)16=1×16=2×8

  (3)画一画:怎样拼使周长最短?画图试一试。

  (4)画法反馈:共有几种拼法?(三种)周长各是多少?

  (5)拼法、画法对比:共有三种拼法,结论是否一致?哪个图形周长最短?

  (6)你有什么体会与同学交流。

  拼成正方形的周长最短。

  3.回顾与反思:只有这三种拼法吗?只有拼成正方形周长才最短吗?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86页做一做。

  (1)求怎样最节省胶带,也就是要使捆的.胶带最少?

  (2)有几种捆法?先画一画,也可以捆一捆,再算一算。(引导出:只要画出12个边长是5的正方形的周长的捆法就行)

  (3)反馈画法或捆法:12=1×12=2×6=3×4,三种。通过计算三种捆法的周长,发现12=3×4周长最短。

  (4)将本题与例5比较。得出:

  要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那么拼成正方形最短;不能拼成正方形时,拼成的图形越接近正方形,周长就越短。

  2.练习十九第4题。

  (1)独立完成。

  (2)反馈:说说为什么这时贴的花边最少。

  3.练习十九第5题。

  (口答:(1)有几条路可以走?(2)哪条近?哪条远?为什么?)

  4.练习十九第6题。

  (1)尝试完成;(2)反馈演示,说理由。

  5.练习十九第7题。

  (1)独立完成;(2)板演齐练。

  6.练习十九第8题。

  (1)尝试完成;(2)反馈:第1问求什么?第2问如何理解“至少”,这时哪边靠墙?

  7.练习十九第9*、10*题。

  通过比较、演示或计算得出结论。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同学们分享?

  【教学反思】

  大胆让学生拼一拼,通过小组协作探索出各种拼法,并计算出周长。通过对比各种拼法的周长,得出哪种图形的周长最短。拼一拼,算一算是基础,比一比后发现规律是提升,是关键。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2-09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三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02-22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2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15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荐】02-13

【荐】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1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02-13

【热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