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

时间:2023-02-25 10:24:30 教案 我要投稿

【热】初中地理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一)借助地图,说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领土组成特点(跨东西半球、亚欧两洲)和首都(莫斯科)。

  (二)根据地图和资料,归纳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和各地区气候差异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三)运用统计资料,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明该国开发西伯利亚的情况。

  (四)收集资料,说明俄罗斯民族方面的概况。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共分6个小标题。“面积最大的国家”、“平原广大”、“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丰富的资源”、“改革中的经济”、“西伯利亚的开发”,分别介绍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地形特点、气候特点、资源特点、经济特点和区域开发方面的情况。

  本节教材第一个标题为国家概况的介绍;第二、三、四个标题内容分别叙述和说明俄罗斯自然地理特征的三个重要方面:“平原广大”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为理解俄罗斯农产品和主要农业区分布提供了条件,“丰富的资源”为理解俄罗斯的经济特点和开发西伯利亚作了说明;第五、六个标题内容阐述俄罗斯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中了解俄罗斯的工业、农业城市、港口分布特点及亚洲西伯利亚的开发情况。本节教材的编排结构是:

  本节教材图表系统提供3幅地图:①图3-22,说明俄罗斯周围海洋,亚洲与欧洲部分比较,地形区分布及特点,河流与城市。②图3-24,说明俄罗斯地势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东高西低、平原广大”是其地形主要特征。③图3-26,说明俄罗斯主要矿种及产地,特别是石油、黄金、煤、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本图淡化了矿产地的识记,强调矿产种类及其与工业基地分布的关系。

  2幅景观图:一为反映宗教和建筑特色的大教堂,一为贝加尔湖及湖畔的亚寒带针叶林景观。

  2张统计表:①上扬斯克和莫斯科气候资料分别表明俄罗斯东部西伯利亚受北极地区寒冷气流影响,是北半球的寒极之一,降水较少;而西部东欧平原受大西洋影响,气候较温凉,降水较均匀,是温和的大陆性气候。②俄罗斯亚洲与欧洲部分地区差异对比则要求学生通过对比掌握其差异性,也暗示了开发西伯利亚的必要性。补充阅读材料提供了俄罗斯民族方面的概况,为学生收集此方面的资料作了示例。

  本节教材还说明了俄罗斯几个方面的世界之最:①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②俄罗斯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大的国家;③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世界上淡水量最多的湖泊;4.俄罗斯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经济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谈话法、自学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挂图:俄罗斯地形图

  教学提纲(板书)

  一、面积最大的国家

  1、位置:跨亚、欧两大洲和东、西半球

  2、面积:1708万平方千米

  二、平原广大

  地势东高西低,平原占 70%

  三、温凉的气候

  大陆性气候明显,东、西部差异大

  四、丰富的资源

  1.淡水资源(贝加尔湖)

  2.森林资源(亚寒带针叶林)

  3.矿产资源(石油、黄金、有色金属)

  五、改革中的经济

  1.工业

  工业区:欧洲部分、乌拉尔地区、西伯利亚地区

  工业中心: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

  2.农业

  农业区分布于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

  3.城市和港口

  首都莫斯科

  六、西伯利亚的开发

  [教学过程]

  新课导人:

  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从中引出俄罗斯

  一、面积最大的国家

  1、提问:通过预习,谁能告诉我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的面积究竟有多大?

  2、展示“俄罗斯地形图”,指出亚、欧两洲的洲界线,得出结论:俄罗斯地跨亚、欧两洲,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

  3、引导学生回忆东、西半球分界线(160°E),并和学生一起找出东经160,得出俄罗斯的另一位置特征:地跨东西半球。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熟悉俄罗斯的海陆位置特征

  4、读图3-22,完成活动1、2题及P77活动2

  5、一学生朗读P77材料,了解俄罗斯的民族、语言、宗教

  二、平原广大

  1.读图3-22,完成活动第3题

  2.找出上述四大地形区的大致分界线:⑤乌拉尔山、乌拉尔河,⑥叶尼塞河,⑦勒拿河。

  3.叶尼塞河以西均为平原,以东为高原山地,平原面积占俄罗斯领土的70%。归纳得出地形特点:平原广大。

  4.读图3-24,引导学生归纳俄罗斯的地势特征,很容易看出其地势特点:东高西低。

  5、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伏尔加河的位置,注意其流向,注入海洋,在欧洲的地位

  三、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3俄罗斯气候分布图,思考:俄罗斯最主要的气候类型是哪种?还有哪些气候类型?引出气候类型的学习

  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俄罗斯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有什么特征?

  3、小结:由于俄罗斯疆域辽阔,东西跨经度广,所以气候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同时也使东西部气候存在较大的.差异。

  4、引导学生分析上扬斯克和莫斯科的气候资料,归纳二地的气候特征差异,并设问: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什么上扬斯克的降水比莫斯科的少?气温比莫斯科的低?

  (过渡)俄罗斯是世界上资源最为丰富的大国之一,那么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呢?

  四、丰富的资源

  1、学生看书思考:俄罗斯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

  2、设问:俄罗斯为什么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呢?教师可从气候特点、地形分布及历史开发等方面加以指导。最后出示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图。

  3、出示“俄罗斯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主要矿种及矿产地,而后说明俄罗斯石油、黄金产量的世界排名及有色金属矿的分布。

  (过渡)俄罗斯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资源条件。

  四、改革中的经济

  工业方面

  1.通过图3-26和各种资源储量、开采量等资料,学生推断俄罗斯的主要工业部门应该是哪些?而后结合教材P79验证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53“俄罗斯工业分布图”,指出俄罗斯的三大工业区并强调俄罗斯的工业主要集在欧洲部分

  3、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各工业区的工业中心城市并在地图上填注。并设问:这三大工业区能形成主要的工业区的共同因素是什么?(附近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而后进一步从资源条件分析俄罗斯各工业区的工业部门

  农业方面

  1、回忆俄罗斯气候特征和纬度位置特征,思考:俄罗斯的气候条件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利吗?你认为制约俄罗斯农业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气温因素,俄罗斯的农业一般分布在纬度相对较低、气候较为温和的地区

  3、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俄罗斯主要农业区东欧平原、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并对照图例说出俄罗斯的农产品种类,并进一步强调:俄罗斯的农作物一般都是喜温凉的农作物,这与当地的气候特征是相适应的。

  城市与港口方面

  根据地图找出首都莫斯科的位置,由教师小结其城市职能。根据地图,让学生围绕俄罗斯疆界找出其进出海洋的港口城市,再由教师加以具体说明东部、北部、西部的主要海港。

  (过渡)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历史的原因,俄罗斯的人口和经济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而面积广大的西伯利亚地区却开发不够

  西伯利亚的开发

  ①小结已学习俄罗斯的知识,填表对比其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的地区差异。②对此表格知识加以对比研究,让学生认识到俄罗斯经济的地区分布与其自然、人文因素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人地关系在空间上存在矛盾。③具体指导西伯利亚的开发项目,如: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炭基地和新西伯利亚高科技园区等。

  本节重点图表指导:

  ①图3-22:指导学生在图上了解俄罗斯地理位置(经度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领土组成(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首都莫斯科;俄罗斯是欧洲国家的主要原因:欧洲部分集中全国四分之三的人口,历史上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主要工业和首都也位于欧洲部分;俄罗斯的四大地形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主要河流及分布:欧洲部分的伏尔加河和顿河、亚洲部分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俄罗斯的主要城市及分布。

  ②图3-24:指导学生在剖面图上相应位置标注东欧平原、乌拉尔山、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或者由学生依据图3—22画出沿60°N线的剖面图,然后观察、分析其“东高西低、平原广大”的地势地形特点,再归纳这一特点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③图3-26:先指导学生找图例,了解俄罗斯有哪些矿产;再根据教材讲述其矿产储量和开采量,也可由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对俄罗斯矿产进行评价;最后根据铁路线、河流、城市对矿产地进行相对定位,并为其工业分布作铺垫。

  ④“俄罗斯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地区差异”表:可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用复习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并根据所填内容对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进行评价。下述答案仅供参考:

  亚洲部分 欧洲部分

  地形特征 高原、山地为主 平原面积广大

  气候特征 寒冷干燥 温凉湿润,降水略多

  主要工业基地 乌拉尔、新西伯利亚 莫斯科,圣彼德堡

  主要港口 海参崴 圣彼德堡

初中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巴西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现在工农业特征,进一步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2、分析亚马孙雨林现状和遭受破坏的原因,找到保护森林的相应措施,帮助学生树立保护意识。

  3、通过巴西迁都事例的学习,认识到当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巴西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现在工农业特征

  难点:认识热带雨林的生态作用,找到保护环境的措施。

  教学过程

  巴西面积851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国,人口2亿,也是世界第五大国。同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一样,有着丰厚的自然资源,还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那么,巴西的经济发展如何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节巴西

  二、新课讲解:

  (一)、发展中的工农业

  1、农业:

  (1)、地形气候:

  出示PPT,总结巴西的地形气候特点:

  两大地形区: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

  相对应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出示PPT,介绍亚马孙平原:

  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

  总结:

  地形和气候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农业发展

  出示含动画的PPT,学生了解巴西农业的发展。

  出示PPT,总结巴西农业的发展:

  耕地面积广大,约有可耕地3、7亿公顷;丰富的水资源。

  盛产咖啡、甘蔗、柑橘、木材、天然橡胶

  巴西农作物大量出口(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3)、咖啡王国

  出示咖啡生产的PPT,总结:

  咖啡王国”——巴西是世界上最大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20世纪初,巴西的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从而赢得了“咖啡王国”的美称。咖啡是巴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2、工矿业:

  出示PPT,学生了解巴西自然资源的丰富。矿产口出口量很大。

  学生从书中找出描述工业发展的语句,总结:

  自巴西独立来,工业发展迅速,现已建立了部门齐全、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业体系,其中钢铁、汽车、飞机制造业等工业都居南美洲首位。

  指出,巴西是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快速的国家之一。但是,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和俄罗斯、中国、印度、南非,合称“金砖国家”。(特点是经济增长快)。

  3、巴西利亚

  出示PPT,认识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是巴西的首都,位于巴西高原海拔1158米处。该城市以飞机状的大胆设计及快速增长的人口而著名。巴西利亚气候宜人,四季如春,人均绿地100平方米,是世界上绿地最多的都市。

  虽然是首都,但不是最大城市。最大城市是里约热内卢。指出,2016年奥运会,在里约热内卢举行。

  活动:

  P86页活动。

  (二)、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1、亚马孙河:

  出示PPT,学生认识亚马孙河

  世界第二长河,流向大西洋。流量是尼罗河的100倍,是世界第一大河。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

  亚马孙河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流经赤道地区,赤道地区是全年多雨区,流域内全年降水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干流水量极大。亚马孙河的河面相当宽广,流域以内平原广阔,流域面积大,洪水季节流量极大,河口地区一片汪洋,有“河海”之称。

  2、热带雨林:

  亚马孙河是世界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在亚马孙流域也分布着地球上最广的热带雨林。

  亚马孙的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为什么呢?

  出示PPT,学生理解:

  热带雨林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向大气中补充氧气。据估计,亚马孙热带雨林所产生的氧气,至少可占到地球氧气供给量的20%以上。因此,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热带雨林,除了提供氧气,还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看书总结:

  3、热带雨林遭受破坏:

  巴西热带雨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广大的热带雨林,它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森林储量占森林总储量的30%以上,植物种类和鸟类各占世界的一半,河里还有2000多种淡水鱼,是人类非常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可惜的是,这个宝库目前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这个“地球之肺”功能正在减弱,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下一个话题——雨林危机

  n原始农业:印第安人,原始的种植方法,砍倒树木,开垦荒地。不断的迁移,破坏雨林,但人口少,破坏较小。

  n开辟牧场,发展畜牧业,使得越来越多的雨林消失。

  n发展矿业:巴西热带雨林中公路旁的铝矾土加工厂正冒着滚滚浓烟。

  n开辟农场,种植大豆,向国外出口,获取高额的经济利益。

  总结:

  非法采伐是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

  在亚马逊地区,农业开垦也吞噬着珍贵的原始森林。由于国际市场对大豆和牛肉需求的'增长,这片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正在逐渐被大片的大豆种植园和牧场所替代。大豆种植者唆使农民砍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然后大规模种植单一物种的大豆。这些大豆成熟后,又被运往欧洲等地区作为鸡、猪等养殖场的饲料。最后,这些动物的肉品被供应快餐店作为食物的原料。

  同样,牧场的过度开垦也是亚马逊地区雨林破坏的重要原因。这些大型的牧场也在蚕食着大面积的原始热带雨林。

  总的来说,是人极端追求经济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的结果。在这一点上,我们也需要吸取教训,调整心态。追求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融合。

  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的破坏。

  热带雨林的生态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礼物,我们不能放弃,转身追求其它。

初中地理教案3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

  2.掌握印度地形和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了解印度的工业概况。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本节教材的难点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

  一是造成水旱灾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

  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我将用两个课时讲解,详讲的内容是印度的人口问题、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和利用图形展示直观教学法。

  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

  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

  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印度的人口概况,印度自然环境,农业和工业的状况"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四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激趣设悬导入新课,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放映幻灯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使用直观的手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揭晓答案—-印度,转入新课。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印度的位置范围及地形,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围绕印度地图进行讲解,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印度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

  2.印度的临国主要有哪些?它们在什么位置?(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ge)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

  3.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这样处理可使学生对印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印度人口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表,以问答的形式解决,这样可以训练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1.从1951年到20xx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

  2.读图分析印度人口每隔10年的增长速度.

  3.学生阅读"印度的人口政策"和数据表,分组讨论人口过度增长会给印度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合作讨论,我再做归纳总结。

  印度除了人口压力外,还面临着水旱灾害威胁,我用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自然。

  印度水旱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那水旱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出下一个难点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

  这部分内容我让学生读图合作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对照亚洲气候分布图,看看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以图7.38为例分析该气候类型的特点。

  2.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

  完成38页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风变化的关系。这样知识点明确,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最后我做归纳总结的方法解决,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绿色革命"

  2、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其中"绿色革命"是次重点,而且容易理解,我采取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结合动画对比分析的方法解决我先用动画向学生展示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印度的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出结论,我再用表格对比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在教材中,印度工业和印度农业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这部分内容我采用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

  一是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是综合题,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总结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3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1.你学了什么?2.你的体验是什么?3.你掌握了什么?因而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本节课的板书我是如下设计的:这种网络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

  最后是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作到学以至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学习并积极参与。

初中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

  2、能够在图上标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3、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4、让学生知道我国地形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和特点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景观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从这些图中抽取多种信息,归纳分析相关地理特征的方法。

  2、加强学生对地形特征及其意义、影响的理解能力

  3、掌握通过列表记忆地理事的方法

  4、建立辨证分析地理事物利弊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正确理解地理现象的利弊优劣和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2、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点: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点,三级阶梯分界线山脉名称

  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因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主要地形区及特点教学难点: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因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读图画图、活动讨论教学用具:PPT课件、黑板、粉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图片引入:幻灯片投影出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图片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讲授新课:板书: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先回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以一幅地形图为例让学生回答绿色、黄色、棕色、白色、蓝色各代表什么?

  打开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图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部高东部低。板书:1、总趋势:西部高东部低

  再让学生观察我国地形剖面图,同学们会发现一方面,我们发现我国地形总趋势是自西向东降低;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这种降低的趋势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呈阶梯状下降,这也是我国地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板书:阶梯状下降

  那么,我国地形的阶梯有哪几级?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图2、1、2、2看一看。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陆地上自西向东有三级阶梯。板书:2、三级阶梯特点及分界线

  下面让我们进一步看看这几级阶梯都有哪些特点,找同学回答第一级阶梯回答后用多媒体展示三级阶梯示意图总结第一级阶梯位置、海拔高度、分界线,同样对于二三阶梯也找同学从以上几方面回答,老师来用多媒体展示总结。(教师边操作鼠标,边点击每一级阶梯,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掌握,效果较好。)

  练习:通过做三级阶梯海拔、分界线的一个练习巩固刚才讲过的内容,再找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来画出三级阶梯分界线的简单示意图及山脉名称,其他同学在自己课本23页上完成。

  过渡: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水能、交通有什么影响呢?

  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活动,首先把班上学生分成三组,每一组分别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①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②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对河流流向有什么影响?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

  ③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利弊分析)

初中地理教案5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观察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我国工业的分布》图进行技术处理,把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做成闪动,使学生观察更清楚。

  学生准备:以《我的小天地》为题照出自己居室的工业产品相片。

  【教学过程】

  教学引入:提问学生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或学习用具,使学生清楚工业产品是由众多的工厂生产的。被称为工业部门。

  观察图“什么是工业”,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

  小组讨论: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总结:利用插图,说明工业对各行业的重要作用,查找数据证明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理解工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观察图“我国工业的分布”,在教师引导下说出工业的分布特点:沿海、沿河、沿铁路线,了解四大工业基地的分布。

  引入:同学们,今天早上来上学,我们都使用了什么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时哪生产的?

  学生:自行车、汽车。工厂生产。

  教师:当然,我们同学还知道许多的工厂,如:化肥厂、钢铁厂、拖拉机制造厂等。有众多的工厂组成的部门,我们称为工业部门。工业部门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门。今天我们要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课题: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观察图“什么是工业”,有三幅图片。看一下这三幅图片都说了什么。

  学生:依据图片说明回答

  教师:请同学讨论三幅图片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

  第一幅图:通过挖掘、开采、提取的方式,可以从自然界获得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还可以从自然界取得棉花、木材等资源。即从自然界中挖掘、开采、提取工业原材料是工业生产的'一个环节。

  第二幅图:对原材料进行加工

  第三幅图:在原材料加工的基础上再加工成产品。

  这就是工业的生产过程,工业能给我们提供许多工业产品。(出示一张钢铁工业图片)以钢铁工业为例,钢铁材料可以加工成那些工业产品?

  学生:拖拉机、建筑钢筋、汽车、精密机床、仪器仪表、火箭等。

  教师:请同学阅读教材插图中“农民、建筑技术人员、研究员、军人”所讲语言,体会工业产品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并进行小结。

  工业可以提供一些经济发展的基础产品,如拖拉机、建筑钢筋、汽车等,还为科学研究、国防提供许多高精尖产品,如火箭中的特种钢材。看来工业产品对农业、城市建筑、科学研究、国防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

  教师:工业生产与我们同学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关系?

  同学:小组讨论——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一位同学做代表介绍她的小天地中都有哪些工业产品(学生作品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学生代表介绍:

  《工业与我们的生活》

  相信,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小天地,我当然也不例外。这幅图是我的小天地。认为它像一个工业的展览室。这里面有:双人床、电脑桌、窗户、写字台衣柜和门。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是“写字台”。

  它的桌面是由木材制作的,来自于木材厂;表面的涂料来自于颜料厂;大家都知道抽屉是可以前后拉动的,这种可以前后拉动的物制是金属片制作成的拉轴,来自于金属厂;桌子部件的玻璃板、灯、蜡烛等物质的支座用了弹簧平衡来自于弹簧厂;还有平行的连接导轨和可以调节的底架它们都来自于钢铁厂。电脑桌、双人床、衣柜和门也都同样是在各种各样的工业努力下产生的。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房间中有各种工业品,我们的生活与工业是紧密相连的,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说没有工业品,也就没有我们现在优越的生活环境,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便利。

  教师:看来我们的生活、学习也离不开工业产品。

  总结:工业是各行各业经济发展的有利保证,也不断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工业。(注:教师可查找一些工业数据,用来说明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使学生更能够理解工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师:我国的工业分布特点如何?请同学观察图《我国工业的分布》,说出我国的工业中心和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特点。(建议:在课件中对地图要进行加工,可以把工业中心和主要工业基地做成闪动,使学生观察更为清楚。同时可把主要工业基地后面隐含各区的详细地图,为下节课分析工业基地发展的有利条件做准备。)

  学生:观察、讨论、归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特别是沿铁路线、沿海、沿长江分布。

  教师总结:通过观察,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特别是知道了我国有四大工业基地,请同学在地图上确认它们的位置,下节课我们要重点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发展优势。

  教学反思:

  学生使用着许多工业产品,但对工业生产却十分陌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生产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多的举出学生生活的实例,调动学生更高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才能开动脑筋,较好的体会工业生产及产品间的联系。

初中地理教案6

  新课程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下面我就《海陆分布》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作案例来进行分析一下。

  一、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学生活动

  1、观察地球仪和火箭升空的动画演示,觉得新奇

  2、学习小组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

  3、由学生讨论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

  评析: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动手观察 探究新知,观察思考,深入自学

  1、师: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开展“拥抱地球”活动,观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最后统计学生的拥抱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海洋比陆地大)

  2、师:这个结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认识海陆分布有没有那么容易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几位著名的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贡献吧。

  3师: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学生活动

  1、随机的用双手拥抱地球,看看他们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还是陆地。

  2、观看展示

  3、观察不同的地图进行分析判断

  4、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师:无论是哪个半球,海洋面积总是比陆地大,接下来请学生在图中找出海洋有几种表示方式?(海、洋、海峡)

  师:看完海洋,我们一起来看我们熟悉的陆地吧。(引导学生区别大陆、半岛、岛屿和大洲)

  学生看图巩固陆地和海洋的各种表现形式,并回答问题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在使用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学生也体会人类的认识世界是需要不断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类的永远的目标。

  三、师生互动 突出重点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太大印北”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

  4、引导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学生活动:

  1、请一位同学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

  2、让全体同学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3、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对位置

  4、各小组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

  评析: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通过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等手段,使学生知道“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学生从愿意学、喜欢学到离开了教师也能学,这就是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教师因势利导,给学生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结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议论如能和教师释疑和谐运转,学生不仅能学得深刻,而且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主动精神。

初中地理教案7

  对于刚刚从小学走上初中的学生来讲,上好初中地理第一课对学生的来讲就更为重要。是为学生从小学阶段向中学阶段转换而设置的衔接课。通过给学生讲解有趣的地理现象和人地关系方面的地理趣味知识,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新认识,提高学生上好地理课的自觉性,使学生逐步养成热爱地理科学、钻研地理科学的良好风气。

  以疑激趣

  教学片段一:(同步展示图片)——

  教师问:西亚的沙特阿拉伯,人们把旅店的床位安排在屋顶上,大家说为什么呀?

  学生1:他们那地方很穷,修不起房子。

  学生2:不对,沙特阿拉伯很富裕,石油资源非常丰富,所以不可能是因为穷。

  学生3;老师,是不是因为那地方环境优美,住在屋顶可以尽情地欣赏周围的风光,站的高,看的远。

  学生4:不对,那晚上就不怕冷?也不怕下雨?

  老师:同学们,要想搞清楚原因,就的好好学习地理,学好了你的知识自然就丰富起来了,你就能解释了这些奇怪的现象。

  学生们:老师,我们现在就很想知道沙特阿拉伯为什么把床位安排在屋顶上?

  老师:好吧,请同学们看地图,沙特阿拉伯位于热带、-带地区,终年气温很高;气候干旱,很少下雨,可谓“滴水贵如油”,人们把床位安排在屋顶上,没有被雨淋湿的后顾之忧,这是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

  学生们:啊?原来如此呀!

  教学片段二:——

  老师问:来自非洲东部高原地区的运动员经常能取得好成绩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1;他们没有鞋子穿,已经练出了赤脚走路,所以跑起来快。

  学生2:不对,没有鞋子穿与跑的快没有关系。

  学生3:可能是因为他们经常追赶野兽练出来的。

  学生4:是不是因为他们经常没有水喝,锻炼出了忍饥挨饿的本领,在跑步中不觉得渴、饿。

  老师:大家思维很活跃,老师感到很是欣慰,不过,你们说的还是没有科学的依据,要想弄清楚原因,大家就的学好地理。现在我就给大家讲为什么。请看图,非洲东部是高原地区,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高,大气中含氧量相对较低,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适应了缺氧的环境,中长跑运动员需要有较强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而来自高原地区的人,无氧耐力具有优势,比较适合中长跑运动,这也是来自东非高原的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通过探究一些问题,同学们,你们说,学习地理这门课好不好呀?有趣没趣呀?

  学生:好,很有趣。

  评析:

  教师提出了一些的'问题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以疑激趣使学生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审美情趣。同时,老师让学生先七嘴八舌地发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以谈话、聊天的形式来和学生对话,体现了师生关系民主、融洽。也很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引导学生明白学习地理的方法

  教学片段:

  教师问:同学们,既然地理课能让我们内知道很多道理,那么如何才能学好地理课呢?

  学生1: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2:及时做作业和复习

  学生3:上课认真听讲,不说小话、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学生4: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不能三天打鱼,两日晒网。

  教师;如果你想了解一些地方或者了解一些地理现象,你还的必须首先知道它们在地球的什么地方,然后才能进一步去分析产生一些现象的原因,对不对呀?

  学生们:对

  学生5:老师,像我国南方为什么就热,北方为什么就冷,这要看地图才能分析出来。

  学生6:为什么俄罗斯的东部地区人烟稀少,这也的看地图就能分析出来。

  学生7:如果不看地图,我们就不知道西藏在什么地方,美国在什么地方。

  教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对,学习地理离开了地图,就等与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师:要想学好地理的确需要大家做好课前语系、课后复习、上课认真听讲,你们说的这些道理是学习每一门课程所要求的做到的地理学科除了要求做到以上几方面以外,我们还得重视学会读图,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评析:

  长期以来,所有的课程的学习都好似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一言堂,根本没有学生发言的权利,以上对话就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课堂充满了民主的气氛,从对话中也能感到学生的认识问题的能力还是很强的,那种把学生看成什么也不知道的陈旧的观念在这里荡然无存。

  案例反思:

  本课以“聊天”、“谈话”的方式,与学生共同研讨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尽量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遵循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尽量利用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思维、积极发言,学习有兴趣。坚持了“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的思维在前马脚市的点拨在、评价在后”的原则,使学生树立起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初中地理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聚落的概念和类型;能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能结合资料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成因,提高团结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影响聚落的形成原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2.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

  【难点】

  通过分析影响聚落的形成原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展示城市和乡村两张景观图片,提问学生“图片所展示的景观是什么”,根据学生所说的城市与乡村,进而引导到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聚落的概念

  【教师活动】让学生直接进行读书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聚落就是人们聚居和活动的场所。可以分成城市和乡村两类。

  2.城市和乡村

  【教师活动】展示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图片。

  【问题】城市和乡村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城市是高楼大厦,乡村房屋较矮;城市道路宽且长,乡村道路窄;城市人们以工业生产活动为主,农村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

  【教师总结】城市和乡村虽然都是聚落,但是他们在景观、建筑密度、道路以及生产方式等各方面都是不同的,城市和乡村是有差异的。

  【过渡】城市和乡村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教师活动】出示1913年迈阿密景观图和20世纪末迈阿密景观图,让学生结合图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教师过渡】了解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之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所听到的字眼儿“农村”“牧村”“文化之城”“工业重镇”,这样的名字之后又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活动】说明了职能不同。

  【教师总结】不同的聚落具有不同的职能。

  【过渡】引导学生,聚落的功能是不同的,那么聚落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3.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

  【教师活动】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分布在高低的乡村,一幅是干旱地区分布在黄河边上的乡村,让学生进行分析,影响两个聚落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避洪、获取水源。

  【教师总结】一般情况下,影响聚落形成的自然原因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平坦的地形、丰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

  【过渡】除了自然原因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紧接着出示“石家庄火车站”“硅谷”的两张照片,让学生结合图片及刚才分析自然原因的方法,进行小组讨论分析。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除了自然原因之外还有人文原因,包括“交通”“科技”。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让学生分析一下北京城市聚落形成的原因。

  【师生共同总结】自然:地形、水源。人文:政策、交通。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搜集一些影响聚落形成因素的相关资料。

  四、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教案9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第一课时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于是人们意想中的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分得斗笠。

  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

  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

  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而且在生活中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实例有 :

  ①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过来,总是先看见船桅杆,在看到船身;而目送远离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②发生月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到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

  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初中地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二)教学难点

  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地图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同学们:长城、日本富士山、喜马拉雅山脉在哪里?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6-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S)~北纬80度(N)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E)~西经170度(W)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应该明白,当谈及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我们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老师刚才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现在请你们来分析一下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通过读地图6-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1)读图6-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西经9度(W)~东经66度(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课堂总结)

  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知识导入)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讲授新知识)

  板书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讲述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板书2.时区及换算

  讲述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172.5°E~172.5°W

  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

  阅读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4.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板书3.北京时间

  讲述北京时间即为东八区的区时。

  板书4.国际日期变更线

  讲述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课堂总结)

  本节学习世界时区的知识,同学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作为初一的学生,对于时区,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要用比喻的方法,做出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印象,并且加深理解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2.时区及换算

  3.北京时间

  4.国际日期变更线

初中地理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东南半岛与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2.通过阅读地图,能够从图中获取相应地理信息,提升识图、析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3.形成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山河分布特点和气候特点。

  难点:山河分布及气候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法。给学生播放李谷一先生的《赠缅甸友人》,引导学生注意听其中的歌词: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提问学生:这里的江水是指的哪一条江?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导入到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理位置与国家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地图和东南亚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点拨识图技巧。

  【提问】你们能从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吗?并试着说一说他们的地理位置特点?

  【学生回答】连两大洲,通两大洋,类似于一个十字路口。

  【教师总结】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大致位于23.5°N与10°S之间。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行政区划图,引导学生找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有哪些?哪些与我国接壤?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东南亚包含的国家主要由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11个国家,其中与我国接壤的有老挝、缅甸、越南。

  2.自然地理特征

  【教师活动】出示中南半岛的地形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观察。

  【提问】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与之相关的河流呢?

  【学生回答】山河相间,地势北高南低。河流由北向南延伸。

  【教师总结】中南半岛的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北部的地势高峻,与中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河流上游湍急,流速快,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水流平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出示中南半岛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提问】中南半岛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中南半岛大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有旱雨两季。每年的6—10月盛行西南风,为雨季;每年的11—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为旱季。

  【教师活动】展示马来群岛的分层设色地形图,马来群岛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提问】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马来群岛岛屿众多,其中大多数岛屿地势崎岖,山岭很多,平原较少,河流湍急。赤道横穿马来群岛中部,群岛大部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拓展延伸】

  【提问】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如此这般的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人口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区。

  【教师总结】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带,而山区和岛屿则人口稀少。水热条件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对比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理特征,并完成下表:

  四、板书设计

  中公讲师解析

初中地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了解世界石油、煤炭、铁等矿产资源的分布概况,通过人类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理解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了“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铁、煤、石油的分布”、“矿产资源的利用”三个问题。

  在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部分,主要讲解了两个问题: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入;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矿产资源。课文从实例入手,以一个家庭的厨房为例,说明矿产资源与人类生活多么紧密,而又随处可见。而读一读则说明了矿产资源对一个国家经济巨大的影响。

  在“煤、铁、石油的分布”一段,通过三幅图,讲解了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三种矿产资源的分布及石油的运输路线,从中可以看出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对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部分,主要从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等方面,说明了合理利用和开发矿产资源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建议采取谈话法与指导作业方式进行 教学。

  对于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部分,建议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举例说出矿产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得出现代生活离不开矿产资源的结论。

  对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部分,采用指导作业方式。利用课本提供的分布图,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对于人类对矿产资源开采、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提供一些录像或其他媒体材料,引起学生的关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1

  【 教学重点】利用地图分析世界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地区

  【 教学手段】

  挂图:世界政区图

  计算机课件:(1)读图应回答问题(2)矿产资源的开采图片或其它媒体资料

  【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自然资源中唯一的不可再生的是_______?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重要性?

  (学生回答)

  (总结)通过刚才的回答我们得出人们生活与矿产资源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矿产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它可以是一个国家变富。读书"一个小国是如何变富的?"(学生看书)

  (提问承转)瑙鲁能否长期利用磷矿石致富?为什么?(不能,因为是不可再生资源)人类使用最多的矿产资源是什么?---煤、石油、铁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三种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的分布。

  (学生做练习) 教师课前准备的练习篇子或投影打出题目。

  1、读课文世界铁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铁矿的图例是_______;铁矿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它们占世界铁矿储量的_______。

  2、读课文世界主要煤田分布图回答:

  煤炭图例是_______;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南半球较多的'国家有_______、_______等国。

  3、读世界石油的产区和输出图回答:

  ①世界石油集中分布在_______地区,该地区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_______。

  ②世界上主要生产和出口石油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主要输往_______、_______地区。

  ③世界其它出产石油较多的国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美国东部需要的石油资源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西部发展需要的石油资源由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答问题:

  ①矿产资源属于_______资源,在人类 历史时期_______再生,所以应该更加_______;

  ②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中存在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③为了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人们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中存在一些浪费现象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你认为应该如何保护本矿区的自然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了解了矿产资源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希望每个人想一想,保护矿产资源,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设计思想】

  矿产资源是学习的几种自然资源中唯一的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本节紧紧围绕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主要的能源石油、煤炭和主要的资源铁矿的利用及利用中存在问题展开讨论和学习。为了使同学了解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必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找出与矿产资源的关系,增加感性知识是必需的。

  对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因为前面已经学习了几节资源的利用保护的内容,所以采取读图作业法,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对其中比较容易出错和难以理解的问题, 教师给与指导。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增加学生保护资源意识。

初中地理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知道地平面上的八个基本方向,并且学会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中判断方向的不同方法。

  (2)了解图例和注记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在地图上判断方向,能在野外辨别方向;会绘制教室平面图和校园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所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中判断方向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在经纬网地图和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讲演法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学生打开绘图本,标注当天的日期,依惯例写出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昼夜长短的情况。

  2.问上课的此时我们看太阳是往哪个方向看?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提问】养成记地理日记的习惯;复习旧知,从生活中引出今天的课题。

  过渡:

  在陌生的地方(野外)怎样判断方向?学生交流

  我们今天主要来研究地图上的方向。

  【学习目的】体验生活中的地理。

  新授:

  (一)一般地图的方向判断

  你会在地图上判断方向吗?你会判断不同地点的相对方向吗?教师板图。

  学生说明判断方向的步骤和关键点。

  【设计】1.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判断方向的方法。2.一般地图方向的判读对学生来说最大的难点是“参照点”问题,所以,讲清楚参照点是关键。

  (二)有指向标地图的方向判断

  1.所有地图的方向都可以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吗?(展示学生中秋节搜集的`门票地图,用箭头标注了北方。)

  2.为什么有的地图要标注指向标。

  3.怎样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

  学生同桌交流、回答。

  4.通过学生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判断指向标地图方向的方法。

  (三)经纬网地图的方向判断

  1.还记得经线和纬线指示的方向吗?(经纬仪教具展示不同角度看经线纬线的指示方向)

  2.怎样在画有经纬线的图上判断方向呢?板图展示。(复习旧知,期待做错的同学说出或画出自己的想法)

  4.学生练题

  学生回答。学生板图画方向。

  【设计目的】1.经纬线地图方向的判读是难点,尤其是两极地区的地图判读,毕竟,对于七年级的小孩子来说,空间想象力是很有限的,教具的适当运用,可以化难为易,直观、生动的展示难点内容。2.鼓励学生说出错误答案,对他和其他同学都有好处,老师能从中发现问题所在,使教学更有针对性。3.编题可锻炼学生从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是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四)小结

  生活中有这样一句话:“找不到北了。”来说明找不到方向、摸不清头绪、不知怎么做等等。这句话对你今天学习方向有没有启发呢?

初中地理教案14

  一、 亚细亚和欧罗巴

  (1)洲名的由来

  1、 学生结合预习,讲述亚洲、欧洲洲名的由来

  2、 结合挂图,教师指出亚 欧大陆的位置并提问:亚欧两洲的洲界线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说出

  (过渡)分析一个大洲,首先从分析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入手

  3、 分析讲述:地理位置包括其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4、 师生共同阅读“亚欧地形图,引导学生从经纬度位置来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并突出从南北半球看、从东西半球的位置看亚洲的位置特征

  5、 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2)亚洲的地理位置

  6、学生讨论完成P3活动题,讨论回答欧洲的地理位置特征,而后结合挂图强化

  6、 提问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怎样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

  [作业布置]

  见基础训练

  第 二 课 时

  [复习提问]学生上台,结合挂图说出亚欧两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二、 亚、欧两洲的地形

  (1) 亚洲的地形特征

  1、 结合P5活动向学生介绍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

  2、 师生共同阅读“亚洲地形图”,从四方面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

  A 读“亚洲地形图”,观察亚洲地形图上主要以哪两种颜色为主?各代表了什么地形?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的,帕米尔高原的位置

  B 观察提问:亚洲海拔最高的地方海拔有多少米以上?占地面积广不广?说明了从大洲看,亚洲的海拔高吗?

  C 引导学生计算青藏高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高度差,得出结论:地势高低悬殊,地面起伏大)

  D 继续观察:亚洲的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哪个部位?平原又分布在哪里?这说明了亚洲的地势哪里高,哪里低?

  E 引导学生找到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弧形岛屿,并设问:为什么亚欧大陆东部会形成如此多的`岛屿和群岛呢?(联系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说明)

  3、通过刚才的分析,由学生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在书本上找重点

  3、 按上述思路,学生阅读欧洲地形图和P6活动1题的资料,讨论欧洲的地形特征,教师结合地图引导学生理解,并引导学生找出欧洲的主要平原:东欧平原、西欧平原、阿尔卑斯山的位置

  4、 教师板书小结欧洲的地形特征:

  (1) 平均海拔最低,仅340米

  (2) 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3) 中部低平

  (4)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测

  5、 学生完成P6表格

  [作业布置]

  见填充图册

  第 三 课 时

  (复习提问)

  1、 分析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2、 欧洲的地形有何特征?亚洲的地形有何特征?

  三、 亚洲的气候

  (一)气候负责多样

  1、学生观察“亚洲地形图”,数一数亚洲有哪些气候类型?并设问:世界13种气候类型中,只有哪种气候类型在亚洲没有?由此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怎样的基本特点?(复杂多样)

  2、引导学生结合地图,从纬度位置、五带的位置、地形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亚洲气候负责多样的原因: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

  设问: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呢?(学生阅读P7-8文字,思考说明)

  (过渡)我们知道,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因此,亚洲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可以从气温和降水的复杂性体现出来

  (5) 结合教材P7第二段文字,通过马来群岛与奥伊米亚康的气温对比,理解亚洲气温差别大

  (6) 设问:为什么亚洲的气温差别会这样大呢?(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跨纬度广)

  (7) 展示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和西亚的无流国资料,说明亚洲的降水差异大,干湿差异显著

  (8) 讨论:为什么亚洲的降水差异会那么大?(主要受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的影响,距海越远,降水越少)

  (二)大陆性强

  (9) 展示同纬度的亚洲齐齐哈尔与欧洲巴黎的降水资料,并分析;同纬度的巴黎和齐齐哈尔相比,冬季谁最冷?夏季谁最热?谁的气温年较差大?这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

  (过渡)亚洲的气候不但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而且季风气候显著

  (三)季风气候显著

  1、讲述季风的含义:指随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

  2、结合本地实际,提问:当地冬季吹什么风向的风?气候有什么特征?夏季吹什么风向的风?气候又有什么特征?

  (过渡)亚洲的季风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

  1、 结合板图讲述风的形成过程及与气压、气温的关系

  2、 板画亚洲简图,理解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成因

  3、 学生朗读P8阅读,进一步深化对亚洲季风的形成过程的认识,教师结合小黑板表格小结:

  发源地 风向 性质 对气候的影响

  冬季风 蒙古、西伯利亚 偏北 寒冷干燥 气温低,降水少

  夏季风 太平洋、印度洋 偏南 湿热多雨 带来大量降水

  4、 设问:亚洲之所以会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和亚洲的什么地理位置分不开呢?

  (小结)我们通过对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了亚洲气候的三个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强,季风气候显著。

  四、 欧洲的气候特征

  1、 引导学生阅读P7图1-7,回答:欧洲有哪些气候类型?有热带气候类型分布吗?得出欧洲气候的第一个特征:以温带气候为主

  2、 引导学生读图1-10,比较纬度相近的鹿特丹和赤塔,冬季谁的气温低?夏季谁的气温高?谁的年温差大?由此得出欧洲气候的第二个特征:海洋性特征显著

  (过渡)为什么欧洲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呢?

  3、 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4,教师结合欧洲地图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因素说明。

  4、 引导学生在“亚欧气候分布图”上找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地区,并提问:在欧洲地中海沿岸是什么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各有什么气候特点?

  5、 指导学生结合P9活动5、6题分析判断各自的气候特征。

  6、 小结欧洲气候的第三大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典型

  7、 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2、3题,进一步理解亚欧两洲的气候特征。

初中地理教案15

  一、 教学目标:

  1.运用事例,说明地球的形状;

  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通过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初步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二、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 教学难点:

  地球大小的.单位。

  四、 教学过程:

  环节一、地球是圆的吗?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历史过程

  1. 天圆地方

  2. 浑天说

  3. 麦哲伦环球航行

  4. 地球卫星照片

  5. 地球是圆的

  6. 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据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主要的理论和人物介绍

  2.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

  环节二、给地球量一量“身”

  认识地球大小的历史过程及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

  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三年,今天飞机航行用两天,地球到底多大?

  可以分别从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的表面积来回答。

  环节三、地球仪

  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认识地球仪上的装备。

  3、纬线和纬度。

  4、经线和精度

  5、练习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

  环节四、本节主要知识小节(标题)

  附:板书

  地球和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

  3、纬线和经线

  4、经纬网定位

  环节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第一节 地理填充图册第一节

【初中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11-04

初中地理教案08-27

初中地理教案11-07

初中地理教案12-04

初中地理教案01-11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01-06

初中地理地形教案03-01

【推荐】初中地理教案02-19

【热门】初中地理教案02-18

初中地理教案【热】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