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最新

时间:2023-05-25 12:12:3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最新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最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最新

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最新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⑵了解写作背景,为理解文章主旨服务。

  ⑶理解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⑴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象自己就是颂雷电、斥苍天的屈原,入情入境地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

  ⑵在朗读中思索体味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抒发感情上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重点、难点】

  指导诵读,通过读感受人物的思想及品味本文富有强烈感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记住生字,积累词语。

  2、根据课后参考资料了解戏剧基本剧情。

  3、搜集屈原的有关资料。

  一、结合背景激情导入

  孩子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史上,是谁的智慧谛造了伟大的浪漫主义,开启了多元的中华文化,哺育了一代代文学巨子,是谁的忠烈发源了滚滚的'汩罗水,摧动了帆帆龙舟,流淌着后世人永恒的纪念;如果说两千年前的屈原是因为没遇上名君,不忍看自己的同胞生灵涂炭,而选择了壮烈的纵身一跃,那两千年后,他如果看到悲剧重演,看到外族的铁蹄踏碎了我们的半壁河山,看到炎黄子孙却在国难当头发动政变,把枪口对准那些誓死保国的同胞,他心中该涌起怎样的万丈狂澜?今天我们就走近屈原,去聆听他的心声。

  二、朗读感悟品析课文

  1、听读录音,找出发现:

  ⑴播放《雷电颂》朗读录音。请同学们注意听每一个句子的语气、语调、语速。

  ⑵同学们说一说听后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激情澎湃、气势雄浑)(感情充沛、高亢激昂)

  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请大家看看本文的表现形式有什么特别之处?

  (通篇都是人物的内心独白)

  2、自由朗读了解内容:

  ⑴(承上)好,那我们此时就是屈原,这些文字就是我们的内心独白,我们结合刚才听读的录音,先浏览课文,来揣摩一下该怎么处理语调和轻重音才最合适,二分钟后,我们来大声诵读一遍课文。

  (自由朗读)

  ⑵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知道了屈原的内心都想了哪些事物?

  (风、雷、电、洞庭洞、长江、东海、土偶木梗、东君)

  ⑶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根据作者的态度,这些事物可分为两类,作者想借这两类事物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表现手法呢?

  3、重点精读,把握情感:

  ⑴选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大家,说出你读这段时能揣摩出屈原当时怎样的内心世界?饱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自由赏析,言之成理,有自己的感受即可)

  ⑵本文的作者是屈原吗?(不是,是郭沫若)郭沫若要借屈原之口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借古讽今,鞭挞了蒋某人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4、综合归纳,品析语言:

  《雷电颂》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多种修辞手法相结合,品析修辞的作用)

  三、小结全文,写百字读后感

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最新2

  一、课文分析:

  《雷电颂》向来被认为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学生无法理解文中语句所蕴含的强烈的情感,不理解抒情的作用。而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在理解文中情感的基础上理解文中一系列意象的象征含义。我们在教学这一课时均以朗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希望以朗读来促进学生的理解。但是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为文中的情感所打动,那么无论读多少遍,学生也不会真正地朗读出感情,更不能理解文中抒情的作用。对于文中各类象征形象的理解也只能被动地接受。因此,学习本课的关键就在于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

  我结合学生平时的阅读内容和习惯简单分析一下学生不理解的原因。我将之归纳为三点:

  一、文章中狂飙突进的语言风格不是现在的学生可以接受的,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抒情。

  二、学生无法理解屈原近乎疯狂的抒情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刺激了屈原。

  三、学生与郭沫若之间的时代隔阂过深,无法理解文中蕴含的反抗精神。因此,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需要循序渐进,一步步地引导,才能有效地打动学生。我们可以从把握诗人最主要的情感入手,先从整体上把握全课的情感基调,再通过对局部字句的品读,把握具体语段的情感。

  综上所述,教学本课之前必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及相关的戏剧内容有所了解,从而了解到屈原在目睹祖国一步步走向黑暗时的痛苦,再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在此过程中以指导朗读的形式帮助学生去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时代背景及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出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诵指导,体味文中抒情主人公的深沉奔放的情感及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2、通过学生朗读,结合老师指导,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

  3、结合背景材料,感悟作者通过屈原所传递出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目标1

  重点:目标2

  四、教学准备:

  屈原《怀沙》、《天问》、《渔父》、《离骚》节选,背景材料

  预习作业:细读全文,归纳一下本文中出现的各种形象,并根据抒情主人公对其的不同态度将之分类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两千多年前,一位诗人面对眼前的世界,一个他既熟悉又陌生的祖国,感到迷惑不解。这个曾经强大的祖国为何会如此迅速地败落,为什么自己的良苦用心却无人理会,最终向这个世界发出一系列疑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天问》节选,译文:“傍晚时分雷鸣电闪,想要归去有何忧愁?国家庄严不复存在,对着上帝有何祈求?”)请大家朗读这一部分,思考一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感情。这一声呐喊,穿越了两千年的时空,最终又一次在1942年重庆上轰响,震撼着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内心,而其中最令人振奋的一段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雷电颂》。

  2、检查预习,感知文意。

  ①课文预习提示中的“独白”一词指什么?(心理描写,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②在本文中,主人公是借助一系列自然现象及不同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那么文中究竟出现了哪些形象,依据屈原的不同态度,大家觉得可以将之分为几类?请大家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说明分类的理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归纳:风、雷、电(呼唤它们摧毁眼前的黑暗)、洞庭湖、长江、东海、小岛(渴望走入它们的世界)、土偶木梗(愤怒地指责、控诉)

  ③总结文中的情感:痛恨黑暗,向往光明,顽强战斗精神。

  3、朗读指导

  过渡语:屈原是怎样的人?或许你有已经有了答案,可是今天,我们要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屈原,让我们通过朗读,赋予文字以生命,点燃心中的激情,荡涤心中的尘埃……

  ①语气,感受文中的主要情感倾向。

  语气是情感表达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体会人物情感的途径。下面这几个句子,你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呢?为什么?

  ⑴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的咆哮吧!

  ⑵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东君?

  (学生活动,依据提示,明确朗读的语气,再朗读,先个别读,再齐读)

  提示:

  ⑴结合上下文及对戏剧内容的介绍,感受屈原所处的时代的黑暗。对照《渔父》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安能以自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译文“全体都混浊,只有我一个人干净,大家都醉了,只有我一个人清醒……哪能够以干净的身子,沾染外界的污垢”)的诗句,思考屈原呼唤风的原因。(对现实黑暗的愤恨,表达自己不屈的意志)屈原对于风的情感是什么样的?(期盼、颂扬)屈原还对文中的哪些意象表达了同样的情感?(风雷电)

  ⑵屈原对于剧中众神的情感又是什么样的?(对他们的蔑视与批判)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批判他们的原因是什么?(无能、愚昧)补充戏剧中的郑袖勾结张仪出卖国家利益的目的是为了阻止张仪选派中原的美女,而楚怀王偏听偏信,根本不听屈原的辩解。再对照《离骚》中对世人的描写“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译文“大家都竞争着在以酒食为征逐,贪财好利的心事全然不知满足。大家都宽恕着自己而猜忌别人,大家都在斗着心机而互相嫉妒”)。说说剧中的众神是什么人的化身?(就是楚国贵族的写照,也代表历自私短视、昏庸无道的统治者,是黑暗势力的化身)

  ⑶面对这些统治者屈原屈服了吗?他凭借什么与之斗争?(风雷电)于是自然界的风雷电就有新的含义,是什么?(与黑暗世界抗争,改变黑暗世界的力量)风雷电都在呼唤光明,创造光明,而光明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屈原也渴望自己来到长江、东海及无名的小岛,这里就是他心目中理想世界的化身,这里是光明、自由的。

  总结:这种用某种具体的事物表达特殊含义的手法,叫做象征。作者在这里用风雷电象征对光明的'渴望以及与黑暗世界的抗争。

  拓展:从文章中任选一句话,揣摩语气,朗读评析。

  ②语调,把握情感的变化。

  语调主要包括抑扬顿挫(下降、上升、停顿、转折。形容声音、语调等跌宕起伏,节奏分明,富有变化)与轻重缓急两种情况,这是与文章的内容密切相关的。请大家朗读下面的一段文字,读出语调的变化。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提示:

  ⑴语调下降、上升、停顿与主人公情感的起伏是相对应的,在这段文字中,你能够感受到屈原的情感起伏了吗?找出文中情感与主体内容不相同的语句。(“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

  ⑵语调的轻重缓重与情感的激烈与平静相对应,大家在文中找出表现情感最激烈的语句。(“你劈吧,劈吧,劈吧”“劈开,劈开,避开”)

  (学生活动:先齐读,指导后自读,再由个别学生先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再次齐读)

  总结:作者在这里用第二人称来呼唤风雷电,这种修辞手法叫什么?(呼告)通过这种手法,表现出了强烈的情感。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面对强大的黑暗力量,屈原知道双方力量的悬殊,但他依然表现出对光明的不懈追求,这里情感的变化正是他精神的体现。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看看文中表现出什么精神。

  4、体会精神。

  ①对照屈原的诗句,感受本课中所表现出的精神有什么不同?

  朗诵《怀沙》片段:“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译文:无休无止的悲哀,令人深长叹息。世间混浊无人了解我,和别人没什么可说。死就死吧,不可回避,我不想爱惜身体。光明磊落的先贤呵,你们是我的楷模!)感受其中的精神,对照课文的内容,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②屈原是不可能写出《雷电颂》这样的作品的,郭沫若之所以创造出这样的作品,与当时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补充背景:1941年祖国山川正遭日寇践踏,山河破碎,家园被毁,人民流离……而同时,“皖南事变”的血腥,窒息着国统区每颗进步心灵,愤怒了华夏每一个正直的灵魂……

  郭沫若在原先的构想中,是要把《屈原》写成一部时间跨度达成20年的作品,其间屈原的命运也几经沉浮,最终在国家遭遇毁灭性打击后自杀殉国。但在这部作品中,时间被浓缩为一天,屈原也奔向汉北,与当地人民一起抵抗秦军的侵略。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甚至要改变历史人物的结局?

  选择一段情感比较强烈一点的,齐读体会(预设第8段)

  朗读设计:学生读——教师指导——领读7段学生跟读8段

  情感激发: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毁楚齐盟约,依附秦国,走上了妥协投降的道路……面对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失去自由的诗人满腔忧愤……

  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屈原,屈原就是你,你眼望着奸臣当道,祖国即将毁灭,大殿外雷声轰鸣,狂风大作,闪电霍霍……读8节

  5、拓展练习:

  本文在写作上多用象征手法,也就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同时接合了呼告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多用第二人称直呼文中的人或物,以增强情感及感染力。请大家模仿文中的写法,对自然界的事物写一段相关的描写。

  教学后记:

  教学本课之前,我们区的陈隽老师开设了一堂极其成功的公开课。之所以称之为成功,是因为在这节课上,陈老师极其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之中。(陈老师的视频请见我仔细分析了全课的主要内容,我觉得陈老师在教学内容上并没有执着于分析各种意象的象征含义,而是启发学生理解文本主题即可。他在朗读中,没有过多地强调朗读的技巧,而是强调了对学生情绪的调动。我们可以发现,他所选择的两组朗读的例句,以训练语调、语气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本文中情感的变化。这两个训练内容,学生容易掌握,而也突出了本课朗读的核心内容。因为通过这两段朗读的练习,也就将文本的主题明确了出来,再结合时代背景,学生也就能够深刻地把握文章的精神。可以说,体现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

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最新3

  【教学目标】

  1.感受屈原内心强烈的情感:极度的愤怒,想要把黑暗的现实撕碎的强烈愿望,对光明与自由的热烈追求。

  2.欣赏郭沫若将这些强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的艺术手法。

  3.探究风、雷、电的象征意义和"屈原"形象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雷电颂》,这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一个最为著名的片段。这样长长的一篇文章其实都是屈原的内心抒情。那么,在《雷电颂》中,屈原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作者郭沫若又是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屈原的情感,并打动无数读者的呢?

  二、感受情感

  播放《雷电颂》情境朗读视频。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走进屈原的内心,感受屈原的情感。

  学生自由谈论感受,明确:屈原此时内心涌动着无比强烈的情绪——极度愤怒,想要摧毁当时的黑暗现实,热烈地追求光明与自由。

  三、分析鉴赏

  1.在文章中,你是不是觉得有些句子情感表现得很强烈,而另外一些句子的情感表现力则较弱一些?(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这些情感表现力强烈的句子,前后左右交流,然后到班上交流。尽量让不同的学生都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2.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是这些句子的情感会更强烈、充沛一点?你能否扮演屈原,通过朗读将蕴藏在这些句子中的强烈情感表现出来?

  明确:因为这些句子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所以其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

  ⑴展开神奇的想象,让屈原和宇宙间伟大的自然力"急风、怒雷、闪电"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统一的境地。借助它们的神力,诗人具有了毁灭诸神、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这样就使历史中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辉夺目。全文雄浑壮阔,气势磅礴,洋溢着髙昂的革命浪漫主义激情。

  ⑵特定的修辞手法的使用使人物情感的抒发更加强烈和直接。

  文中大量运用拟人、呼告等修辞方法,或者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或者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情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同时,文中大量运用了反复、排比、反问等方法,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情感。

  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在上面节选的第一段文字中,反复出现"炸裂""烧毁"这两个词语,充分地表达了屈原此时想要毁灭黑暗现实的情感。后一个句子使用反问修辞,表达出屈原对光明的坚定追求和对光明到来的.坚定信念。

  ⑶长短句的结合使用,令人读来铿锵有力,情绪饱满,同时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朗朗上口。

  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先指出自己觉得情感最为强烈的句子,然后进行分析鉴赏,最后要求学生通过表演性的朗读来表现句子强烈的情感。

  四、揣摩意图

  1.思考:在《雷电颂》中,诗人屈原召唤了风、雷、电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风、雷、电象征着什么?

  明确:借助风、雷、电,屈原试图摧毁当时黑暗的现实世界,消灭那些无德无能、高高在上、欺民惑众的统治集团。因为屈原本人无力去改变黑暗现实,所以寄希望于这些自然的力量去改变世界。风、雷、电象征着改变黑暗现实的伟大力量,象征着追求光明与自由的力量。

  2.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看到了一个无比愤怒、想要摧毁黑暗的世界,追求光明与自由的屈原。那么,郭沫若创造这个艺术形象在当时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请同学们说说郭沫若的写作意图。

  明确:《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了反动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遂创作了《屈原》。屈原对楚国统治集团的愤怒代表的就是当时的人们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愤怒,屈原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则代表了当时人们对自由、光明社会的渴望。"屈原"的形象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精神,有力抨击了蒋介石的暴政。

  五、教师总结

  《屈原》在当时国民党的统治中心重庆一经上演,便轰动了整个山城,随后的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虽然被国民党当局禁演,但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它巨大的艺术魅力,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前六段,感受屈原的愤怒与追求吧!(在朗读中下课)

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最新4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象,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1.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点屈原及话剧《屈原》的背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热情激昂、激情澎湃指导好学生的朗读。

  【学法指导】

  1.听好录音指导学生朗读。

  2.如何分析课文象征的写法,有形到神、由浅入深的写法。3.读好背景及作者。

  【重点、难点】

  1.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伫立(zhù)睥睨(pì nì咆哮(xiòo)波澜(lán)污秽(huì)犀利(xī)劈开(pī)稽首(qǐ)驰骋(chěng)虐待(nǜe)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污秽:不干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播弄:摆布。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雳。

  踌躇:犹豫。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二、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让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介绍历史剧《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1942年1月,时值“皖南事变,以后,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他借屈原的独自,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自——《雷电颂》。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

  三、朗读课文

  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气势,并谈感受。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文章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这是一首结构严谨的散文诗。全诗五个层次先分后合,紧密相连,由风,及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进射出光明,再到烧毁一切偶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诗人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现。

  五、探究活动

  提问: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说说风、雷、电等形象象征了什么,再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中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

  风、雷、电,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战胜黑暗的力量,诗人又把自己的伟大战斗精神融入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和闪耀的电之中。风雷电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开”,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因此,屈原对风雷电的歌颂,也是对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正义力量的歌颂。此外。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增强语势。独自中屈原满怀激情地直接和风雷电对话,直接怒斥偶像神灵,这些拟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自更有气势。如:“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汹涌奔腾。

  诗中还有不少反问句、设问句,“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哭,哭有什么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吗?”等等。这些句子,呼唤指斥,使独自更增强了战斗力。

  六、欣赏品味

  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七、课后小结

  本文是历史剧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雷电颂》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彻底蹂躏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教育学生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九、教学拓展: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

  十、教学后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最新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了解写作背景,为理解文章主旨服务。

  (3)理解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同学大声朗读课文,想象自身就是颂雷电、斥苍天的屈原,入情入境地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

  (2)在朗读中思索体味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抒发感情上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培养同学的爱国主义情怀。

  重点、难点

  1.指导诵读,通过读感受人物的思想和品味本文富有强烈感情的语言。

  课时布置1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提示:

  1.记住生字,积累词语。

  2.根据课后“参考资料”了解戏剧基本剧情。

  3.搜集屈原的有关资料。

  一、结合背景激情导入

  小朋友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史上,是谁的智慧谛造了伟大的浪漫主义,开启了多元的中华文化,抚育了一代代文学巨子,是谁的忠烈发源了滚滚的汩罗水,摧动了帆帆龙舟,流淌着后世人永恒的纪念;假如说两千年前的屈原是因为没遇上名君,不忍看自身的同胞生灵涂炭,而选择了壮烈的纵身一跃,那两千年后,他假如看到悲剧重演,看到外族的铁蹄踏碎了我们的'半壁河山,看到炎黄子孙却在国难当头发动政变,把枪口对准那些誓死保国的同胞,他心中该涌起怎样的万丈狂澜?今天我们就走近屈原,去聆听他的心声。

  二、朗读感悟品析课文

  (一)听读录音,找动身现

  1.播放《雷电颂》朗读录音。请同学们注意听每一个句子的语气、语调、语速。

  2.同学们说一说听后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激情澎湃、气势雄浑)(感情充分、高亢激昂)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请大家看看本文的表示形式有什么特别之处?(通篇都是人物的内心独白)

  (二)自由朗读了解内容

  1.(承上)好,那我们此时就是屈原,这些文字就是我们的内心独白,我们结合刚才听读的录音,先浏览课文,来揣测一下该怎么处置语调和轻重音才最合适,二分钟后,我们来大声诵读一遍课文(自由朗读)。

  2.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知道了屈原的内心都想了哪些事物?(风、雷、电、洞庭洞、长江、东海、土偶木梗、东君……)

  3.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根据作者的态度,这些事物可分为两类,作者想借这两类事物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表示手法呢?

  (三)重点精读,掌握情感

  1.选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大家,说出你读这段时能揣测出屈原当时怎样的内心世界?饱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自由赏析,言之成理,有自身的感受即可)

  2.本文的作者是屈原吗?(不是,是郭沫若)郭沫若要借屈原之口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借古讽今,抨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四)综合归纳,品析语言

  1.《雷电颂》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多种修辞手法相结合,品析修辞的作用)

  三、小结全文,写百字读后感

  阅读拓展资料《醉》,给同学做一个欣赏。

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最新6

  〖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2、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及雷霆万军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3、理解作品的内蕴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4、体会屈原的深切的爱民之情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探究法。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透过历史的长廊,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的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的《雷电颂》。

  二、投影仪出示辅助资料

  1、戏剧知识简介: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剧本直接规定了戏剧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根据。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斗争,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按反映矛盾的性质和表现手法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和编演年代分为历史剧、现代剧、传统剧、童话剧等;按结构规模和容量大小,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按语言表现的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哑剧等。

  2、屈原简介:

  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机范读,理解剧情,体会文章气势。

  2、投影仪出示有关剧情及结构:

  ⑴第五幕的剧情和情节结构:

  剧作的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奸臣之间的尖锐矛盾冲突,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充分暴露了以南后为首的楚朝的奸臣铲除政治异已的凶残和毒辣。第二部分,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第三部分,高潮。写婵娟之死。这一部分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势不两立的冲突。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死而高兴,展现了婵娟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

  ⑵舞台说明:

  屈原吟咏“雷电颂”的时间是在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到来的时候,地点是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

  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

  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臣迫害的形象。他手足戴着刑具,颈上有长链,“玄衣”“披发”,但他大义凛然,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

  (希望通过舞台背景的了解,让学生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从而加深对文章内涵的领悟)

  3、学生配乐朗读,想象剧中的情景,以精炼的语言谈出自己的感受。

  (通过诵读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在体味文章炽烈语言的同时,感受屈原英勇无畏的精神,并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本着鼓励的原则,让学生各抒已见,言之有理即可)

  四、深入阅读

  学生细读课文,思考: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

  (学生分小组研讨探究,教师提示)

  明确:课文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两方面。

  第一层次:从“风!你咆哮吧!”到“烧毁吧!”。诗人呼唤并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次:从“把你这东皇太一”到末尾。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以研讨探究的方法为主,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五、拓展迁移

  以现实生活为内容,选择某一特定场景下发生的事情为题材,写一个小剧本,300字左右。

【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最新】相关文章: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雷电颂说课稿11-02

《雷电颂》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6-20

《雷电颂》的教案03-30

《雷电颂》教案04-12

八年级语文下册《雷电颂》教学反思(精选8篇)07-06

雷电颂优秀教案03-29

《雷电颂》优秀教案09-10

人教版初二下册《雷电颂》语文教案10-22

《雷电颂》课文优质教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