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优秀教案

时间:2021-12-25 09:52:00 教案 我要投稿

《故乡》优秀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故乡》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乡》优秀教案(精选5篇)

  《故乡》优秀教案1

  【设计思想】

  课文不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具体的课文,而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语文素养。

  本教案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理解朗读,积累词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并在本文的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与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2.从名、时、地、著、评方面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

  三.反馈展示,讨论交流:

  预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交流:

  1.讨论课文的叙述的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

  (学生发言讨论后明确:小说按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 “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2.学生展示各自在题目故乡前所加上的所加的定语,并引用文本信息阐释的理由。

  四. 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本文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小说是怎样来描写闰土这个人物的?从哪些方面去对比?请细读课文,搜集信息,完成下边的表格。(用小黑板或投影显示以下表格)

  对比内容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

  语态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对我态度

  “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生活态度

  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

  ——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3.从表中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讨论并归纳: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4.“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闰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5. 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

  (讨论并归纳:其实这也是一种过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6. 课文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五.品味语言 ,体会感情: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

  (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性感受)

  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

  3.面对回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文中的“高墙”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讨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讨论并归纳: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

  (讨论并归纳: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6.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讨论并归纳: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 “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学生讨论后归纳: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这句话告诉人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希望才有实现的可能。)

  六、理解朗读,积累词语:

  老师告诉过大家这么一句话:“学理如建楼,学文如堆沙”。学习语文,强调的是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词语、格言警句和精彩语段,丰富自己的词汇,为今后的更好地读写打基础,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词语作业,摘抄本文中你喜欢的词、句、段,然后全班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摘抄文中词语。

  2.挑生读一读各自摘抄的词语、句子、段落。

  七.回顾过程,交流收获:

  1.《故乡》这篇小说,我们已经学习完了,通过本文的阅读,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收获?请同学自由谈谈?

  2. 同学们都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故乡》?我们是学习按怎样的步骤来学习课文的?请同学们回顾学习一下学习本文的过程。

  (引导学生回顾故乡的学习过程,归纳小说阅读的方法:感知小说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感悟语言——摘抄积累语词。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小说阅读中去,反复训练,形成能力。)

  八.拓展训练,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并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九.附板书:

  小说阅读方法:感知内容——分析形象——品味语言——积累语词。

  《故乡》优秀教案2

  教学目的

  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把握文章运用对比和议论来突出主题的写法。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1.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

  2.理解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把握小说的主题。

  2.分析闰土、杨二嫂、“我”三个形象的内涵。

  3.理解篇末议论的内涵及其作用。

  教学设想

  1.小说思想容量很大,距离学生生活又较远,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布置课前预习。预习的内容有三点:

  ①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小说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刻画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在“我”的眼中,闰土和杨二嫂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③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主要表达方式,请将具体的句子画出来。

  2.引导学生抓住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的对比关系,运用列表法分析小说内容,以加深印象和理解。

  3.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脉络,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时的好友与乡邻同他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把小说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我”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所以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让我感到悲凉,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二、导入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故乡总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最甜美的回忆。故乡的变化总是牵动着我们的情思,1919年12月,在外奔波多年的“迅哥儿”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故乡,他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来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

  三、内容分析

  (一)字词讲解(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及意义)。

  1.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可以ppt投影)

  阴晦(huì)萧索(xiāosuǒ)愕(è)然鄙(bǐ)夷嗤(chī)笑

  瑟索(sèsuǒ)折(shé)本惘(wǎng)然恣睢(zìsuī)

  2.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意义(词语意义见附表)。

  凄凉隔膜展转

  影像心绪聚族而居易主无端如许苏生偶像

  (二)检查预习情况、梳理文章脉络。

  1.抽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师:在此基础上理顺文章的线索——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三部分——回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

  (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和精神痛苦。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这一部分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念。)

  2.简要分析“我”回故乡的心情和感受。

  师:“我”为什么回故乡?回故乡的心情怎样?请将具体的句子找出来。

  生:①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②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③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

  明确:“我”回故乡的心情是很悲凉的。

  过度——师:“我”的心情如此悲凉,那么故乡的乡亲父老给了我安慰吗?

  3.找出文章刻画的人物形象。

  师生:找出人物、初步了解人物的特点。

  主要人物:闰土、杨二嫂、“我”。

  A.闰土:

  少年闰土:①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②闰土:忙月的儿子。

  ③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④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⑤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⑥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⑦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

  ⑧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⑨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师、生:少年闰土无忧无虑、天真活泼、勇敢伶俐、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和“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中年闰土:

  ①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②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③“老爷!……”

  ④“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⑤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⑥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

  师、生:中年闰土饱受生活的煎熬。(具体的分析放在第二课时)

  B.杨二嫂。

  以前的杨二嫂: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现在的杨二嫂:①“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②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

  ③“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④迅哥儿,你阔了…

  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⑤你放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什么都瞒不过我。”

  ⑥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⑦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

  师、生:以前的杨二嫂靠自己的姿色招揽生意。现在的杨二嫂在生活的重压下变得自私势利、刻薄放肆……

  反思:学生可能会忽略“我”,要提示学生注意把握。

  C、故乡的其他人:

  ①“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

  ②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

  故乡的这些人形形色色,他们来的主要目的集中在拿东西上,那一扫而空的不仅仅是屋里的东西,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故土亲情的淡漠让“我”深感失望和痛苦。

  作业布置:

  1.完成图表题(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对比图)

  2.思考:造成故乡的人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在对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2.通过分析对比手法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了人物形象。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促使人物性格的发生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二、通过检查、讲解作业完成图表分析。

  1.投影图表。

  师:结合学生作业分析图表(用ppt投影)。

  图一:闰土的变化

  人物

  项目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穿戴

  脸色

  手

  身材

  眼睛

  语言

  朴质、生动,热情、纯真

  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

  动作

  活泼刚健,干脆利落

  与“我”的关系

  对生活的态度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性格特点

  变化原因

  表层原因:

  深层原因

  图二:杨二嫂的变化

  人物

  项目

  以前的杨二嫂

  现在的杨二嫂

  外貌

  语言

  动作

  性格特点

  “我”的评价

  变化原因

  2.分析人物。

  A、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

  ①外貌:少年闰土淳朴天真,令人可爱可亲。

  中年闰土:受尽生活的折磨,使人怅惘。

  ②动作、神态:

  少年闰土:聪明勇敢,活泼开朗。中年闰土:欢喜——凄凉——恭敬、断断续续;迟钝麻木,痛苦难言。

  ③对“我”的态度:

  少年闰土: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深受封建等级思想的毒害。

  分析词语:欢喜、凄凉、老爷、厚障壁、高墙。(见到了有着深厚情谊的儿时好友,自然欢喜;二十多年的世态炎凉和穷困窘迫的生活现实让他感到尴尬难堪,所以凄凉;喊老爷是因为他已经深受封建等级思想的毒害;厚障壁、高墙都是比喻我和故乡之间的隔膜,前者是因为封建等级思想,后者主要是因为生活窘迫。)

  ④对生活的态度:

  少年闰土: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B、杨二嫂

  ①人物:放肆、泼辣、尖酸、刻薄、品行低下、可鄙可恨。

  ②在文中的作用:反映了故乡城镇小市民在生活重压下的可鄙变化;同时,在小说中,杨二嫂是作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二嫂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尤其是碗碟事件:分明是诬陷,以此作为拿狗气杀的借口)。

  C、闰土父亲、闰土、水生三代人的对比

  ①三十年以前,在生活重压下的闰土的父新,将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二十年以后,在生活更沉重的压迫下的闰土,生活比父亲更惨苦了,已无力给儿子套上明晃晃的银项圈;香炉、烛台代替了银项圈,将希望寄托于神灵,连希望也比父亲更渺茫了。

  ②三十年以前,闰土是一个聪明勇敢,天真烂漫的少年;二十年以后,闰土的儿子水生又长成了当年闰土的模样,所不同的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

  这组形象对照揭示的是:故乡没有变,闰土们一代接一代地在旧时代中国的黑暗社会里生活、挣扎,一代接一代地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重复着同样悲惨的命运;故乡又是变了,剥削变得更重了,压迫变得更深了,摧残变得更烈了,因而劳苦人民的命运,也一代比一代更悲惨了。

  D、人物关系的对比

  ①现代的“我”与闰土的关系和过去的“我”和闰土的关系的对比。

  过去时的“我”和闰土则是一对朋友,亲密无间,无话不谈。而现在时的“我”和闰土,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彼此有话“吐不出口外去”了。

  ②现在的宏儿和水生的友谊与“我”与闰土的关系的对比。

  a.这一部分开始写了“我”和宏儿的几句对话,作用是什么?

  反映出宏儿和水生的深厚友情。并用宏儿、水生的友情和“我”与闰土的隔膜的对比,引出下文“我”对“新的生活”的渴望与憧憬。

  b.宏儿与水生的友谊如同旧时“我”与闰土的友谊,然而这种友谊是否会仍回到现实“我”和闰土式的隔阂?“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因此,希望“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作业布置:

  1.复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描写了故乡的景象,请找出并作简要赏析。

  《故乡》优秀教案3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

  1、掌握从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2、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主题的写法。

  3、能多角度的理解主题

  德育目标

  1、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2、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

  教学用具:课件、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情节结构,谈谈对小说人物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

  二、研读,分析人物

  1、在课文结尾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2、提问:故乡的景色怎样?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学生思考回答: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插播幻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老师: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3、提问: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运用了什么方法刻画人物来表现“我”的悲哀?

  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的变化使我悲哀。要求学生列表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插表格)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师生共同归纳梳理:外貌的变化、与我的距离、生活的现状、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

  小结: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成了一个木偶人。

  4、提问:为什么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找出课文中的原文回答: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为什么他在少年时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现在却形容不出了呢?因为“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时候是一个活泼泼的人,现在“懂事”了,却成了一个“木偶人”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所说的“事”,实际是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观念。他已经没有反抗现实的不幸的精神力量。他只能承受,只能忍耐,他的精神一天天地麻木下去,他已经成为一个没有感受力、没有思想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木偶人。

  归纳: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5、提问: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有什么变化。(插幻灯片)

  明确: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行动“……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顺手牵羊,明索暗偷)

  小结: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6、提问: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讨论并归纳:因为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如果说闰土的麻木让人同情,那么杨二嫂就令人可叹可鄙了,他们被生活压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特别的沉重。

  7、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俞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三、研究探讨,深层理解

  1、全文的底色是沉重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插幻灯片)

  学生看课文思考、回答、讨论,教师梳理归纳: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齐读并背诵“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认真领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投影)

  明确: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2、本文主题有多种理解,你们能不能说说自己的理解?(投影)

  四、拓展延伸

  在你熟悉的人中,谁的变化最大?写一写他(她)过去和现在的肖像,用对比的手法反映出他的变化。字数500左右。

  《故乡》优秀教案4

  一、教学目的

  1、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技巧。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4、体会作者在小说末尾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故乡》这篇小说自发表以来,一直被选进各种各样的语文课本里,成为语文课里的一篇重要的文章。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到大学生,从中国到外国,人们都把它当成一部经典来阅读。尤其是日本,对这篇小说的更是十分重视。原因是什么,是它深刻的思想和和高超的写作手法。这些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此文。

  二、简介小说创作背景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鲁迅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接母亲来北京居住。《故乡》便是根据这一段生活经历创作出来的。小说中写的人和事是有事实依据的,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有虚构的成分。作品中的“我”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而“我”又不等于就是作者本人。小说写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却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社会的情况。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当时,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加上国内军阀混战不休、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使得广大农民陷入困境。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求索了30余年的生活经验,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

  三、整体感知:小说写的是什么故事?

  故乡二十多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故事。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1、二十多年前“我”的故乡。

  2、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3、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二十多年后的故事:

  4、二十多年后“我”的故乡。

  5、二十多年后“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6、二十多年后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学生活动:同学围绕这六个故事,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描写,归纳人物形象。

  1、二十多年前“我”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这时候,…………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记忆中的故乡是一幅“神奇的图画”)

  2、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捕鸟、月夜管瓜地,刺猹,告诉我夏天捡贝壳,告诉我潮汛看跳鱼——天真活泼、聪明勇敢、见多识广,和我是好朋友,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3、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哦,我记得了。…………(年轻,姿色美丽,安分守己,招徕生意)

  小结:所有这些都是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从这些故事里我们都能读出什么信息来?原来至少那时的社会还是比较令人过得去的。故乡美,故乡的人也不赖。

  我们来看二十多年后的故事:

  4、二十多年后“我”的故乡。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现实的故乡一片荒凉、沉寂、令人窒息)

  5、二十多年后“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我应声说:

  “这好极!他,——怎样?……”

  “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

  (叫“我”老爷,缺吃少穿,拣香炉和烛台——苍老贫困、迟钝、麻木、愚昧和我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6、二十多年后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

  …………(一开口就讨东西,讨东西不成便开始造谣,偷手套,中伤闰土偷碗碟——尖酸刻薄、虚伪,明讨暗偷、顺手牵羊,她已经从20多年前招揽顾客的“豆腐西施”变成了潦倒无聊的可鄙女人。)

  小结:前后对比,也反映社会现实,说明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的衰败已经波及到各个方面的下层人民。

  五、通过以上分析,小说的技巧何在?

  对比方法的运用。

  六、研读最后几段

  1、文章最后写到:当我离开故乡时,心情怎样?悲哀。为什么?是因为故乡死气沉沉,没有一丝活气,曾经美好如一幅神奇图画的故乡却变成了萧索破败的荒村。更使我失望的是曾经称兄道弟的好友却成了隔着厚障壁的主仆,曾经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却变成了迟钝衰老的木偶人;曾经文静端庄的豆腐西施却变成了尖酸自私的圆规。所有美好的值得“我”留恋的记忆都被残酷地现实给毁灭掉了,“我”又怎能不感到悲哀?

  除了悲哀之外,“我”在离别故乡时还想到了什么?

  ——希望

  关于“希望”,在文末作者有一段很精辟的话,你找到了吗?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阐明了一个非常浅显易懂的道理”——

  引导学生回答:路是人走出来的。

  1、如果不去走,就肯定没有路。

  2、只有走了,才会有路。

  3、引申到其他事情——凡事只有做了,才有希望,才会有未来。如果不去做,那只会一事无成,那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明确:闰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态度虔诚,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好起来,这种愿望是"切近"的;而"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是"茫远"的,实现自己的这一希望又是非常艰巨的。因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3、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想象、憧憬。

  七、组织对小说主题进行探究学习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八、总结反思

  在写作上这篇小说有很多借鉴的地方:采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如闰土,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塑造了一个旧中国麻木、迟钝、愚昧、而又善良的农民形象。同样对杨二嫂,也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个尖酸、刻薄、市侩的小市民典型。这是需要同学们在写作上借鉴和学习的。

  板书设计

  二十年前对比二十年后

  景美丽神奇荒凉萧条

  天真活泼苍老贫困改造旧社会,

  故乡闰土聪明勇敢迟钝麻木

  见多识广愚昧创造新社会。

  人

  杨二嫂年轻美丽尖酸刻薄

  火玫瑰

  《故乡》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情节,感知小说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点理解对比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难点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法指导感知内容——分析形象——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杂文集《热风》《坟》《二心集》等。

  2、背景介绍: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阴晦(huì)萧索(xi226;o)猹(chá)五行缺土(xíng)

  弶(jiàng)獾猪(hu226;n)潮汛(xùn)髀(bì)

  愕然(è)颧骨(quángǔ)嗤笑(ch238;)瑟缩(sè)

  深黛(dài)惘然(wǎng)恣睢(zìsu238;)

  2、理解词语。

  阴晦:阴沉昏暗。

  环节二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起居住。

  无端:无缘无故地。

  愕然:吃惊的样子。

  嗤笑:讥笑。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展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

  恣睢:放纵、放任。

  三、整体感知

  1、结合课文,明确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人物:母亲——我——宏儿闰土——水生杨二嫂

  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全文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组织安排材料

  环境:

  自然环境: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环境

  社会环境:农民生活痛苦,城市平民破产的现实

  2、理清各人物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线索人物,勾连情节

  闰土、杨二嫂———————主要人物,凸显主旨

  母亲、宏儿、水生——————次要人物,寄寓希望

  3、从时间概念上看,我们可以把“故乡”分割为几段?

  记忆中的故乡—————现实的故乡

  环节三

  一、深层探究

  (一)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分析这样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自然环境:

  记忆中的故乡: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里描绘了一幅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些美好的景物构成了色彩明快、艳丽的背景。在这一背景下,寥寥几笔一个“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英姿勃勃的少年英雄就鲜活在读者的面前。这与第一部分中描绘的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色、萧索的荒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现实中的故乡:

  (1)“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这是一幅萧索、荒寂的深冬画面。这里通过时令、天气、风声、天色,勾画出萧瑟、昏暗的背景。冬天已经是草木凋零,萧条冷落,“深冬”则更显萧索、荒寂。一个“又”字意思更进一层。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色,写出光线的阴沉、昏暗,气氛的凄冷、寒彻。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横”指不整齐,了无生气;“几个”指零零落落,孤孤单单。“活气”指活泼、生动的气氛,“没有一些活气”可见其荒凉、死气沉沉。整个画面透出荒凉、死寂、了无生机。这幅图画正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益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样的画面给“冒了严寒”急于回乡的“我”以内心的重创,“禁不住”则暗含了从美丽的回忆跌落到现实的变化过程。“悲凉”点出见到故乡时的心境。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反映了“我”家家境的衰败。“许多”“枯”“断茎”“抖”几个词就勾画出了老屋的破败、冷寂的景象。老屋的描写既暗示了家庭的衰落,又烘托出“我”和母亲的凄凉心情。

  2、社会环境:

  (1)“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家景也好”和“大祭祀的值年”排场,反映出20多年前“我”家境的红火。这与现在的卖屋迁居形成对比,反映出中产阶级经济状况的衰败。从对“忙月”的介绍可见那时闰土家的经济状况虽不算好,但也还过得去。

  (2)“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黑暗。

  (二)比较环境的异同,并结合写作背景简单分析导致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

  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眼前的故乡是一幅萧索、荒寂、破败的冬景图,这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残酷蹂躏下日益破产的中国农村的缩影。广大的劳苦大众生活贫困,精神上被束缚。这幅荒村景象烘托了“我”在当时的悲凉心情和生活在其中的广大农民的悲惨境遇。而记忆中的故乡则是是一幅“神异的图画”。

  通过前后环境的对比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广大农民生活困苦的社会根源,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勾结是造成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真正原因。这种对比着的景物描写,既充分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也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的巨大变化,起到了景物描写为中心服务的作用。

  (三)分析人物形象:

  1、阅读课文第86段,从中寻找三个词组,来概括“我——闰土——杨二嫂”三个人的生活特征。

  “我”——辛苦展转,闰土——辛苦麻木,杨二嫂——辛苦恣睢。

  2、寻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闰土外貌、语言、动作、神情的语句,并对人物性格作出分析。

  (1)少年闰土

  外貌:紫色圆脸、小毡帽、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可爱)

  语言:教我雪地捕鸟,滔滔不绝

  动作:“月夜瓜地刺猹图”“雪地捕鸟”中相关词语

  神情:怕羞

  人物性格: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

  (2)中年闰土

  外貌: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家境贫困)

  语言: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之深)

  动作:手里提着一个纸包、他只是摇头、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内心不平,却又无力反抗)

  神情:欢喜——凄凉——恭敬。“仿佛石像一般”“像一个木偶人了”(痛苦)

  人物性格:满脸愁苦、麻木迟钝的木偶人。

  (3)造成闰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闰土的变化,不仅记录着闰土苦难生活的历史,而且也形象地显示出闰土的精神变化,同时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之路。

  3、寻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杨二嫂外貌、语言、动作、神情的语句,想一想,杨二嫂的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其性格又有哪些变化?

  (1)以前的杨二嫂:

  外貌: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

  动作:“终日坐着”“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人物性格:安分守己

  (2)现在的杨二嫂

  外貌:凸颧骨,薄嘴唇,张着两脚,“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家境贫困)

  语言: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讨东西、逢迎、造谣、冷笑说(泼悍、放肆、自私)

  动作:两手搭在髀间、将“我”母亲的手套“塞”在裤腰里带走了(泼悍、刻薄、自私、卑劣、贪小便宜)

  人物性格:自私卑劣、尖酸刻薄的小市民形象

  (3)文章刻画了闰土20年间的变化已经很深刻地表现了主旨,为何还要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呢?

  杨二嫂这个人物的变化,不是因为年龄的关系。她那令人憎恶的市侩性格是旧社会压迫、扭曲的结果。这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揭示了文章主旨;另一方面,由于杨二嫂的自私、刻薄、泼悍和卑劣,更显示出闰土的善良、朴实、忠厚。

  4、寻读课文,结合文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文字,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章里对于“我”主要采用内心独白,直抒胸臆的方法。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要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故乡萧索的景色显示了当时农村的凋敝,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距离太大,“我”非常失望,从而抒发了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无比憎恨的感情。

  闰土的巨大变化,与“我”的思想隔阂刺痛了“我”的心,思想上引起极大震动、悲哀、愤慨。哀其不幸,寄予无限同情。杨二嫂的变化,“我”感到讨厌。

  离别故乡时复杂的思想感情,更使我们认识到“我”热切要求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并能认识到改造旧社会实现新生活的艰苦性、复杂性。

  5、寻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宏儿和水生的文字,想一想,这两个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宏儿和水生和谐融洽的关系,一如当年“我”和少年闰土的友好。这组人物关系为后文的议论提供了基础,也更反映出“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写法探究

  1、对比手法;

  2、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神情描写,刻画人物,形象鲜明。

  三、语言赏析

  1、“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的含义是什么?

  “手制的偶像”比喻“我”的主观愿望。如果说闰土是用泥塑木雕的偶像来麻木自己的话,那么“我”则是用“希望”来安慰自己。

  2、怎么理解“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几句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环节四

  文章主旨

  1、通过对具体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今昔环境的对比,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是造成中国农村走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

  2、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的束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封建思想对劳动人民的毒害。

  3、抒发作者对现实的不满,表达对新生活的炽热的希望。

  教学板书:

  故乡鲁迅

  小说:情节、环境、人物

  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环境:记忆中的故乡——眼前的故乡

  人物:闰土:小英雄(活泼、勇敢)——木偶人(迟钝、麻木)

  杨二嫂:美丽安分——泼悍自私

  环节五

  1、描画“故乡”,以景传情。

  根据文章的描述以及你对文中各人物的理解,请描画一下鲁迅笔下的“故乡”,注意色调的选用。

  2、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并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感悟文章主题;然后采用探究方式,对有关问题进行研讨。这样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辩论、讨论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故乡》优秀教案(精选5篇)】相关文章: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08-24

关于《故乡》课件教案05-11

故乡优秀作文【精】10-15

【荐】故乡优秀作文10-15

【推荐】故乡优秀作文10-12

【热】故乡优秀作文10-12

【精】故乡优秀作文10-12

【热门】故乡优秀作文10-07

我的故乡优秀作文(精选15篇)10-23

我的故乡优秀作文精选15篇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