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的教案

时间:2022-09-11 12:45:00 教案 我要投稿

《满井游记》的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满井游记》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满井游记》的教案

《满井游记》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写景的特色。

  2.对比、反衬的手法及运用。

  教学设想: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袁宏道的足迹,去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早春景色吧!(板书课题、作者)

  1.学生介绍作者(学生介绍不齐的,其他同学来补充,学生如再补充不完整的教师补充,并且积累)

  2.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3.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4.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一读:

  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

  1.学生读课文,同桌为一个小组,(有不认识的字和词语,学生用笔在文章中标记出来,听朗读录音的时候更正)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廿鹄鬣茗蹇髻鬟曝呷恶堕

  学生听朗读录音,用笔在文章中圈、点、勾、画。

  熟读课文

  1.将生字带入文中,自由大声朗读一遍,熟悉生字。

  2.同桌互读互听,可以将文章分开,一人读一半,互相挑错误(可以从生字和断句方面等。)

  二读:

  1.指名读(可以选择一男生和一女生赛读,剩余男女声侧耳倾听,注意长句的断句。)老师强调长句的断句:(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齐读熟悉。

  三读:

  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1.译读: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2.第2自然段。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泼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hui面,洗脸。掠,梳掠。

  柔梢披风: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2.自读自译方式:对着课文大声说译文,借助注释并调动原来的文言知识积累。

  3.静悟:老师读译文,学生看课文。边听边领会。

  4.齐读巩固

  5.点画重点注释(老师自己决定)

  四读:(赏读)

  要求: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学生作总结、归纳,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阅读思考: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

  试举例说明: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赏析、探究:

  用欣赏的眼光读课文,说出自己的发现或提出一个有发现意义的问题。

  本文写的是初春之景,'初'字在文中有哪些体现?

  目的:体会作者那颗善感的心。

  (2)你能试着发现本文在写景状物上有哪些特点吗?试试看谁最具备发现的眼光!最具备科学家的头脑!

  目的:积累学习写景方法。

  理清线索,强化记忆,争取背诵第二自然段。

  主题探寻:

  这篇游记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满井游记》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2.品位赏析文中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2.小组合作品析文章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2.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作者袁宏道的有关资料。

  3.查找一些以描写各季节景色为题材的古诗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春天,是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季节。即使我们坐在教室内,仍能感受到春天的那种勃勃生机和无处不在的明媚阳光。现在就让跟随疏放不羁的江南才子袁宏道一起去领略北国之春的魅力。

  检查预习,介绍作者

  课前,老师让大家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相信同学们都会完成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发言,把你知道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资源共享。

  (学生自由发言并互相补充。在这里要求学生,不但要有查找资料的能力,而且要对查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教师小结: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他师事李贽,推崇徐渭。提出与复古派针锋相对的文学主张,反对厚古薄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较多作品着意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活泼。所作游记、小品最为人称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自主合作,解读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后,教师放录音,学生自己正音。

  教师检查(屏幕投影)

  廿(niàn)偕(xié)燕(yān)砾(lì)鹄(hú)鬣(liè)

  茗(míng)蹇(jiǎn)浃(jiā)曝(pù)呷(xiā)恶(wū)

  2.参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不懂的地方存疑。

  3.列出疑难,寻求其他同学及老师的帮助,师生合作解决。

  冻风时作:作,起。

  土膏微润:膏,肥沃。

  于时:在这时。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浅鬣寸许:鬣,兽颈上的毛。

  泉而茗者:茗,茶。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可为“品茶”。

  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恶能无纪:恶能,怎能。

  整体感知,细腻品味

  (过渡)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以“春”为题材的有很多,文章洋溢着盎然春意,而本文却不急着写春意春情,而是点染出料峭的春寒,甚至冻风时作。这让为官清闲,想畅游一番的作者憋闷得很,我们甚至可以想像,这位如笼中之鸟的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内焦急地踱着方步了。当“天稍和”便即出城游玩,北国的春寒非但没有阻止作者的游兴,反而给他带来许多新鲜感,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从不同角度切入,如写景写人、状物抒情、写景说理、品评佳句、动态静态的关系、修辞手法的运用等,从各个角度欣赏文章的美。

  1.小组讨论(给各小组明确学习任务,发给学习小结,请本组的记录员将大家讨论的结果做好记录。老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与他们共同探讨,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对有创意的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

  2.小组汇报鉴赏结果

  教师明确:

  满井游记 写景写人──物我一致的境界

  状物抒情──情景交融的感受

  写景说理──哲理深邃的境界

  静态动态──栩栩如生的画面

  品评佳句──美好喜悦的意境

  修辞手法──生动活泼的形象

  拓展阅读

  1.请同学们出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诵读,说说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什么景色?你是从怎样的角度进行赏析的?

  2.教师出示三首,先读,后填表。

  甲: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乙: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丙:春歌

  南朝乐府

  春风动春心,

  流目瞩山林。

  山林多奇采,

  阳鸟吐清音。

  季节

  景物

  甲

  家家雨、处处蛙

  乙

  春天

  丙

  (点悟:甲段中“黄梅时节”为“初夏”,乙段中的景物有花、叶、蜂、蝶,丙段中季节为春天,景物有山林、鸟)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从以上的诗句中不难看出,这些诗歌都是抓住景物的季节特征进行描绘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满井游记》亦是如此。作者袁宏道细腻地描绘了满井初春的景色,不多几句便勾勒出一片盎然春意、勃勃生机。文笔清新流畅,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游览时轻松喜悦的心情,全文流淌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作业

  1.拓展阅读中的三首诗都为读者提供了想像的余地,请分别说明。

  2.翻译句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3.请模拟文中的比喻句,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见之物,造句。

《满井游记》的教案3

  教学目标:

  一、 品味课文清新自然、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游览时欢愉的心情,熟读成诵,从而得到美的熏陶,《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二、 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一、课堂教学力求“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生动、活泼、有效地学习。

  二、这是自读课文,作为写景小品,它精短饶有趣味,宜让学生反复涵咏,力争在课内熟读成诵,然后讨论仿写,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电教平台、《满井游记》教学软件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人课文,简介作者,学生默读阅读提示第一段,教师出示教学目标。

  二、自读理解:

  1、学生朗读课文,力求理解文意。

  2、检查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教师读课文,学生口译。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清新自然的语言。

  三、自读欣赏:

  1、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光片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认真观看,用心体味。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②:“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的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鸽’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在理解、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欣赏。

  学生边议边读边背,教师归纳。

  (尽量由学生讲,教师只作必要引导)

  第一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城中飞沙走砾,为下文正面记游作准备,有对比的作用。

  第二段逐句读来,怎样表达记游的次序?——第一句“廿二日……至满井”:点明所游之地。第二句“高柳……脱笼之鹄”:以堤柳、润土、旷野衬托心胸的舒畅。“若脱笼之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三句“于时……出于匣也”;写春水。“晶晶然……”作比喻,更见水的明澈。第四句“山峦……之始掠

《满井游记》的教案4

  一、 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1、 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 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二)美育渗透

  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 难点、重点

  1、 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 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重难点突破:

  阅读文章,体会文中的激情。

  阅读——讨论——体会比喻句的不同效果

  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五、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读:

  1、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2、范读课文 学生评价 教师点拨

  3、整体感知: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佳作。

  4、学生自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障碍

  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点评

  6、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然后在班上交流。

  A.同桌借助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lei2:酒杯,举着酒杯、红装:穿着艳装—名词动用)

  B.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枝、麦苗、土、冰(水)、山峦、鸟、鱼、游人(板书)

  C.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讨论明确:

  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满井游记》

  一、 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1、 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 学会分析。

《满井游记》的教案5

  一、整体感知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满井游记》教案设计。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重点。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然后,分别用两个长句作喻,水如新开之镜,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动。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都是典型的早春景致。写人虽寥寥数语,却颇为传神。“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虽曰“未盛”,已是热闹非凡。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戏浪的鱼,它们的快乐不亚于游人,仿佛羽毛鳞鳍之间“皆有喜气”。最后作者总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文章最后一段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不能以游堕事”,这是对那些热中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这完全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口吻。但所不同的是,柳宗元果然一游再游,写出了《永州八记》;袁宏道也许再没有重游满井,因为第二年八月,他就告假回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以后虽又出仕,终非所愿,年仅四十二岁病逝。

  二、问题研讨

  1.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一个孤独者的漫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这句话看似为作者不经意之谈,是在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实则大有深意。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受官,请假归家,又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访师问学,可见他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遗落世事,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2.白描的笔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3.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如他说苏州虎丘“如冶女艳妆”(《上方》),写杭州西湖为“山色如娥,花光如颊”(《初至西湖记》)。在《满井游记》中这种写法也很突出。

  4.比喻的妙用。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上文分析过的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三、教学建议

  1、学习本文,应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并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教学中,可以以提问的方式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解说或订正。

  2、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这与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重理念的写法完全不同。可将本文与本单元前几篇课文作比较阅读,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选本作扩展阅读。

  3、组织一次春游,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感受。

《满井游记》的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掌握比喻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体会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法设计

  朗读法探究质疑创设情境

  五、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朗读质疑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2、解题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3、一读课文,初知大意:

  ⑴朗读课文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②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4、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⑴结合文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⑵注意重点词句: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5、三读课文,思考讨论

  ⑴朗读课文

  ⑵思考讨论:

  ①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②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④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6、品读课文,体会修辞

  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7、小结

  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白描的笔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生动的比喻。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8、教后感

《满井游记》的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正确掌握文中丰富的实词的读音、书写和词义

  2.体会文中记叙描写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理解作者抓住特点表现初春景象的写法及其渗透的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

  五、教学步骤

  (一)、教学导入

  开门见山,介绍作者直接导入。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其为领导人物。他一生写了很多山水游记,明张岱曾说写山水名家柳宗元之后就当数他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最具代表的山水游记《满井游记》

  (二)、朗读课文,读准子音,停顿

  1.教师范度,正音正字,学生听读,作好标记

  燕

  廿二日

  土膏

  鹄

  髻鬟

  浅鬣

  蹇

  呷浪

  堕事

  恶能无纪

  2.重点句子的朗读停顿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会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夫不能以游堕事

  3.学生自由放声朗读一到两遍,力争读熟

  4.生齐读,老师再次纠正错误

  (三)、默读课文,正确掌握文中丰富的实词的词义,疏通文意

  1.实词

  冻风时作

  土膏微润

  娟然如拭

  呷浪之鳞

  冰皮始解

  浅鬣寸许

  髻鬟之始掠也

  泉而茗

  堕事

  恶能无纪

  2.虚词

  “之”

  结合课后练习三学习

  “而”

  表转折

  而城居者未知也

  表修饰

  红装而蹇者

  如倩女之会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勾画出难以理解的词句进行交流讨论。(可以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共同学习),文章虽有不少难解词语,但课下注释很详细,再结合合作式学习,疏通文意,也并不和困难。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选几位学生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水、山、柳、麦、人、鸟、鱼,人与自然相映成趣。

  3.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此题要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谈)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予以肯定,并稍做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关键语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及“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此题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结合作者本人的性情,经历来思考)

  明确:前句是写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后句则表明自己与庸俗之人的区别,表达了他对官场、大自然、及人生的态度。

  (五)、赏析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妙处。

  学生阅读课文,谈谈你认为本文写景有那些精彩之处?

  (学生可做小组学习,将心得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组内派代表进行发言)

  教师小结:

  1.白描: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初春景物生动的形象,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将舒未舒,柔稍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

  2.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欣喜、舒朗的心情;以新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以新装倩女比喻被雪洗过的山峦,生动又传神。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3.文中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生自由散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可背诵

  (七)、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语言改写课文第二段

  2.整理记忆本课重要的实词

  附板书设计

  城中余寒

  总;满井全景

  满井春色

  分:水

  山

  柳

  麦

  人

  鸟

  鱼

  点明主旨:郊田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结束全文

  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

《满井游记》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学习课文在布局谋篇上的精妙之处。

  2、研读课文,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流露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体会课文中运用白描、比喻和拟人手法写景的妙处,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4、学习描写春景,练习写作。

  教学重点

  1、感受文中描绘的优美的春天景色,再现课文图景。

  2、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文中所流露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绘写春天的诗词曲赋,观察春天的景物变化。

  二、导入新课

  1、谈话:(从本单元的课文学习说起)同学们,我国南方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一起踏青去,走进春的世界,花的海洋。

  2、播放视频录像资料,学生欣赏春景,创设情境。

  在众多的绘春描春作品中,清代文学家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是不能不读的。

  3、出示课题:满井游记(板书)

  三、深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师:上一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初感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到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满井早春图,同时也知道了作者是一位无意于政治进取的小官,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游览观光,寄情山水。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又将随作者细腻而又富有诗情画的笔调,去领略大自然赋予我们的那份圆润丰满的自在自得。现在请同学齐读课文,在大脑中再现美丽的春景画面。并思考文中描绘了哪些景?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读后教师出示图片,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绘此画面的相关句子。(教师播放图片)

  4、师:课文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分)水山柳麦人鸟鱼(点)

  5、学生自说个人所喜欢的句段,说明喜欢的理由,并展开想象口头描绘画面。

  6、师:作者这样写是抓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的,这属于对点的描写,(板书:分)除了分写,作者还进行了总体的描绘,即是对面的描写。文中哪一句是对景物的总写?(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扳书:总:满井全景)(面)

  7、体会课文第一段的妙处。

  师:课文在写出游之前,却从不能出游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中先写不能也游的苦恼,表现在城中余寒犹历的气候上,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为下文写出游喜悦的心情作了一个很好的铺陈,形成了较好的对比,这实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板书:城中余寒欲扬先抑)

  四、品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王国维语: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作者要在文中表达什么感情?在文中何处可以足见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文句?

  2、学生交流讨论,师生明确并引导体会,出示幻灯片。板书:点明主旨郊田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明确: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人生哲理。(联系作者的意趣和生平来理解。)

  3、出示语段: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理解其内涵。

  师:同学们,作者在文未点明寄情于山水的意趣,用以收束了全文,那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4、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指名学生发言。

  明确;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此句表明自己和庸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以那些热衷于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鸟鱼都成了他的知已。这可是一种物人交融,人和物的相映成趣的美好境界。

  五、赏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1、体会文中白描手法。

  (1)出示有关白描手法的句子,让学生回顾白描手法。并引出白描手法这一写法在文中的运用。

  (2)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白描手法的句子,引导学生加以品味。

  明确:这种写法能使所写景物鲜明如画,笔法简练。

  2、体会比喻和拟人修辞在文中的运用

  (1)问:文中那些地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请在文中找出来。

  (2)学生交流讨论找出句子,引导学生加以赏析。

  3、播放散文《春》的视频录像。学生观看欣赏,感爱春天。

  3、小结本课。

  此文属于一篇绘写春景的优美散文,在语言表达上运用了白描、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在章法上采用了欲扬先抑,结构上先总后分,点面结合,内容上物我交融,人和物相映成趣。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六、拓展延伸

  1、学生小组展示有关写春的诗句,教师展示补充,引导学生积累。

  2、学生练笔写春,进行交流讨论。(出示幻灯片要求)

  七、作业

  绘画春景。

  情景要求:假设你此次与袁宏道结伴同行,一同来到满井,你将看到些什么?你又会写下些什么呢?请你以绘画形式把画下来。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城中余寒

  (欲扬先抑)

  总:满井全景(面)

  满井春色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点)

  (白描、比喻、拟人)

  点明主旨:郊外有春意,只有未出游

  抒写性灵

  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自傲、自嘲)

《满井游记》的教案9

  一、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正确掌握文中丰富的实词的读音、书写和词义

  2. 体会文中记叙描写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 理解作者抓住特点表现初春景象的写法及其渗透的作者的感情

  二、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一、二

  三、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三

  四、 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

  五、 教学步骤

  (一)、教学导入

  开门见山,介绍作者直接导入。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其为领导人物。他一生写了很多山水游记,明张岱曾说写山水名家柳宗元之后就当数他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最具代表的山水游记《满井游记》

  (二)、朗读课文,读准子音,停顿

  1. 教师范度,正音正字,学生听读,作好标记

  燕 廿二日 土膏 鹄 髻鬟

  浅鬣 蹇 呷浪 堕事 恶能无纪

  2. 重点句子的朗读停顿

  l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l 如倩女之会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l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l 夫不能以游堕事

  3.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一到两遍,力争读熟

  4. 生齐读,老师再次纠正错误

  (三)、默读课文,正确掌握文中丰富的实词的词义,疏通文意

  1.实词 冻风时作 土膏微润 娟然如拭

  呷浪之鳞 冰皮始解 浅鬣寸许

  髻鬟之始掠也 泉而茗 堕事

  恶能无纪

  2.虚词 “之” 结合课后练习三学习

  “而” 表转折 而城居者未知也

  表修饰 红装而蹇者 如倩女之会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勾画出难以理解的词句进行交流讨论。(可以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共同学习),文章虽有不少难解词语,但课下注释很详细,再结合合作式学习,疏通文意,也并不和困难。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 选几位学生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水、山、柳、麦、人、鸟、鱼,人与自然相映成趣。

  3. 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此题要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谈)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l 学生可能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予以肯定,并稍做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关键语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及“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此题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结合作者本人的性情,经历来思考)

  l 明确:前句是写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后句则表明自己与庸俗之人的区别,表达了他对官场、大自然、及人生的态度。

  (五)、赏析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妙处。

  学生阅读课文,谈谈你认为本文写景有那些精彩之处?

  (学生可做小组学习,将心得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组内派代表进行发言)

  教师小结:1。白描: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初春景物生动的形象,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将舒未舒,柔稍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

  2.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欣喜、舒朗的心情;以新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以新装倩女比喻被雪洗过的山峦,生动又传神。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3.文中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生自由散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可背诵

  (七)、布置作业

  1. 用自己的语言改写课文第二段

  2. 整理记忆本课重要的实词

  附板书设计

  城中余寒

  总;满井全景

  满井春色 分:水 山 柳 麦 人 鸟 鱼

  点明主旨:郊田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结束全文 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

《满井游记》的教案10

  (一)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1课时,满井游记 教案示例。

  教学过程:

  一、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检查预习。读后,教师正音。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三、学生自助解决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不懂的地方存疑。

  四、教师释疑,师生共同疏通文章大意。

  五、有条件的可以找来记录北方初春的录像带播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分组鉴赏。可以从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写景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意图、读后感等诸多角度入手。

  七、教师总结。

  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以“春”为题材的不少,但从时节看,大多是写仲春、暮春之景;从地域来看,又多钟情“南国之春”;从情愫来看,且多“伤春”之作。本文写北国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为写春佳构。作者先放着线儿,并不急着写满井,也不急着写春风解春情,而是将笔锋一转,点染出春寒料峭,余寒犹厉,紧要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这一笔,可谓据实招来,北国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国:风最轻柔雨最时,根芽长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却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只如笼中鸟的北国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来回地踱着方步了。人是关不住的,他终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风驰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辄返”。盼春之情切,犹如那胀鼓鼓的弓箭,一触即发。

  北国的春了无痕,可不,从春朝节到二十二日,这才几天的工夫,春就驻到北国了。且看这满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这一切是那么秀气传神,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初春,这一处景致准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写尽春意处处,令人遐想联翩,比起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里去,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更有意境。“柔梢披风”,岂不正是那个刚梳妆的美女子吗?“柔”大概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国的风中,一定更具丰姿了。“绿浅黄深二月时,傍檐临水一枝枝。迎风无力纤纤挂,待月多情细细垂。”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个诗人曾经这般钟爱呢?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寻春客,他们或“泉而茗”,或“罍而歌”,或“红装而蹇”;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便是北国的春天,难怪作者“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满井游记 教案示例》。

  八、小组汇报鉴赏成果。

  九、作业。就鉴赏成果,写成一篇400字以上的文学评论。

  教案点评:

  文言文的教学不必每课都弄得特别细,尤其是自读课文,要允许学生“囫囵吞枣”。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多读读,多议议,甚至可以找来同题材或同体裁或同时期同一作家的作品,开展比较阅读,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

  (二)

  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最,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共同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 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

《满井游记》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5、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鹄(hú)鬣(liè)茗(míng)罍(lěi)蹇(jiǎn)倩(qìan)髻(jí)鬟(huán)浃(jía)乍(zà)澈(cè)靧(huí)曝(pü)呷(xiā)

  二、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了岳阳楼,在欧阳修指引下,观赏了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的东直门有什么美景。走,我们踏青去!

  1、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进土,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小组互助,教师更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赏析

  一、提问:请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二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三段:交代了写作本文用意和写作时间。

  二、提问:

  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三、提问:

  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四、提问:

  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层意。

  可以分三层。

  第一层(从“甘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二层(从“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的盎然春色。

  第三层(从“始知……”到“末之知也”):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

  五、提问:

  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

  感受:“若脱宠之鸽,”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 “山峦”、“柳条”、“麦田”、“游入”、“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六、提问:

  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并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七、提问:

  请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心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八、提问:

  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l)若脱笼之鹄:以物比人(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人比物(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九、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

  十、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走进名校》

《满井游记》的教案1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虚词“而”“之”的用法。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能力训练点情景想像、朗读。

  (三)德育训练点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美育渗透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的抒情艺术。

  二、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景,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自读、朗诵.老师启发提问、点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一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并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问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5.提问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

  6.提问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

  自然景一人文景一自然景

  (山水风光一游人一动物)

  远景一近影

  (山水风光一柳梢、麦田)

  7.提问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一若脱笼之鹄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一轻松喜悦一感叹赞美

  (抑一扬)

  (四)总结、扩晨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田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近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习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每个2分)。(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1.燕(yan1) 2.花朝(zhao1) 3.辄(zhe2) 4.妍(yan2) 5.倩(qian4)

  6.靧(hui4)面7.蹇(jian3) 8.呷(】xia4) 9.廿(nian4) 10.浃(jia2)

  口述:1.比喻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共有哪几个比喻句?(共有3个:①若脱笼之鹄。②如镜之新开……③如倩女之赜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积极性。如果在水平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六)板书设计

  袁宏道

  自然景: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睛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曝沙之乌、呷浪之鳞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一若脱笼之鹄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一轻松喜悦一感叹赞美

  (抑一扬)

《满井游记》的教案13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重点:流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文章大意。

  教法:点拨讨论、自渎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新课: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春天在人们心中是一个美好、充满希望的季节。我们已学过一些描写春天美丽景物的散文。古人如何感受春回大地的气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山水游记就向我们呈现了一幅色调清淡、意境悠远的初春图。

  二、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现在的湖北省)人,文学家。与兄宗道、第中道合称“三袁”,是“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反对文学复古主张,要求“不拘格套,抒写性灵”,他们的作品大多以自己的语言来表现真实的思想感情。

  三、结合注释,扫清文字障碍,将课文通读一遍。

  请注意下列家点字的读音与意义:

  廿二日,天稍和:二十二日。

  若脱笼之鹄:天鹅

  泉而茗者:愿意为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为“煮茶”。

  罍而歌者,愿意为酒杯,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为“端着酒杯”

  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愿是跛足之意,引申为驴,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为骑驴”。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倩:美丽的。

  汗出浃背:湿透。

  四、指导朗读。

  1、放录音范读。

  2、学生齐读课文。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五、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文中的景物,并用笔将课文中所描写的初春美景画下来。然后同学互相欣赏。

  六、课堂练习:

  下边三组短语中的“之”,有的要译作“的”;有的可译作“的”,也可省译;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用不着翻译。试加辨析并说出所有短语的大意。

  局促一室之内

  郊田之外

  脱笼之鹄

  倩女之靧面

  髻鬟之始掠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的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细致地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体会融情于景的写法。

  教法:朗读、想象,老师启发、点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若脱笼之鹄。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

  麦田浅鬣寸许。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二、关于本文比喻句的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二进行)

  教师明确:比喻是修辞格的一种。运用比喻可以把陌生的东西边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如本文的比喻的运用使写景更加传神、生动。

  三、分析课文:

  设疑:

  1、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写了满井什么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段意。

  3、分析第二段的层次。

  总写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若脱笼之鹄——喜悦心情

  分写 水:水光的明丽

  山;春山的娟净可爱 (比喻)

  满井春色 柳条;将舒未舒

  麦田:破土而出又齐整喜人

  游人:泉而茗

  罍而歌 早春郊游图

  红装而蹇

  鸟鱼 (拟人)

  抒写感受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四、学生总结主题思想:

  这篇游记描写了北国初春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然、闲适自得的洒脱情怀。

  五、归纳写作特点:

  1、白描的手法。

  2、拟人的写法。

  3、生动的比喻。

  六、把《满井游记》和 《醉翁亭记》进行比较。

  课堂小结:

  本文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阅读本文,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满井春色 总写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若脱笼之鹄

  分写 水 山 柳条 麦田

  游人 鸟鱼 (拟人)

  抒写感受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写景小品文的特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欢快心情。

  3、学习本文作者准备生动,层次分明地描写景物的写法。

  4、通过学习这篇小口文应认识到只有冲破种种限制,扩大视野,才能发现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美。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朗读课文并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设想:

  1、《满井游记》虽是一篇小品文,但生字却不少,要注意正音。

  2、作为自读课,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才能体会作者所抒之情,所写之景。

  3、文中几处不易理解的日子,是学生疏通文意的难点,教师应给予帮助,学生可继续采用“增”、“删”、“移”、“驾”、“换”的方法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法:

  同学们,每年早春三月祖国南方已是百花盛开,花田锦簇,而我们北方仍是永瘦山寒,枯燥乏味,不过只要你走出家门,步入野外,仔细观察,那可就别有洞天了。不信,请读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看他描绘了怎样一幅清新,秀美的北方郊外早春图。

  二、预习检测(幻灯出示)

  1、给下列加点字准确注音。

  燕(yān)地寒

  飞沙走砾(lì)

  辄(zhé)返

  廿(niàn)二日

  倩(qiàn)女

  髻(jì)鬟(huán)

  花朝(zho)节

  乍(zà)明

  脱笼之鹄(h)

  出于匣(xiá)

  始掠(lüè)

  浅鬣(liè)

  披风(pī)

  泉而茗(mín)者

  罍(léi)而歌者

  红装而蹇(jiǎn)者

  曝(pù)沙之鸟

  呷(xiā)浪之鳞

  2、填空: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作者袁宏道,字,中朗,号,石公,明公安(现在的湖北省)人,文学家。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对作者袁宏道作一些补充介绍。

  袁宏道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亡。作过吴县知县,顺天教授等官袁氏兄弟三人(兄宗道,弟中道)都以文学见长。当时称为“三袁”,宏道成就最高。他是当时反对文学上复古派的重要人物之一。著有《袁中朗全集》。

  三、了解写景小品的特点:

  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课上则深入浅出,在记叙上则简明生动。

  四、解题:

  满井是明代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每逢早春三月,是郊游的好去处,作者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文章。

  五、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理解内容。

  方法:读读——议议。

  1、教师范读课文二遍。(学生所读另一遍要正字,听读第二遍要揣摩句意。)

  2、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第一段,然后大家再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选取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余”、“剩余”。“砾”小石块、碎石。

  3、全班齐读第一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之内。寂寞难耐的心境。

  4、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的第二段。(句指一名朗读好的同学进行领读)注意全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愉快之情。

  5、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在此基础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这段难度较大,教师应巡回解疑,之后选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偕”,一同。“高柳大堤”,高大的柳树成排分立在堤的两旁。“冰皮始解”,河上的冰冻开始溶化。“拭”,擦,“晶昌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小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6、学生齐读第二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表害作者回归自然的愉快心情。

  六、分析写景特点:

  1、全班齐读,从整体上把握所写之景。

  2、学生自读(要求:一句一句认真读,读出层次来)。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之后在全班交换意见,教师再做系统梳理。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外,寂寞难耐的心境是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的陪衬之笔。(第二部分是分析的重点)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微涧,一望空阔”及“若脱笼之鹄”的愉快情怀。

  然后从四个方面具体写景物的细节:①写河的小峦;②写柳条麦苗;③写游人;④写“曝沙之鸟”,“呷浪之鳞”,作者写景中用新奇恰当的比喻,使景物生动形象,触手可及,愉乐之情跃然纸上。

  最后给局点明全文的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

  七、齐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堂练习:

  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的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九、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结)

  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为上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的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十、布置作业:课后练习1—2题。

  译文:

  北京一带气侯寒冷,过了花朝节,冬寒还没有退尽,经常刮起冷风,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我)只好躲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每次顶着风坐车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转了回来。

  22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成排的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温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这时河上的冰开始溶化,水波突然闪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触化的雪水洗耳恭听过后,那样美好光洁,呈现出迷人的风姿。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出大了,高一寸左右。游人还不算很多,但用泉水者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可以看到,风力虽然还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浃背。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儿,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情态,毛羽、鳞鱿当中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都不知道啊。

  〈板书〉

  满井游记

  袁宏道

  概括: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春

  出游探春

  春水(如镜出匣)和春山(如倩女妆罢)在

  柳条(桑梢披风)和春苗(浅鬣寸汗)

  具体

  郊(层次分明)游人游春:尔而茗,罍而歌,红装而蹇外

  鸟鱼

  春:安适恬静,悠然自得。

《满井游记》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讨论点拨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疏通课文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读课文

  1、教师示范朗读

  (多媒体显示)

  (1)学习巩固生字

  (2)强调长句子的断句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读,并点评(①读音是否正确;②停顿是否分明)

  (二)译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发现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多媒体显示)

  内容如下:

  ① 常用实词。

  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四、课下作业:

  笔译课文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

  一、检查课文翻译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三、品读课文

  阅读思考: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归纳要点:

  1.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

  5.(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四、课堂小结:

  《满井游记》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山水游记。

  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五、背诵写景的句子。

  六、课下作业:

  完成《目标检测》的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满 井 游 记 袁宏道

  ——城中余寒 (欲扬先抑)——苦恼的心情

  总:满井全景(面)——欢快的心情

  ——满井春色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点)——欣赏与赞美之情

  (白描、比喻、拟人)

  点明主旨:郊外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游自此始 总结全文——寄情山水的意趣

【《满井游记》的教案】相关文章:

《满井游记》教案07-18

《满井游记》的教案06-26

《满井游记》教案06-27

满井游记教案06-27

满井游记的教案06-26

满井游记的经典教案06-26

《满井游记》教案06-24

满井游记教案09-10

《满井游记》教案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