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时间:2022-06-09 15:19:36 教案 我要投稿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范文(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范文(精选10篇)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与实践,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进一步学习分数,应用分数的兴趣。

  2、通过评价与反思,使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运用知识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分数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对所学知识进行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探索与实践

  1、引入谈话。

  师:今天我们继续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整理与练习(2)。

  2、 完成“探索与实践”第5题。

  (1)理解第(1)小题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画线段图)

  (2)学生演示画法。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画出线段图。

  (3)集体评价,列式计算。

  (4)学生根据计算结果,画出长方形。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画?

  (5)理解第(2)小题题意。

  (6)怎样求现在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并求出现在长方形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3、完成“探索与实践”第6题。

  (1)理解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画长宽是多少的长方形,小组讨论确定长方形。

  (2)尝试练习画出现在长方形的长和宽及面积。

  (3)算出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4)小组汇报交流。

  比较上面两题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互相说,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加深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

  二、评价与反思

  1、理解每一条评价指标的意思。

  2、学生逐条自我评价。

  3、交流汇报。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有哪些不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评价与反思中能自我检讨,逐步提高能力。]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收获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认识量角器。

  2.会使用量角器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量角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

  1.灵活使用量角器。

  2.能根据测量的情况,区分内、外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张练习纸,两种量角工具(单个小角和半圆量角工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两个角,角一和角二)课前纪翔和李毅画了两个角,让我帮忙比较大小,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帮他俩比较一下,哪一个角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此处更改为直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目的是更贴近生活,引出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测量工具的选择

  看到这四个字,你有什么问题?(用什么量?怎么量?……)咱们一个个的来解决,先看第一个问题“用什么量?”谁来猜猜看?(尺子……)这都是大家的猜想,究竟谁说的对呢?咱们一起想一下以前学过的有关测量的知识,能不能有所启发。(课件)线段的测量和面积的测量。大家想想看,用什么来测量角的大小呢?(用小线段的长度测量大线段的长度,用小正方形的面积来测量大图形的面积,应该用小角来测量大角。)

  2.两种量角工具的选择

  (1)用单个小角量角

  用单个小角量一量练习纸一上的角一是几个小角?(先自己量,然后生演示操作,是两个小角。)那么角二是几个小角呢?试着量一量。(学生演示)这次需要四个小角,有没有比较简便快捷的方法,一下就能量出来呢?

  (此处,更改为量取四个小角的角,比较麻烦,从而引出半圆量角工具。四个小角的目的让学生知道每个小角的顶点都聚在一个点上,就是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为后续角的度量打下基础。)

  (2)连在一起的角

  我们可以将这些小角连在一起,组成这样一个量角工具(出示半圆)。我们再用这第二种工具来量一量角2是多少个角?(4个小角)用第二种工具来量角3是多少个角?(3个半小角)

  【设计意图:4个小角制造麻烦,促使改进量角工具为半圆量角工具,更为简单快捷。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小角的顶点都在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由3个半小角制造认识的冲突,促使学生思考改进量角工具的方法。】

  3.改进量角工具

  (1)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改动一下手中的量角工具,是我们的测量结果精确的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呢?(课件)将每一小角再分成两个小角,数出一共有七个小角。

  (2)给量角工具标上数字

  如果每次都是一个一个的数,有什么感受?能不能想个办法,不用一个一个的数,一眼就能看出这是12呢?

  开始的这条边上应该表上数字几?想想我们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时,都是从刻度几开始的?

  (3)再测量一个角,但是还是不能用一个整数表示,怎么办呢?(课件)把每个小角平均分成十分,可以得到多少个更小的角?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数出7个、12个角,体会到一个个数比较麻烦,引发出进一步改进量角器的必要。】

  4.简化量角工具

  看看现在的量角工具有什么感受?简化量角工具,得到的工具和量角器几乎是一样的。

  5.量角器上读角

  (1)认识一度角

  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一度角。记作“1°”。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那两个一度角是几度角?三个一度角是几度角?

  (2)认识几度角

  ①认识5度,145度角。②反方向读角,怎么能看出是50度的角?

  (3)能不能想办法不用计算不用数,一眼就能看出是50度的角?

  【设计意图:认识角的计量单位,感知1度角的大小,初步理解量角的方法。50度角同时引发读角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引出外刻度。】

  6.认识量角器各部分名称

  量角器外圈数字叫外刻度,量角器内圈数字叫内刻度。量角器有两个0刻度线,分别对应着内外刻度。所有小角顶点聚集在一起的这个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

  同学们看我手中的大量器,和老师一起说说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7.(1)读出下列各角的度数

  开口向右70度角和开口向左60度角,开口向右用到量角器的内刻度,开口向左用到量角器的外刻度。

  (2)在2号练习纸上画出下列各角(注意强调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刻度线)90°,180°,120°,60°(强调内外刻度两种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和使用内刻度和外刻度,在会读的基础上正确的画出各个角。】

  (此处增加开口向右70度角和开口向左60度角,以及在纸上画角,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内外角,也为量角做好了准备。)

  (3)拿出自己的量角器,试着量一量3号练习纸上角一的大小。(学生操作演示)强调注意中心点对齐,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看是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并读出度数。

  (4)量一量3号练习纸上其余各角的度数。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

  (1)先算什么;

  (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

  (3)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习

  1、课本4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习七第3题。

  164×32= 54×145= 254×36=

  217×83= 43×139= 328×25=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练习七第2、4题。

  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略)

  四、教学反思: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复习两位数乘除法。

  2.在具体的情景中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两步(或三步)的应用题。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水对我们人类来说非常重要,世界的个别地区已经开始缺水,我们为了节约水源,大家应该从小行动起来,养成人人节约用水的习惯,你看小胖家行动的如何?

  二、新课探究

  (一)探究一

  小胖的想法和我们是一样的,他决定从身边的小事的做起,节约用水。

  出示:小胖家如果每天节约水30千克。

  你能根据这个条件提出一些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反馈:一周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

  一个月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0天计算)

  一年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65天计算)

  你们能帮他算一算吗?学生练习、汇报

  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出示:当因数末尾有零的时候,可以先把零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在得到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零。

  (二)探究二

  实际上节约水资源也可以节约水费的开支,关于水费的问题小兔帮小胖算了这样一笔帐

  出示:小胖家去年共缴了1224元的水费,它想请大家帮它算算小胖家平均每个月缴多少元的水费?

  学生练习、汇报,由学生自己讲解

  (问: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

  一年的水费÷12个月=平均每月要缴的元数

  1224÷12=102(元)

  问: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时候,你又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呢?

  出示:从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哪一位上不够除就用“0”来占位。

  (三)探究三

  出示:小胖家今年准备平均每个月比去年节省4元水费,照这样计算,今年预计一共要缴多少元水费?

  问:这里哪些词的意思不理解,你可以提出来?“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呢?是照“怎样”的计算呢?

  请大家自己试着做一做,有困难可以先和小朋友商量一下。

  学生尝试、汇报交流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02-4)×121224-4×12102×12-4×12

  =98×12=1224-48=1224-48

  =1176(元)=1176(元)=1176(元)

  师:

  ①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②这三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③这样的两、三步计算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三、课内练习

  1. 练习一:计算下列各题

  45×12= 45×102= 450×1200= 504÷14= 4284÷14= 32640÷32=

  师: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2. 练习二:括号中应填几?

  ()×32=256 1430÷()=13 ()÷109=109 128+()=2987

  括号里的数该如何求?

  3. 练习三:实际运用

  小胖和小巧在游泳馆练习游泳。(从泳道的一端游到另一端算一次)

  ①小巧在泳道中泳一次要37秒。她用同样的速度游了13次,需要多少秒?

  ②小胖在泳道中用了7分12秒游了12次,每次需要多少秒?

  ③他们俩谁游得快呢?如果他们同时出发,都游了14次。相差多少秒呢?

  四、课堂小结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圆括号的要先算圆括号里的。

  板书

  复习两位数乘、除

  1224÷12=102(千克)答:略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102-4)×121224-4×12102×12-4×12

  =98×12=1224-48=1224-48

  =1176(元)=1176(元)=1176(元) 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圆括号的要先算圆括号里的。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5

  一、复习

  1、口算:

  54+26= 88-12= 75+15= 100-68= 38+12= 12+45= 33+57=

  18+35= 66+41= 98-64= 35+25= 69-45= 100-25= 36+54=

  2、计算

  235+516= 8695-4687= 561+687= 1357-898

  3、小结笔算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二、目标实施

  1、教师引出课题: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对小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A、学生自己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在哪些地方经常与小数打交道。(抽几名学生回答)

  B、师出示超市价目表,请一名学生来做“服务员”为大家介绍一下商品价格。

  2)、请同学们选择两种自己喜欢的商品写在购物单上,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并写出计算方法,写完以后同桌之间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3)、抽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书他们的购物单,并说一说他们的计算方法。

  4)、学生总结小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5)、老师总结小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并板书:小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再相加。

  6)比一比:同桌之间互相比较,看看谁用的钱多?多多少?

  7)、抽两名学生上台板书自己的计算方法,并讲一讲。

  8)、学生总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9)、老师总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板书: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再相减。

  10)、学生总结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都是先要小数点对齐)

  8.课堂练习

  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小小采购员”:老师准备用50元班费来布置教室,你们能帮助我想一想该买些什么?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剩多少钱?

  9,布置作业:完成课后联系1、2题

  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口算卡片

  (2)、超市购物小票。

  (3)、一些物品如文具类(作为商品)

  11、自我问答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借助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从超市购物入手,自由选取物品以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设置买教室装饰物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超市购物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首先根据购物单寻找信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更大。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材p120——121例3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教学过程:

  一、摆一摆

  1、用棋子做学具摆一摆:

  1)每边放3个,四个角都放,围成一个正方形,一共要放几个棋子

  2)每边放4个,5个、6个各要多少枚棋子?

  2、将摆放每边的棋子数与总数记录下来,看看有什么规律?

  二、新授:

  1、出示例题及围棋教具,

  围棋的最外层每边能放19个棋子,想一想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2、交流方法

  3、小结,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他与植树问题又有什么联系?围棋子与间隔数相等,是在封闭线上的植树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1)48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大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定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

  2)要在五边形的水池边上摆上花盆,使每一边都有4盆花,可以怎样摆?最少需要摆多少盆?

  3)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团体操表演。四年级学生排成下面的方阵,最外层每边站了15个人,最外层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整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2、变式练习:练习二十6、7两题。

  四、课堂总结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

  认识折线统计图。

  二、编排特点

  第一学段:第二学段:

  经历统计的过程。

  单式、复式统计表

  条形统计图(以1代2、5)平均数

  1.由条形统计图引出折线统计图,突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由于学生对条形统计图比较熟悉,教材由条形统计图引出折线统计图,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它们的异同点:都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但折线统计图还能看出数量增减的变化。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

  这一点是编排内容编排的共同特点,因为统计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材在编排时都注意提供学生熟悉了解的现实情境作为统计的素材。

  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身高的变化、月平均气温、病人的体温记录、旅游消费情况等。

  “生活中的数学”栏目中,引入2003年北京市非典疫情的数据,使学生在了解生活常识的同时,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

  这一单元,我上学期就已经教了,

  三、总体感觉:

  1、知识条理清晰,学习难度不大,学生掌握较好.

  2、与生活联系紧密,信息量大,学生乐学。

  四、温馨提示:

  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参:与前面的教学要求一样,我们不要求学生会制作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只要能根据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就可以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但并不对此作统一要求。

  五、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例1及做一做

  例2及练习十九的2、3两题

  练习十九

  练习十九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并学会分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并学会分析折线统计图。

  教学准备:

  1、学生调查生活中那里用到折线统计图。

  2、教师准备一周天气预报的资料。

  3、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你们去过科技活动中心吗?喜欢去吗?

  到科技活动中心不仅增长了不少科学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看,这些同学也喜欢参加科技活动,他们正在参观科技展!(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二、教学折线统计图。

  1、师:科技中心的工作人员把1998~2003年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制成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图中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同桌一起说一说)

  师:条形统计图通过直条的长短,很形象、直观地显示出各年参观的人数,及哪年人数最多?哪年人数最少?

  2、师: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的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课件演示从

  条形统计图变为折线统计图)图中横轴、纵轴同样各表示什么?(课件横轴、纵轴闪烁)

  这图怎样表示各年的人数的?(用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从图中还能发现1998~1999年参观人数有什么变化?

  以后各年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图中怎样表示参观人数变化情况的?(线的方向)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现象。能直观地分辨常见的平移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会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教学重点:

  1、体会平移的本质特征。

  2、物体沿着直线运动,把这样的直线运动叫做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

  1、这个物体在做什么运动?

  2、物体从一个位置沿着 直线运动 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平移。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谈话,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复习了平移的知识。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3

  (1)怎样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

  小结:平移的关键:根据箭头观察平移的方向,采用找对应点的方法确定平移的格数。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方法步骤

  (1)找出原图形的关键点(如顶点或端点)

  (2)按要求分别描出各关键点平移后的对应点

  (3)按原图将各对应点顺次链接。

  3、平移的特点: 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

  三、巩固应用P87做一做

  四、总结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的理解,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理知识,灵活运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回顾、整理知识的能力,以及探索与实践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个单元,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回顾与整理

  1、梳理知识。

  小组讨论:

  (1)三角形的边和角各有哪些特征?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有什么特征?

  (3)本单元学习的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上面的三个问题,将本单元学习的这些图形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2、交流汇报。

  (1)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完成下面的板书:

  特征

  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内角和等于180。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

  两组对边相等。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长度不相等。

  三角形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角都是60。

  轴对称图形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与应用”第1题。

  出示题目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名称,再独立画高。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方法,以及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各有多少条。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与应用”第2题。

  这道题是根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分类。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分类,再让学生说一说分类的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三角形按角的特点进行分类时,只要判断三个内角中最大的内角是什么角,这个三角形就是什么三角形。

  3、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应用”第3题。

  这道题是综合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第(2)小题是求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只要用90减去另一个内角就可以了;第(3)小题是求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用(180-顶角)÷2来计算。

  4、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应用”第4、5题。

  这两道题都要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来解决。

  5、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应用”第6题。

  这道题是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进行画图。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94页“探索与实践”第7题。

  (1)让学生思考怎样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图形后平移成一个长方形。

  (2)动手在平行四边形纸片上画一画,剪一剪,移一移。

  (3)交流讨论。

  2、完成教材第95页“探索与实践”第8题。

  (1)拼一拼。

  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两个梯形纸片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2)想一想。

  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呢?

  四、反思总结

  1、课件出示教材“评价与反思”部分的评价量表。

  组织学生结合各自的情况进行填写。

  全班交流。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教材要求学生从生活中的例子来探索加法运算特点,通过观察和思考分析找出它的规律,要示学生初步了解这些规律,用字母表示这些规律,并能够理解及运用。教材在教学安排上由浅入深,加法运算律的学习是探讨乘法运算律的基础,因此这部分知识占据着重要的篇幅。在此基础上,教材引出了乘法运算律的知识,这两部分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在培养分析归纳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和独立自主、主动探索的学习意识。

  学情分析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并归纳出运算律。

  2、重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引入实际事例,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规律、发现规律。在练习过程中提高合情推理和初步演绎推理的能力。

  3、在具体的情况下逐步学会合理灵活地应用运算律,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课前谈话。

  2、情景引入。(出示课件)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师: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呢?

  生口答列式

  师:你发现了什么?那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板书:28+17=17+28)

  2、师:求“女生有多少人?”你会列式吗?

  (生答,师板书:17+23=23+17)

  3、师:你能照样子说出几个这们的等式吗?

  4、师:(1)请你仔细观察上面的等式,你发现等号两边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那你能不能想办法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所有的等式呢?

  5、交流:我们以前用过这样的规律吗?想想在哪儿用过?(加法验算)

  三、教学加法结合律

  1、师:刚才同学们不仅解决了2个问题,而且还学会了加法交换律。那你会解决第三个问题吗?请你用一个综合算式来表示。

  (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师:你是怎样列式的?(28+17)+23

  你先算的是什么?(跳绳的人)

  追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28+(17+23)

  你先算的是什么?(女生人数)

  师:(28+17)+23算出来的是什么?28+(17+23)呢?你发现了什么?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28+(17+23)=(28+17)+23

  2、师:如果让你来算,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师:请你算一算,下面的O里能填上等号吗?

  4、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两个等式,等号的左右两边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

  5、师:(1)三个数相加,是不是都存在这样的规律呢?

  (2)你能照样子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3)写得完吗?你会像加法交换律一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吗?

  板书:(a+b)+c=a+(b+c)

  6小结。(板书:加法结合律)

  四、巩固练习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整理复习试题最新09-26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08-26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导学案第七单元11-04

小学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04-09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09-30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03-08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09-30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最新模板02-23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的测试题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