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20 11:04:07 教案 我要投稿

[荐]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荐]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课本第69页例2、3;练一练;《作业本》第31页。

  教学目标: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能正确地解比例。

  教学重点:解比例的基本方法与依据。

  教学难点: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比例?

  2、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怎样检查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二、新授:

  1、先请学生心里想好一个比例(数目简单些),如2:3=4:6,只告诉其他同学其中的三项,让大家猜一猜还有一个数字是什么?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一个未知项。

  3、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4、例2解比例:

  30∶12=45∶χ

  解:30χ=12×45…………根据是什么?

  χ=………不先求积,先约分比较简便。

  χ=18

  5、例3解比例=

  ①请学生独立尝试;

  ②注意格式;

  ③反馈练习。

  6、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解比例:(练一练第1题第一竖行)

  2、练一练第2题

  3、补充:χ∶0.8=3∶1.2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本》第31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出应用题中所涉及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通过复习,能够使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总价一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

  (3)小朋友的年龄与身高.

  (4)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5)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谈话引入:我们今天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二、探讨新知.

  (一)教学例5(用比例解答下题)

  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要多少天?

  1.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2.学生反馈:

  3.分析:

  (1)为什么需要用正比例解答?

  (2)12和要求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小结:我们在做题时,根据注意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不仅需要判定运用什么比例方法,而且还要注意找准题目中的对应关系.

  (二)反馈.

  1.某车队运送一批救灾物品,原计划每小时行60千米,6.5小时到达灾区,实际每小时行了78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2.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为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

  三、巩固反馈.

  1.一张大纸,如果裁成长36厘米,宽26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28张;如果裁成长18厘米,宽13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多少张?

  2.某车间有男工25人,女工20人.如果男工增加15人,要想使男工和女工人数的比不发生变化,女工应该增加多少人?

  3.一项工程,10人去做24天可以完成;如果每人的工作效率不变,现在需要提前4天完成,需要多少人?

  4.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柱体,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是60立方米,第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比、比例和比例尺的概念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的第l一3题,练习九的第l一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比例”和“比”、“比值”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深对比例尺的认识,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和“比例”

  1.复习整理。

  教师: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表。

  指出: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练习。

  用小黑板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完成。

  (1)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20人。六年级一斑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

  (2)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3)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有24入,女生有( )人。

  二、复习解比例

  1.完成第35页的第2题。

  指名回答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什么性质。

  接着以 : =l :x为例,复习解比例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解比例时,如果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变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解。

  然后让学生完成第2题的其余习题。

  三、复习正比例、反比例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问题,让学生回答。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填写小黑板上的表。

  然后教师出示下面两个表,让学生根据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的关系,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使学生明确:要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要看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或积是不是一定,如果积一定说明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如果商一定说明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如第二个表,通过计算,可以看出上、下两个相对应的数的商一定,也就是说,这个三角形的高的 一定,因而高也一定,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与底边成正比 例。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九的第1—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在订正第(4)小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12的约数有哪?然后说出自己用选出的四个约数组成的比例是什么。教师把学生说出的比慎写出来。订正第(6)小题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续一了。

  2,第2题,除第(2)、(7)小题教师要提示外,其余各题由学生自己判断,第(2)行驶的路程

  小题,教师可以先说明 =周长,再让学生判断。第(7)小题,可以先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和身高,教师把数据记下来,再让学生判断。使学生知道:人的体重和身高有一定的关系,一般人的体重是随着身高而增加的,但体重和身高不成正比例关系。

  3.第3题,教师向学生说明:这题要求图上长方形的长、宽和地基的实际面积。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教学例7(课件演示:正反比例的比较)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解比例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

  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 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 3∶8=15∶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 =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8×15

  =40

  (三)教学例3

  例3.解比例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 ∶ = ∶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四、巩固练习

  (一)解下面的比例.

  1. 2. 3.

  (二)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与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号左端的比是1.5∶ ,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第一单元:一位数除多位数

  口算除法(第1课时)

  教学内容:P1 例1、例2

  教学要求:会口算简单的一位数除多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下列五组题

  30÷3 80÷8 20÷2 60÷6 90÷3

  6÷3 8÷8 6÷2 6÷6 3÷3

  二、展开

  1.例1

  (1)提出问题学生尝试:口算36÷3

  ① 你可以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直接算。

  ② 想一想: 区别在哪里,有联系吗?

  (2)汇报:你是怎样得出结果的?(板书学生的算式思路)

  (3)评价:选择另外方法计算,通过比较,得出

  较简便。也可以直接这样想:36÷3=12(强调高位算起)

  2.自己编类似的题目,口算说出得数。

  3.从学生编题中抽取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

  (1)学生尝试练习,说各种方法。

  (2)归纳方法:

  4.练习:

  (1)比一比,算一算。

  9÷3 24÷4 56÷7

  90÷3 240÷4 560÷7

  900÷3 2400÷4 5600÷7

  (2)算算,填填。

  40÷2=□ 90÷3=□ 70÷7=□ 80÷4=□

  8÷2=□ 6÷3=□ 7÷7=□ 4÷4=□

  48÷2=□ 96÷3=□ 77÷7=□ 84÷4=□

  5.巩固

  39÷3 26÷2 42÷2 55÷5

  88÷8 93÷3 48÷4 76÷4

  87÷3 56÷4 30÷2 91÷7

  6.光荣题:从自编题中找出一位数除三位数。

  693÷3 说出口算方法。

  三、作业:课堂练习

  四、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例1(第2课时)

  教学内容:P3 例1

  教学目标:使学生懂得除的顺序、商的定位。

  确进行被除数最高位的数不小于除数的一位数除二、三位数计算。

  教学重点:除的顺序和商的定位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

  44÷4 36÷4 84÷2 63÷3

  75÷5 81÷9 52÷4 42÷3

  69÷3 48÷3 56÷4 78÷2

  谈口算过程

  在算两数之商时,我们可用口算的方法,也可用笔算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笔算除法"。也就是列竖式做除法,这里要求用同学们注意竖式的格式、除的顺序、商的定位等。

  二、展开

  1.出示例1,读题、理解题意,列式,怎么分?

  列竖式计算 69÷3

  (1)顺序:①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十位上的"6"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十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

  ② 23=6 6-6=0 0不用写。

  划--,如果把这过程比喻下一档楼梯,那这一档楼梯可不方便。

  (2) 把个位上的9移下来,对齐,9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这里的0一定要写,表示最后的作数为0。

  (3)请大家边说边把这题做一遍,请一位同学说一说笔算顺序,及各部分数字各表示什么?

  (4)光荣题 边做边说过程

  2.练习:课本练一练。

  四、布置作业:课堂练习

  五、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例2(第3课时)

  教学内容:P5 例2

  教学要求:掌握"除某一位时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后一位的数合起来继续除"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进行一位数除整十数和表内除法组合的口算训练。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三年级三个班搞活动,共用去342元人民币,平均每个班用去多少钱?电脑显示课本上的图示。

  提出问题: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吗?

  学生汇报分法。

  2. 尝试练习

  (1)你能用笔算的方法计算出342÷3吗? 独立尝试,列出竖式。

  (2)组内交流,自主评价。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3)自学课本,比较差异。翻开课本,比较一下自己的算法与课本上有哪些不同?师板演(边写边说三句话)

  着重强调:在十位上商1,还余1,把余下的1怎么写?十位余下的1与个位上移下的2合起来是12,12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

  (4)形成方法。比较342÷3与69÷3有什么区别?(每一位除好都没有余数,而这题十位除好有余数,余数怎么办?如果不是最后一位的余数,都要与下一位合起来继续除)

  3.正误辨析。余数要比除数小 余数要和后一位继续除

  4.练习:试一试,练一练。启发学生说出各题哪些们除后带余数,哪些位除后不带余数。

  5.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6.课堂练习。

  三、教学后记:

  练习一1--5(第4课时)

  教学内容:P7 1--5

  教学要求:能熟练地进行一位数除二、三位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1.口算。

  2.对比练习。

  243 165 128 194

  72÷3 80÷5 96÷8 76÷4

  计算并比较上、下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根据这一关系,求下列□。

  1233=□ 2434=□ 1377=□

  □÷3=□ □÷4=□ □÷□=□

  3.算一算,填一填。

  30÷3=□ 80÷4=□ 60÷6=□ 50÷5=□

  18÷3=□ 16÷4=□ 12÷6=□ 35÷5=□

  48÷3=□ 96÷4=□ 72÷6=□ 85÷5=□

  ①作为口算,分拆成两位数

  ②作为笔算,除的顺序,从高位算起,十位除后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4.列竖式计算。

  (1)竞赛80÷6 92÷3 85÷5

  68÷4 72÷9 90÷5

  98÷7 84÷6 96÷4

  (2) 864÷4 715÷5 765÷3

  936÷2 762÷6 966÷7

  696÷4 984÷8 625÷5

  教学后记:

  练习一6--12(第5课时)

  教学内容:P8 6--12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1. 6□<38 □8<55

  8□<73 7□<48

  □4<25 □5<33

  2.对照训练。

  1)看: 45÷8=□......□ 写:□8+□=45

  73÷9=□......□ □9+□=73

  58÷7=□......□ □7+□=58

  2)看:□5+□=47 写:47÷5=□......□

  □8+□=52

  □7+□=47

  □6+□=50

  根据有余数除法算式写乘加算式。

  根据乘加算式写有余数除法算式。

  3.在□内填数。

  68=□4 □3=89

  76=□3 2□=69

  84=□2=□3=□4=□6

  4.应用题:①要求几个问题。

  ②数量关系是什么?

  ③列式计算。

  5.作业:课堂练习。

  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第6课时)

  教学内容:P9--10 例3

  教学要求:1.掌握被除数前一位不够除要看前两位的'方法。

  2.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里填数

  (1) 744=296 52÷7=364

  296÷4=□ 364÷7=□

  (2) 280÷4=□ 350÷7=□

  16÷4=□ 14÷7=□

  296÷4=□ 364÷7=□

  二、展开:

  1.尝试计算29÷4 296÷4

  2.小组交流讨论

  (1) 看被除数的前一位,2除以4,不能商1,怎么办?

  (2) 看被除数的前两位,29除以4,商7要写在哪一位上面?前后两个7表示相同的意思吗?

  (3) 余数1移下来,16除以4,商4要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3.汇报并完整地说出计算过程。

  4.总结出法则:学生用自己语言总结(简单板书)。与书上比较,哪个更好,突出关键字。

  三、巩固。

  练一练,列竖式计算。

  四、 作业,课堂练习。

  五、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第7课时)

  教学内容:P11--12 例4、例5

  教学要求:掌握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直接写出得数吗?

  ① 273=81 ② 467+3=325

  81÷3=□ 325÷7=□......□

  二、展开。

  1.观察: 81÷3=27 273=81

  有什么联系,说明了什么?→验算方法。

  2.笔算:322÷7 板演,并说计算过程。

  猜想:325÷7 有无余数,是几? 做一做。

  根据②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方法

  3.练一练:3427÷7 并验算。

  4.小结:今天的作业能保证万无一失吗?

  为什么?用什么方法?

  没余数除法:除数商=被除数

  有余数除法: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三、巩固:

  练一练:

  ① 先估商位数,再列竖式,验算,反馈。

  ② 根据有余数与无余数分成两类,得出被5整除数的特征,验证。

  四、教学后记:

  练习二1--4(第8课时)

  教学内容:P13 1-4

  教学要求:初步认识乘除法关系,能准确并熟练地试商。

  教学过程:

  1. 口算。

  2. 算算,填填。

  200÷5=□ 400÷8=□ 420÷7=□ 540÷6=□

  35÷5=□ 24÷8=□ 28÷7=□ 12÷6=□

  235÷5=□ 424÷8=□ 448÷7=□ 552÷6=□

  3. 对照练习。

  275 367 486 539

  135÷5 252÷7 288÷6 477÷9

  4. 在□里填正确的数。

  2□4=104 8□7=588 6□6=372

  8□5=425 4□8=392 5□9=486

  方法: 204=80 □4=104-80=24 104÷4 (基础好的)

  5. 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480÷5 810÷6 376÷8 364÷7

  512÷8 315÷9 846÷3 272÷4

  6. 计算并验算。

  288÷3 392÷8 738÷9

  956÷4 342÷9 235÷5

  7、教学后记:

  练习二5--12(第9课时)

  教学内容:P13--14 5-12。

  教学要求:巩固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过程:

  1. 口算(第6题)

  34÷2 72÷3 84÷3

  45÷3 96÷4 78÷2

  64÷4 58÷2 75÷5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0÷2 4÷2 分用别竖式方法口算。

  2.计算并验算。

  288÷3 392÷8 738÷9

  956÷4 342÷9 235÷5

  并改成乘法算式

  3.在□里填正确的数。

  6□8=504 5□7=371 4□9=432

  3□6=228 9□8=760 7□4=312

  4.应用题(9、10、12)

  ① 口述数量关系

  ② 解答

  ③ 改编成一乘一除

  5.开放题(11)

  独立设计方案,交流汇报。

  6、教学后记:

  练习二13--17(第10课时)

  教学内容:P15 13-17

  教学要求:理解乘加两步计算题和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初步培养函数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1. 在□里填数。

  756÷□ = 875÷□ =

  2. 观察下面的算式,在□里填上正确的数。

  534+3=215 215÷4=□......□

  768+5=613 613÷8=□......□

  347÷8=43......3 □8+□=347

  3.第15题。

  4.填表。

  ①哪个数量是不变的(每分飞行的米数)

  ②哪两个数量是变化的(飞行时间和飞行的米数)③变化的两个数量中,哪一个数量的条件是已知的,用什么方法求出未知数量

  ④变化的两个数量相除,得到的是什么数量,这个数量的值是不是一定的。

  5、教学后记: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第11课时)

  教学内容:P16--17 例6、例7

  要求:掌握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遇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位上商0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104×4=416 1003×4=4012

  416÷4=□ 4012÷4=□

  先求出积,再转化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看看商有什么特点?

  二、展开

  这两道题商中间都有0,怎样用竖式计算?

  1.学生尝试 416÷4

  2.师生共同列竖式计算,边讨论边板演计算:十位上为什么商0?

  用4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1,不够商1,就要在十位上写0,把个位上的6移下来,再继续除。

  3、4012÷4 学生独立练习

  中间有几个0?它们是怎么来的?

  4、光荣题:563÷8

  学生独立尝试并验算,师板演

  说:商末尾为什么会有一个0,这个0是怎么来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怎样验算?

  5、讨论:什么时候用0占位?

  三、巩固:

  ① 1700÷5 722÷3(先说商的位数再计算)

  ②练一练:1.

  ③改错:说说错误原因。

  四、教学后记:

  练习三 1-4(第12课时)

  教学内容:P18 1--4

  要求:能熟练掌握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在方框里填上商和余数。

  3 □......□

  6 □......□

  242÷ 7 = □......□

  8 □......□

  9 □......□

  2.列式计算

  (1)520里包含多少个5。

  (2)138是6的多少倍?

  (3)一个数的7倍是840,这个数是多少?

  (4)619除以3,商和余数各是多少?

  5题的解法有什么共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请你用不同的方式叙述520÷5

  3.计算并验算(正确率比赛)

  602÷3 804÷5 848÷8

  368÷9 472÷6 515÷5

  4.在□里填数。

  23×6=120+□

  5、教学后记:

  练习三 5-9(第13课时)

  教学内容:P19--20 5-9

  教学目标:能熟练掌握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对照上式,填写□里正确的数。

  (1)72×3+1=217 85×9+8=773

  217÷□=□......□ 773÷□=□......□

  104×8+5=□ 255÷7=36......3

  □÷□=□......□ □×□+□=□

  2.在□里填正确的数,说说你是怎么想?鼓励多种方法。

  ① 可以先求出等式一边的得数,再分析另一边求什么算式的末知数。

  ② 分析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3.第七题, 因为除数是8,所以最大的余数是7。

  4.第八题

  方法:①观察,找突破口。

  ②分析各种可能的结果,逐一检验,依次求出所缺。

  5.第9题

  先分解为2个因数相乘的积,再分解为3个或4个因数相乘的积。

  教学后记:

  练习三 10-13(第14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 10-13

  教学目标:能熟练掌握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 第10题。

  ① 根据6个数的特点,要使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最接近200,则可考虑接近800的数除以4或接近1000的数除以5。

  ② 列出可能的情况。

  856÷4=214

  798÷4=199......2

  987÷5=197......2

  ③ 选择正确的。

  2.填表。

  ①审题,分析题目中的三个数量,说出哪个量不变。

  ②求出末知数,数量关系如何?

  ③从表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3.填表。

  ①找出三量及三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求出末知数。

  ③说说除法算式都表示什么意思?

  4.第13题。注意解题策略的训练

  5.智力游戏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第一课时认识更大的数

  数一数

  一、教学内容

  教材2-4页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数,明确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3、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四、教具准备

  计数器,相关数据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向学生呈现一组图画,并展示生活中的多位数。

  故宫占地720000平方米;20xx年已有112000000平方米的“都 市森林

  ”环绕北京城;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在奥运会期间可容纳100000人;国家大剧院“蛋壳”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

  提问:这些都 是老师找到的`图片资料,看完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都可以说一说。

  教师提问:同学 们说的都很好,在这些资料中出现的数据都 比较大,是我们学过过的,你们认识它们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认识这些比较大的数。

  (二)探索新课

  1、复习

  (1) 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

  (2) 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 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4) 读出下面各数

  4958、 3026、4005、7000

  板书出各数字的数位。

  2、认识“十万”

  出示一张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币

  提问:10张100元是多少元?20张呢?50张呢?100张是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

  提问:如果一捆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币是一百张,那么这一捆人民币是多少元?

  收银元员一共收了9捆人民币,共是多少元?

  提问:再加一捆,是多少元呢?(可以借助计数器)

  教师质疑:万位满十了怎么办?(小组讨论)

  老师小结: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3、认识“百万、千万、亿”

  出示汽车图并提问:

  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提问: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个一千万呢?

  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同时告诉学生: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如果1秒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数到1亿要数3年2个多月。

  然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关系)

  (三)课堂作业设计

  1. 教材第3页第1题。

  在进行练习前,教师要告诉学生拨珠时只在一个数位上拨,最好是我们今天学过的计数单位。

  2. 教材第4页第2题。

  教师要让学生边拨珠边数数。注意指导学生手口要一致,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遇到进位问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如:千位满十,要向万位进一。

  3. 教材第4页第3题和第4题。

  教师可以补充数数的题目。例如: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五万数到一百零四万。

  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六千万数到一亿。

  一百万一百万地数,从四千六百万数到五千三百万。

  4. 教材第4题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订正答案。如果有的学生完成有困难,可以先让他们拨一拨计数器,明确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

  (四)思维训练

  如果给你足够多的小木块,你用什么方法表示出“12345”这个数?与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谁的方法又正确又简便。

  (五)课堂小结

  老师提问: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比较大的数,你都记住了哪些计数单位? 一共有几个?

  在这些计数单位中,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第二课时 人口普查(三个课时)

  分课时一 读多位数

  一. 教学内容

  人口普查

  教材第5~7页。

  二. 教学目标

  1. 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 重点难点

  1. 握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 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四.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五. 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0~11页《找因数》 学情分析:

  在四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解一些因数和积的概念。学习本单元的前三个课时后,学生已基本建立因数、倍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这些为学生能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作好前期准备。

  教材分析: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本课教材设计以“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做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始,让学生在理解“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的前提下开始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并指导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思考的过程表达清楚。学生在思考“有几种拼法”时,一般会用乘法进行思考:几乘几等于12,然后再一对一对地找出1与12、2与6、3与4等12的因数。这一安排是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排列特点,理解抽象地找因数的方法。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交流,交流的重点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体会用“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并逐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后,在设计找因数的练习题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反馈时注意学生能否有序思考。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经历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活动过程,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具:投影、课件

  学具: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游戏吗?

  用你们课前准备好的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比一比,谁的拼法多?边摆边做好记录。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师:刚才老师在观察同学们操作时,都有自己的拼法,下面把我们的学习成果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学的成果,总结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

  2、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

  指名学生汇报拼法,学生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来吗?

  (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并汇报)

  依学生汇报板书: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学生观察算式,找出因数一样的算式。引导学生说出能用3种方法表示,这三种方法是:1×12=12 2×6=12 3×4=12,并指明算式一样时选择其中一种说出来。

  板书:12=1×12=2×6= 3×4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说出12的因数有:1、12 、2、6、3、4。)

  师: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根据刚才的操作交流,请同学们说一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汇报,可以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用乘法思路想,看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3、引导得出“有序思考”的方法。

  师: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我们知道了寻找因数的方法。那么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再自由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小结:

  找一个数的因数,要用“有序思考”的方法,即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地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也不遗漏。

  师:请同学们按顺序说出12的因数。(学生汇报)

  板书:12的所有因数有:1、2、3、4、、6、12。

  三、应用实践

  基础练习

  1、课本第9页试一试: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学生独立思考分别找出9和15的因数;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指明按从小到大,一个一个有序地说,以免遗漏。

  2、 学生独立在书中完成第9页的练一练的第1、2、3题。

  (投影展示1、2、3题,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变式练习

  1、16的因数有:( )

  36的因数有:( )

  一个数的最最小的因数是( ),最大的因数是(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 )。

  2、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7,这个数是( ),它的最小的因数是( ),17的因数是( ),一共有( )个。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7,这个数是( ),它( )最大的倍数,17的倍数的个数是( )。

  拓展提高练习

  把48个球装在盒子里,每个盒子装得同样多,有几种装法?每种装法各需要几个盒子?如果有37个球呢?

  师: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来解决装球问题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汇报:一共有几种装法呢?

  思考:这种装球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四、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后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找因数的方法,并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奥秘,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运用:

  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意义的理解,了解与掌握获取图形周长信息的方法与技能技巧。

  2.在操作实践、合作交流和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学生每4人一组,每组准备:①彩线4根、易拉罐4个;②每人3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各4根;③每人12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④木质米尺1根;⑤手帕一块。

  教具:①多媒体课件;②边长1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易拉罐各一个;③四个图形。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周长,并且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以周长是多少为主题边动手摆玩学具,边思考学习。(板书:周长是多少)

  二、实践探索

  1. 围一围 量一量

  ① 测量易拉罐的周长

  这是一个易拉罐,这是它的底面,它的底面周长是多少呢?有什么办法知道它?请大家利用学具动手动脑想办法测出它。

  这个易拉罐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请到前面演示看一看。

  电脑演示其它测量方法。

  ② 测量蘑菇状泡沫板的周长

  请各小组取出蘑菇状泡沫板,它的周长是多少呢?请小组合作,测出它的周长。

  它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请到前面演示看一看。

  :利用围一围,量一量的方法,能够测出一些图形的周长。(板书:围 量)

  ③ 讨论P68“围一围”

  屏显:主题图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这样就需要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把学生带回生活中,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介绍同学,通过不同方向的介绍,明确前后的确定与面对的方向有关,为分清左右突破难点,学习左右时采用介绍同学、作游戏解决生活问题等,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与后、左与右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初步培养学生首先确立参照物,再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体会前后,左右的相对性,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准确的区分左和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猜一猜同学的位置。

  教师说位置,学生做一做,找一找

  二、新授:

  (一)学习左右。

  1、你能不能不转身,把你周围的同学介绍一下?

  (1)出现两种情况:

  说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介绍吗?)

  说不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怎么介绍?)

  (2)比较,两种说法哪种更好?

  (3)原来我们可以用左右来介绍两边的同学,这样说真清楚,你也能这样介绍你两边的同学吗?

  (4)我们刚才用了哪两个词介绍我们两边的同学的?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板书:左右。

  你的哪边是左边?右边呢?

  指指你左边是谁?右边呢?

  2、做游戏。

  跟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指右眼、左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腿、(起立)伸右腿、左脚向前一步……

  3、练习

  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都在左边走呀?

  组织学生讨论,像前后那样得到结果:面对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二)、学习前后

  向你的朋友介绍你的前后都是谁?

  (三)、观察课件,请你向大家介绍你看到景物

  学生认识上、下

  三、巩固练习

  46页试一试。

  1、看参照物。2、说出相对应的前后左右的车。

  47页练一练

  1、左右的练习。2、相对性的靠右行走(公共道德)

  3、思考题: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综合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前上

  左右

  后下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平面内前、后掌握较快,对于左右掌握会很慢,在介绍自己的前后左右的同学时,先让他找到自己的右手(写字的手一直举着),学生很快分清左和右。上下是立体的通过楼上与楼下就分清。练习中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就会了。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左 右(第3页)

  教学要求: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

  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计算机课件 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 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场景)水果贸易市场,一箱箱,一袋袋水果, 一个苹果重200( )

  一箱苹果重15( ) (分别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请学生估计这一车的苹果的重量

  (如:3吨)

  2,请学生说说对"吨"的认识(同时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吨"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请同学们找出教室中有没有可以用"吨"作单位的物体

  (如:桌,椅,电视机,书本等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 )

  (2)那么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

  (请同学举例)

  (3)媒体展示:大象,汽车(轮船)的载重量,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2,认识吨

  (1) 请出4个同学站在一起,让学生说说他们的重量。

  A,4个三年级学生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千克 (约100千克)

  B,8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C,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2)为了简便计量1000千克规定为1吨

  联系班中40个同学,想象一吨的重量。

  (3)媒体展示:看一看,算一算

  A,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的重量是1吨

  B,100块砖的重量是200千克,多少块的重量约是1吨

  (4)想一想,填一填(小组合作)

  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1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个( )的重量是1吨。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要用到"吨"作单位

  (6)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A:卡车载重4( )

  B:小明体重35( )

  C: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

  D:浙江举重运动员,在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 )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请学生联想他能挺起几个学生,几个占旭刚就可以挺起一吨)

  一座桥的载重量是10( )(再请学生说说什么是"一座桥的载重量")

  (三):吨和千克的化聚。

  1,请同学试一试例3.

  (1)5吨=( )千克 (2)2450千克=( )吨( )千克

  填好后分别指明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试一试

  8000千克=( )吨 6吨20千克=( )千克

  (四),课堂小结

  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练习

  1,填空

  4000千克=( )吨 3吨=( )千克

  2吨600千克=( )千克

  4200千克=( )吨( )千克

  7吨38千克=( )千克

  2,①一头大象重5000千克,合多少吨

  ②一辆卡车能装4吨500千克大米,合多少千克

  ③一个鸵鸟蛋重1500克,合多少千克多少克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左右》小学数学教案04-01

小学数学教案模版07-13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7-25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荐】07-20

【热】小学数学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