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语文《别离》教案

时间:2021-10-26 13:10:36 教案 我要投稿

必修五语文《别离》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必修五语文《别离》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必修五语文《别离》教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意象的内涵,准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能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掌握阅读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

  【学法建议】

  这首诗没有具体的叙事情节,应从意象入手,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冯至,中国现代作家、诗人。作品有《昨日之歌》、《山水》等。他的《十四行集》是关于个体与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体验与思考,由27首诗组成,是中国新诗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现生命主题的一部诗集,它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歌”,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第一次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他选择了“十四行诗体”,完全采用现代白话口语,连关联词也很少使用,却将这种外来的诗体形式运用自如,达到了内在诗情、哲思与外在形式的和谐。其《十四行集》整体风貌中所显示的庄严、单纯与从容,以及艺术上的相对完美,使得它在40年代文学,以至整个现代文学之中,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另一方面,冯至《十四行集》的成功是一个重要的征候,它表明中国现代新诗人,已经有足够的思想艺术力量,消化外来形式,利用它来创造中国自己的民族新诗。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别离》和其他十四行诗一样,均作于1941年。原是作者在昆明时送给朋友的。那时,为躲避日寇的飞机轰炸,诗人从昆明来到近郊的一座深山。他虽然离开了闹市,身居茅屋,但仍关心着天下大事。他的眼睛专注着多难的人生,“担负着工作的辛苦”。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所以他即便是抒发个人的感受,写别离这样的题材,也没陷入李义山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窠臼,而是道出暂时的别离与永存的友情的辩证关系。作为友情颂歌,它宛如熊熊跃动的火苗,暖人肺腑;作为精神营养品,它又好似澄明晶亮臻于纯青的炉火,逗人思索。

  (2)名句分享

  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李白

  当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王昌龄

  友谊是美德之手段,并且本身就是美德,是共同的美德。 ——费尔巴哈

  所谓友情,是平等的人们之间离开了利益关系的交易。——哥尔斯

  友情为人生之酒。——杨格

  很多显得像朋友的人其实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并不显得像朋友。——德谟克里特

  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苏霍姆林斯基

  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 ——马克思

  3、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

  ②这首诗揭示了友情怎样的内涵?

  ③这首诗是通过怎样独特的视角,来讴歌真挚的友情的?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互动课堂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自学评价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降生()耘耕()晤面()轮替()

  2、“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这个比喻句的意思是什么?

  二、文本研习

  1、层次结构

  全诗共四个小节:

  第一节先具体描写“ ”,诗人感到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把世界劈成了两半。于是,一股悲凉的情绪涌上心头,浑身骤然感到寒冷起来。但是,诗人并没有悲观厌世,分别使他获得了全新的生命感受。

  第二节承上把别离看成是“ ”,看成是新生活的开始,这样不仅可以排遣别离的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的发展。

  第三节,诗人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内涵。

  第四节,诗人的思考进一步升华:只要怀着感恩的心态,保持精神状态的年轻,那么,友谊常青,人生不老。

  2、艺术特色

  (1)新颖的形式

  这是一首格律严谨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是西方的一种格律诗。它音韵回旋,有很强的抒情性,善于表现沉思的状态和歇咏比较永恒的主题。作者借这种形式充分表达了。

  (2)严谨的结构

  诗人非常注意结构的安排,全诗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第一节“起”,突出离别带来的情感冲击,第二节“承”,写离别后默默地承担,严肃地生活,第三节“转”,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第四节“合”,强调要平静地接受人生的聚散,坦然面对岁月的流逝、人世的变化。

  (3)内在的情绪深邃的哲理

  这首诗从“ ”的具体描写开始,以抽象的感悟结束。淡化具体的离别场景描绘和过程交代,侧重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是“思与诗相结合”的“沉思的诗”。

  三、问题探讨

  1、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把世界劈成两半。诗人的这种奇想,有现实依据吗?为什么?

  2、这首诗是一首“沉思的诗”,诗人抒写友情并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请谈谈你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

  ※选修延伸

  【师生互动】

  学习完这篇文章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生:

  师:

  《别离》

  预习思考

  1、“招手”、“辽阔”、 “工作”、“相逢”

  2、诗中指出友情是朋友之间彼此的勉励和支持,友情是生活的动力,揭示了友情的价值。

  3、通过朋友别离这一特定视角,展开奇特的想象,讴歌了真挚的友情。

  一、自学评价

  1、jiàng yún wù lún

  2、诗人是借这个比喻来表达分别后的感受:眼前的世界一下子空阔起来,一种新奇感油然而生,获得全新的生命感受。

  二、文本研习(此中答案仅供参考,大意对即可)

  1、“招手” “降生”

  2、对生命的体验和对友情的感悟“招手”

  三、问题探讨

  1、参考意见:

  诗人的这种奇想,是有现实依据的。因为彼此工作都很忙,再加上相距遥远,相聚的机会就更少了。

  2、参考意见:

  这首诗没有具体的叙事情节,表达的是幽眇迷离的人生感悟。写的是别离,又不仅仅是别离。因而,不能强求统一。应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的阅读理解。

  冯至十四行诗,受德国现代主义作家里尔克的影响,表现了对于永恒,对于自然,对于流逝中万物的体验和思考。没有急躁,担当风雨,忍受艰苦,默默地从事有意义的.工作,诗中“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各自把各人的世界耘耕”等,就表达了这样的人生思考。而这样的思考又包含着时间意识。生长、死亡,独立不移,以感恩的心情,与万物融为一体,获得永恒。冯至把这样的人生体验融化在诗歌的后两节诗境中,表现静默深邃的情怀。“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到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别离》备课参考

  〖语句透视〗

  [语句]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透视]这三句诗人的思考进一步升华:我们的人生仿佛是由一次次别离和欢聚组成,既彼此融合又各自独立,只要保持精神状态的年轻,会使人觉得不知老之将至,“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友谊常青,人生不老。

  [语句]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透视]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在把世界劈成两半。诗人的这种奇想,完全有现实依据。因为彼此工作都很忙,再加上相距遥远,相聚的机会就更少了。想到这里,一股悲凉的情绪不禁涌上心头,浑身骤然感到寒冷起来。

  [语句]身边感到冷,眼前突然辽阔,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透视]别离是痛苦的,但诗人并没有悲观厌世。诗人用“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这样奇特的比喻来表达分别后的感受:眼前的世界一下子空阔起来,一种新奇感油然而生,获得全新的生命感受。

  〖片段扫描〗

  片段一:呵,一次别离,一次降生,

  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

  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

  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

  赏析:这一节诗人承上把别离看成是“降生”,看成是新生活的开始,——切从零开始,投人生活,努力工作,“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各人的世界耘耕”,这样不仅可以排遣别离的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的发展。

  片段二:为了再见,好像初次相逢,

  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

  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

  赏析:这一节诗人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内涵。诗人认为:人间只要有友情的存在,有彼此的勉励和相互支持,寒冷的可以变成温暖的,陌生的可以变成熟悉的,离别的痛苦也可以化为前进的动力,并使每次重逢都有初次见面的新鲜感,使从前的体验也因为距离而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使友情永不衰老。

  〖文章赏析〗

  友疽常青人生不老

  这首诗是冯至《十四行集》中的第十九首。它通过朋友别离这一特定视角,展开奇特的想像,讴歌了真挚的友情。也揭示了友情的意义和价值。诗人认为人间只要有友情的存在,有朋友彼此的勉励和支持,离别的痛苦电可以化为前进的动力。

  新颖的形式

  这是一首格律严谨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闻一多译为“商籁体”)是西方的一种格律诗。它音韵回旋,有很强的抒情性,形式上分四、四、三、三行,或叫、四、四、二行。这样的节奏往往含有“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渐渐解开,以及它的错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之穿来而又插去”的特点,善于表现沉思的状态和歇咏比较永恒的主题。作者说:“它不曾限制了我活动的思想,只是把我的思想接过来,给一个恰当的安排”,“把主观的生活体验升华为客观的理性,而理性里蕴蓄着深厚的感情”,充分表达对生命的体验和对友情的感悟。

  内在的情绪深邃的哲理

  这首诗从“招手”的具体描写开始,以抽象的感悟结束。淡化具体的离别场景描绘和过程交代,侧重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比如别离的地点、“我们”之间的关系(是老同学,还是老同事),都不明确。彼此间担负的是什么工作,这次相聚谈了些什么,也不清楚。这种情节的淡化,造成了主题明确性的减弱和诗意的艨胧。由身边感到冷忽然又感受到眼前辽阔,这种跳跃也是造成此诗难懂的一个因素。然而难懂不等于不可解。只要我们抓住此诗的重点不在交代事实,而是刻画内在情绪和表达深邃的哲理,便可品尝这首“思与诗相结合”的“沉思的诗”的韵味。

  严谨的结构

  诗人非常注意结构的安排,全诗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第一节“起”突出离别带来的情感冲击,第二节“承”,写离别后默默地承担、严肃地生活,第三节“转”,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第四节“合”,强调要平静地接受人生的聚散,坦然面对岁月的流逝、人世的变化。全诗运用十四行诗的结构,段与段,句与句,或断或连,表现诗意的关联或转折,加上全诗“abba cddc efg efg”的韵式,及以十音节为主而又伸缩变化的诗句,曲折而丰富地传达出对友情和生命的理性体验。

  〖练习指要〗

  1、友情是说不尽的话题,唱不完的歌。反复诵读这首诗,说说它表现了友情的哪些内涵,并对它们的意象和语言运用进行分析。

  [审题提示]设题意图在于引导我们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这首诗歌颂了真挚美好的友情,内涵上侧重指出友情是朋友彼此的勉励和支持,友情是生活的动力,揭示了友情的价值。意象和语言运用有特色。运用“挥手”、“辽阔”、“工作”、“相逢”等意象,以具体描写始,以抽象的感悟终,淡化具体的离别场景和过程,融思于诗,侧重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

  2、《别离》是一首抒写友情并融人了生命体验的诗。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对作者深刻情感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对最后一节的感悟。

  [审题提示]设题意图在于引导我们通过具体诗句来领会作者的感情。

  [答题要点]冯至十四行诗,受德国现代主义作家里尔克的影响,表现了对于永恒,对于自然,对于流逝中万物的体验和思考。冯至说,里尔克“使我‘看’植物,不卑不亢忍受风雪,享受阳光,春天开它的花,秋天结它的果”。没有急躁,担当风雨,忍受艰苦,默默地从事有意义的工作,诗中“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各自把各人的世界耘耕”等,就表达了这样的人生思考。而这样的思考又包含着时间意识。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说:“不能计算时间,年月都无效,就是十年有时也等于虚无……像树木似的成熟,不勉强挤它的汁液,勇敢地立于春日的暴风雨中,也不怕后边没有夏天来到。”生长、死亡,独立不移,以感恩的心情,与万物融为一体,获得永恒。冯至把这样的人生体验融化在诗歌的后两节诗境中,表现静默深邃的情怀。“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到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基础巩固】

  1、结合全诗赏析下列诗句。

  ①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在把世界劈成两半。诗人的这种奇想,有现实依据妈?为什么?)

  ②身边感到冷,眼前突然辽阔,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诗人用“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这样奇特的比喻来表达了什么情感?)

  ③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诗人说“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你是如何理解的?)

  ④“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诗人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诗人非常注意结构的安排,全诗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第一节“起”突出,第二节“承”,,第三节“转”,写,第四节“合”,强调

  ,坦然面对岁月的流逝、人世的变化。

  3、这首诗是通过怎样独特的视角,来讴歌了真挚的友情的?

  4、诗中曲折而丰富地传达出对友情和生命的理性体验的句子是

  5、试选择一个角度,对下列这节诗作简要的点评。(50字以内)

  为了再见,好像初次相逢,

  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

  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

  6、这首诗的作者是,中国现代作家、诗人。作品有、

  等。这是一首格律严谨的诗。

  《别离》赏析

  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黄遵宪:《杂感》诗。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他宦游海外的创作,明显地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影响,对照传统诗歌的取象设喻,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如梁启超认为是首?quot;诗界革命'大旗的《今别离》四首,分别写轮船、火车、电报、相片和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情景,副题即标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钟?声'?、'轻气球'和'一刻既万周'的'转轮',都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选录《今别离》其一:'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有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飞轻气球。'都反映了近代西方科学知识范畴里的物象和生活现实,已经开始参与中国近代的诗歌意象更新。如果拿晚清诗坛拟古派泰斗王运的同题之作《今离别》对照一下,这种意象新变的痕迹也许更为突出。比黄遵宪年轻15岁的王?运因袭传统诗歌意象,他的诗里几乎全用唐宋思妇诗的陈旧套语:'肠断'、'天涯'、'罗裳'、'浮云'、'空帷'等等。

  参见王运《今离别》:别来五日春水生,/桃枝成碧花欲明。/开帘望东风,/远近伤我情。/君肠断,/妾身老,/绣衣罗裳著春早。/愁如细雨连烟草,/去年离别莺始啼,/今年啼莺别处飞。/垂杨复何心,/从风飘絮来。/天涯浮云皎月意,/不尽绝思还空帷。其中'愁如细雨连烟草'一句,更是直接出自北宋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同写《今别离》,墨落窠臼,并无新创。黄遵宪的有关创作包括《登巴黎铁塔》、《伦敦大雾行》等,和他的《今离别》一样,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某种意象创新的艺术追求,近代科技物象的描摹,是其中的突出表现之一。

  但是,黄遵宪笔下的有关科技物象以及生活景观,基本上还停留于对异邦风物新知的自然写真与客观描述,还没有涉及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人文主义思潮,更不可能深入宇宙与人生、社会与自我的生存状态及精神自由的境界,来揭示人的现代意识与情怀。比如《今离别》中借相片、电报表现的,仍不过是离人思妇的陈旧情调,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脱尽传统文人的吟咏趣味,甚至可以说本质上'其迹未化'。钱萼孙:《梦苦诗话》。所以,黄遵宪笔下的这些物象咏写与科技生活有关,但比较现代诗歌意象,仍有很大距离

【必修五语文《别离》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高中必修离骚节选教案12-19

高二语文必修五作文07-16

高考语文必修课本文化素材:必修五06-30

必修一语文《归园田居》教案09-22

高中语文采薇必修二教案01-22

高二必修五语文材料作文07-28

语文高考必修五的文学常识05-28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12-19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07-16

高一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