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一厘米》教案

时间:2021-09-24 11:33:10 教案 我要投稿

九年级下册语文《一厘米》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下册语文《一厘米》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下册语文《一厘米》教案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中,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的成长,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吗?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出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们的苍凉和对你们锲而不舍的挚爱?今天,我们就从一件小事中去体会一下吧!

  [板书]一厘米毕淑敏

  (1)动弹(dòng tan):(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活动。

  (2)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穷困;十分为难。

  (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5)瞅(chǒu):看。

  (6)忧郁(yù):忧伤,愁闷。

  (7)愣(lèng):失神;说话做事不考虑效果,卤莽。

  (8)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

  (9)忙不迭(diē):急忙,连忙。

  (10)矜(jīn)持:拘谨,拘束。

  (11)哀兵必胜:指由于压迫而悲愤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这里是说把文章写得打动别人,这件事就容易成功。

  (12)侃侃(kǎn)而谈: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

  (13)腼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14)气喘吁吁(xū):吁吁,喘气的声音。形容喘气很急。

  (15)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16)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静,安适。

  (17)异口同声:不同的嘴说同样的话。

  二、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

  1、分角色朗读(有条件者可以扮演戏剧进行表演)

  人物主要有:解说、陶影、小也、张师傅、售票员、红衣青年、老奶奶、小也父、作家、公园书记主任、群众甲、乙、丙

  2、学生表演

  要求学生每表演一个镜头(情节)后,学生之间进行恰当的评论,再进行下一镜头的表演。

  3、学生讨论:谈谈自己对陶影、小也、小也父、红衣青年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理解。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中相应的片断加以印证!

  三、讨论陶影的形象意义(第二课时)

  1、学生找出课文中集中表现陶影的段落。

  2、学生讨论:从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应该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相应段落、语句:

  ——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

  ——(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2)执著、认真

  ——(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米的。不够!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

  ——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

  ——(执拗地)如果再设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

  ——(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四、学习品味写作特点:

  1、以小见大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一个小故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难怪日本、英国等国家很看重这样一篇不“大”的作品。

  2、情节曲折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了“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言,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上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3、烘托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出“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工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五、布置作业:

  爱的回音壁

  毕淑敏

  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

  孩子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

  我震住了。一个不懂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可是,你怎样让由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已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早已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

  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爱就是照料”这个简陋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离异或是早逝。但它是灾变的副产品,带着天力人力难违的僵冷。孩子虽然在追忆中,明白了什么是被爱,那却是一间正常人家不愿走进的课堂。

  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刻不容缓地倾注了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脸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成了无法感知爱意的精神残疾。

  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

  没指望得到像样的回答。一个成人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问一位热恋中的女人,何时感受被男友所爱?回答一定是光怪陆离。

  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坚定。

  我帮妈妈买醋来着。她看我没打了瓶,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翘翘辫女孩说。

  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们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词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光头小男孩说。

  我给我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可我插的,她一直带着,见着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爱我了……另一个女孩说。

  我大大地惊异了。讶然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铁的逻辑。更感动他们谈论时的郑重神气和结论的斩钉截铁。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地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当会出的爱被隆重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铁杵成针百年树人的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才会举步如飞。

  如果把孩子在无边无际的爱里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剥夺了他感知爱的能力,育出一个爱的低能儿,即使不算弥天大错,也是成人权力的滥施,或许要遭天谴的。

  在爱中领略被爱,会有加倍的丰收。孩子渐渐长大,一个爱自己爱世界爱人类也爱自然的青年,便喷薄欲出了。

  1、被爱是一种幸福,当作者问及那些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感觉到这种莫大幸福时,孩子竟然“漠然”回答“不,没觉得谁爱我们”。其中“漠然”是什么意思?它给了你怎样的触动?

  2、谈谈你对以下两句的理解。

  (1)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

  (2)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3、文中有很多对爱进行诠释的比喻句,试从文中找出两句,并以“爱”为主题,仿写一个比喻句。

  4、读完此文,你觉得这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担忧?

  5、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生活中,你对爱有哪些独特的体验?

  板书设计

  一厘米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送票—— “逃票” ——投书报社——矛盾解决

  《一厘米》学习要点

  《一厘米》课文精讲

  这是一篇视角独特、主旨深刻的小说。通过写一位母亲给自己儿子买票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普通有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善良、大度、自尊的母亲形象。警示为人父母们在子女面前要诚实守信,率先垂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红色字注音。

  惩罚()烤烙()皲裂()吝惜()往下捺()

  挑剔()矜持()噗噜()战战兢兢()彬彬有礼()

  吮吸()兀自()狡黠()内疚()锲而不舍()

  铂铱()拽()侃侃而谈()戳()肘()

  参观券()

  2、形近字

  ┏烙(lào)烙印┏赳(jiū)雄赳赳┏拆(chāi)拆开┏拽(zhuài)拽着

  ┣骆(luò)骆驼┣趁(chèn)趁机┣折(zhé)折断┗曳(yè)摇曳

  ┗络(luà)网络┗趋(qū)趋向┗柝(tuò)金柝

  ┏卷(juàn)试卷┏顷(qǐng)公顷┏漱(shù)漱口

  ┗券(quàn)奖券┗倾(qīng)倾向┗嗽(sòu)咳嗽

  3、多音字

  豁┏(huò)豁达瘪┏(biě)干瘪撒┏(sā)撒谎

  ┗(huō)豁口┗(biē)瘪三┗(sǎ)播撒

  哄┏(hōng)哄笑横┏(hèng)蛮横刹┏(shā)刹车

  ┣(hǒng)哄骗┗(héng)横杆┗(chà)刹那

  ┗(hòng)起哄

  4、词语解释

  【吊儿郎当】形容作风散漫、态度不严肃、仪容不整等。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捺】课文中指按、摁。还有忍耐、抑制的意思。

  【挑剔】课文中指过分指摘细微差错。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检点】课文中指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还有查看符合与否的意思。

  【勃然大怒】因生气或惊慌等变脸色的样子。

  【战战兢兢】课文指害怕畏惧的样子。

  【全力以赴】将全部力量用上去。

  【神通广大】比喻特别高明的本领,无所不能的力量。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做事情坚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另一人的地位或环境中。

  【湛凉】清凉。

  【金碧辉煌】形容色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声色俱厉】说话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雄赳赳】形容威武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孤立无援】孤单无靠,不能得到同情和援助。

  【目瞪口呆】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不依不饶】不允许,不宽容。

  【白皮书】政府、议会等公开发表的有关政治、外交、财政等重大问题的文件,封面多白色,所以叫白皮书。

  【狡黠】本指狡猾奸诈,课文中指耍小聪明。

  【冥思苦想】深沉地思索。

  【先声夺人】先张大声势以压倒对方,多用于比喻。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

  【彬彬有礼】形容举止文雅,有礼貌。彬彬,配合和谐。

  【无措】不知如何安排、处置。

  5、词语辨析

  【试图】和【企图】

  两个词都有打算、计划的意思。

  主要区别:“企图”为中性词,可以做名词,“试图”则没有这种用法。

  【反映】和【反应】

  主要区别:

  1、“反映”做为动词用时多,常带宾语;“反应”做动词用少,不能带宾语。

  2、“反映”做名词用少;“反应”做名词用多,一般指事物所引起的情况、状态,有时还特指化学反应和医学上的反应症状。

  6、文学常识

  (1)《一厘米》是当代女作家_______的作品。主人公是____,作为一位普通的母亲,她为孩子的___做出艰辛的努力。

  (2)本文的体裁是小说,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情节是围绕_____而展开的,而其中的关键就是“_____”,但这一点关系着____,虽然引发的是一桩小事,折射出的却是_____,映照的却是_____。

  【参考答案】

  1、chéng lào jūn lìn nà tī jīn pū jīng bīn shǔn wù xiá jiù qiè bó zhuài kǎn chuō zhǒu quàn

  6、(1)毕淑敏陶影健康成长

  (2)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3)该不该买票一厘米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人性的光辉平凡中的伟大

  二、课文学习

  1、句子赏析:

  (1)中心句: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惟独对这个小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赏析】这是一位母亲的宣言,体现了陶影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孩子深沉的爱,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的。

  (2)重点句:陶影充满感情地指了指小也。她想所有的人都会喜欢她的儿子的。

  【赏析】这是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就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孩子是自己的好”,真实自然的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感情。

  (3)比喻句:陶影的手像折断的翅膀僵在半空中。

  【赏析】这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地表现了陶影担心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被破坏的恐惧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4)总结句:陶影把小也拉得离老人更近些:“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有错儿………”

  【赏析】以出人意料而又深切动人的圆满结局,烘托了一位有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善良、大度、自尊的母亲形象。

  2、课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着这条线索组织了哪些情节?陶影做为一个普通的工人和母亲,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本文的线索是“一厘米”。围绕这条线索写了这些情景:坐公交车,为不够1。1的儿子买票;吃西瓜时,给儿子做一个好榜样;参观寺院两次量身高;自己写信讨回公道。陶影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深爱着自己的孩子,这种爱使她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她要把儿子培养成诚实、正直、善良、有责任感、有教养有人,她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进行的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是一个不平凡母亲的良苦用心。

  3、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1)段落分析:

  点拔:这篇小说围绕“一厘米”,通过主人公陶影要努力成为一个“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的执著追求,塑造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肯定了主人公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也表达对不完美的理解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

  课文可分成三个部分,其中二、三部分为课文的重点。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烘制螺旋形沾满芝麻的小火烧”):交待主人公的做事原则和身分,为人物的出场做铺垫。

  第二部分(从“她领着儿子小也上汽车”到“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围绕“一厘米”集中写了主人公陶影与儿子乘车的一次经历。

  ┏第一层(从“她领着儿子小也上汽车”到“她不愿撒谎”):详写了主人公与儿子乘车的一次经历。

  ┗第二层(从“这样挺累的”到“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以一次吃西瓜为例,点出主人公对儿子全力以赴,进行正面教育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庙参观”到结尾):围绕“一厘米”,集中记叙了主人公与儿子一次参观寺庙的经历。

  ┏第一层(从“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庙参观”到“况且他能否明白这其中的奥妙?”):围绕“一厘米”,集中记叙了主人公与儿子一次参观寺庙的经历。

  ┗第二层:(从“小也的目光总是怯怯的”到结尾):交待主人公为融化儿子心中的寒冰而做的一系列的努力。

  (2)文章结构图

  ┏乘坐汽车——少一厘米也买票——责任感┓

  一厘米┫参观寺院——多一厘米也不买——正义感┣在孩子面前做完美母亲

  ┗讨回公道——给参观券也不要——价值观┛

  三、深入探究

  1、写作特点分析

  (1)视角独特,主题深刻。

  本文以“一厘米”为标题,视角别具匠心,从小事中体现人物的不平凡,来折射人性的光辉,映照平凡中的伟大,这样使文章的主旨鲜明而深刻,有很强的感染力。

  (2)线索明确,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一厘米”来构思全文,有机地组合几个生活中的平凡情节,以一句中心句带动全篇:“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惟独对这个小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表达了主人公的“全力以赴”地为孩子进行正面教育的良苦用心。

  (3)细腻真实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法,透过一个人的心理描写能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如:“为了小也,她忍”表现了一位母亲为了孩子,忍气吞声的性格;“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表现了一位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挚爱之情。等等。

  (4)独特形象的比喻。

  如:“以她现有的家境要培养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作家将家境不富裕要培养出有大家风度的孩子有一定难度比作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尽管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全力以赴就能去胜,形象而生动,让人过目不忘。

  (5)行文张弛有度,曲折有致。

  如:文章开头交代陶影自己经常不买票,却在公交车上出人意料地为不够1。1米的儿子买票;而在参观寺院时却又坚持不买票;到最后,什么也不要,只要求对方给自己儿子解释清楚。这样摇曳多姿的行文,能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3、认为陶影是怎样的一位母亲?你怎样看待红衣青年的?

  小说主要体现了陶影作为一个母亲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从这个意义说,陶影是令人敬佩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陶影是不完美、有缺点的,作为一个普通人,才显得更加真实;另一方面,正因为她的不完美才反衬她的伟大,才使她作为母亲的形象更感人。所以,她应该是一位善良、宽容、正直、爱孩子、勇于承担则任的母亲。

  红衣青年也是一个有真实感的人物。他的优点是:对工作负责任,认真履行自己检票职责;他的缺点是:处理问题方法简单、粗暴,说话刻薄,伤害了无辜的人。

  四、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①陶影独自坐公共汽车时,经常不买票。

  为什么一定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

  ②按照往日的逻辑,冲她这份态度,陶影就不买票。今天她说:“买两张票。”

  面容凶恶的售票员眼睛很有准头:“这小孩还差一厘米,不用买票。”

  小也立刻矮了几厘米,而绝不是一厘米,买票与不买票强烈地关系着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尊严。

  两毛钱就能买到尊严,只发生在人的童年。没有一个妈妈能够拒绝为孩子提供快乐。

  “我买两张票。”她矜持地重复。

  ③他们掏出了五元钱。钱是装在一个信封里的,他们早做了准备。他们量过墙上那条红蚯蚓,知道它的缺斤少两。

  “那天您终于没有参观,这是我们的一点赔偿。”年长的干部说,态度很慈祥,看来是位领导。

  陶影没有接。那一天失去的快乐,是多少钱也买不回来了。

  “如果您不要钱,这里有两张参观券。欢迎您和孩子到我们那去。”年轻些的干部更加彬彬有礼。

  这不失为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建议。但陶影还是毫不迟疑地摇了摇头。那个地方,对于她,对于小也,都永远不会激起快乐的回忆。

  “你到底要哪样呢?”两位干部一齐问。

  是的,陶影在这一瞬,也在问自己。她是个生性平和的女人,别说是两位素不相识的老年人登门致歉,就是红衣青年本人来,她也不会刁难他的。

  她究竟想要什么呢?

  她把小也推到两位老人面前。

  “叫爷爷。”她吩咐。

  “爷爷。”小也叫得很甜。

  “两位领导。钱请你们收起,票也收起。就是那天当班的查票员,也请不要难为他,他也是负责……”

  两位干部。一看陶影说得这样宁静,反到有些无措。

  陶影把小也拉得离老人更近些:“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有错儿………”

  1、第①段文字:

  (1)说说陶影乘公共汽车时经常不买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段文字主要用___描写,描写了她看重的是____。这样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是_____。

  2、读第②段文字,陶影为什么要为未满买票标准的儿子买一票?这时她看重的又是什么?

  3、读第③段文字,陶影为什么只须来人向小也说明“妈妈没错”,她看重的是什么?这样做值得吗?

  4、请合理想象当两位干部向小也说明事情的原委后,小也会怎样?陶影会怎样?在以后的`日子里,小也会如何对待妈妈?

  【参考答案】

  1、(1)主要原因是她家庭经济拮据,尽量少花钱。

  (2)心理买票的两毛钱但她心里清楚这样做不对,心中充满无奈和自责。

  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真实生动,也更突出她追求完美的艰辛。

  2、她为了让儿子有“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尊严”。这时她看重的是对孩子进行的“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把儿子培养成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

  3、她看重的是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完美而无可挑剔的形象。这样做当然值得,因为尊严无价,正直、诚实和严于律已的品格无价,陶影的各种努力,体现了做母亲的强烈责任感,这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4、如:小也此时真正理解了妈妈,他后悔自己当时的言行伤害了妈妈,连忙向妈妈道歉;陶影感到儿子终于理解了自己,以往多大的苦都没有掉过泪,可现在她不知是委屈,还是高兴,泪水不听话地流了下来;在以后的日子里,小也很听妈妈的话,再也不惹妈妈生气,勇于替妈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点拔:抓住人物性格、内心和原文内容去考虑。)

  《一厘米》教学反思

  陶行知说“教师要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本节课在不经意中出现了“不期而至的精彩”,正是课堂教学追求的一种“教学相长”的境界。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从而也提高了自己,可以说,学生造就教师,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实现者。

  这些“火”与“光”来自何处?从疑问处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和对学生“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疑问来自何处?从细微处来:“于细微处见精神”是写文章的要求,教学也应从小处着眼,善于发掘教学中的看似不起眼的细枝末节,找出“微言大意”。从比较处来:要及时抓住教学中的可比之处。只要有疑问的眼光,处处留心皆学问。从矛盾处来:有些文字看似矛盾,其实是作者故意为之,或蕴涵深意,教学中不可放过。

  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去质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求疑”思维。不可忽视学生细微的心理;无视学生质疑的需求;轻视学生稚拙的问题。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善教者也。”

  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朱永新语)。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的教学只能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取得实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研究者。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叶澜老师倡导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也是这种境界。

  每篇课文都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系统,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轻松的、顺利的进入这个系统的脉络,解读这个系统的信息,体验这个系统的情理趣味,需要找到一个途径,一个切入点;需要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技巧,一个通往“豁然开朗”的境界的“幽径”。这是教学艺术,这需要教学艺术。在这些课堂教学艺术中,巧妙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就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按钮”,点燃学生心灯的火石。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尤其是设问的语言,应当简明扼要,富有启发性、激疑性、挑战性。本课中的“鸿门宴上,项羽到底想不想杀刘邦?当时的局势,项羽该不该杀刘邦?”两个问题,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对教学参考资料应当有自己的观点,对所谓的“定论”也不要人云亦云。司马迁之后,对《鸿门宴》的看法有很多,大多认为项羽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以致痛失良机,坐送霸业。但是,如果我们停留在前人的见解上裹足不前,不敢怀疑,不想超越,学习还有什么意义?本节课上我和同学们的讨论虽不能说是为项羽“翻案“,但应该说言之成理,对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观不无益处。

【九年级下册语文《一厘米》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01-06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1-20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12-22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教案设计12-22

语文A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莫高窟》教案12-03

五年级语文下册《提灯女神》教案12-30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景阳冈》12-30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29

四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教案01-13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01-13