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

时间:2024-04-28 13:51:29 教案 我要投稿

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1

  教学目标

  我的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一、激趣导入

  1、《神笔马良》、《哈利波特》、《指环王》的片段。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都是些什么电影吗?

  3、是的,这些精彩的电影都是根据童话故事改编而成的。其实,童话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天地,一起去感受他的美妙神奇、绚丽多姿吧。

  二、八面来风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很多关于童话的资料,现在能相互交流一下吗?

  2、交流。

  3、老师也从网上下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学法指导】鼓励同学们收集关于童话的资料,并和小伙伴相互交流。

  三、我的发现

  1、师:这么多美妙的童话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色彩。其实呀,童话故事的编写是有一定规律的',小林和小东就发现了一些,我们来看看吧。

  2、男女生分读书上的“我的发现”。

  3、说说小林和小东经过本组童话故事的学习后发现了什么?

  4、回顾读过的童话书,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5、全班交流。

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2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乐于表达,融情于景。

  2.初步学习写景文章的基本方法,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做到内容具体,并有一定顺序。

  A案(两课时):

  一、课前准备:

  1.组织一次秋游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而又随机地引导学生观察所见景物

  若有条件,可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拍下录像,制成课件。若有困难,可拍下照片。

  2.准备一幅分别绘有四季景色的挂图,有条件或者将它制成课件。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寻找秋天,暗示要抓住特点

  (1)图中寻秋。同学们,大自然就像一个万花筒,随着四季的更迭,不断变幻着她美丽的容颜,多姿多彩,美不胜收。眼下,秋天正迈着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你认得秋天的模样吗?(出示分别绘有四季景色的挂图或课件)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找秋天的游戏,请大家仔细观察画面,看看谁能从中找出秋天的身影来。

  反馈,并让学生说出自己是依据什么找到秋天的。

  (2)文中寻秋。出示以下三段分别描写不同季节景色的话,让学生找出描写秋天的那一段,并说说理由,以此暗示学生,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

  ①瞧!树皮上隐隐约约还有另一种颜色,这就是生命之色——绿色。柳枝上那垂挂的细条,微微鼓出了绿茸茸米粒大的小嫩芽,它团着身躯,像是熟睡在梦乡中。其实,它早已苏醒,正在成长,努力展示着生的气息。

  ②瞧,田地里那饱满的玉米穗,披着红缨,红中带黄,黄中交红,仿佛是一杆红缨枪。果园里,一个个苹果逗人喜爱,有的青中带红,有的金光闪闪,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山坡上,柿树把一身绿叶悄悄染红,仿佛是燃烧的火炬;青绿的果实也悄悄第变成金黃,就像一个个高高挂起的灯笼。

  ③树上,那一朵朵红花跻身于繁枝绿叶,红得那么鲜艳,那么可爱,活像一张张绽开的笑脸。花园中,美人蕉独具一格,宽厚的绿叶中顶出几朵红中带黄的花,亭亭玉立。荷花更是花中一绝,娇艳,妩媚,在苍绿的大叶与澄清如镜的池水的衬托下,简直像一团火。

  2.谈话激情,唤醒表象

  同学们,几天前,我们进行了一次令人难以忘怀的郊游,秋天的美丽景色还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脑海里。现在让我们再次来领略一下秋天的美丽风光。(播放课件或录像。若没有录像或课件,可让学生欣赏照片。)

  同学们,秋天的景色美吗?你喜欢这美丽的景色吗?请你选择一处景物,说说它美在哪里。

  3.小组交流,叙说秋景

  先让学生组成小组,在组内说说自己心目中出印象最深的或者最喜欢的一处景物。要求:

  (1)要具体地说出景物的美,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想到或者感受到的,尽可能说全。

  (2)要求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比如,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局部到整体。

  (3)说出来的景物,要让人听出来是秋天的。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根据三点要求在小组内互评,欣赏说得好的地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建议。然后各组推荐一位同学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评价。

  4.独立表达,叙写秋景

  根据三点要求和刚才同学们的建议,把说的写下来。教师巡视,发现典型。

  第二课时

  1.小组内交流习作,组内根据习作要求互评。

  2.展示优秀习作,组织评价。

  有条件可以使用投影仪,把优秀的习作投影于大屏幕,没有条件,让学生宣读习作,组织学生以欣赏的方式开展积极的评价,也可以适当地提出修改建议。

  3.展示中等水平习作,组织评价。

  在充分肯定优点的基础上,对是否写具体、有顺序和抓住景物特点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可提供对比性例子,进行启发和点拨,指导改进。比如,就如何写具体,可以提供下例:

  “当你走进田野,秋天的美景尽收眼底。一片齐腰高的大豆,黑里透黄。谷子更惹人喜爱,金黃的叶子,金黃的谷穗,连茎秆都是金黃的。一片火红的高粱骄傲地昂着头。最惹眼的要数玉米了。看,每棵粗壮的玉米秆上都长着一个结实的玉米棒子。”

  “当你走进田野,秋天的美景尽收眼底。一片齐腰高的大豆,黑里透黄,豆荚足有二寸长。打开豆荚,五颗金黃的豆粒,闪闪发光,好像几个可爱的小宝宝,安静地睡在温床上,似乎在等待着农民伯伯来把它们抱回家,去享受无尽的爱。谷子更惹人喜爱,金黃的叶子,金黃的谷穗,连茎秆都是金黃的,微风吹过,它那沉甸甸的果实频频点头,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在诉说着悄悄话,还传来阵阵清香。一片火红的高粱骄傲地昂着头,好像喝了酒,涨红了脸。它那硕大的叶子随风摆动,好像在对人招手致意,又好像在炫耀自己丰硕的果实。最惹眼的要数玉米了。看,每棵粗壮的玉米秆上都长着一个结实的玉米棒子。有的竟长出了双胞胎,一个棒子足有一尺长,剥开一看,那金黃的玉米粒一排排整整齐齐,看样子,一个棒子至少能打半斤粮。”

  第一例,只是写看到。第二例不仅写看到的,还写听到的“响声”,闻到的“清香”,还写想到或者感受到的,比如,“打开豆荚,五颗金黃的豆粒,闪闪发光,好像几个可爱的小宝宝,安静地睡在温床上,似乎在等待着农民伯伯来把它们抱回家,去享受无尽的爱。”就看到的,有景物的色彩、姿态。这样,从多角度叙写,就写得很具体,很生动。

  4.自改成文。从评议中获得启发,修改自己的作文,抄正上交。

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3

  起因:使者求婚比赛智慧

  巧分马驹会观察

  15聪明的使者经过:智辨根梢会学习

  蚂蚁穿线会思考

  结果:成功求婚

  一、

  师:同学们,老师带你们认识几位历史人物。课件出示人物头像,串词引导复习事情的起因。 (文成公主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大臣禄东赞(板书:求婚))

  这位大臣其貌不扬,千百年来,人们却称他是(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生质疑。为什么说他是聪明的使者?他为什么那么聪明?

  那好,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根据你们导学案的提示,完成《预习准备》指名汇报第二题。面对这些使臣唐朝皇帝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板书比赛智慧)让我们穿越时空遂道,来到一千多年前的比赛现场,看看题目有多难,禄东赞的方法有多好。

  二、

  比赛现场就设在课文的2、3、4自然段。我们就深入课文,根据学案的提示去研究研究。选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学习。

  汇报

  第一个故事(生汇报时上台板书故事的标题)

  师:皇帝让使者们,(板书分马驹)。把你感受的难读出来,抓词语“一百匹”数量多;“生的”,难度大。方法的好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得? “分开关,隔一夜,一匹匹放”。禄东赞的方法一定不会出错,你从哪句能看出来? “马驹见到自己的妈妈来了,急忙扑上去吃奶。”禄东赞能答对这道题,在于他会(板书会观察)。禄东赞的办法真是巧妙(板书巧)。巧分马驹可以当作这个故事的小标题。小标题可以是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你还有别的方法解决这个难题吗?有不是选这个故事的吗?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你们的答案?

  第二个故事

  师:认根梢,方法基本同上。皇帝出题让使者们(板书,辨根梢)从哪里你感受到这个问题的难?“一样大小”“一样光滑”“根”“梢”。交流禄东赞的方法方法多简单呀!真那么简单吗?齐读勾画的语句。学生提问,“为什么那下沉的一头是根,浮着的一头是梢。”科学知识:植物的生长特点,靠近树根部密度大些,重些;靠近树梢部密度小些,轻些。水的浮力知识:同样大小的东西,重的在水中会沉,轻的在水中会浮。其它的使者知道这些科学知识吗?都无计可施,第二个题比第一个题(难),禄东赞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了这个难题,他确实是一位(聪明)的使者,连皇帝都连连点头呢。禄东赞的聪明是因为他(会学习)。禄东赞用把木棍放入池中的办法,辨别出了木棍的根与梢。”D,交流,你还有什么不同的办法解答这个题?

  第三个故事

  请选择第三个小故事的同学举手。你们一定有些迫不及待了吧,谁第一个来交流。其它同学注意听,然后补充。皇帝让使者们做什么?(板书穿洞眼)。读出难,“丝线”“很小”“弯弯曲曲”。“蚂蚁扭动着腰肢,努力地向前面爬去。”重点理解“扭动”,可以看出蚂蚁行动的`艰难,这题目是多么的难。“努力”,是风和蜜糖起的作用。如此难的题,用老方法行吗?题可是难上加难了。别的使者(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禄东赞却能在着急中冷静下来(思考)(让回答的学生上台板书“会思考”),巧借蚂蚁和蜂蜜,创新方法,把线穿过玉石眼,他确实是个(聪明的使者。)E,交流,你还有什么别的方法解答这个难题?

三、

  师:面对唐朝皇帝一个又一个难题时,其余的使臣们一个个目瞪口呆,无能为力,禄东赞却显得是那样胸有成竹,结果怎样呢?请看到课文第五自然段。

  (板书成功求婚,完成使命)

  禄东赞完成使命,还可以说完成什么?我们换个词语代替(任务)。这两个词是否意思一样呢?(课件出示选择题)请同学回答

  四、

  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完成学案上的第四题。指名汇报

  同学们,我们在写一件事的时候,也要注意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写具体事情的经过,简要写写事情的结果。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清楚明白。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完了现在请看着板书,总结禄东赞的聪明。谁来看着板书说说,禄东赞为什么能成功求婚?……所以,我们说禄东赞是一个(聪明的使者)

  同学们,只要你们也做到,在生活中做个爱观察的有心人,在学习上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在紧急关头沉着冷静,急中生智,智慧的大门将永远为你们敞开。

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4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复述课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一件事情。

  2.区分形近字,积累形近字。

  3.理解,准确概括句子表达意思,长话短说。

  4.练习书写,提高书写速度。

  5.通过感悟、体验朗读词语,帮助小学生积累形容人的成语。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复述课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一件事情。

  2.区分形近字,积累形近字。

  3.积累形容人的成语。

  【教学难点】

  1.学习复述课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一件事情。

  2.理解,准确概括句子表达意思,长话短说。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课件页码

  一、学习“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这一单元的课文我们学完了,我们都有了许多的收获。

  2.同学们,学习了这一单元,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3.学生各抒己见。

  4.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________的文章,课文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就像《王戎不取道旁李》是________,王戎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让人深受感动;《西门豹》中,西门豹就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故事两则》中的两则_________故事让我们明白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道理。

  5.故事蕴含的道理我们都知道了,谁想复述课文呢?

  出示复述要领:

  (1)复述前要多读几遍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重点复述主要情节,次要情节可以适当省略,注意语言简洁。

  (3)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复述,要注意课文中一些提示顺序的词语。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能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课文内容,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

  (二)理解运用

  1.复述本单元课文中的故事,《西门豹》中重点部分详细复述,次要的情节可以简单复述。

  2.体会《扁鹊治病》注意按事情发展顺序的叙述,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

  二、识字加油站。

  出示认识生字:

  ɡānɡshòu

  冈——纲(提纲)受——授(授予)

  Jiàn pǔ

  建——键(键盘)普——谱(乐谱)

  fázhuān

  伐——阀(阀门)专——砖(砖头)

  zōnɡjù

  宗——综(综合)具——俱(俱乐部)

  1.学生自读,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我发现些字都是加上一个偏旁变成另一个字。

  3.你还能说出像这样的字来吗?

  4.学生举例子。

  5.师总结:这些汉字都是同音形近字,而且是熟字加上偏旁组成的同音形近字。字形相近的字大多都是形声字。形声字的特点是形旁表字义,声旁标字音。所以根据它们不同的形旁,我们可以辨别它们不同的字义。

  三、词句段运用。

  (一)词语积累。

  1.抄写词语,注意不要写错字。

  课件出示:

  茂.盛投降.赞.叹麻雀.胸.怀既.然暮.色拔.河比赛.出塞.担忧.严厉.

  2.了解特点。

  (1)仔细观察这些字有什么特点?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读一读这些词语就可以发现,这些词语中加点的汉字在书写时都容易出现笔画容易多写一笔或者少写一笔的情况,所以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观察汉字的笔画,还要根据词语的.意思书写汉字,这样就不会在书写中出现错别字。

  3.练一练,学运用。

  读一读,写一写这些易错的汉字。

  ①堵口与不堵口。

  “己”jǐ——记、纪、起、忌、岂(凯、铠)、改、妃。

  “已”yǐ

  “巳”sì——包、苞、导、异、巷、祀、圯、汜、巽、熙。

  “犯”的右旁——范、苑、宛(碗)厄(扼)、卮、危、卷(倦)。

  ②“仑与仓”要分开:

  “仑”——伦、沦、抢、论轮。

  “仓”——伧、沧、抢、枪、苍。

  4.读一读,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体会句子的意思表达。

  (一)出示:缩写句子的方法和步骤

  1.删去“的”前修饰成分。

  2.删去“地”前的修饰、限制成分。

  3.删去“得”后补充说明成分。

  4.删去数量短语。

  5.“不、无、没有”等否定词要保留,6.“着、了、过”和“啊、吗、呀、呢”等语气词要保留,7.抓住句子主干“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就可迅速地缩句。

  8.缩句有时需要各种方法综合运用。

  师小结:只要把一个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提取出来连成一句话就是一个最简练的短句了

  (二)缩写句子练习。

  a.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官绅跪地求饶。

  b.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扁鹊,你这次见了大王,为什么一声不响,就悄悄地跑掉了?”蔡桓公派人问扁鹊,他为什么不说话就跑掉了。

  c.纪昌用一根长头发,缚了一只虱子,挂在窗口,天天目不转睛地注视那只虱子。

  d.山上的果树在春风中欢快地摆动着细小的枝叶。果树摆动着枝叶。

  e.颤颤巍巍的母鸡顺着墙根,扯长了如怨如诉的声音。母鸡扯长了声音。

  (三)体会每组句子表达的不同。

  (1)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官绅跪下求饶。

  第一句中用了“吓得面如土色、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这些词语描写形象,生动表现了官绅们吓得魂飞魄散的狼狈情形;第二句,没有这些词语,只说了重点,没有这些词语就这样的表达效果。

  (2)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扁鹊,你这次见了大王,为什么一声不响,就悄悄地跑掉了?”蔡桓公派人去问扁鹊他为什么跑掉了。第一句中用了“觉得奇怪,语言表达,疑问句”这些描写形象,生动表现了蔡桓公疑问的神态;第二句,没有这些词语,只说了重点,没有这些词语就这样的表达效果。

  (3)文成公主听说松赞干布死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她就在达尤龙真修了一座石屋子住了下来,还咬破了指头,在石壁上写了血书来纪念松赞干布。公主心里难过,没有心思梳妆,右边的头发散了也不理会。因此,这个地方北岸的树木稀,南岸的树木密,两边长得不一样。

  文成公主听说松赞干布死了,心里很难过。

  第一句中用了“还咬破了指头,在石壁上写了血书,没有心思梳妆”这些描写形象,生动表现了文成文成公主做了一些具体的事情,心里很难过;第二句,没有这些语句,只说了重点,没有这些语句就这样的表达效果。

  师总结: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严密、精确、细致,语意贯通,气势磅礴。短句的修辞效果是短小精悍、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能简明扼要地叙述事实,简洁生动地表现人物、事物的迅速变化,表达作者(人物)紧张、激越的情绪或果断、肯定的语气。长句短句交错,诵读起来,音韵铿锵,琅琅上口,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四、书写提示

  提高书写速度的方法指导:

  1.写字时,除了要写工整,还要有书写速度。

  2.学生讨论,交流。

  (1)集中注意力。

  (2)掌握正确的运笔方式。

  (3)一句话要连贯地写出来。

  (4)书写速度要均匀,不要忽快忽慢。

  学生练习书写一段话,老师指导。

  五、日积月累。

  师:我们再来看下下面的成语,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谁能来给大家读一读这些词语?

  眉清目秀亭亭玉立明眸皓齿文质彬彬

  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膀大腰圆浓眉大眼

  白发苍苍鹤发童颜慈眉善目步履蹒跚

  1.小组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2.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指导并小结:眉清目秀:形容人容貌清秀不俗气。

  造句:这孩子长得眉清目秀,真惹人爱。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

  造句:这些树有的好似窈窕淑女,亭亭玉立。明眸皓齿: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造句:她丰润高挑,明眸皓齿,十分美丽迷人。文质彬彬:是指人的文采和实质配合适当,形容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文雅有礼貌。

  造句:小明是个谈吐不凡,文质彬彬的人。相貌堂堂:形容人的仪表端庄,举止大方。

  造句:这人相貌堂堂,肚子里却空洞无物。

  威风凛凛: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造句:这位平常的日子里威风凛凛的老太爷今天竟像吃了败仗一样垂头丧气。膀大腰圆:形容魁梧粗壮的人。

  造句:他身材粗壮,膀大腰圆,像个丰硕的秋冬瓜。浓眉大眼:意思是又黑又密的眉毛,大大的眼睛。形容眉目有神的人。

  造句:我的爷爷个子不高,浓眉大眼,显得很是精神。白发苍苍:意思是形容人的苍老。

  造句:白发苍苍的邻居张奶奶拄着拐杖,脸上笑得像一朵绽开的菊花。

  鹤发童颜:仙鹤羽毛般雪白的头发,儿童般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造句:老爷爷天天坚持锻炼,虽然已年逾古稀,却仍是鹤发童颜,神采奕奕。

  慈眉善目: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样子。

  造句:小草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仰望着慈眉善目的太阳。

  步履蹒跚: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形容走路腿脚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样子。

  造句:老奶奶躬着腰,手里拄着根拐杖,步履蹒跚的走着。

  3.学生读读背背。

  4.考一考。

  师小结: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人物面部、头发、身材等外貌和神态等的。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了解词语含义的理解,积累运用到写作中。】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怎样抓住重点,复述课文,学会了长话短说,体会不同的句子表达效果不同,还学积累了一些描写人的成语。以后运用到我们的写作当中去。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词句段”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2.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我通过朗读、讲解,让他们理解词语的意思,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不足之处:

  美中不足的是,在讲授词语时,讲得不够详细练习不到位,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应该让学生试着造句,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解。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语文园地八

  课题

  语文园地八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时间

  1课时

  教学目标

  1.识字积累,掌握识字的方法和技巧。

  2.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复述一件事情。

  3.理解,准确概括句子表达意思,长话短说。

  4.积累形容人的成语。

  教学

  重点

  1.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复述一件事情。

  2.积累形容人的成语。

  教学难点

  理解,准确概括句子表达意思,长话短说。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学完了。现在,我们来到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八,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板书:语文园地)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新课教学()分钟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单元,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家交流一下吧?(出示课件2)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________的文章,课文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就像《王戎不取道旁李》是________,王戎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让人深受感动;《西门豹》中,西门豹就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故事两则》中的两则_________故事让我们明白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道理。(板书:完成填空)

  2.识字积累

  冈——纲()受——授()

  建——健()普——谱()

  伐——阀()专——砖()

  宗——综()具——俱()

  (板书:识字积累)

  2.理解运用

  (1)复述本单元课文中的故事,《西门豹》中重点部分详细复述,体会《扁鹊治病》注意按事情发展顺序的叙述,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

  (2)抄写词语,注意不要写错字。

  (3)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思考并概括主要意思,学会长话短说。(板书:复述课文)

  缩写句子。(出示课件3)

  a.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

  b.蔡桓侯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扁鹊,你这次见了大王,为什么一声不响就跑掉了?”

  c.纪昌用一根牛尾毛拴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能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课文内容,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朗读句子,抓住重点,学会长话短说。】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了解词语含义的理解,积累运用到写作中。】(板书:长话短说)

  师总结:通过练习,学会理解大意,概括大意,学会长话短说。

  3.日积月累。

  (1)学生读读背背(出示课件4)眉清目秀亭亭玉立明眸皓齿文质彬彬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膀大腰圆浓眉大眼白发苍苍鹤发童颜慈眉善目步履蹒跚

  (2)解释词语:文质彬彬鹤发童颜步履蹒跚(出示课件5)(板书:说说词语的意思)

  文质彬彬:指人的文采和实质配合适当,形容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文雅有礼貌。

  鹤发童颜:仙鹤羽毛般雪白的头发,儿童般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步履蹒跚: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形容走路腿脚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样子。

  上面的这些词语可以形容阳光帅气、英俊潇洒、温尔儒雅这样的人。

  (3)仿照例句,用下面画横线的词语说一句话。(出示课件6)

  A.这孩子长得眉清目秀,连说话也那么文雅,真讨人喜欢。

  B.李爷爷年近九十,依然鹤发童颜,身体硬朗。

  C.战士们个个威风凛凛,昂首挺胸、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前走去。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

  三、课堂小结。(出示课件7)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怎样抓住重点,长话短说,复述课文,还学积累了一些描写人的成语。收获不少呀!

  【设计意图:将写法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内容

  完成填空

  识字积累

  语文园地复述课文

  长话短说

  说说词语的意思

  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词句段”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2.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我通过朗读、讲解,让他们理解词语的意思,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美中不足的是,在讲授词语时,讲得不够详细练习不到位,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应该让学生试着造句,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解。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备课素材

  形容人的词语

  英姿飒爽,喜形于色,婀娜多姿,国色天资,艳若桃李,花枝招展,秀色可餐,面若桃花,如琬似花,宛如天仙,气质非凡,秀而不媚,喜出望外,察言观色,眉飞色舞,面面相觑

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5

  教学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正音识字,了解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善用人物的言行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正音识字,了解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善用人物的言行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迷信千百年来一直迷惑百姓,危害世人。但自古就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坚持真理,把百姓的安乐寄托在勤政务实上。正是他们的努力,才使后人明白要靠实实在在的努力,才能换来幸福安乐的生活,他们的名字也因此为后人所敬仰。西门豹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的事迹。

  二、初读熟读课文

  1.作者链接

  褚少孙,西汉史学家。他曾是元帝、成帝时的博土,曾对《史记》做过增补工作。本文是他在司马迁《史记》中的《滑稽列传》后所增补的一个故事。

  2.背景资料

  西门豹,战国时邺令。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位无神论者。他初到邺城时,看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百业萧条,一片冷清。后来才知道百姓为“河伯娶妇”所困扰。他巧妙地利用三老、巫婆等地方豪绅、官吏为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教育了广大的百姓。原先出走的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同时,他又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周围开掘了12道渠,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由于西门豹治邺有方,深受人民爱戴,后人修祠建庙纪念他。

  3.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正音识字。

  廷掾缯绮縠衣张缇绛帷弟子趣之簪笔磬折

  4.读了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作答。

  如邺城的百姓生活实在太苦了。他们不仅被三老、廷掾的税赋压迫,还要遭受失去亲人的痛苦。那时人们普遍缺少知识,容易被封建迷信所欺骗。那些为河伯娶妇的人实在可恶。主人公西门豹的行为让人很感动

  三、精读疏通文意

  1、找出下面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即娉取娉,通“聘”;取,通“取”;娉取:定婚

  ②复使一人趣之趣,通“促”,催促

  ③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傍,通“旁”,旁边,侧边。

  2、指出下面的词类活用现象

  ①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浮,使动用法,使……浮。

  ②民可以乐成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3、解释下面的古今异义

  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好古义:容貌美

  今义:多指优点多,使人满意,或指喜欢做某事。或指喜欢做某事。

  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

  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多指照顾、光顾

  4、解释下面的一词多义

  为

  为治新缯绮縠衣(介词,给)

  是当为河伯妇(动词,做)

  且

  叩头且破(连词,而且)

  且留待之须臾(副词,暂且)

  即

  即娉取(副词,马上)

  即不为河伯娶妇(连词,假如,如果)

  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为治新缯绮縠衣。译文:给(她)做各种新的丝织品的花衣。(“为”后省略介宾“之”)

  ②为治斋宫河上。

  译文:并为此在河边上给她做好供闲居斋戒用的房子。(“宫河”前省略介词“于”)

  ③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逃亡)

  译文:那些有漂亮女子的人家,担心大巫祝替河伯娶她们去,因此大多带着自己的女儿远远地逃跑。

  ④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是、更、后日)

  译文:这个女子不漂亮,麻烦大巫婆为我到河里去禀报河伯,需要重新找过一个漂亮的女子,迟几天送她去。

  ⑤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乐、虽、期)

  译文:老百姓可以和他们共同为成功而快乐,不可以和他们一起考虑事情的'开始。现在父老子弟虽然认为因我而受害受苦,但可以预期百年以后父老子孙必定会想起我的话。

  6.把握主旨

  文章通过西门豹治邺的事迹,刻画出他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为民做主、为民除害的光辉形象,也表达出人民对欺压百姓、胡作非为的恶势力的憎恶,对能治理好一方土地、造福于一方百姓的清官的期盼。

  四、研读赏析文章

  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西门豹为什么不明令惩处官绅、巫婆,禁止祭河伯?

  明确:西门豹治巫,就是要从根本上让民众意识到“河伯娶妇”是一场骗局。于是西门豹采取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式,欲取之,先与之,西门豹也“热心”为河伯娶妇,且亲临现场,调度指挥,以此吸引三老和百姓等,使他的惩治得以产生最大的社会效应。

  2.西门豹都将哪些人投入河中?他为什么这样做?

  明确:“为河伯娶妇”是地方官吏和江湖神医狼狈为奸设计的骗局,深受其害的是地方民众。对于这些人,西门豹绝不姑息手软,而是严惩不贷。但是他绝不是滥施淫威的官吏,他自治了制造骗局的几个最大的罪魁祸首,起到了震慑的作用,也达到了唤醒民众的目的,既惩治了元凶、主犯,又得饶人处且饶人,对不敢再作威作福的廷掾等饶过不杀。可见,他是一位执法有度的官吏。

  3.怎样理解“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这句话?

  明确:揭穿了“河伯娶妇”骗局之后,西门豹马上兴修水利,从根本上解除邺地水患,造福民众。介是,要兴修水利,一定会有民众因“少烦苦”而“不欲”,这体现了邺地部分民众由于受认识水平的限制而不能有长远的眼光,只苦于一时的烦苦,而不能够理解兴修水利是一件造福万代的大事。但是,对于兴修水利这件利国利民的大事,西门豹却“专制”了一次,即使民众不理解,他仍然坚持用他的威严与权势促使工程完成。因为西门豹坚信,“百岁后”,邺地的父老子孙一定会思其言,这正体现出他的远见卓识与治理有方。

  4.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何特色?

  (1)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2)人物形象塑造生动、丰满。

  (3)选材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4)语言简练,富有表现力。

  五、朗读积累词句

  本文叙述的语文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如治巫部分,弟子“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寥寥几笔,将祝巫弟子耀武扬威、得意洋洋的刻画出来;“西门豹顾曰”,一个“顾”字,言简意丰,刻画出西门豹威严与从容;廷掾与豪长者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12个字淋漓尽致地描摹出他们惊恐、狼狈的丑态。此外,文中西门豹语言极其简练,短截急促,严肃有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令这位威严的历史人物宛然若在眼前。

  除此之外,你还喜欢哪些句子,找出来,小组之间交流一下你喜欢的原因。

  六、布置作业

  复习本课文言知识。

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媒体”、“采访”、“虐待”、“制裁”、“生意兴隆”、“水泄不通”、“衣冠楚楚”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丹尼尔为什么要向大树道歉,增强学生保护树木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新词。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感悟丹尼尔的行为对人们的启发。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教学挂图或课件。

  学生:收集环保小故事。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文题目

  当我们说了中伤别人、不尊重别人的话或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的时候,我们应该主动向别人道歉,这是一种美德。你听说过有人向大树道歉吗?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向大树道歉》这篇课文将告诉你原因。

  二、齐读课文题目,质疑问难

  1齐读课文题目。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2学生质疑,教师整理归纳学生的问题:

  (1)谁向大树道歉?

  (2)他为什么要向大树道歉?

  (3)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借助拼音自由轻声读课文,勾画本课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生字、新词认读情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分段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师生正音。

  4带着质疑再读课文。

  5学生交流自学收获,提出不理解的词句或问题。

  6抽生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生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自主学习第1~4段。

  1自由小声读第1~4段,想想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2指导学生用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换词等方式理解“虐待”、“制裁”、“生意兴隆”、“媒体”、“采访”、“亲善”等词。

  3丹尼尔的“罪行”指的是什么?文中那位先生在揭发信中是怎么说的?用“”勾画出来。引导学生朗读悟出这句话的意思和体会美国人民的环保意识。

  (二)合作学习第5~6段。

  1默读第5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词和句子,并说说为什么你会感动。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3联系上下文理解“水泄不通”、“衣冠楚楚”等词语。

  4用“——”勾出丹尼尔向大树道歉的话,用“△”标出表示丹尼尔向大树道歉时动作的词进行体会,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齐读第6段,说说你从人们的掌声中悟出了什么。

  6有感情地读第5~6段。可采用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练习读。

  (三)集体讨论。丹尼尔为什么向大树道歉?你从中感悟到什么?

  (四)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五、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1如果你是现场的一名记者,你将怎样向人们报道这条奇特的新闻?

  2在改造周围环境,绿化、美化家园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建议,又能做些什么?

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7

  教材简析

  《白公鹅》作者在这篇课文中描写了一只白公鹅的所作所为,表现了鹅的海军上将派头。课文是从白公鹅走路的姿态和平时的活动两方面写的。写鹅走路的姿态,突出了“慢条斯里”的特点:不仅每一步都掂量着走,即使是遇到狗,也不举步奔跑;写鹅的活动,突出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特点:不仅声势大──翅膀有力,嗓门大,而且与人强占水面,公然吞食鱼饵,真实率性而为,毫无顾忌。拟人和夸张的写法,风趣而幽默的语言,是本文写作上的特点。体会出作者对白公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3、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体会白公鹅的性格特点。学生讨论,比较两篇课文写法的异同,感受作者语言的特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著名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谁来说说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只白鹅,它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在学课文之前,让我们大胆推测一下,这只白鹅会有哪些特点呢?

  3、板书课题:白公鹅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号,在文中勾画出生字和好词好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朗读情况:指名逐段读文。

  3、阅读提示:这只白鹅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来?

  4、小组学习汇报。

  师板书:姿态 叫声 步态 吃相 玩相

  师:好一只用有海军上将衔的大公鹅,那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又是怎样呢?

  (生慨括)

  三、对比阅读,领悟方法

  1、列表,引导对比阅读。

  ⑴ 再读课文划出重点句,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

  白鹅白公鹅

  姿态

  叫声

  步态

  吃相

  玩相

  ⑵ 从表中你发现什么?(相同点、不同点)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

  ⑶ 小组讨论:同是白鹅,但不同的作家笔下又各有姿态,两位作家的写法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⑷ 生汇报,师归纳总结:

  相同点:抓住特点,围绕特点来写。

  不同点:前者抓住一个特点──高傲,围绕总写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从三个方面突出其高傲。后者写大白鹅应当荣膺海军上将衔,然后再写为什么应荣膺,再解释说明中写出白鹅特点。

  我们写作文时,也应抓住事物特点,突出其特点。

  2、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理解词语:耀武扬威。

  文中破折号有什么作用:表示注释说明、表示声音延长、表示话题转移。

  四、品读词语,体会感情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读一读。

  2、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

  板书设计

  14、白公鹅

  走路:慢条斯理、挺着长脖

  海军上将的派头 生活:水面泛起涟漪芦苇沙沙作响

  肩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个性:强占地盘、自认是河的主宰

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8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 )分钟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通过与大海对比让学生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

  新课教学( )分钟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卡片。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 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 “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设计意图: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去开展教师指导,能及时发现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能更有效地巩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掌握课文的整体脉络。同时,提供两种分段方法,提倡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理解。】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合作交流,反馈检查。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资料,是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更深的了解。】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

  笼罩(lónɡ lǒnɡ) 霎时(shà sà) 屹立(qǐ yì) 人声鼎沸(dǐnɡ tǐnɡ)

  二、看拼音写汉字。

  cháo tóu zhú jiàn dùn shí lǒnɡ zhào

  ( ) ( ) ( ) ( )

  三、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宽阔 辽阔

  1.我家门前有一条( )的街道。

  2.我们的国家地域( ),物产丰富。

  平静 宁静

  3.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 )。

  4.海滨的夜色多么( ),多么美丽!

  四、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浩浩( )( ) 山崩( )( ) 人声( )( ) 若隐( )( )

  【答案】

  一、lǒnɡ shà yì dǐnɡ

  二、潮头 逐渐 顿时 笼罩

  三、1.宽阔 2.辽阔 3.平静 4.宁静

  四、荡荡 地裂 鼎沸 若现

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9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书:各有长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雪梅(二)》)

  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板书设计:

  雪梅

  白____香

  各有长短

  取长补短

  教学反思:

  四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很多同学认为知道了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就是读懂了古诗词了。对此,我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引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孤立字词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表面意思上。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可以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10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童年是一幅画,画中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诗,诗中有我们明媚的笑脸。在作家张益眼中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请看老师板书课题(麦哨)请大家齐读课题

  2.、介绍麦哨

  师:谁见过麦哨?它是农村孩子特有的玩具,用一小节麦秆,在上面打一个小洞,放在嘴里轻轻一吹,就能发出呜卟,呜卟······的声音。

  3、感受麦哨声音的美

  模仿麦哨的声音

  二、自读检查生字

  1、自读课文

  师:孩子们,好听吗?那我们就在这麦哨声中走进课文,去寻找更多的快乐吧。请大家自由、轻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师:听到同学的读书声,我就知道了你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读读这些词语?

  (拿出词卡)

  师:我们就开火车来读一读,来,这一组。

  三、品读赏析,感受风光美

  1、读第四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师:那我们快到第四段去看看,欣赏一下那的田园风光。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用笔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喜欢?把自己喜欢的原因写在旁边。

  2、反馈,赏析优美句子

  师:这位女孩画得可认真了,用直尺画,线条很直,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画的句子。

  预设1:(感悟颜色,丰收)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师:还有谁喜欢这句?请你来读读。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颜色)那么多的颜色,让你想到了哪个词?【板书:五彩缤纷】还有谁来说说,这句话还让你看到了什么?(嫩荚、豆荚、萝卜种子)真是硕果累累,好一幅(丰收的景象)!快丰收了,你的心情怎样?你能快乐地读一读吗?老师感受到了你的快乐。

  师:我们接着交流。谁再来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

  预设2: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根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师:能说说为什么喜欢吗?

  师:真好,我也有这种感觉。好像连麦穗儿都要唱歌了一样。它唱的是(丰收之歌,也是喜悦之歌,)谁来高兴地读一读?

  师:老师感受到了你的高兴。谁觉得自己可以比他读得更好?

  预设3: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芽苞初放,转眼间,到处都是浓阴。

  师:季节的变换,田野的色彩也在变换,就像一幅流动的画。

  四、再读文,感受活动乐(玩、吸、吹)

  师:五彩缤纷的田园风光是那么的美,那在田园上割草的孩子们呢?他们美不美?美在哪?

  预设: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师:这写的是孩子的衣服,嗯,很有眼光,还有谁来说说自己找到的美?

  预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师:这写的是孩子的外貌,师: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谁再来读一读?

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11

  目的要求:

  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

  2.能按表格要求填写,说出课文的表达顺序。

  3.联系上下文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4.了解人民大会堂是各族人民代表商量国家大事和会见外国朋友的地方。感受他的雄伟壮丽,体会建设者的伟大创造力。

  5.能写一处景物或一件展品。

  教学重点:

  感受人民大会堂的雄伟,体会建设者的伟大创造力。

  教学难点:

  了解参观的顺序,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

  学习课文1—5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大会堂的雄伟,体会建设者的伟大创造力。了解参观的顺序。

  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学重点:

  感受人民大会堂的雄伟,体会建设者的伟大创造力。

  教学难点:

  了解参观的顺序,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有许多雄伟的建筑,如古老的`长城、故宫,现代美丽的首都机场、亚运村等等,它们为古老的北京城增添了丰姿。今天,老师也要带同学们一起到北京城走一趟,参观一处雄伟壮丽的建筑——人民大会堂。

  二、理解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你到过北京吗?见过人民大会堂吗?你见过的人民大会堂是什么样子?

  3.简介:人民大会堂是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址,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跟人民代表商量国家大事的地方。另外,中央领导还经常在这里会见外国贵宾。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词读准确,同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朗读课文。

  3.回答问题。

  希望能帮助到您

  (课文主要写了“我”随王叔叔参观人民大会堂的经过。)

  四、细读课文。

  1.学习第l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议:从“我高兴极了”你想到了什么?(从“我高兴极了”一句会使读者想到人民大会堂一定非常美观、雄伟,很值得参观。)

  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讲“我”参观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困

  (2)小组讨论。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国徽和12根大理石柱子的?国徽有什么特点?12根大理石柱子又有什么特点?

  (要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结合对有关词语的理解谈感受。)

  (3)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大意是什么?

  议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人民大会堂正门的国徽和柱子,总的特点是雄伟壮丽。

  4.自学第3至5自然段。

  (1)逐段自学课文。要求:根据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按照“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找出答案;同时记下不懂的问题。(自学提示:①“我”参观的什么地方?②“我”看到或听王叔叔说了什么?③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④各处有什么特点?)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希望能帮助到您

  (3)检查自学情况。

  要求学生逐段回答问题,同时引导理解有关词语句子,并解答学生的疑难。

  ① 学习第3自然段。

  水晶玻璃:水晶,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名贵矿石。水晶玻璃指一种优质的玻璃,它的透明光亮很像水晶。

  晶光闪耀:十分光亮的光芒一闪一闪地很耀眼。概括:

  这一自然段写了中央大厅的天花板和地面,特点是美丽壮观。

  ② 学习4至5自然段。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结合对词语、句子的理解谈感受。

  第4自然段写大礼堂又高又大。

  第5自然段写大礼堂又高又美观以及它的用处。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概括:

  这两个自然段写了大礼堂的雄伟壮丽。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前5自然段课文。

  2.熟读并背诵第4至5自然段。

  3.指导写生字(前5个生字)。

  指导重点:徽、盏、繁。

  课后反思:

  希望能帮助到您

  读写结合的小练笔,动笔前要认真审题,把自己感到新奇、有趣、印象深的地方写出来,教给学生多角度观察,还要有一定的顺序,语句通顺,意思清楚明白。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课文6—8段,继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大会堂的雄伟,体会建设者的伟大创造力。了解参观的顺序。

  教学重点:

  感受人民大会堂的雄伟,体会建设者的伟大创造力。

  教学难点:

  了解参观的顺序,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在学过的几个自然段中,课文从“我们”参观的哪几个地方写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困

  二、细读课文。

  1.第7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写参观哪里?(宴会厅。)共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小组讨论。

  第1句写宴会厅的位置(或“我们”来到宴会厅);第2句写看到的金花彩画多而美;第3句写看到的桌椅多;第4句写通过王叔叔

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12

  大阅兵是对武装力量进行检阅的仪式。早在公元前,中国周朝和古埃及、波斯、罗马等国已有阅兵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多次举行盛大的阅兵,接受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的.检阅。通常在国家重大节日、迎送国宾和军队出征、凯旋、校阅、授旗、授奖、大型军事演习时举行,以示庆祝、致敬,展现部队建设成就,并可壮观瞻,振军威,鼓士气。阅兵包括阅兵式和分列式。有时只进行一项。阅兵式是阅兵者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的仪式。分列式是受阅部队列队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阅兵者检阅的仪式。

  阅兵意义

  大阅兵是展现武装力量建设成就,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形式。

  一般而言,阅兵包括两部分,一是阅兵式,即阅兵者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二是分列式,即受阅部队列队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阅兵者的检阅。

  阅兵史

  国庆60周年大阅兵 中国建国至今共举行过14次重大阅兵仪式,分别是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1957年,1958年,1959年,1984年,1999年, 大阅兵VCD 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是我国举行的第14次大阅兵

  2009年是我国国庆大阅兵60周年,相比以前我们国家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了更大的提高。1999年国庆阅兵给我们留下一个辉煌而震撼的昨天,但是在新世纪的第一次重大国庆阅兵绝对值得我们铭记。

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13

  教学目标

  1.认识“谓、扳、拳”等8个生字,会写“摸、甚、跪”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我”由怕鹅到不怕鹅的思想转变过程,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事物,看到自己的力量,不盲目恐惧,也不盲目欺负别人。

  3.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

  教学重点 体会童年的快乐、丰富多彩和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

  教学

  难点 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事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 )分钟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你看这是什么?(牛和鹅)

  是的,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

  2.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板书:18 牛和鹅)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走进课文,探究学习的愿望。】

  新课教学( )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把课文读通顺。

  生读文、识字,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板书学生询问的生字。(如:扳、拳、怖)

  【设计意图: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每一个字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1)(课件出示,指名开火车读)

  (2)男女生赛读

  (3)指读象声词

  (4)指读课文中较难读的词语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根据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层次。】

  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记叙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的'故事。)

  4. 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能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先写我们对身躯庞大的牛一点不害怕,甚至还去欺负它;对小小的鹅却心怀畏惧。接着写金奎叔对付老雄鹅。写金奎叔根本不怕鹅,且轻松地对付鹅的过程。最后写了我听了金奎叔的话以后,转变了对牛和鹅的看法和态度,从中也明白了道理。)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谓、拳、捶、膊、瓶、怖、凭、欺、掐”

  “捶”的部首都是提手旁; “谓--猥”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摸、甚、跪、捶、顽、脖、脱、概、惹、昏、握、摔、凭、掐”

  指导书写:“摸、跪、捶、脖、脱、概、握、摔、掐”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昏”下面的“日”要比上面窄;“脱”的右下面是“儿”不是“几”;“凭”的下面是“几”不是“儿”。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课下搜集有关牛和鹅的知识,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1.妹妹得了小儿麻痹症,suī( )然下肢瘫痪,但是她pínɡ( )着wán( )强的毅力依然坚持学习,有时shèn( )至读书到深夜。她大ɡài( )是太累了, 天明时,才hūn hūn( )沉沉地睡着了。

  2.我tuō( )掉棉袄,扑进奶奶的怀里,搂着奶奶的bó( )子撒娇。

  二、给下面的生字加上“扌”,写出表示动作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莫 屋 率 垂 臽 殳

  盲人( )象 ( )胸顿足 ( )跤能手

  ( )手言和 能( )会算 ( )石问路

  【答案】

  一、

  1. 虽 凭 顽 甚 概 昏

  2.脱 脖

  二、摸 捶 摔 握 掐 投

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14

  教学目标:

  1、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要点,结合习作插图展开想象,按照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

  2、能有条理地把心中设想的各种美好节日写通顺、写具体。

  教学重点:

  展开想象,按照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把心中设想的美好节日写通顺,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节日,春节、植树节、护士节、中秋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情感与愿望。你们的心里,是不是也蕴藏着许多美好的情感与愿望呢?

  2、假如让你按照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你会设立一个什么节日呢?

  二、指导看图,展开想象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想想每幅图的含义。你根据此图分别可以设立一个什么节?

  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登高节、爱鸟节、丰收节)

  3、根据自己设立的节日,进一步想象一下人们过节的情景吗?指名说。

  三、指导习作

  1、除了图上所画的节日以外,想想你心中还有哪些美好的节日?

  指名说说:(健康节、玩具节、体育节、成功节、休息节……)

  2、是什么事情让你想到要设立这个节日的?你和别人又是怎样度过这个美好节日的?能不能描述一下?

  3、小组内交流:要求:

  (1)按照一定顺序说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以及如何过节的。

  (2)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说说心中的想象。

  4、指名回答,同学评议。

  四、学生写草稿

  1、提出要求:

  (1)展开想象,按照自己的心愿合理设立一个节日。

  (2)有条理地把心中设想的美好节日写通顺,写具体、生动。

  2、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帮助。

  五、点评、修改

  (1)指名读习作,提出优缺点及改进意见。

  (2)学生修改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1

  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

  设计美好节日

  如何过节的。

  教学反思:

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15

  一、单元简述

  本单元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4篇文学作品。作家的笔下分别描写了鹅、猫、母鸡等儿童常见的动物,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此外本单元还包含了一篇《词语盘点》,一篇《语文园地》。

  二、新旧教材区别

  1、专题性,便于集中教学,延伸拓展,以文引文。

  2、生字量增多明显,相对旧教材学生识字量由较大幅度增加,无形增加了教学难度。

  3、新旧教材的教学理念有了根本的转变。原来4年级教材中的读写例话不再出现。“学习园地”也与旧教材的“积累运用”有一定区别。

  4、学生学习上强调感悟,强调体验,强调合作,强调探究。

  三、教学方法概述

  1、识字教学应根据课文中生字的数量多少,难易程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并指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形成初步的.识字能力。

  2、凭借课文,联系生活,结合图画,利用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语文实践。

  3、加强朗读,从读入手。以读带讲。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了解自然段的构成,初步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

  4、增强主体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加强句、段的训练。夯实基础,促进发展。

  5、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体现人文情怀。

  6、提倡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感悟,留有余地,拓展空间,发展个性。注意课外适当的拓展延伸,指导学生以一带多,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介绍自己一些经验)

  7、处理一些从高年级下放的课文时注意不要人为拔高要求,不自觉地用高年级的要求来要求孩子。

  8、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句子领导孩子进行感悟、理解。必要时可以让孩子进行表演以加深理解。

  9、单元训练重点:拟人

  参照作家的描写方法仿写自己喜爱的动物。

  10、《词语盘点》的内容可放在平时分部分学习,不用集中一节课突击教学。

  四、具体教法

  1、《白鹅》、《鹅》

  以《白鹅》为重点讲解。抓住重点词句带领学生感悟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同时让学生从鹅的姿态、叫声、步态和吃相来体会鹅的特点。同时通过狗和白鹅的对比来体会白鹅的可爱。这些部分要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表演进行体会。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学习园地》理解作者用反语来表达的对白鹅的喜爱。本文有较多难理解的词:引吭大叫、狂吠、奢侈、堂倌、窥伺等,注意帮助学生理解。

  学习《白公鹅》可以与《白鹅》进行对比学习。如描写白鹅和白公鹅的部分,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体会两位作家描写白鹅的异曲同工之妙。注意这里只要意会即可不用对学生多做要求。

  接下来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学习体会。如:公鹅与人强占水面,吞食鱼饵等部分。

  以上两篇文章注意让学生体会1、作者对鹅的外貌、神态的描写;2、拟人手法的运用;3、通过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

  2、《猫》

  本文是篇经典文章,相信老师们都有一定教学经验。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猫那古怪的性格,从中感悟作者对小猫咪浓浓的喜爱之情。教学本文时注意多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进行学习。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因此不必在内容上花过多功夫,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小动物的喜爱。

  要利用好课文后面的“阅读连接”,同时可以开始指导学生仿写小短文。

  3、《母鸡》

  本文同样是老舍的文章,但写作的重点从动物的可爱转移到了母爱的伟大,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悟到母鸡的那种母爱,同时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可放手通过问题:作者为什么前后情感的发生了变化?让学生到课文中去阅读,感悟。学到情深处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母鸡对小鸡无微不至的

【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案03-05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案12-29

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案12-04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1-16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30

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09-26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3-07

四年级语文上册《猫》教案12-01

四年级语文上册《白鹅》教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