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2-10-25 15:30:30 教案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24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24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9-70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发展统计观念,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关键:

  重点:读懂统计图,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关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认识平均数,并能运用已学统计知识和平均数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读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投篮比赛吗?你们懂得一些投篮比赛规则吧?

  师简要说明一些投篮规则。

  师:三(1)班同学分成四小组举行两场投篮比赛,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师:第一场比赛,准备,开始!同学们把比赛结果制成了统计图,请看!通过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发言,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发言。

  接着展示第二场比赛结果的统计表。师:这是第二场比赛的情况,谁能根据统计表帮老师把这场比赛的统计图完成呢?

  然后全体进行评价。

  (二)活动二:奖牌给哪组

  师:两组比赛情况已经出来,下面让我们来评一评这两块奖牌分别该给哪个组?(师出示奖牌,同时展示课题:比一比)

  师:我想请大家来做裁判,你们乐意接受吗?

  师:同学们可以从中任选一场来评,评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看谁的办法好,理由充分,我们要给优秀裁判组发奖牌,各小组加油哟!(同时出示小奖牌)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参与活动,然后反馈意见,适时发优秀裁判奖牌。

  师小结:第一场比赛两组人数相同,第一组总数20个,第二组总数19个,所以奖牌应给第一组。

  问:第二场比赛中,第三组总数25个,第四组总数24个,但人数不相同,奖牌应给哪组呢?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光看总数不公平,应比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即平均数。(板书:平均数)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每组的平均数吗?

  激起学生再次进行讨论。

  小组汇报:①移多补少

  ②计算平均数:第三组 (5+8+4+2+6)5=5(个)

  (板书) 第四组 (6+5+6+7)4=6(个)

  师生小结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第四组。

  师:刚才大家在积极思考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哪组,最后是谁帮我们解决了难题?

  生:平均数。

  师:你们觉得平均数怎么样啊?

  师生小结:像第一场比赛人数相等,我们可以求总数,也可以求平均数;但第二场比赛人数不相等,就一定要用平均数才能解决问题,这里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人数。同学们的裁判任务完成得真不错,我代表三(1)班同学感谢大家!

  (三)活动三:试一试

  师:最近小熊开了一个冷饮店,本月前三周卖出冰糕情况见统计图。(展示统计图)小熊现在有个难题,本周该进多少冰糕呢?你们能不能帮小熊解决这个难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反馈意见,师生共同评价,意见合理都要给与鼓励。

  (四)活动四:说一说

  师: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比如,我了解到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部分学生汇报身高,师适时强调同学们要加强锻炼,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或用到过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说说看。

  指名汇报,师及时进行表扬,并鼓励学生平时要积极思考,善于积累数学知识。

  (五)实践活动

  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对分数意义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个部分,而这个整体的内涵是丰富的。单位1是一个整体,由许多事物组成的集合也是一个整体,从而运用分数可以描述现实世界的许多现象。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体会分数的意义。

  2、体会单位1是一个整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填空:四分之一写作:,十分之三写作

  读作读作

  2、“”表示。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空白部分。

  4、用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二、新授

  1、分一分(二)

  把附页2中的图7涂上不同的颜色。(红色,黄色和蓝色)

  (1)红色占这些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2)黄色占这些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3)黄色占这些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2、试一试

  (1)一共有几只蝴蝶?

  (2)白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几分之几?

  (3)花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几分之几?

  (4)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分数?与同伴说一说。

  三、练一练

  1、用分数表示每幅图中每种图案的个数占全部的几分之几。

  红花:黄花:

  长方形:圆:三角形:

  2、按分数圈一圈。

  让学生展示自己圈的结果。(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圈法,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3、他们拿的铅笔一样多吗?与同伴说一说。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相同的分数,如果对应于不同的“整体”,那么它们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是不同的。)

  四、小结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对分数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懂得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个部分,而这个整体可以是1,也可以是由许多事物组成的。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一 元、角、分与小数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贵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以及学习了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让我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探究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的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时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货比三家”要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

  3、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务必要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为学生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整个单元的教学要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买书”一课,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了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后,应该把小数减法的问题交给学生独立去解决。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通过理解算理,发现规律,总结计算方法。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数学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理解整十数乘法算理。

  2、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

  三、教学难点:

  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计算特别快,我们比试比试?

  49 97 124 511 333 156

  生开火车对答案。 师: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乘数,乘数,积。(板书)

  (二)引入新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算式,你们是怎么计算的?51 32 510 320

  生:一五得五,二三得六,5乘10等于50,3乘20等于60。

  师:你们是怎样算的?说一说。

  生:510,10比1后面多了一个0,所以就在得数5的后面增加一个0。

  生:先不看那个0,算完后再加0。

  师:这个算式你们是怎么算的,为什么?

  生:320 ,就是3乘2个10,等于6个10,是60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师板书课题:找规律

  生1:1加了个0

  生2:1扩大10倍

  师:哪种描述更准确?

  生:扩大10倍

  师:谁能总结一下规律?

  生1: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扩大10倍。

  生2:积扩大10倍

  师:积为什么会变?

  生:其中一个乘数扩大10倍。

  师:你们能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计算这些题目吗?(大屏幕出示题目)

  49 123 117

  490 1230 1170

  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四九三十六,9扩大10倍,所以积也比36扩大10倍,是360。

  生:先不看末尾的0,算完后再在末尾添上0。

  师:下面这些题目你还会算吗?(出示题目)

  51 32

  5010 3020 师: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1:50个10是500

  生2:30乘2个10,就是302=60,所以30乘2个10等于60个10,就是600 师:观察上面算式中乘数和积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大约两分钟左右请学生汇报)

  师:下面我们就请一些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他们有什么发现?

  生1:第一个数相差10倍,第2个数相差10倍,积相差100倍。

  师:应该叫乘数,不是相差10倍,应该是扩大10倍。

  生1:第一个乘数扩大10倍,第二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

  师:谁再来说一说?

  生:第一个乘数扩大10倍,第二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

  (三)运用新知师:如果我们想把这种规律运用到类似的题当中去,我们计算时可以怎样做呢?

  37 153 233

  3070 15030 23030生:可以先不看末尾的0,最后在积的末尾添上0就可以了。(四)巩固应用

  师:你能根据这个算式,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你是怎样算的?

  生:先不看0,然后在末尾添上0。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本节课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重点解决“不够商1时商0”的问题。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教学中,当学生计算到被除数的十位发现不够商1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恰当地引导,从分物的角度和除法本身的计算规则分别进行理解,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节 约(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

  师:我们国家现在提倡勤俭节约,谁能说说哪些做法是节约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见闻进行列举。

  2.导入:有3个班的同学用实际行动来倡导节约,他们积攒了许多旧报纸和矿泉水瓶,送到废品收购站回收利用,我们来看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是否能帮助他们解决。

  设计意图:在学习新课之前与学生进行谈话,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探究新知

  1.了解情境图。

  课件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找到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并完整表达。

  (3个班积攒的报纸和矿泉水瓶一共卖了912元)

  2.尝试计算。

  (1)请学生根据上面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问题:平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算式:912÷3)

  (2)请学生口算出结果并写出口算过程。

  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能写出算式:900÷3=300,12÷3=4,300+4=304。

  (3)请学生尝试进行竖式计算。

  3.解决“不够商1时商0”的问题。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师:你们在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除到十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同时出示不完整的竖式如下)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口算过程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不够商1时商0”的道理,并板书完整的竖式计算过程。

  ①从分物的角度理解:先分走900元,912─900=12,余下的不够30元,每个班分不到10元,所以在十位商0占位。

  ②从除法本身计算的规则去理解:用被除数十位上的1除以3时,不够商1,需要将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用12再除以3,结果等于4,在个位上商4。

  (2)结合口算,说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完整地写出了912÷3的竖式计算过程,请大家结合口算的过程,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环节,学生能够透彻地了解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商0,并牢固地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对学生进行正确熟练地计算有很大的帮助。

  4.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

  (1)出示教材10页的第三个例题,提问: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读题,根据题意列出算式:522÷4。

  (2)引导学生独立进行竖式计算。

  (3)组织交流。

  师:这个算式是在哪一位上不够商1?应该怎样处理,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明确:在竖式计算中,当除到个位不够商1时,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余数是2。

  5.总结算法。

  师:在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导学生总结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的一般步骤: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除到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遇到不够商1的情况要商0占位。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1页1题。

  理解题意,在图中圈出答案后进行竖式计算。

  2.完成教材12页4题。

  先说一说竖式计算的步骤,再观察题目中的计算过程,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计算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布置作业

  教材11页2、3题

  板书设计

  节 约(一)

  912÷3=304(元) 522÷4=130(支)……2(支)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2. 使学生能更清楚的认识平移与旋转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独立设计出自己想要图案。

  导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案:

  课前动手收集一些图案。

  二、学生自主合作制作:

  1.说一说

  学生把自己课前收集的图案拿出来,同桌互相说说自己觉得它美丽的地方在哪里?然后说说这些图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2.找一找

  学生取出自己的水彩笔,把自己所拿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圈出来。

  3.画一画

  老师可以取出一幅图片,将其中一幅,对折撕掉,指名生画出它的轴对称图形。

  三、检测达标

  1.剪一剪

  学生取出自己的剪刀,剪出自己最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出一幅图案。

  四、评比结束本课:

  学生把自己设计图案拿出来,先小组比,选出优秀的图案,然后教师在评比出优秀的图案三份。

  课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会进行计算,学会检查,并提高准确率。

  教学重点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

  1、哪种要便宜。

  出示书本上的两幅图,让学生看懂图意。

  第一幅图:如果把2千克的大瓶作为标准,那么小瓶的要达到大瓶的数量,需要乘4,所以价钱也乘4。如果把小瓶的作标准,那么大瓶装的买500克,只需要除以4,价钱也除以4。

  第二幅:判断哪种油便宜。先让学生思考,再讨论。

  二、计算。

  让学生把这些题做在2号本上,教师批改后,再针对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让学生练习。

  三、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和图片:有96位客人用餐,可以怎么样安排桌子?

  合理地安排桌子,要让客人都有座位,桌子上又没有空位。

  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安排方法,如8张圆桌,2张方桌;4张圆桌,7张方桌。

  四、递等式计算。

  也要求学生做在2号本上,独立完成。

  五、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小明星期天想帮妈妈做事情,下面是小明做每件事所需要时间:

  用洗衣机洗衣服30分,扫地5分

  擦家具20分,晾衣服5分

  怎么样做得快?至少要花多少分?

  教师引导学生用洗衣机洗衣服的同时,先后做扫地、擦家具两件事,共用25分,最后晾衣服5分,最后晾衣服5分,所以至少要花35分。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旅游中的数学”实践活动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系列活动。在“租车”的活动中,通过解决40人如何安排车辆的问题,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用餐”活动中,通过搭配快餐,让学生懂得合理选择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计算用餐的费用,复习、应用小数的加减法。在旅游计划中,通过让学生了解旅游的路线、景点、费用等活动,提高他们收集与处理数据的能力。

  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之前,教材已有类似内容分别编排在其他各册中,学生已有初步的活动经历、体验。加之我班学生经济条件有限,外出旅游的机会少,要体会旅游中的情境稍有困难。但学校处在旅游之地,离旅游景地较近,对旅游有所了解,因此,我在创设情境时,选择了带领同学们去模拟旅游。将租车、买门票、参观、用餐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数学思维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习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那些美丽的地方?谁来告诉老师。(指名学生回答)

  2、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临潼也是一座旅游名城,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华清池、骊山、鸿门宴遗址、西安事变蜡像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你们最想去哪旅游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兵马俑博物馆旅游,去探究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旅游中的数学)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以前旅游美好经历的回忆,为后面旅游活动作铺垫;接着利用临潼丰富的旅游资源, ,创设去临潼兵马俑博物馆参观的情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模拟旅游的活动中。创设这样的旅游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强烈地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租车

  1、师:那么,我们要想去旅游,该怎么去呢?(乘车)让我们一起去租车吧!请大家看,从屏幕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呢?(课件出示情境信息)

  (1)共有40人去参观。

  (2)有两种型号的车可以租:大车限乘18人,每辆160元;小车限乘12人,每辆120元。

  2、提出问题:我们怎样租车呢?

  (1)同桌讨论租车方法,指名口答。

  ①可以租大车。大车坐的人多。

  ②可以租小车,小车花的钱少。

  ③我觉得两种车都可以租……

  3、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很好,我们租车时不仅考虑怎样租车比较省钱,还要考虑让车的座位尽量坐满,如果不可能坐满,空位必须尽可能少。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和百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单纯地呈现乘加、乘减综合算式,机械地记忆运算顺序,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为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扎实地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本节课教学设计突出了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图示的作用,鼓励学生通过直观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而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解决问题的过程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或者用直观图来说明所列算式的意思,因为画图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分析、理解的过程,所以用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直观地呈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能力。

  2.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结合问题情境说一说所列乘加综合算式的意思,再让学生根据算式的意思尝试计算,这样的安排,不必刻意强调运算顺序,学生就会根据题意明确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小熊购物(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熊胖胖的零食吃完了,它要到超市去买一些,你们想知道它买了哪些好吃的吗?不过小熊胖胖有个条件,就是它买完以后,你们要帮助它算一算应付多少钱。可以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看图读题,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教材2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胖胖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应付多少元)

  (2)筛选有用的数学信息。

  师:要求胖胖应付多少元,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呢?(学生汇报)

  胖胖应付多少元?

  请学生把有用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提问:要求胖胖应付多少元,你有哪些方法呢?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写一写吧。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交流。

  提问:你们有答案了吗?说一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有下列情形:

  第一种情形: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

  请学生说出图中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并帮助学生把意思表达完整准确。

  第二种情形:图形与算式相结合。例如:

  3×4=12(元) 12+6=18(元)

  请学生说说图意,再结合图形说一说每步算式的意思。

  第三种情形:只列算式,没有图示。例如:

  3×4=12(元) 12+6=18(元)或3×4+6=18(元)

  请学生通过画示意图来说明每步算式的意思,可让画图有困难的学生参考教材,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画图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同时有利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也为更好地理解运算顺序打好基础。

  3.观察比较,认识乘加综合算式。

  (1)课件出示两位同学列出的综合算式:3×4+6和6+3×4。

  提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点?

  (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是都有“3×4”,不同点是6的位置一个在前,一个在后)

  (2)提问:两个算式中的3×4表示什么?淘气的算式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笑笑的呢?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通过讨论、交流可以得出:两个算式都是先求买面包的钱数,再加上买蛋糕的钱数,从而求出胖胖应付的钱数)

  (3)教师小结:淘气与笑笑都是把分步列出的两个算式整合成一个既有加法又有乘法的算式,这样的算式叫综合算式。这两个综合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是相同的,只是先后出现加号与乘号的顺序不同。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道时间可以分钟面时间、经过时间两个方面,从而正确把握有关时间计算的概念。

  2、正确计算一天之内的经过时间,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两种时间概念:

  1、我们学习了两种记时法,老师这儿有一句关于时间的话,来看一下:妈妈上午8时,上班一天工作8小时。(板书:8时、8小时)

  (1)读一读,问: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请你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要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加以规范:

  8时:它表示上午的一个时刻,那时我们正在上课,它还可以写成8:00;

  8小时:它指的是一段时间。

  出示钟面(画一画)……

  指出:8时,是表示的某一时刻,用“时”来说,它是一个钟面时间。(板书:钟面时间—时)

  而8小时,是从8:00开始数8个小时,到下午4时下班,这一段时间里经过了8个小时,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时刻。) (板书:经过时间—小时)

  (3)指板书说:时,一般是指钟面上的几时,它表示的是钟面时间;小时,它一般表示的是从某一个时间开始到另一个时间结束,它是一个经过时间。 (用点●和箭头在钟面旁加以区分)

  2、判断,仔细听老师说的话,想:这是钟面时间还是经过时间?

  老师晚上10时睡觉;老师晚上睡10小时。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要通过一些钟面时间来简单地算经过时间。

  二、教学经过时间的计算

  1、出示:老师今天早上7:00上班,一直到中午11时下班,上午要上班几小时?

  (1)出示题目:这里的早上7:00、中午11时是什么时间?问题求上午要上班几小时是什么时间?

  (2)学生计算。

  (3)交流:用什么方法比较好? (实物投影反馈)

  板书:11-7=4(小时)

  11:00-7:00=4(小时)

  讨论:4的单位是时?还是小时?可以写成4:00吗,为什么?

  (4)结:像这样简单的计算,我们可以直接用后面的几时减前面的几时。

  2、王师傅上午7:30上班,中午11:00吃饭,他上午工作了多少时间?

  (1)独立思考

  (2)全班交流,说说怎样计算:要求的是什么时间?(经过时间)还能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吗?你是怎么减的?

  教师借助0—24小时图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不同方法。

  7:30——10:30 3小时,再加30分钟,是3小时30分

  7:30——11:30 4小时,再减30分,是3小时30分

  教师重点介绍横式书写方法,先减分再减时,分不够减想时借1作60。

  11:00(10:60)-7:30=3小时30分

  3、练一练:同学们下午1:00开始上课,下午4:25放学,同学们下午在校有多长时间?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

  示图,补充银行营业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1)计算每个商场的营业时间

  说说所标内容是什么意思?尝试练习

  (2)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计算每个商场的营业时间的?

  (3)比较得出结果

  师结: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若两个时间都在上午或下午,就可以直接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若两个时间,一个在上午,一个在下午,就要把下午的时间先化成24时记时法,再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

  四、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要求经过时间只要怎样计算?该注意什么?(单位;下午时间转化成24时记时法;退1作60来计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

  2.情境引入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1.例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

  2)学生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例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里减去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例3

  1)出示1个圆片: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1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

  2.填一填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认为在计算分数的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2

  教学重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32÷8 45÷5 63÷7 42÷6 54÷9 25÷5

  13÷4 26÷8 33÷6 52÷8 46÷9 61÷8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0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 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知道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书例4的情境图。

  他们算得对吗?你能帮他们算算付的钱对吗?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你是用什么方法的?

  1.让学生汇报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做出来的多种方法,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结果等于被除数。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2.练习验证

  出示54÷8

  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几个同桌计算的结果。

  3.小结:验算时,先在竖式的右边写上“验算:”,然后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在今后做题时,凡题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稿纸上用笔算进行验算。

  二、练习

  1.书25页做一做剩余两题

  学生单独练习

  2.反馈:

  根据学生的实际错误进行讲解

  3.小结

  除法验算的方法是什么?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课堂作业:

  85÷4112÷9756÷8124÷3

  985÷9423÷4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通过多个物体组成一个整体,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强调“平均分”在分数认识中的作用,感受分子、分母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强调“平均分”在分数认识中的作用,感受分子、分母的含义。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一、创设“分”的情境,把整体分开。

  1、把附页2中的图7涂上不同的颜色,说一说每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2、将小正方形剪开,说一说每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占整个的几分之几。

  二、把几个物体看做整体。

  二、老师这有一盒乒乓球,里面有3个黄色的,2个白色的。

  1、黄色的球占这盒球的几分之几?

  2、白色的球占这盒球的几分之几?

  3、好象分数应该和平均分联系起来的,这儿有吗?你是怎么想的?

  三、三、情境中找整体。

  第59页图上一共有几只蝴蝶?

  完成书上几个问题。

  四、四、巩固与提高

  1、1、练一练,第一题。

  2、2、有4个男同学,2个女同学。你能说一个分数吗?

  3、你是怎样想的?

  4、3、练一练第2题。

  5、按分数圈一圈。

  6、4、他们拿的铅笔一样多吗?

  五、。

  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不但可以表示一个物体,还能表示多个物体。

  板书设计

  分一分(二)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5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

  2.通过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数量关系式的意识;

  3.让学生认识并掌握一个数与11相乘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4×1020×2140×1280×30

  23+4567+9823+5476+80

  96÷3960÷3120÷4180÷3

  小黑板出示。

  二、笔算

  小黑板出示:

  34×5467×1940×87

  集体反馈。

  三、完成复习第6题

  思考:怎么算总千克数?

  集体反馈时,提问:如果这三题,要你要一句话概括一下,你是怎么算的,你会怎么说?

  四、完成复习第7题

  然后指点回答。

  1.用35×90,得电脑的价格。

  2.电脑的价格比计算器的价格多多少元?

  3.电脑的价格与计算器的价格一共多少元?等等。

  五、完成复习第8题

  集体解答。

  六、研究一个数与11相乘的规律。

  出示:

  24×1135×1157×11

  完成后,让学生思考一个数与11相乘有怎么的规律?

  最后通过竖式引导得出:一个数与11相乘,只要将这个数两边位,中间加,还要注意进位就可以了。

  然后用比赛的形式完成思考后面的填空题。

  七、补充作业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的过程。

  2、会计算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

  3、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

  1、填符号、写算式。师出示小黑板,呈现(1)组图,先分别用数表示两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再提出在○中填上合适符号的要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两个图形一样大,两个1/2合起来等于1。接着在○里填“=”。

  2、在前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写出加法算式。接着鼓励学生:你能写出一个减法算式吗?在学生交流写出的减法算式时,重点了解学生是怎样想的。

  3、(2)组图可仿照上面进行。

  三、看图列式计算:

  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说一说图表示的意思。

  2、鼓励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并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思路。

  3、看图写减法算式,仿照上述过程进行。

  教材只呈现了1-1/3=2/3的算式思路,教学时,还应启发学生写出1-2/3=1/3。

  四、练一练:

  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第三题,先鼓励每个学生都讲一讲图中的故事,并提己想到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如,4/4=1,1-1/4=3/4,1-2/4=2/4等。

  五、: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7

  教学目的:

  通过进一步的练习,让学生熟悉的掌握整十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小黑板出示

  14+5954-2316×5230×4

  168÷830×2065×1050×80

  2.完成复习的第1题

  提问:13×30,你是怎么口算的?

  80×30,你又是怎么口算的?

  二、估算

  在黑板上写上算式。

  23×58

  师:如果要估算这个算式,你可以怎么进行口算?

  完成复习的第3题

  要让学生说明是怎么估算的,把多少看作几十,然后口算出积即可。

  三、笔算

  小黑板出示:

  43×2125×2356×7863×80

  并要求第一二小题进行验算。

  集体反馈时,要注意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特别是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书写格式。

  要注意强调,乘法的验算方法,可以调换两个乘法的位置即可。

  四、填表找规律

  完成复习的第3题

  集体讨论,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通过引导与板书,让学生初步发展,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几倍,积也跟着扩大几倍。

  五、解决问题。

  通过条件与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感觉到图中的3个书架是个多余的条件,并没有用的。

  六、课堂作业。

  复习第2、4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8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69页例及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教科书第68页

  出示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让学生读一读故事内容,再请学生说一说这一篇故事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提问:这篇文章大约有多少字?你想用什么办法解决?(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

  汇报:(1)一个字一个字地数,就能数出这篇文章一共有多少个字,但如果文章长的话,就不太适用。

  (2)先数每行有多少个字,一共有几行,就可以。

  教师:两种方法第二种比较适用,现在我们就采用第二种方法,算一算文章大约有多少个字?

  学生动手操作:

  (1)每行最多有22个字,但有许多行的字数都比22少,估算每行大约20个字左右,本篇文章共有13行,所以列式为20×13=260,这篇文章大约用260个字。

  提问:20×13你是怎样口算的?

  (2)每行最多有22个字,一共13行,列式:22×13。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怎样算?

  二、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学生口算后教师讲评。

  提问:整十整百数乘数十数应该怎样算呢?

  三、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笔算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七的第3、4题。

  通过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列式解答,对于学生的列式,要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9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方法正确计算。

  练习重难点:在练习中让学生体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让学生掌握好整个计算的过程。

  练习内容:

  课本第64页的练习十五

  练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15×3= 19×4 = 53×3 = 61×7=

  14×10= 20×42= 50×60= 47×30=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唤起了对乘法计算的回忆,并通过口算,为下面的练习铺路。】

  2、计算:21×32,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

  提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这两个因数的最低位对齐)

  第一步先算什么?(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去乘另一个因数21,得数的最低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第二步再算什么?

  第三步再算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笔、动脑让学生复习旧知回忆起对旧知的复习】

  3、练习:

  书本64页练习十五的题目。

  (1)学生独立完成书本练习第1题,在练习本上列出竖式。完成后同位互评,最后在小组里订正。

  【设计意图:用于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请学生到黑板板演书本第2题,其他的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做一做。最后全班订正。

  (3)让学生集体读书本第3题,并收集好相关的信息。然后独立完成。

  (4)学生独立完成书本的第4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说题意,再独立计算解决问题。然后,交流检查计算结果。让学生经历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乘法运算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练习更好地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以及简单的加.减计算.

  2、促进学生对小数的了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及简单的加减计算.

  教学资源: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最近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这节课,我们就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做一些练习.

  揭题.

  二.组织练习.

  1、练习十/1

  (1)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独立填写后交流汇报.

  (2)第3幅图中的2个正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5/10合起来,它用小数表示是2.5.

  2、练习十/2

  学生独立填写有关小数,说说每个小数的含义.

  3、练习十/3

  (1)先分别说说每人储蓄的钱分别是几元几角?谁最多?谁最少?

  (2)指导比较:

  先比较李明和张圆,再比较王小军和张圆.

  先比较3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再比较9.8和9.5的小数部分.

  4、练习十/4

  先填数再回答问题.

  5、练习十/5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第一组题.集体订正. 注意竖式的写法.得数的整数部分如果是0时,这个0不要漏写.

  6、练习十/7

  (1)先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什么是“一套衣服”?

  (3)解决第一问.

  (4)自己提问并列式解答.

  7、练习十/8

  先找规律,再接着往下写.

  8、练习十/9

  独立填写,后交流.

  三.总结拓展.

  1、讨论思考题.

  2、订正以上的习题.

  3、作业:第107页第6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点

  2.能够判断三种线会并动手画出这三种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看图片:出示南京长江大桥、金们大桥、养马岛大桥,然后看大桥的平面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让学生准备好直尺和彩笔,想象一下设计师会先画什么?然后让学生画横的直线并且提醒学生画第二条的时候注意什么?

  设计完桥面再画什么(柱子)让学生动手画。再画拉索一条利用什么工具来画?

  二.教学直线、线段和射线

  1、通过画的图引出线段:让学生说说线段的特点,让学生用手势来表示段的意思,

  板书:线段:2个端点

  生活中有许多线段出示手中的尺子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是线段?

  谁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线段的例子(多找几个说说)然后让同学来估计一下数学书的边是多少?动手量一下看看估计的是否准确

  2.请在本子上画3厘米长的线段,再画比3厘米长的线段能画多长?让学生想象一下将3厘米长的线段无限延长、延长,这时它就几个端点?让学生说一说谁来起个名字?让学生画一条射线。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射线的例子,让学生多说一说。(太阳光、眼光)

  3.这还有一道题将3厘米长的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没有起点和端点,谁来起个名字?

  谁能说一说直线的特点,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直线吗?

  让学生在本上画一条直线

  三.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识了几条线?

  四.作业练习

  1.课后练习

  2.让学生利用今天学的知识画一幅你喜欢的画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2

  教学目标:

  1、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统计材料,引导学生将整理后的数据填入统计表,并把统计图补充完整,体现统计的过程。

  2、通过具体的练习,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体现统计的过程。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的初步知识,看看今天对我们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二、新授

  1、出示统计表:

  中国的世界遗产情况统计表

  项目   合计   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   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文化景观遗产       数量(处)

  (1)观察统计表,明确各项目名称。

  (2)出示中国的部分世界遗产名录,阅读,并完成统计。

  (3)独立补充统计表。

  (4)汇报。

  2、出示统计图:

  (1)观察,一个单位长代表几处?(理解1个单位长代表几。)

  (2)独立完成统计图的绘制。

  (3)在中国的世界遗产中,你知道北京有几项吗?(根据统计资料回答。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巩固练习。

  (1)试一试,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记录下来并填入统计表中。

  (2)合作交流,调查,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后反思

  学生在课堂中能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统计材料,将整理后的数据填入统计表,并把统计图补充完整,体现统计的过程,通过具体的练习,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作业

  数学一日一练。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3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 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 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习 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

  24÷2

  30÷3

  60÷6

  48÷4

  84÷4

  80÷2

  90÷3

  (二)教授新课:

  出示主题图:

  1、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3、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2×3=6,6÷3=2,60÷3=30。

  (2)20×3=60,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60÷3=30。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这题如何考虑?

  240÷3=。

  4、小结: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二)课堂练习:做一做。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3-01

三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7-14

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9-24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4-23

苏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9-24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1-14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7-27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7-11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7-27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