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案

时间:2024-03-26 14:32:08 炜亮 教案 我要投稿

《春望》教案(精选1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望》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望》教案(精选16篇)

  《春望》教案 1

  一、朗读

  师:今天学习《律诗二首》。这课咱们没上过,把两首诗放在一起上,会有另外一种韵味在里面。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

  老师板书:朗读

  下面请两位同学将《春望》和《过零丁洋》分别读给老师听一下。

  1、生甲朗读《春望》;生乙朗读《过零丁洋》

  2、老师评价指点

  3、学生齐读《春望》《过零丁洋》

  师: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 (板书:吟)

  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吟读和朗读的味道可不同啦。你们听老师把《春望》吟读一遍。(老师示范吟读《春望》)

  师:你们看,吟诗和朗读,吟读的味道就是足一点。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春望》。

  (学生大声地自由吟读《春望》)

  师:“深、心、金、簪”是押韵的。

  (学生齐吟《春望》)

  师:评价吟读的效果,对重点的句子作好指导,然后: 再次吟读《春望》

  师: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揣摩揣摩,自己吟读《过零丁洋》。

  学生自由吟读——老师请一女生吟读《过零丁洋》——老师评价指点吟读——齐声吟读

  二、译读

  老师板书:译读

  师: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两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学生们各自进行译读活动)

  师:现在咱们再做一个“预备动作”,老师先以《春望》为例进行示范。大家读,老师译,注意听老师对“押韵”的处理。

  (学生吟读一句,老师示范一句)

  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师:国都已破,山河依旧,那春天的京城呀,满目荒凉,杂草丛深。

  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感伤时事,鲜花流泪,那清脆的鸟鸣声呀,如泣如诉,闻而惊心。

  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师:漫天烽火,阳春三月,那漫漫的'长道呀,一封家书,片纸万金。

  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缕缕白发,越搔越短,那稀疏的白发呀,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师:下面你们来译《过零丁洋》。我来读诗,你们译。先来试一下,看看它应该押什么韵。

  (学生依据课文注释译诗)

  师:建议你们翻译的时候,将“星”、“萍”、“丁”、“青”用来押韵,但不一定用这几个字,那么怎样翻译仍保证押韵呢?想一想,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以诗译诗了。

  (学生讨论——老师吟诗——学生再译)

  师:“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生:……

  师:“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生: ……

  师:“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生: ……

  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

  师再范译一下

  师:以诗译诗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情味。大家完成的很好!

  三、背读

  老师板书:背读

  师:老师把这两首律诗放在一起教学,肯定有原因。原因是什么呢?这两首律诗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同学们想一想,同桌商量一下。然后大家说一说。

  (学生商量、讨论——交流回答 )

  师:你们看,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背诵这两首诗不是很容易了吗?

  (学生齐声背读)

  四、说读

  老师板书: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

  师:你看“国破山河在”只五个字,我们可以把它说成一个长句子——……这就要有丰富的

  想像。

  师:我现在做一个示范,我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进行这样的“说读”——

  诗人啊,你看现在正是流光溢彩的阳春三月,鲜艳的花朵吐露芬芳,清脆的鸟鸣婉转悠长,但如

  今你国破家亡,美丽的花儿,令你不禁落泪,无心欣赏;悦耳的鸟鸣,让你心惊,更添

  离别的惆怅!

  师:同学们准备分小组说读《过零丁洋》,每一个小组就只说读一联。

  (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

  师:“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对诗人说话特别有趣,刚才同学们说得……。

  师: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学法课。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一诗四读。(板书:一诗四读)以后你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这是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板书)

  作业:

  组长组织,同组同学之间说读《春望》,对诗人说话。

  附板书:

  律诗二首

  朗读

  译读

  背读

  说读

  《春望》教案 2

  教学目标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过程与方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法学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

  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1)了解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抵:值浑:简直胜:承受簪:zān

  (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3)分析讲解诗歌

  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

  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

  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

  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

  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

  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

  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

  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尾联:一个频频搔头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

  主要的提问设计:

  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

  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

  G、学生根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浮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

  H、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

  3、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

  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4、课堂总结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

  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5、课后练习

  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

  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画→观画

  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

  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

  《春望》教案 3

  教材分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七月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忧国思家,不免感慨万端。头两句诗即直写眼前景物: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山河依旧,却已江山易主,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满目荒芜。三、四句是触景生情:眼望春花却流出离别之泪,久别的苦情使人听到鸟儿叫也心惊。五、六句则以家书久绝的夸张描写,表现了离乱中的思亲之情,写出了“家书抵万金”这一千古传诵的名句。最后两句是由上面的一切所引出作者苦痛之状,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感悟诗情,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3.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与爱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体会其蕴含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公元756年7月,爱国诗人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好,去投奔肃宗。可是途中被安史之乱的叛军俘虏,带到已经失守的长安,他亲眼目睹了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忧国思家,不免感慨万端,于第二年的三月写下了《春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春望》这首古诗。

  二、简单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结合预习,初步学习古诗。

  1、范读,学生注意字音。

  2、自读,准确流利。

  注意读准下列字音:抵 搔 浑 簪

  3、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四、小组合作,疏通诗歌大意

  结合预习、书下注释、相关资料等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诗歌大意。

  (诗歌大意: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住了。)

  五、再读诗歌,读出自己的理解。

  六、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诗的意境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二、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

  2、引导学生说说每句都描写了什么?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

  4、深入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6、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背诵。

  四、总结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板书设计:

  春望

  杜 甫

  景 情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忧国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思亲

  浑欲不胜簪

  《春望》教案 4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通过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欣赏不同形态的雨,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揭题,读题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这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2、指名说说读古诗有什么要求。自由练读。

  3、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字正腔圆。

  4、默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相同的地方:都是写雨的。不同的地方:①作者、朝代不同(简要介绍作者)

  ②字数、句数不一样(简要介绍五言律诗、七言绝句)

  ③下雨的时间不同(白天、黑夜)

  ④雨不同。

  四、走进《春夜喜雨》,体会杜甫的喜雨

  1、诗人杜甫为什么喜欢这场春雨?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喜欢?

  2、自由读,结合注释思考,讨论。

  3、交流讨论:围绕以下几点

  ①知时节:说明雨下得及时。简介诗人当时情况。(指导读出欣喜之情)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出示朱自清《春》的片断,教师配乐读,体会润字。

  b.同样是表现春雨的轻轻,悄悄,杜甫只用了几个字?(10个)如果让你圈出两个字,你圈哪两个字?(潜、润)(指导用换字的方法体会潜的精妙)

  ③、花重锦官城

  找出描写花的句子。这句里哪个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重、湿、红等)你仿佛看到了(出示图片)体会湿和重。

  4、整合读《春夜喜雨》。

  五、走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体会苏轼的醉雨

  1、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大雨、急雨)从哪儿体会到的?

  2、交流讨论:

  ①白雨跳珠乱入船

  a.斟酌跳珠

  b.斟酌乱

  ②黑云翻墨未遮山

  (1)你仿佛看到了

  (2)(出示黑云翻滚的图片)吟诵

  (3)师生对读,体会雨的大、急。

  ③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雨来得匆匆,去呢?谁来读?

  (2)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画面吗?(生说,读)

  (3)出示图片引导读,想象,再读。

  3、此时此刻,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雨、景)回读全诗。

  4、简介诗人此时处境。历史上无数诗人在失意或悲伤的时候,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出示其他不同情怀的雨的诗句)指导读。

  5、经历了如此大的挫折,而诗中却不见愁情,这是怎样的陶醉啊!齐读全诗。

  六、整体回读,背诵两首古诗

  七、作业布置

  《春望》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

  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教读《春望》,打算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春望》教案 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爱国名言,人民苦难等相关内容导入

  二、简介背景

  (安史之乱)、作者杜甫

  三、朗读感知

  1、反复朗读。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

  1、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明确: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

  提问②: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五、课堂小结

  并美读课文

  六、巩固提升

  见附页

  板书设计

  肖联写景

  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

  离愁别恨

  借景抒情

  春望

  颈联叙事

  眷家思亲

  寓情于物

  尾联描写

  忧国伤时

  《春望》教案 7

  望岳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春望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春望》教案 8

  一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德育渗透点

  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3、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1、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1、学习《使至塞上》

  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

  ②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③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其最擅长写景。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并根据这两句诗的描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2、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释题,思考: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读,思考:

  A、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B、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C、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③讨论: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B、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关怀和牵挂,这种方式好在哪里?

  (理解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熟读后三首诗。

  2、品读李煜《虞美人》,完成课外作业P68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前两首诗的背诵情况。

  二、学习《春望》

  1、听录音,自由朗读。

  2、简介背景,知人论世。

  3、指名读,思考:

  哪些词句写出了当时国家兵荒马乱的形势?

  题为“春望”,作者站在长安城头,到底望见了一些什么?

  4、品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妙。

  5、联想、想象:本诗最后一句(尾联)让你头脑中浮现出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哪一个动作刻画得十分传神?

  6、通过写所见,诗人到底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何得知?

  7、背诵。

  三、学习《登飞来峰》

  1、了解王安石其人及写作背景。

  2、自由读诗,注意节奏。

  3、指名读,思考:

  古人常云:“高处不胜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现也常说“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意思是说一个人地位过高或在某方面造诣很深,势必招人排斥,显得与常人格格不入。但是否因为这样就心有畏惧,永不出头呢?哪些诗句正表明了王安石对待此现象的态度?此诗句又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哲理呢?

  4、熟读背诵,进一步品味哲理之妙。

  四、学习《论诗》

  1、作者简介。

  2、题解:论诗是作者以诗歌的形式写的一组诗以阐述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

  3、自由读诗,讨论:

  ①赵翼对李杜等人的诗是持什么态度?

  ②赵翼主张什么?

  4、迁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两句现在已具有更普遍的意义,而不仅仅是谈诗歌创作了,想想此句以理入诗,发人深思,还可如何理解?

  5、读《论诗》二、四,加深理解。

  6、结合课后练习四,训练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论诗》。

  ①读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思考,用诗句填空。

  初读四杰诗文____________,而嘲笑他们诗文轻薄之人______________。

  ②讨论:文学创作(学习)到底应该如何?

  ③齐读,加深理解。

  第三课时

  (习题课)

  一、按要求默写诗句。

  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运用拟人手法,表达怀念朋友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望》中总写望中所见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望》中属于心理活动描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感时花溅泪”的“时”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与“恨别鸟惊心”的“别”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春望》中最能体现诗人愁苦难解、焦虑万分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登飞来峰》一诗具有哲理性意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论诗》中表明题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单车欲问边城春草木深家书抵万金浑欲不胜簪

  只缘身在最高层各领风骚数百年轻薄为文哂为休

  三、课后练习二。

  四、简答: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好在哪里?

  2、“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这种艺术手法好在哪里?试举例说明。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练习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次:长途中的暂留,这里指停泊。

  归雁句:传说鸿雁可以传书。此言春天雁群北归,能将我的家书带到洛阳去吗?

  (1)颈联是全诗的警句,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具体阐释诗句描绘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笼罩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根据《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散文。

  板书设计:

  诗五首

  唐——王维——《使至塞上》——气势充沛,景象宏阔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

  唐——杜甫——《春望》——感时伤别,忧国思亲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借景抒怀,登高顿悟

  清——赵翼——《论诗》——以理入诗,发人深思

  《春望》教案 9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2、 在反复朗读中对名句深入理解,品位诗歌的美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明确诗歌诵读要求:

  1、字正腔圆

  2、读出感情

  3、辅以技巧

  二、初读诗歌 感知诗情

  听教师范读,思考你联想到什么?试着描述画面

  三、 再读诗歌 品味诗句

  (一) 走近诗人 走进历史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沉郁顿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败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这首《春望》写于公元757年的三月。诗人看到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写下了切身感受。

  (二) 揣摩诗意 品味诗情

  从 , 我读到了诗人 。

  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

  例:“国破山河在”中由“破”字想到满地废墟,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

  (三)融情诵读 产生共鸣

  安史起狼烟,国破不长安。

  感时泪四溅,亲人何日还。

  四、 拓展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 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2、 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五、 当堂训练

  1、背诵全诗

  2、当堂默写

  小结:

  赠君一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春望》教案 10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二、写作背景:

  1、《春望》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春望》一诗属于五言律诗。

  2、《石壕吏》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到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式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的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三、诵读诗歌,感知诗意

  1、学生四人为一组,以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力求形式多样,有所创意。(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的情调和韵味。)

  2、欣赏配乐朗诵《春望》《石壕吏》,感受诗的情感。

  3、师生齐读这两首诗。

  4、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四、深入欣赏,领悟诗歌

  《春望》赏析

  (一)想象形象,把握物境

  问题引导:《春望》一诗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

  首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春天也业已降临,可是人去楼空,乱草遍地,使人满目凄然。

  颔联:写了花和鸟两种形象,花和鸟是“感”“恨”的主体,那娇艳的花因“感时、伤别”而流泪,那无忧无虑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诗人是“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颈联:写了烽火和家书两个形象。自开春以来,战火持续不断,因而与家人难通音讯,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这时的一封家书抵得上“万金”啊。

  尾联:写的是诗人苍老的形象。目睹眼前国都破败之景,心念远方家人的安危,不觉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已到了“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其伤痛愁苦之情可以感知。

  (二) 品味诗歌,体悟感情

  1、品字

  古诗词中可以说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字字都是诗人心血的结晶”并非夸张之词。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说说哪些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使人满目凄凉。准确地描绘出国都沦陷后惨败荒凉的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两个动词,不仅用字新鲜,而且还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品句

  这首诗中的句子耐人品味,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你的理由。

  比如:我喜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书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切心情,这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我喜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或是诗人触景生情,或是诗人移情于物,其感情都是相通的,都表达出诗人感时伤别的情怀,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3、体验情感

  诗言志,古诗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载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石壕吏》赏析

  1、 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问题引导: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内容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是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尾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不幸:(1720)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2、 品字品句

  诗歌的语言精练而又有丰富的内涵,再次朗读这首诗,列举你喜欢的用词和句子,并作赏析。

  明确:“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一“呼”一“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人的感情。

  “有吏夜捉人”夜字表现出差吏对村民突袭搜捕,令人惊骇。

  “老妇出门看”看字表现了老妇的机警,为老翁出逃作掩护。

  “急应河阳役”急字既表现老妇想快些让家人脱离危险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战事吃紧。

  “独与老翁别”独字按时老妇人已被抓走,儿媳不得出面, 只有与逃回的老翁告别,表现出家庭残破的凄凉景象。

  3、 感知作者思想感情

  问题引导: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人的痛苦申诉,目睹了一幕凄惨的故事,你体察到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明确:在这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中,一方面,对饱受战乱之苦的劳动人民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官吏的蛮横残暴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唐朝的平乱战争,盼望希望能取得最好的胜利。这正是诗人思想的矛盾所在,也是他一生忧国,心系百姓情怀的再现。

  4、 辨析比较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时期,除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

  明确:杜甫的诗歌风格发生变化,乐观自信、奋发向上的浪漫主义诗风,逐渐变为“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

  5、 课堂练笔,想象改写

  运用想象,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细致刻画出人物 各自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还要补充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节。

  学生改写范例: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

  这是战乱的岁月。暮色笼罩着一个边远僻静的村落——石壕村。诗人杜甫从洛阳向华州赶路。这一天,天色已经昏暗,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房东是一对年迈的老人,还有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他们衣着破旧,面黄肌瘦。

  一天的.劳累奔波,诗人和衣而卧,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约莫二更时分,一阵犬吠,村中突然纷乱起来,粗暴的叫喊声、急促的打门声……越来越近了。诗人被惊醒了,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原来差吏又来抓壮丁了。房东一家吓得心惊胆战。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过屋后的一堵断墙,向村外逃去。老妇人战战兢兢,颤抖着去开门。 “砰——”的一声,门还没有开,就被差吏一脚踹开,只听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苦苦哀求道:“长官,我家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最近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说,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我担心他的性命也难保全啊!官爷,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婆子吧……屋里实在没有人了!”

  “哇——”孩子的啼哭声突然响起来了。

  “你还说没人!这孩子哪儿来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骗官府!” 差吏吆喝着,挥动皮鞭往里闯。老妇人眼看哀求无用,哽咽着说:“我的媳妇失去了丈夫,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艰难度日,连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没有了。孤儿寡母,可怎么过啊?你们实在要人,就把我这个老婆子拉去顶差吧,我随你们去,也许还来得及赶到部队烧早饭。”

  差吏们骂骂咧咧地把老妇人带出了院子。在惨淡的月光下,老妇人回头望望自己破旧的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声一阵阵传来,令人肝肠寸断。夜深了,窗外万籁俱寂,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在哭,这哭声在旷野上飘荡……

  诗人一夜无眠,他的耳边仿佛仍然回响着老妇人凄惨的哭诉声。天蒙蒙亮,诗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别。

  五、课堂总结

  欣赏三首作品,杜甫获得“诗圣”这个有浓厚道德意味的称号,其原因不言而喻,儒家的人生哲学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却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他的琴弦弹奏出来的总是忧国伤时的深沉音调,忧国伤时构成了他诗歌的主旋律。杜甫是伟大的诗人。是真正的诗人。

  《春望》教案 11

  【教学要点】

  1、朗读;

  2、赏析;

  3、探究;

  4、拓展。

  【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教学方法】

  活动性阅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作者简介;

  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

  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

  1、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试读;

  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诗;

  5、集体朗读。

  五、拓展活动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2、《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

  1、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2、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春望》教案 12

  教学目标:

  1. 理解《春望》这首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春望》的诗歌背景资料。

  2. 学生预习《春望》,理解诗意,收集有关杜甫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通过展示春天景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春天的`感受和想象。

  2. 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杜甫作品,对杜甫有初步了解。

  二、自主学习

  1. 学生自由朗读《春望》,注意节奏和韵律。

  2. 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诗歌的.大意,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

  三、教师讲解

  1. 讲解诗歌背景:介绍《春望》的创作背景,包括杜甫当时的生活环境和心境。

  2. 讲解诗意:逐句解析《春望》的诗意,重点解释关键词句,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

  3. 分析作者情感:通过诗歌内容,分析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如忧国忧民、对家国不幸的哀痛等。

  四、深入探究

  1. 品味诗歌语言:引导学生品味《春望》中的精彩词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探讨诗的艺术特色:分析《春望》在结构、意象、修辞等方面的艺术特色,如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五、拓展延伸

  1.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比较《春望》与其他描写春天的诗歌,如《钱塘湖春行》等,体会不同诗人对春天的不同感受。

  2.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春望》中家国情怀的理解和感悟。

  六、课堂小结

  1. 总结《春望》的主要内容、作者情感和艺术特色。

  2. 强调诗歌在表达情感、传承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七、作业布置

  1. 背诵《春望》,并默写全诗。

  2. 搜集并阅读杜甫的其他作品,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讲解、深入探究等环节,使学生逐步理解《春望》的内容和作者情感,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加深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感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春望》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春望》并背诵全诗。

  理解《春望》中的重点词语及诗句含义,把握诗的主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和朗读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感受诗人对春天的独特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情感的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

  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层含义,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诗歌意境相结合,产生情感共鸣。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春望》的诗歌原文、注释及背景资料。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和朗读材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兴趣。

  简要介绍《春望》的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2. 朗读诗歌

  教师示范朗读《春望》,注意节奏、韵律和情感的表达。

  学生跟读,并尝试独立朗读,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

  3. 理解诗意

  学生自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诗句含义。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意境和情感,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4. 深入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象征、隐喻等,体会诗人的巧妙构思。

  拓展思考:学生思考《春望》与现代人对春天的感受有何异同,并尝试表达自己的看法。

  5. 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春望》的教学重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学生背诵全诗,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6. 作业布置

  学生背诵并默写《春望》,准备下节课的复习。

  鼓励学生搜集其他描写春天的诗歌或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拓宽视野。

  五、教学反思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成功之处和不足之点。

  针对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春望》教案 14

  教学目标:

  1. 理解《春望》这首诗的内容,感悟诗人情怀,品味诗歌语言。

  2.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情怀。

  2.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精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春望》的诗歌内容、作者生平简介、诗歌意境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导入语:春天是大自然苏醒的季节,也是诗人们抒发情感的季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春望》就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抒发诗人情感的诗歌。

  2.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作者生平简介

  1. 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 强调杜甫的诗歌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语调、停顿和重音。

  3. 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四、理解诗歌内容

  1.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理解其含义及所表达的情感。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诗句中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3. 学生归纳诗歌的主题思想,即表达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对家破人亡的哀痛。

  五、品味诗歌语言

  1.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精彩词句,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感受其表达的'深刻内涵。

  2.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些词句,加深对诗歌语言的理解。

  3. 教师总结诗歌语言的特点,即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

  六、背诵并默写诗歌

  1. 学生尝试背诵诗歌,教师提供必要的提示和帮助。

  2. 学生默写诗歌,教师检查并纠正错误。

  七、课堂小结

  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春望》这首诗的价值和意义。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春望》这首诗。

  2. 搜集并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作品,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品味诗歌,使学生感受到了《春望》这首诗的美妙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学生在理解诗歌语言和把握诗歌情感方面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训练。

  《春望》教案 15

  教学目标:

  1. 理解《春望》这首诗的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学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诵读与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怀,对家国不幸的哀痛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诵读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的殿堂,欣赏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春望》。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三、诗歌朗诵

  1.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重音及韵脚。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3. 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4. 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 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

  明确:山、河、城、草木、花鸟。

  2. 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丛生,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 颔联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明确:诗人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相对照,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痛苦之情。

  4.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写出了战乱的持续时间和诗人对家书的珍视。那么,诗人在诗中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一方面感慨战争的祸乱造成生离死别,家破人亡;另一方面又期待家中有亲人的消息传来,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5.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明确: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愁绪绵绵,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这一形象,是诗人忧国伤时,对家国不幸的哀痛之情的生动写照。

  五、品味语言

  学生再次齐读诗歌,仔细品味诗中语言,找出自己认为用得精妙或传神的字、词、句,并说明理由。

  六、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七、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 发挥想象,把《春望》改写成一篇小散文。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着重把握了诗歌教学的两个重点:一是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二是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诗歌内容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美。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自主解决诗歌中的疑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品味都非常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但是,在拓展延伸环节,由于时间限制,我没有能够充分展开比较阅读的内容,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春望》教案 16

  教学目标:

  1. 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准确流畅地背诵。

  2. 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内涵,把握诗歌主旨。

  2. 品味诗歌语言,领略其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分析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春望》的朗诵音频,营造氛围。

  2. 提问学生:听完朗诵,你有什么感受?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春天景象?

  3. 引入课题,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

  1. 学生自读诗歌,标注生字词,尝试理解诗意。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合作探究

  1. 分组讨论:诗歌中哪些词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这些景象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2.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四、深入解析

  1. 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诗。讨论其内涵和表现手法。

  2. 分析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3. 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用词精炼、意象丰富等。

  五、拓展延伸

  1. 比较《春望》与其他描写春天的'诗歌,探讨它们的异同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六、课堂小结

  1.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2. 布置作业:背诵《春望》,并尝试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主旨:表达深沉的.爱国情怀)

  (艺术特色:景物描写生动,语言精炼,意象丰富)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讨论和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品味诗歌语言。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有所提高,但在表达方面还需加强训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春望》教案】相关文章:

《春望》教案03-11

《春望》的教案02-17

春望的教案09-03

春望的教案06-21

《春望》教案05-04

《春望》教案05-29

课文春望教案11-20

春望的教案精品01-09

《春望》教案通用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