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时间:2022-05-29 12:13:43 教案 我要投稿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通用1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通用18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今天,我们要同季爷爷一起去德国,去看看德国的花。(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

  暇:与“瑕”区分记忆,偏旁表义

  锦:与“绵”区分记忆。

  嫣:右部的上下结构分配要合理。(师可范写)

  4.生写生字,师巡视。

  5.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6.结合预习情况,理解文中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初读课题的时候,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谁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找答案。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文

  1.在初读了课文后,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根据学生的体会,以学定教确定教学的顺序)

  2.生:我明白了德国人把自己养的花给别人看。

  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语句“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谈谈自己的理解。(“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而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己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让我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请接着说……

  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师: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有条件可观看德国街道的图片,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随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然后让全班看插图,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接着抄写本段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4.现在,你还会不会为你刚才在屋内没有看到自己种的美丽的花儿而后悔呢?(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明白人人都把自己美丽的花奉献给大家,才能欣赏到如此美丽、奇特的风景。)

  5.随机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2)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再读读这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6.学到这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7.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谈谈你的理解。(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异域风情。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学习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异域风情。

  【学习难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设计思路】

  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贴近作者视角,选择“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为切入点,以“寻找美丽——感悟美丽——内化美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句式变换、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学习准备】

  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以及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学习过程】

  一、谈话激趣,寻找“美丽”。

  1、由课题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季羡林与德国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变。

  2、指名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对话,板书“美丽”。

  3、激趣。

  让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一起走进德国,去寻找他眼中不变的美丽。

  二、品读文本,感悟“美丽”。

  1、阅读,与文本对话。

  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你觉得美丽的语句。

  2、交流,与同桌对话。

  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3、品读,与作者对话。

  指名读句子,汇报体会,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如下:

  ⑴“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关键词:脊梁

  角色迁移体验:如果你来到德国人的家里,看到这些花的脊梁,会怎样想?

  ⑵“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关键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花的海洋。

  创设情境想象:走在德国的街道上,我仿佛看到了。

  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关键词:人人我

  句式变换对比:只有(人人为我),才能(我为人人)。

  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

  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觉得作者从中品味到什么?

  4、感悟,与美丽对话。

  联系生活感悟。

  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类似体会?请谈一谈。

  延伸阅读拓展。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断章》

  诗中的“风景”与文中的“花”有什么联系?

  三、情感共鸣,内化“美丽”。

  1、再读对话,情感共鸣。

  指名朗读课文结尾一段,紧扣“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两句,激发情感共鸣。

  2、随文练笔,内化情感。

  作者在结尾写到:“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他会梦到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和自己的经历,写一段话。

  3、结语。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儿,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3

  【本单元目标】

  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不同地域风俗与风情的特点。

  3、揣摩作者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

  4、积累语言。

  【课标教科书选编意图】

  1、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

  2、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我设定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让学生初步体会德国风情特点。

  2、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积累语言。

  3、学会抓住关键句、段,质疑中学文。

  4、联系上下文、实际生活,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课前交流】(用时5分钟左右)

  师:在作自我介绍以前,我要就几个简单的问题采访几位同学。

  (走到一个学生跟前)你认识我吗?

  生1:不认识。

  师:你猜猜!

  生1:(不好意思的笑笑)猜不出来。

  师:猜不出来使劲猜!

  生1笑笑坐下了。

  师:(走到另一个同学面前)你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2:不知道。

  师:猜猜!

  生2:姓王。

  师摇头,接着又请几个同学猜,都没猜对。

  【苏翁说“在教学中,要争取使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这门课”因此,在课前交流时,我不仅仅要和学生尽快熟悉,还要通过幽默的情景创设、语言、表情,调动每个学生和我一起学习的兴趣。事实证明,这个课前活动,为我和学生创设了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为接下来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师:同学们,刚才的这个采访,有没有使你们想起咱们刚学过的一个相声?

  生:《打电话》

  师:我是其中的哪个人?

  生:啰唆。(是相声中的一个人物,因语言啰唆而得名)

  师:是呀,老师这样啰唆确实耽误了大家的学习时间,谁来给老师提个建议?

  生:你说话应该“啰唆“点。(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发言也变得大胆了)

  【学生的这个发言是始料未及的,但是看着她快乐的眼神,我知道这不是挑衅,而是智力的挑战。直觉告诉我,绝不能直接说‘你错了’,这会伤害学生快乐、跳动的思维。】

  师:(略加思索,语气欢快的)哦,你这个“啰嗦”是加上引号的吧!

  生满意的笑着坐下。

  【我在心里也为自己的急中生智微笑】

  接着又有几个学生给我提出了建议,大意是

  “说话应该简洁、明白、生动。”

  师:好,现在我就按照大家的要求,来做一下自我介绍。(幽默的加上一句)这次要来真格的了。

  师做自我介绍。

  师:刚才,老师做了介绍,也想认识大家,请你向我来介绍你自己或你的学校。

  学生沉默良久,有少数几个人发言。

  【在我做了自我介绍后,应请学生简单评价一下我的发言,帮助他们明确自我介绍的要点,以及怎样让介绍生动起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美丽

  师:请快速默读课文,然后告诉大家德国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默读文章。

  【苏翁说过“在小学里,要教使所有儿童的阅读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在已有第一课时的朗读基础上,只需让学生静静地默读、浏览,他们就能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而且这个问题的概括性和整体性,也决定了他应当是学生静思后的结晶。】

  (在学生读文时,老师巡视,用眼神督促那些读书不够认真的孩子。)

  师:如果谁读完了,请举手示意。

  (学生都读完了。)

  师:刚才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同学读得特别认真,尤其是这位小姑娘,读完了还小声嘟囔着在练习发言呢。

  【在学生读书时,老师应力求避免‘无所事事’的状态,观察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及时督促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给学习困难的学生一些帮助等,这都需要我们在课上时时保持一颗敏锐的心。刚才的这个表扬,正是我在学生读书时观察的结果,它不仅及时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好方法,而且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对德国的印象。

  生:德国的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读懂这么一句含义深刻的话。

  生: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

  师: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真美啊!

  生:德国的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种的花让别人看,自己也可以闻它的芳香。

  师:虽然不能看了,但还可以闻到它的芳香,真好!

  【这个同学的理解本身就是文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一种体现,我却未能抓住这个机会,予以肯定和点拨。可以把评价改为‘你和德国人有着同样无私、美丽的情怀,看得出你也是个心胸宽广、坦荡,心灵美丽的好孩子!掌声送给你!’】

  生:走过每一个街道,都可以看见家家户户窗子前的鲜花。

  生:德国是一个爱美的国家。

  师:和你这个漂亮的小姑娘一样爱美,是吗?

  【此处,学生的发言点中了主题,应该请她具体谈谈自己的看法,也能带领其他学生一起初步体会德国的‘美丽’。可惜!】

  三、质疑,走进‘美丽’

  师:同学们,我们接下来的学习,老师想给大家一个挑战——以前我们学习课文总是从头学起,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最后一段。

  师:我想请一名学生来读读最后一段,其他人边听边想‘其中有哪些句子你认为是重要的,并从中提出问题来’。

  (指名读文后交流)

  师:同学们,抓住关键句、段质疑探究,能帮助我们快速学懂文章,谁来试试?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疑则进也。’也有人说‘提出一个疑问比解决问题更了不起’。这个训练,就是想教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质疑探究的方法,也能起到锻炼学生质疑能力的作用。可是,面对这么聪明的学生,我不得不说,他们回答问题的能力高于其质疑能力,这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生:‘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以前……’老师,我想问,“思乡”,这‘乡’指的是哪儿?

  师:本文的作者是季羡林老先生,他的家乡就是咱们的祖国——

  生:中国!

  生: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到底有哪些美丽的东西没有改变呢?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民族’指的是什么?

  师:请大家告诉她,季羡林先生赞扬的是哪个民族?

  生:德国!

  【在学习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还有学生总在提问一些在第一课时就该完成的简单问题,这是我考虑不周,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没有要求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

  师:不过,你读的这个句子很好,谁能根据这个句子提出问题来?

  (生提问,但不能抓住重点。)

  师:(小结)同学们根据最后一段,提出了两个问题——“美丽的东西包含有哪些东西?”“有哪些奇丽的景色?是怎样奇特的民族?”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感受德国的‘美丽’。

  (板书‘美丽’)

  四、细读,理解‘美丽’

  第一种美丽

  师:在德国美丽的风景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花。

  师: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找出句子,同桌练习朗读)

  (指名读,评价)

  师:他把哪些字作为重音来读?

  (指名学生交流,及时肯定听得认真、评价好的同学。)

  【在评价中,学生更加明白该怎样抓住重音有感情朗读。在指名学生评价时,我其实故意找了一名听读不够认真的学生,他思索片刻,按照自己的理解说了刚才同学读的重音,既然他能部分回答正确,我也就不必揪住不放,顺势夸奖爱他‘你听的很认真,要继续认真的听吆!’他果然明白我的意思,脸有些红了。达到了及时规劝的作用,又没伤及尊严,正如赏识教育家周弘所说‘赞扬和赏识永远要比批评和讽刺更有威力’。】

  师:听完这段文字,请你再来描述‘德国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风景’,要说的更加生动,可以借鉴书中的语言。

  【‘朗读旨在积累语言,也是本课一个重点教学目标’。这是第一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引用书中语言描述花的美景来积累、运用语言。】

  (学生描述,积累运用语言。)

  生:德国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

  师:‘花团锦簇’本身就是说‘有很多的花’,所以这样说是矛盾的,应该说‘在德国,我看到了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景象。’

  【从事语文教学,作为老师的我们首先要对词、句有高度的敏锐感受力,这样,在学生随时都可能发生的语法错误中,我们才能给予及时的指导。】

  师:花团锦簇,你们怎么理解这个词语?

  生:美丽的花,多的拥在一起。

  师:你能告诉大家这个词中哪个字与‘拥在一起’是相照应的?

  (生不能回答)

  (其他学生在思索片刻后,答道‘簇’。)

  师:你们能用动作告诉老师怎么样是‘花团锦簇’吗?

  (学生好多身体紧靠着,或是相互拥抱着。)

  师:我们的身体哪些部位还可以做出花朵的形状呢?

  (先是女生把几双小手摆出花朵的形状凑在一起,接着全班同学都加入了这‘花的海洋’。)

  师:老师想感受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象,当我从每一条街穿过的时候,请让你的花朵尽情绽放。

  (用手势表明‘过道’就是‘街道’。)

  (师边读边从孩子们用手簇拥的花团中穿过,接着再请两名学生和我一起边读边欣赏。)

  【这是第二个层次的朗读,通过学生的动作体会,理解‘花团锦簇’的含义,并且,在两次朗读中,继续完成积累语言的学习目标。】

  (在走的过程中,有几个孩子故意用‘花朵’把路挡上,师顺势指导了“如入山阴道上”这个短语,并通过两次读加深理解。)

  师:德国的街道上到处都是花团锦簇的景象,这是多么美妙的风景啊!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两句话,如果你能背的,就和老师一起来背一背。

  (师生齐读)

  【这是第三个层次的朗读,旨在‘熟读成诵’中完成积累语言的目标。】

  第二种美丽

  师:德国的美丽仅仅是因为这些姹紫嫣红、美丽的花吗?请听老师读这句话——“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坐着为什么会吃惊呢?(此处问题提的不明白,导致学生接下来的理解走了弯路,应改为‘作者为什么会对德国人爱花感到吃惊呢?德国人是怎样一个爱花、爱美的国家呢?’)

  生:他们养花不像中国人那样把花养在屋里……

  (师再次明确问题后,学生回答)

  生:他们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生: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对啊,只有在如此爱花的国度,我们才能时时处处看到美丽的鲜花。

  【第一段也集中写到了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学生没有提到,可我完全能够引领学生学习,可惜因为备课的疏忽,造成了我课堂上的疏忽、遗漏。】

  生: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情感反复、照应开头的作用,能帮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德国‘爱养花’的民族风情】

  师:我听到你强调‘又是’,为什么要这么读呢?

  (生不能回答,我以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打比方,使学生明白‘又’说明是曾经吃过、做过或看过的。)

  师:作者曾经看过这样的景象,那是——

  生:四五十年以前。

  师:四五十年以前德国人爱花,四五十年以后他们依然爱花,养花已经成了他们不变的——

  生:风俗习惯

  师:老师更愿意称之为‘美丽的民族风情’。(板书风情恒久不变)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与第二段开头相呼应,进行学习,学生从时间的跨越上,轻而易举的理解了‘德国人爱养花是一种不变的风俗’。】

  师:为什么讲到‘德国的美丽’,老师要提到‘德国人爱花’呢?

  (举生活中的小例子,帮助学生体会‘追求美好的人也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第三种‘美丽’

  师:德国的美丽还体现在他们截然不同的养花习惯上。

  生:他们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生:他们每个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需要我们用心体会。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文,一边体会德国的美丽风情,一边找找能体现这种境界的句子、段落。

  (学生小组合作读文、学习。师巡视后交流。)

  【在巡视过程中,我其实发现了最后一小组的成员学习不够投入,我也有时间去解决这件事,可我却‘一笑而过’。对于这一点是我在反思整堂课时,认为自己最失败的地方。】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生: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

  生: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女房东的这句话说的多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句话,我想把季羡林先生的原句做个修改,我觉得这句话体现的是德国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

  (板书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生:女房东觉得养花让别人看,是一件再好不过、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生:她觉得自己先把花养在外面让别人看,别人也把花养在外面,每个人就都能在街上看到美丽的花。

  师:这就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在我们的班级中,你与朋友之间是怎样互帮互助的呢?

  师:(指名一个学生)我想问问,你又没有借过别人东西?

  生:有,我借给朋友笔用。

  师:你每天都会借给他们尺子、橡皮、铅笔、本子,你不烦吗?

  生:(立马反驳)不烦,他们都是我的朋友!

  师:老师明白,他们也经常这样帮助你,对吗?

  生:对!

  师:这就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不仅如此,你们还因此收获了深厚的——

  生:友情!

  师:咱们济源市正在申报——

  生:全国文明城市。

  师:走在宽敞的街道,我们不随口吐痰、不乱扔垃圾,就能享受洁净、美丽的环境,这也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在学习这句颇耐人寻味的句子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从班级小事到社会大事,层层推进,让学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完成了第四个教学目标。如果时间宽裕的话,能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他们的体会会更深入。】

  五、祝福,升华‘美丽’

  (师生小结本课主要学习内容,德国的美丽体现在他们美丽的花的风景,体现在他们恒久不变的爱花习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丽风情。)

  师:最后,我衷心祝福大家——每天都能看到美丽,拥有美丽,去实现自己的美丽人生!谢谢!

  【教后反思】

  授课结束,走在斑驳的阳关下,走在黄小美丽的校园中,我长长地了一口气,但内心却并不轻松。孩子们鲜活的身影如同这春日的阳光一样在我心头跳跃,为师的责任让我一遍遍叩问心灵——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教育的目的该指向何处?

  一遍又一遍地观摩自己的授课录像,我的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对自己说——教学路上“走神儿”了。

  在备课时,我不停地思索,抓住怎样一个简单的题眼带领学生学习呢?后来,我决定了把“美丽”这一关键词作为全文学习的题眼,并从“花美”“爱养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丽风情”三个方面设计了本堂课的教学流程。正是有了这样简单又关联密切的教学设计,整堂课显得结构清晰、节奏明快,对于这个教学设计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有好的教学设计,不一定就能成就一节成功的课。我在课上显现的问题并不少。

  (1)课堂上心情紧张,教态不够自然大方。

  特别是在刚上课时,我的多余动作较多,语速也稍快,这都是心态不平稳造成的。可究其根本,却是我的教育宗旨不明确导致的——若我的眼中只有学生,没有这次比赛,更没有听课的评委,只为了带领学生学习,何来紧张呢?看那些教育大师在万人礼堂里,依旧从容坦然,现在想来并不单单是‘艺高人胆大’,而是全身心投入教学的结果,这也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啊。

  (2)少数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效果差

  上完课,有一个细节让我一直耿耿于怀。有几个男生学习时心不在焉,我在他们自学巡视时,明明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也上前劝导,可是,效果并不明显。我知道当时自己并未尽全力,我完全能用自己的智慧解决这个问题。可我因怕耽误教学,而忽略了。

  苏翁说‘课上,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再次想起这句话,我的心里就更堵得慌。因为,有个男孩恐怕这一堂都在莫须有中度过了,这是我的失职造成的。我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歉意。“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不应该成为口号,它才是我们教育实践的根本宗旨。

  (3)教学语言不够简洁、优美,文化功底较弱

  因为备课时间有限吧,一些关键性的语言表述的不够简介、优美,甚至出现偏颇。也可以看出,我的文学修养功底较弱,有待加强。如果为了学生,我就必须保证自己涵养丰富,知识的源泉永远鲜活。

  回顾自己的教学问题,我不禁想起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那句至理名言: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职责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重要的职责是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唯有以此为目标,心无旁骛,一往无前。

  教学路上别“走神儿”,相信自己会走的更远。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著名,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教授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引读课题:谁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

  自己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谁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

  (2)作者季羡林先生时隔35年,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找到那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2、检查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1)检查字音(课件;出示词语)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检查字形:特别提示“脊”字的写法:上半部分先两边后中间。

  3、生反馈。(生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三、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导语: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情民俗让作者发出如此由衷的赞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语句。用心读,用心体会,想想它“奇”在哪里?

  1、感受景色奇丽

  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色奇丽?(生反馈)

  (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1)全班齐读,读完这段话,最先跳入你眼帘的是哪个词呢?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生答)还有哪个词呢?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生答)(课件:词语变红)

  (2)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里的花怎么样?――(美)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读词语,读出这种美来。把它们放到句子里去读读。(生读)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读?

  (3)花美是一“奇”,请问景色奇丽还“奇”在哪里呢?(花多)哪个词说明了花多?(花的海洋。)(课件:词语变红)一个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就是许多锦簇的花团连在一起,姹紫嫣红,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啊!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这条街有多长,这花的路就有多长,这条街没有尽头,这花的路就主、没有尽头,真不愧是一片花的海洋。难怪会让看的人――(应接不暇)(课件:词语变红)你们说奇不奇?(奇)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话。

  (4)在德国仅仅是一条街有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吗?生回答(引出“任何”一词)(课件:词语变红)

  在德国,每一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条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如果你走过这里的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依然是——

  (是不是只有一年有这样的景象呢?)

  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漫步在街头,他看到了——

  四五十年以后,季老再次踏上这块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怪不得,季老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

  (5)欣赏奇丽的景色(课件: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6)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吗?(生答)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老师也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走在这样的街头,我真想赋诗一首,我们一起来吧!(课件:诗)

  2.感受民族奇特。

  导语:在这优美的诗歌声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那么民族的奇特又体现在哪里呢?

  (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哪里让你感到奇特了呢?(家家户户)(课件:词语变红)

  家家户户就是说――(每一家,所有的人家。)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真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呀!那我想调查调查,家里有养花的请举手。那能不能说我们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呢?(不能)可是在德国却是家家户户,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奇特吗?(奇特),可见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把他们这种爱花的情感读出来吧!(生读)

  (2)还有哪里让你感到奇的呢?(外面、脊梁)(课件:词语变红)

  A、脊梁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摸摸看。你们想,假设现在你们就坐在屋子里,花朵都朝外开,你们看到的只能是花的——(脊梁)

  B、如果你们在坐的各位就是季老,看到德国人都是把花的笑脸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梁对着自己,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再读)

  C、我们中国人是怎样养花的?(把花养在屋子里或养在阳台上。)养花是为了给自己――欣赏,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你们说奇特不奇特?(奇特)

  (3)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多么令人惊奇呀!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花,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面),而走在屋外的行人却能看到――(娇艳的花朵),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养花给别人看,你们说这个民族奇特吗?一起把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情读出来吧!(齐读)

  (4)家家户户都养花,养花的方式又如此的与众不同,难怪季老要说: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啊!(课件: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醉人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课件:出示句子)

  (2)具体理解,从哪些句子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些句子看出“我为人人”?

  (3)自己看别人的花,别人也看自己的花。这一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就是说:我种花给别人看,别人也种花给我看

  我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我着想。)

  我为别人服务,(别人也会为我服务。)

  我为别人奉献,(别人也会为我奉献。)

  在德国,人们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

  (4)这里的每个人都已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化做了无声的行动,化做了满街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们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这确实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生举例)

  (5)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种下爱的种子,就会收获爱的果实。正因为德国人有着这样的境界,才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引读)(因为在这里:每一家都是这样――)他们所要表达的这种境界就是――

  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八个字放在心中,放在自己的行动中,相信你们会收获更多的美丽。

  五、理解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转眼间35年过去了,当1980年,季老先生再次来到德国时,德国发生了变化吗?

  (2)齐读(课件: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美丽”指什么?还指什么?

  (4)35年过去了,德国街头那美丽的花海,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一直都没有改变。

  (5)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不值得我们赞美吗?让我们带着敬佩,带着赞美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六、总结回顾,拓展积累。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先生来到了德国,感受到了那里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更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份心灵的充盈。季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课件;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但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课后,同学们可以多读读季先生的其他作品。(课件《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

  板书设计:

  18、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奇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民族奇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联系作者生平,感受作者故地重游时别样的心情。

  3、认识本课3个生字,抄写课文中描写花买美的句子。

  课前准备:

  课外了解季羡林生平轶事,阅读季羡林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

  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职1935年,我们中国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歌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至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古地-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自由交流,让学生通过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自悟,不求完备。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人爱花之真切?德国人爱花仅在于此吗?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情调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

  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引出第三自然段:

  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

  (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

  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经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

  3、补充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再返哥廷根》一文。(附后)

  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接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自己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德国街头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3.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总结阅读方法,并运用习得的方法进行拓展阅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感受德国民族风情特点。

  难点:通过各种语言训练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德国风情特点的。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访谈录。其中大树指谁?

  2.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教给我们读书要做到三个“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就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切体会。比如他精通12国语言。光是德国,1935年至1945年,他在那儿就整整呆过十年,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以后,当他故地重游,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

  3.齐读课题。(强调: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

  (二)学习新词,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50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

  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2.这些词语大家会读吗?

  课件出示新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莞尔一笑脊梁颇

  指名读、齐读。教师随机指导。

  3.指导书写。

  (1)加点的字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谈。

  (2)教师范写生字“脊”,强调笔顺。

  (3)学生练写。

  4.请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从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开始吧!(引导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教师板书(奇丽、奇特)

  (三)默读圈画,直奔重点,再悟风情

  1.课文中的哪些语言让你感受到德国的这种风情特点呢?请看学习提示:

  PPT:默读二、三自然段,画出能体现“奇丽”、“奇特”的语句,并结合关键词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借助提示自学,同桌交流。

  (五)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风情。

  学生在充分自学,同桌交流的基础上自由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体会相关词句的表达效果,并指导朗读,积累语言。

  (六)升华风情,回顾学法,拓展阅读

  归纳板书,升华风情

  在德国,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以在家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以我们走进德国大街时就总看能“花的海洋”。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会体会美好的事物应该与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家中种花吗?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2.学生介绍。(事媒体随即出示学生描述的花。)

  3.师:这些美丽的花一定为你们的家带来了美的享受。有一个国家的人民,自己种的花都是给别人看的。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第19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4.出示课题:19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5.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听课文录音,做判断题。

  (1)我曾在美国留学,多次对美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2)德国人把花都栽种在临界窗户的外面,许多窗户连接在一起,汇成花的海洋。

  ①审题。

  ②用手势判断。

  ③对有错的题进行修改。

  师:同学们听得又认真又仔细,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课文。打开书,自读课文,标上小节号。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小节号。

  4.用手势交流。(课文分为4节。)

  5.师(出示生字):课文有10个生字,请小组长带领自学,要求学习生字的音、形、义。

  (1)小组自学。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情况。

  粱:木字底,不是米字底。

  莞:莞是多音字,有三种读音,课文中的读音为w6n,莞尔一笑的意思是形容微笑。

  暇:日字旁,不是目字旁。

  威:颇的意思是很、相当。

  6.累积词语。

  (1)出示: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

  (2)师:课文中有许多四个宇的词语,请大家读一读。

  (3)任选一个或多个造句。(造出一句句子,多媒体显示一朵美丽的花。)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学习第一小节。

  (1)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看,那么多美丽的花,你们喜欢吗?

  (2)师:(出示句子:爱美大概也是人的一种天性吧。)说说你对这句句子的理解。

  (3)各抒己见。

  2.学习第2、3小节。

  (1)师:每个人都热爱、欣赏美好的事物,那么德国人是怎么做的呢?

  自由读第2、3小节,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想像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讨沦交流。

  (3)出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也看别人的花。

  (4)讨论:你对这句句子有什么体会?

  (5)小结;把美好的事物与别人一起分享,休会得到更多。

  3.齐读第13小节。

  4.多媒体播放,学习第4小节。

  (1)师:今天作者再一次来到德国,德国有了许多变化,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2)教师朗读第4小节。

  (3)佩美丽指的东西很多,请大家观看录像,找一找。(录像:德国简介)

  (4)讨论交流。

  (5)师:正是有了那些人美心更美的人民,德国才变得更美。

  (6)有感情地朗读第4小节。

  四、创设情景,课外延伸。

  1.师:美好的事物应该与别人一同分享。我从家中带来了一张钢琴曲CD,请大家和我一起分享优美的音乐。多么令人陶醉啊!让我们拿起书,配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师生a同朗读课文。

  3.师:你们愿意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与大家一起分享吗?精心策划个好点子,说给大家听。

  4.开展大家分享美,生活更甜美的讨论会。

  5.评出金点子。

  五、小结:希望大家在生活中,a同分享美好的事物,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感受异域风情,了解德国风景和风俗特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并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感受异域风情,了解德国风景和风俗特点,揣摸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和风俗特点的。

  教学难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并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齐读)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的意思。

  2.了解德国风景和风俗特点,揣摸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和风俗特点的。

  三、自学

  (一)自学生字检测(先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给带点的字注音。

  莞()尔一笑东莞()姹()紫嫣()红

  2.形近字组词

  脊()暇()姹()锦()

  眷()瑕()宅()绵()

  3.抄写你喜欢的四字词。

  4.理解词语: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嫣()。

  5.我不能理解的词语:

  (二)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一遍,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本文的作者是大作家(),作者四五十年后重游德国故地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3.默读每三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⑴作者在德国看到了怎样奇丽的景色?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⑵这段话里“任何”“家家户户”这些词体现了花的特点,你还能在这段话中找到两个这样的词吗?,;体现花美的特点的词是、,可见这段话,作者围绕“奇丽的景色”这个中心,分别写了德国花、花两个特点。

  4.背诵第三自然段。朗读提示:边读边想象欣赏,把自己的赞美之情送到朗读中去。

  四、交流

  1.小组交流,先互相批改,再请教同学改正错题。

  2.全班交流,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根据意思写词语。

  形容微笑的样子。()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2.从文中找出列词语的近义词。

  目不暇接—()繁花似锦—()意味深长—()

  二、明确目标(齐读)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并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三、自学

  1.作者为什么说德国人是一个“奇特的民族”?用“~~~~”画出有关的句子。作者揭示了一种要赞美的人生境界是:。

  2.“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⑴“人人为我”在文中指:。

  ⑵“我为人人”在文中指:。

  ⑶“耐人寻味”是意思是。“耐人寻味的境界”在文中是指:。

  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你是怎样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境界?。

  ⑸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你有没有感受到类似的境界?举例说一说。。

  3.看了德国人的风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句中的“美丽”有两层意思,①

  ②“美丽并没有改变”是指:德国人的没变。

  四、交流

  1.小组交流,先互相批改,再请教同学改正错题。

  2.全班交流,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题。

  五、拓展训练

  1.读了这篇文章,德国人给你最深的象是:

  2.小练笔: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

  六、课后检测

  1.做《同步精练》第一至五题。

  2.背诵第三自然段。

  结合课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

  课后反思: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应该让学生举例谈谈。

  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这个人做事,为这个人服务。在一个家庭里,爸爸工作挣钱,养活全家;妈妈为爸爸洗衣做饭;我们有时也为爸爸妈妈端茶捶背。在社会上,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服务,而在许多方面,你都在接受别人为你服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设计理念】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本节课就是以习作为导向进行课文阅读,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悟德国的风景与风俗特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优美词句,在读中学习通过观察加想象写景体现民族风情的习作方法。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及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品评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学习作者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推敲中读懂词句,积累语言,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学习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体现民族风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完成预习单;教师制作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引发思考。

  1.出示季羡林照片,介绍作者并导入课题。

  季羡林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独特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十多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请,再读!

  2.扣紧课题,引出主线。

  (1)题目往往是的眼睛,请你回忆回忆,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觉?如果让你用一个标点符号来表达当时的感觉,你会用什么符号?拿笔写在课题的旁边。(?)

  (2)作者一开始也像你们一样有疑问,但多年后却发出了很大的感慨(板书“!”),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感慨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如果让你从这个句子中找出两个关键词,你会找哪两个?(指名答并板书:奇丽、奇特)

  过渡:这究竟是怎样的奇丽景色,怎样的奇特民族,能让作者如此感慨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索一下吧!

  二、抓“美词”,品读“奇丽”。

  1.合作探究一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用笔画出关键的词语,组内互相交流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并试着带上感情读一读句子。

  2.小组汇报(句子、关键词、感悟、朗读)

  课堂组织: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

  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学生汇报时相机板书)

  (小组汇报后,相机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姹”“嫣”,并理解词语,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个用“花团锦簇”,哪个用“姹紫嫣红”,然后结合图片把“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说具体。“花团锦簇”体现花多、花茂盛、侧重写花的形态,“姹紫嫣红”体现花五颜六色、十分艳丽,侧重写花的色彩。“应接不暇”的“暇”是指空闲,“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就是说: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引读:走在哥廷根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总能看到——读句子;走在柏林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依然能看到——读句子;走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都能看到——读句子。好一片花的海洋啊!谁愿意把这么美的画面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三、抓“文点”,训练文笔。

  过渡:如此美的画面,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来的,谁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1.用不同的线划出观察与想象的部分,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答后教师总结:写景,无非就是观察加想象。板书“观察、想象”)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迁移习作(学以致用)

  (1)试着用上“观察加想象”的写景方法,用一段话描绘一下你课前准备好的风景图,时间5分钟。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

  课堂组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小结并过渡:观察加上想象就能巧妙地把一处风景写得更具魅力,而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写风景的,作者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为了把景色写美,他更大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德国的奇丽风景,表现德国的奇特民族风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四、抓“佳句”,感悟“奇特”。

  1.合作探究二

  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奇特民族的精彩句子,认真读一读,仔细想一想,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意见。(经过思考的语言更精彩,注意组织好语言,把话说清楚,把体会说具体)

  2.小组汇报(说句子,谈体会,感情朗读)

  课堂组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机出示句子: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A、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B、如果你是作者,刚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会有什么感受?(奇怪、不理解)好,就把你的这份惊奇读出来吧。

  C、是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创设情境)现在你们就是德国的养花人,老师当记者,采访采访你们(注意,我要开始讲德语咯)

  ——你好,你喜欢养花吗?(老师这是中国式德语,呵呵)

  ——生答

  ——你好,你是怎样养花的?

  ——生答

  ——你好,你们这样辛苦养花,自己只看到枝枝叶叶,这不是白费功夫了吗?

  ——生答(预设:在家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嗯,我要采访一下我亲爱的房东太太,注意房东太太的表情哦)房东太太,你养花也是给别人看的吧?

  ——生答(正是这样!)

  你刚才为什么笑了?(理解“莞尔一笑”,注意“莞”是多音字)

  ——生答。(预设:一是你发现了花是给别人看的,所以我发出了会心的笑、和蔼的笑,二是我为自己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而自豪地笑、快乐地笑。)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生活中有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师:是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才是生活的真切境界。真正爱花的人不是把花养在屋子里孤芳自赏,而是要让更多人欣赏它。这就像诗人说的,“我付出了一缕春风。收获的却是整个”——(春天)

  3.小结:其实,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族风情,不同的风景也许就蕴含着不一样的特色。(你们从搜集到的异国美景图中了解到什么样的异国风情了呢?指名说说)

  五、借“书库”,拓展延伸。

  1.师推荐阅读异域风情丛书(要想了更多的异国风情,就去找找“异域风情丛书”吧)

  “异域风情丛书”是一套集历史、文化、地理于一体的旅游知识丛书。每一集以国家、地区或城市名称为书名,详尽介绍了当地的风光名胜、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内容新颖独特,信息丰富完整,文笔生动流畅,图文并茂。

  2.师推荐阅读《留德十年》

  当一样风景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传统、一种风情,它就会变成一种永恒的美丽,永远定格在你的心中。

  课文最后,作者说“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梦里会有什么呢?今天学习之后,大家不妨去找找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出示《留德十年》)《留德十年》记载了作者在德国十年来的点滴,读了这部作品之后,你就能够明白,他的梦境里究竟有什么。

  3.学生推荐阅读并说明推荐理由。(鼓励学生推荐关于异域风情的书籍)

  结束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了德国(奇丽的风景)和(奇特的风情),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族精神,学会了通过观察加想象去写景体现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其实,这篇的构篇很独特,作者巧妙地把自己的情感变化贯穿于全文,想去探究吗?好,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究。下课!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意思。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检查复习

  同学们,春天来了,百花齐放,今天老师把各种各样的花请进了我们的教师,大家一起来欢迎吧。学生欣赏图片,并谈感受,顺势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课前已经读熟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课件出示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生读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围绕这个问题来研读课文。

  二、感悟朗读,点拨提升

  (一)感受景色的奇丽

  1.同学们,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请你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从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景色的奇丽?感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家家户户”、“任何”等词语。学生练读。

  2.师:我们沐浴在花的海洋里,看着花开,闻着花香,听着鸟语,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走进这花的海洋。师配乐读,生欣赏图片。

  师:此时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

  如果“我是一位疲惫的游客,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

  我是一位遭遇挫折、心情烦闷的行人,闻到这醉人的花香,我

  我是一位德国小学生,来到这花海般的街道,我

  3.入情入境朗读。

  师:多么奇丽的景色啊!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老师把它们稍稍做了下改变,变成了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美美的读一读。

  (二)感受民族的奇特

  1.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简介女房东并且提问,在德国,谁会养花?生答医生护士军人工人等。

  2.谁能结合上下文,谈谈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师:你先说说对“耐人寻味”的意思是什么?

  生:值得人深思。

  师: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

  生:他们把花给别人看,这种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境界耐人寻味。

  生:他们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高尚的、无私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耐人寻味。

  ?师:我们理解了这个问题,明白了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这确实耐人寻味呀!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你能说一说吗?生答值日,互相帮助等例子。

  (三)朗读升华

  在德国,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鲜花绽放的清香,能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奇丽的花,这奇特的民族,深深地打动了季老先生,所以他发出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师引读:正是这种“我为人人”的境界,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他们“家家户户都在养花……”正是这样奇特的民族,也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走过任何一条街……

  (四)理解“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四五十年后,当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他看到的是怎样的风景?四五十年前,季老先生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四五十年后,季老先生看到的还是这样的景象,这时他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1.联系上下文说说“什么东西变了,什么还是没有改变”?

  2.联系上下文思考“美丽并没有改变”是指什么?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季老先生故地重游,他做了一个梦。请你猜猜季羡林大师都会梦见些什么?并且交流总结。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本文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学情分析:

  到了五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不少的阅读方法,能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识字能力。因此通过预习课文,大部分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而且养成了较好的收集资料的习惯。

  设计思路:

  课文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情境教学法,用“跟随季爷爷展开快乐的德国之旅”这一情境贯穿全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我采取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以读为本的方式,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并适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让语文教学溢出浓浓的语文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以随文识字的方式学习本课的生字,指导书写难点生字“嫣”,让学生能正确读写有关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多元的体验中抓住重点内容了解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耐人寻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内容了解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耐人寻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难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耐人寻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指导书写难点生字“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内容了解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耐人寻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许多人都认为自己的花当然是让自己看的,但有一个爱花的民族却认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大家知道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将跟随季羡林爷爷到德国游一游,了解一下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2、在小组中交流分享课前收集的有关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资料。(老师知道大家在出发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收集了不少有关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资料,下面让我们在小组中交流分享一下吧。)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对学生提出“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对德国民族风情有了更多了解,增长了见识。)

  二、走进文本,把握内容

  创设情境:看来大家对德国的民族风情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快乐的德国之旅也要开始了。在旅途中我们得按照以下的“旅游注意事项”去做,祝大家旅途愉快!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指出: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造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利用有趣的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想:季爷爷重游德国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把句子划出来。

  2、指名读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明确课文的2、3自然段具体介绍德国有着奇丽的景色,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整篇文章的灵魂主旨。)

  三、深入文本,互动探究

  (一)游赏奇丽景色,感受民族的奇特

  创设情境:同学们,究竟季爷爷在德国看到了什么奇丽的景色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美丽的德国了,就让我们到处逛一逛,看一看吧。

  1、仔细默读2、3自然段,把描写“奇丽的景色”的句子划出来,圈出重点词,把句子美美地多读几遍,将读后的感受简单地批注在句子旁。

  2、学习句段: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应接不暇。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任何、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阴道、应接不暇,感受景色的奇丽。

  (2)师生合作读后听老师配乐朗读,闭眼想象,再说说:你仿佛看到什么。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3)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指导书写“嫣”,积累更多描写花的词语,把积累下来的好词运用到写作中去。

  (4)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应接不暇”,老师示范说后让学生用“应接不暇”说话,加深理解。(在日常生活你有过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联系课文内容、生活实际、结合想象巧妙地理解词语的意思,而不是死记硬背字典中的解释,并运用词语来说话。有效地达到各界与运用的目的,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5)创设情境:同学们,下面让我们再到德国的街道上细细观赏那奇丽的景色吧。播放课件,学生看完后说说感受,并将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明确这句段是介绍德国人“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既符合《课程标准》中的“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6)想想:为什么德国会有这样奇丽的景色?学习句段: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看到花的脊梁。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朝外开”、“花的脊梁”,理解“花的脊梁”指什么,再结合朗读,了解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想想从哪些句子可有证实德国人养花是让别人看的?师生合作读对话,用做动作的方法理解“莞尔一笑”。

  (设计意图:用做动作的方法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词意,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7)引导学生回顾德国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引出总结性语句“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二)领悟精神境界,感受民族的奇特

  1、思考:德国有如此独特的民族风情,正是因为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呢?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呢?

  2、二、三自然段中哪些内容是反映“人人为我”、哪些内容是反映“我为人人”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初步领悟其中的含义。

  (设计意图:“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耐人寻味”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采取以读为本的方式,以读代讲、以读代教,有效地学生在读中初步领悟句子的含义。)

  3、想想

  如何用关联词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两句话连起来说说,感受这一种境界的耐人寻味,再说说你此时此刻对德国人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步领悟句子的含义的基础上,用关联词将两句话连起来说说,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在“工具性”的训练中突显“人文性”,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4、说说在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5、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表达方法:季爷爷除了写景介绍风情外,还给我们点明了什么,让我们回味无穷、颇受教育呢?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指出学生要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学习到季羡林先生耐人寻味的写法。)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旅程暂停,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朗读诗歌《给予》。

  第二课时(略)

  教学要点: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其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抄写文中优美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继续旅程。

  二、学习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两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旅程结束,练习背诵,抄写文中优美的语句。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的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德国风光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画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这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河山、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道去国外的一些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板书)。

  2、播放课件:德国风光片。师: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是呀,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有神秘的黑森林是一个极富魅力的国家。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进一步感受德国的无穷魅力。板书课题。师述: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所作。

  3、谁来读读课题?脑中产生了什么疑问?(自己的花为什么是让别人看的?为什么以此为题)

  二、初读感知

  1、问题提得不错。翻开书,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等会儿和同学们交流交流你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2、这篇课文短小精美,咱们一起接力读读课文吧。(指名分节读文)

  示词卡:莞尔一笑莞尔一笑是怎样笑?

  评议,正音。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二生答)

  三、朗读感悟

  1、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到文中找到语句说一说)

  板书: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2、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读一读。(指答)

  3、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咱们也在下面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你读出了什么?(生自由读)

  你读出了什么?(花多)从哪读出来的?(任何、家家户户、都、花的海洋、应接不暇、花团锦簇)生边说师边点击词语变红。

  应接不暇这个词说明了什么?(一路风景优美,看都看不过来。现也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来。)

  还有谁从哪读出了什么?

  来,通过你的朗读把花多的这种感受带给大家。

  他读出了花多,你读出了什么?(花美)从哪读出来?(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说明什么?(颜色多、鲜艳)

  示课件:看,这样鲜花汇集成团,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美好景象,就可以称之为(示词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如没读好)再读一遍,想着词的意思,想着画面读。

  这画面你还能用什么词语形容一下?(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繁花似锦、鲜花怒放、千姿百态、婀娜多姿、花的王国、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走过任何应接不暇)三生读,齐读。

  能背吗?我们合作背一背:(师引背: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4、是啊,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走在街上的时候(引读后一句)

  好一派奇丽的风光!

  5、可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德国人种花有什么奇特之处?(指答)

  你从哪知道的?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你们读出了什么?从哪读出来的?(1、家家户户德国人爱花;2、花栽窗外,花朝外开人人为他人着想,将花最美的一面给别人看。)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13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25课,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课向我们叙述了作者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亲眼所见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突出了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无私境界。本课预设两课时完成,因此,我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定位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重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语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二、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五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已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找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积累了一些语言,初步有了朗读、想象能力,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个别差异,让孩子在本节课中在原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各有所获,通过朗读,想象理解课文,感悟道理。

  三、设计理念

  根据教材和学生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的特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激趣导入,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时按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展开,体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在课的最后,学生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教学准备

  《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大屏幕的优势,如: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向学生展示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出示重点句来帮助学生朗读,出示课文插图和课文内容想象奇丽景色,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五、方法策略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浏览读,朗读等相结合。在朗读指导中一定要做到“悟中读,读中悟”,培养语感,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在朗读的同时加深对的感悟。在第3自然段的教学中,注意了读的目的性的引导,比如课文描写奇丽景色的两句话,第一次读为了让学生读通顺,因此,我采用了自由读之后让学生看大屏幕欣赏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再请学生读,要求要有一定感情,评读,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又积累了优美词句,我想熟读成诵,有利于学生背诵。

  通过教师配乐朗读让学生想象,培养学生说话、想象能力。学生学习时以读、说为主,读、说中理解、感悟。

  六、教学流程

  我依据“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这一理念来设计教学。

  第一环节:由找出能概括德国留给季羡林的印象自然引出课文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第二环节: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画出表现景色奇丽的词语。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体会花美。抓住”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阴道”体会花多。通过强调“家家户户、任何”来突出德国所有的人家都有这样的景象,从而为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作铺垫。

  2、学生分小组讨论,奇特的民族又表现在哪里?抓住重点词句”脊梁,家家户户栽窗外,花朵朝外”进行重点引导,并通过与中国养花方式的对比,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德国民族之奇特。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此类事情,比如学生每人带一本书到学校建立班级图书角,值日生轮流打扫卫生,无偿献血等。使他们明白只有做到我为人人,才能换来人人为我。

  第四环节:的最后一段则进行挖掘美丽,领悟梦想之美好。促进情感共鸣,升华主题。

  第五环节:总结全文,与学生共同完成一首小诗,既疏导课文内容,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那种对德国人奉献精神的赞美。

  【说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节课的板书简单明了且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突出了中心。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4、收集更多的资料,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树立大语文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欣赏德国奇丽的景色、了解德国奇特的风俗,并有感情地朗读。

  (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难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前准备:

  一、激趣导课

  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我们引以为荣的中华文明,也有我们不太了解的异域风情。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到德国看一看,相信你一定会有许多感受。

  齐读课题(轻、慢一点)课前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课文大家预习过了,那词语肯定难不倒你。出示,指读: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如入山阴道上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读完的同学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作者两次踏上德国,却发出了同样的赞叹!谁知道?板书: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3)作者为何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吧!

  三、探究——奇丽的景色

  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用直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四、探究——奇特的民族

  1、德国不仅有奇丽的景色,还是个奇特的民族呢?请大家浏览课文,看看德国人种花有什么特别之处?

  2、集体交流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见花的脊梁。

  (1)学生自由读句子,找,谈德国人种花的特别之处。

  ①在我们中国,是喜欢花的人,才养花,而他们是——家家户户都养花;

  ②我们喜欢花,把花养在屋子里,而他们是——把花都栽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③我们在屋子里是是可以看着一朵朵争奇斗艳的花,而他们是——在屋子里,只能看见花的脊梁。

  师总结:德国人是每一家,每一户都养花,而且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见花的脊梁。

  教师小结:

  要想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那就得先做到我为人人;只有我为人人了才会人人为我是吗?可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并不是这样的。作为一名异国游子,当他踏上这块土地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人人为我”啊。

  因为不管他走到哪里,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在这种环境的熏陶、感染下,他意识到,人人都在为我服务,所以我也要为别人做点什么。再回到我们这里,刚才大家都谈了许多身边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事例,这是很好的基础!当所有的人都能做到“我为人人”时,所有的人也就都会感到“人人为我”的美好氛围。

  到那时,我相信不管是谁来到我们的集体,来到我们的城市都会被这种美好的境界感染、改变!也会这样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所以作者说,这种境界是需要人细细品味的!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听写部分的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通过学习知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教学难点:如此多的生词,学生不能当堂课上马上真正理解它的意思,需要老师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花

  你喜欢花吗?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德国人家家户户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们知道他们这是做干什么?原来……

  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1.齐读课题

  2.他们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一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2.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习:“颇”、“耐”

  查字典理解“颇”。“很”的意思。

  这里的“境界”的意思是“好思想、好品质”的意思。

  师:作者认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好思想、好品质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朗读课文第二、三小节,找到有关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读一读。

  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学习生字:“栽”、“脊”。指导书空“脊”。

  再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学习生字:“簇、汇、暇”

  “暇”的意思是“空”的意思,怎样记住它?(与姐妹字“瑕”进行比较。)

  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应接不暇”的意思吗?(注意此处的应为多音字,应付的意思)

  老师先说一句话:节日的百润发超市里人山人海,收银员们忙得应接不暇。谁能用它也说一句话。

  2.朗读课文第2.3小节。

  3.教师小结:

  试想: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眼见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的鲜花,鼻闻沁人心肺的清香,是否有一种仿若人间仙境的感觉?

  所以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美好的的境界,更是人们之间互爱的表现。

  让我们再一次去体会一下,作者数年后再次来到德国的感受吧?

  4.读第4节。

  5.作者认为除了花以外,美丽的东西还有很多,你知道还有哪些美丽的东西吗?

  6.小结:正是有这奇特的民族,才有这绮丽的景色。

  四、朗读全文,学习其余未学的生字、词。

  1.学习生字:概、栽、确、含

  2.朗读全文,要求不漏字,不加字。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复习生字、词)

  4.你能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说一件贴一朵花)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16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3.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所授课时: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播放德国风光片

  2、介绍德国哥廷根,并介绍季羡林的有关资料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

  2、学习生字

  “菀”是多音字“姹”是翘舌音

  3、强调易错字音

  4、词语解释

  房东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

  三、初读课文,感受“美丽”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重点理解德国人在爱花民族中占重要的地位。

  2、浏览课文,初步感受“美丽”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读课题

  2、师:多有意思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本文的作者季羡林先生青年时代曾在德国留学了十年,在他留学的十年里,哥廷根奇丽的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他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学生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是什么样的景象,让作者有这样的感叹呢?让我们继续跟随语言大师季羡林走进异国的风情画卷,在欣赏他语言艺术的同时去体会做人哲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课文)

  教师巡视。

  二、领悟“美丽”

  1、奇丽

  预设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①谈感受,是怎么体会到景色的奇丽的?

  ②体会词语“家家户户任何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③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

  ④生有感情朗读

  预设2、“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①从词语中感受花的多

  ②学生练读

  ③一生读,其他学生想象,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闻到什么?

  ④看到这样的景象,你的心情如何?

  奇特

  预设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

  ①对比中国人和德国人养花的不同之处,体会作者的吃惊。

  ②生读

  预设2、“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①“耐人寻味”的理解

  ②为什么说这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呢?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④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⑤再读,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⑥有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试着背诵。

  三、再感美丽

  1、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奇丽的景色,会长久吗?

  2、出示“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①理解“美丽”

  ②朗读

  3、指导朗读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4、简单了解这是怎样一个梦?

  四、拓展练习,推荐书目。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么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前听同学们谈及自己家中养了很多鲜花,老师真想一一参观,但这是不可能的,别人家里的花我们怎么能随便看到呢?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德国,只需漫步于街头,你就可以随意欣赏到家家户户种植的鲜花,因为在那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先生一起去走进德国,感受那里与众不同的异国风情。好,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过渡:课文预习过了吧,下面咱们就来检查一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

  1、检查读词:

  ⑴出示第一组:

  宇宙天性真切奇丽奇特脊梁

  ①指生读,纠正“脊梁”的读音及写法。“脊”的上半部分是先两边后中间。

  ②齐读。

  过渡:看来这组词语比较简单,没有问题,那咱们就增加点难度,来看第二组,自己先练习一下。

  ⑵出示第二组:

  莞尔一笑应接不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

  ①指生读。

  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最有魅力最有韵味的的语言,它集音形义一体。我们在读词的时候如果能够加上自己的理解,就一定会把词语读得有滋有味,听老师来读这两个词。谁再来读。齐读。

  2、质疑导读:

  看来词语大家已经掌握得很熟练了,不知大家对课文又了解多少呢?下面,老师想出几个小小的问题来考考大家: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个国家?那里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我们本文的作者季老先生曾在德国留学十年,那么德国给他留下了什么印象?

  提示:

  可以到文中的最后一自然段中寻找。

  归纳: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并板书: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品读学文

  1、朗读思考,体悟风情:

  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那里景色的奇丽或是那个民族的奇特的?就请把这些句子画下来。然后把画出来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2、感受“景美”:

  学生汇报交流:

  (请学生说,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⑴词语联想,初识美丽: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①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以上文字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画面,而“花的海洋”和“应接不暇”又是怎样的情景。

  ②指导朗读:

  师:整条街的花就像海洋一样,无边无际,多美的景色啊!谁来读读?指生读。

  ⑵情境创设,奇丽再现:

  导语: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在那个德国小镇的街头,去感受那里美丽的风光吧。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①师配乐朗读,生闭眼聆听。

  ②交流想象。

  ③出示课件,小结:

  瞧,正如大家所描述的一样,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人们每天徜徉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该是多么惬意、多么开心的一件事呀!来,就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吧。你来试试。

  师随时纠正不到位之处。

  齐读!

  ⑶诵读美景,佳句积累:

  这么美的景色,你想不想把它永远地珍藏在记忆中呢?那有什么好办法呢?赶快背背吧。你来试试。一起来,好吗?

  3、领悟“人美”:

  过渡:刚刚我们一起去走进了德国的街头,领略了那里奇丽的风光,花海畅游,花香阵阵,怪不得季老先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生齐)多么奇丽的景色!那么,你又是从哪里能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奇特的?

  ⑴“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⑵“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①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以上文字课件。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比较,理解德国民族养花的奇特。

  ②指导朗读:

  学生练读:

  师:如果你跟作者一样,第一次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会是什么?(奇怪、不理解)好,请读出这种吃惊、不理解。

  全班自由朗读。

  (读出吃惊、不理解。)

  4、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⑴过渡:

  师:的确,在德国,“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文中,作者用了一句更精辟的话来表达这个意思,是哪句话呢?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出示课件文字并板书: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⑵结合上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①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回归课文,从哪些地方看出是“我为人人”,哪些地方表现的又是“人人为我”?课件相机出示答案。

  ③季老先生看到德国人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做法,会想些什么?你又想些什么?(指3~5生谈)这一句话让我们想了这么多,这种境界真是颇耐人寻味呀!

  ④我们身边,有没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找生谈。

  (提示:班级图书角、值日生清扫卫生。)

  5、回归文本:

  ⑴正是因为德国民众具有这种“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所以他们才能做到(课件出示并齐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⑵于是就有了这令人感动的“人人为我”的和谐景象(出示并齐读):人们“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小结:此情此景,都深深地打动了季老先生,难怪他会由衷地赞叹道──“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6、寻梦之旅:

  过渡:

  转眼间四十五年过去了,斗转星移,时事变迁,当季老先生再次踏上这片他阔别已久的土地的时候,展现在他面前的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现在各位是季先生,我是一位记者,我想现场采访一下。

  ⑴“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探讨:

  四五十年间可能发生了哪些变化,唯有“美丽”没有改变,那“美丽”究竟指什么?生谈。

  (预设:花美,环境美,心灵美。)

  原来,在美丽的花儿背后,还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您会说──(生接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⑵理解: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您还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

  找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老师也有自己的见解。老师在课前曾读过季羡林的《再返哥根廷》一文,其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留德十年,那座异域小城,在我的心灵深处,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了。”而且,他还把自己离开德国时的心情也成了一首诗。(出示)由于当时社会形势很复杂,所以季先生在回国时不能从德国直接回国,而是途经瑞士,几经辗转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里的“旧邦”指的是哪里?(祖国)“客树回望”又是回望的哪里呢?(德国)是呀,这里既有对祖国的思念,又有对德国的依恋。

  四、推荐阅读

  过渡:

  这里的故乡究竟指的哪里呢?正如人们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好书推荐:

  他梦里的故乡究竟在哪里,就请大家到他的文集《德国印象》中去寻找答案吧。同时,老师想再向大家推荐季先生的两本著作《故乡明月》和《另一种回忆录》,相信读完之后,你一定会对他的思乡梦有了更深的了解。好了,同学们,老师向你们推荐了三本好书,那你们愿不愿意也向老师来推荐几本好书呢?你推荐什么?

  2、生向师推荐好书。

  3、回归主题:你们看,这种境界就是──

  (生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想象、感受德国美丽的风土人情。并尝试背诵。

  2、抓住关键词句,例如“都”字,从德国人的言行中感受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友善、热情的品质,理解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3、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领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想象、感受德国美丽的风土人情。并尝试背诵。

  教学难点:

  从德国人的言行中感受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友善、热情的品质,理解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于老师非常高兴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上一节语文课。老师呀,如果有外国游客来到我们这儿,想游览一下的话,同学们有什么景点可以推荐给我呢?(学生可能提到文庙、太阳岛等)

  听了同学们的话,游客们一定会对我们花儿滨这座美丽的风光景色有一定的了解,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儒家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这个文明之邦、礼仪之邦最值得骄傲的。那这节课,让我们去了解外国风光、异域文化。

  板书课题。齐读,抓住关键词朗读。质疑?

  二、教学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

  第一自然段,注意重音爱美花德国

  第二自然段。读准脊梁一词,脊是三声。知道脊梁是什么意思吗?指人的后背。

  师:一般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人的脊梁啊?

  师:联想到我们人体,即使是直立着也不容易看到脊梁,必须努力向前弓着身子,并且把头尽量伸拉出去,脊梁才会显现出来。

  师:在文中花的脊梁指什么呢?

  生: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枝干。

  莞尔一笑的意思理解一下。

  第三自然段。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注意读准,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注意断句,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第四自然段。读顺即可。

  3、同学们,课文又读了一遍。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他们都将花栽种在窗外给别人看。因此每一条街道的景色都很美,感到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生:多年以后,作者再次会德国有了更深的体会。说德国有奇丽的景色,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4、同学们课文读到这儿,有没有没读懂的地方,或者说哪些你觉得需要让大家重点理解的语句吗?

  生:我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不好理解。

  生:文中说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我觉得这句话需要好好琢磨一下。

  生:老师,我觉得结尾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梦不好理解。

  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梳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德国的风光,一个是文化,也就是民族的奇特。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去体味那奇丽的景色吧!请大家读读第三自然段,画画描写景色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生:老师我画的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感受到这些花开得非常而且非常美。

  师:那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生:老师,我画的也是这个句子。姹紫嫣红,可见这里的花色彩艳丽。

  师:是呀,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闭上你的眼睛,想想,你都看到了什么?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通用18篇)】相关文章: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04-26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04-27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05-0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精选02-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课文理解12-1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04-18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语文教学反思04-03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语文教学反思04-03

小学语文《自己花是让别人看》听课报告09-11

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理解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